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赵括白起的位置换一下,会如何

发布时间: 2022-07-16 15:00:5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1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赵国如果把赵括换下去,有机会打赢长平之战吗?长平之战的失败只因为赵括?我觉得即使把赵括换下去,也不可能打赢长平...

如果赵括白起的位置换一下,会如何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赵国如果把赵括换下去,有机会打赢长平之战吗?

长平之战的失败只因为赵括?

我觉得即使把赵括换下去,也不可能打赢长平之战,首先你要知道在战争初期这两个国家的兵力还是有一些差别的,秦国那个时候大概有55万的兵力,反观赵国满打满算只有45万的兵力,所以说光在兵力这一点上赵国就处在劣势的位置。

其次秦国的这55万军队可以说都是经过身经百战的精锐,并且在之前的很多战争当中都取得了胜利,特别在武器装备这一方面,秦国比赵国先进太多了,先抛弃战争当中计谋的影响,就是单纯一对一的对战,我觉得秦国的一个士兵完全的可以打赵国的两个士兵。

不仅如此,那个时候秦国刚刚经历过商鞅变法,可以说整个国家的实力是非常强大的。所以说秦国不怕跟你打这种消耗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就算我把这55万的兵力在长平这个地方摆开跟你耗个一两年完全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反观赵国就不一样了,以赵国目前的国力和资源根本就耗不起,但是赵国又不能撤退。因为一旦撤退,整个秦国的军队就会长驱直入,直逼赵国的首都邯郸,所以赵括只能采用这种速战速决的方式和秦军作战。

虽说最后的结果是惨败收场,并且自己也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是此战也消耗了秦军十几万的主力,所以为了让秦军能有一个很好的休整,白起不得已采取撤退的措施,这一命令延缓了秦国进攻邯郸的时间,为赵国争取了一线的生机。

战役的失败有一部分是因为他,但是更多的兵力不充足,再加上民心不和,士兵士气不高
我认为不可能的,当时的白起太厉害了,即使不是赵括,肯定也是很难打 的。
这个不一定的,因为失败的话有很多原因,兵力不足,粮草不足和军事管理不严格都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如果在长平之战中换得赵括,其实也不一定能完全的胜利,因为长平之战的失败,不是只因为赵括,还有其它很多原因

如果把赵括和白起对调,结局将会怎样

菜鸡赵括还会乐此不疲的中计,以致将秦国的优势丧失殆尽,其族人被秦王尽诛,秦国上下对白起心生阴影,千方百计离间其与赵王的关系,白起被赵王诛杀的消息传到秦国后,秦国朝堂上下弹冠相庆,立马再次策动对赵国的总攻。
转自知乎网友 芈芈厶牛

长平之战中,如果韩信指挥赵军,白起指挥秦军,结局会怎样呢?

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秦国大败赵国,赵国为此付出了45万人的惨痛代价。白起问鼎战国屠神,秦昭王笑傲中原。

然而,当是时,赵国并非无良将,战国四大名将占有两席:廉颇、李牧,还有位居前十的两位外援:乐毅、田单,谋士有虞卿,好好的一手牌怎么会打得如此烂?不用说廉颇、李牧不服,就是后世之人看了也为之扼腕叹息。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

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

1 充分授权

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

虞卿曰:“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

1)把作战的指挥权完全授权给前方主帅;

2)采纳虞卿建议,派纵横家遍访燕、齐、魏、楚四国,破掉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

与其向秦国割地求和,不若割地给其他四国,这样就可以从燕、齐借到粮食,从魏、楚搬来救兵。

为什么这样做?晋献公之前攻打虢国,为了借道,曾赠送豪礼于虞国,灭掉虢国后,顺便又吃了虞国。大国给小国送礼物,有一种说法叫做寄存。

所以,即便赵国现在割地给燕、齐,以赵国的实力将来绝对可以收回。但是一旦割地给秦国,几乎就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复返,更重要的是,赵国将失去最重要的屏障——太行山脉,如此邯郸、乃至整个中原就岌岌可危。这一点在30年后,已经得到了验证。

简而言之,无论是前线还是后方,赵孝成王必须充分授权给前方主帅和后方谋士。

2 战前形势分析

韩信被誉为国士无双,不但常出奇制胜,更能统筹全局。秦昭王为了打赢长平一役,不惜倾举国之力,赵国为何还要搁置田单、乐毅、李牧、廉颇四位名将呢?因此,韩信也必须能征用全国之将。

韩信制定作战计划前,必然会评估双方当时的形势,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双方投入兵力

秦国投入的兵力大约60万,而赵国45万。赵括小胜便倾巢出动,难道是认为一个赵骑兵可以匹敌两个秦锐士吗?

孙子曰: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当避免与敌争锋。就这点来说,赵括这纸上谈兵很有水分。以智取见称的韩信绝不会选择硬拼,他从不打无把握之仗。但是,他也不会恐惧,因为以少胜多是他的强项。主帅胸有成竹,军心就稳定,士气高涨就不会轻易被击败。

2)防线

当是时,廉颇的第一道防线已经失守,全军退守第二道防线丹水,第三道百里石长城暂未失守。

借用地形作战可是韩信的强项之一,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即便是处于劣势的井陉之战都能转危为机。由此可见,韩信对太行山脉的地形了如指掌。

因此,韩信会重新评估后面的两道防线的可行性,重新设防。那时,白起想要迂回攻破第三道防线,恐怕并非易事。

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 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

另外,秦国敢发动规模空前的长平之战,就是想一举灭掉赵国。其实,秦昭王为了这一战,已经准备了许多年。而攻取河内郡才是秦国扣动长平之战的扳机,因为太行山脉不再是阻碍秦国进攻赵国乃至中原战场的天堑。

秦昭王的战略赵孝成王、赵括不明白,而为刘邦指点江山的韩信岂能不知?韩信有一招必杀技叫做声东击西,会扭转长平之战的局势吗?

3 战略部署

简要分析了敌我形势,韩信将如何进行战略部署呢?

1)主战场防守反击,牵制秦军主力

① 丹水防线:廉颇镇守。

该防线为廉颇所设,廉颇最了解前沿战事,且擅长防守,此防线的重任廉颇当仁不让。如果,秦国想要强行渡河,那么可以效仿击败龙且的战法,塞住上游,等秦军半济而击之。这一道防线对全局来说至关重要,让廉颇立下军令状,必须守住。

② 百里石长城防线:李牧镇守。

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白起派出2.5万骑兵偷袭赵军的第三道防线百里石长城,如果这道防线失守,那么丹水防线将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所以,韩信肯定安排重兵,特别是弓弩手把守。李牧可以为了歼灭匈奴主力等待多年,这份与生俱来的忍耐力无人可比,而且白起的骑兵与匈奴的作战方式相似,虽然此时他还很年轻,应该可以胜任。

③ 正面战场反击:韩信为主帅,田单为先锋。

无论是韩信还是田单,他们的出战只是为了迷惑秦军,造成赵军主力都在上党郡,欲与秦军绝战到底的假象。田单负责日常在前线侵扰秦军,浅尝辄止,不能恋战。韩信作为赵军主帅,偶尔率领重兵出战,同样不做缠斗。

而韩信和田单出战的目的是为了掩护乐毅,同时牵制秦军主力。

2)分战场联合魏楚,攻下河内郡,夺回太行山脉的控制权

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完全可以应用在此。韩信正面牵制秦军主力,而实际目标是夺回河内郡。

① 乐毅率领10万骑兵偷偷从邯郸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攻下修武,同时控制黄河的白马津渡口。

② 飞鸽传书请求魏国和楚国派遣援军过黄河,同时,虞卿、平原君分别前往魏国、楚国,以秦国占有河内郡后对中原诸国的巨大威胁,来说服魏、楚两国即刻出兵救赵。

③ 三国兵马成功会师后,立刻挥师西下,突袭河内郡,攻取野王,控制太行山脉八陉之一的太行陉。

3 一旦三国联军兵临河内郡城下,韩信就有三招可以制胜

1)最差的情况:围河内郡救赵,秦军将不战而退。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事实上,秦昭王为了赢得长平之战,亲自到河内郡动员当地百姓上战场。

如果联军能赶在河内郡援军出征之前,就直接将其截杀,断掉秦军的后援。

即便没赶上,当河内郡援军得知后院即将起火,势必军心大乱。那时,韩信再让士兵们高唱秦歌,不知道那些河南郡的援军会不会瞬间崩溃。

另外,河内郡是秦军东下的重要战略位置,秦军必救之。

2)略好的情况:占领河内郡,拿下北边的野王,那么魏、楚救兵也能迅速到达上党郡,将对秦军形成包围之势,秦军失败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3)最好的情况:联军如果不奔赴上党郡战场,转而继续向西听进,攻打三川郡,直逼函谷关。

此时秦国已将举国兵力悉数派往上党,国内空虚,秦昭王该如何应对?吴王夫差的悲剧会不会在秦国上演?

如果秦国撤军,韩信和田单果断追击,不敢想象赵国四大名将外加韩信同时进攻秦军会是怎样的精彩场面,但至少夺回第一道防线毫无悬念。

其实,最关键的是三国合纵形成,且夺回战略要地,山东六国将一改以往被秦国碾压的颓势。

反观秦国元气大伤,郁闷的秦昭王不知道又要找谁来背锅。而秦昭王、白起年事已高,想在有生之年完成东略目标,恐怕比登天还难。

结语:

参考以往战绩,韩信若挂帅,必然审视全局,重新部署作战机划。面对敌众我寡且丢失第一道防线的困境,韩信可能会采取当年辅佐刘邦夺天下的战略,由自己坐镇正面战场,牵制秦军主力,而派乐毅南下开辟分战场,合纵魏、楚,突袭河内郡,盘活魏楚救兵这颗棋子。

届时,无论是奔赴长平战场的河内郡援军还是野心勃勃的秦昭王,恐怕皆无心恋战,而被迫撤军。

秦昭王使用离间计换上赵括,就是要速战速决,他最担心的就是魏、楚、赵三国合纵,这样秦国的东征战略就将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而合纵形成的关键就是河内郡,夺回河内郡对山东诸国皆有莫大的好处。

如果长平之战赵国统帅赵括换成韩信,对决秦国统帅白起,长平之战的结果同样不会改写。

可能很多熟读楚汉历史的读者,对于韩信,在楚汉战争中指挥众多杰出的经典战争称赞不已,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水淹雍城,一举击败名将章邯,从而迅速占领关中之地,为刘邦最终一统天下奠定基础;韩信扫北,在刘邦兵败彭城之后,韩信能够以劣势兵力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平定魏国代国,以不足三万兵力背水一战击溃赵国二十万大军,从而灭赵,后派人降服燕国;刘邦在成皋兵败后夺其精兵,就是在这种极端劣势条件下,韩信还能够一举灭掉齐国。

在潍水之战中,韩信水淹龙且统领的二十万楚军精锐,从而在战略上,使汉军从战略防御改为战略进攻状态;在垓下之战中,韩信以十面埋伏计策最终逼的楚霸王项羽于乌江自刎。因此,韩信被后世奉为“兵仙”、兵家四圣之一。以韩信的取得一系列战绩,称得上“兵仙”称号。


韩信

白起的名声也不是吹嘘的,我们常说的“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用在白起身上,非常适用,因为伴随的白起战争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士兵人头数字,如:伊阙之战,斩首韩魏联军二十四万,韩魏两国再也无力阻挡秦国东出的大门之路;伐楚之战,攻破楚国都城郢城,水淹郢城,楚国军民死者数十万;长平之战更是坑杀赵军四十五万,从而使秦国一统天下的趋势步伐加快。梁启超先生曾经针对战国时期,山东六国战死的士兵做过一个统计,战国时期,山东六国总共战死士兵大约两百万,其中有大约一半多都是白起统领战役完成的。秦国历代由明文记载对外战争斩首的人数记录。因此,白起斩首超过百万士兵的说法是有可信度的。

而如果这两位名将对战长平统帅,作者认为长平之战的结果必须也是一样的。原因如下:

其一、军队的战斗力。

战国末期著儒家思想家荀子对战国时期各国军队曾有过这样的评语: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对于秦军在战场上描述:

“他们光头赤膊,奋勇向前,六国的军队和秦军相比,就像鸡蛋碰石头……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同样记载:

“战场上的秦军竟然袒胸赤膊,索性连仅有的铠甲也脱掉了。”

由此可见,秦军军队战斗力不仅强悍,而且秦军凶悍,秦人热衷于作战。

为何秦军被成为“虎狼之师”,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国的士兵在战场上杀敌,为了在作战中,能够最大潜力的发挥士兵的战斗力,也便于提高士兵的作战效率,山东诸国的士兵在战场上,每当斩首一个敌方士兵时期,便割掉敌方士兵的左耳,这样便于战后统计士兵的战功。而秦军则不一样,秦军士兵在杀死敌方士兵之后,先砍掉敌方脑袋,左手提着人头,或者挂于腰间,右手则举着刀剑砍向下一位敌方士兵的脑袋。


战场上的秦军

山东诸国的军队在战场上,面对手中、腰间悬挂着血淋淋脑袋的秦军冲杀过来,自然在士气上胆怯三分,毕竟那么多血淋淋的脑袋,岂能不怕,而秦军则向恶狼一样扑向对手,秦人本来就尚武,民风彪悍,因此秦军让山东诸国军队望风而溃。秦军“虎狼之师”的称号也就由此而来。

因此,我们从秦军在战场上表现,可以看出秦军战斗力强悍,秦军士兵的凶悍。

在反过看赵军,赵军虽然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赵国也是在战国末年,山东诸国中唯一可以单独有实力抵御秦军的国家。

但是赵国军队实力主要体现在骑兵上,而在长平之战中,长平的地形并不适合大兵团骑兵作战,而在真实的长平之战中,赵军的骑兵主力始终也未曾出现在长平之战中,而是主要驻防在赵国北方长城边线,一直防守匈奴的入侵。

在长平前线的赵军则以步兵为主,当时赵国的总人口不过三百五十多万,在赵国投入在长平前线的军队达到四十五之多,以此,赵国步兵主力精锐必然也尽在长平。

以秦军凶悍程度,即使在长平前线,面对赵国主力骑兵精锐,想必其结果也是一样,赵军必败。

根本原因在于秦国军功制,敌方士兵在秦军眼里便是仕途之路。而山东诸国没有任何一国可以对下层士兵、百姓做到这一点明文奖励规定。

因此,从军队的战斗力上,秦国就领先赵军一局。

其二、双方统帅的指挥才能。

白起和韩信都是杰出的军事家,不过作者认为,在长平之战中,白起的军事才能更略胜一筹。

赵国公子平原君:“武安君之为人也,小头而锐下,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小头而锐下者,断敢行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见事明也。视瞻不转者,执志强也。可与持久,难与争锋。”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白起性格沉稳、踏实、果断,每逢遇到大事能临危不惧,这是一个为统领百万大军将领具备的基本战术素养。

白起能够在战场上淡定自如,这完全使一个战场上,熟练自如的将领自信的表现,毕竟对于白起来讲,这大兵团野外的围歼战,白起已经能够运用的熟练自如。


秦将白起

我们在了解下韩信: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韩信虽然有惊世之军事才华,但是韩信性格过于自傲,这恰巧是一个军事统帅最大的缺点,我们常说骄兵必败。


韩信

纵观韩信一生的战功中,战功赫赫,鲜少有败绩,然而我们细看,无论是水淹雍城,还是水淹龙且,韩信擅长偷袭战,并不擅长大兵团围歼战。

韩信自负的另外一点,时常认为自己的军事才能,白起不如也。长平之战,后世韩信对此也曾经评价过,韩信认为一方面白起用六十万兵力包围赵军四十五万,虽然了不起,但是其结果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秦军也伤亡二十万。并且战争拖得时间太久,历经三年才结束,对秦国造成很大的财政负担。

另外一方面,白起不懂“围必有缺”的道理,长平之战中,秦军把赵军包围犹如铁桶一般,其结果赵军拼死突围一战,秦军很大的伤亡都是此过程中造成的。韩信则认为把埋伏圈留一个缺口,然后对敌人的主力埋伏掩杀,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换取胜利,也缩短了战争时间。

但是作者认为韩信这是恰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纵观韩信指挥的大兵团作战中,仅垓下之战勉强称得上大兵团围歼战。但是其结果兵力对比汉军共五路大军,共计超过六十万,项羽楚军不过十万,兵力六比一。这种属于典型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长平之战,赵国军队四十五万,秦军最多不过六十万,兵力对比上不到1.4:1。

《孙子兵法》: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白起稍微以优势兵力为困赵军于长平,这本来就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因此,作者认为,即使长平之战,赵军的统帅换成韩信,以韩信自负的性格,必然也败于白起之手。

作为一场双方动员兵力高达百万以上,几乎决定了战国命运走向的惨烈会战,秦赵长平大战的悲壮战果,引得多少后人掩卷长思。特别是战事最白热化阶段,赵国主帅赵括“纸上谈兵”的操作,以及四十万赵军降卒被坑杀的惨烈结局,更让多少历史票友在叹息之余,生出新的假想:倘若统帅赵军的,不是赵括这“倒霉孩子”,而是一位顶级水准的军事家,长平之战的结果,会不会改写?

比如,把六七十年后的“兵仙”韩信请来,在长平战场上替换赵括?

身为一位给中国文化贡献了“韩信点兵”等精彩成语,更为中国战争史留下无数妙笔的军事强人,“兵仙”韩信的军事智慧,两千年来收了中外军界无数膝盖。那“暗度陈仓”的穿心一击,“背水一战”的力挽狂澜,“十面埋伏”的收放自如,每一场经典战例,都是叹为观止的用兵艺术。如此“仙”级的强人,倘若“穿越”到长平之战战场上,还不能改变战争结果?答:真不能!

第一个原因是,韩信在楚汉战争里的一项重要成功条件,放在长平之战战场上,可以说荡然无存——强大的后勤保障。

在楚汉战争战场上,屡屡开动“花样吊打”模式的韩信,最为在意的,就是后勤保障问题。比如在堪称地狱难度的井陉口大战前,韩信不怕自己兵少缺训练,就怕对面二十万赵军断自己粮道,在得知赵军主帅陈余主动放弃这一良策后,韩信“则大喜”,然后就从容部署,打出“背水一战”的精彩画面。

而这叫韩信无比在意的后勤问题,更是韩信所在的刘邦军团,一项完胜对手项羽的绝对优势。早在韩信登坛拜将前,被项羽“打发”到汉中的刘邦,就为后勤保障苦心经营:巴蜀汉中的肥沃土地,给刘邦提供了充足的粮草。当时汉水渭水白水纵横的水网,也成了刘邦快速的运输通道。“拜将”后的韩信,能够迅速“暗度陈仓”,以高速的冲击横扫三秦,就有这强大物资输送的支持。

占领荥阳后,刘邦还建立了以敖仓为中心的后勤基地,来自关中巴蜀的物资,源源不断通过敖仓转运到前线。这强大的输血效果,才能让韩信放心施展他“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大战略,凭着手里有粮的优势,利用对手缺粮急于速战的心理,一次次把陈余龙且等强敌带到坑里。更叫战场上无敌的项羽,战略上步步受制,最终陷入韩信的十面埋伏里,怆然拔剑自刎。

可是,倘若到了长平战场上,韩信这“绝对优势”,却是掉了个儿。秦赵两国的经济差距,本就十分明显,为打好长平之战,秦国更开通了巴蜀关中的多条水路运输线路。刘邦军团快速的运输线路,特别是包括敖仓在内的运输网,几乎都是当年秦国留下的“遗产”。此刻正让秦军享尽“高速便利”。倘若韩信真在长平战场上执掌赵军?他最担心的后勤保障,就是眼前叫人抓狂的难题。

其实,就是在赵括发起长平决战前,当秦国还可以把巴蜀关中粮食准时送到前线时,赵军的后勤补给已接近枯竭。八个月的煎熬对峙,耗光了赵国的粮食库存,甚至出现了“请粟于齐而齐不听”的囧事。再像前任主帅廉颇那样在长平死守下去,最先崩溃的,必然是赵国自己。所以火线就任的赵括,才会集合兵力愤然一击,然后覆没在秦军的口袋里。如果接替廉颇的是韩信,他照样也不能再守,也要破解这个难题。

当然,虽说这是个难题,也不能说赵括无错,在兵力与战略态势都严重不利的情况下,这样贸贸然的拼死一攻,等于是赌一个没有任何胜机的赌局。这样的错误,军事智慧极高的韩信当然不会主动犯。可“韩信救不了长平”的第二个原因,也正在这里:长平决战前的战略局面,对于四十万赵军来说,一旦选择进攻,就是“死地”。

赵括接任时,秦赵双方的战场态势是:由于赵国丢了上党,地理优势尽失。晋东南的要地全落在秦军手里,所以长平战场的赵军,只能屯兵在长平北面的平原上。对面的秦军呢?却是轻松屯在长平西南面的山谷上,秦军想攻赵军,可以居高临下说打就打。赵军要反扑?那就要一头扎进山谷中,百分百落入秦军挖好的坑里,一如赵括这样。

这样的死地,又缺少后勤保障供应,不打被拖死,打就被围死。以往韩信“背水一战”“声东击西”“暗度陈仓”等妙招,放在这个“死地”,统统用不上,等于被废了武功。

当然,韩信和赵括不同,秦军骗赵括的那些伎俩,放在高度重视情报战的韩信眼里,基本都骗不过去。以韩信的军事智慧,主动进攻的后果,他更能看清楚。所以面对这“死地”,韩信很可能会做出这样的应对:何必要在你的战场打?我的战场我做主。四十万赵军很可能会在韩信的部署下稳步后撤,一面缩短补给线,一面引诱秦军深入赵境,寻求歼灭对手的机会。

这个可能性有多大?韩信军事生涯里的“潍河之战”就是典型:面对绝对优势的齐楚联军,韩信并不生拼硬打,而是主动退却,把二十万齐楚联军引入预设战场,一开闸就淹没在了水中。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不在敌人的“主场”纠缠,却以强大的勇气与高超指挥,把敌人引入自己的“主场”歼灭,向来是韩信的拿手好戏。放在长平战场上,一旦他这样做了,这必然是“兵仙”韩信与战国杀神白起之间,一场经典的较量。

如果真这样,这确实是四十万赵军“改命”的机会。可“韩信救不了长平”的最重要原因正在于此:赵国不是刘邦,会允许韩信这么做吗?

比起能以长远眼光经营后勤,为“兵仙”韩信搭好平台,更能赋予韩信绝对指挥权的刘邦来。面对长平之战,赵国君臣的操作,堪称槽点满满。长平之战打成这个惨样,“倒霉孩子”赵括只能算第二责任人,最重要的败因,就是赵国在战事前后的蠢表现。

首先是前因,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是赵国接收了战略要地上党。可这么一个兵家必争之地,赵国接收之后,却是只想着“躺赢”,毫无防御准备,根本没有派驻重兵。这才导致上党迅速被秦国攻陷,晋东南要地尽失,赵国在严重地理劣势且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开打长平之战。

而在战事煎熬时,秦国也有一怕——怕赵国联合列国抗秦。且齐楚两大强国,也一度决定援赵。但焦头烂额的赵孝成王,竟主动遣使找秦国媾和,反而叫秦国逮住由头,大肆宣扬“赵国求和”。列国瞧了也就凉水浇头:你俩都打打和和了,我们还帮个啥?看热闹呗。劣势的四十万赵军,这才落到独扛强秦的境地。

这样短视的赵国君臣,战前没有准备,战争时没有坚定决心与清楚战略,对战场的态势看不清楚,对廉颇赵括等人的能力,更缺乏实际的了解。比起楚汉战争时,那个既有清晰战略规划又有坚决战术执行,更能以坚定平台,给前线主将自主权的刘邦团队来,高下立判。

可以假设,一旦指挥长平大战的韩信,采取了一如他在楚汉战争时常见的制胜操作,后方的赵国君臣,第一反应必然会乱做一团。还没展开部署的韩信,就有可能分分钟被拿下。能被活着罢官撤职,都算是好命。至于四十万赵军的命运?长平之战的结局,也是可以想。

毕竟,长平之战这样的较量,比拼的不止是双方的智慧与战斗力,而是包括了国力战略决策执行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不是一个韩信,就能改变结局。

因为,像赵国这样,既无战略规划更缺战略决心的团队,无论在哪个年代,无论在哪行哪业,就算多出一个韩信级别的强人,也是带不动啊。

如果这两位名将对战长平统帅,作者认为长平之战的结果必须也是一样的。原因如下:

其一、军队的战斗力。

战国末期著儒家思想家荀子对战国时期各国军队曾有过这样的评语: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对于秦军在战场上描述:

“他们光头赤膊,奋勇向前,六国的军队和秦军相比,就像鸡蛋碰石头……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同样记载:

“战场上的秦军竟然袒胸赤膊,索性连仅有的铠甲也脱掉了。”

由此可见,秦军军队战斗力不仅强悍,而且秦军凶悍,秦人热衷于作战。

为何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国的士兵在战场上杀敌,为了在作战中,能够最大潜力的发挥士兵的战斗力,也便于提高士兵的作战效率,山东诸国的士兵在战场上,每当斩首一个敌方士兵时期,便割掉敌方士兵的左耳,这样便于战后统计士兵的战功。而秦军则不一样,秦军士兵在杀死敌方士兵之后,先砍掉敌方脑袋,左手提着人头,或者挂于腰间,右手则举着刀剑砍向下一位敌方士兵的脑袋。

山东诸国的军队在战场上,面对手中、腰间悬挂着血淋淋脑袋的秦军冲杀过来,自然在士气上胆怯三分,毕竟那么多血淋淋的脑袋,岂能不怕,而秦军则向恶狼一样扑向对手,秦人本来就尚武,民风彪悍,因此秦军让山东诸国军队望风而溃。秦军“虎狼之师”的称号也就由此而来。

因此,我们从秦军在战场上表现,可以看出秦军战斗力强悍,秦军士兵的凶悍。

在反过看赵军,赵军虽然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赵国也是在战国末年,山东诸国中唯一可以单独有实力抵御秦军的国家。

但是赵国军队实力主要体现在骑兵上,而在长平之战中,长平的地形并不适合大兵团骑兵作战,而在真实的长平之战中,赵军的骑兵主力始终也未曾出现在长平之战中,而是主要驻防在赵国北方长城边线,一直防守匈奴的入侵。

在长平前线的赵军则以步兵为主,当时赵国的总人口不过三百五十多万,在赵国投入在长平前线的军队达到四十五之多,因此,赵国步兵主力精锐必然也尽在长平。

以秦军凶悍程度,即使在长平前线,面对赵国主力骑兵精锐,想必其结果也是一样,赵军必败。

根本原因在于秦国军功制,敌方士兵在秦军眼里便是仕途之路。而山东诸国没有任何一国可以对下层士兵、百姓做到这一点明文奖励规定。

因此,从军队的战斗力上,秦国就领先赵军一局。

其二、双方统帅的指挥才能。

白起和韩信都是杰出的军事家,不过作者认为,在长平之战中,白起的军事才能更略胜一筹。

赵国公子平原君:“武安君之为人也,小头而锐下,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小头而锐下者,断敢行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见事明也。视瞻不转者,执志强也。可与持久,难与争锋。”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白起性格沉稳、踏实、果断,每逢遇到大事能临危不惧,这是一个为统领百万大军将领具备的基本战术素养。

白起能够在战场上淡定自如,这完全是一个战场上,熟练自如的将领自信的表现,毕竟对于白起来讲,这大兵团野外的围歼战,白起已经能够运用的熟练自如。

我们在了解下韩信: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韩信虽然有惊世之军事才华,但是韩信性格过于自傲,这恰巧是一个军事统帅最大的缺点,我们常说骄兵必败。

纵观韩信一生的战功中,战功赫赫,鲜少有败绩,然而我们细看,无论是水淹雍城,还是水淹龙且,韩信擅长偷袭战,并不擅长大兵团围歼战。

韩信自负的另外一点,时常认为自己的军事才能,白起不如也。长平之战,后世韩信对此也曾经评价过,韩信认为一方面白起用六十万兵力包围赵军四十五万,虽然了不起,但是其结果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秦军也伤亡二十万。并且战争拖得时间太久,历经三年才结束,对秦国造成很大的财政负担。

另外一方面,白起不懂“围必有缺”的道理,长平之战中,秦军把赵军包围犹如铁桶一般,其结果赵军拼死突围一战,秦军很大的伤亡都是此过程中造成的。韩信则认为把埋伏圈留一个缺口,然后对敌人的主力埋伏掩杀,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换取胜利,也缩短了战争时间。

但是作者认为韩信这是恰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纵观韩信指挥的大兵团作战中,仅垓下之战勉强称得上大兵团围歼战。但是其结果兵力对比汉军共五路大军,共计超过六十万,项羽楚军不过十万,兵力六比一。这种属于典型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长平之战,赵国军队四十五万,秦军最多不过六十万,兵力对比上不到1.4:1。

《孙子兵法》: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白起稍微以优势兵力围困赵军于长平,这本来就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因此,作者认为,即使长平之战,赵军的统帅换成韩信,以韩信自负的性格,必然也败于白起之手。

其三、后勤供应保障。

我们常说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如今战争,战争打的就是后勤。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就以耕战为唯一的目标,整个秦国百姓除了打仗,另外一个目标就是耕种农业,商鞅变法同样规定:农民超额完成农业上缴国家任务,同样可以换取相应的爵位。

商鞅的这一规定,彻底激发秦国底层百姓种植农业的积极性。

秦国本线占据关中平原,占据天下一个丰富的大粮仓,关中平原,又称八百里秦川,它南倚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公里,约占陕西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

秦惠文王执政秦国时期,又派遣司马错吞并巴蜀两国,使成都平原很快成为继关中的又一个大粮仓。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刘邦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给助军粮?

秦国经过数代君主积累,到长平之战爆发前,秦国已经经过百余年商鞅变法,积累雄厚的粮草储备,而长平之战,巴蜀粮草为秦军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粮草保障。

反观赵国,赵国国土疆域远逊于秦国,赵国国土,其中部分与北方草原接壤,适合于放牧,根本无法种植农业,而赵国西南部国土,则以黄土高原、山地为主,根本不适合种植农业,而赵国耕地面积局限于东部平原地区。赵国并不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更没有如秦国这样世代储备粮食的基础。

长平之战,注定是一场消耗战,以赵国的国力,根本无力长时间的供应战争前线。

而秦国后勤保障非常细致化。

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4号墓出土了秦军士兵的两封家书,其中记载一对秦军兄弟黑夫与惊在楚地作战与家人通信详细记录,其中一篇内容是: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矣。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今书节(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襌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以〕钱来,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智(知)也,愿母遗黑夫用勿少。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闻王得苟得。

木牍记载从军的黑夫和惊向家里要衣服、布和钱,从这封书信中看,秦军前线士兵在他国前线作战,需自备衣服和费用。但是侧面,一方面反应了秦国强大的后勤保障供应,另外一方面,反应军功爵制下秦军,对于征战的渴望。

而秦国战争后勤保障能够细化到如此,放到今天,这样后勤保障,很多国家后勤保障都唯恐难以细化到如此,何况,两千多年的赵国后勤保障?

而战争打的却是后勤保障,因此,对比长平之战,即使赵军主帅换做韩信,其结果也是一样。

总结:

从古至今的战争,打得其根本在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体现。赵国之所以败在长平之战,除了双方统帅指挥才能的差距,更多拼的是双方国力的消耗。

长平之战,赵国统帅赵括纵然有战略上指挥失误,纵然换成“兵仙”韩信,也是惘然,其一,双方统帅指挥才能的差距,对于白起而言,指挥大兵团野战围歼战已经运用熟练自如,而且大兵团野战围歼战本来就是白起的优势,而韩信,纵然军事才能超然,但是这种大兵团围歼战,作者认为,韩信指挥才能不如白起。

其二,长平之战的死局,并不是换成韩信就可以改变赵军战略上的被动;长平之战,双方战术的对峙,已经对峙长达三年,赵国一直采取战略防御,而且赵国的国力支撑不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急需决战改变这种战略对峙状态。

韩信纵然有天才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战略上处于被动状态,在后勤保障上,处于供应不足的态势,在士气上,赵军士气低下,面对“虎狼之师”的大秦雄师,焉能不败?

长平之战,如果赵军主帅换成“战神”韩信来与秦军主帅“屠夫”白起对决。这种假设的确有意思,值得讨论。大家都知道,韩信和白起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军事家,两人一生带领打仗无数,几乎鲜有败绩,但是我却认为,长平之战就算赵国主帅换成韩信,还是不会改变失败的命运。 

武安君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一生驰骋疆场,横扫千军,屡立战功。我们来看一看他一生骄人的战绩:公元前293年,秦军为了打开东进中原之路,由白起率领军队展开了伊阙之战,魏韩24万联军被打的稀里哗啦,为秦军东进之路扫平障碍,白起一战成名。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一生无败绩。

刘邦携六十五万之众占了项羽的老窝彭城,屁股还没有捂热,被项羽三万精兵揍地溃不成军。韩信出场了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平定魏国。请命北伐拿下代国,韩信越打越强。

刘邦有了想法,于是收了韩信的强兵 ,一万两千老弱给你背水一战去吧。赵国败了,燕国降了,潍水全歼龙且二十万楚军。潍水一战打没了项羽的一半家底。初汉五年会师垓下,四面楚歌 ,项王末路。

一个是战国四雄之首,一个是初汉三杰之一;一个是战神,一个是兵仙;一个是为了征战而生;一个是为了战争而活。

如果是韩信指挥秦军,白起能赢,韩信也能赢。一个屡屡带着弱兵能打胜仗的将军,什么奇迹都能发生。

环境的变化,地理位置的优劣,后勤补给的保障 ,在冷兵器时代都能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败。更何况秦赵当时在兵力上骑虎相当。最后说一句,武安君和淮阴侯在我看来真的不分伯仲,连最后的归宿都殊途同归。

但是秦赵的国力却有差距,赵国的国力不足以抵挡秦军……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不知道为啥,总是名将辈出的,该说是时势造英雄吗?你看看啊,就那些年,出了多少大佬了,吴起、白起、孙子、孙膑这种巨佬咱也不说了,廉颇、王家父子这种巨佬我们也不提了,可是就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家伙也特别厉害,不信?我说一个你们听听。

公孙喜,你听过没?没听过吧,说实话要不是我查了下资料我也不知道,人家打过垂沙之战,人家能统帅十五万大军,而且还有资格做白起的背景板,反正这个级别的人就算是在中华五千年里面都算是上游了,咱也不清楚中华民族是个什么情况,好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蹦跶出来一群特别厉害的人物。

本文标题: 如果赵括白起的位置换一下,会如何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8874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鼻子痒且总打喷嚏的原因有哪些清朝的服饰装扮是中国历史上最丑的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