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孤独吗 有多孤独

发布时间: 2022-06-19 03:00:4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8

诸葛亮一生孤独吗?我个人觉得他并不孤独,他一生的成就,是很多人几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并且他做的都是自己擅长的事,不会遗憾。诸葛亮的...

诸葛亮孤独吗 有多孤独

诸葛亮一生孤独吗?

我个人觉得他并不孤独,他一生的成就,是很多人几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并且他做的都是自己擅长的事,不会遗憾。
诸葛亮的一生不孤独,诸葛亮的才情以及天赋能够被人看到,得到别人的赏识,并且也能够开展自己的宏图大业,相较于一些满身才华,却没有伯乐的人来说,他的一生不孤独。
诸葛亮的一生不算孤独,如果他真的想孤独,大可在他的隆中过上一某三分地的田园生活,但他没有选择这种生活,这就注定他的一生不会平凡孤单。
有一句老话叫“古来圣贤皆寂寞”,诸葛亮这种在普通人眼里被视作神仙下凡的人,真正懂他的人少之又少,再加上年岁已高,诸葛亮的一生确实孤独。
诸葛亮其实一生是非常孤独的,因为没有多少人信任他,而且他也没有自己爱的人。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自视过高吗?

诸葛老学长名气大得很,对其自比管仲、乐毅这一点,打小就很崇拜。看了《三国演义》后,那直接就跪啦。

不过呢,多少看了一点史书后,感觉不是那么回事。现在看来,诸葛亮好像有些言过其实,名不副实。

不清楚诸葛亮要跟管仲、乐毅比啥,诸葛亮没出山前,自然没有成就可言;出山之后,其成就也远不能与二位相提并论。与管仲论忠君吧,管仲就没把国君放眼里;与乐毅比委屈吧,诸葛亮一般人还不想伺候。

那就只能说,诸葛亮自以为治理天下能与管仲相比,平定天下可与乐毅并论。

但诸葛亮话是说了,也有人相信,但毕竟没有做到哦,岂不自视甚高呢?

01

不看广告看疗效,能力是一回事,但还得看成就哦。

管仲、乐毅可是牛人,其成就是写在史书上的,恐怕远在诸葛亮之上。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颍上人(今安徽颍上) ,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春秋五霸首霸是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那是管仲辅佐建立的霸业。

齐襄公时,国政混乱。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去了莒国。

后来齐国国君被杀,哥俩都想回来做国君。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率军前去截杀公子小白。在半路上,管仲一箭射中了小白的带钩,小白假装倒地吐血而死,骗过了管仲。

管仲回来报捷,公子纠很高兴,慢吞吞到达齐国后,听说公子小白已经即位,是为齐桓公。

为了躲避追杀,公子纠就回到了鲁国。

齐桓公想把公子纠及其师傅管仲、召忽一起干掉,鲍叔牙与管仲是好基友,就对齐桓公说:“君上仅仅要治理齐国的话,你师傅我就办啦;如果你要称霸的话,非管仲不可啊。”

齐桓公识货哦,就写信让鲁侯处死了公子纠,以报一箭之仇的名义,让管仲回到齐国治罪。

公子纠另一位师傅召忽就为公子纠殉难尽忠啦,但管仲却不干。而且还振振有词,说尽忠是为国家尽忠,不是给哪个人尽忠。

我靠,这是哪里话啊,不过也貌似很有道理哦。

齐桓公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相国,以鲍叔牙为辅,齐国大治,成为春秋首霸。管仲也被称作“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


乐毅(yuè yì),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


乐毅是战国时期,燕国名将,最牛逼的是公元前284年,率领赵、楚、燕、韩、魏五国军队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不要以为五国联军多么牛叉,面对强大的齐国,他们都是被人任意宰割的羔羊。乐毅就是一头暴怒的雄狮,带领这群羔羊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齐国。

但由于燕惠王猜忌,乐毅只好投奔赵国。

曹操在其《述志令》中,也曾经惦记过乐毅、蒙恬,他说: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因为乐毅、蒙恬都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受到君王猜忌,想起他们,曹操就想流泪哦。

诸葛亮未出山之前,显然不是与管仲、乐毅比这个,自然是自以为能力可与他们相比。如果有人能用他,就可以创造像管仲、乐毅一样的功绩。

那就看看,诸葛亮出山后的表现吧。


诸葛亮算得上一代名相,上马可为帅,下马能治国,但其成就的确无法与二人相比。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诸葛亮身高八尺,自比管仲、乐毅,当时的人对他都不感冒,只有崔州平、徐庶跟他友善,认为他不是在吹牛。

这恐怕不是说诸葛亮与管仲、乐毅都是身高八尺,个头差不多吧,还是说能力相当。刘备三顾茅庐,听了诸葛亮的隆中对后,认为与诸葛亮就是君民鱼水情。于是,鱼儿离不开水。

看一下,诸葛亮出山后的大事记吧。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刘表病逝,刘琮投降。刘备从樊城南逃,路过襄阳。诸葛亮建议刘备取襄阳,但没有被采纳。

刘备携带十几万人南行,日行十余里,被曹操五千精锐骑兵在长坂坡追上,刘备血战,只带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走。此时,有人劝阻刘备提早轻装前行,刘备不采纳,诸葛亮也没辙。

刘备固执己见是他的事,但诸葛亮不能成功劝阻,就是诸葛亮的责任啦。

问题出啦,总不能只埋怨老板不听话吧。

刘备、诸葛亮把隆中对的战略丢在了长坂坡,就想去交州投奔苍梧太守吴巨。幸好遇到了专门前来接头的鲁肃,经过鲁肃劝说,这才有了孙刘联盟,有了在赤壁打败曹操的历史壮举。

如果刘备、诸葛亮到了交州,还会有赤壁之战吗?恐怕会的,但与诸葛亮就没有一毛钱关系啦。

如果没有鲁肃的到来,诸葛亮会建议刘备主动与孙权联盟吗?恐怕够呛。

作为首席谋士,诸葛亮不能仅仅给刘备画个饼,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一个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从取襄阳、投吴巨,再到孙刘联盟战赤壁,整个过程来看,看不出一点明确的战略意图,都是随机而为,没有一点套路。

在取西川的问题上,看不到诸葛亮有明确的建言,基本都是庞统的功劳。这就说明,取益州是诸葛亮的设想,但没有意识到刘璋邀请入川,是千载难逢的时机。此时不为,更待何时?

诸葛亮不积极主张入川,刘备自然就把诸葛亮放在荆州,而把力主入川的庞统带去。

庞统死后,诸葛亮被召入蜀,但此时局势已经明朗,只要张飞、赵云等带领人马围困成都就行啦。

但刘备却把力主与孙吴联盟的诸葛亮调入西川,而把主张主动放弃荆州的廖立留在长沙,协助关羽守荆州。这是刘备在人事任命上所犯下的重大失误。

虽然诸葛亮为廖立做了个大广告,说廖立与庞统才能相当,是足以辅佐成就大事的人才,但孙权不听忽悠。吕蒙大军一到,廖立就直接弃城逃走。

在荆州的问题上,刘备、诸葛亮死死抱住隆中对的战略不放,而庞统、法正、廖立等人都主张主动放弃荆州,经营西凉、雍州。

从湘水划界、襄樊之战、夷陵之战的结果来看,庞统等人的战略好像更为合理一些。

直到关羽战死,荆州全部丢失,诸葛亮这才意识到自己隆中对的战略,从根本上是有漏洞的。在另一个问题上,豹眼详细做过分析,这里就不多啰嗦啦。

更为有意思的是,庞统战死、法正病亡后,诸葛亮又以廖立诽谤刘备一心经营荆州之事,把廖立流放,最后死在汶山郡。这在《三国志·廖立传》有具体的记载。

当然啦,刘备不是燕惠王,他没有让诸葛亮独自带领大军征战过;但也不是齐桓公,除了筹备粮草,也没有完全放手让诸葛亮治理益州。诸葛亮不能让刘备言听计从,本身也就说明了问题,纵然不仅仅是能力问题,但也离不开能力。

把权力弄到手,才能够做事。不能得到权力,就说明还是能力不够。韩信能让萧何月下去追,本身就是能力的表现。到了“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地步,还不能左右刘备的决策,就说明诸葛亮沟通能力不够,不能只把责任推给刘备。

诸葛亮的治国能力是没得说,但刘备这个皇帝,充其量就是一个益州牧,最多再加上一个汉中太守。那么诸葛亮这个丞相也就可想而知,在刘备时期也就是个后勤部长,但还不是萧何那个级别的部长。

或许有人会说,蜀国地盘太小,诸葛亮发挥不出他的能力。那么,没有得到更大的地盘,是不是本身就说明了能力不够呢?曹操被陈宫、吕布抄了后路,就剩下鄄城及兖州的范、东阿二县,不是也统一了北方,成为三国最大的实力集团吗?

占据了荆州、益州还有汉中,这比曹操当年可强大多了。

在长坂坡之战,刘备入川、湘水划界、汉中之战、襄樊之战、夷陵之战等重大战略问题上,作为首席谋士,诸葛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或者不足。

《三国志·杨洪传》记载,汉中之战,那是决定蜀汉命运之战,刘备命诸葛亮紧急发兵救援,诸葛亮却跟杨洪商量是否发兵的事。直到杨洪说,就是“男兵女运”也要保住汉中时,诸葛亮才安排发兵。

这其中有复杂的原因,但诸葛亮恐怕还在幻想放弃汉中,保存实力,全力守护荆州。

至此,诸葛亮还没有意识到他的隆中对是错误的,还在固执地坚持。

襄樊之战失败后,诸葛亮这才意识到隆中对战略的不足。于是劝阻刘备进攻东吴,但他依然仅仅强调孙刘联盟的重要性,没有检讨隆中对战略的错误。

既然孙刘联盟如此重要,那孙权为何不顾联盟的存在,要抢荆州呢?你诸葛亮咋不去劝劝孙权呢?这让刘备咋能听得进去呢?

如果诸葛亮说一声对不起,隆中对咱们搞岔辟啦,或许刘备就听进去了。

再看一下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吧,仗打到那个份上的确不容易,但如果换了乐毅,他会那么打仗吗?以弱胜强那才是真本事,以多胜少,即便胜了,又有啥可称道的呢?

第一次北伐,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应该承担主要责任。本质而言,是诸葛亮的战略失误。他依然不承认是自己战略的错误,而把他归罪于用人不当。以马谡违背节度为由,把马谡斩首。

用错了人也是能力问题,但与做错了事是有区别的。诸葛亮宁可选择用错了人,但不承认做错了事。

诸葛亮屡屡北伐,尽管收效甚微,但起码看出,庞统经营西北的战略是正确的。

虽然诸葛亮拒不检讨,但还是说明了这一点。诸葛亮最后还是放弃了隆中对的战略,开始经营西北,但为时已晚。从刘备、诸葛亮病逝后,蜀汉依然能够维系近三十年,也可以证明庞统等人的战略,远远高明于隆中对。

如果诸葛亮能够勇于否定自己,及早建议刘备放弃荆州,将关羽的全部兵力及民众携带入蜀,那将是另一番局面。

东吴自然会加强孙刘联盟,曹操不想孙权做大,就会频繁的南征。这样,刘备在西北就有了机会。充分发挥马超在凉州的声望,如果能够占据凉州、雍州,甚至是关中,这对刘备来说,是一种啥局面呢?

有舍才有得,借人家的荆州不还,岂能久远?

张鲁经营汉中,富得流油,假以时日,刘备也是个大财主。静待天下之变,挥师东进出关,汉室可兴,也并非是一句空话。

总之,诸葛亮的确很了不起,但与管仲、乐毅相比,还是感觉有些不足,起码成就上有差距。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似乎是过了些,显得有些不低调。

不过呢,年轻时吹吹牛逼,做做广告,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是有时也吹牛逼说比诸葛亮还厉害嘛。不也是大多人都不信,但也有人会信嘛。只不过会信的人更不着调就是啦。

自比管仲、乐毅没毛病,但他比不了二位也是真的。

诸葛亮年轻的时候,就隐居在南阳一带,并且把自己比为管仲与乐毅。在当时很多人看来,诸葛亮这个做法是狂妄自大。管仲是春秋时候齐国著名的辅助君王的丞相,乐毅也是战国石虎著名的将领。

可是,当时的诸葛亮,也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为什么能如此狂妄自大认为自己能比得过管仲或者乐毅?

在《诸葛亮传》中也记载,年轻时候的诸葛亮在南阳一带,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并不是他想这一种生活状态,可是没办法之策略。当时诸葛亮的姐姐也嫁人了,大哥诸葛瑾就跑到了东吴一带去发展,亲人也相继离开了他的身边。诸葛亮非常孤独,只能在南阳过着读书耕地的隐居生活,据说生活也只能维持温饱。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

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

陈寿的意思是诸葛亮治理国家的才能要高于他的军事才能,后世人借此便说诸葛亮不会带兵打仗。可以看到,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也是一种吹牛皮。

如果从诸葛亮的生活处境,可以看到他在南阳时候吹这个牛皮也是非常重要的。诸葛亮把俺自己比作管仲与乐毅,仿佛自己文武双全都是杰出,用这一种狂妄的方式让别人免费替他打广告与宣传,让明主能够知道他与主动请他。所以,那时候逇诸葛亮也不是相当隐士,他也是在寻找能使他发挥才能的明主。

刘备在没有寻找到诸葛亮辅佐的时候,可以说穷不拉几,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之后,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做隆中对,然后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统治,如游戏主角人生开挂一样,获得一个又一个成就。如先是夺得了荆州,后又获得益州,最后当了蜀汉皇帝,诸葛亮提出的谋略也是很大的功劳。可以看到,诸葛亮辅助刘备一生成功,后来又辅助扶不起的阿斗—刘禅,支撑了蜀汉多年,从中也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治国才华。

可以想想,当时刘备这个领导没有招聘诸葛亮的时候,刘备也是无一陇地,士兵也不过千(也有人说有几千人,不过大多数记载说诸葛亮加入后刘备才招募训练了许多士兵),将军也更少,就是几个人。

最重要就是当时刘备没有可信赖的盟友,孤零零一个,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等同于辅佐白手起家的刘备,将他变成了三分天下之一的君王,不得不说诸葛亮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可以说诸葛亮在帮刘备抢地盘,后期治理蜀地,以及后来北伐曹魏,可以说是诸葛亮文能治天下,武能行军打仗做军师。后人对他的评价,远远超过管乐二人。

不是。诸葛亮的确有才能,刘备之所以能够在蜀汉建立政权,这其中少不了诸葛亮的功劳,并且管仲愿意也只是在原有国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是改革派。而诸葛亮是帮助刘备直接建立了一个政权,所以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不是自视过高。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有人说他是自视过高,但实际上,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所面临的内外交困,仍然能够运筹帷幄打开局面,要做到这种程度的难度,远比管仲乐毅当初的功绩要难得得多,所以我认为,其实诸葛亮是比管仲乐毅加起来还要更技高一筹的。
并不是他自视过高,因为诸葛亮确实是非常有实力的,个人才能很好。

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不被理解的、孤独的、正直的、务实的大政治家。就因为他伟大,所以他孤独。
首先,他为蜀汉的振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一心也是为蜀汉着想。但是他在政务方面的谋略是远远高于他在军事方面的谋略。六伐中原,使蜀汉人力疲弊,军队厌战,为后来蜀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军事家,政治家,生灵涂炭杀人无数,结果一事无成。
伟大的人
才华比你强的人

诸葛亮晚年是不是很孤独

要说孤独倒是不会,那么多跟随他的忠臣,不过心灵上是很孤单,因为没有人了解他。
当然孤独。
关羽、张飞、赵云、马谡、孙乾等旧人都相继离世,毕竟患难之中建立的情谊才是最珍重的。而入蜀之后诸葛亮再认识的人物无非是在他作为一个高位重臣的背景下结识的,自然不能算做诸葛亮的知己之人。
更何况刘备也先他而去了,个人认为诸葛亮最为依靠的人就是他的主公了。诸葛亮幼年而孤,无依无靠,更何况在乱世到处都是阴险的斗争,没有人作为他最亲近的人在旁边支持他。只等到遇到了刘备,那个和他有共同的理想的人,诸葛亮可能才感受到一丝丝温暖吧。
再说他的亲人太少了,妻子好像也不在身边,大哥诸葛瑾更是与他天各一方。夜深人静的时候诸葛亮还在挑灯处理公务,人在忙的时候可能会忘了孤独吧……
再说自古天才就要与孤独相伴,不仅仅是晚年,可能一生都是。

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

具体,要多,要真实!好的,追加200分!!!!!说到做到!!!!!!1

1、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篇一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时间长了不免抱怨几句:“怎么搞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知道饿!”

“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师娘是个聪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奥妙。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仔细,又悄悄地回家了。

这天水镜先生回来,师娘笑着说:“你这个当先生的,还不如小诸葛。”于是她把刚才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水镜先生。水镜先生听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学,真是聪明过人,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

诸葛亮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2、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篇二

诸葛亮八、九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又穷,爹爹就让他在附近的山上放羊。这山上有个道观,里边住个白发老道人。老道人每天都走出观门闲转,见了诸葛亮便逗他玩,比比划划地问这问那。诸葛亮总是乐呵呵地用手势一一回答。

老道人见诸葛亮聪明可爱,便给他治病,很快就把诸葛亮不会说话的病治好了。诸葛亮会说话了。非常高兴,跑到道观向老道人拜谢。老道人说:“回家对你爹娘说,我要收下你当徒弟,教你记忆识字,学天文地理,阴阳八卦用兵的方法。你爹娘同意,就天天来学,不可一天旷课!”

从此,诸葛亮就拜这位老道人为师,风雨无阻,日不错影,天天上山求教。他聪明好学,专心致志,读书过目不忘,听讲一遍就记住了。老道人对他更加喜爱了。转眼七、八年过去了。

再说,在这山腰间,有个“庵”,诸葛亮每天上山下山都从这庵前经过。有一天,他下山走到这里,突然狂风大作,铺天盖地地下起雨来。诸葛亮忙到庵内避雨。一个从未见过的女子把他迎进屋里。只见这女子长得细眉大眼,油嫩丝白,娇娆仙姿,犹如仙女下凡。

他不由心中一动:庵里有这样漂亮的女子呀!临走,那女子把诸葛亮送出门,笑着说:“今天我们算认识了,往后上山下山渴了累了来歇息用茶。”

打这以后,诸葛亮每到庵中来,那女子不仅殷勤接待,还盛情挽留,做好的饭菜。吃过饭他们不是说笑,就是下棋逗趣。与道观相比,这里真是另一个天地。诸葛亮被那女子的甜言蜜语弄得神魂颠倒!

诸葛亮思想出了岔,对学习倦了起来。他笑着从庵里出来,走进观里发愁,真是“出门欢喜进门愁,笑脸丢在门外头”。师父讲的他这个耳朵进去,从那个耳朵出来,印不到脑子上;书上写的,看一遍不知道说的啥,再看一遍还是记不住。

老道人看出了问题,把诸葛亮叫到跟前,长叹一声说:“毁树容易栽树难哪!我白下了这些年的功夫!”

3、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篇三

诸葛亮小时候,由父亲带去拜水镜先生为师。水镜先生对诸葛亮说:“我出三个题目,答对了就收下你。”接着出了一个哑题:他屈起食指,伸到诸葛亮面前,又点了点。

诸葛亮向水镜先生深深一鞠躬,又后退三步,站在一边解释道:“你要我做首屈一指的大官,我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先生坐在蒲团上说:“我出的第二个题目是,要你想办法使我离开这座位。”诸葛亮走到墙角,顺手拿了一根竹竿就要捅房上的瓦。

先生连忙起来阻止说:“不要捅漏了房子!”

诸葛亮笑了:“先生坐地,我想通天,先生不是离开座位了吗?”

先生稳坐回椅子上说:“你能使我寸步难行吗?”

诸葛亮指指先生说:“你这老匹夫,分明没有本事,在此胡扯!”先生气得脸色发紫,诸葛亮却摘下他的帽子,扔到房顶上。先生气急了,只好脱了鞋蹲在诸葛亮父亲的肩上去拿帽子。这时,诸葛亮抓起先生的鞋子藏了起来。先生拿到了帽子,却找不到鞋子,诸葛亮说:“您寸步难行啦!”

水镜先生哈哈大笑,说:“好聪明的孩子,我收下你啦!”

4、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篇四

三年后,水镜先生对弟子们说:“三年之期已满,几天后我要对你们进行考试,考不过的以后不准说是我的弟子。”大家都在读书备考,只有诸葛亮一个人整天在水镜庄周围溜达。

一天早上,水镜先生对弟子们说:“我出一道考题:从现在起到午时三刻止,谁能得到我的允许走出水镜庄,谁就出师。”弟子们急了,有的大呼:“庄外失火!”有的谎报:“家里死了人,得赶紧回去!”水镜先生根本不理睬。庞统说:“先生让我走出水镜庄,我恐怕是办不到了,不过先生让我出去试试,我倒可能在先生的允许下走进来。”

水镜先生说:“庞统修耍小聪明,一旁站下。”徐庶假造了一封家书,哭着对水镜先生说:“家母病重,望先生准许回家看看老母。”水镜先生说:“午时三刻后自便。”

只有诸葛亮,早伏在书桌上睡着了。鼾声大作,搅得考场不得安宁,水镜先生很生气。午时三刻快到了,诸葛亮一觉醒来,听说先生出了这么个考题,一把拉住先生的衣襟哭道:“先生这么刁钻,尽出歪题害我们,我不当你的弟子了,还我三年学费,快还我三年学费!”

水镜先生是天下名士,谁不尊敬?现在见诸葛亮这么辱骂他,气得浑身打颤,喝令他滚出水镜庄。诸葛亮哪里肯走,水镜先生使庞统、徐庶,硬把他赶了庄去。

诸葛亮一出庄子,哈哈大笑起来,把庞徐二人笑蒙了。诸葛亮在路旁拾了根棍子,跑回水镜庄,跪在先生面前,双手捧上棍子说:“刚才为了应付考试,万不得已冲撞恩师,弟子愿受重罚。”

水镜先生猛然醒悟,转怒为喜,扶起诸葛亮说:“看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真的可以出师了。”

诸葛亮说:“庞统徐庶也出了水镜庄,理应出师,请先生恩准。”水镜先生想了想,也答应了。

据说水镜先生承认的弟子,只有诸葛亮、庞统、徐庶三人。

5、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篇五

诸葛亮随叔父逃乱来到襄阳,结草庐而居,躬耕苦读。孤独的诸葛亮游走襄阳,结交朋友,拜见师长,见识和学业大长。诸葛亮偶然听说黄家湾有一位才女黄月英,就想求见结交。不料被黄月英的父亲黄承彦挡在门外。诸葛亮被黄承彦考来考去,显示出学识才华,但他曝出自己女儿非常丑。诸葛亮若想娶一个漂亮媳妇的话,就另请高就。

诸葛亮下定决定,再次登门求婚,黄月英提出一系列难题难住了诸葛亮。为了和才女黄月英成婚,诸葛亮用毅力、智慧并巧借朋友之势,终于战胜了黄家父女设立的一道道难关,最终赢得美人心。诸葛亮在隆中完成了学业、交友、成婚大事,磨砺成才,策略惊天,智慧盖世。

参考资料:诸葛亮的故事--百度百科

《诸葛亮集校注》记录了诸葛亮一生中所有的事情,作者是诸葛亮本人,这本书是他对自身的收集。诸葛亮小时候的事情有:

一、诸葛亮童年趣事:

诸葛亮八、九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又穷,爹爹就让他在附近的山上放羊。

这山上有个道观,里边住个白发老道人。老道人每天都走出观门闲转,见了诸葛亮便逗他玩,比比划划地问这问那。诸葛亮总是乐呵呵地用手势一一回答。

老道人见诸葛亮聪明可爱,便给他治病,很快就把诸葛亮不会说话的病治好了。

诸葛亮会说话了。非常高兴,跑到道观向老道人拜谢。老道人说:“回家对你爹娘说,我要收下你当徒弟,教你记忆识字,学天文地理,阴阳八卦用兵的方法。你爹娘同意,就天天来学,不可一天旷课!”

从此,诸葛亮就拜这位老道人为师,风雨无阻,日不错影,天天上山求教。他聪明好学,专心致志,读书过目不忘,听讲一遍就记住了。老道人对他更加喜爱了。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

再说,在这山腰间,有个“庵”,诸葛亮每天上山下山都从这庵前经过。有一天,他下山走到这里,突然狂风大作,铺天盖地地下起雨来。诸葛亮忙到庵内避雨。一个从未见过的女子把他迎进屋里。只见这女子长得细眉大眼,油嫩丝白,娇娆仙姿,犹如仙女下凡。他不由心中一动:庵里有这样漂亮的女子呀!临走,那女子把诸葛亮送出门,笑着说:“今天我们算认识了,往后上山下山渴了累了来歇息用茶。”

打这以后,诸葛亮每到庵中来,那女子不仅殷勤接待,还盛情挽留,做好的饭菜。吃过饭他们不是说笑,就是下棋逗趣。与道观相比,这里真是另一个天地。诸葛亮被那女子的甜言蜜语弄得神魂颠倒!

诸葛亮思想出了岔,对学习倦了起来。他笑着从庵里出来,走进观里发愁,真是“出门欢喜进门愁,笑脸丢在门外头”。师父讲的他这个耳朵进去,从那个耳朵出来,印不到脑子上;书上写的,看一遍不知道说的啥,再看一遍还是记不住。

老道人看出了问题,把诸葛亮叫到跟前,长叹一声说:“毁树容易栽树难哪!我白下了这些年的功夫!”

二、诸葛亮拜师事件:

水镜先生对诸葛亮说:“我出三个题目,答对了就收下你。”接着出了一个哑题:他屈起食指,伸到诸葛亮面前,又点了点。

诸葛亮向水镜先生深深一鞠躬,又后退三步,站在一边解释道:“你要我做首屈一指的大官,我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先生坐在蒲团上说:“我出的第二个题目是,要你想办法使我离开这座位。”诸葛亮走到墙角,顺手拿了一根竹竿就要捅房上的瓦。

先生连忙起来阻止说:“不要捅漏了房子!”

诸葛亮笑了:“先生坐地,我想通天,先生不是离开座位了吗?”

先生稳坐回椅子上说:“你能使我寸步难行吗?”

诸葛亮指指先生说:“你这老匹夫,分明没有本事,在此胡扯!”先生气得脸色发紫,诸葛亮却摘下他的帽子,扔到房顶上。先生气急了,只好脱了鞋蹲在诸葛亮父亲的肩上去拿帽子。这时,诸葛亮抓起先生的鞋子藏了起来。先生拿到了帽子,却找不到鞋子,诸葛亮说:“您寸步难行啦!”

水镜先生哈哈大笑,说:“好聪明的孩子,我收下你啦!”

扩展资料:

《诸葛亮集校注》收录了诸葛亮的文集,切对其进行了对校注。在这里,我们能够听到诸葛亮在对着读者娓娓而谈——谈天谈地谈军事谈政治谈人生,有时会突然变得声色俱厉,有时则是苦口婆心地对部下、对世人谈他做人的准则和处世的方法。

文中记载了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

诸葛亮在死后,他的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从此开始出名。还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诸葛亮

诸葛亮八、九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又穷,爹爹就让他在附近的山上放羊。

这山上有个道观,里边住个白发老道人。老道人每天都走出观门闲转,见了诸葛亮便逗他玩,比比划划地问这问那。诸葛亮总是乐呵呵地用手势一一回答。

老道人见诸葛亮聪明可爱,便给他治病,很快就把诸葛亮不会说话的病治好了。

诸葛亮会说话了。非常高兴,跑到道观向老道人拜谢。老道人说:“回家对你爹娘说,我要收下你当徒弟,教你记忆识字,学天文地理,阴阳八卦用兵的方法。你爹娘同意,就天天来学,不可一天旷课!”

从此,诸葛亮就拜这位老道人为师,风雨无阻,日不错影,天天上山求教。他聪明好学,专心致志,读书过目不忘,听讲一遍就记住了。老道人对他更加喜爱了。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

再说,在这山腰间,有个“庵”,诸葛亮每天上山下山都从这庵前经过。有一天,他下山走到这里,突然狂风大作,铺天盖地地下起雨来。诸葛亮忙到庵内避雨。一个从未见过的女子把他迎进屋里。只见这女子长得细眉大眼,油嫩丝白,娇娆仙姿,犹如仙女下凡。他不由心中一动:庵里有这样漂亮的女子呀!临走,那女子把诸葛亮送出门,笑着说:“今天我们算认识了,往后上山下山渴了累了来歇息用茶。”

打这以后,诸葛亮每到庵中来,那女子不仅殷勤接待,还盛情挽留,做好的饭菜。吃过饭他们不是说笑,就是下棋逗趣。与道观相比,这里真是另一个天地。诸葛亮被那女子的甜言蜜语弄得神魂颠倒!

诸葛亮思想出了岔,对学习倦了起来。他笑着从庵里出来,走进观里发愁,真是“出门欢喜进门愁,笑脸丢在门外头”。师父讲的他这个耳朵进去,从那个耳朵出来,印不到脑子上;书上写的,看一遍不知道说的啥,再看一遍还是记不住。

老道人看出了问题,把诸葛亮叫到跟前,长叹一声说:“毁树容易栽树难哪!我白下了这些年的功夫!”

拓展资料:

诸葛亮相关发明:

诸葛亮在四川地区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现代仍有头戴白布的习惯,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历时一千多年。

在高承《事物纪原》中,有记载诸葛亮南征班师时,正遇风起,不能渡河,孟获说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头和牲畜祭祀,便会风平浪静。但诸葛亮觉得用人头太残忍了,于是用面粉搓成人头状,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为馒头。(又有一说,馒头乃张飞征蜀时发明)。

另外,相传诸葛亮担任军师中郎将时,因解决粮食问题,向百姓询问了当时名为“蔓菁”的野菜的种植方法,并下令士兵开始种蔓菁,补充军粮,后世便把这菜称为诸葛菜。

亦有传说指诸葛亮另有一儿诸葛怀与一女诸葛果。在晋朝时曾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但诸葛怀推辞,自给自足,在家终老。而诸葛果则相传在成都西南乘烟观修行和成仙升天。

在山区的居民过去要放送消息,会施放孔明灯,相传是诸葛亮传下来的。在云南(三国时南中之地),佧佤族有传说指诸葛亮曾教他们祖先盖房子、编竹箩;傣族传说指当地的佛寺大殿屋顶就是仿照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说诸葛亮南征时发明一种铜鼓,称为“诸葛鼓”,白天做饭,晚间可敲它作警报。而现有许多俚语,如“事后孔明”,意思是等到事情过后才发表各种高论,自以为先知;也有“三个臭皮匠,胜个诸葛亮”,意思是指形容集体智慧的伟大。

诸葛亮小时候,由父亲带去拜水镜先生为师。
  水镜先生对诸葛亮说:“我出三个题目,答对了就收下你。”接着出了一个哑题:他屈起食指,伸到诸葛亮面前,又点了点。
  诸葛亮向水镜先生深深一鞠躬,又后退三步,站在一边解释道:“你要我做首屈一指的大官,我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先生坐在蒲团上说:“我出的第二个题目是,要你想办法使我离开这座位。”诸葛亮走到墙角,顺手拿了一根竹竿就要捅房上的瓦。
  先生连忙起来阻止说:“不要捅漏了房子!”
  诸葛亮笑了:“先生坐地,我想通天,先生不是离开座位了吗?”
  先生稳坐回椅子上说:“你能使我寸步难行吗?”
  诸葛亮指指先生说:“你这老匹夫,分明没有本事,在此胡扯!”先生气得脸色发紫,诸葛亮却摘下他的帽子,扔到房顶上。先生气急了,只好脱了鞋蹲在诸葛亮父亲的肩上去拿帽子。这时,诸葛亮抓起先生的鞋子藏了起来。先生拿到了帽子,却找不到鞋子,诸葛亮说:“您寸步难行啦!”
  水镜先生哈哈大笑,说:“好聪明的孩子,我收下你啦!”
  三年后的一天早上,水镜先生对弟子们说:“我出一道考题:从现在起到午时三刻止,谁能得到我的允许走出水镜庄,谁就出师。”弟子们急了,有的大呼:“庄外失火!”有的谎报:“家里死了人,得赶紧回去!”水镜先生根本不理睬。只有诸葛亮,早伏在书桌上睡着了。鼾声大作,搅得考场不得安宁,水镜先生很生气。
  午时三刻快到了,诸葛亮一觉醒来,听说先生出了这么个考题,一把拉住先生的衣襟哭道:“先生这么刁钻,尽出歪题害我们,我不当你的弟子了,还我三年学费,快还我三年学费!”
  水镜先生是天下名士,谁不尊敬?现在见诸葛亮这么辱骂他,气得浑身打颤,喝令他滚出水镜庄。诸葛亮哪里肯走,水镜先生使几个弟子,硬把他赶了庄去。
  诸葛亮一出庄子,哈哈大笑起来,在路旁拾了根棍子,跑回水镜庄,跪在先生面前,双手捧上棍子说:“刚才为了应付考试,万不得已冲撞恩师,弟子愿受重罚。”
  水镜先生猛然醒悟,转怒为喜,扶起诸葛亮说:“看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真的可以出师了。”
  诸葛亮在水镜山庄学习,一天老师家的鱼不知被谁吃了。老师很生气问“谁吃的?”没人回答。诸葛亮突然跳起来说“坏了,我在那条鱼里放了耗子药,大家千万别吃。”只见一个学生脸色大变“师傅是我吃的!救救我吧。”
本文标题: 诸葛亮孤独吗 有多孤独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739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三星堆可以挖掘但是明十三陵只挖了定陵就决定不再继续挖掘了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超一流的军事奇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