如果朱棣没有迁都到北方,南明可以对抗清朝铁蹄吗?朱棣拿下南京城以后,天天感到很无聊,没事儿只能去鸡鸣寺跟老和尚唠唠嗑。原来以为可...
如果朱棣没有迁都到北方,南明可以对抗清朝铁蹄吗?
朱棣拿下南京城以后,天天感到很无聊,没事儿只能去鸡鸣寺跟老和尚唠唠嗑。原来以为可以找到小时候的感觉,可是越呆下去,心里越不得劲儿。于是朱棣就把都城迁徙到了北京。
北京是朱棣的大本营,他在这里心里舒服多了,也不怕南京城里有人想要谋害他。多年以后他儿子朱高炽登基,差点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把都城迁回南京。
朱高炽觉得朱棣做什么都太极端,不仅平反了朱棣时期的大多数冤案,就连朱棣迁都的事情,朱高炽都觉得不对。
朱高炽的偶像是他爷爷朱元璋,因为是朱元璋亲自册封朱高炽为燕国世子的,这份恩情朱高炽忘不了。可惜朱高炽只做了9个月皇帝就去世了,没能完成迁都的事情。
这会子他儿子朱瞻基上台做了皇帝,他也崇拜自己的爷爷,既然是爷爷朱棣选择迁都,那么他也就没有理由反驳这件事了。所以就将北京定为都城。
两百多年以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其后又被多尔衮占领,明朝宣告灭亡。那么迁都这件事有没有做错呢?如果不迁都,继续把都城留在南京,会不会改变历史?
继续把都城留在南京,或许半壁江山就没了。
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在南京建都的王朝,都没有长命的。这或许就是一个魔咒,或许明朝继续留在南京,也不会长久。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南京的确更有利于控制南方的经济赋税,在这里建都的王朝,或许会比较富裕。
但是南京地理位置偏南,对北方的控制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朱元璋建国以后,为了防止北元南下,特地把朱棣和朱权派往北方镇守边疆,因为朱元璋真的是鞭长莫及。
十五年春正月丁酉,大祀天地于南郊。壬子,平江伯陈瑄督漕,运木赴北京。二月癸亥,谷王橞有罪,废为庶人。丁卯,丰城侯李彬镇交阯。壬申,泰宁侯陈珪董建北京,柳升、王通副之。三月丁亥,交阯始贡士至京师。丙申,杂犯死罪以下囚,输作北京赎罪。丙午,汉王高煦有罪,徙封乐安州。壬子,北巡,发京师,皇太子监国。---《明史》
相对来说,南方就没有游牧民族这样的对手,所以更加好管理。当朱棣造反以后,如果想要北方安宁的话,就必须要再派个人前去北方镇守。
可是他又会担心一件事,那就是他派去的人会不会像他一样,将来夺走自己儿孙的江山。如果派遣外人去,外人会学习他造反,如果派儿子去,那儿子会不会再次造成内乱?
与其这么纠结,朱棣倒是想了个好办法,那就是把都城迁徙到北方去,他自己来坐镇大北方,这样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这一决定是需要相当高的战略眼光的,因为迁都不是小事,南京是朱元璋定下的都城,迁都就是要改变朱元璋的选择。
而且南京有非常宏伟的明皇宫,如果迁徙到北京以后,就要花费巨资再修建一套与之类似的宫殿群,这也不是一个小工程。
但是朱棣下定了决心,因为他觉得如果不这么做的话,明朝北方的敌人一定是蠢蠢欲动,早晚会把北方的地盘给占了,到时候明朝就只剩下了半壁江山了。
朱由崧建都南京,8个月亡国。
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以后,大一统的明朝宣告灭亡。但是姓朱的皇室子孙一抓一大把,这是可以肯定的。这帮人就想着在南方建立一个新的大明王朝,于是南明朝廷就出现了。
丁酉,故明德王朱由縢降。时故明福王朱由崧即位江南,改元弘光,以史可法为大学士,驻扬州督师,总兵刘泽清、刘良佐、黄得功、高杰分守江北。---《清史稿》
第一个建立南明朝廷的,其实就是在南京建都的朱由崧。朱由崧是万历皇帝的孙子,也是福王朱常洵的儿子,算起来是崇祯皇帝的堂弟。
他在南京建都以后,由四镇军阀在周围保护,每一镇军阀手里都有3万人马左右,所以加起来朱由崧可以调动12万人马。
可就算是这样,当满清大军的铁蹄南下以后,朱由崧依旧还是挡不住对方的进攻。四镇军阀投降了一半,朱由崧也兵败被抓,后来送到北京被宰掉了。
由此可见,只要北方的江山守不住,南方的小朝廷根本就挡不住人家的进攻。如果朱棣当时没有迁都北京的话,或许隔了一两代明朝就会遇到这样的麻烦。
南京虽然也是虎踞龙盘,据说也是有王气,可是整个南方片区的防守能力,毕竟是比较弱的。即使守住了南京城,周围一大片地盘都被人家攻占了,那一个南京也无法掀起巨浪了。
当年太平天国就是占据了南京,可是他的周围到处都是曾国藩的湘军,他也是孤掌难鸣,最后只能是失败而告终。
如果迁都南京,那么南北分治的时间可能会更长。
历史上存在过很多王朝在南京建都的,比如说三国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等都是在南京建都。
他们当年依靠长江天堑,就是可以挡住对手的进攻。可见建都南京也不是一无是处。他们的灭亡主要是因为偏安一隅,没想着一统天下而已,自保的能力还是绰绰有余的。
由此可见,如果朱棣依旧定都南京,那么一两代以后,或许长江天堑就发挥作用了,因为北方的广大面积,都被游牧民族占领了。
可是当他们饮马长江的时候,就必须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过江作战的事情。因为明朝长期在南京建都,那么他们对长江天堑的使用就会更加熟悉。
这么一来,或许明朝在防守长江上,或许会像东吴、东晋那样,更加有经验。说不定可以跟满清划江而治很长一段时间。
这就好比是南宋一样,南宋在南方也统治了一百多年,可见利用好长江天堑,还是有可能出现一段时期的划江而治。但是我觉得最终结果还是走向灭亡。
总结:北伐鲜有成功,南征屡屡胜利。
自古以来,封建时代想要由南向北一统中国的,实在是屈指可数,目测就朱元璋一个。南朝的刘裕差点完成了这件事,可惜最后还是失败了。
由此可见,从南向北北伐实在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可是从北向南就显得非常容易了,几乎每一个大一统王朝,都是先把北方搞定了,随后南下顺理成章就一统天下了。
一方面因为南方的人都比较温和,不善于骑马打仗。另一方面南方的地势平坦居多,易攻难守,更容易夺取。
所以说朱棣迁都这件事做得对,如果不把都城迁徙到北京,那么就是把明朝放在危险的火炉上炙烤,那是相当煎熬的事情。
假如大明王朝没有迁都的话,会不会存在的时间更加长久呢?
会不会存在的时间更加久呢?许多人都想过,明朝如果不迁都能否存续更久,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看看地理因素,地理位置上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弊端就是易攻难守,需要布置大量城防。因此中原王朝一旦占领华北平原,都会力图占领华北平原北面的战略要地,这里就是有燕山天险的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在五代十国时期,被石敬瑭献给了契丹人。此后,草原的骑兵占据这里,向平原进发则无山川阻拦,一旦入侵就如入无人之地。在这之后很长时间中原都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威胁。幽云十六州后来由明朝大将徐达收回,此后这里成为明朝抵御外族的军事重地。
朱元璋定都南京,这个选择不差,但由于南方物产丰富,各类资源很多,定都于南方的政权大都丧失了收复失地的动力,同时北方政权一直在南下。原因还是地理因素,华北平原经常受到洪水的威胁,需要南方提供稳定财政支援,因此华北离开了南方,将会出现资源不足,难以为继的窘境。
虽然明朝定都南京,但是国防前线却在北京,前线需要大量资源的支持。但同时首都南京也需要资源,怎么说服南方去支援千里之外的北京?于是直接将首都定为国防前线,南方支援北方就顺理成章了。如果朱棣不迁都,北方会因为资源减少无法支持,会出现动乱,之前已经有过先例。
综上,江南经济繁荣,但在国防层面,江南也需要北方防线的保护,因此将首都定于北方可以更有效地巩固国防,事半功倍。
假如大明不把都城迁到北京,会不会在军事上不这么被动?
明朝如果不把都城迁到北方的话,那么在军事上会更加的被动。朱棣当时迁都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考虑。
明朝时期,统治所面临的威胁,大部分都来自于北方,北方的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对于明朝的资源虎视眈眈,不仅有以努尔哈赤等为首的。还有其他的一些部落文化,这一些有民族都抱着能抢一点是一点的心思来骚扰明朝的边境,这也是为什么明朝时期对于军事力量如此看重的原因。朱棣在镇守北方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这种弊端和情况,所以他当时决定把都城迁到北方,为了就是让军队能够更加敏感的意识到战争的爆发。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军队的重心一定是放在都城的周围,所以朱棣把都城往北方迁移。为的就是把军事中心像北方平移这样的话,在爆发战争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调动军队。如果明朝不把都城迁到北方的话,那么军事上一定会更加的被动,这是众所周知的。
朱棣之所以把都城往北方移,一方面是为了更加敏感的察觉到真正的文化,另外一方面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子孙有危机意识,在古代的交通技术的影响下,使得消息的传递非常的缓慢,如果都城还是在南方的话,那么很容易就会让后代沉浸在南方的醉生梦死之中,对于北方的情况一无所知,如果出现小人的话,那么也很容易阻塞消息。而把都城往北方迁移,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子孙更加有危机意识,但是这种做法反而没有得到子孙的理解。综上所述,明朝如果不把都城往北方迁移的话,那么在军事上一定会更加被动。我觉得这一战略性决定是正确的。
明朝时期的都城如果一直在南京的话又会是什么样的?
明朝是历史上比较奇怪的一个朝代,那是因为他有一南一北两套完整的官员体系,其首都在北京,但在南京也就是南直隶还有一套完整的六部班子。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就在于明朝在建国初期进行了一次迁都。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但第二位皇帝也就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因为削藩不得法从而引发燕王朱棣的叛乱,最终丢掉了龙椅。而皇位也被朱元璋的第四子也就是建文的叔叔,燕王朱棣所替代。燕王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将明朝的首都由南京迁到了北京,但南京却还是保留下来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与架构,这就是明朝这种构架的形成的原因。到明朝灭亡之前,崇祯是否应该南迁,被多次的提及,那么如果朱棣当时就没有迁都,明朝的都城一直在南京的话,又会是如何呢?
北方的形式会进一步吃紧。整个明朝一直在和北方的少数民族交锋,先是蒙古后是满清,其都城北京离明朝的长城防线相当的近,明朝可能是历史上被敌人攻击到都城附近最多的朝代,常常会遇见敌人兵逼首都的情况,明朝所谓的天子守国门并不是假话。但也因为如此,因为首都的重要性,首都放在离边境如此近的地方,那么对于加强边境的管理与军队的掌控无疑是有好处的甚至边境有警的反应速度也将比首都在南京要缩短许多。
而且宋朝为了避免重蹈五代覆辙,实行了强干弱枝的计划,在首都集结了大量的军队,地方上的军队作战实力有限,宋虽然避免了唐与五代那样地方节度使割据的局面,但大量屯驻在首都的军队,却最终战斗力几乎归零,饱受诟病。而明朝将都城放在离边界很近的地方,这样哪怕首都囤积重兵也不会影响边境防御,进而可以进行支援,这是对宋代强干弱枝的一种改良。
经历过元代将汉族分为汉人与南人之后,明代的南北发展可以说是极不平衡的,所谓的南北榜就是一点,首都在北方,对于带动整个北方的发展,多少也是有一些作用的,使得国家的融合发展更为的均衡。不过这些都是迁都北京的好处,那么如果不迁都,就在南京,难道没有好处吗,自然也是有的,而且也不小。
如果都城在南京的话,那么明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场惨败,土木堡之变,基本就不可能发生。哪怕当时的也先攻破了北京那也仅仅是明朝的一座边陲重镇,并非是首都,明朝不会经历主力部队遭受惨败,皇帝被俘虏的羞辱。
南京位于江南,明朝皇帝实际上与江南豪族争锋不断,都城在江南有利于对他们的管控,而且和对于北方的边境防御加强一个道理,都城在南京,对于明朝抗倭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最后还有一点,都城在北京,需要大运河的漕运向北京年年输送大量的钱粮,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消耗,漕运在明清历史上是无法轻易翻过去的一页。但如果都城在南京,那么江南的钱粮就不用经过大运河送往北京,或者说仅仅需要少量供应边关,这样一来,会为朝廷节约出来大量的钱粮与运输的损耗。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