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学家对冉闵的评价是怎样的武悼天王冉闵(?-352),字永曾,小字棘奴,十六国时期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汉族,也作...
古代历史学家对冉闵的评价是怎样的
武悼天王冉闵(?-352),字永曾,小字棘奴,十六国时期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汉族,也作“染闵”。冉魏建立者,350-352年在位。以勇猛著称。350年称帝,国号魏,史称冉魏。352年冉闵突围不遂,为燕王慕容儁所执,斩于遏陉山,后被追封为武悼天王。冉闵后人的墓志上称冉闵为“平帝”,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冉魏政权给冉闵上的谥号。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中国通史》对慕容隽致祭赠谥予冉闵一事的评价为:“他的野蛮行动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慕容隽致祭赠谥,正是害怕汉族人给予冉闵的同情心。” 范文澜在当代权威历史著作《魏晋南北朝史纲》一书也对冉闵作出过相对中肯的评价:“至于冉闵以区区之力驰骋中原,而东晋又只作壁上观,是以亡不旋踵,只成为历史上的悲剧而已”。 在《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四节《十六国大乱》中评价:“秦汉魏晋从来没有亡国后自杀的大臣,因亡国而自杀,是从冉闵的魏国开始的,这也说明汉族与非汉族间斗争的极端尖锐。” 史学家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评价:“冉闵之百战百胜,颇似项籍、孙策”,与石氏余孽角逐,未必会遽败,而慕容氏加入这场与它本不相关的战争,挟其方兴之势,其气完,其力厚,“是亦其(冉闵)所遭之不幸也”。 后人有诗惜冉闵曰:雄烈才同楚霸王,破胡灭羯建新邦;朱龙一蹶神矛折,遏陉山前吊夕阳。” 史又言“闵至自苍亭,行饮至之礼, 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学后门,多蒙显进,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可见闵非粗才,惜其所值之敌,大多逼不及施展也。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中国通史》对慕容隽致祭赠谥予冉闵一事的评价为:“他的野蛮行动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慕容隽致祭赠谥,正是害怕汉族人给予冉闵的同情心。” 范文澜在当代权威历史著作《魏晋南北朝史纲》一书也对冉闵作出过相对中肯的评价:“至于冉闵以区区之力驰骋中原,而东晋又只作壁上观,是以亡不旋踵,只成为历史上的悲剧而已”。 在《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四节《十六国大乱》中评价:“秦汉魏晋从来没有亡国后自杀的大臣,因亡国而自杀,是从冉闵的魏国开始的,这也说明汉族与非汉族间斗争的极端尖锐。” 史学家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评价:“冉闵之百战百胜,颇似项籍、孙策”,与石氏余孽角逐,未必会遽败,而慕容氏加入这场与它本不相关的战争,挟其方兴之势,其气完,其力厚,“是亦其(冉闵)所遭之不幸也”。 后人有诗惜冉闵曰:雄烈才同楚霸王,破胡灭羯建新邦;朱龙一蹶神矛折,遏陉山前吊夕阳。” 史又言“闵至自苍亭,行饮至之礼, 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学后门,多蒙显进,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可见闵非粗才,惜其所值之敌,大多逼不及施展也。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中国通史》对慕容隽致祭赠谥予冉闵一事的评价为:“他的野蛮行动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慕容隽致祭赠谥,正是害怕汉族人给予冉闵的同情心。” 范文澜在当代权威历史著作《魏晋南北朝史纲》一书也对冉闵作出过相对中肯的评价:“至于冉闵以区区之力驰骋中原,而东晋又只作壁上观,是以亡不旋踵,只成为历史上的悲剧而已”。 在《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四节《十六国大乱》中评价:“秦汉魏晋从来没有亡国后自杀的大臣,因亡国而自杀,是从冉闵的魏国开始的,这也说明汉族与非汉族间斗争的极端尖锐。” 史学家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评价:“冉闵之百战百胜,颇似项籍、孙策”,与石氏余孽角逐,未必会遽败,而慕容氏加入这场与它本不相关的战争,挟其方兴之势,其气完,其力厚,“是亦其(冉闵)所遭之不幸也”。 后人有诗惜冉闵曰:雄烈才同楚霸王,破胡灭羯建新邦;朱龙一蹶神矛折,遏陉山前吊夕阳。” 史又言“闵至自苍亭,行饮至之礼, 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学后门,多蒙显进,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可见闵非粗才,惜其所值之敌,大多逼不及施展也。
这个很少有,政策河蟹啊;儒家掌握朝政时他是屠夫,不符合儒家教义。少数民族掌权时更是拼命诋毁抹杀。在网上看一下生平,自己编撰一下就可以了。
古代历史学家,对冉闵没有评价,按古代评价标准,冉闵不入流,不配享传,没有评价.
对冉闵的评价,是从近代开始的.
对冉闵的评价,是从近代开始的.
冉闵是汉文明的保护神,杀胡人百万,为何历史对他评价不高,甚至现代的所谓历史学家用杀人魔王评价他?
我极端鄙视那些所谓的历史专家!要是没有冉闵的杀胡令,汉人存不存在都是问题!这些为什么他们都看不见呢?冉闵天王:“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尤可称帝,况我汉人英雄呼 !”
《晋书》对其评述“善谋策,勇力绝人,攻战无前”(可见冉闵不是有勇无谋的武夫) 。
吕思勉评冉闵,每次临战冲锋在前,骑朱龙马(难得一见的千里马),他左手使双刃长矛(两头施刃,锋利无比的古代兵器),右手持连钩戟。其勇猛令五胡军队无人能挡,每战杀敌无数。
.
冉闵---驱逐五胡,杨坚---驱逐鲜卑,这二人贡献最大,华夏恩公也!
冉闵,杨坚---挺身而出,登高踏顶,振臂呐喊,拯救华夏于 亡族灭种、千钧一发之际,使得华夏最终得以 度尽劫波,万劫不覆,浴火重生!
.
一定要让后世子孙知道,我华夏也曾经拥有过这样的 血性尚武、铮铮傲骨 和 惨烈国殇!
往事随风,逝去千年,时间蔓延,万代千年,我们永远在心中为 汉家战神、华夏恩公---冉闵天王 留出一块心田,祭上我们 最崇高的敬畏 和 永世刻骨铭心的感恩!
.
骑朱龙,握长枪;
龙魂旗,迎风烈;
率雄狮,屠尽胡虏兵血;
战廉台,拼尽男儿热血!
沧桑越千年,清明欲断魂;
家祭告乃翁,男儿拼尽血!
勇士无敌,烈士不朽!
.
冉闵是中华民族最后的英雄群体中的杰出代表。落日余晖,骁勇的祖先常令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文的纵横思想家和武的侠义勇士,接踵相随,英雄辈出。重义信诺、浩气凛然、慷慨赴死、血性男儿、傲骨忠魂,灿若繁星,那时 舍身取义成为令人敬畏的普遍行为。
中华原创文明里的无数历史典故是永放光芒、千年不朽之精神宝库,虽然 往事随风,逝去千年,但是 抚今追昔,犹如昨日,历历在目,每每读之,潸然泪下,泪打衣襟,感慨万千,荡气回肠,涤荡我心,涤荡我魂 !
《晋书》对其评述“善谋策,勇力绝人,攻战无前”(可见冉闵不是有勇无谋的武夫) 。
吕思勉评冉闵,每次临战冲锋在前,骑朱龙马(难得一见的千里马),他左手使双刃长矛(两头施刃,锋利无比的古代兵器),右手持连钩戟。其勇猛令五胡军队无人能挡,每战杀敌无数。
.
冉闵---驱逐五胡,杨坚---驱逐鲜卑,这二人贡献最大,华夏恩公也!
冉闵,杨坚---挺身而出,登高踏顶,振臂呐喊,拯救华夏于 亡族灭种、千钧一发之际,使得华夏最终得以 度尽劫波,万劫不覆,浴火重生!
.
一定要让后世子孙知道,我华夏也曾经拥有过这样的 血性尚武、铮铮傲骨 和 惨烈国殇!
往事随风,逝去千年,时间蔓延,万代千年,我们永远在心中为 汉家战神、华夏恩公---冉闵天王 留出一块心田,祭上我们 最崇高的敬畏 和 永世刻骨铭心的感恩!
.
骑朱龙,握长枪;
龙魂旗,迎风烈;
率雄狮,屠尽胡虏兵血;
战廉台,拼尽男儿热血!
沧桑越千年,清明欲断魂;
家祭告乃翁,男儿拼尽血!
勇士无敌,烈士不朽!
.
冉闵是中华民族最后的英雄群体中的杰出代表。落日余晖,骁勇的祖先常令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文的纵横思想家和武的侠义勇士,接踵相随,英雄辈出。重义信诺、浩气凛然、慷慨赴死、血性男儿、傲骨忠魂,灿若繁星,那时 舍身取义成为令人敬畏的普遍行为。
中华原创文明里的无数历史典故是永放光芒、千年不朽之精神宝库,虽然 往事随风,逝去千年,但是 抚今追昔,犹如昨日,历历在目,每每读之,潸然泪下,泪打衣襟,感慨万千,荡气回肠,涤荡我心,涤荡我魂 !
所谓专家教授都这样吧 用他们的话说 当时民族大融合是历史趋势 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所以用他们的眼光看来冉闵的做法就不对了 ,还有我们历史教科书里都没有提过当时胡人屠杀汉人,只说各、民族大融合,至于清朝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之类的更没有,也许多少年以后,这些所谓的专家教授也会忘了日本侵华给我们带来的伤痛而借口不过是为了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
1、它失败了,成王败寇这是人们一贯的评价标准 (某国不是说过:“历史不能重写但历史书可以”吗?)
2、它颁布的《杀胡令》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
2、它颁布的《杀胡令》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
郭德刚说过比变态色魔更厉害的是专家学者
由于冉魏王朝时间很短,大臣多自杀殉国,没有人给冉闵写书立传。后来统治北方的北魏(鲜卑王朝)在史书上把冉闵大骂一顿,而后代又只能根据以前遗留的资料来整理。所以,某些太监史学家据此强调冉闵的杀胡,而不说明冉闵杀胡的原因。想想冉闵一声令下,中原百姓和入塞胡寇无月不战,日日相攻。可见杀胡令是顺应民意的,并不是冉闵有心挑拨,而是当时的民族矛盾不可调和。入侵印度的雅利安蛮族部落把创造古代印度文明的当地人当作奴隶一样的驱使。21世纪的今天还生活在印度社会低层的贱民。就是那些几千年前被征服的印度本土居民。冉闵天王昭告天下,邀四海豪杰奋起杀胡。屠胡令所到之地,中华子民纷纷响应,正因为冉闵,我族方才免于重蹈古印度人之悲剧。
武悼天王冉閔,是個怎樣的歷史人物?如何評價他的一生所為?對歷史進程有何影響?
很少有一个历史人物像冉闵这样充满争议,以至于主流教科书因为无法定论而不得不将他忽略。在那个扭曲的时代,他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扭曲的。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他?目前我所找到最早持这一观点的是清未学者荆驼写的“冉闵传”,称冉闵“振古铄今,扭转乾坤”。这个评价很高了。(此文有部分来着铁血网)
《杀胡令》是冉闵的历史标签,提到冉闵就必须说到《杀胡令》。
我们看看盛传的《杀胡令》全文,文章洋洋千言着重叙述了西晋灭亡五胡乱华期间,胡人对汉人犯下的种种暴行,以及汉人猪狗不如的悲惨生活,可是也留下来重重疑点。全文完全引用西晋“永嘉”、“太兴”年号,尤其是“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这样的内容看上去似乎是从一个晋朝汉人的角度来叙述国仇家恨。文中有“前晋八王乱起”,晋分前后是后代史学家为方便断代史研究而采取的分法,而东晋延续了西晋的国祚,当时的人不可能将晋分为前后。而最致命的缺陷是,冉闵既然主要是屠杀羯族人,为什么全文只叙述了鲜卑、匈奴的“残暴恶行”,却没有一个字提到主要的敌人羯族?同时,西晋灭亡距冉闵“杀胡”已经过去三四十年,文中叙述的内容则是西晋灭亡前,五胡起兵初期的惨状,加在一起已经应该有半个世纪,冉闵此时只提五十年前的事,很难让人信服。
因此我不由得怀疑这篇《杀胡令》为后人甚至是现代人的“伪作”,但这并不表明《杀胡令》没有存在过。事实上《杀胡令》可能只是一道简单的命令而不是洋洋洒洒的一篇“宣战檄文”。
“汉人斩一胡人首级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东门。”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杀胡令》本只是一道下发给公务员命令,但由于其中含有“奖励机制”,就不可避免的将杀胡的范围扩大化,史书上说,一日之中,就有数万颗羯人的脑袋堆在邺城凤阳门的大广场上。屯据四边的各镇,也根据命令四处捕杀羯胡,由于以首级诣功,有些长得高鼻深目多胡须的汉人也倒霉,纷纷被左右邻居、兵士杀掉以邀赏。
《杀胡令》一下,数十万人头落地,直接导致羯族的消亡。这也使得冉闵被摊上“种族灭绝者”的骂名,但我想提一个大胆的猜想:“杀胡”恐怕不是冉闵本意,或者说是冉闵一种无奈选择。
因为在石闵到冉闵的转变过程中,有一个细小的变化被人们忽视了,那就是从石闵到冉闵的过程中,还出现过“李闵”。冉闵又为什么改叫李闵呢?由于当时的史料不全,有的史书上出现过李闵,有的却只字不提,因此,我们不得而知冉闵改姓“李”的真实原因,但是中国那么多姓氏,冉闵偏要改成“李”,恐怕也不是没有他的道理。而惟一合乎逻辑的解释,就是跟一个人有关,这就是李农。
前面我们说过,从李农的经历上看,他比冉闵要大得多,可以算是叔伯辈,甚至达得到祖父辈,因此在冉闵对石家人彻底绝望后,为了寻找可以依靠的势力,也为了巩固同盟关系,他完全可能认李农为“义父”而改姓李,李农当然也乐得有个万人敌给他做干儿子。由于缺乏史料,我不知道冉闵改姓和《杀胡令》颁布的前后顺序,但是可以想见,知道自己已经成了胡人的“众矢之的”,除了依靠以李农为代表的汉人势力,冉闵又能怎么办呢?
因此,这个“冉闵+李农”模式的政权,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颁布《杀胡令》成了短时间内赢得汉人支持的最好办法。而经历过五胡乱华的李农,本身对胡人就没有什么好感,恐怕也乐意见到胡人纷纷人头落地。
但李闵这个名字之所以没有见诸史书,少有记载,恐怕是因为这个名字叫的时间很短,因为《杀胡令》下后,冉闵虽受诸胡围剿,但凭着自己神勇无敌,竟然一次又一次打败东西南北诸路强敌,终于在公元350年杀后赵末帝石鉴自立为帝,国号魏,史称“冉魏”。但就在冉闵的权力登峰造极达到鼎盛时,一个令人费解是事情发生了,冉闵杀掉了李农!换句话说,可能冉闵在认了李农这个义父之后没一两个月,两人很快翻脸,因此史书上就不再用李闵这个名字。
翻遍史书,都没有对冉闵杀李农进行过任何解释,冉魏政权只有三年不到,甚至不被列入“十六国”之一,因此也没有史官记录,后人只能凭猜想。冉闵建国后封李农为“齐王,太宰”,可以说几乎算得上是冉魏政权的“副帝”了,但中国人自古便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政治劣根性,因此资历老、人脉广,又有乞活军做后盾的李农自然成为冉闵需要解决的内部问题,而李农说不定又何尝没有过取冉闵而代之的想法?史书记载,连带被杀的除了李农和他三个儿子外,还有一些如“侍中”这样的内廷官员,可以想象,要么是李农发动宫廷政变要杀冉闵,要么就是冉闵栽赃陷害杀戮李农。不管怎样,李农的死对冉闵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汉族势力尤其是乞活军对冉魏政权的支持大打折扣。而失去支持的冉闵,竟然又转而拉拢胡人势力。
公元350年年底,也就是在李农死后不久,冉闵亲率步骑十万进攻盘踞在襄国的石祗,出征前,他给儿子冉胤的官职竟然是颇具胡人特色的“大单于”,而冉胤带领的士兵竟然也是由胡人组成,尽管有官员提出异议,但冉闵仍固执己见,可见冉闵是在通过这样的举措,向世人表明自己放弃“杀胡”的政治立场,以降低胡人的抵触情绪,减少敌对势力。但事实证明,冉闵的想法过于天真,此战,冉闵四面受敌,不幸战败,儿子冉胤竟然也被自己的胡人士兵千刀万剐。
由此可见,无论是杀胡拉拢汉人,还是杀李农拉拢胡人,冉闵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作为一个从小就被“胡化”的汉人,冉闵不存在对胡人的民族仇恨,因此《杀胡令》的颁布,恐怕不是出于什么“民族复仇,恢复华夏”,而仅仅只是冉闵稚嫩的政治伎俩罢了。
和李农的内耗使冉闵失去了最后也是惟一盟友,损失不小,但对于冉闵而言,这种损失很快被接连不断的胜利所淡化。第二年,冉闵再次率军攻克襄国,后赵羯胡的最后一点骨血也灰飞湮灭,但攻克襄国之后,冉闵却再次做出惊人之举——“游食”!所谓游食是委婉一点的说法,其实就是带着军队四处抢掠百姓的物资,其所作所为其实和当年的石勒、刘渊也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但对于冉闵来说,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石虎死后,后赵就内乱不止,农业经济几乎再次回到西晋末年的状态。冉闵掌权后,为了拉拢豪强,也是大开府库听任取用,结果政府没有收入,却又还要应付四方征战,因此石勒辛苦积攒、石虎疯狂收刮来的钱粮很快消耗一空,冉闵只能采取以“游食”的办法来解决军队后勤的问题。但这其实也表明,冉闵已经开始不可逆转的走向强弩之末,而更悲哀的是,连续的胜利使冉闵本人陷入到一种“舍我其谁”的刚愎自用状态,全然没有注意到危险已经降临。
公元352年,燕王慕容俊派慕容恪、慕容霸(即名将慕容垂)等人深入中原,这次他们的目的不是袭扰边境、掠夺财富,而是彻底的跨越长城,、入主中原。在国力匮乏的情况下,面对鲜卑军大军压境,感觉自己天下无敌的冉闵拒绝了属下,避实就虚的战略,决定和燕军决战。应该说,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冉闵身上表现出的绝对是一种刚武雄浑的男儿血性,但就算冉闵是楚霸王转世,但终究也是肉身凡胎,终于被燕军所擒。
于是,冉闵一生最后一个精彩桥段上演了,在燕王慕容俊和他的对话中,慕容俊其实瞧不起这个石家的养子,高声斥责道:“汝奴仆下才,何得妄自称帝?”冉闵不愧为一代英豪,虽然被捆成个粽子,但仍然冲天之豪气,声如铜钟:“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可做帝王?”慕容俊大怒,斩杀冉闵,这年冉闵三十岁不到。
这么说,冉闵算不算一个英雄?自从冉闵拥戴石遵起,他就完全处于力量对比上弱势的一方,没有盟友只有敌人。史书上列举冉闵与诸胡的战争,竟然没有一次冉闵不是处于劣势和被包围的情况之下进行的,而每次冉闵总是身先士卒,亲率处于劣势的军队左右拼杀,竟然可以十战九胜!单就取得的军事胜利而言,冉闵绝对排得上中国古代武将前列。但同时,冉闵缺少一个统帅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城府的政治头脑,为了维护统治既可以杀胡,也可以用胡,结果两边不讨好;内耗李农,也使得汉族精英和他离心离德,身边缺乏可以为他出谋划策的辅佐智囊,结果搞得自己始终处于孤立无援的环境当中,而在一柱擎天的战斗中又养成刚愎自用的习性,败亡也就成了必然结果。
因此,冉闵可以算得上是和西楚霸王项羽一样让人又敬又恨、又怜又怨的悲剧英雄。
再说历史进程的事,这不是绝对的,但是没有冉闵就不会有后赵的内乱灭亡,也不会有慕容鲜卑的崛起。有可能东晋王朝也会被北方胡族灭亡,我倒不认为一个人的力量能对历史进程影响有多大。有人说如果没有冉闵可能中国汉人也会想古印度人一样被奴役,个人觉得没那么夸张,只不过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创造了一个不一样的历史事件。
《杀胡令》是冉闵的历史标签,提到冉闵就必须说到《杀胡令》。
我们看看盛传的《杀胡令》全文,文章洋洋千言着重叙述了西晋灭亡五胡乱华期间,胡人对汉人犯下的种种暴行,以及汉人猪狗不如的悲惨生活,可是也留下来重重疑点。全文完全引用西晋“永嘉”、“太兴”年号,尤其是“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这样的内容看上去似乎是从一个晋朝汉人的角度来叙述国仇家恨。文中有“前晋八王乱起”,晋分前后是后代史学家为方便断代史研究而采取的分法,而东晋延续了西晋的国祚,当时的人不可能将晋分为前后。而最致命的缺陷是,冉闵既然主要是屠杀羯族人,为什么全文只叙述了鲜卑、匈奴的“残暴恶行”,却没有一个字提到主要的敌人羯族?同时,西晋灭亡距冉闵“杀胡”已经过去三四十年,文中叙述的内容则是西晋灭亡前,五胡起兵初期的惨状,加在一起已经应该有半个世纪,冉闵此时只提五十年前的事,很难让人信服。
因此我不由得怀疑这篇《杀胡令》为后人甚至是现代人的“伪作”,但这并不表明《杀胡令》没有存在过。事实上《杀胡令》可能只是一道简单的命令而不是洋洋洒洒的一篇“宣战檄文”。
“汉人斩一胡人首级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东门。”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杀胡令》本只是一道下发给公务员命令,但由于其中含有“奖励机制”,就不可避免的将杀胡的范围扩大化,史书上说,一日之中,就有数万颗羯人的脑袋堆在邺城凤阳门的大广场上。屯据四边的各镇,也根据命令四处捕杀羯胡,由于以首级诣功,有些长得高鼻深目多胡须的汉人也倒霉,纷纷被左右邻居、兵士杀掉以邀赏。
《杀胡令》一下,数十万人头落地,直接导致羯族的消亡。这也使得冉闵被摊上“种族灭绝者”的骂名,但我想提一个大胆的猜想:“杀胡”恐怕不是冉闵本意,或者说是冉闵一种无奈选择。
因为在石闵到冉闵的转变过程中,有一个细小的变化被人们忽视了,那就是从石闵到冉闵的过程中,还出现过“李闵”。冉闵又为什么改叫李闵呢?由于当时的史料不全,有的史书上出现过李闵,有的却只字不提,因此,我们不得而知冉闵改姓“李”的真实原因,但是中国那么多姓氏,冉闵偏要改成“李”,恐怕也不是没有他的道理。而惟一合乎逻辑的解释,就是跟一个人有关,这就是李农。
前面我们说过,从李农的经历上看,他比冉闵要大得多,可以算是叔伯辈,甚至达得到祖父辈,因此在冉闵对石家人彻底绝望后,为了寻找可以依靠的势力,也为了巩固同盟关系,他完全可能认李农为“义父”而改姓李,李农当然也乐得有个万人敌给他做干儿子。由于缺乏史料,我不知道冉闵改姓和《杀胡令》颁布的前后顺序,但是可以想见,知道自己已经成了胡人的“众矢之的”,除了依靠以李农为代表的汉人势力,冉闵又能怎么办呢?
因此,这个“冉闵+李农”模式的政权,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颁布《杀胡令》成了短时间内赢得汉人支持的最好办法。而经历过五胡乱华的李农,本身对胡人就没有什么好感,恐怕也乐意见到胡人纷纷人头落地。
但李闵这个名字之所以没有见诸史书,少有记载,恐怕是因为这个名字叫的时间很短,因为《杀胡令》下后,冉闵虽受诸胡围剿,但凭着自己神勇无敌,竟然一次又一次打败东西南北诸路强敌,终于在公元350年杀后赵末帝石鉴自立为帝,国号魏,史称“冉魏”。但就在冉闵的权力登峰造极达到鼎盛时,一个令人费解是事情发生了,冉闵杀掉了李农!换句话说,可能冉闵在认了李农这个义父之后没一两个月,两人很快翻脸,因此史书上就不再用李闵这个名字。
翻遍史书,都没有对冉闵杀李农进行过任何解释,冉魏政权只有三年不到,甚至不被列入“十六国”之一,因此也没有史官记录,后人只能凭猜想。冉闵建国后封李农为“齐王,太宰”,可以说几乎算得上是冉魏政权的“副帝”了,但中国人自古便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政治劣根性,因此资历老、人脉广,又有乞活军做后盾的李农自然成为冉闵需要解决的内部问题,而李农说不定又何尝没有过取冉闵而代之的想法?史书记载,连带被杀的除了李农和他三个儿子外,还有一些如“侍中”这样的内廷官员,可以想象,要么是李农发动宫廷政变要杀冉闵,要么就是冉闵栽赃陷害杀戮李农。不管怎样,李农的死对冉闵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汉族势力尤其是乞活军对冉魏政权的支持大打折扣。而失去支持的冉闵,竟然又转而拉拢胡人势力。
公元350年年底,也就是在李农死后不久,冉闵亲率步骑十万进攻盘踞在襄国的石祗,出征前,他给儿子冉胤的官职竟然是颇具胡人特色的“大单于”,而冉胤带领的士兵竟然也是由胡人组成,尽管有官员提出异议,但冉闵仍固执己见,可见冉闵是在通过这样的举措,向世人表明自己放弃“杀胡”的政治立场,以降低胡人的抵触情绪,减少敌对势力。但事实证明,冉闵的想法过于天真,此战,冉闵四面受敌,不幸战败,儿子冉胤竟然也被自己的胡人士兵千刀万剐。
由此可见,无论是杀胡拉拢汉人,还是杀李农拉拢胡人,冉闵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作为一个从小就被“胡化”的汉人,冉闵不存在对胡人的民族仇恨,因此《杀胡令》的颁布,恐怕不是出于什么“民族复仇,恢复华夏”,而仅仅只是冉闵稚嫩的政治伎俩罢了。
和李农的内耗使冉闵失去了最后也是惟一盟友,损失不小,但对于冉闵而言,这种损失很快被接连不断的胜利所淡化。第二年,冉闵再次率军攻克襄国,后赵羯胡的最后一点骨血也灰飞湮灭,但攻克襄国之后,冉闵却再次做出惊人之举——“游食”!所谓游食是委婉一点的说法,其实就是带着军队四处抢掠百姓的物资,其所作所为其实和当年的石勒、刘渊也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但对于冉闵来说,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石虎死后,后赵就内乱不止,农业经济几乎再次回到西晋末年的状态。冉闵掌权后,为了拉拢豪强,也是大开府库听任取用,结果政府没有收入,却又还要应付四方征战,因此石勒辛苦积攒、石虎疯狂收刮来的钱粮很快消耗一空,冉闵只能采取以“游食”的办法来解决军队后勤的问题。但这其实也表明,冉闵已经开始不可逆转的走向强弩之末,而更悲哀的是,连续的胜利使冉闵本人陷入到一种“舍我其谁”的刚愎自用状态,全然没有注意到危险已经降临。
公元352年,燕王慕容俊派慕容恪、慕容霸(即名将慕容垂)等人深入中原,这次他们的目的不是袭扰边境、掠夺财富,而是彻底的跨越长城,、入主中原。在国力匮乏的情况下,面对鲜卑军大军压境,感觉自己天下无敌的冉闵拒绝了属下,避实就虚的战略,决定和燕军决战。应该说,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冉闵身上表现出的绝对是一种刚武雄浑的男儿血性,但就算冉闵是楚霸王转世,但终究也是肉身凡胎,终于被燕军所擒。
于是,冉闵一生最后一个精彩桥段上演了,在燕王慕容俊和他的对话中,慕容俊其实瞧不起这个石家的养子,高声斥责道:“汝奴仆下才,何得妄自称帝?”冉闵不愧为一代英豪,虽然被捆成个粽子,但仍然冲天之豪气,声如铜钟:“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可做帝王?”慕容俊大怒,斩杀冉闵,这年冉闵三十岁不到。
这么说,冉闵算不算一个英雄?自从冉闵拥戴石遵起,他就完全处于力量对比上弱势的一方,没有盟友只有敌人。史书上列举冉闵与诸胡的战争,竟然没有一次冉闵不是处于劣势和被包围的情况之下进行的,而每次冉闵总是身先士卒,亲率处于劣势的军队左右拼杀,竟然可以十战九胜!单就取得的军事胜利而言,冉闵绝对排得上中国古代武将前列。但同时,冉闵缺少一个统帅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城府的政治头脑,为了维护统治既可以杀胡,也可以用胡,结果两边不讨好;内耗李农,也使得汉族精英和他离心离德,身边缺乏可以为他出谋划策的辅佐智囊,结果搞得自己始终处于孤立无援的环境当中,而在一柱擎天的战斗中又养成刚愎自用的习性,败亡也就成了必然结果。
因此,冉闵可以算得上是和西楚霸王项羽一样让人又敬又恨、又怜又怨的悲剧英雄。
再说历史进程的事,这不是绝对的,但是没有冉闵就不会有后赵的内乱灭亡,也不会有慕容鲜卑的崛起。有可能东晋王朝也会被北方胡族灭亡,我倒不认为一个人的力量能对历史进程影响有多大。有人说如果没有冉闵可能中国汉人也会想古印度人一样被奴役,个人觉得没那么夸张,只不过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创造了一个不一样的历史事件。
冉闵逞勇残杀,立国三年,死人无数,失败是必然的。但是,他的野蛮行动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慕容隽致祭赠諡,正是害怕汉族人给予冉闵的同情心。秦汉魏晋从来没有亡国后自杀的大臣,因亡国而自杀,是从冉闵的魏国开始的,这也说明汉族与非汉族间斗争的极端尖锐;
他对五胡乱华的终结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站在民族大义的角度上来说,其期望归属中华;是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民族的,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但是站在个人角度看,石氏收养他,待之如孙;甚至过之;封侯赐爵;最后石氏一族被其夷灭;也算是个悲剧;
他对五胡乱华的终结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站在民族大义的角度上来说,其期望归属中华;是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民族的,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但是站在个人角度看,石氏收养他,待之如孙;甚至过之;封侯赐爵;最后石氏一族被其夷灭;也算是个悲剧;
本文标题: 武悼天王冉閔,是個怎樣的歷史人物 如何評價他的一生所為 對歷史進程有何影響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626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