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认为最黑暗的时代是哪个时代?五胡乱华还是清军入关?两者相较而言是五胡乱华时代。因为五胡乱华的目的是胡人要杀尽汉人以占据...
中国历史上认为最黑暗的时代是哪个时代?五胡乱华还是清军入关?
两者相较而言是五胡乱华时代。
因为五胡乱华的目的是胡人要杀尽汉人以占据这块土地的统治权,而清军则只是要取代明朝占据统治地位,最终还是采用中国文化治理。
五胡乱华和清军入关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是中国历史和多民族国家发展一种方式,都不是中国历史上黑暗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是,近代列强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中国分裂内战和动荡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个时期都是比较黑暗的时期,五胡乱华时期中原百姓名不聊生,人口锐减,社会动荡不安,民众难以存活,非常黑暗,清军入关,大肆屠城,割发,也是非常黑暗。看你个人的态度了。不过我觉得还是五胡乱华更加黑暗一些。
中国历史上公认为最黑暗的时间就是五胡乱华时期。当时的汉族差点都要被灭族了,非常的严重。
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应是五代十国时代,这时几年换一个皇帝,老佰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全国人口很大部分减少。
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痛苦最黑暗的时期,主要是说汉民族的遭遇和汉文化的毁坏。
西晋时期政治黑暗
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智商如同儿童的司马衷继位,一代妖后贾南风开始在西晋政坛上兴风作浪。先是后宫干政,排除异己,残害忠良,后来又迫害司马炎寄予厚望的太子司马遹,引发了“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王朝的国防力量损失严重,北方游牧民族趁机入侵中原。最终在司马炎立国仅仅半个世纪后,西晋便被游牧民族所攻陷。
西晋包括后来的东晋,立国的根本都是各大世家的支持,与百姓的利益存在天然矛盾。因此两晋时期政治极度腐败,人民生活两极分化严重,与民国时期的蒋介石政府情况类似。
北方人民的悲惨生活
“五胡乱中华”,是一个任何影视剧都不忍直视的时期。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为首的北方游牧民族,趁乱入侵中原王朝。与以往掠夺过后就回归草原的做法不同,这次是永久的驻扎下来。
北方的汉民族遭受了超过百年的巨大灾难,大量的汉人被屠戮,尤其是羯族,行军打仗从不带军粮,以汉人为口粮,称之为“两脚羊”,汉人女子,白天被奸淫,晚上则被烹食。
衣冠南渡期间文化的遗失
为躲避游牧民族的迫害,大量的汉人向南方迁移,在此期间,许多前人的文化结晶遗失,乃至彻底绝迹。
因此两晋南北朝被公认为中华民族最黑暗,最痛苦的时期。
西晋时期政治黑暗
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智商如同儿童的司马衷继位,一代妖后贾南风开始在西晋政坛上兴风作浪。先是后宫干政,排除异己,残害忠良,后来又迫害司马炎寄予厚望的太子司马遹,引发了“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王朝的国防力量损失严重,北方游牧民族趁机入侵中原。最终在司马炎立国仅仅半个世纪后,西晋便被游牧民族所攻陷。
西晋包括后来的东晋,立国的根本都是各大世家的支持,与百姓的利益存在天然矛盾。因此两晋时期政治极度腐败,人民生活两极分化严重,与民国时期的蒋介石政府情况类似。
北方人民的悲惨生活
“五胡乱中华”,是一个任何影视剧都不忍直视的时期。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为首的北方游牧民族,趁乱入侵中原王朝。与以往掠夺过后就回归草原的做法不同,这次是永久的驻扎下来。
北方的汉民族遭受了超过百年的巨大灾难,大量的汉人被屠戮,尤其是羯族,行军打仗从不带军粮,以汉人为口粮,称之为“两脚羊”,汉人女子,白天被奸淫,晚上则被烹食。
衣冠南渡期间文化的遗失
为躲避游牧民族的迫害,大量的汉人向南方迁移,在此期间,许多前人的文化结晶遗失,乃至彻底绝迹。
因此两晋南北朝被公认为中华民族最黑暗,最痛苦的时期。
这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从三国的争霸到西晋的摘桃子,之后灭掉东吴一统为开端,司马炎总结了历史教训,大肆打压各个郡县的权力,郡城军队不能超过500人,又大封司马宗亲王。司马炎又给晋惠帝娶了野心家贾南风,立为后。他死后,智障皇帝晋惠帝称帝后,朝政完全被贾南风掌控,贾南风还不满足,为了军权大肆屠杀司马宗亲王,这导致了八王之乱,西晋内斗军队死伤惨重,一些司马宗亲王就拉拢匈奴等胡人做帮手继续内斗,胡人有聪明者如匈奴刘渊知道机会来了,趁机找借口回大本营自立为王。其他羌人,鲜卑,氐族等胡人纷纷效仿,占地自立为王,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
那么这里就有个问题了,为什么这些胡人这么容易就能南下了?这还要从三国说起,曹操为了抵御胡人,采取以胡制胡的方针,把打败投降过来的匈奴,乌丸等胡人内迁到长城内,有功劳者就继续南迁。中原王朝强大时这些胡人不敢乱来,中原王朝内斗衰败之时这就是他们的机会来了。
匈奴王刘聪攻灭洛阳后,司马氏衣冠南渡,继续内斗,导致王导王敦之乱,从此南方东晋王朝开始了北方世家与南方本土世家和皇帝的内斗之中,再也没有能力北伐收拾旧山河。北方先后被汉赵(匈奴),后赵(羯),前燕(慕容鲜卑),前秦(氐),北魏(拓跋鲜卑),北齐(汉化鲜卑)所统治,这其中出现了很多肮脏不可思议的事情(如人吃人,皇帝宗亲乱伦,皇宫女子不得着衣)。虽然西晋也出了祖逖,刘琨这些北化或坚守汉地人物,奈何西晋内斗没有物质的支持,还怕北伐大将功高让皇帝夺权或者大将自己称帝(桓温),这些士家大族拼命阻止北伐,最终直到西晋被刘宋所灭。后续的朝代更是今天你做了皇帝,明天我就造反,直至隋朝的大一统才终结了乱世。
那么这里就有个问题了,为什么这些胡人这么容易就能南下了?这还要从三国说起,曹操为了抵御胡人,采取以胡制胡的方针,把打败投降过来的匈奴,乌丸等胡人内迁到长城内,有功劳者就继续南迁。中原王朝强大时这些胡人不敢乱来,中原王朝内斗衰败之时这就是他们的机会来了。
匈奴王刘聪攻灭洛阳后,司马氏衣冠南渡,继续内斗,导致王导王敦之乱,从此南方东晋王朝开始了北方世家与南方本土世家和皇帝的内斗之中,再也没有能力北伐收拾旧山河。北方先后被汉赵(匈奴),后赵(羯),前燕(慕容鲜卑),前秦(氐),北魏(拓跋鲜卑),北齐(汉化鲜卑)所统治,这其中出现了很多肮脏不可思议的事情(如人吃人,皇帝宗亲乱伦,皇宫女子不得着衣)。虽然西晋也出了祖逖,刘琨这些北化或坚守汉地人物,奈何西晋内斗没有物质的支持,还怕北伐大将功高让皇帝夺权或者大将自己称帝(桓温),这些士家大族拼命阻止北伐,最终直到西晋被刘宋所灭。后续的朝代更是今天你做了皇帝,明天我就造反,直至隋朝的大一统才终结了乱世。
这个说法过于武断了,并不能反映这一时期的真实状况。自永嘉末年西晋崩溃以来,当时华夏文明的精华地带北方地区的确一直陷入了空前惨烈的战乱之中,但到了南北朝对峙时期已经基本恢复了秩序,更重要的是南方通过众多士族和移民的开发,开始了飞速发展,渐渐赶上了北方,而这一时期的文化、经济、科技其实是在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的。
最多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是哪个
中国最混乱最黑暗的时代基本都是历朝的未期或者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的时期,主要有三国时期、南北朝、元朝、明末清初,原因如下:
1、三国时期:由于诸侯混战,虽然演义上把这个时期粉饰得很正面,但从当时以人肉充当军粮、刘安杀妻招待刘备这些记载可见当时的民不聊生的情况;
2、南北朝:由于三国是战争内耗严重,北方的游牧民族发展壮大,晋朝已经完全无法抵御外侮,五胡乱华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当时的汉人被杀戮、奴役,甚至被充当军粮的“双脚羊”;
3、元朝:元朝攻陷宋朝时为了维护统治进行了大量的屠杀,并且统治时期采用的是奴役的方式进行统治,南朝汉人在当时被划分为第4等人,完全被奴役;
4、明朝末年:明末吏治腐败,皇帝可以几十年不上朝,大臣专权,地方势力割据,民不聊生,加上连年天灾,所以才有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
5、清朝初期:史书记载四川在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人口有3102713人,到了清初顺治18年(1661年),只剩下8万人,可想而知中这83年中发生的事情。
1、三国时期:由于诸侯混战,虽然演义上把这个时期粉饰得很正面,但从当时以人肉充当军粮、刘安杀妻招待刘备这些记载可见当时的民不聊生的情况;
2、南北朝:由于三国是战争内耗严重,北方的游牧民族发展壮大,晋朝已经完全无法抵御外侮,五胡乱华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当时的汉人被杀戮、奴役,甚至被充当军粮的“双脚羊”;
3、元朝:元朝攻陷宋朝时为了维护统治进行了大量的屠杀,并且统治时期采用的是奴役的方式进行统治,南朝汉人在当时被划分为第4等人,完全被奴役;
4、明朝末年:明末吏治腐败,皇帝可以几十年不上朝,大臣专权,地方势力割据,民不聊生,加上连年天灾,所以才有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
5、清朝初期:史书记载四川在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人口有3102713人,到了清初顺治18年(1661年),只剩下8万人,可想而知中这83年中发生的事情。
五胡乱华
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西晋末年开始的五胡乱华时期。西晋末年,国家爆发了八王之乱,导致中原根基大大动摇,北方的游牧民族趁着中原王朝内乱,纷纷举兵南下入侵中原,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五胡乱华时代就此到来。
五胡乱华时代,汉人的地位极其低下,汉人生命就犹如蝼蚁一般,北方胡人可以随意屠杀汉人,可以说汉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胡人入侵中原后,先后建立了数十个强弱不等的国家,汉人胜过空间被严重压缩。据史料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年间中原汉人总人口为2495804户,但到了公元351年后赵灭亡时,全国汉人仅剩下200多万人,短短一百年间汉人居然锐减近70%!可见胡人对于汉人的屠杀有多惨列。
说到汉人的凄惨情况,我们就必须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武悼天王冉闵。冉闵在五胡乱华时期对保护汉人有巨大贡献,冉闵本来在羯人石勒手下当将领。但石勒对于汉人屠杀接近疯狂,身为汉人的冉闵实在看不下去,他遂反叛后赵,并且诛杀了后赵所有皇族,随后发布了《杀胡令》,即见胡人杀胡人。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十余年间冉闵就诛杀了近百万异族。
除了对异族的疯狂屠杀外,冉闵还命中原各异族“各还本土”,这一举措极大程度缓解了中原汉人的生存压力。
综上看,冉闵对于中原汉人的生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自他之后,各少数民族政权再也不敢随意杀虐汉人,他们开始慢慢接受汉文化,不少民族也被汉族彻底同化。
尽管冉闵最终没能彻底拯救汉人于危亡之际,直至近二百年后,中国终于在胡汉混血的杨坚手中结束了近300年的天下大乱。
五胡乱华时代,汉人的地位极其低下,汉人生命就犹如蝼蚁一般,北方胡人可以随意屠杀汉人,可以说汉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胡人入侵中原后,先后建立了数十个强弱不等的国家,汉人胜过空间被严重压缩。据史料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年间中原汉人总人口为2495804户,但到了公元351年后赵灭亡时,全国汉人仅剩下200多万人,短短一百年间汉人居然锐减近70%!可见胡人对于汉人的屠杀有多惨列。
说到汉人的凄惨情况,我们就必须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武悼天王冉闵。冉闵在五胡乱华时期对保护汉人有巨大贡献,冉闵本来在羯人石勒手下当将领。但石勒对于汉人屠杀接近疯狂,身为汉人的冉闵实在看不下去,他遂反叛后赵,并且诛杀了后赵所有皇族,随后发布了《杀胡令》,即见胡人杀胡人。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十余年间冉闵就诛杀了近百万异族。
除了对异族的疯狂屠杀外,冉闵还命中原各异族“各还本土”,这一举措极大程度缓解了中原汉人的生存压力。
综上看,冉闵对于中原汉人的生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自他之后,各少数民族政权再也不敢随意杀虐汉人,他们开始慢慢接受汉文化,不少民族也被汉族彻底同化。
尽管冉闵最终没能彻底拯救汉人于危亡之际,直至近二百年后,中国终于在胡汉混血的杨坚手中结束了近300年的天下大乱。
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在今山西的晋国,山东的齐、鲁,湖北的楚国,北京与河北北部的燕国,以及稍后于长江下游崛起的吴、越等国,都在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之后,强大起来,成了大国。于是,在历史上展开了一幕幕大国争霸的激烈场面。
首先建立霸业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使国力强盛。又用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燕国打败了北戎;联合其它国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扰,“存邢救卫”;公元前656年,齐国与鲁、宋、郑、陈、卫、许、曹诸国联军侵蔡伐楚,观兵召陵,责问楚为何不向周王纳贡。
楚的国力也很强盛,连年攻郑。但见齐桓公来势凶猛,为保存实力,许和而罢。以后,齐桓公又多次大会诸侯,周王也派人参加会盟,加以犒劳。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齐国称霸中原时,楚国向东扩充势力。齐桓公死后,齐国内部发生争权斗争,国力稍衰。楚又向北发展。宋襄公想继承齐桓公霸业,与楚较量,结果把性命都丢了。齐国称霸时的盟国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国家,这时都转而成了楚的盟国。
正当楚国想称霸中原之时,晋国勃兴起来。晋文公回国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也想争当霸主。这时周襄王被王子带勾结狄人赶跑,流落在外。晋文公以为是“取威定霸”的好机会,便约会诸侯,打垮王子带,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帜。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在城濮大战,晋军打败了楚军。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王也来参加,册命晋文公为“侯伯”(霸主)。
晋楚争霸期间,齐秦两国雄踞东西。春秋中叶以后,楚联秦,晋联齐,仍是旗鼓相当。但争霸战争加剧了各国内部的矛盾,于是出现了结束争霸的“弭兵”。公元前579年,宋国约合晋楚订了盟约: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来,互相救难,共同讨伐不听命的第三国。「弭兵」反映了两个霸主之间的勾结与争夺,也反映了一些小国想摆脱大国控制的愿望。
公元前575年晋楚于鄢陵大战,楚大败;公元前557年晋楚于湛阪大战,楚又败。这一期间,晋秦、晋齐之间也发生过大战,晋获胜。公元前546年,宋国再次约合晋楚(弭兵),参加的还有其它十多个国家。会上商定:中小国家此后要对晋楚同样纳贡。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
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公元前506年,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从此,楚的国力大大削弱。
在晋国联吴制楚时,楚国则联越制吴,吴、越之间战争不断。吴王阖闾在战争中战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大败越王勾践,并率大军北上,会诸侯于黄池,与晋争做盟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乘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之机,发兵攻入吴都。夫差急忙回归,向越求和。不久,越灭吴,勾践也北上会诸侯于徐州,一时成了霸主。
所以,春秋实际上有七霸,与战国的七雄总量相当。
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促进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变动,几百个小国逐渐并为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
战国时期(前475年,一说前403年~前221年),或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历史上秦统一中国前属於东周的一段历史时期。关於战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史学家有不同的争议。《史记》定战国的开始於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资治通鉴》定战国的开始於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
战国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前221年),请参见秦统一中国之战。战国的名称来自於西汉刘向编的《战国策》。
战国时期诸候混战,社会非常不稳定。战国初期中国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但小一些的很快都被吞并了。剩下来的七个大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诸侯兼并土地战代替了春秋时期政治上的霸权争夺,在这个时期铁器代替了石器和青铜器,春秋时的井田制被取消,牛被用来耕地。各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得到发展。手工业的进步也很快。
这些发展也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世袭的等级制度被瓦解,一些过去的贵族失去了他们的地位,而另一些那个时候的平民通过经商或其他的机会致富,甚至成为政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官僚制度发生了变化。
为了应付这些变化,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变法,秦国商鞅的变法为秦吞并其馀六国创造了条件,史称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墨子的墨家,韩非的法家自立一见,庄子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孟子为儒家在秦后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中原边境的少数民族与中原的发展也息息相关。匈奴的威胁导致了战国长城的修建。蜀,越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战国时期的连年混战使军事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孙膑兵法》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二、三国鼎立(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三国鼎立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型。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永汉元年(189年),董卓控制朝廷,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吕布所杀,李傕、郭汜控制东汉王朝。
地方州郡长官在反董卓战争及后来的相互攻伐中逐渐壮大实力,形成了地方军阀割据,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先后消灭吕布、袁术等割据势力,降张绣、逐刘备,控制了兖州、豫州、徐州以及司州等地,后来又在官渡之战中任用谋士许攸火烧袁绍势力军粮,以少胜多,击败了河北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最终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乘刘表病亡、荆州不稳之时,征荆州,刘琮束手无策,寄身荆州的刘备被迫退守夏口。曹操对江东虎视眈眈。在刘备谋士诸葛亮与孙权谋臣鲁肃的共同推动下,孙刘结盟。
其后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曹操被迫退回北方,这就是奠定三国形成局面的赤壁之战。刘备乘势占据荆州五郡,后分别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夺得益州和汉中,势力达到了极盛。
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1年)击破关中马超、韩遂等部,又命夏侯渊西征,消灭了韩遂、宋建等割据势力,将凉州纳入“魏”的势力范围之内,此后曹操数次南下,孙权亦曾数次北上,双方均未获得大的进展。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刘备大将关羽攻打襄樊,擒于禁,斩庞德,围曹仁于樊城,许昌以南纷纷响应关羽,关羽一度威震华夏,但不久徐晃解樊城之围,曹操又采纳司马懿的建议,派人劝说孙权合攻关羽,孙权大将吕蒙设计偷袭荆州,杀关羽,至此荆州大部落入孙权之手。
延康元年(220年)冬,曹丕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正式开始。黄初二年(221年),刘备为了延续汉朝、兴复汉室,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季汉”。刘备为报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之仇,在称帝后不久,就率数万大军东讨孙吴。222年,被陆逊败于夷陵,蜀汉实力大损,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
孙权于222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元年,史称“东吴”。后又迁都建业,自此三国正式鼎立。
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东吴孙权重新联盟,并致力恢复国内生产。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正始十年(249年),曹魏重臣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大权。炎兴元年(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征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钟会被挡于剑阁,邓艾避开姜维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泰始元年(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迫曹魏皇帝曹奂禅让而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仍定都洛阳。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孙皓投降,东吴灭亡,三国时代结束。
三、东晋及十六国(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西晋王朝灭亡后,汉族政权退守江东。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东晋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到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共享国103年,历4代11帝。
公元316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仍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三一七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皇权衰落。司马睿称帝有赖于南方官僚士族的拥戴,东晋政权建立之初,先后平息了王敦和苏峻之乱,统治趋于稳定。门阀大族王、谢、庾、桓先后支配着王朝政局。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在其中也不乏名将的指挥。公元311年,大将祖逖出兵收复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忧郁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
在此之后,当权的士族多标榜北伐以增加门户威望,其中以桓温的三次北伐最为著名。他曾经收复洛阳,进入关中,进兵河北,但都未能够巩固北伐成果。公元386年,前秦南下,东晋面临空前威胁,在宰相谢安的运筹下,谢石、谢玄率北府兵大败前秦军队,取得了淝水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之后立即使其弟进军北方,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此后,南方由于外乱威胁解除而爆发内战,孙恩、卢循起兵。桓玄在内战中获胜,一度篡晋。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镇压了农民军,并通过北伐树立威望,最终取代东晋。
由于东晋统治者安于江南,不以恢复中原为意,门阀大族致力于南方的庄园经营。北方大族及大量汉族人口迁徙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自曹魏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
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他们对旧体诗作出改革,为将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在社会生产上,北方的手工业技术与南方的技术相互融合,使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南下的北方农民和土著农民辛勤劳动,开辟南方广大的山泽荒野,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使中国经济重心开始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
当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中国的北方则陷入分裂混战,黄河流域成为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个主要游牧民族争杀的战场,并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相互争霸,不断有国家成立和灭亡。
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316年灭掉西晋,到439年鲜卑拓拔部统一北方,这13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等十五个政权,连同西南氐族建立的成汉,共十六国,和东晋汉族政权长期对峙,史称五胡十六国。
除十六国之外,还有汉人冉闵建立的魏、丁灵翟氏建立的魏、武都氐帅杨氏建立的仇池国、鲜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代五个政权,总计先后建立了21个政权。上述政权中,后赵、前燕、前秦都曾占据过北方的大部分疆域。
4世纪下半期,氏族贵族建立的前秦,由于皇帝苻坚励精图治,国家逐渐强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公元383年,苻坚领兵80万进攻东晋,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最终以东晋胜利、前秦失败告终。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了再度陷入四分五裂和军阀混战壮态。
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们更多的接触到华夏文化,使之与汉民族逐渐发展为同一生活习惯的民族,进而被汉族融合。自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原北方大体已形成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人口构成形式,使中国正式成为具有相似生活习惯的多民族国家。
四、五代十国 (公元907-公元979年)
唐末,籓镇之祸,宦官之乱,黄巢起义,朋党之争令光辉灿烂的唐帝国终告崩溃。起而代之的是中国继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的另一次大分裂时期。自唐末朱全忠篡唐自立,改国号为梁,建都於开封。朱梁以后,继起的朝代,分别是唐、晋、汉、周,与梁合称为五代。
除五代外,当时中国南方境内还有许多其他的割据势力,即吴、楚、闽、吴越、前蜀、后蜀、南汉、南唐、荆南、北汉等十个王朝,统称为十国。史称五代十国,但实际的国却不止十个。
五代的第一个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进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后梁被世仇李存勗的后唐所灭。
后唐有比较开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实施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政策,使社会出现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后继者榷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灭。
石敬瑭认比他年纪小的契丹帝为父,被契丹帝册封为大晋皇帝,定都开封。但源源不绝的财富榷流入契丹人的国库,以至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广的建议下以向契丹称"孙"不称臣的借口,企图改变对契丹的依付关系,但契丹人用挥兵南下灭后晋,虏石重贵来作为答案,并在开封建立大辽,耶律德光自立为帝。
后晋灭,但辽政权无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从益为中原之主,太原刘知远杀死李从益,夺取中原,自立为帝,建立大汉帝国。
他的儿子刘承佑因杀大将郭威不成榷被郭威所代为大周,郭威和他的养子郭荣后周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们的经营下,后周渐强,并逐步统一中国,但郭荣的继承者是七岁的小孩,无力掌管天下,终大将赵匡胤在陈桥被手下黄袍加身,代周立宋。后来宋王朝在赵匡胤的经营下,终统一中国,结束五代时的大分裂。
五、清末及民国时期(公元1840年—公元1949年)
清朝的闭关锁国使得国家与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北洋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国民党军阀混战、国共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个时期的历史就是由战争组成的历史。
这个时期是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时期,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奋争史。这个时期的影响深远。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在今山西的晋国,山东的齐、鲁,湖北的楚国,北京与河北北部的燕国,以及稍后于长江下游崛起的吴、越等国,都在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之后,强大起来,成了大国。于是,在历史上展开了一幕幕大国争霸的激烈场面。
首先建立霸业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使国力强盛。又用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燕国打败了北戎;联合其它国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扰,“存邢救卫”;公元前656年,齐国与鲁、宋、郑、陈、卫、许、曹诸国联军侵蔡伐楚,观兵召陵,责问楚为何不向周王纳贡。
楚的国力也很强盛,连年攻郑。但见齐桓公来势凶猛,为保存实力,许和而罢。以后,齐桓公又多次大会诸侯,周王也派人参加会盟,加以犒劳。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齐国称霸中原时,楚国向东扩充势力。齐桓公死后,齐国内部发生争权斗争,国力稍衰。楚又向北发展。宋襄公想继承齐桓公霸业,与楚较量,结果把性命都丢了。齐国称霸时的盟国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国家,这时都转而成了楚的盟国。
正当楚国想称霸中原之时,晋国勃兴起来。晋文公回国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也想争当霸主。这时周襄王被王子带勾结狄人赶跑,流落在外。晋文公以为是“取威定霸”的好机会,便约会诸侯,打垮王子带,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帜。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在城濮大战,晋军打败了楚军。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王也来参加,册命晋文公为“侯伯”(霸主)。
晋楚争霸期间,齐秦两国雄踞东西。春秋中叶以后,楚联秦,晋联齐,仍是旗鼓相当。但争霸战争加剧了各国内部的矛盾,于是出现了结束争霸的“弭兵”。公元前579年,宋国约合晋楚订了盟约: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来,互相救难,共同讨伐不听命的第三国。「弭兵」反映了两个霸主之间的勾结与争夺,也反映了一些小国想摆脱大国控制的愿望。
公元前575年晋楚于鄢陵大战,楚大败;公元前557年晋楚于湛阪大战,楚又败。这一期间,晋秦、晋齐之间也发生过大战,晋获胜。公元前546年,宋国再次约合晋楚(弭兵),参加的还有其它十多个国家。会上商定:中小国家此后要对晋楚同样纳贡。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
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公元前506年,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从此,楚的国力大大削弱。
在晋国联吴制楚时,楚国则联越制吴,吴、越之间战争不断。吴王阖闾在战争中战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大败越王勾践,并率大军北上,会诸侯于黄池,与晋争做盟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乘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之机,发兵攻入吴都。夫差急忙回归,向越求和。不久,越灭吴,勾践也北上会诸侯于徐州,一时成了霸主。
所以,春秋实际上有七霸,与战国的七雄总量相当。
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促进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变动,几百个小国逐渐并为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
战国时期(前475年,一说前403年~前221年),或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历史上秦统一中国前属於东周的一段历史时期。关於战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史学家有不同的争议。《史记》定战国的开始於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资治通鉴》定战国的开始於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
战国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前221年),请参见秦统一中国之战。战国的名称来自於西汉刘向编的《战国策》。
战国时期诸候混战,社会非常不稳定。战国初期中国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但小一些的很快都被吞并了。剩下来的七个大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诸侯兼并土地战代替了春秋时期政治上的霸权争夺,在这个时期铁器代替了石器和青铜器,春秋时的井田制被取消,牛被用来耕地。各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得到发展。手工业的进步也很快。
这些发展也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世袭的等级制度被瓦解,一些过去的贵族失去了他们的地位,而另一些那个时候的平民通过经商或其他的机会致富,甚至成为政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官僚制度发生了变化。
为了应付这些变化,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变法,秦国商鞅的变法为秦吞并其馀六国创造了条件,史称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墨子的墨家,韩非的法家自立一见,庄子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孟子为儒家在秦后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中原边境的少数民族与中原的发展也息息相关。匈奴的威胁导致了战国长城的修建。蜀,越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战国时期的连年混战使军事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孙膑兵法》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二、三国鼎立(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三国鼎立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型。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永汉元年(189年),董卓控制朝廷,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吕布所杀,李傕、郭汜控制东汉王朝。
地方州郡长官在反董卓战争及后来的相互攻伐中逐渐壮大实力,形成了地方军阀割据,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先后消灭吕布、袁术等割据势力,降张绣、逐刘备,控制了兖州、豫州、徐州以及司州等地,后来又在官渡之战中任用谋士许攸火烧袁绍势力军粮,以少胜多,击败了河北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最终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乘刘表病亡、荆州不稳之时,征荆州,刘琮束手无策,寄身荆州的刘备被迫退守夏口。曹操对江东虎视眈眈。在刘备谋士诸葛亮与孙权谋臣鲁肃的共同推动下,孙刘结盟。
其后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曹操被迫退回北方,这就是奠定三国形成局面的赤壁之战。刘备乘势占据荆州五郡,后分别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夺得益州和汉中,势力达到了极盛。
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1年)击破关中马超、韩遂等部,又命夏侯渊西征,消灭了韩遂、宋建等割据势力,将凉州纳入“魏”的势力范围之内,此后曹操数次南下,孙权亦曾数次北上,双方均未获得大的进展。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刘备大将关羽攻打襄樊,擒于禁,斩庞德,围曹仁于樊城,许昌以南纷纷响应关羽,关羽一度威震华夏,但不久徐晃解樊城之围,曹操又采纳司马懿的建议,派人劝说孙权合攻关羽,孙权大将吕蒙设计偷袭荆州,杀关羽,至此荆州大部落入孙权之手。
延康元年(220年)冬,曹丕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正式开始。黄初二年(221年),刘备为了延续汉朝、兴复汉室,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季汉”。刘备为报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之仇,在称帝后不久,就率数万大军东讨孙吴。222年,被陆逊败于夷陵,蜀汉实力大损,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
孙权于222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元年,史称“东吴”。后又迁都建业,自此三国正式鼎立。
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东吴孙权重新联盟,并致力恢复国内生产。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正始十年(249年),曹魏重臣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大权。炎兴元年(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征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钟会被挡于剑阁,邓艾避开姜维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泰始元年(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迫曹魏皇帝曹奂禅让而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仍定都洛阳。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孙皓投降,东吴灭亡,三国时代结束。
三、东晋及十六国(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西晋王朝灭亡后,汉族政权退守江东。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东晋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到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共享国103年,历4代11帝。
公元316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仍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三一七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皇权衰落。司马睿称帝有赖于南方官僚士族的拥戴,东晋政权建立之初,先后平息了王敦和苏峻之乱,统治趋于稳定。门阀大族王、谢、庾、桓先后支配着王朝政局。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在其中也不乏名将的指挥。公元311年,大将祖逖出兵收复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忧郁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
在此之后,当权的士族多标榜北伐以增加门户威望,其中以桓温的三次北伐最为著名。他曾经收复洛阳,进入关中,进兵河北,但都未能够巩固北伐成果。公元386年,前秦南下,东晋面临空前威胁,在宰相谢安的运筹下,谢石、谢玄率北府兵大败前秦军队,取得了淝水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之后立即使其弟进军北方,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此后,南方由于外乱威胁解除而爆发内战,孙恩、卢循起兵。桓玄在内战中获胜,一度篡晋。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镇压了农民军,并通过北伐树立威望,最终取代东晋。
由于东晋统治者安于江南,不以恢复中原为意,门阀大族致力于南方的庄园经营。北方大族及大量汉族人口迁徙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自曹魏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
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他们对旧体诗作出改革,为将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在社会生产上,北方的手工业技术与南方的技术相互融合,使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南下的北方农民和土著农民辛勤劳动,开辟南方广大的山泽荒野,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使中国经济重心开始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
当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中国的北方则陷入分裂混战,黄河流域成为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个主要游牧民族争杀的战场,并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相互争霸,不断有国家成立和灭亡。
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316年灭掉西晋,到439年鲜卑拓拔部统一北方,这13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等十五个政权,连同西南氐族建立的成汉,共十六国,和东晋汉族政权长期对峙,史称五胡十六国。
除十六国之外,还有汉人冉闵建立的魏、丁灵翟氏建立的魏、武都氐帅杨氏建立的仇池国、鲜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代五个政权,总计先后建立了21个政权。上述政权中,后赵、前燕、前秦都曾占据过北方的大部分疆域。
4世纪下半期,氏族贵族建立的前秦,由于皇帝苻坚励精图治,国家逐渐强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公元383年,苻坚领兵80万进攻东晋,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最终以东晋胜利、前秦失败告终。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了再度陷入四分五裂和军阀混战壮态。
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们更多的接触到华夏文化,使之与汉民族逐渐发展为同一生活习惯的民族,进而被汉族融合。自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原北方大体已形成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人口构成形式,使中国正式成为具有相似生活习惯的多民族国家。
四、五代十国 (公元907-公元979年)
唐末,籓镇之祸,宦官之乱,黄巢起义,朋党之争令光辉灿烂的唐帝国终告崩溃。起而代之的是中国继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的另一次大分裂时期。自唐末朱全忠篡唐自立,改国号为梁,建都於开封。朱梁以后,继起的朝代,分别是唐、晋、汉、周,与梁合称为五代。
除五代外,当时中国南方境内还有许多其他的割据势力,即吴、楚、闽、吴越、前蜀、后蜀、南汉、南唐、荆南、北汉等十个王朝,统称为十国。史称五代十国,但实际的国却不止十个。
五代的第一个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进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后梁被世仇李存勗的后唐所灭。
后唐有比较开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实施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政策,使社会出现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后继者榷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灭。
石敬瑭认比他年纪小的契丹帝为父,被契丹帝册封为大晋皇帝,定都开封。但源源不绝的财富榷流入契丹人的国库,以至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广的建议下以向契丹称"孙"不称臣的借口,企图改变对契丹的依付关系,但契丹人用挥兵南下灭后晋,虏石重贵来作为答案,并在开封建立大辽,耶律德光自立为帝。
后晋灭,但辽政权无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从益为中原之主,太原刘知远杀死李从益,夺取中原,自立为帝,建立大汉帝国。
他的儿子刘承佑因杀大将郭威不成榷被郭威所代为大周,郭威和他的养子郭荣后周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们的经营下,后周渐强,并逐步统一中国,但郭荣的继承者是七岁的小孩,无力掌管天下,终大将赵匡胤在陈桥被手下黄袍加身,代周立宋。后来宋王朝在赵匡胤的经营下,终统一中国,结束五代时的大分裂。
五、清末及民国时期(公元1840年—公元1949年)
清朝的闭关锁国使得国家与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北洋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国民党军阀混战、国共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个时期的历史就是由战争组成的历史。
这个时期是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时期,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奋争史。这个时期的影响深远。
国最混乱最黑暗的时代基本都是历朝的未期或者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的时期,主要有三国时期、南北朝、元朝、明末清初,原因如下:
1、三国时期:由于诸侯混战,虽然演义上把这个时期粉饰得很正面,但从当时以人肉充当军粮、刘安杀妻招待刘备这些记载可见当时的民不聊生的情况;
2、南北朝:由于三国是战争内耗严重,北方的游牧民族发展壮大,晋朝已经完全无法抵御外侮,五胡乱华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当时的汉人被杀戮、奴役,甚至被充当军粮的“双脚羊”;
3、元朝:元朝攻陷宋朝时为了维护统治进行了大量的屠杀,并且统治时期采用的是奴役的方式进行统治,南朝汉人在当时被划分为第4等人,完全被奴役;
4、明朝末年:明末吏治腐败,皇帝可以几十年不上朝,大臣专权,地方势力割据,民不聊生,加上连年天灾,所以才有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
5、清朝初期:史书记载四川在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人口有3102713人,到了清初顺治18年(1661年),只剩下8万人,可想而知中这83年中发生的事情。
1、三国时期:由于诸侯混战,虽然演义上把这个时期粉饰得很正面,但从当时以人肉充当军粮、刘安杀妻招待刘备这些记载可见当时的民不聊生的情况;
2、南北朝:由于三国是战争内耗严重,北方的游牧民族发展壮大,晋朝已经完全无法抵御外侮,五胡乱华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当时的汉人被杀戮、奴役,甚至被充当军粮的“双脚羊”;
3、元朝:元朝攻陷宋朝时为了维护统治进行了大量的屠杀,并且统治时期采用的是奴役的方式进行统治,南朝汉人在当时被划分为第4等人,完全被奴役;
4、明朝末年:明末吏治腐败,皇帝可以几十年不上朝,大臣专权,地方势力割据,民不聊生,加上连年天灾,所以才有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
5、清朝初期:史书记载四川在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人口有3102713人,到了清初顺治18年(1661年),只剩下8万人,可想而知中这83年中发生的事情。
学过历史的朋友们一定知道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是中世纪,而我们中国也有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其凄惨程度绝对超乎你的想象!
一黑暗时代就是西晋末年开始的五胡乱华时期。西晋末年,国家爆发了八王之乱,导致中原根基大大动摇,北方的游牧民族趁着中原王朝内乱,纷纷举兵南下入侵中原,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五胡乱华时代就此到来。
五胡乱华时代,汉人的地位极其低下,汉人生命就犹如蝼蚁一般,北方胡人可以随意屠杀汉人,可以说汉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胡人入侵中原后,先后建立了数十个强弱不等的国家,汉人胜过空间被严重压缩。据史料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年间中原汉人总人口为2495804户,但到了公元351年后赵灭亡时,全国汉人仅剩下200多万人,短短一百年间汉人居然锐减近70%!可见胡人对于汉人的屠杀有多惨列。
说到汉人的凄惨情况,我们就必须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武悼天王冉闵。冉闵在五胡乱华时期对保护汉人有巨大贡献,冉闵本来在羯人石勒手下当将领。但石勒对于汉人屠杀接近疯狂,身
为汉人的冉闵实在看不下去,他遂反叛后赵,并且诛杀了后赵所有皇族,随后发布了《杀胡令》,即见胡人杀胡人。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十余年间冉闵就诛杀了近百万异族。
综上看,冉闵对于中原汉人的生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自他之后,各少数民族政权再也不敢随意杀虐汉人,他们开始慢慢接受汉文化,不少民族也被汉族彻底同化。
尽管冉闵最终没能彻底拯救汉人于危亡之际,直至近二百年后,中国终于在胡汉混血的杨坚手中结束了近300年的天下大乱。
总结:多灾多难的非常时期,值得后辈学习,不可再续演!
一黑暗时代就是西晋末年开始的五胡乱华时期。西晋末年,国家爆发了八王之乱,导致中原根基大大动摇,北方的游牧民族趁着中原王朝内乱,纷纷举兵南下入侵中原,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五胡乱华时代就此到来。
五胡乱华时代,汉人的地位极其低下,汉人生命就犹如蝼蚁一般,北方胡人可以随意屠杀汉人,可以说汉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胡人入侵中原后,先后建立了数十个强弱不等的国家,汉人胜过空间被严重压缩。据史料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年间中原汉人总人口为2495804户,但到了公元351年后赵灭亡时,全国汉人仅剩下200多万人,短短一百年间汉人居然锐减近70%!可见胡人对于汉人的屠杀有多惨列。
说到汉人的凄惨情况,我们就必须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武悼天王冉闵。冉闵在五胡乱华时期对保护汉人有巨大贡献,冉闵本来在羯人石勒手下当将领。但石勒对于汉人屠杀接近疯狂,身
为汉人的冉闵实在看不下去,他遂反叛后赵,并且诛杀了后赵所有皇族,随后发布了《杀胡令》,即见胡人杀胡人。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十余年间冉闵就诛杀了近百万异族。
综上看,冉闵对于中原汉人的生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自他之后,各少数民族政权再也不敢随意杀虐汉人,他们开始慢慢接受汉文化,不少民族也被汉族彻底同化。
尽管冉闵最终没能彻底拯救汉人于危亡之际,直至近二百年后,中国终于在胡汉混血的杨坚手中结束了近300年的天下大乱。
总结:多灾多难的非常时期,值得后辈学习,不可再续演!
学过历史的朋友们一定知道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是中世纪,而我们中国也有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其凄惨程度绝对超乎你的想象!
这一黑暗时代就是西晋末年开始的五胡乱华时期。西晋末年,国家爆发了八王之乱,导致中原根基大大动摇,北方的游牧民族趁着中原王朝内乱,纷纷举兵南下入侵中原,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五胡乱华时代就此到来。
五胡乱华时代,汉人的地位极其低下,汉人生命就犹如蝼蚁一般,北方胡人可以随意屠杀汉人,可以说汉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胡人入侵中原后,先后建立了数十个强弱不等的国家,汉人胜过空间被严重压缩。据史料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年间中原汉人总人口为2495804户,但到了公元351年后赵灭亡时,全国汉人仅剩下200多万人,短短一百年间汉人居然锐减近70%!可见胡人对于汉人的屠杀有多惨列。
说到汉人的凄惨情况,我们就必须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武悼天王冉闵。冉闵在五胡乱华时期对保护汉人有巨大贡献,冉闵本来在羯人石勒手下当将领。但石勒对于汉人屠杀接近疯狂,身为汉人的冉闵实在看不下去,他遂反叛后赵,并且诛杀了后赵所有皇族,随后发布了《杀胡令》,即见胡人杀胡人。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十余年间冉闵就诛杀了近百万异族。
除了对异族的疯狂屠杀外,冉闵还命中原各异族“各还本土”,这一举措极大程度缓解了中原汉人的生存压力。
综上看,冉闵对于中原汉人的生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自他之后,各少数民族政权再也不敢随意杀虐汉人,他们开始慢慢接受汉文化,不少民族也被汉族彻底同化。
尽管冉闵最终没能彻底拯救汉人于危亡之际,直至近二百年后,中国终于在胡汉混血的杨坚手中结束了近300年的天下大乱。
这一黑暗时代就是西晋末年开始的五胡乱华时期。西晋末年,国家爆发了八王之乱,导致中原根基大大动摇,北方的游牧民族趁着中原王朝内乱,纷纷举兵南下入侵中原,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五胡乱华时代就此到来。
五胡乱华时代,汉人的地位极其低下,汉人生命就犹如蝼蚁一般,北方胡人可以随意屠杀汉人,可以说汉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胡人入侵中原后,先后建立了数十个强弱不等的国家,汉人胜过空间被严重压缩。据史料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年间中原汉人总人口为2495804户,但到了公元351年后赵灭亡时,全国汉人仅剩下200多万人,短短一百年间汉人居然锐减近70%!可见胡人对于汉人的屠杀有多惨列。
说到汉人的凄惨情况,我们就必须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武悼天王冉闵。冉闵在五胡乱华时期对保护汉人有巨大贡献,冉闵本来在羯人石勒手下当将领。但石勒对于汉人屠杀接近疯狂,身为汉人的冉闵实在看不下去,他遂反叛后赵,并且诛杀了后赵所有皇族,随后发布了《杀胡令》,即见胡人杀胡人。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十余年间冉闵就诛杀了近百万异族。
除了对异族的疯狂屠杀外,冉闵还命中原各异族“各还本土”,这一举措极大程度缓解了中原汉人的生存压力。
综上看,冉闵对于中原汉人的生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自他之后,各少数民族政权再也不敢随意杀虐汉人,他们开始慢慢接受汉文化,不少民族也被汉族彻底同化。
尽管冉闵最终没能彻底拯救汉人于危亡之际,直至近二百年后,中国终于在胡汉混血的杨坚手中结束了近300年的天下大乱。
新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是哪个时期?
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是五胡乱华时期。由于胡人的残暴统治,汉族避难从黄河流域大规模进入长江流域,在长江下游江南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进一步增进了南北方汉族以及百越、三苗族裔与中原汉族的文化和经济联系。同时这也是中国第一次亡国亡种危机。
在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晋朝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华夏大伤”。胡人趁机起兵,侵扰中原,于是中原大乱,在百余年间先后由胡人及汉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时期处于中国被外族侵占,北方沦陷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它是首次外族成功入侵中国,中国北方沦陷。五胡乱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野蛮的胡人对华夏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中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 永嘉之乱以后,中原在异族的野蛮残暴的统治下,长期陷于战争,民生经济大受破坏,人口锐减,晋室政权南下,改都建康,建立了东晋。
五胡乱华时,又有大量的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晋纪》、《晋书》记录当时永嘉丧乱,中原士族十不存一。唐编《晋书》卷65《王导传》据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这就是说,南迁的人超过了半数。留在北方的汉人纷纷建立坞堡以自保。匈奴、羯等族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千里。(如《晋阳秋》残本所称的“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杀百姓数十万,诸晋史中也有大量屠杀记录,屠杀在数个州开展)石勒其侄石虎更加残暴。
原先在中原地区的士族、仕人、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也纷纷逃亡到南方去,他们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江淮和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最终在南北朝时期取代中原而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在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晋朝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华夏大伤”。胡人趁机起兵,侵扰中原,于是中原大乱,在百余年间先后由胡人及汉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时期处于中国被外族侵占,北方沦陷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它是首次外族成功入侵中国,中国北方沦陷。五胡乱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野蛮的胡人对华夏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中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 永嘉之乱以后,中原在异族的野蛮残暴的统治下,长期陷于战争,民生经济大受破坏,人口锐减,晋室政权南下,改都建康,建立了东晋。
五胡乱华时,又有大量的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晋纪》、《晋书》记录当时永嘉丧乱,中原士族十不存一。唐编《晋书》卷65《王导传》据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这就是说,南迁的人超过了半数。留在北方的汉人纷纷建立坞堡以自保。匈奴、羯等族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千里。(如《晋阳秋》残本所称的“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杀百姓数十万,诸晋史中也有大量屠杀记录,屠杀在数个州开展)石勒其侄石虎更加残暴。
原先在中原地区的士族、仕人、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也纷纷逃亡到南方去,他们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江淮和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最终在南北朝时期取代中原而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文革啊!当然是文革!
新中国是在党的阳光照耀下的。。。
最黑暗的应该是1957--2008
当然是文革了。
本文标题: 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是哪一个时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685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