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奴到底是什么,黑人 南印度人 或者是其他少数民族

发布时间: 2022-02-10 07:00:0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8

中国史书中的“昆仑奴”到底是什么人?有关昆仑奴的记载多出现在唐朝,因昆仑在古代除了指昆仑山之外还指黑色的东西,故唐朝以昆仑奴称皮...

昆仑奴到底是什么,黑人 南印度人 或者是其他少数民族

中国史书中的“昆仑奴”到底是什么人?

有关昆仑奴的记载多出现在唐朝,因“昆仑”在古代除了指昆仑山之外还指黑色的东西,故唐朝以“昆仑奴”称皮肤黑色的人。《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曰:“盘盘,在南海曲······其臣曰勃郎索滥,曰昆仑帝也,曰昆仑勃和,曰昆仑勃谛索甘,示曰古龙。古龙者,昆仑声近耳。”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卷八一中提到:“昆仑语,上音昆,下音仑,时俗语使亦作骨论,南海州岛中夷人也。”所以,古龙、骨仑、骨论等都指昆仑。

昆仑奴的长相与中原汉人有很大的不同。卷发、黑皮肤是昆仑奴的主要特征之一。《隋书》卷八二《南蛮传·真腊》:“人物小而色黑。妇人亦有白者。悉卷发黑身,性气捷劲。”昆仑奴的身体并不高大,但身体素质较好,力气大,性情温和。从出土的昆仑奴俑看当时的昆仑奴多赤裸上身或斜披帛带,穿短裤,社会地位并不高。当时的社会上层都以用昆仑奴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昆仑奴,新罗婢”成为了社会上的流行趋势。

有关昆仑奴的来历,学界有诸多研究,主要的观点有三种:一为南洋的黑人,二为非洲黑人,三为两种黑人都有。从《旧唐书·南蛮传》和《新唐书·南蛮传》等书中都提到了昆仑来自真腊、林邑、扶南等南洋国家。如林邑在今越南中南部。该观点被西方学者接受。日本学者桑原鹭藏和中国的吴春晗也对该观点进行了论述,认为从体格差异和当时对运输条件来看,来自南洋更为合理,记载也更多。而我国也有学者持不同的看法,认为从唐朝之后,中国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非洲大陆的交通条件已经较为发达了,是有可能把非洲黑人带到中国的。

唐朝有关于“僧祇奴”的记载,僧祇即“Zangi”,指桑给巴尔人,是唐朝的人对非洲黑人的称呼,这证明了当时有非洲黑人。(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但也有人指出,当时应该是两种黑人都有了,只是中国人对两种黑人不会区分,所以统称为“昆仑奴”。(孙机在《唐俑中的昆仑与僧祇》)

早在先秦时期,有“僬侥”(矮黑人)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已有黑人在中国境内。之后有关记载不多,但从印度的史书可以侧面印证中国一直有接收黑奴。大量的记载是在唐朝时,“昆仑奴”的说法出现,昆仑奴在上层社会流行一师。昆仑奴一是来自奴隶贸易,再者来自外国对中国的朝贡,还有一部分是作为战利品被掳掠到中国,也有少部分是跟随外国遣唐使到中国后留在中国。昆仑奴也多存在于中国经济、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宋元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空前发达,所以境内依然存在有“昆仑奴”。但明清时期,随着“海禁”和“闭关锁国”的颁布实施,数量减少,渐渐销声匿迹。

“昆仑奴”是奴隶,他们是从新罗来的,他们还是身份的象征。
所谓的昆仑奴实际应该是古印度人,他们的皮肤也是黑色,历史上也记载该国(天竺),陆路上也有贸易、也有过交流!唐僧取经的路线以前就一直存在。所有说昆仑奴是印度人可能性最大。非洲以前基本上都是原始部落,历史上也没有什么记载;非洲人即使能来到中国 因路途遥远加上各种因素,也是寥寥无几。所有说是非洲人的可能性太小。
中国史书中的“昆仑奴”其实是一些新罗来的奴仆,在古代,这些奴仆被达官贵人们作为身份的象征。

到底什么是昆仑奴

昆仑奴原本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只是到了唐朝才被大众所知晓。当时有权有势的人出行时,身边都会带着一群“昆仑奴”,当时的人们通常用昆仑奴的数量来衡量一些人的地位。不少人一听到昆仑奴,就会将他们和昆仑山联系在一起。其实他们跟昆仑一点关系也没有。在古代,“昆仑”这个词代表着黑色,所以“昆仑奴”也就是黑人奴隶的意思,根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这也是不少昆仑奴的由来。

那时候的昆仑奴跟非洲大陆的黑人没有太大的关联。,唐朝时期的昆仑奴主要是在东南亚一代的尼格利陀人,很少有从非洲大陆过来的的黑人,那么这些黑人是如何进入唐朝的?


唐朝当时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受到周围不少小国家的景仰,每年都有不少国家的使者慕名过来朝拜,献上大量的贡礼,希望能够得到唐朝皇帝的赏识,获得更加丰厚的赏赐。很多国家都将抓来的“昆仑奴”当做比较贵重的贡礼。除了这个途径之外,也有不少的昆仑奴是通过阿拉伯贩卖过来的,毕竟当时的唐朝和阿拉伯都是当时最强的国家之一,那些来自非洲大陆的黑人就被那些直接被阿拉伯人贩卖给唐朝的有钱人。

由于那些昆仑奴长得人高马大,看起来非常魁梧,带出门很有压迫感。加上他们性格温和,对主人也比较忠心,是看家护院不二之选。出行时带上几个昆仑奴,在当时是一种权利和财富的象征,就跟现在出名带保镖是同样的道理。当时的交通不是特别方便,能抓到的昆仑奴数量也相当稀少,除了皇帝赏赐之外,很少再有昆仑奴流传出去,即便有也被那些达官贵人买走了,所以造成昆仑奴难求的现象。但凡家中有钱有权的人,不带着几个昆仑奴都不好意思出门,拥有昆仑奴自然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

  早在唐朝,长安就已经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了,各种肤色的人满街走,见怪不怪。当时流传的一句行话,叫做“昆仑奴,新罗婢”。新罗的婢女等同于今天的菲佣,受过专业训练,乖巧能干;而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贵族豪门都抢着要。

  许多人不知道在中国唐朝时期黑人奴仆和黑人艺人很多。“唐代还有黑人?”当我和许多朋友谈到葛承雍教授关于唐代黑人来源问题的研究成果时,他们的脸上马上显现惊讶怀疑的表情。他们似乎并不关心葛承雍教授研究的“从哪里来”这个主要问题,而更关心唐代中国有很多黑人这种说法是否属实。我和几位日本人谈起这个问题时,他们更是难以相信,一再问:“有什么证据吗?”葛承雍教授是国家文物局下属的文物出版社的副总编辑,他说,确实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甚至连他的同事都提出了同样的疑问。

  也难怪,我们学过关于唐朝的历史,看过关于唐朝的电影和电视剧,读过关于唐朝的小说,但是似乎从未发现唐代黑人的影子。
  电视剧 《大明宫词》里有一段情节表现了这个事实:
  太平公主与韦氏浏览于街头,旁边叫卖的商贩吸引着她们。最终,太平公主拉着韦氏来到一处卖面具的摊位前。
  太平公主:这是什么面具?黑如锅底,鼻子这么宽……
  摊主:小姐不知,这叫昆仑奴面具,大海盗王世杰刚刚从海那边贩回来一批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却性情温良,踏实肯干,一到长安就被贵族豪门瓜分殆尽。如今,上街能带两个昆仑奴保镖,是世家少爷们最时兴的玩意儿!小姐何不趁过节也买两个面具,赶赶时髦?
  当时许多人在看过这段后向葛教授请教关于昆仑奴的问题。原来唐朝人所称呼的昆仑奴就是黑人奴仆。在唐代各类史书和笔记小说中,“昆仑”二字甚至作为形容词用来描述脸面乌黑的中国人。

  文学作品中的昆仑奴

  唐代黑人飞檐走壁,艺高人胆大在唐代传奇小说中,《昆仑奴》是很有名的一篇,京剧《盗红绡》说的就是这段故事,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和厉慧良都表演过黑人“昆仑奴”。红绡是唐朝大历年间一品官员郭子仪家中的一个歌女,容貌美艳。而崔生是某个大官的儿子,也是容貌如玉。有一天崔生代父亲看望生病的郭子仪,看见了红绡,两人一见钟情。后来崔生回到家中害起了相思病。他的黑人奴仆摩勒知道后决定促成这桩好事,三更天拿了一个链子锤几分钟就把郭府中凶猛如虎的看家狗给杀了,然后背着崔生越过10重高墙和红绡见了面,后来两人决定永远在一起,这个黑人又同时背着二人越过重重高墙跑回了家。金庸认为《昆仑奴》是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之一。

  唐代自安史乱后,出将入相的勋臣,大抵生活骄奢淫逸。篇中穷奢极欲的一品勋臣,正是当时权贵的典型概括。一品恃势掠夺民间女子为歌妓,红绡便是被他出镇朔方时“逼为姬仆”的。昆仑奴磨勒拯救被压迫的弱女子,成全青年男女对幸福爱情的追求,则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故事结尾处,老仆昆仑奴磨勒在围捕中“持匕首飞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鹰隼,攒矢如雨,莫能中之。顷刻之间,不知所向”,颇具浪漫色彩。

  本篇语言简洁,叙述婉转。篇中描写崔生看见伎人时的腼腆,红绡对崔生以手势示意的动作、独坐空闺长叹盼望的心情及面诉苦衷的言词,都很生动传神。

  《太平广记》收录此篇。明代梁辰鱼据以撰写《红绡》杂剧,梅鼎祚则写有《昆仑奴》杂剧。

  可是我们似乎都忽视了摩勒原来是个黑人大侠。葛承雍教授说,在唐代史料中和许多传奇小说中,黑人都是能够飞檐走壁的大侠。他们大都水性非常好,能够钻入水中为主人捞起落入水中的物品,还能像猴子一样快速爬上桅杆。从非洲来的黑人恐怕很难有这样的功夫,因此这一点也能够佐证他的观点——唐代黑人来源不是非洲。

  昆仑奴的来源

  我国的许多地方都出土了唐代黑人俑20世纪40年代西安地区出土的唐代黑人俑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后唐代黑人俑被不断发现。为了查明唐代黑人来源问题,葛承雍教授遍查了各种史料,并在唐代黑人俑最多的西安几个历史博物馆和文物库房进行了仔细的辨认,与同行讨论磋商后,提出唐代黑人来源不是非洲而是东南亚和南亚的新解释。这一论文发表在最近出版的学术刊物《中华文史论丛》上。

  葛承雍仔细分析了非洲黑人和南海黑人的区别,尽管他们都体黑卷发,但两者在外形上有差异。被称为“昆仑奴”的南海黑人不是非洲的尼格罗人种,而应该是尼格里托人,又叫矮黑人,一直到现在这些类似非洲黑人的部落和种族仍散居在马来半岛以南的诸海岛上。

  当时黑人为什么会来到中国呢?葛承雍教授说,一种是作为年贡送往京城长安,一种是作为土著“蛮鬼”被掠卖到沿海或内地,还有一种是跟随东南亚或南亚使节入华被遗留者。
  许多人知道唐代诗人张籍写过一首诗叫《昆仑儿》:
  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
  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洲。
  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
  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绵裘。

  考证

  从服饰上来看,后来出土的黑人俑也大都是上身赤裸斜披帛带,横幅绕腰或穿着短裤。这与唐代高僧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记载的昆仑人形象“赤脚敢曼”非常符合,“敢曼”是梵语,指下身所穿的贴衣,这都是南海黑人极为明显的特点,与古代非洲黑人服饰完全无关。葛承雍说,此前许多权威学者大都认为唐代黑人是从非洲来的。

  又有一说法!唐南夷列传一百四十七记载南蛮,『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昆仑奴的描述,不约而同的都指向来自中南半岛的吉蔑或占婆族,越南华侨对越南少数民族也称高山族,湘西汉族从前也称少数民族为高山族,但是婆罗洲几内亚的南岛屿族,却都有卷发黑身的特征,仅因为部落文化的差异,被一概称为高山族或昆仑奴,或许并不为怪。

  郑和下西洋领航的千里眼、顺风耳,可能就是熟悉南洋海域的昆仑奴,奇怪的是,越南文献中并没有关于郑和的记载,仅载有越南南朝受明朝‘干预’的经过,当永乐初年间湄公河口正是多事之秋,七下西洋五过占城,海船不可能沿九龙江(湄公河)而上,明史并载称到达真腊,若以一个庞大舰队出使,深入登陆真腊极为困难,可能分遣使节,从何仙一带登陆入吴哥城,昆仑奴又可担任翻译‘舌人’,则研究中国与南洋的关系,昆仑奴是相当重要的,否则谜题依旧浑沌。

  苏雪林考据这个题目,从昆仑一辞的由来和渊源,偏重“昆仑”山究竟何在?以及汉武帝的考证定位昆仑山,用数万字在学术上的价值无人能比,他自己在序言中也留给后人一片思想空间。结论不外乎昆仑指的是高大的山,这似乎太狭窄了。在我看来昆仑根本只是一个复词,屈原的辞赋中用昆仑两字最多,因为属于上古文字,可以从辞学上找到答案,如果研究甲骨文的象形字,更可以找出具体答案来。

  何喜文四川白莲教人,反清复明失败后,一度活跃闽粤海面为海,后组织天地会,部属黄忠同、张公引、梁文英、杨子福、周远权以昆仑岛为大本营,扶助越南阮朝有功。

  昆仑奴部分来自昆仑岛的奴隶市场,昆仑岛就是今天越南的昆山岛,距湄公河出海口约一百二十公里的昆山岛,目前还是越南的囚犯岛,不对外开放,由大、小昆仑共十四岛群组成,总面积七千七百公亩,十八世纪初曾被东印度公司占据。文献记载昆仑奴为爪哇土著,被卖到中国后作为封建社会的奴婢买卖,在广东我遇到一个出租车司机,他到今天还在寻找与他同种的人,与中原任何种族都不相同的后裔,明显的与印尼、婆罗洲、几内亚等南岛屿族酷似,问他们自己出身来历,俱已经同化为中国人,并且满口广东话并曾刻意的到西域寻根,就是没有同类人种,由于昆仑奴在中国并没有列入正史记载,考据也困难,并不能以地域远近作论断,我也不敢贸然据以告知可能就是昆仑奴,仅仅侧面推敲讯问父亲、母亲来历,回答像父亲但父亲早已过世,也是终生没有遭遇任何同类,至于父亲尚有哪些亲戚,仅称尚有姊妹远嫁没有联络,即使有也是短命,他是活得最长寿的(五十出头苍老白发体格骨型完全不同汉人),他的待人态度就像高山族,非常坦率乐天。

  昆仑奴称呼来源

  至于昆仑奴的称呼从何时开始?与昆仑又有何关联?一般考据都是从来自昆仑族或昆仑国下手,特征就是肤色黑卷发等,与中原汉族的黄肤直发截然不同,却没有更具体的证据和文献,以证明古时却有昆仑国或昆仑族存在。中国最早接受四夷朝贡的始自秦代,汉唐延续下来,又以唐朝征服少数民族最多,仅从文字记载去摸索似乎草率,反正秦朝以后就有外族奴隶了。又仅就外型称昆仑奴,为何不称黑奴?看唐严立本所绘职供图,跟随满脸络腮胡的亚利安人奴从,体型并不高大,赤身遮体的装扮虽与昆仑奴接近,却与昆仑两字无关,唯一奇特之处,就是颅顶呈双峰状,这在一些佛教地狱图画和鬼卒塑像中的罗刹相似,是否附会之作也不可考,若强附为这就是昆仑奴的解释,又不伦不类。一般绘画难免有夸张强调的技巧,却不能说成昆仑奴的特征,果若与类似发音强加在昆仑两字的解释,缪误如出一辙,都犯了相同的错。

  唐南夷列传一百四十七记载南蛮,“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还有其他中南半岛的古国中,如婆利国也是‘拳’发,婆罗门教的盘盘国、真腊国等,“自神龙以以后,真腊分为二半,以南近海多癖泽处,谓之水真腊半,以北多山阜,谓之陆真腊…。。水真腊国,其境东西南北约八百里,南至小海,北即陆真腊,期王所居城号婆罗提拔。国之东界有小城,皆谓之国。

  另外隋书列传四十七记载林邑古国,‘其人深目高鼻发拳色黑。俗皆徒跣以幅布缠身。越史记载真腊并古扶南国及林邑国,宋称为占腊。

  扶南于公元前一世纪由天竺婆罗门教力士(罗汉)娶女王柳叶建立,属印度与少数民族混血,当时文化高于四邻,三世纪吴左太冲吴都赋记为扶南国。汉朝时扶南国(柬埔寨)经四川进贡甘蔗芭蕉,两千年前甘蔗为柬国特产,故四川自古特产芭蕉、甘蔗,实地访问坚江、河仙确实芭蕉种类繁多,购买时必须整序依层数计价,迄今当地华人流传“贡蕉”说法。公元前二○六年,汉灭秦,秦宗族沿江避难南迁,建国于百细滩地,继续南进建Samborprei,柬埔寨先王并扶南国而建真腊,真腊Chanla(秦来)柬语呼华人为chan.六一七年(Icanavarmani)统一全境与中国交遣使节。七世纪真腊分为陆真腊、水真腊,八○六年暗耶跋摩二世建婆罗门吴哥城,一一一二年苏利耶跋摩建吴哥小城(吴哥窟),复远征占婆,疆土远及占婆,故宋称占腊。水真腊沿九龙江迄于海,十三世纪元军压境万象国崛起,一三五一年暹逻大举进攻,真腊放弃著名古都,另建罗壁城,一四三一年复受挫于暹罗,从此注定夹于越南与泰国间。后王室不合政争频频,真腊仅有今日高棉。周观达真腊风土志继续称“真腊”国,并且抵达吴哥窟,法人依此篇记载发现吴哥窟遗址,并且开始复旧工作,期间经过日军占领中断,战后继续重建工作,由于石砖编号资料遗失,工程异常艰难,近年向外界开放成为观光重地。
  真腊宋书称占腊,元书称瞰浦只,清称本底国。与阮越争霸后入贡受越保护封为高棉国,秦来与(china)及真腊发音接近,不仅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法人称越高寮为印度支那,即今天柬埔寨应该无误,西方又有波旁王朝的古称。另外‘殊城周咨录’‘皇民象胥录’‘武备志’‘古今图书集成’‘明史外国传’近代史书均称高棉。西人称Palembang(波旁),似是有别于China,以行殖民。

  柬国并没有出海良港,过去属扶南的河口港河仙目前由越南所占领(十七世纪末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地图载Kam kau港口),若以真腊灭扶南古国,扶南国人从河港乘船流亡海岛,河仙必定是出发地之一。越南曾在坚江省美林社“澳腰港”发掘古时帆樯,有金币及女妆用具(铜镜)古物,坚江美林社即澳腰港,扶南古城址在巴栖山(是否即芳城现址不确定),据说东湖常有神仙出没,所以称河仙,今有永济渠运河北通朱笃。河仙地区于十七世纪前后,海南岛人莫敬玖率族人移垦开发,历三代通商经略繁盛,华人移民迄今。

  古时候的消失民族一定很多,在亚马逊河流域,至今依然有与世隔绝的土著部落民族,因为近亲繁殖根本就没有繁衍的生存机会。弱势文化的种族,若不与强势文化通婚同化,结果就只有灭绝一途。台湾的平埔族,就是融于移垦的汉族而消失的民族,即使当初平埔族是台湾最大又最众多的原住民,却因为汉文化的强势而消灭。

  或许昆仑奴根本就指来自远山的少数民族,在台湾的原住民邵族中传出,当初山中有身高仅一米至米二左右的矮人族,后来被消灭绝迹,却留下该族矮人祭的传统习俗,因为邵族认为许多文化技能得自矮人的传授,而且矮人族的灵魂依然存在,因此尊矮人为祖灵供奉迄今。在中部山区的原住民,在一次揭源访问中,竟然指着深山中一块断裂两半的巨岩,说是他们祖先的发源地,巨岩的外观就像平顶的岩壁,依此,当然有些部落种族会将自己的来源,说成高原高山,若说昆仑奴就是高山族之意,应不为过,如同今日称高山族为少数民族,或原住民或边疆民族一样普通,至于奴一字,在中国古代相当普遍,满清皇朝的大臣,对贵族阶级依然自称奴才,到今天首善的上海市,到处都有褓母或佣人,显然昆仑奴褪去过多的联想,不过是来自四夷的奴婢罢了。

  究竟奴婢的来源如何?西方有贩奴记载的包括西非象牙海岸的黑奴,以及阿拉伯女奴,古罗马及埃及都有以战犯为奴的纪录,有些甚至被阉割或断舌,另外被征服而全族迁徙的也不胜枚举。广州被认为是自古南洋奴隶的进口地,至于人口贩子多半是海盗或流亡军人,拉壮丁获拉夫参战的不乏先例,将掳来的少数民族贩卖他地,自古就有。当然从西方沿丝路通商中国的沙漠民族,也有可能以奴隶充当苦力,别以为中国只是接受奴隶,中国人被卖到美洲澳洲的苦力多的是,今天还有许多滞留在美国的廉价劳工,在地下工厂做着出卖劳力的苦差事。但是所有昆仑奴的描述,不约而同的都指向来自中南半岛的吉蔑或占婆族,越南华侨对越南少数民族也称高山族,湘西汉族从前也称少数民族为高山族,但是婆罗洲几内亚的南岛屿族,却都有卷发黑身的特征,仅因为部落文化的差异,被一概称为高山族或昆仑奴,或许并不为怪。

  昆仑岛最先出自元周观达的真腊风土志一文。昆仑岛乃隶属越南南海中的小岛,当然不可能很早就有名字,若是强加附会成昆仑奴来自昆仑岛,根本就是倒果为因的谬误。但是昆仑岛早就是海盗基地应该不错,当然成为贩奴市场也不无可能,只不过到了中国被称为昆仑奴罢了!恰好昆仑岛在文献中,外型被描述成昆仑形状,所以周观达命名为昆仑岛,并不算是违误,反而错误的解读才是笑话。要解决这个疑惑,当然只有登岛求证,求证的并不是岛屿的外观,许多大海中的岛屿在不同角度和距离下,视觉上都拟似双并,但我从可靠的图绘上看的真切,昆仑岛在两岛间的峡道很窄,两旁岛屿如悬崖峭壁,只是没有确实高度比。
别听那些砖家胡扯说东南亚人种,简直搞笑。什么据现代考证,目前并无任何证据证明昆仑奴是什么人种,全是砖家凭想象臆测。<唐传奇>那类小说家言多有虚构夸大,不足为信。现有的记载大都是说昆仑奴卷发肤黑,善泳和驯兽。卷发漆黑,明显黑人特征无疑。东南亚的人再黑也黑不到让当时的人惊诧稀罕的地步,只有黑人那种黑的发亮的肤色才有这种效果。所谓“遍体昆仑黑,通身一点霜”, 绝对是非洲土著,毫无疑问。另外昆仑奴主要是当时西域胡商带来的,当时的人对极西之地人文地理没有清晰的概念,以讹传讹,觉得是从昆仑而来,大概昆仑奴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唐代出现的黑人
电视剧《大明宫词》里有一段情节表现了这个事实:太平公主与韦氏浏览于街头,旁边叫卖的商贩吸引着她们。最终,太平公主拉着韦氏来到一处卖面具的摊位前。太平公主:这是什么面具?黑如锅底,鼻子这么宽……摊主:小姐不知,这叫昆仑奴面具,大海盗王世杰刚刚从海那边贩回来一批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却性情温良,踏实肯干,一到长安就被贵族豪门瓜分殆尽。如今,上街能带两个昆仑奴保镖,是世家少爷们最时兴的玩意儿。当时许多人在看过这段后向葛承雍教授请教关于昆仑奴的问题。原来唐朝人所称呼的昆仑奴就是黑人奴仆。在唐代各类史书和笔记小说中,“昆仑”二字甚至作为形容词用来描述脸面乌黑的中国人。
唐代黑人飞檐走壁
在唐代传奇小说中,《昆仑奴》是很有名的一篇,京剧《盗红绡》说的就是这段故事,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和厉慧良都表演过黑人“昆仑奴”。红绡是唐朝大历年间一品官员郭子仪家中的一个歌女,容貌美艳。而崔生是某个大官的儿子,也是容貌如玉。有一天崔生代父亲看望生病的郭子仪,看见了红绡,两人一见钟情。后来崔生回到家中害起了相思病。他的黑人奴仆摩勒知道后决定促成这桩好事,三更天拿了一个链子锤几分钟就把郭府中凶猛如虎的看家狗给杀了,然后背着崔生越过10重高墙和红绡见了面,后来两人决定永远在一起,这个黑人又同时背着二人越过重重高墙跑回了家。金庸认为《昆仑奴》是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之一。

可是我们似乎都忽视了摩勒原来是个黑人大侠。葛承雍教授说,在唐代史料中和许多传奇小说中,黑人都是能够飞檐走壁的大侠。他们大都水性非常好,能够钻入水中为主人捞起落入水中的物品,还能像猴子一样快速爬上桅杆。从非洲来的黑人恐怕很难有这样的功夫,因此这一点也能够佐证他的观点———唐代黑人来源不是非洲。
唐代黑人俑 ,
20世纪四十年代西安地区出土的唐代黑人俑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后唐代黑人俑被不断发现。为了查明唐代黑人来源问题,葛承雍教授遍查了各种史料,并在唐代黑人俑最多的西安几个历史博物馆和文物库房进行了仔细的辨认,与同行讨论磋商后,提出唐代黑人来源不是非洲而是东南亚和南亚的新解释。
葛承雍仔细分析了非洲黑人和南海黑人的区别,尽管他们都体黑卷发,但两者在外形上有差异。被称为“昆仑奴”的南海黑人不是非洲的尼格罗人种,而应该是尼格里托人,又叫矮黑人,一直到现在这些类似非洲黑人的部落和种族仍散居在马来半岛以南的诸海岛上。当时黑人为什么会来到中国呢?葛承雍教授说,一种是作为年贡送往京城长安,一种是作为土著“蛮鬼”被掠卖到沿海或内地,还有一种是跟随东南亚或南亚使节入华被遗留者。
从服饰上来看,后来出土的黑人俑也大都是上身赤裸斜披帛带,横幅绕腰或穿着短裤。这与唐代高僧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记载的昆仑人形象“赤脚敢曼”非常符合,“敢曼”是梵语,指下身所穿的贴衣,这都是南海黑人极为明显的特点,与古代非洲黑人服饰完全无关。葛承雍说,此前许多权威学者大都认为唐代黑人是从非洲来的。

俑身材短小,头部扭向一侧,皮肤黝黑,发卷曲,穿窄袖右衽衣,腰系丝绳,双足外撇,为唐人所称的昆仑奴形象。
“昆仑”一词,在中国古代除指昆仑山外还指黑色的东西。唐人沿用此义将黑色皮肤的人统称为昆仑人。《旧唐书·南蛮传》曰:“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这些黑人大多来自于南洋诸岛和非洲地区,所以昆仑是一个泛称,非专指某一地区或国家。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记载:“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这些人大多数是被贩运到唐朝的,至中土后,或精习乐舞,供人娱乐,或为奴仆,供主人役使,所以时人称其为昆仑奴。
目前考古发现的昆仑奴俑多赤裸上身,下著羊皮短裤。此件陶俑却身穿长袍,腰中系带,显然是接受了唐人的生活习惯。
昆仑奴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37898.htm

唐朝人所称呼的昆仑奴就是黑人奴仆。在唐代各类史书和笔记小说中,“昆仑”二字甚至作为形容词用来描述脸面乌黑的中国人。

昆仑奴到底是什么人?

昆仑奴原本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只是到了唐朝才被大众所知晓。当时有权有势的人出行时,身边都会带着一群“昆仑奴”,当时的人们通常用昆仑奴的数量来衡量一些人的地位。不少人一听到昆仑奴,就会将他们和昆仑山联系在一起。其实他们跟昆仑一点关系也没有。在古代,“昆仑”这个词代表着黑色,所以“昆仑奴”也就是黑人奴隶的意思,根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这也是不少昆仑奴的由来。

那时候的昆仑奴跟非洲大陆的黑人没有太大的关联。,唐朝时期的昆仑奴主要是在东南亚一代的尼格利陀人,很少有从非洲大陆过来的的黑人,那么这些黑人是如何进入唐朝的?


唐朝当时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受到周围不少小国家的景仰,每年都有不少国家的使者慕名过来朝拜,献上大量的贡礼,希望能够得到唐朝皇帝的赏识,获得更加丰厚的赏赐。很多国家都将抓来的“昆仑奴”当做比较贵重的贡礼。除了这个途径之外,也有不少的昆仑奴是通过阿拉伯贩卖过来的,毕竟当时的唐朝和阿拉伯都是当时最强的国家之一,那些来自非洲大陆的黑人就被那些直接被阿拉伯人贩卖给唐朝的有钱人。

由于那些昆仑奴长得人高马大,看起来非常魁梧,带出门很有压迫感。加上他们性格温和,对主人也比较忠心,是看家护院不二之选。出行时带上几个昆仑奴,在当时是一种权利和财富的象征,就跟现在出名带保镖是同样的道理。当时的交通不是特别方便,能抓到的昆仑奴数量也相当稀少,除了皇帝赏赐之外,很少再有昆仑奴流传出去,即便有也被那些达官贵人买走了,所以造成昆仑奴难求的现象。但凡家中有钱有权的人,不带着几个昆仑奴都不好意思出门,拥有昆仑奴自然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

唐代裴铏所著的《昆仑奴》中,曾描绘了一个传奇人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昆仑奴磨勒。在故事中,磨勒是崔姓大户人家的老奴,身手敏捷,可以飞檐走壁。

按照裴铏故事的版本,昆仑奴的生活年代为唐代宗大历年间。当时,崔生跟父亲到大官僚一品家中,结果与一品家的歌妓红绡暗生情愫。不过,少年崔生与红绡却咫尺天涯,难以相守。

↑连环画《昆仑奴》·插画

崔生回到家中后,闷闷不乐。结果,昆仑奴磨勒看出了主人的心思,并问清事情原由,表示可以帮崔生达成心愿。

故事为了渲染磨勒的本领,先后安排了多个场景,诸如悄悄毒死了一品家中的恶犬,然后还能帮崔生与红绡相见,后来索性直接把红绡从一品家中背了出来。

昆仑奴磨勒偷走了红绡后,一品才发现家中的猛犬被毒死,而歌妓红绡也被偷走,可侍卫却一无所知。直到两年后,崔生与红绡外出游玩,被一品家人认出。此后,一品质问崔生,才得知事情真相。

↑连环画《昆仑奴》·封面

一品知道是磨勒毒杀自己爱犬,又偷走红绡后,并没有太过追责崔生,但却要找昆仑奴磨勒算作。当时,一品率领五十名甲士围住了崔宅,要缉拿磨勒。不过,磨勒却手持匕首,飞出高墙,任凭士卒放箭追杀,却丝毫未受损伤。

此后,一品见到磨勒有如此功夫,心中恐惧,生怕他前来报复,吓得命家仆、士卒昼夜守卫,甚至一年都没怎么敢出门。

至于昆仑奴的踪迹,裴铏在文中交待,在十几年后,曾有人在洛阳的集市上见过磨勒。不过,尽管已经过去十几年,磨勒的容颜依然未老,和当初一样。

裴铏的这则故事,后来又被明代梅鼎祚改变成了杂剧,同名为《昆仑奴》。不过,在梅鼎祚笔下的昆仑奴更为精彩,他直接将一品改为郭子仪,而将崔生作为郭子仪的同僚子弟,只是故事的情节仍基本相似。

后来,李贽还专门撰文对昆仑奴大为赞赏:

“若昆仑奴能成主之事,又能完主之身,则奴愿毕矣,纵死亦有何难?但郭家自无奈何昆仑奴何耳。”——《焚书注·卷四》

通过李贽的评价可以看出,古代文人笔下的昆仑奴,之所以受人推崇,主要是其能够做到“能成主之事”,而且又能“完主之身”。显然,磨勒这样的家奴是古代权贵最为欣赏的人物。也正因如此,《昆仑奴》的故事才能得以广为流传。

↑李贽画像

至于这位昆仑奴的来历,无论是唐人裴铏,还是明人梅鼎祚,都没有进行太多的介绍。而学者在考证昆仑奴的来历时,也是具有较大歧义。

有专家认为,昆仑奴是指来自台湾远山的少数民族,唐朝时有不少人来到长安、洛阳等地,成为官宦人家的奴仆。

不过,也有人称,昆仑奴实际上是菲律宾一带的黑人,唐朝时已经与东南亚国家有了较为频繁的交往,因而这一带的黑人来到中原。而且,在考古发现中,也曾有类似黑人的形象。相对而言,此说似乎更为可信。


相对而言,结合当前东南亚的人种分布情况来看,裴铏笔下的昆仑奴裴铏很可能是来自东南亚的黑人,具体容貌应是黑身曲发,也正因人种的差异,在时人看来,磨勒的容貌才能保持十余年不变。

因此,古代文人笔下的昆仑奴磨勒,虽然有演绎杜撰的成分,而且还被极度美化。但可以肯定的是,裴铏在创作这一故事时,应该是有人物原型的,说明唐代很可能有一批黑人从东南亚进入中原,他们为了生存而进入世家大族为奴。至于昆仑奴备受推崇,则是古代权贵内心深处对完美奴仆的渴望造成的。

昆仑在我国古代泛指南洋地区,昆仑奴主要指从那里来的仆役,其中大多数是东南亚一带的“黑人”(尼格利陀人)。另有少部分是黑人,是随阿拉伯人来华的,这种黑人昆仑奴很少,只有一些社会地位很高的人用得起。另外据有些学者推测,昆仑奴中也许还有达罗毗荼人。
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黑人,有人认为是古印度低种姓肤色较深的人。现阶段还没确定。
其实就是黑奴。 昆仑奴也多存在于中国经济、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宋元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空前发达,所以境内依然存在有“昆仑奴”。但明清时期,随着“海禁”和“闭关锁国”的颁布实施,数量减少,渐渐销声匿迹。

唐朝时期的昆仑奴是黑人,那他们是哪个国家的?

唐朝的强盛,不仅仅在军事、政治、经济上的。在文化、人种上的交流也是历朝历代所不能比拟的。


在当时,大唐的都城长安吸引了突厥人、回鹘人、吐蕃人、高丽人、于阗人和龟兹人、粟特人、迦湿弥罗人、波斯人、大食人、印度人、僧伽罗人等前来生活、经商。

在这些人种当中,以来自东南亚的昆仑儿最为神秘。


所谓的"昆仑儿"在现在看来最有可能是来自东南亚一带。

根据中唐时期张籍的《昆仑儿》一诗的描绘:"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州。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绵裘"。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昆仑儿是来自"海中州"。这里的"海中州"指的是海岛,在唐代,昆仑是对南海诸国人的泛称。根据《一切经音义》卷八十一记载:"昆仑儿是"南海洲岛中夷人。"由此可以得知,昆仑儿是来自南海东南亚一带的居民。


关于他们为何来大唐,张籍在诗中同样提到了"蛮客将来汉地游"。这里的蛮客指的是"南方客商","将"指的是"带领","汉地"则是中原大地。合起来的意思是南方的商人带着这些昆仑儿来到了中原大地游玩。

诗句的第二句则是交代了昆仑儿的语言文化。"言语解教秦吉了"这里面的"解"是"能够"的意思,"教"通"效",意为仿效。"秦吉了"指的是鸟名,也称了哥、吉了,与八哥相似,体形似鹦鹉,嘴脚皆红,脑后有肉冠,因产于秦中,所以被叫做"秦吉了"。根据《旧唐书·音乐志二》:"今案,岭南有鸟,似鸜鹆而稍大,乍视之,不相分辨,笼养久,则能言,无不通,南人谓之吉了,亦云料"。由此可见,这种"秦吉了"是非常善于学习人类的语言。张籍将昆仑儿比作"秦吉了",是对昆仑儿语言天赋的一种认可。

第三句的"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是对昆仑儿装束及发型的描述。所谓的金环,指的是金制的耳环。落,掉下来,往下坠。穿耳,为戴耳环而在耳垂上穿孔,这是许多少数民族的习俗。螺髻,发髻的形状像海螺壳一样。不裹头,不以巾包头。这两句说,昆仑儿耳朵上戴着分量重得要下坠的金耳环,蜷曲的头发像螺髻一样散露在外,不像中原地区的人要以巾包头。


最后一句的"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绵裘",写昆仑儿的肤色与穿衣特点。"黑如漆",是昆仑儿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

《隋书·南蛮列传·林邑》:"其人深目高鼻,发拳色黑。俗皆徒跣,以幅布缠身。冬月衣袍";《旧唐书·南蛮西南蛮列传》:"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唐人苏颋《咏昆仑奴子》:"指如十挺墨,耳似两张匙"。元代方回说:"此所谓'昆仑儿',即今黑厮也"。

因为"肌肤黑如漆",有学者认为,昆仑儿可能是来自非洲的奴隶。但是依照诗中"海中州"推断,昆仑儿应来自今天的南海诸岛,属于今天的马来人种,住在爪哇、苏门答腊、马来西亚等岛屿上,其肤色介于黄种人与非洲黑人之间。半脱,半穿半脱。木绵裘,用木棉制成的衣服。这两句说,昆仑儿欣赏自己如黑漆一样的肌肤,行走时半脱半穿着木棉制成的外衣。

“昆仑奴”都是黑人吗﹖

非洲黑人属尼格罗人种,东南亚岛屿的黑人体型多矮小,又称矮黑人,属美拉尼西亚人种。昆仑奴中的黑人应属于后者,但也不乏肤色较黑的黄种东南亚人,如波利尼西亚人。具体还有待考证。
本文标题: 昆仑奴到底是什么,黑人 南印度人 或者是其他少数民族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689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的功绩算是杨广和忽必烈的历朝帝王画像是当时的画师画的,还是后世想象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