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陈汤的事迹,陈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流“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的上疏中.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气概,...
西汉陈汤的事迹,陈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流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的气概,就是那个时代汉帝国的对外政策和在西域诸国中的威望.
汉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汉使节谷吉被匈奴所杀,汉将陈汤、甘延寿驱兵西征,据说带人的都是西域几个国家的军队(现在的多国部队),过乌孙,进入康居界,至阗池(在今天的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这一战单于战死,把匈奴的上层几乎杀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是陈校尉在这一战后流下来的千古名句.
西汉大将陈汤简介 陈汤有何历史事迹
陈汤发出汉朝最强音,建功西域,为何却在史书上声名不显?
这是因为陈汤的战功虽然了得,但他在晚年的时候却出现了贪污的问题。最终在小人的打压之下,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当时的西汉在西域设有西域都护府,以此连通丝绸之路,在另外一方面还可以压制匈奴。当时的匈奴有南北两边势力存在,但南匈奴归顺了西汉,北匈奴却一直迟迟不肯归顺,还经常发动战争侵扰西汉的边疆,而当时北匈奴的势力还很可观,他联合了其他几个国家的头领。见此情形,当时的西汉朝廷开始着急了,长此下去的话,西域肯定会被北匈奴所控制。当时陈汤是西域都护府的副校尉,朝廷派他前往西域,想要开展和平谈判。朝廷是派他前往谈判的,但是陈汤自己心里却不这样想,他觉得北匈奴只能靠派兵前往镇压,和他们谈判根本一点用都没有。
后来主将甘延寿一病不起,见此情景的陈汤伪造了诏书,下令发兵西域。陈涛先后攻破了多个部落联盟,并策反了当时匈奴的贵族做他们的内应。陈汤的部队获得了胜利,还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陈汤回朝时,汉元帝高兴的不得了,想重赏他们。但当时的大宦官却很看不惯陈汤,于是上奏说陈汤存在贪污受贿的问题。汉元帝最终没有听信他们的话,还是封了陈汤为关内侯。
可汉元帝一死,继位的汉成帝又把陈汤贬为了庶民。此后,将军王奉佑推荐陈汤任中郎,但陈汤又出现贪污的问题。最后他在贫病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陈汤为西汉扫除边患,为何有功难封,一生不得重用呢?
提起“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霸气冲天的话,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至于最早说这句话的人,有些人或许就不知道了。最早说这句话的人是陈汤,他生活在西汉晚期,前36年,他领兵西征,一举获得胜利,斩杀郅支单于,为西汉扫除边患,给西汉创造了40多年的和平时光。
陈汤立下如此大功,本应被朝廷加官进爵,像卫青、霍去病那样,享受来之不易的荣华富贵。
然而谁能想到,这件事不按常规套路发展,反而给为陈汤带来了无穷麻烦,他的后半生由此充满了跌宕起伏和曲曲折折。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人(今山东兖州人)。他出身贫寒,却不甘于命运的安排,从小就积极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陈汤为生活所迫,平时赖账不还、偷奸耍滑的事儿没少干,于是乎,他成了乡亲口中“有才无德”的人。
那时,西汉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既重视才能,也重视德行,而陈汤“有才无德”,自然便与察举制无缘了。无奈,陈汤只好自己找出路,孤身一人到就业机会更多的长安,成了“京漂”。
繁华的长安没让陈汤失望,陈汤凭着自己的才华谋取太官献食丞之职,终于跻身官场,成为京官,踏入仕途。长安权贵如云,陈汤不放过任何一个结识权贵的机会,和富平侯张勃成了好朋友。
说起张勃的家族背景,可是大有来头——他的曾祖是张汤,张汤是汉武帝著名的酷吏;祖父是张安世,张安世历武、昭、宣三朝,是汉昭帝和汉宣帝的辅政大臣,封富平侯;张安世的哥哥张贺,即张勃的叔祖,在汉宣帝流落民间时,对汉宣帝照顾有加,及汉宣帝继位,厚报张贺的后代,赐爵关内侯;张安世的儿子张延寿,即张勃的父亲,袭爵富平侯,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却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富家翁;张延寿的弟弟张彭祖,即张勃的叔叔,和汉宣帝小时候一起学习,关系十分深厚,封爵阳都侯。
张家和西汉皇室的关系非同一般,陈汤有了这层关系,在官场上平步青云似乎指日可待了。陈汤经过张勃的推荐,终于得到朝廷的认可,等到了升迁的机会。就在这时,陈汤的父亲去世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