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中医学的比较大的进步或者突破有哪些,比如说攻克的疾病,或者不治之症

发布时间: 2022-07-14 23:01:0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8

中医五千年愽大精深,为什么现在中医这么不吃香?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中医不光是文化,还能应用于生活中,来...

近十年,中医学的比较大的进步或者突破有哪些,比如说攻克的疾病,或者不治之症

中医五千年愽大精深,为什么现在中医这么不吃香?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中医不光是文化,还能应用于生活中,来疗疾养生,预防保健。

为什么说中医博大精深,西医药治不愈的疾病通过中医药祛邪扶正后能正常的生活。其中突出明显的各种慢性疾病。

为什么说中医博大精深,因为自然万物正是中医药的独特之处,请问那种医学的药材能于中医药相博?根本上没有抗衡的能为!

为什么说中医博大精深,保守治疗是中医药独特之处,人生命中能进食,中医药便能治疗程度上保正患者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的患者康复,而不是在治疗中加重,现代西医学能吗?不能!

为什么说中医博大精深,中医药以人体整体从全局入手治疗各种疾病,以正卫形式阻断疾病的发展和扩大,百物选特疗效药材治疗,明中医没有不治之症。

可以说,至今,以后的以后,没有那种医学与中医药抗衡,科学医学怎么发展,离不开自然之道,万物的利用是中医的强向。

所谓“博大精深”只是自我标榜,实际实用性的东西极少,中医的局限性太强,人体内发生了什么病变无法知晓,它是没有病灶概念的,都是囫囵医治,靠观察你的表面现象诊断,如果一个低血糖患者出现休克马上要死,那么中医根本不知道血糖这回事儿,给他服什么药?他的结局只能是很快死去。实质上中国古代到解放前,民间绝大部分人死了根本不知道怎么死的,只能说寿数已尽,人均寿命极低,这是普遍的。

学中医基本没什么前途啊,不要说各大中医院校爆满,很容易考上,以后毕业分配就是一个问题。

不是很少人学中医,关键是学中医太难太难了,而且学习周期又太长,学个普通中医维持生存饭碗都很难,一辈子几十年注定要受穷受累受苦受罪还要受窝囊气,要想成为名医大家可以说难上加难,如上云天。况且当前中医人处处受西医思维意识形态观念控制约束,条条框框魔咒枷锁戴着,最要命的是被西方欧美国家医学严重影响,公知精英利益集团们变着花样手段千方百计绞尽脑汁不断的打压排挤贬低抹黑污蔑,生存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尤其是那些民间中医人才当前处境更是难上加难,惨不忍睹。还能怎么样?官医中医人被人家西医思维意识形态观念彻底捆绑制约洗脑了身不由己,中医人话语权太低了。振兴发扬光大传承中医任重而道远,何其难也!

这是现在西医的医疗效果是比较快速的,同时也可以解决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而且有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来解决,再加上中医也没有一个特别完整的体系。
其实现在中医还是很吃香的,针灸推拿都很受欢迎,不过很多时候都被当成了保健类的措施。关键还是中医见效慢,很多人都没有耐心。
主要还是因为现在的人们不是有什么疾病是不会去看医生的,所以发生问题的时候都是一些急性病需要看西医,看中医就比较少。
因为中医想要出师,需要二三十年的学习和磨练,所以遇到靠谱的中医是非常难的,人们受骗几次后,就不再轻易相信了。

医学上有哪些在曾经是不治之症,如今却被攻克了的呢?

医学上曾经有一个最典型的不治之症就是肺结核,在我国古代如果患有肺结核的话,几乎可以宣布了,这个人的寿命将会不是很长了,所以在古代的时候,肺结核是一种绝症,就好像我们今天的很多绝症一样,那个时候如果患有肺结核的话,病情会随着不断的恶化而影响他们的寿命,我国古代把肺结核称之为肺痨,而且那个时候就知道肺结核是会传染的,所以在那个时候患有肺结核的病人,命运都很悲惨,很有可能会在孤独当中死去,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肺结核都是可以被治愈的了,而且被治愈之后,再次复发的几率非常低,这也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成就,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种疾病是被攻克了的:

1、天花

提起天花肯定很多学历史的人都是记忆犹新的,因为在古代天花是一种不治之症,而且发病率非常高,最重要的是,一旦患有天花的话,那么很有可能这个人就被宣告离生命终结不远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患过天花之后才能挺过来,但是随着疫苗的产生,天花已经被攻克了。

2、艾滋病

虽然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艾滋病依然是一种不治之症,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抗艾滋病的程度已经到了,可以把病情稳定在一个平衡的水平了,艾滋病就像糖尿病一样,虽然不能被治愈,不过可以通过一定的医疗手段来控制病情。

3、部分肿瘤

提起肿瘤大家肯定会谈之色变,因为从目前的医学角度来讲,恶性肿瘤依然是大部分的绝症,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已经有一小部分肿瘤被人类攻克了,即使是恶性肿瘤也可以很好的得到控制。

梅毒啊,中世纪的时候欧洲很流行呢,贝多芬啊一大堆名人都中过招呢,以前确实是不治之症,但现在,青霉素按疗程治疗,大多都可以治愈了。
在过去,肺结核可以称得上是白色瘟疫。有很多名人因为肺结核而丧命,比如肖邦,雪莱,还有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也是因为肺结核而丧命的。 从20世纪初期开始,随着抗生素的发现和发展,人类对于结核病的治疗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自1946年开始,肺结核的治疗上开始确立联合用药方案,至今,肺结核的治疗已经得到了里程碑式的胜利。
肺结核,在过去例如肖邦、雪莱都是由于此病过世,如今有药物可以治疗肺结核。还有天花,是目前人类唯一攻克的疾病。

你觉得现阶段的中医相比古代的中医有哪些进步?

肯定是进步了,中医和其他科学如同物理学化学一样,是一种实用的方法而已,以归纳法研究,以演绎法运用。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其以参照现代解剖学,诊断学,生理学,物理学和化学等等为基础,归纳的内容,更加精准。随着现代医学的的发展,中医更有了横向对比的参照,而更容易发现价值,有了现代医学的辅助,更加可以由面向点更精细的发展,可以暂时放弃和跳过自己的相对弱项,而在现代医学的弱项领域进行跨越式发展。
中医从应用上讲是一直在进步的,比如说肺结核,徐灵胎和张锡纯这两本书里记录的关于肺病治法,徐就说他以前从没见过此病,书里也没有治法,到张时他书里讲林屋山人的方子已经有治疗成功过的记录,再比如说三焦经的理解和应用,张锡纯讲了很多,还有关于中风的认识,这都是中医的进步,还有非典的中医疗法。
给大家分享一个我们老师告诉我们的例子。我们省中医有个老专家,是那种传统的老中医,有一个女孩挂他的号看崩漏。老专家就按照传统的四诊诊断后开药就结束了,结果女孩几天后就走了,女孩的家人告了老专家,虽然后来医院和病人家属协商解决了,但是老医生自觉无颜再坐诊。真相是,女孩患的是白血病。这种病在西医门诊中抽个血就能诊断,但是在中医中实在是。。。(抱歉各位,我只是个大三学生,对这种病的中医解释不怎么了解,也希望各位指点。)
我认为现代中医的优势就是,我们中医学院的学生是以开放辩证的态度看待各种医疗技术,在我们眼里西医并不完美,中医也不是万能。因为每种治疗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病种。在我们的课程中有中医经典,也有西医基础。临床案例中,我们讨论选用的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我认为,人类终有一天会作为一个集体,享受最优势的医学体系,在这个体系形成后,中医西医这两个词汇只会存在于医学史课本中,二者都将为这一体系的形成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在这之前,每一个医学工作者都应该砥砺前进。中医的现代化研究更是有极大的潜力可挖。
最后,给大家分享我们中医内科学肾病老师的经验:我一个中医大夫凭什么能在医院站稳脚跟,为什么我能在急诊单独值夜班?因为我知己知彼,我在专业范围内西医知识不输于专业西医大夫,而我的拿手绝招是中医。
现代中医在药理方面有长足的进步。现代编撰并定期更新的《中药药典》在本经及传统各家用药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结合当代临床用药经验编撰而成。其中现代药理研究方面的内容,对当代中医师而言,是除了传统性味归经之外的重要用药指导。
基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高深莫测,玄之又玄的中医一直在飞速进步。 前不久,我国著名杂志《中国针灸》上的一篇雄文《试论“量子纠缠”与针灸》充分体现了中医紧跟前沿科学所取得的完爆诺贝尔奖的惊世骇俗成就。 孩子病了,给孩子爸爸(隔壁老王)扎下针,孩子就好了,这项牛逼的技术融合了针灸、亲子鉴定、隔空诊断、无线信息传输、心灵感应等多项尖端科技。

有关中医学

我是需要秋天的有关中医学的知识
  中医治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人体既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开放系统,就会受到自然界错综复杂致病因素的影响。因此,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便是中医治病一个最大特色。

  先说因时制宜。我国有世界上最鲜明的四季,因此四季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和人体的脏腑功能对四季的反应也最剧烈。

  例如,切脉是中医诊病最主要手段之一。而人的脉象因四季而有显著不同。从脉波图形说,主波振幅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脉率则冬季较夏季为快。从中医脉象说,春天应为弦脉,夏天呈钩脉,秋天应是浮脉,冬季应见营脉。因此切脉诊病时必需考虑季节因素。因为古人认为,如果脉顺四时(正常脉象),即有病亦易治,原因在于病未深入;如果脉与四时相逆,则一般来说沉疴已到了难治或不治的地步了。从现代医学化验的多项生理常数看,冬夏季一般都有较大差异,甚至冷暖锋过境前后也有很大不同。由此可见四时和天气对人体影响之大。

  因时治病的另一个例子可举针灸。中医常用针灸治病。针灸也讲究四时。不同季节取不同穴位,即春取络穴,夏取俞穴,秋取合穴。冬季因气在内,体表组织对外界反应迟钝,疗效差,一般多用药而不用针灸。针灸时进针深浅也要“以时为齐”。春夏宜浅刺,秋冬要深刺才有显效。例如治疗坐骨神经痛,取环跳、秩边等穴,春夏一般只刺4.5—6cm深,秋冬可刺7.5—10.5cm。

  李时珍在著名的药典《本草纲目》中特撰一篇“四时用药例”。说明他用药讲究季节。《内经》中还具体指出,在春、夏、长夏、秋、冬季节中用药宜分别加辛温、辛热、甘苦,酸温和苦寒之药,以顺应春升,夏浮,化成,秋降和冬沉之气,做到顺四时气象而养天和之气.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由痛耀(外因)和人体抵抗力(内因)的消长决定的.中医把致病的外因归为“风、寒、湿、热、燥、火”六淫。它们大都和气象要素相关,例如,气压高低(高压主晴旱,低压雨湿)降水和湿度与中医燥湿相通;气温高低和中医寒、热、火关联;风向风速和中医的风有关;日照也与中医的燥、火、湿有一定联系(日照少易湿)。因此我国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当然,由于气候异常和特殊环境条件时,某季节中也可出现另一季节的病。因而中医讲究辩证施治。而且,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并不完全针对生物致病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侧重于对六气致倡(与气象条件密切有关)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内因)的调整和对症候的消除。这也是中医的高明之处。

  “六淫”致偏可以致病。历史上久旱、久雨、大热、奇寒年份六淫致偏更是达到了极致,这就是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原因(外因)所在。

  中医治病还特别强调因地因人制宜。因为一地环境条件(主要也是气象条件)经常作用于人体,人体也不断产生反应和适应。一部分人体质好些注意养生,适应了。另一部分人体内则产生了虚症等潜在的疾病。例如寒冷的北方,人阳虚质和呈寒象者居多;南方因气候较热,人体质多阴虚。元代朱丹溪和明代张景岳均为历史上的名医,都是浙江人。但因朱丹溪在义乌行医,所治都是南方人,发现“江南地土卑弱,湿热相火为病者最多”,因此提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观点和治疗原则。而张景岳因一直在北方行医,根据北方人阳虚体质多,病多寒象的事实,提出了“阳常不足,阴本无余”的不同论点。近来的调查也证实了北方人多脏寒,体质多阳虚;南方人多热病,体质多明虚的结论。

  此外,由于南北方人体质不同,因此即使患同样疾病,治疗用药亦应不同。唐代名医孙思邈说过,“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江南岭表,其地暑湿,其人皮肤薄脆,腠理开琉,用药轻省;关中河北,大地干燥,其人皮肤坚硬,膜理闭塞,用药重复”。以外感风寒为例,江南一般麻黄一钱就可出汗散热,所以南方医书上有“麻黄不过一钱”之说;而到黄河以北麻黄要用到三钱,东北甚至还要更多,始能发汗退寒。

  2.中医养生——冬病夏治和春捂秋冻从天人相应观看,顺应自然,即主动适应四季变化,是防病治病、养生长寿的关键。下举两例。

  ①从“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出发,《内经》提出.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因为春夏阳气在外,易泄,不能过用;而秋冬阳气潜藏,阴气在外,因此要注意养阴。除了在衣食住行诸方面注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防病养生方法就是冬病夏治。即在夏天阳气最旺时进行治疗,促使体内阳气旺盛,去除体内陈寒。使哮喘,老年性气管炎 target=_blank>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炎,胃病等寒病在冬季不再发生。

  ②春秋季节中要“春捂秋冻”。中医认为,冬季中人的肌腠处于收敛状态,以抵御寒冷。到了春天,皮肤汗孔转为排汗散热,此时如突然减衣,受风着凉易于致病。本文作者进一步从气象角度(外因)阐明何以同是过渡季节,同是气温多变,而春要捂秋却要冻的道理。

  原来,这是因为春秋季节中气温变化的方向是相反的,因此房屋因惰性造成的春敌季室内外气温差的符号也是相反的(春季室内冷于室外,秋季相反)。由于我国冬冷而夏热,春秋季升降温特急,室内气温变化远远落后于室外,因而使室内外温差达到了十分显著的程度。这样,春季中从室外(特别是温魏的阳光下)走进室内,如果不添衣春捂,时间一久,特别是老弱病人就会受凉得病。

  秋季情况相反,进屋要少穿衣,即“冻”。极而言之,冬季中室内有暖气,室内外温差更大,北方人还有进屋先脱衣的习惯,以免出汗伤阳。其道理是一样的。

  我国中医中药(包括养生)的理论和实践大大丰富了世界医药文化的宝库;因我国特殊气候而造成的中医药学和养生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医气象治疗学是运用中医的理论,观察、研究天气和气候对人体健康作用的一般规律,探讨如何避免对人体有害的气候条件,进而利用气候条件来防病治病的一门学科。祖国医学在很早就注意到气象与人体健康的密切联系。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现就中医气象治疗学在临床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1 气候与发病

  1.1 季节气候主病 一般来说,六淫和疫疠致病均与气候有关。春天气候多风,常发生与“风”相关的病证,如伤风、风温、风水、风疹等;夏季气候炎热,则多发生热病和中暑等;秋天天气敛肃,气候干燥,则常发生燥病,如温燥、凉燥及内燥证;冬天气候严寒,则易多发风寒、寒痹等证。

  1.2 气候反常主病 气候反常包括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等,除易多发相应的季节病外,有时甚至可导致某种瘟疫流行。

  2 气候与用药

  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祖国医学非常重视不同季节气候必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明代医家吴琨说:“岁气有偏,人病因之,用药必明乎岁气”。所谓“岁气”,即指每年的气候变化,岁气每年都有变迁,每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各有不同,故治疗用药不能与四季气候相违背。

  2.1 指导用药原则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何?岐伯曰: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这一论述说明了根据不同的时令来选用药物的一般原则。“热无犯热”是指在炎热夏季,如无寒证者就不要随便使用热药,以免伤津化燥:“寒无犯寒”指在寒冬季节,如无实热证,就不要随便使用寒药,或即使有热证,亦不宜用过寒之药,以免损伤阳气,或生其它变证。

  除经文明训“热无犯热”、“寒无犯寒”的用药原则之外,笔者认为在长夏及金秋之际亦应注意“湿无犯湿”及“燥无犯燥”。湿为长夏之主所,湿气当令,人体脾胃运化功能容易受损,故此时不宜滥用甘寒滋腻、助湿留湿之品。燥乃秋之主气,燥气当令,万物由荣传枯,人之气机亦呈收敛之象,此时亦不宜滥用辛香温燥之品,以免耗津伤血,变证丛生。

  2.2 掌握用药方法 《本草纲目》“四时用药例”篇中说,“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生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人参、白术、苍术、黄檗之类,以顺化成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在用药时要根据四时的不同特性,选加相应的药物来顺应四季升降浮沉之性,必会取得相得益彰、药半功倍之效。

  3 气候与针灸

  外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气血运行有相当大的影响。《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这说明了天气的寒温晦明对人体气血运行的影响,天热则气血畅通易行,天寒则气血凝滞沉涩。这就为我们根据不同气候条件推测气血运行的部位及选用相应的穴位及针刺手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3.1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一般来说,针刺的深度可视针刺部位、病情需要及针感程度而定,但同时也要参考季节气候这一因素。《灵枢·终始篇》说:“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难经·七十难》亦云:“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认为人的气血活动与季节气候有关。春夏季,自然界的阳气向上,腠理开疏,人体之阳气也趋向浅层,故针刺宜浅;秋冬季,自然界的阳气向下,腠理固密,人体的阳气也趋于深层,故针刺宜深。

  3.2 春夏致一阴,秋冬致一阳 《难经·七十难》说:“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说明春夏之季,气候温暖,人体阳气浮越于外,而阴气潜伏于内,在针刺时,应该先深刺至筋骨部位阴气所在之处,得气之后,然后引持外出;秋冬之季,气候寒凉,人体阳气致密于外,阴气固藏于内,在运用针刺手法时,应该先浅刺皮毛部分阳气所在之处,然后沉手推向内入。这种手法,即所谓“取阴养阳”、“取阳养阴”的适应时令的针刺手法。

  3.3 春夏刺井荥、秋冬刺经合 《难经·七十四难》说:“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输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该篇还简捷地提出春夏刺井荥,秋冬刺经合。认为井荥输经合五输穴,与季节有一定的联系。因为井荥穴所在部位肌肉较浅薄,而经合穴所在部位肌肉较丰厚,究其实质,是阐明了人体气血运行的浅深部位与四时季节的寒热温凉之间的关系。因此在针刺时,要顺应四时之气来选择相应的穴位。

  此外,在临床治疗时,还可逆着病性,利用与病性相反的气候条件进行治疗,即所谓“冬病夏治”的观点。笔者在临床上对一些因寒邪所致的哮喘、痹证等宿疾,在夏季伏天施行针灸治疗,常获得良效。

  由此看出,中医气象治疗学是一门即古老而又年青的学科,有待进一步探索、整理与发展。
本文标题: 近十年,中医学的比较大的进步或者突破有哪些,比如说攻克的疾病,或者不治之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8795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张大千如何破坏敦煌壁画 破坏的壁画比现存的多吗近几年太阳和月亮有变大的感觉,是为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