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那么多历史人物,为什么只有纪念屈原才有端午节?怎么其他历史人物都排不上呢?屈原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么追求...
中国古代那么多历史人物,为什么只有纪念屈原才有端午节?怎么其他历史人物都排不上呢?
屈原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么追求真理,不惧权贵的人物,历史有几位?心中敢于所想,现实敢于去做的人物,实在是太罕见了啊
应该是原有的民间节日和纪念屈原相结合的结果 ,端午之前就是全国流行的驱邪避崇的节日了。
其实还有的,比如说寒食节就是纪念介之推的。 而且端午节最初也不是纪念屈原才有的。
有特点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吗?为什么呢?
谢谢·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李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家在海南的小郑说,从小过端午,家里总会四处弥漫艾草香味。妈妈早早的在家门口悬挂艾草,晚上,烧了一大锅的艾草水,就着艾草,洗洗身子,说是这样,可以驱魔避邪,强身健体。小吴,家在海边,幼时,每逢端午,家里人都会带他到海边去洗龙水。百姓们认为,屈原先生早已当了龙神,洗洗 “龙水”,龙神会保佑孩童健康成长。自幼,海岛内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肤疾病。滂海的澄迈县,为纪念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 。海岛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 。万人共泳,这一端午海面奇观,你看过么?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团聚的日子。据说,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请安、与兄弟姐妹戏耍。女人们,则早在半个月前就张罗着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户户,送粽传平安,热闹非凡。海岛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飘香、龙舟竞渡、龙水嬉戏中,进入了漫漫长夏。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李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家在海南的小郑说,从小过端午,家里总会四处弥漫艾草香味。妈妈早早的在家门口悬挂艾草,晚上,烧了一大锅的艾草水,就着艾草,洗洗身子,说是这样,可以驱魔避邪,强身健体。小吴,家在海边,幼时,每逢端午,家里人都会带他到海边去洗龙水。百姓们认为,屈原先生早已当了龙神,洗洗 “龙水”,龙神会保佑孩童健康成长。自幼,海岛内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肤疾病。滂海的澄迈县,为纪念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 。海岛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 。万人共泳,这一端午海面奇观,你看过么?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团聚的日子。据说,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请安、与兄弟姐妹戏耍。女人们,则早在半个月前就张罗着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户户,送粽传平安,热闹非凡。海岛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飘香、龙舟竞渡、龙水嬉戏中,进入了漫漫长夏。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屈原.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屈原.
最先是纪念许攸的,在王立群读史记中有这段,只不过后来屈原的名气大,人们又敬重他,所以才纪念屈原的!
屈原跳水自杀后,人们为了不让水里的生物吃他尸体,就向水里丢粽子!希望吃了粽子就不吃屈原了~可惜啊,说不定哪一年屈原也会变成韩国的了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为屈原,后人为什么选在端午节纪念他?
因为后人觉得屈原是一位伟人,而且也为大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所以才会选择在端午节这一天纪念他。
因为他报国无门,选择跳江自杀,端午节和他去世的时间出现了巧合,所以增加了传奇色彩。
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报国无门,选择跳江自杀,后来人们在端午节会吃粽子,然后也会给河里扔一些粽子。
因为在端午节这一天屈原投河自尽的,所以在这一天就要纪念屈原,当然有赛龙舟比赛。
是楚国人,为什么现在端午节只纪念屈原而不是伍子胥
现在的端午节,俨然已经成为了“粽子节”,人们的关注点更多的是在咸粽子与甜粽子的争论上,似乎并不是很在意端午节是怎么出现的。也许很多人都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他一生的抱负无法施展,众人皆醉,带着遗憾投江。然而这一个认知,却得到了不少人的怀疑,认为端午节并非为了纪念屈原。那么到底是为了纪念谁?这些怀疑又有没有依据?
在学术界,有诸多大佬都认为,端午节就是端午节,与任何历史人物都没有关系,尤其是屈原,有些学者甚至怀疑屈原是否真的存在。
首先,胡适认为,如果真的有屈原这个人,那么从他生活的年代一直到司马迁写出《屈原列传》,这中间的数百年为什么没有一本史书记载过这个人,难道他的愤世嫉俗不足以支撑他成为名垂千史的人物吗?这并不科学。但这也是不太能说得通的地方,因为虽然没有人记载,但是《离骚》《天问》却是真实存在的。
其次,南朝时期的《续齐谐记》首次把屈原和端午节合在一起,而这距离屈原投江又隔了七百多年呐,难道不光是战国大V,秦汉三国以及魏晋的诸位巨巨,都没人注意到粽子是要投给江里的鱼吗?况且,屈原是楚国人,如果是楚国人纪念他当然无可厚非,可是同时期的其他国家,以及此后数百年同一块土地的不同国家,也来纪念屈原,那就真是没有道理了。
最后,就是出现的时间问题了。吃粽子的习俗的出现早于屈原投江四百多年,而且还不是端午节的专属活动,端午节还是古代吴越地区举行的图腾祭祀的节日,这一天大家要龙舟竞渡。而屈原刚好是这一天投江,赛龙舟已经不够了,还要纪念一下这位诗人。
流传甚广的纪念屈原说确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东吴地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与屈原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还有一些地方认为端午起源于勾践练水军。因此,不管是为了纪念谁,可以说都是后世强行绑定的做法,可以说,他被人当作了一个标签,贴在端午节上,让别人都看到了,慢慢的,本来没什么关系,现在却成了他的专属了。
在学术界,有诸多大佬都认为,端午节就是端午节,与任何历史人物都没有关系,尤其是屈原,有些学者甚至怀疑屈原是否真的存在。
首先,胡适认为,如果真的有屈原这个人,那么从他生活的年代一直到司马迁写出《屈原列传》,这中间的数百年为什么没有一本史书记载过这个人,难道他的愤世嫉俗不足以支撑他成为名垂千史的人物吗?这并不科学。但这也是不太能说得通的地方,因为虽然没有人记载,但是《离骚》《天问》却是真实存在的。
其次,南朝时期的《续齐谐记》首次把屈原和端午节合在一起,而这距离屈原投江又隔了七百多年呐,难道不光是战国大V,秦汉三国以及魏晋的诸位巨巨,都没人注意到粽子是要投给江里的鱼吗?况且,屈原是楚国人,如果是楚国人纪念他当然无可厚非,可是同时期的其他国家,以及此后数百年同一块土地的不同国家,也来纪念屈原,那就真是没有道理了。
最后,就是出现的时间问题了。吃粽子的习俗的出现早于屈原投江四百多年,而且还不是端午节的专属活动,端午节还是古代吴越地区举行的图腾祭祀的节日,这一天大家要龙舟竞渡。而屈原刚好是这一天投江,赛龙舟已经不够了,还要纪念一下这位诗人。
流传甚广的纪念屈原说确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东吴地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与屈原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还有一些地方认为端午起源于勾践练水军。因此,不管是为了纪念谁,可以说都是后世强行绑定的做法,可以说,他被人当作了一个标签,贴在端午节上,让别人都看到了,慢慢的,本来没什么关系,现在却成了他的专属了。
本文标题: 大家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那为什么没有纪念其他历史上的爱国人物的节日呢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391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