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戍边的九王是不是比其他藩王的能力要高?朱元璋作为战场上的常胜将军,应该深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法则,似乎有...
明代戍边的九王是不是比其他藩王的能力要高?
朱元璋作为战场上的常胜将军,应该深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法则,似乎有意培养他的亲王儿子中能征善战者戍边,从东到西,九个王爷像钳子一样拱卫着大明的江山,只有他认为好勇斗狠的几位王子才能就藩边境,是不是这回事?明代藩王可以自己选择王位的继承人吗?
比如如果想选幼子继承王位可以吗?朱元璋儿子的藩王王号和封地都一致吗?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共有皇子二十六人,其中长子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出生逾月即夭折,未来得及受封。其余二十四子,均被册封为亲王,绝大部分在洪武、永乐年间先后出镇藩地,为王室屏藩。
太祖以诸藩地名为王号,分别于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三次册封诸皇子。
前期所封诸王,基本王号与地名一致;后期诸王,因有横跨靖难之役原因,原藩地被改封或者移藩,造成王号与藩地不相符,下面详细叙述。
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登基为帝、建立大明已经三年。为稳固社稷,国本有序,于是在这一年,太祖将膝下已经出生的十子一一赐封,除长子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以诏告天下、大明后继有人外,其余九子均受封亲王,各择藩地,以备日后就藩,拱卫皇室。
太祖次子朱樉,受封秦王,藩地陕西西安;西安,即秦汉时的长安,秦国国都咸阳之东。陕西为古秦地,朱樉“秦王”封号,实至名归。
太祖第三子朱棡,受封晋王,藩地山西太原;太原故称晋阳,山西为春秋晋国之地。朱棡据太原封晋王,名副其实。
太祖第四子朱棣,受封燕王,藩地旧元国都北平;北平,春秋燕国国都蓟城所在,后世辽燕京、金中都、元大都,世称燕地。朱棣燕王封号,完全符合因地封王原则。
太祖第五子朱橚,先受封吴王,藩地苏州。但是太祖后来考虑到自己当过吴王,而苏州为畿内重镇,确实不方便册封朱橚在此地,于是改封朱橚为周王,移封河南开封。开封,五代之时曾经为后周国都,朱橚周王封号,算是王号、封地一致。
太祖第六子朱桢,受封楚王。朱桢出生时,太祖正统兵讨伐陈汉残余势力,大军包围武昌城,预备一举攻克之。就在破城前夕,太祖接到第六子出生的消息,大喜,于是许下诺言“儿及长、即以此城封之!”武昌即古楚疆土,所以朱桢长大后,便因此被册封为楚王,封藩于武昌。爵号、藩地一致。
太祖第七子朱博,受封齐王,建藩山东青州。按理说,朱博受封齐王,藩地应该是济南府。但是当时济南为山东首府,地位重要,暂不宜封王。而青州紧靠故齐国国都临淄,所以朱博就藩青州,也不算爵、地有差,其齐王封号,基本副实。
太祖第八子朱梓,受封潭王,藩地湖广长沙府。长沙,隋唐时称潭州府,所以朱梓因其藩地旧称,封号潭王,王号与藩地一致。
太祖第九子朱杞,原封赵王。但是朱杞命薄,三岁时就因病夭折,还来不及就藩。以太祖册封其赵王王号来看,朱杞如果不死,将来很大可能是就藩邯郸、或者河间等地(因为这些地方都是古赵国疆域所在。)
太祖第十子朱檀,受封鲁王,藩地山东兖州。兖州紧邻曲阜,即古鲁国国都。朱檀因鲁地而为鲁王,名副其实。
以上诸王,均于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其时,年纪最长的秦王朱樉不过十五,最幼的鲁王朱檀还不满百日。
此后,年长的秦、晋、燕诸王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率先就藩,周、楚二王就藩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齐王就藩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潭、鲁二王则于洪武十八年(1385)就藩。至此,太祖第一次分封诸王全部就藩于封地。
洪武十一年(1378年),太祖后续诸子已陆续出生。所以就在秦、晋、燕三王出外就藩时,太祖第二次册封皇子,这一次受封的共有五位皇子。
太祖第十一子朱椿,受封蜀王,建藩四川成都府。四川,为古蜀地。成都则是天然的四川首府。蜀地政权,无一不以成都为国都。所以,朱椿封号蜀王,藩地成都,高度一致,爵、地相符。
太祖第十二子朱柏,受封湘王,但是藩地却是湖广荆州府。荆州为古荆楚之地,楚国古都在此。朱柏封号湘王,应该建都长沙,但是长沙已封赐与潭王朱梓。所以朱柏要不然建藩岳州府、衡州府(都毗邻湘江),要不改封荆王,以符合王号。但是朱柏还是以湘王爵号,建藩荆州,所以其王号与藩地不一致。这是太祖诸子中,第一个爵号、藩地不符的亲王。
太祖第十三子朱桂,起初封豫王,建藩江西南昌府。这个起初的封号其实是不符合封地的,朱桂豫王封号,应该封藩河南诸府。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为太祖要选年长皇子驻守北方边塞,统管地方,拱卫大明,于是豫王朱桂被改封代王,移藩山西大同府,驻扎北疆,成为九边塞王。大同为古代地,所以朱桂的代王爵号,和藩地一致。
太祖第十四子朱楧,起初受封汉王,预备建藩于陕西汉中。后来与代王朱桂一样的原因,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被改封为肃王,移藩甘肃甘州卫(今甘肃张掖),驻防西北。但是朱楧封号肃王,应该是建藩肃州卫(今甘肃酒泉)才对;或者要与地名相符的话,那就是改封甘王。为什么朱楧王号肃而建藩甘州,这个百思不得其解。这也是太祖诸子中,第二个封号藩地不一致的。后建文年间,朱楧上书建文帝,经过批准后,移藩兰州府,就更加王爵、藩地不符了。
太祖第十五子朱植,起初受封卫王,预备的藩地是河南濮阳(古卫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与朱桂、朱楧的原因一样,朱植被改封为辽王,移藩辽东广宁镇(今辽宁北镇)。广宁为故辽中京显州所在,所以朱植的辽王封号与地名一致。建文四年(1402年),朱植受建文帝诏令,自海路返回京师(南京),被建文帝改封于湖广荆州府,成祖靖难后,也没有让朱植返回广宁旧藩地。于是辽王藩封自此改驻荆州,这也造成了辽王爵称与地名不符。
以上所封皇子,蜀、湘二王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就藩,代、肃、辽三王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就藩,各镇一方,拱卫大明。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祖因不断生下皇子,所以第三次册封皇子。此时太祖已先后有二十五子(太祖共二十六子,长子朱标为皇太子、而此时第二十六子朱楠尚未出生),于是除第一次、第二次已封诸王外,剩余九子全部册封为亲王。
太祖第十六子朱栴,受封庆王,建藩宁夏镇(今宁夏银川),为九大边塞亲王之一。宁夏镇为旧西夏国都,古称兴庆府。所以朱栴的庆王封号算是与地名一致。不过朱栴封地有多个名称、故称,所以其实他被封为宁王、夏王、朔王,都是可以的(宁夏旧朔方之地)。
太祖第十七子朱权,受封宁王,建藩大宁卫。大宁,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与古时传统中原相隔甚远,所以太祖因地授封,策命其为宁王。朱权不是因爵号而得号封地,而是先定封地,之后因地而建王爵,自然是爵、地一致。
太祖第十八子朱楩,受封岷王,建藩甘肃岷州卫,也是和朱权一样,因地而得赐王爵名号,起初算是王号与封地一致。但是之后朱楩先是被改藩于云南,又在建文时被削爵,迁移至福建漳州,靖难后成祖再次改封其至湖广武冈府。所以最后朱楩的岷王王爵与实际藩地风马牛不相及,王号、藩地不一致。
太祖第十九子朱橞,受封谷王,建藩于宣府镇。宣府古时旧名为上谷,所以朱橞的谷王封号与藩地一致。建文四年(1402年),被建文帝召回京师勤王的朱橞,在成祖大军围攻南京时,开金川门放燕军入城,因此立下大功,所以被成祖论功行赏,改封朱橞于湖广长沙府,由此使得谷王朱橞的王号于藩地不一致。之后朱橞居功自傲、骄横不法,乃至生出作乱之心,成祖粉碎其阴谋,废朱橞为庶人,其谷王爵位被削去,此后也不存在王爵、地名的关系了。
以上四王,均于太祖生前被安排出外就藩,前往封地,算是实封亲王。
而自太祖第二十子朱松起,至第二十五子朱㰘止(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生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不满月即夭折,未封王),因为年纪幼小,暂时不能承担镇守藩地、拱卫皇室的重任。所以仅仅受封王爵,而没有出外建藩,一直被留在京师。期间度过了太祖去世、建文削藩、成祖靖难等大事,直到永乐年间,才逐一被允许就藩。
太祖第二十子朱松,受封韩王,但是太祖给他安排的藩地却是辽东开原卫(今辽宁开原)。朱松的王爵与藩地毫无相关之处。之后朱松留居京师,度过诸多大事,一直没有外出就藩。永乐五年(1407年),朱松在京师去世,他至死也没有能够前往自己的藩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松的嫡长子朱冲或(火旁),才被成祖改封于甘肃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原安王朱楹藩地(朱楹已经去世),而韩王封爵与甘肃平凉没有任何关系,王爵、地名不符。(其实将韩王封于河南新郑,那才是符合王爵名称的)。
太祖第二十一子朱模,受封沈王,预定的藩地是辽东沈阳府(今辽宁沈阳),确实是名副其实。但朱模与朱松的原因一样,也没有出外建藩,而是一直留居京师。知道永乐八年(1410年),成祖才遣朱模外出就藩,但是藩地改为山西潞州(今山西长治)。这样,朱模的王爵与实际藩地也不相符,也不知成祖是怎么想的(如果朱模改封潞王,那倒是名爵符合了)。
太祖第二十二子朱楹,受封安王,藩地甘肃平凉府。这个安字王号,不知道和平凉府有什么联系,所以王号与藩地不符合(如果朱楹封凉王的话,那就符合了)。和朱松、朱模一样,朱楹也没有在洪武、建文年间出外就藩。直到永乐六年(1408年),朱楹才在兄长兼连襟身份的成祖安排下,前往平凉府藩地。不过九年后,朱楹就在平凉藩地去世了,才有前面所说的:平凉藩地被改赐于韩王之子的事情。
太祖第二十三子朱桱,受封唐王,藩地河南南阳府。按道理,朱桱王号唐,那么即使不在西安建藩,也得在洛阳就封。但朱桱不过太祖庶二十三子,基本不可能占据天下有数的大城,成为强藩。所以虽然封号唐,也只能于永乐六年(1409年),出外就藩,在南阳这样的府城就封。南阳,在宋元时期称唐州,明初于此建唐县,所以朱桱的王爵和封地一致(其实要是按照古地封王制度,朱桱最好是按爵号就封山西翼城,因为那里才是正儿八经地古唐国所在地)。
太祖第二十四子朱栋,受封郢王,建藩湖广安陆府(不是今天的湖北安陆市,而是钟祥市)。安陆,即古楚国国都郢都,所以朱栋的王爵与封地一致,正经的郢王。但朱栋在永乐六年(1408年)就藩安陆后,不过在位六年即去世,也没有儿子继承爵位,郢王王爵被除封,此后安陆府虽然陆续就藩过数代皇子,但再也没有以郢为王号的亲王了。
太祖第二十五子伊王朱㰘,受封伊王,预备的藩地是中原富庶大城---洛阳。朱㰘是太祖实际上最小的儿子(第二十六子朱楠不满月夭折),老皇帝喜爱幼子,所以才越过他的诸多兄长,把洛阳这个富藩封给他。洛阳南龙门又名伊阙,伊水穿洛阳城而会合洛水,所以洛阳也叫伊洛。朱㰘的伊王封爵,名副其实。
明初受封的藩王有哪些
晋王朱棡: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山西太原府。
燕王朱棣: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北平,后为帝系,是为明成祖。
周王朱橚:明太祖子,初封为吴王,建国于浙江钱塘府,后改封为周王,建国于北宋故都河南开封府。
楚王朱桢: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湖广武昌府。
齐王朱榑:明太祖子,建藩国于青州,因罪被禁锢京师,不久即被正式废为庶人,取消齐王封爵,藩国也被废除。
潭王朱梓: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湖南长沙。
鲁王朱檀: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山东兖州府。
蜀王朱椿: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四川成都府。
湘王朱柏: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湖广荆州府,后获罪削去湘王爵位,废除封国。
代王朱桂:明太祖子,初封为豫王,后改封为代王,建藩国于山西太原府。
肃王朱楧:明太祖子,初封为汉王,后改封为肃王,初建藩国于平凉府,又就藩甘州府,后建藩国于甘肃兰州府。
辽王朱植:明太祖子,初封为卫王,初建藩于辽宁广宁府,后建藩国于湖广荆州府。
庆王朱栴: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宁夏卫(今宁夏银川市)。
宁王朱权:明太祖子,初建藩国于大宁卫,后建藩国于江西南昌府。
岷王朱楩:明太祖子,初建藩国于甘肃岷州府,后建藩国于湖广武冈府。
谷王朱橞:明太祖子,初建藩国在上谷宣府(今河北宣化县),后改建藩国于长沙。后阴谋政变,获罪削去谷王爵位,废除封国。
韩王朱松:明太祖子,初建藩国于开源,后改建藩国于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县)。
沈王朱模: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开源潞州府(今山西长治市)。
安王朱楹:明太祖子,建藩国于甘肃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市)。
唐王朱桱: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河南南阳府。
郢王朱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湖广安陆府。
伊王朱彝: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河南洛阳府,明世宗时削去伊王爵位,废除封国。
靖江王朱守谦(明太祖朱元璋侄孙):建藩国于广西桂林府。
吴王朱允熥:懿文太子标第三子,封国杭州,未就藩;
衡王朱允熞:懿文太子标第四子;
徐王朱允(火熙):懿文太子标第五子。
做藩王却无封地,明初藩王与旧时有何不同?
明朝的藩王和之前的那些藩王是有些不同的。这种不同就在于这些藩王和之前的那些藩王虽然都是藩王,虽然表面上都是有封地的,但是他们却不能对自己封地内的民众进行管辖,根本意义上其实是和没有封地是没有区别的。
明朝之所以要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藩王作乱,要知道在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他的那二十几个儿子们,基本上都被他封为了藩王。而朱元璋也曾经想过藩王作乱的事情,所有为了杜绝这类事情的发生,他就想出了这个办法。
很多人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个疑心比较重的人,在他称帝之后也是杀了很多当年追随自己的大臣。可是这个疑心也仅仅只针对那些大臣,对于自己的亲人,骨肉们,朱元璋非但没有丝毫的疑心,反而是极其的信任。
就比如历朝历代的太子虽然是帝王的接班人,但是同时也是帝王比较防范的人,可是朱标这位太子却不一样,朱标的权利可以说是历史上所有太子权力最大的一位。而朱标之所以会这样全是因为朱元璋对自己儿子的信任。
于是对于朱元璋只会选择让自己信任的人去戍边,这些信任的人就是他的子嗣。于是他的这些儿子基本上都被他封为了藩王,足足有二十几个。而藩王威胁皇权的这个问题朱元璋又不得不提防,于是他想到了限制藩王来保卫皇权。
这些藩王虽然有封地,但是他们大多数却只是在自己的封地享受朝廷给的俸禄,至于想要管理自己的封地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为什么当时朱棣造反之时起兵只有八百人,原因很简单,他虽然是燕王,但是燕地的兵权却不在他的手中,可是即便是这样,朱棣还是造反成功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