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朝一直到隋朝皇帝都是称帝到了唐朝以后就称宗了呢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
为什么汉朝一直到隋朝皇帝都是称帝到了唐朝以后就称宗了呢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隋唐及宋元一般都叫庙号,比如唐太宗元太祖之类的~
明清时又多叫年号,比如嘉靖乾隆之类的~
其实多数皇帝庙号帝号死了以后都有,年号活着就都有.
是不同时代人们的称呼习惯不同而已
古代皇帝为什么分为祖,宗,帝,像汉高祖,唐太宗,汉武帝?是依据什么分的呢?
题目中说古代皇帝“分为祖,宗,帝”是不对的,后世称呼某位君主用谥号还是庙号是习惯的问题,例如汉武帝(全称孝武皇帝)同时还是汉世宗,唐太宗同时还是文皇帝(全称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由于唐朝之前的皇帝并非人人有庙号,而谥号从武曌开始,字数不断增加,到明清甚至增加到十七字,称呼上有所困难;又因为唐朝以前的皇帝有庙号者较少,所以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不称庙号也不称完整的谥号。唐朝以后,由于皇帝有庙号者占绝大多数,所以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补充: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去世后,后人在太庙之中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起源于商朝。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谥号则为古代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权贵死后,依其生平功过与品德修养,另起称号,以名寓评,是为谥号。根据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考古研究,此风俗约于周穆王前后普及。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再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后期,赐谥权由皇帝包揽,取决于“圣裁”。
始皇帝建立华夏第一个集权皇朝—秦朝之后,不但未使用庙号,连同谥号制度一并废止。秦朝改用世数,例如始皇帝、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等。原因是“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
汉朝时期,兼采传承自商朝时期的庙号制度及来自于周朝的谥号制度。初时,汉朝对于庙号仍本着商朝时期的初衷,庙号的给予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沿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并不多。
到了唐朝开始,原本慎重严谨的庙号制度大为放宽,除了部分亡国之君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因此原始的四种庙号不敷使用,因此逐渐参考谥法订出新的庙号,不过甫开国的前几代君王,其庙号大多仍使用传承自商朝的原始四个庙号。而也是自唐朝以后,庙号在前、谥号在后的连称方式,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盖棺论定的功用。
为什么汉唐第一个皇帝是高祖,宋元明清都是太祖?
1 “汉高祖”称号的来历:
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最终的庙号为“太祖”,谥号“高皇帝”,
起初,惠帝即位尊刘邦为高祖,景帝因为以其父文帝为太宗,故改高祖之号以为太祖。
但是司马迁史记里说到“汉高祖”,应该是简化说法,后人就都称之为汉高祖了,其实刘邦还是太祖2太祖:
历朝开国皇帝一般都被称为“太祖”如宋太祖、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魏太祖(曹操)、清太祖(努尔哈赤)
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
3特例:
有少数开国皇帝被称为“高祖”的,除了“汉高祖”。还有唐朝的开国皇帝也被称为“唐高祖”,而“唐太祖”这个荣誉称号给了“唐高祖”的爷爷李虎——北周王朝开国第一功臣,死后被北周追封为唐国公。
为什么汉代皇帝叫“帝”, 宋朝皇帝叫“宗”,两者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汉代皇帝叫“帝”, 宋朝皇帝叫“宗”?汉代皇帝叫“帝”, 宋朝皇帝叫“宗,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我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说起。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很多国家都有给皇帝,或是王侯将相等重要人物起“谥号”的习惯,主要是在他们死后,给他们一个盖棺定论,为他们的一生做一个总结,有赞美的,有批评的。就比如周文王,谥号文,周武王,谥号武。
当秦始皇比较有个性,他不喜欢这种谥号的形式,所以从他开始,称呼皇帝为几世(如秦一世、秦二世),但是很遗憾的是,秦历经了两代就被汉朝取代了,而汉朝的创立皇帝刘邦很喜欢谥号制度,又开始给皇帝起谥号了,例如刘彻的谥号为“孝武”。
而传承到了唐朝,特别是唐玄宗时期,对唐朝前期几个皇帝的谥号进行了加谥,唐太宗李世民谥号本来为“文皇帝”,结果变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搞来搞去,字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好记,等到了汉景帝时期,因为他注重民生,轻徭薄赋、大臣们都觉得汉文帝的德行高深,足以为万世法,于是给汉文帝立了太宗庙,即“祖有功而宗有德”之意,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有大功於天下,汉太宗文皇帝刘恒有大德於天下,要让后世皇帝世世代代祭祀太祖太宗。
至此以后宋朝的皇帝就开始改叫“宗”而不再叫“帝”。到了明清时期,每一仁皇帝开始不换年号了,比如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就以“康熙”他在位时的年号代指皇帝,更加具有唯一性和辨识度,也更加简洁!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