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国历史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有哪些?一、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1、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削夺诸侯爵位,建立刺史制度;...
初中中国历史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有哪些?
一、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削夺诸侯爵位,建立刺史制度;
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经济上:盐铁专卖,将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
4、军事上:征讨匈奴,解决边疆隐患。
二、推恩令实施的原因。
推行的原因。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一是诸侯王势力,二是地方地主豪强势力。
因而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
三、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推行的原因,一是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二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影响中央统治。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称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在长安兴办太学,将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影响是从此以后,儒家学说称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四、盐铁专卖。
推行的原因一是私人铸币权没有完全禁绝,二是富商控制了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
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盐铁专卖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第一个鼎盛局面。
五、军事上攻打匈奴,稳定边疆。
武帝即位之后,决心设法解决匈奴的外患问题。从元光六年(前129年)开始对匈奴作战。经过卫青和霍去病等人的北伐后,三次大破匈奴,匈奴再也无力对抗西汉,部分匈奴开始南迁,西汉西北边境上的威胁暂时解除,也为边境的和平和民族的交往奠定了基础。
扩展资料:
除了上述课本里的提及的举措外,汉武帝还有很多对西汉有力的举措。
一、政治上。
1、完善监察制度
汉武帝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即完善监察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打击地方豪强。京师七郡则另外设立司隶校尉监察。
汉武帝将全国地方划分为13个监察区,是为冀、兖、豫、青、徐、幽、并、凉、荆、扬、益、朔方、交趾共13州(京畿附近7郡为司隶校尉部作为一个单独的监察区)。
每州派遣一名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监察地方官员和强宗豪右,岁终至京师向御史中丞禀报。此时的刺史为监察官,秩六百石,较郡守的秩比二千石为低。
2、设立察举制
察举制为中国古代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极大。主要用于选拔官吏。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
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制此后成为汉代聘用官吏的制度,有的学者曾经指出,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的元光元年,是“中国学术史和中国政治史的最可纪念的一年。”
征辟制是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用以作为察举制的补充。
3、创立年号。
在中国历史上,年号由汉武帝发明及首先使用,首个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
据满清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考证,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首创的,年号为“元狩”,并追认元狩前的年号建元、元光和元朔。
后来,人们把这记录年代的开始之年称为“纪元”,改换年号叫做“改元”。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二、军事上。
1、开疆拓土
汉武帝除了北伐匈奴之外,也武力平定四方,大幅开扩领土,在西南,汉朝消灭了夜郎及南越国,先后建立了7郡,使到今日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新归纳中国版图。而海南岛在历史上,也首次真正纳入中国的版图。
在东方,他于公元前109年至前108年派兵消灭了卫氏朝鲜,并且将卫氏朝鲜的国土分为四郡──乐浪郡、真番郡、临屯郡及玄菟郡。
2、外交
汉武帝派遣了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的两次出使打通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通的通路。即丝绸之路,极大促进了中国同西方经济及文化的交流。
三、文化上。
创建太学
1、创建太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创建太学,是接受当时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董仲舒指出,太学可以作为“教化之本原”,也就是作为教化天下的文化基地。他建议,“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这样可以使国家得到未来的人才。
太学的成立,助长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成为重要的推手,同时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有所转变,一般人家子弟得以增加入仕的机会,一些出身社会下层的人才,也有机会到朝廷做官。
2、建立乐府。
乐府一名本指管理音乐的官府。汉武帝在掌管雅乐的太乐官署之外,另创立乐府官署,掌管俗乐,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
“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后人把乐府机关配乐演唱的诗歌,也称乐府。
3、颁布太初历。
太初历是中国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一种历法,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统一,而且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法。在天文学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由邓平、唐都、落下闳及司马迁等根据对天象实测和长期天文纪录所制订。
《太初历》的制订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性的一次历法大改革。《太初历》的科学成就,首先在于历法计算上的精密准确。
四、经济上。
1、改革币制
西汉自建立以来,币制混乱,郡国铸币失控又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统治时期,由于对外征伐不断,中央财政从此前“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丰盈一变而为入不敷出的困局。
中央政府除了靠鬻武功爵等方式快速增加财政收入外,打击大商人,此即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初衷。故汉武帝即位后,为了中央政府在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便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
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将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六次改革后三官五铢的发行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汉武帝的币制改革至此取得了较大成功。
2、重视农业
在经济方面,汉武帝为推动农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在全国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例如:龙首渠,六辅渠等等,以便农田灌溉。再加上新式耕种技术的提倡,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武帝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如下: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及“酎金夺爵”政令,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2、经济上。把铸币权、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发行五铢钱。重视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推广进步的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西汉初年,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这些富豪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如汉初诸侯王叛乱时,朝廷向他们借钱去平叛,他们却担心朝廷不能获胜而不肯借贷。
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军事上。选拔任命年轻将领,如卫青及霍去病就是汉武帝一手培养并提拔上来的。号召全民养吗,为日后打败了北方的强敌匈奴奠定了基础。命张骞通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
4、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
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土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5、官僚队伍监察及选举方面。汉武帝鼓励推荐人才,建立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的制度即察举制。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
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武帝
1、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削夺诸侯爵位,建立刺史制度;
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经济上:盐铁专卖,将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
4、军事上:征讨匈奴,解决边疆隐患。
二、推恩令实施的原因。
推行的原因。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一是诸侯王势力,二是地方地主豪强势力。
因而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
三、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推行的原因,一是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二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影响中央统治。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称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在长安兴办太学,将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影响是从此以后,儒家学说称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四、盐铁专卖。
推行的原因一是私人铸币权没有完全禁绝,二是富商控制了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
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盐铁专卖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第一个鼎盛局面。
五、军事上攻打匈奴,稳定边疆。
武帝即位之后,决心设法解决匈奴的外患问题。从元光六年(前129年)开始对匈奴作战。经过卫青和霍去病等人的北伐后,三次大破匈奴,匈奴再也无力对抗西汉,部分匈奴开始南迁,西汉西北边境上的威胁暂时解除,也为边境的和平和民族的交往奠定了基础。
扩展资料:
除了上述课本里的提及的举措外,汉武帝还有很多对西汉有力的举措。
一、政治上。
1、完善监察制度
汉武帝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即完善监察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打击地方豪强。京师七郡则另外设立司隶校尉监察。
汉武帝将全国地方划分为13个监察区,是为冀、兖、豫、青、徐、幽、并、凉、荆、扬、益、朔方、交趾共13州(京畿附近7郡为司隶校尉部作为一个单独的监察区)。
每州派遣一名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监察地方官员和强宗豪右,岁终至京师向御史中丞禀报。此时的刺史为监察官,秩六百石,较郡守的秩比二千石为低。
2、设立察举制
察举制为中国古代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极大。主要用于选拔官吏。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
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
1、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削夺诸侯爵位,建立刺史制度;
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经济上:盐铁专卖,将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
4、军事上:征讨匈奴,解决边疆隐患。
二、推恩令实施的原因。
推行的原因。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一是诸侯王势力,二是地方地主豪强势力。
因而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
三、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推行的原因,一是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二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影响中央统治。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称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在长安兴办太学,将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影响是从此以后,儒家学说称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四、盐铁专卖。
推行的原因一是私人铸币权没有完全禁绝,二是富商控制了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
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盐铁专卖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第一个鼎盛局面。
五、军事上攻打匈奴,稳定边疆。
武帝即位之后,决心设法解决匈奴的外患问题。从元光六年(前129年)开始对匈奴作战。经过卫青和霍去病等人的北伐后,三次大破匈奴,匈奴再也无力对抗西汉,部分匈奴开始南迁,西汉西北边境上的威胁暂时解除,也为边境的和平和民族的交往奠定了基础。
扩展资料:
除了上述课本里的提及的举措外,汉武帝还有很多对西汉有力的举措。
一、政治上。
1、完善监察制度
汉武帝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即完善监察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打击地方豪强。京师七郡则另外设立司隶校尉监察。
汉武帝将全国地方划分为13个监察区,是为冀、兖、豫、青、徐、幽、并、凉、荆、扬、益、朔方、交趾共13州(京畿附近7郡为司隶校尉部作为一个单独的监察区)。
每州派遣一名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监察地方官员和强宗豪右,岁终至京师向御史中丞禀报。此时的刺史为监察官,秩六百石,较郡守的秩比二千石为低。
2、设立察举制
察举制为中国古代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极大。主要用于选拔官吏。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
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制此后成为汉代聘用官吏的制度,有的学者曾经指出,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的元光元年,是“中国学术史和中国政治史的最可纪念的一年。”
征辟制是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用以作为察举制的补充。
3、创立年号。
在中国历史上,年号由汉武帝发明及首先使用,首个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
据满清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考证,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首创的,年号为“元狩”,并追认元狩前的年号建元、元光和元朔。
后来,人们把这记录年代的开始之年称为“纪元”,改换年号叫做“改元”。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二、军事上。
1、开疆拓土
汉武帝除了北伐匈奴之外,也武力平定四方,大幅开扩领土,在西南,汉朝消灭了夜郎及南越国,先后建立了7郡,使到今日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新归纳中国版图。而海南岛在历史上,也首次真正纳入中国的版图。
在东方,他于公元前109年至前108年派兵消灭了卫氏朝鲜,并且将卫氏朝鲜的国土分为四郡──乐浪郡、真番郡、临屯郡及玄菟郡。
2、外交
汉武帝派遣了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的两次出使打通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通的通路。即丝绸之路,极大促进了中国同西方经济及文化的交流。
三、文化上。
创建太学
1、创建太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创建太学,是接受当时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董仲舒指出,太学可以作为“教化之本原”,也就是作为教化天下的文化基地。他建议,“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这样可以使国家得到未来的人才。
太学的成立,助长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成为重要的推手,同时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有所转变,一般人家子弟得以增加入仕的机会,一些出身社会下层的人才,也有机会到朝廷做官。
2、建立乐府。
乐府一名本指管理音乐的官府。汉武帝在掌管雅乐的太乐官署之外,另创立乐府官署,掌管俗乐,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
“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后人把乐府机关配乐演唱的诗歌,也称乐府。
3、颁布太初历。
太初历是中国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一种历法,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统一,而且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法。在天文学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由邓平、唐都、落下闳及司马迁等根据对天象实测和长期天文纪录所制订。
《太初历》的制订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性的一次历法大改革。《太初历》的科学成就,首先在于历法计算上的精密准确。
四、经济上。
1、改革币制
西汉自建立以来,币制混乱,郡国铸币失控又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统治时期,由于对外征伐不断,中央财政从此前“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丰盈一变而为入不敷出的困局。
中央政府除了靠鬻武功爵等方式快速增加财政收入外,打击大商人,此即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初衷。故汉武帝即位后,为了中央政府在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便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
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将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六次改革后三官五铢的发行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汉武帝的币制改革至此取得了较大成功。
2、重视农业
在经济方面,汉武帝为推动农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在全国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例如:龙首渠,六辅渠等等,以便农田灌溉。再加上新式耕种技术的提倡,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武帝
查看全部6个回答
相关问题全部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1)政治: ①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等。 ②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设刺史、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政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2)军事: ①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改革兵制。 ②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 ③派张骞出使西域,开括了西北边疆。 (3)经济: ①采取重农轻商,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 ②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铢钱; ③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④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⑤另外,在经济方面还有一条重要的举措,就是将当时的货币进行统一。 (4)思想: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大力推行儒学,在长安设太学。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统治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人事: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
49 浏览12572021-11-18
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
1、政治: (1)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等。 (2)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设刺史、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政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2、军事: (1)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改革兵制。 (2)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 (3)派张骞出使西域,开括了西北边疆。 3、经济: (1)采取重农轻商,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 (2)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铢钱。 (3)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4)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5)另外,在经济方面还有一条重要的举措,就是将当时的货币进行统一。 4、思想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大力推行儒学,在长安设太学。 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统治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人事 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 扩展资料: 汉武帝大一统的背景: 登基之初,汉武帝继续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 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 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儒学在古中国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当然,汉武帝时期,汉朝亦不曾缺少法治思想。 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儒为主以法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 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经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等一系列的发展经济与民生政策之后,西汉王朝的国力已蒸蒸日上。 汉武帝在承袭这些政策同时,积极准备军事力量的发展。继位后,先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动乱。后开始着手以军事手段代替带有屈辱性质的和亲政策来彻底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 派名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阴山甚至更远。 在对匈奴的战争同时,采取和平手段和军事手段使西域诸国臣服。丧失肥沃茂盛的漠南地区后,匈奴王庭远迁漠北,从此一蹶不振。 这就基本解决自西汉初期以来匈奴对中原的威胁,为后来把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基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而始。春节始于太初改历,汉武帝改正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彻
45 浏览53892021-03-07
初一历史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提出者是谁
汉武帝了。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汉武帝十六岁时登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设置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另有开辟丝路、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等举措亦影响深远。 汉武帝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但在位后期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为此留下负面评价。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罪己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3 浏览1722021-11-17
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有哪些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借恩赐亲戚的名义,削弱诸侯王权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经济上,盐铁专售,将暴利行业收归国有;全国制造五铢钱,统一铸币权。 3、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唯一正统思想。 4、军事上,北击匈奴,解除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朝的威胁。 扩展资料: 在汉武帝治下,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达到鼎盛。疆域和势力范围,东邻韩国,西有新疆,南至越南,北接蒙古,堪称超级大帝国。 政治上,汉武帝十六岁时登基 ,为巩固皇权,中央设置中朝,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 文化方面同样灿烂辉煌。哲学家董仲舒,文学家司马相如,音乐家李延年,探险家张骞,农学家赵过,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便都出在这个时代。 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将铸钱、炼铁、煮盐三个产业国营化。通过重点产业收归国营,汉武帝的中央财政得以巩固。 军事上刘彻派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各以骑兵五万为先锋,步兵数十万为后盾,大规模出征匈奴,结果匈奴远走漠北戈壁,漠南再无王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武帝
328 浏览29152021-08-08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简洁主要内容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朝廷的威胁。 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3、军事上: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疆的威胁。
18 浏览2242021-12-26
2评论
热心网友4
不错哦
热心网友2
爱你哟!
评论两句278
下一条回答
被赞92次
精彩推荐
联运知慧_一站式解决垃圾分类系统...
垃圾分类系统 智能技术手段实施垃圾分类投放,回收...
zjlyzhkj.com广告
2021mba报名时间了解 报考新条件...
通告:2021年在职硕士考试发生巨大改变,2021mba报名时间...
bj.yesacc.com广告
军事上:持续打击匈奴,稳定边疆安全。
文化上:废除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统一。
吏治上:削弱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权力,设置内外朝,加强皇权。
制度上:仿照秦之的郡县制,加强中央权力。
经济上:把盐铁收归国有,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打击世家大族,剥削世家大族的财产和政治影响力。
你最喜欢生活在历史上的哪个朝代?
首先说我不喜欢什么年代吧,我不想生活一个朝代的中后期,像什么秦末汉初刘邦项羽楚汉相争,东汉末年刘备曹操孙权的三国时代,还有隋末唐末宋末元末明清末等等一系列王朝的末年。因为一旦出生在这些年代,往往都不会有好日子过,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一个王朝的中后期,首先是粮食不足矣养活快速繁殖的大量人口,其次是土地兼并之风浓烈,土地会越来越少,再加上天灾,皇帝昏庸,佞臣当道。要么被高昂的税赋生生拖垮,要么就是官逼民反,要么就是被征兵死于战场。
我觉得以我的能力并不太可能成为战场上可以活下来并且屡建功勋的将军,最多也就是一个小卒子一个炮灰,死后无碑无坟,甚至脑袋(或耳朵)还得被割下来充当成别人的战利品,建起来一座高大的景观。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在动乱年代,金银财宝值钱,粮食值钱,地盘值钱,可最不值钱的大概就是人命了,正所谓乱世人命不如狗不外乎如此!
其次,我不喜欢雄才大略亦或者喜欢折腾的君主在位的年代,一旦这个皇帝雄心壮志想要青史留名的话,那他肯定想要开疆拓土,正所谓开疆拓土庙号曰祖,守成之君庙号曰宗。想要建立一番不世功勋,那就要用很多人命和无数的税赋来填。虽然说男儿报效祖国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还何尝不是一场快哉快哉的幸事,但是像我这样的咸鱼,还是不去想纵马飞腾,扬鞭塞外了。
所以像汉武帝,唐太宗,秦始皇等这样雄才大略这样的君主,虽然说开疆拓土赫赫有功之君,但是倘若真的让我生活在那个年代,我大抵是不喜欢的,不过这并不能说明他们不伟大。
我最喜欢的就是,西汉的文景两位皇帝在世的年代,还有堪比文景之治的开皇盛世。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减税少赋,在此期间人民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繁华。一不能战场杀敌建立军功,成为一名报效祖国的士兵,二不能考取功名更不能在官场上勾心斗角成为一名保境一方的封疆大吏的我,只能回到古代当一只小鱼小虾,因此只会喜欢诸如文景之治和开皇盛世这样稳定少打仗的年代了。
周深用歌曲《威凤吟》对话少年李世民,少年时期的李世民是什么样的人?
当上皇帝之后的李世民尊儒、尊道、尊佛。他修史、立法、创科举,建均田制和三省六捕制,为各朝各代建立起政治制度树立了典范。李世民无愧是“文武全才”。自己的实力开创大唐盛世,使中华文化传播欧亚。可称之为一代明君,一代圣主。武能马上定乾坤,文能提笔安天下。开疆拓土,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休养生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那少年时期的唐太宗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呐?
历史上伟大的帝王,开创贞观之治。开疆扩土,扫平蛮夷。任用贤能,以人为镜。建立了举世瞩目大唐帝国。身为一国之君他是成功的,但也拥有人性的弱点,夺政权而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逼父,这也是一生难以抹去的污点。有人说其实李世民才是那个处心积虑要夺李建成太子大位的家伙,从杨文干谋反到夜入深宫密告阿爹他大儿子和他四儿子和他的一个老婆有染,这才让本来打算让李二解释“为什么老天爷说他要造反”的老爹突然在第二天早上决定让俩儿子先进宫解释解释绿帽子的事,也才给了李二一击必杀的绝好机会。无论怎样,终究是唐太宗更加睿智,那可是个你死我活的斗争,不能用常理评判。
家庭矛盾和国家矛盾,显然是国家为上,这个才是近两千年来政治家推崇李世民的原因,而现在疑古的贫民则当作家庭纠纷来处理。玄武门之变的政治事件的处理应该止于上层,如扩散到百姓则为灾难。隋朝的失败不是战略方向上的失败,而是战术上急于求成的失败,给普通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生存的打击;相反,李世民的政治执行能力远高于前朝。
汉朝与唐朝,他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
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轮回圈,在中国的11个大一统王朝中,汉与唐是两个鼎盛的朝代,两个最能代表中国的朝代,而这两相隔几百年的王朝中,居然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第一:汉、唐的前任王朝命运相似
汉朝之前是秦朝,唐之前是隋朝,而这个朝代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辉煌的朝代,在文化上秦始皇制定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
基建上,秦朝修建了万里长城,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而隋朝开创了京杭大运河。
而这两朝代都只经历了两代皇帝就灭亡了。第二:开国皇帝都政绩平平,继位者却大放光彩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打天下的时候,表现惊人,但治天下的时候,却政绩一般,他的后代中出现了汉文帝、汉武帝这样文治、武功比较出色的皇帝。文景二帝与民休息,重视农业,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开辟了丝绸之路,开疆扩土,成就了“汉武盛世”;
唐朝开国者李渊与刘邦有着相似的命运。李渊打天下主要靠李世民,而自己当政业绩也找不出几处可圈可点之处,晚年太子之争,更是引发了玄武门事变,自己被迫变成了太上皇,提前退休了。而他的儿子李世民却成了开明皇帝,实现了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继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
第三: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两位女强权者
汉唐早期都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女权者,汉朝出现了吕后专政,唐朝出现了武则天建立武周王朝。在这两位女权者的背后,都出现了外戚政权。
相比汉朝吕后,武则天差点将李唐王朝的江山传给自己武家后代。
第四:两朝都分别打败了当时北方的主要少数民族
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中华辉煌历史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页,以卫青、霍去病为首的将领打败了匈奴,迫使这一强盛的游牧部落望风臣服,一半投降归顺,一半仓皇西逃至欧洲。
这两个王朝刚开国的时候北边都有一个强邻居,而且这个强势的邻居都不是善茬,都喜欢上门来找事,但他们都最终被这两王朝打败了。只是,汉匈之战打了百年,而唐朝只用了三年就灭了东突厥。
相比汉朝打的如此艰辛,唐朝就简单多了。
首先:对臣服的突厥的部落采取拉拢的手段,以削弱突厥的实力。
其次:唐朝册封薛延陀的首领乙失夷男为可汗,分化了突厥的内部势力。
最后:决战时,唐朝采取“只诛首恶”的态度,只要不参与战争的部落,都一律宽容。
唐朝仅花了3年时间,就顺利灭掉了突厥,突厥西迁,最后演化为土耳其。
第五:被打败的民族西迁后都引起了欧洲格局的变化,
匈奴西迁后,遇上了罗马帝国,匈奴王阿提拉猛揍罗马,逼得罗马帝国不得不求和,被称为“上帝之鞭。
而土耳其则打败了欧洲的拜占庭帝国。
第六:两朝都出现了戚宦之争
88年10岁的汉和帝继位,由窦太后临朝称制。92年,汉和帝利用宦官扫除了窦氏戚族,汉和帝亲政,自此之后,早起临朝,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使东汉国力达到了极盛,实现了永元之隆。
而105年,27岁的汉和帝病逝,出生百日的少主刘隆即位,是为殇帝,在位8个月后离世,又迎立汉章帝之孙刘祜为帝,是为汉安帝,由邓太后临朝听政。邓太后勤俭节约、任用贤良,使东汉度过“水旱十年”的艰难局面,邓太后一方面限制自己的家族势力,另一方面却对宦官势力有所纵容。
121年,邓太后逝世,汉安帝亲政,邓氏戚族被灭。汉朝皇帝开始像走马灯一样连续更换,延光四年3月,汉安帝在南巡途中死于叶城。外戚阎氏秘不发丧,拥立刘懿为帝,史称汉前少帝,在位仅200余日就病死了,孙程迎立刘保为汉顺帝。
整个东汉末年,皇帝不停地更换,政治权力也随着不同的外戚势力与宦官势力变换着,搞得民不聊天,直接引发了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
而唐朝后期也出现了类似东汉后期的官宦之争,唐宪宗晚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朋党之争,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
太和九年,唐文宗与李训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最后失败告终。而后,官宦之间的矛盾升华,引入了藩镇势力,为之后藩镇割据埋下种子。
第七:两朝灭亡的方式惊人相似
汉朝(前202年-8,25-220年)主要分为西汉、东汉时期,被承认的皇帝计24位,享国406年,唐朝是继隋朝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21帝,享国289年。
两朝最后都发生了农民大起义,汉朝发生了黄巾之乱,唐朝发生了黄巢起义,而且镇压起义之后两朝都陷入分裂,汉朝诸侯并起,随后进入三国;而唐朝却是藩镇割据,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其实中国这10几个朝代中,一对比会发现,有许多细思极恐的事情,而这些朝代就像一个轮回一样,他们之间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