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刘协从继位开始,有没有机会翻盘掌权?三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军阀)纷立,刘表虽是宗室,但骨子里也是军阀,要他匡扶汉室,无...
汉献帝刘协从继位开始,有没有机会翻盘掌权?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军阀)纷立,刘表虽是宗室,但骨子里也是军阀,要他匡扶汉室,无异于痴人说梦。
刘表于公元208年去世,同年,发生了著名的赤壁之战,随后天下逐渐三分,而这之前,曹操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已经大致统一了北方,正是在北方中原如日中天的时候。
汉献帝在曹家的控制之下做了24年的傀儡皇帝,期间最大的一次反抗行动就是“衣带诏”事件,结果失败,忠于汉室的多位文武官员被诛杀。
在公元200年,衣带诏事件失败之后,曹操对献帝的控制更加严格,献帝没有跑出曹操控制范围的可能性,而整个北方也已经被曹操控制,献帝无法南下去投奔刘表刘备等等汉室宗亲。
当然,曹操死了之后,曹丕就胁迫献帝交出了皇位,搞了个禅让仪式,这样,曹丕以魏代汉好歹也有了法理上的合法性,然后,曹丕封献帝做了山阳公,赏给他1万户采邑,后来,献帝也继续活了14年,并且他的子孙可以时代承袭山阳公的爵位,一直延续了近百年。
而如果即使汉献帝能侥幸逃离北方,去投奔刘备、刘表之类的所谓宗亲,那他们又会如何对待献帝?
那么,我们可以假设一下一系列场景:
献帝千里迢迢,从北方逃出曹家的魔爪,终于赶到了刘备或刘表的地盘(刘备致力于开拓四方,刘表只想守住荆州自保,世代承袭),我们假设就刘备吧,刘表没啥劲。
献帝至刘备地盘还有几百里的时候,刘备已经带着人马出城几百里相迎了,没办法,虽然不愿意,但是自己毕竟是打着“拱卫汉室”的旗号起家的,尊奉献帝为正统,全心全意为献帝服务这是没办法改变的政治正确,不管自己愿不愿意,刘备硬着头皮也要800相迎。
然后问题来了,正统皇帝来了,你刘备肯定得乖乖地交出权力啊,不然天下人都看着哪……匡扶汉室可是刘备这些年不断团结人心的口号和宗旨。
这事情就这么纠结……最终,刘备终究会找出一个合理的方式,送汉献帝归天……
经过官员的仔细调查,认为死因正常,要么是天气原因,要么是千里跋涉不胜劳累的原因等等,导致疾病复发之类云云。
刘协暴毙而亡,而刘备“大泣”,捶足顿胸,为自己没有保护好汉献帝痛心疾首,一度要自杀以明志,屡屡“痛哭之”,在大家的反复跪劝下,刘备才情绪稳定下来。然后给献帝弄个风风光光的葬礼,整个什么谥号之类……
终究来说,献帝不过是一个筹码而已,在曹魏逐鹿中原的时候,面对四方诸侯,是个很好用的一张牌,但到了后期,三分天下的大势已经稳定,天下人才也该去哪儿去哪儿,三个政权时间一长,大家也就习惯了。对当时的人来说,汉室已经废了,即使是原先依附于献帝的东汉官僚集团,基本上也大都成了曹操的班底,真正忠于和思念汉室的人少之又少。
官渡之战打完后袁绍还有机会翻盘么,袁绍比曹操到底差在哪?
官渡之战打完后袁绍还有机会翻盘么,袁绍比曹操差在哪?袁绍虽然与曹操相比,好多方面都不足,但其实也并不是一点翻盘的机会也没有。
首先从性格方面来分析,二人都是非常多疑之人,俗话说得好,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曹操虽然多疑,但他心里有自己的主意,他懂得从群臣所献的计谋之中,结合自己的想法,定出最最合适的计策。袁绍就不一样了,他偏激固执,一旦有了什么事,便一句话也听不进去,一旦开心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便是什么,是一个无主见的昏君。这也为他失败奠定了基础。
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曹操对待部下好,爱兵如子,他亲切的对待自己的部下,所有的武将,文官都以死相报,在曹魏阵营中,我们知道,很少有叛逃去其他阵营的将士。而袁绍就不一样了,他总是苛待自己的部下,大军出征之前,听信小人的谗言,把忠心耿耿的谋士打入大牢,听不进去底下谋士的献计,错失了打败曹操的大好机会。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袁绍没有妥善处理好父子关系,处理好儿子们之间的关系,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当父亲危难的时候,袁绍的儿子们并没有团结起来,共同抵御曹操,反而是互相之间猜忌,内斗,给了敌军可乘之机。曹操这边就不一样,曹操在他儿子很小的时候,就一直教育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坚决不允许不团结的行为发生在他的家里。
如果袁绍不死,能否对曹操一方形成翻盘的局面?
袁绍的家族做为四世三公,在西汉末年的时候,也是名望很高的,所以在打董卓的时候也能被推举为首领,也用谋士之计不废吹灰之力就夺取了一个钱多粮多的冀州,并且之后击败公孙瓒,隐然间一个无比强大的实力存在。
但却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在汉献帝落难的时候,没有及时去保卫他,而是让曹操下了先手首先挟天子以令诸侯。
袁绍固然强大,但却屡屡的错失机会,看着自己的敌手曹操一步步慢慢的强大,在曹操灭吕布的时候,他没有动静,在灭袁术的时候,他还没有动静,等待曹操实力强大了,他才不顾手下一些谋臣的反对举兵攻打曹操。
而曹操对袁绍的强大也是心存疑虑的,但曹操的第一谋士郭嘉却为曹操说了他的十胜以及袁绍的十败,曹操觉得一切有理,内心也就有了底气。
而袁绍却是谋士之间互相陷害,彼此意见不同,却还要落井下石,田丰坐牢。
这是两军出征之前的一种态势,但却已经预示着两种风气,一种和谐,一种内乱。
在官渡之战,袁绍凭借着自己的兵多,但对曹操却占不了一点便宜,反而让曹操所戏弄,先后斩杀袁绍大将颜良文丑,在张郃高览偷营的时候,又被陷害,投降了曹操。
之后许攸来投,了解了袁绍军内情,曹操领军火烧乌巢,袁绍再无军粮,大败而回。
但是袁绍回军并没有痛定思痛,而是羞惭不已,爱护自己的颜面,首先将自己失败的田丰杀死。
这就是袁绍刚愎自用,毫无谋略,他就是不病死对于曹操来说也只能是一种时间上的稍稍拖延,怎么可能会造成雄才伟略,智谋多出的奸雄曹操翻盘呢?
简单来说就是他连自己的地盘都守护不好,还翻盘曹操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曹操严密控制下的汉献帝,有没有翻盘机会?
汉献帝的伏寿皇后被曹操幽禁而死后,曹操一口气将3个女儿嫁给了汉献帝。曹操为何要一口气嫁三个呢?他原来有这样的考虑。汉献帝的人生很悲催,自董卓立他为帝后,就成了军阀争相抢夺的唐僧肉,谁抢到他就相当于抢到了最高权力。因此,他在兵荒马乱中颇为狼狈
曹操将汉献帝迎回许昌,然而套路都是一样,曹操立刻就成了朝中权臣,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又再次沦为傀儡皇帝。汉献帝对曹操的独断专行很不满,也不甘心做个傀儡皇帝。可是朝中少有他的心腹,于是他便在后宫动起了脑筋。
当时后宫中有实力的是伏寿皇后和董贵人。董贵人的爹是车骑将军董承,并且是个忠心汉室的人。因此,汉献帝先是和董贵人商量,让她的父亲董承设法杀死曹操。
董承以奉汉献帝衣带诏的名义,四处拉拢朝臣,想联合大家的力量诛杀曹操。遗憾的是,众臣畏惧曹操,多有拒绝,最后虽然总算说服了王子服、刘备等人,却因为有人泄密,被曹操一网打尽,就连有孕在身的董贵人也被处死。
曹操的暴行让伏寿皇后惊恐无比,于是和汉献帝商议,又写密信给父亲伏完,希望他能想办法除掉曹操。伏完起先由于是国丈的关系,一路升迁为辅国将军,极为荣耀。
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命大司空后,伏完为了保全自己及家人,便辞去了官职,交出了印绥,只做了一个管理皇宫近卫军的职务。伏完收到伏寿痛斥曹操的密信后,慑于董承惨案,没敢轻举妄动。
虽然伏完没敢行动,但密信却还是被曹操发现了,因此伏完一族百余人被杀,伏皇后及她和汉献帝所生的两个皇子也被赐以毒酒。
铲除了异己,又杀了汉献帝的子嗣,曹操为了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于是将自己3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对于这桩强制性的婚姻,汉献帝除了接受别无他法,并在曹操的授意下,还将曹操的次女曹节立为皇后。自此,汉献帝的后宫满满都是曹操的眼线,汉献帝再也没有可能与人合谋扳倒曹操了。
按说曹操已经完全控制了汉献帝,在朝中说一不二,完全可以直接废掉汉献帝自己做皇帝。但是汉室如同春秋战国时的周王室一样,虽然衰微,但天下都认为它才是正统,因此曹操并不敢推翻汉献帝。
既然不能推翻,曹操就必须考虑到更长远的未来。如果曹魏不能取代汉室,那么将女儿嫁给汉献帝,将来再生下皇子,那么皇位依然是曹家的。另外,以前挟天子以令诸侯,没有名头。现在当了汉献帝的老丈人,妥妥的是外戚了,地位也就更加巩固了,谁敢不服,直接灭了谁。
有意思的是,曹节嫁给汉献帝后,特别维护汉献帝,并没有充当曹操的眼线,后来也不和曹丕密谋篡位之事。
建安十五年,操劳了一辈子的曹操病逝于洛阳,曹丕继承了曹操的魏王爵位。曹丕迫不及待写好禅让诏书,让相国华歆去逼迫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他,结果华歆遭到了曹节的怒斥。曹丕数次派人去做汉献帝的思想工作,甚至以武力相挟,汉献帝无奈,只得将帝位禅让给曹丕,东汉灭亡。
然而曹节却死活不肯交出玺印,后来见实在不能挽回,愤然将玺印扔到了地上,并大声痛骂:“苍天有眼,你必不能长久。”
后来汉献帝被曹丕封为山阳公,在他去封地的时候,曹丕本来留下了曹节,命她不必跟随汉献帝,但曹节担心汉献帝离开她,会遭到曹丕的毒手,毅然追随汉献帝而去。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