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

发布时间: 2022-06-10 04:01:0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4

走西口都知道,这一历史事件指的是从山西到哪里的?走西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活动,他是在成祖皇帝期间,中原地区受...

走西口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

走西口都知道,这一历史事件指的是从山西到哪里的?

走西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活动,他是在成祖皇帝期间,中原地区受到北方势力的威胁,人们不得已之下从山西中、北部出发,一路向西,经过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

一、西口是哪里

所谓西口是指蒙古地区,在明成祖期间,中原和北方势力一直处于交战过程中。陈祖皇帝在边关设置九镇以抵御外敌。到明朝中后期,双方关系有所缓和。明朝与蒙古签订了隆庆和议,在西口处打通一条通商互市,这一政策的开放就导致大量的蒙古人和汉人在边境地区通商,这些通商的地方就被称之为“口”。西口在明朝长城的末端位置,也是长城内外西北商道重要的交通枢纽。只要是走出西口,就可以与蒙古、俄罗斯人有生意上的往来。

二、走西口的目的

明朝和蒙古进行通商贸易后,逐渐开放了西口、杀虎口等。明朝中期,无数山西、陕西,甚至河北人都踏上了这条走西口的通商之路。由于自身所居住的当地气候恶劣且经济落后。所以为了谋求一条生路,他们不得不英勇的走上了“走西口”这条路。大规模的走西口事件发生在清朝光绪年间,山西等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由地质灾害所导致的走西口是当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可随着走西口的人数增多,在通商的路上一路还带动了繁茂的经济。走西口,是我国古代一次觉为大规模的心酸移民史,从侧面看,也是一部艰难奋斗史。

走西口的沿途路径是从山西地区出,后经过杀虎口出关,一路向东行,穿越过大同、张家口最后进入蒙古。它是晋商、陕商崛起的发源地,为当地的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


走西口是什么时候的事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

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扩展资料:

地理位置

西口杀虎口,在明代是长城要塞,名为杀胡口、杀胡堡,从这个名称可见当时长城内与边塞民族关系的紧张状况。隆庆和议后明朝在长城沿边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开设互市,大同右卫即于此时设马市于杀胡口关城下,使之成为边贸往来的孔道与平台。

位于山西朔州右玉县的杀虎口是“走西口”的“西口”之一。杀虎口不仅是通往蒙古,还是通往俄罗斯的重要商道。

走出杀虎口,晋商们就迎来了一片新天地。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愿意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静生活。要做一个离家的游子,要到新世界去努力与开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

据记载,汉民走西口到口外种地,始于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但是,这是随着“绿营军”驻防而产生的现象。后来又在"蒙汉交界"划出20到30华里,为垦植界限,让汉人耕种,即所谓的“开边”。这是走西口最早的记载.但不是自由的,是官办的.允许汉民入蒙垦荒种地,不等于允许汉民入蒙采挖甘草。 乾隆年间,汉族边民入蒙种地在时间和节令上仍然受到政府的限制。无论满蒙汉的百姓,官员私自组织入蒙耕种或挖甘草,轻则罚重则充军割官. “走西口”真正始于清嘉庆年间. 晋西北、雁北、陕北等县的穷苦劳动人民“走西口”曾掀起过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时期是清嘉庆年间到咸丰年间。 “乾隆盛世”后,社会秩序稳定,通过“开边”政策的推行,清政府逐渐放松了对蒙古民族的封锁,使一大部分汉人在河套地区得到了土地的租种权,另有一部分汉人入蒙从事甘草的采挖和经销,从而拉开了开发内蒙西部地区甘草资源的序幕。当时,在采挖经销甘草的人当中,尤以山西保德人最有名,有人说,哪里有甘草,哪里就有保德人。他们不仅采挖甘草,而且经销甘草,他们开草场、开草店。草场专门组织人挖甘草、收甘草、加工甘草;草店专门卖甘草、买甘草。 挖甘草主要是在阿拉善左旗和右旗,伊克昭盟的鄂托克旗、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乌拉特乔旗以及巴彦淖尔盟的五原等地。甘草采集不仅为走西口的人提供了广阔的劳务市场,也使内蒙西部的地方官吏得到了好处。 第二次汉民入蒙高潮为清光绪二十八年到民国二十三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的“贻谷放垦”和民国二十三年的“移民实边”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汉民入蒙去开荒种地和采挖甘草。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中国战败,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偿战胜国款银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折合9亿8000多万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由于清政府财政枯竭,入不敷出,便将危机转嫁到人民头上,采取官府放垦蒙荒的办法,来弥补财政之不足。由过去的封禁、半封禁蒙荒转为大量开垦蒙荒,并任命兵部左侍郎贻谷为钦命督办蒙旗垦务大臣。从光绪二十八年开始,大规模地开放蒙区,这就是历史上的所谓“贻谷放垦”。从此进入内蒙西部地区的汉民再也没人干涉和阻止了。到了民国二十三年,政府提出“移民实边”政策,又极大地鼓励了“口里”人到“口外”农耕和定居,再一次掀起了汉民入蒙垦荒和采挖甘草的高潮。 以河曲、保德、偏关三县当时走西口的人数为例:河曲县每年出“口”的人数在4000人左右;保德县每年出“口”的人数在3000到4000人之间;偏关县每年出“口”的人数2500人左右,这是正常年份下的情况。若遇灾年,三个县出“口”的人数都逾万人。 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内蒙定居的河曲人有10万人,保德、偏关次之。河曲人主要居住在临河、陕镇、萨拉齐、土默特左旗和乌拉特中后旗等地。现在的乌拉特中后旗的高塔梁一带、双圣美乡、石哈河乡、郜北乡、??图乡,大多数居民是河曲人。固阳县的红泥井乡有72个自然村,村村都有河曲人,最多的四分子村,河曲人占80%左右,他们都是深7村的许家。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年复一年,在晋西北、雁北、陕西都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出“口”大军开进内蒙西部地区,去从事农耕和采挖甘草。
据记载,汉民走西口到口外种地,始于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但是,这是随着“绿营军”驻防而产生的现象。后来又在"蒙汉交界"划出20到30华里,为垦植界限,让汉人耕种,即所谓的“开边”。这是走西口最早的记载.但不是自由的,是官办的.允许汉民入蒙垦荒种地,不等于允许汉民入蒙采挖甘草。 乾隆年间,汉族边民入蒙种地在时间和节令上仍然受到政府的限制。无论满蒙汉的百姓,官员私自组织入蒙耕种或挖甘草,轻则罚重则充军割官. “走西口”真正始于清嘉庆年间. 晋西北、雁北、陕北等县的穷苦劳动人民“走西口”曾掀起过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时期是清嘉庆年间到咸丰年间。 “乾隆盛世”后,社会秩序稳定,通过“开边”政策的推行,清政府逐渐放松了对蒙古民族的封锁,使一大部分汉人在河套地区得到了土地的租种权,另有一部分汉人入蒙从事甘草的采挖和经销,从而拉开了开发内蒙西部地区甘草资源的序幕。当时,在采挖经销甘草的人当中,尤以山西保德人最有名,有人说,哪里有甘草,哪里就有保德人。他们不仅采挖甘草,而且经销甘草,他们开草场、开草店。草场专门组织人挖甘草、收甘草、加工甘草;草店专门卖甘草、买甘草。 挖甘草主要是在阿拉善左旗和右旗,伊克昭盟的鄂托克旗、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乌拉特乔旗以及巴彦淖尔盟的五原等地。甘草采集不仅为走西口的人提供了广阔的劳务市场,也使内蒙西部的地方官吏得到了好处。 第二次汉民入蒙高潮为清光绪二十八年到民国二十三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的“贻谷放垦”和民国二十三年的“移民实边”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汉民入蒙去开荒种地和采挖甘草。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中国战败,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偿战胜国款银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折合9亿8000多万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由于清政府财政枯竭,入不敷出,便将危机转嫁到人民头上,采取官府放垦蒙荒的办法,来弥补财政之不足。由过去的封禁、半封禁蒙荒转为大量开垦蒙荒,并任命兵部左侍郎贻谷为钦命督办蒙旗垦务大臣。从光绪二十八年开始,大规模地开放蒙区,这就是历史上的所谓“贻谷放垦”。从此进入内蒙西部地区的汉民再也没人干涉和阻止了。到了民国二十三年,政府提出“移民实边”政策,又极大地鼓励了“口里”人到“口外”农耕和定居,再一次掀起了汉民入蒙垦荒和采挖甘草的高潮。 以河曲、保德、偏关三县当时走西口的人数为例:河曲县每年出“口”的人数在4000人左右;保德县每年出“口”的人数在3000到4000人之间;偏关县每年出“口”的人数2500人左右,这是正常年份下的情况。若遇灾年,三个县出“口”的人数都逾万人。 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内蒙定居的河曲人有10万人,保德、偏关次之。河曲人主要居住在临河、陕镇、萨拉齐、土默特左旗和乌拉特中后旗等地。现在的乌拉特中后旗的高塔梁一带、双圣美乡、石哈河乡、郜北乡、??图乡,大多数居民是河曲人。固阳县的红泥井乡有72个自然村,村村都有河曲人,最多的四分子村,河曲人占80%左右,他们都是深7村的许家。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年复一年,在晋西北、雁北、陕西都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出“口”大军开进内蒙西部地区,去从事农耕和采挖甘草。

走西口这一历史事件到底指的是从山西到哪儿?

走西口是从山西的中部出发,一直向西最终停留在新疆和乌里雅苏台等地区。

1、走西口主要是为了增大贸易途径,使经济更加的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走西口大多数是说山西人脱离自己的故乡,经过杀虎口,然后到达西边更远的地方去进行贸易。如果说能够成功,那么就能够在当地成为人上人,如果失败很有可能就会有性命之忧。所以说走西口虽然说是风靡一时,但其中所包含的风险也是相当大的,对于走西口的人来讲,不仅要有经商的头脑,而且要有面对强敌,无所畏惧的勇气。

2、在古代新疆和乌里雅苏台等地区,是我国对外出口贸易的主要途径。众所周知张骞出使西域就是经过了这这条古道,这就是张骞冒着生命危险所打造出来的丝绸之路,虽然说丝绸之路的道路上艰难险阻数不胜数,但是能够增加人们对于外界的认识,并且能够给予自己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说在走西口的道路中,有许多的年轻人不满于现状,决定尝试着要去外边闯一闯,凭借着自己的双手闯出一片天涯,因此走西口也就在当地风靡起来。

3、其实在走西口的背景之下存在的是饥荒。只有人们在吃不下去饭的时候才会选择走西口,因为在走西口的道路上非常的艰难,不仅有的时候会发现有马贼的出没,而且在走西口的道路上虎蛇巨多,稍不留神就会被这些牲畜所攻击,从而有着性命之忧。所以说走西口其实是被逼出来的,如果衣食无忧,谁又愿意去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呢?

综上所说,走西口一般是从山西的中部或北部出发经过大同,越过中国的国界到内蒙和新疆等地进行贸易交往。

走西口的历史背景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休养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蹚古道和“下南洋”,赴金山,形成近代五股大的移民浪潮,都是以谋生为特点的非官方行为。“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本文标题: 走西口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448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猪明该遗臭亿年吗为什么袋装薯片里面会有很多空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