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在文艺作品中被丑化过

发布时间: 2022-06-28 17:00:3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8

文学作品歪曲的历史人物能告诉我一个被文学作品歪曲的历史人物么????周瑜!!!!!!!!!我觉得这是被小说歪曲的最厉害的人物。周...

哪些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在文艺作品中被丑化过

文学作品歪曲的历史人物

能告诉我一个被文学作品歪曲的历史人物么????
周瑜!!!!!!!!!我觉得这是被小说歪曲的最厉害的人物。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周瑜一生征战,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横行天下的报负;周瑜少年得志,风度可人,议论英发,有口皆碑;周瑜文采超群,精于音乐,即使是酒后,仍能听出乐人演奏的音乐中的很细微的疏失,每当这时,他总要转头看一看。所以当时有谣谚说:“曲有误,周郎顾”(《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周瑜待人谦恭有礼。当时孙权只是将军,诸将及宾客对他礼仪并不全备,比较草率。只有周瑜对孙权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礼来对待。

周瑜心胸开阔,以德服人,跟后世小说家虚构的那位截然不同。应该说,这才是周瑜的真性格。程普曾一度和周瑜关系不好。程普认为自己年龄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却始终折节容下,从不跟他一般计较。程普后来特别佩服周瑜,曾对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至于后人说周瑜气量狭小,忌贤妒能,被人气死,则纯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对周瑜的才干,刘备、曹操、孙权都非常清楚。刘备曾私下挑拨周瑜和孙权的关系。一次,孙权、张昭等人为刘备送行,张昭等人先离开了,孙权和刘备谈话。刘备叹息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曹操则有意贬低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正赶上我的将士们染病,于是,我自己烧船退却,没想到,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

不过,不论别人怎样评论,孙权心中有数。周瑜去世,他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三国历史文化的普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它三虚七实的描写也迷惑了不少读者对历史真相的了解。三国荆州之争中小说对周瑜的描写,就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这是小说在人物刻画上与历史真实性大相径庭最突出的例子。

《三国演义》把周瑜描绘成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典型,当他一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谋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结果他的计谋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气得吐血身亡,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小说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入扣,极为生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是相当成功的,但从历史的真实性讲,则全属子虚乌有,纯粹是小说家的文艺创造。

历史上的周瑜,当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气周瑜”的任何蛛丝马迹。若从周瑜与孔明在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俩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政治地位、历史作用看,真正的赢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才华横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实际上远远盖过了初出茅芦的孔明。

周瑜助孙吴创业江东之时 孔明尚在流寓、隐居之中

百家讲坛里有讲的 午后12:45央视十套 今天开始讲 去看看 不错的
诸葛亮(能力)和周瑜(品格),张飞(形象和好爱),赵云(政治地位),曹操(青年时期的理想)。和真实的历史非常不符的光《三国演义》就有很多,别的还有太多。因为这也是非常正常的文学创作手法。
北宋名将潘美,本是一代名将,战功在杨业之上,在民间传说和评书<<杨家将>>中被歪曲成了大奸臣潘仁美.
周瑜。史学家认为,赤壁完全是周瑜指挥的,没诸葛亮啥事。
其实在宋以前,人们对周瑜更崇拜一些,看一些诗词就知道了。
古代名人里,给诸葛亮作诗的有吗?
给感怀周瑜的,却很多。
其实我觉得诸葛亮也有点被歪曲~说的太神了~

哪些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在文艺作品中被丑化过?

听说武大郎崇文尚武,身材高大。潘金莲则至始至终恪守妇道。两人和睦恩爱,并育有四子。至于两人为什么被污蔑,是武氏的一位王姓同窗在其手下得不到提拔,因此怀恨在心,在返家途中一路污蔑武潘二人的丑事。

那些被文学作品污名化的历史人物除了潘金莲还有谁?

文人笔,路人口,他们究竟做错了什么被污名?

要是说起潘金莲,就不得不提一下武大郎,这也是被历史黑化的厉害的人。还有隋炀帝杨广,明明也是个长相俊美而且有才华的人,但是现在留下的却是一片骂名。还有唐朝时期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也是被污的很彻底。其实他们也并没有做错什么,不一样的人在不一样的情况下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而已,要说非说做错什么的话,那可能就是没有随大流。

在影视作品里的潘金莲不甘寂寞,在勾引武松没有成功以后,就和西门庆走在了一起,最后更是下黑手杀了武大郎。这里面就得提一下男主人公武大郎:很多人看到武大郎其实是同情潘金莲的,因为武大郎的长相实在是让人一言难尽。但是,其实历史上的武大郎一表人才,而且人家夫妻俩感情也很好,况且,咱们看人也不能只看外表,人家武大郎是个多善良的人啊!

隋炀帝就更是如此,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不断地加工和改造杨广的形象,所以现在出现在影视作品里的他除了好色易怒昏庸以外,好像也没啥其他特征了。要知道人家杨广在位的时候,打的周边小国都不敢来犯,而且人家修建的大运河现在还在发挥作用。要说杨广有这样的形象,真得感谢唐朝时期对他的“美化”和后世编剧地胡编乱造。

还有杨贵妃,这个据说是“水性杨花”“不守妇道”“祸国殃民”的妖姬,按世人对女性的要求,杨贵妃在被公公看上的那一刻,应该当场去世才对。但是,唐朝的腐败是她一个人的错么?杨贵妃真的可以凭借一个后妃的身份就完全影响朝堂发展么?不尽然吧,不可否认杨贵妃虽然的确是没起啥好作用,但是黑锅却不是她一个人的。

唐高宗李治。为了捧武则天,把他的功劳都算武则天头上了。永徽之治愣是活活从教科书里消失了。
首先想到的是封神榜里面的纣王,残暴无情,建造摘星楼,炮烙台,死伤很多人,还整日酒池肉林,荒淫无度,他的妻子被人陷害挖了自己双眼他都无动于衷,甚至要杀了自己的两个儿子,是一大昏君,但是历史上的他才思敏捷,足智多谋,并不像电视里面那样的昏庸无能
崇祯皇帝,他被黑的很惨,虽然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不是好人,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但他也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
除了潘金莲以外还有陈世美,现在的人骂人没有良心都会说他像陈世美,而陈世美在现实中是一个十分正直善良的人,只是被小说丑化了。

三国中在戏曲中被美化和丑化最严重的人都是谁?




《三国演义》衍生了一大批三国戏

在《演义》出来之前, 早在宋元戏、元杂剧中,就有了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关汉卿的《关大王单刀会》,从民间传说里取材。明传奇中有《草庐记》、《赤壁记》、《四郡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也受到文艺界的欢迎。

到了清朝,关于三国的戏曲就更多了,在清乾隆年间,出现了内廷的昆曲《鼎峙春秋》。清李斗《扬外画舫录》卷五有小程班演出昆曲《三国志》的记载。

道光年间京剧名家卢胜奎根据《三国演义》改编了连台本戏《三国志》,共36本,从《刘表托孤》、《马跃檀溪》开始,到《取南郡》为止。可惜原作未能传世,只知道后半部的目录有《舌战群儒》、《激权激瑜》、《临江会》、《群英会》、《横槊赋诗》、《借东风》、《烧战船》、《华容道》、《取南郡》、《取夷陵》、《取荆州》、《取襄阳》等,形成了一个系列。

现在的三国故事,基本上来源于小说,也就是《三国演义》里演化来的。戏剧也是这样,几乎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很多戏的情节甚至台词,都明显地保留着小说的痕迹。可以说三国戏和《三国志》没有什么直接的因果关系。


后来京剧中三国戏的数目大增,但还是依据《三国演义》来改编的,并且保留着原汁原味,其中移植痕迹最明显的就是《群英会》,《借东风》和《华容道》了,由于这三出戏经常连在一起演出,人们往往称之为《群借华》。

由于三国戏取材于《三国演义》,所以人物的性格,也就是编剧。演员和观众对人物的爱憎。也就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当然,由于结合了戏剧本身的特点,所以也有不同程度的夸张。最为典型的就是忠和奸的划定。在戏剧脸谱中白色代表奸诈,红色代表忠贞,在这里也得到最为清晰的划定,因而曹操成为奸诈的代表,而关羽则是忠贞的典型。



三国戏比《演义》更为脸谱化三国人物

许多人物就是通过三国戏之后,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比如刘备的仁义宽厚,关羽的忠贞义气,张飞的勇猛可爱,赵云的智勇双全,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曹操的奸诈狡猾……都让人们难以忘怀。

三国戏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观众的立场是非常鲜明的,把刘备一方作为正统,予以赞扬和同情;对曹操一方是痛恨的;对于孙权,则要看和谁利害冲突了,在《赤壁之战》中,孙刘两家联合抗曹,则是站在他这方面的,而在《夷陵之战》中,是他和刘备交战,毫无疑问,人们内心的天平,又向刘备一端倾斜。

因此将大批人物进行了脸谱化,最明显的是关羽

在三国戏里脸谱化最成功的人物还是关羽,乃至有了“关公戏”的诞生。关公戏是戏剧中比较特殊的现象,首先是因为剧目特别特别多,几天也演不完。

因为关羽生前爱读《春秋》。关公戏被世人统称为《全部春秋》。还有人把关羽和刘备。张飞在徐州失散,到《古城会》团圆,认为过了十二年,直接把这一段戏编为《曹营十二年》。其实,这段经历就是一年之内的事情,只不过关羽的经历太不寻常了,要过五关、斩六将,还要千里寻兄,让人以为时间的跨度需要很大。


一直到解放之后,搬上银幕的戏剧都有明显的脸谱化,马连良饰诸葛亮,叶盛兰饰周瑜。谭富英饰鲁肃,裘盛戎饰黄盖、袁世海饰曹操,萧长华饰蒋干,孙毓堃饰赵云等,真算得上是空前的豪华阵容。

关公戏里也有成为经典的剧目,像《单刀会》把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描绘得栩栩如生。再加上关公特有的扮相和唱腔,更是增添了八面的威风。《古城会》表现关公的勇更突出他的义,特别是结尾处兄弟释疑,十分动人肺腑,可以说观众的情感又一次被调动起来。而且久久不能平静。



其次是赵云

赵云在三国戏里被桃园弟兄也就是刘备、关羽、张飞称为四弟,被诸葛亮称为四将军。再往下的人则称他为四千岁。这样的称谓在戏里真是太常见了,而在《三国演义》里则是看不见的。这就是三国戏对赵云进行美化的结果。《三国演义》里赵云几乎接近完人了,武艺、形象、品质、气质简直无可挑剔。在戏剧里又得到进一步的公认,在观众心目中他的地位还应该提升。于是就出现了“四弟”、“四将军”、“四千岁”的称呼。

尽管如此,赵云还是非常谦虚谨慎的。他从来没有叫过刘备一声“大哥”,总是称之为“主公”,对关羽、张飞也不叫“二哥”、“三哥”。

和《三国演义》一样,赵云总是在最危急的时候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在《长坂坡》他在重兵中七进七出,杀死曹兵无数,救了阿斗。在《阳平关》奋勇当先,救出老将黄忠。在《截江》中孤身奋战,再次救了阿斗。在《白帝城》力挽狂澜救出刘备,真是功不可没。


《白帝城》中“托孤”一节是赵云面对桃园弟兄的最后一次交流。那时关羽、张飞已经死去,只剩生命垂危的刘备。刘备在弥留之际拉着他的手唱:

“我紧紧拉住子龙的手,千言万语涌上心头。长坂坡你救过阿斗的命,我死后你好好照看他们,赵云接着唱:‘主公但把心放定,托孤大事我应承。’

戏演到这里,台上台下都有唏嘘声。其实这里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如果刘备加两句唱:

“他年若是逢君早,桃园弟兄就多一人。”赵云再唱:“主公情意泰山重,子龙心中月光明。主公但把心放定,扶汉室保幼主我竭尽赤诚。”

有可能收看效果还会增强。

赵云的戏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在《借赵云》刚出场时,青春年少;在《阳平关》里时挂黑髯口,已经是壮年;在《失街亭》里已经是白发苍苍,人称“赵老将军”了。赵云在《三国演义》的读者里,应该是印象最佳的。他相貌出众,武艺超群,多次建立奇功,而且和诸葛亮一样,也是鞠躬尽瘁,几乎战斗到最后一口气。





还有诸葛亮

还有一个人物,那就是被称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诸葛亮的戏多,从《三顾茅庐》开始,到《七星灯》为止,可以说概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有趣的是他的戏分为三个阶段,先是在《群借华》、《卧龙吊孝》等戏中唱主角,后来在《定军山》、《阳平关》、《两将军》等戏里成为配角,再后来在北伐的剧目中又重新成为主角。这在京剧或者说戏曲中,应该说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现象。


三国戏里的诸葛亮几乎是一个贯穿始末的人物。换言之三国戏几乎都有他,或者是涉及到他。比如在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中,屡屡提到他。在三国戏中,他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头戴纶巾,手摇羽毛岗。是那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人物,深受观众的喜爱。许多杰出的艺术家都喜欢扮演这一个角色。像马连良的《借东风》,谭富英。杨宝森的《空城计》都给大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诸葛亮的形象可以说在戏剧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与美化。





 被歪曲最严重的人物鲁肃

因为三国戏取材于《三国演义》,所以就和史书上有明显差异,有些人物的形象也就产生了变化。最冤的可能就是鲁肃了,本来是个有胆有识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不然怎么可能成为周瑜之后,东吴的大都督呢。

最早提出了《榻上论》,在赤壁之战前,他是坚定不移的主战派,一直为维护孙刘联盟,不惜放下面子而作出不懈的努力。在周瑜死后,就是鲁肃使得孙权政权获得相对稳定的局面。无论怎么看,都是个杰出的人物。

在三国戏里呢?鲁肃则成了一个忠厚有余而才华一般的老好人。再加上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富英表演得出色,于是鲁肃的形象就被“定格”,谭富英虽然因此获得了“活鲁肃”的美称,但历史上的一位大功臣也就这样遭到了脸谱化歪曲。


鲁肃比较突出的戏莫过于《群英会》、《单刀会》,他一身的文官打扮,毫无英气可言。在《群英会》里他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起一个和事佬的作用。对于戏剧来说正好需要这样一个角色,人物性格的棱角已经荡然无存。尤其有意思的是他在《草船借箭》一节里,见诸葛亮在周瑜面前立下军令状。如果三天造不出十万支箭就得接受军法处理,心里那个着急。再看诸葛亮若无其事地饮酒消遣更加焦急,于是前来催促,用他的话说就是“一日也不慌,二日也不忙,到了三日也不用我国工匠”,这不是自找死路吗?

诸葛亮这才让他备下快船、稻草、军士、锣鼓等,还有酒席一桌,趁着大雾向曹营进发,演出了一场草船借箭的好戏。这时在舞台上一个机警,一个慌张,对比相当强烈。特别是“鲁子敬在舟中浑身颤抖”。那一唱,把鲁肃的形象彻底歪曲了。

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湖南岳阳看看鲁肃威武的塑像,读读《三国志》,你会感觉到历史和艺术之间有时会存在多么大的差异。



蒋干也挺冤的

还有一个蒋干,也是一个满腹才华的谋士,遭到丑化。他比鲁肃还要惨,鲁肃不过是被描绘成一个老实近乎无能的人,而把他看作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典型。在行当中也属于丑角,扮相豆腐脸和下巴上是一小撮晃晃悠悠的小胡子。在《群英会》里他先是中了周瑜的借刀杀人计。使得曹操杀了自己的水军都督。后来在诸葛亮趁着满江大雾驾着20只快船,靠近曹营并擂鼓呐喊时,又是他建议曹操“何不乱箭齐发”,成就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神话。后来又是他再次过江,把奸细庞统请过来,让曹操又中了连环计。


曹操在戏词中痛斥他;“你本是书呆子一盆面酱,过江东盗书信你做事荒唐,霎时间折损了我两员大将,你就是他二人送命的无常。”还警告他:“从今往后,曹营之事休要你管!”蒋干在三国戏里遭到这般丑化,也是非常无奈的。




总结

其余的像曹操、孙权包括周瑜都被丑化,可见《三国演义》的情节已经渗透入人心坎里去了。也说明戏曲这样文化,更能让人们记住, 随着戏曲文化传播,显现了,为人们精工细作,顶礼膜拜。五花八门的三国遗迹,就是这样嬗化着,寄托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喜怒哀乐,它也从一个侧面折射了我们民族的心路历程。

三国中在戏曲中被美化和丑化最严重的人分别是关羽和鲁肃,艺术作品往往会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所以就会出现这种现象。
在三国戏里脸谱化最成功的人物还是关羽,乃至有了“关公戏”的诞生。关公戏是戏剧中比较特殊的现象,首先是因为剧目特别特别多,几天也演不完。被歪曲最严重的人物鲁肃,因为三国戏取材于《三国演义》,所以就和史书上有明显差异,有些人物的形象也就产生了变化。最冤的可能就是鲁肃了,本来是个有胆有识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不然怎么可能成为周瑜之后,东吴的大都督呢。
我个人认为是周瑜被丑化的最严重,因为在真正的三国史上,周瑜是相当有才华,并且非常大度的,并不像三国演演义中说的那样,特别心胸狭窄。
在戏曲中很多,三国人物都得到美化,美化最严重的就是关羽,而丑化最严重的是鲁肃。
本文标题: 哪些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在文艺作品中被丑化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8124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都有一些州的州界是直线,这是因何而形成的呢为何购买白色汽车的人越来越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