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的各大亚纲有何特点

发布时间: 2021-12-12 16:00: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2

被子植物各个科的详细特点?需要详细的,越多越好.http://www.comva.cn/Botany/index.htm里面要啥...

被子植物的各大亚纲有何特点

被子植物各个科的详细特点?

需要详细的,越多越好.
http://www.comva.cn/Botany/index.htm
里面要啥有啥,摘抄禾本科的作为介绍:禾本科: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的一个大科。是被子植物五大科(菊科、兰科、豆科、禾本科、蔷薇科)之一。约600属,6000种以上。广布于世界各地。我国193属,约1200种。通常为草本(竹类为木本),除竹类外通称禾草。茎特称为秆,圆形,节和节间明显,节间通常中空(玉米、高粱、甘蔗实心)。叶二列互生,分叶片、叶舌和叶鞘三部分,有时具叶耳(如大麦),叶脉平行。小穗是构成花序的基本单位,花序总状、穗状、圆锥状或伞房状(又称指状)。每小穗由小穗轴、2枚颖片和1~多朵小花组成。小花包括:外稃、内稃各1片;鳞被(浆片)2片(少数3片);3枚雄蕊(少数6枚,如稻);心皮2,合生,子房上位,1室,含1胚珠。颖果,果皮和种皮完全愈合,极少为胞果、坚果或浆果;种子胚小,胚乳丰富。本科通常分为2个亚科,即竹亚科和禾亚科。竹亚科为木本、叶片具短柄,花具3片鳞被和6枚雄蕊,是本科中较原始类群。禾亚科为草本,叶片无柄,花具2枚鳞被,3枚雄蕊,是本科的适应风媒高度特化类群,现代分类,根据多方面性状常把本科分为3亚科、5亚科或6亚科。本科经济意义极大,多种为重要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高粱、大麦、黑麦、裸麦、莜麦、燕麦、谷、黍、稷等。甘蔗是重要制糖原料。雀麦、鸭茅、梯牧草、鹅观草、羊草、冰草、披碱草等多种为重要牧草。香茅和枫茅可提取芳香油。薏苡又称药玉米,籽粒可食用或药用、酿酒等。野牛草、狗牙根、早熟禾、剪股颖等多种为优良草皮。
 植物界最大和最高级的1门。由少数(典型的是8个)细胞构成的胚囊和双受精现象被视为被子植物在进化上的一致性和与其他植物类群区别的证据。被子植物在形态上具有不同于裸子植物孢子叶球的花;胚珠被包藏于闭合的子房内,由子房发育成果实;子叶1~2枚(很少3~4枚);维管束主要由导管构成;在生殖上配子体大大简化,以最少的分裂次数而发育,雌配子体中的颈卵器已不发育;在生态上适应于广泛的各式各样的生存条件;在生理功能上具有比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大得多的对光能利用的适应性。全世界约有300~450个科(各个分类系统科的概念不同),25万种,大多数科分布在热带,2/3的种限于热带或其邻近地区。中国约2.5万种,分隶于291科和3050属。

被子植物起源的时间  现有最好的花粉粒和叶化石证据表明被子植物是在大约 1.3亿~1.35亿年前的早白垩世起源的。在较古老的白垩纪沉积中,被子植物化石记录的数量与蕨类和裸子植物的化石相形见绌。直到离今8000~9000万年的白垩纪末期,被子植物才在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占了统治的地位。只有在早白垩世的上半期〔阿尔必期(Albian)和阿普第期(Aptian)〕,在北半球(北美、葡萄牙、远东)才出现了无可置疑的双子叶植物叶印痕的化石。最早的,显示原始的双子叶和单子叶特征的被子植物的单沟花粉粒是在早白垩世的巴列姆期 (Barremian)出现的。可是,原始被子植物的花粉与裸子植物的花粉几乎不能分辨,从而给古老花粉化石的鉴定造成很大的困难。较进化的双子叶植物的三沟花粉是在稍年轻的阿普第期的岩层中首次报道的。古植物学家从较古老地层中原始类型的花粉发展到年轻沉积中较为派生类型的花粉这一事实获悉被子植物在白垩纪曾经历了一个很大的多样化过程。到了白垩纪末的麦斯特列赫期 (Maestrichtian)出现了若干现代科、属的化石花粉和叶,这包括木兰目、金缕梅目、毛茛目和茶目以及若干单子叶植物的成员。化石花是在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地层中找到的。白恶纪假定为双子叶植物的木材只有少数记录,它们代表着木质部的原始类型而缺乏进化的被子植物的特征。对白垩纪时期叶化石的研究结果表明存在着一个逐渐多样化的式样,即从为现代的某些木兰目所共有的叶型过渡到与现存的蔷薇亚纲形态上相似的叶型的过程。

  但F.L.S.麦尔维尔认为70年代发现的,具有和被子植物一样的封闭式胚珠的、晚二叠纪化石被鉴定为舌蕨亚纲(Glossopteridae)的 Glossopteris linearis和Breytenia Plumsteadiae一事实表明被子植物起源于二叠纪,并创立了与被子植物花的起源有关的生殖叶理论。他假定舌蕨亚纲在三叠纪早期遭到了一场毁灭性的打击后几乎全为后来占优势的 Dichroidium区系所取代。从舌蕨亚纲的残余进化而来的被子植物在三叠纪的剩余部分和侏罗纪的前半期扩展缓慢,到了白垩纪才加快了速度。

  被子植物起源的地点  目前普遍认为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分化很可能在白垩纪的赤道带或靠近赤道带的某些地方,因为现存的和化石的木兰类在亚洲东南部和太平洋西南部占优势。此外,早白垩世岩层中最古老的被子植物三沟花粉发现在热带纬度地区也支持这一论点。原始的被子植物原来可能是生长在半干旱地区的不稳定和河岸生境的灌木,后来才分化为乔木和草本的。那时候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分野可能已经产生。在白垩纪,由于劳亚古陆(Laurasia)和冈瓦纳古陆(Gondwa-naland)尚未分离,被子植物因而得到迅速的传播。现今最原始的被子植物几乎均等地分布在南北两半球以及许多科在另一半球都有它们最密切的近缘等事实有力地说明这些原始被子植物的祖先是在大陆尚未分散时就已扩展到两半球。晚白垩世以后,由于冈瓦纳古陆的分裂和其组成部分的迁移,导致植物区系在地理隔离状态下迅速分化。晚白垩纪广泛的海浸加快了被子植物趋异进化的步伐和促使地区特有现象日趋明显。

  前被子植物(proangiosperms)  根据化石记录,被子植物与任何其他类群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学者普遍认为,必须到裸子植物的种子蕨类群中去寻找被子植物的祖先。E.A.N.阿伯和J.帕金根据从北美洲侏罗纪地层中找到的若干本内苏铁目 (Bennettitales)的子实体而提出了“花球果”假说,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一个由裸子植物的孢子叶球演变来的、被他们称为“花球果”的短缩和高度变态的、生有孢子的枝条。具含有胚珠的半封闭式短角状构造的开通目 (Caytoniales)有可能代表着现代被子植物的胚珠(而不是心皮)在进化上的先驱,但这些种子蕨不大可能是被子植物直接的祖先。根据化石记录,被子植物类群之间的许多相似性和缺少任何明显的内部间隙,以及它们与所有已知的化石和现存裸子植物有着截然的分隔,大多数学者几乎一致确信被子植物是单元发生的。最近孢粉超微结构方面的研究给这一信念以重要的支持。产生花粉油层是所有被子植物的一个普遍的现象,但在裸子植物中,如买麻藤属,却没有这种现象。这一发现证实了以下设想,即花粉油层的产生是最初的被子植物基本性状的综合特征的一部分:粘性的花粉连同具心皮的胚珠,柱头的形成,引诱和供动物食用的各种不同的方法,两性的花等等,在功能上都与动物传粉相联系。显然,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这更符合事实和提供被子植物起源和进一步分化的,生态学上更一致的解释。

被子植物在阶层系统中的地位和名称至今意见不一,有的作为门,有的作为亚门或纲。除了少数分类系统外,被子植物通常被分成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两大部分,但不同的分类系统给予这两大类群以不同的等级和名称──有的作为纲,即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有的则作为亚纲,即双子叶植物亚纲(Dicoty-ledonidae) 和单子叶植物亚纲(Monocotyledonidae)。这两大类群彼此以若干性状相区别,但孢粉学资料并未提供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界线的证据。分支系统学家则认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是非单元发生的并系类群,在自然分类系统中应予排除。

亚纲又进一步被分为超目和目。超目这个介于亚纲和目之间的分类阶元已被现代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普遍采用。

  科是植物学家和非行家最常用的高级分类阶元。但被子植物科的数目依不同的分类系统及各学者对科的范围看法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一般在300~450之间,1987年А.Л.塔赫塔江画分为 533个科。被子植物科的内容变化也很大,从只含一个属和一个种的单型科如昆栏树科(Trochodendraceae)和杜仲科(Eucommiaceae)到属以百计和种以千计的庞大的多型科如菊科(Aster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和茜草科(Rubiaceae)。尽管科的数目和内容有较大的变化,但学者基本一致的看法是大约有200左右的科是“核心的科”。P.H.戴维斯和J.克伦的《有花植物科的鉴定》第二版(1979)、R.基辛格等修订的《桑纳有花植物科解析检索表》(1981)以及A.克朗奎斯特的《有花植物的综合分类系统》(1981)载有迄今最完备的世界有花植物的分科检索表。

  然而,目(甚至超目)在不同的分类系统不仅数目相差悬殊,而且名称和内容大相径庭。目除了用在分类系统的正规描述中外,并非广泛使用。许多分类学家喜欢非正式地应用科以上水平的分类学单位。

被子植物具有那些特点

1、被子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分化水平也是最进化的,除了若干原始的成员外,在水分输导组织(木质部)中都有称为导管的管状细胞。

2、在体型上,被子植物大小的变化从高达150米的澳大利亚的桉树到长不足1毫米的、结构简单的微粒状漂浮水生植物无根萍。在热带雨林中,巨大的藤本植物攀援而上高耸云霄;也有附生在大树上的兰科。

3、被子植物中还有各种寄生植物如槲寄生、菟丝子,靠从别的植物中吸取营养物质来生活。特别是分布在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的奇异的大花草,营养器官退化到只剩下几根生长在其寄主植物的根或茎上的丝状物。


扩展资料:

人类的大部分食物和营养来源于被子植物,不是直接地通过农作物或园艺作物如谷类、豆类、薯类、瓜果和蔬菜等,就是间接地为牧场提供牲畜所需的饲料。

被子植物还提供建筑、造纸、纺织和塑料制品、油料、纤维、食糖、香料、虫蜡、医药、树脂、鞣酸、麻醉剂、饮料等多得不可计数的原材料。此外,世界上大约有25亿人口从木材和煤炭来获得能源。

在生态学上,被子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在于营造防风林和栽种覆盖植物以防止水土流失和海水侵蚀陆地。被子植物在这方面提供了建筑庭园、公园、运动场地、街道绿化、住宅装饰等娱乐和消遣所需的大部分材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被子植物

在当今的植物界,被子植物是最高级、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占到了世界植物的一半。现知被子植物有1万多属,20多万种。我国有2700多属,约3万种,是药用植物最多的类群。和裸子植物相比,被子植物有真正的花,故又叫显花植物;胚珠包藏在子房内,子房在受精后形成的果实既保护种子又能帮助种子散布;具有双受精现象和三倍体的胚乳,此种胚乳不是单纯的雌配子体,而具有双亲的特性,使新植物体有更强的生活力;孢子体高度发达和进一步分化,除乔木和灌木外,更多是草本;从解剖构造上看,木质部中有导管,韧皮部有筛管、伴胞。同时在化学成分上,被子植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包含了所有天然化合物的各种类型。
(1)具有真正的花
一些典型的被子植物的都是由4部分构成的,分别是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外层部分为花萼,由萼片组成,通常呈绿色,有保护花的作用;内层为花冠,由花瓣组成,色泽鲜艳,有引诱鸟,虫传粉的作用;至于雄蕊群,则是由雄蕊组成的;子房或雌蕊群由心皮组成,能接受花粉。被子植物花的各部在数量上、形态上有极其多样的变化。而被子植物的这些变化则是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地适应虫媒、风媒、鸟媒、或水媒等传粉条件,被自然界选择、保留,并不断加强造成的。
(2)具有雌蕊
由心皮构成的雌蕊,又包括子房、花柱和柱头这3部分。子房内包藏有胚珠,得到子房的保护,避免了昆虫的咬噬和水分的丧失。子房在受精后发育成为果实。果实具有不同的色、香、味,多种开裂方式;果皮上常具有各种钩、刺、翅、毛。果实的这些特点,都有助于保护种子成熟,帮助种子散布的作用。
(3)具有双受精现象
这个现象是被子植物所特有的特征。所谓的双受精现象,就是指当两个精细胞进入胚囊以后,一个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而另一个与2个极核结合,形成3n染色体,发育为胚乳,幼胚以3n染色体的胚乳为营养,使新植物体内矛盾增大,因而具有更强的生活力。双受精现象是所有被子植物都具有的,这也一个可以证明它们拥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4)孢子体高度发达
无论是在形态、结构,还是生活型等方面,被子植物的孢子体都比其他各类植物有着更完善化、更多样化的特征。有世界上最高大的乔木,如杏仁按,高达156米;也有微小如沙粒的小草本,如无根萍,每平方米水面可容纳300万个个体。有重达25千克仅含1颗种子的果实,如王棕(大王椰子);也有轻如尘埃,5万颗种子仅重0.1克的一些附生兰。有寿命长达6千年的植物,如龙血树;也有仅在3个周内就完成开花结籽的植物,如一些生长在荒漠的十字花科类;有以水生、砂生、石生和盐碱地生的植物;也有可自养的植物。被子植物的次生木质部有导管,韧皮部有伴胞;而裸子植物中大多都有管胞,韧皮部却无伴胞,输导组织的完善使裸子植物运输畅通,从而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5)配子体进一步退化
被子植物的小孢子发育成雄配子体,而成熟的雄配子体大多只有2个细胞,其中一个为营养细胞,另一个为生殖细胞。少数植物在传粉前生殖细胞就分裂1次,产生2个精子,所以这类植物的雄配子体为3核的花粉粒,如石竹亚纲的植物和油菜、玉米、大麦、小麦等。而对于大孢子,则发育为成熟的雌配子体,称为胚囊。一般情况下,胚囊只有8个细胞:3个反足细胞、2个极核、2个助细胞、1个卵。反足细胞是原叶体营养部分的残余。有的植物反足细胞较多,可达300多个,而相反的是,有的植物在胚囊成熟时,反足细胞就消失。助细胞和卵合称卵器,是颈卵器的残余。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被子植物的雌配子,还是雄配子体都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它们终生要寄生在孢子体上,而在结构上,更是要比裸子植物简化的多。
以上就是被子植物所具有五大特征,这些特征使它在生存竞争中,具备了优越于其他植物的内部条件。被子植物的产生,便地球上第一次出现色彩鲜艳、类型繁多、花果丰茂的景象。随着被子植物的不断发展,使得那些直接或间接依赖于植物生存的动物界获得了相应的发展,尤其是昆虫、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对被子植物的花、种子、果实依赖性更大。
最重要的区别就是,被子植物的种子有果皮包被,而裸子植物的种子无果皮包被
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果皮可以保护种子免受昆虫叮咬,以及外界环境中其他不利因素的危 害;果皮常常有一些适于传播的特点:如有翅或毛,有刺或黏液……
种子在比较干旱的地方也能萌发,在过于干燥或寒冷的环境中,种子还能通过休眠度过不良环境,待到气候适宜时再萌发.
1 被子植物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种器官,2 种子不裸露,外面有果皮包被着.果皮在种子外起到保护作用,种子免受伤害,种子保持完整, 再者种子外的果皮还可以帮助传播种子,如苍耳,外面都是刺,很容易挂到动物体身上,这样就帮助了它传播了种子。

被子植物有哪些特征?

在当今的植物界,被子植物是最高级、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占到了世界植物的一半。现知被子植物有1万多属,20多万种。我国有2700多属,约3万种,是药用植物最多的类群。和裸子植物相比,被子植物有真正的花,故又叫显花植物;胚珠包藏在子房内,子房在受精后形成的果实既保护种子又能帮助种子散布;具有双受精现象和三倍体的胚乳,此种胚乳不是单纯的雌配子体,而具有双亲的特性,使新植物体有更强的生活力;孢子体高度发达和进一步分化,除乔木和灌木外,更多是草本;从解剖构造上看,木质部中有导管,韧皮部有筛管、伴胞。同时在化学成分上,被子植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包含了所有天然化合物的各种类型。

(1)具有真正的花

一些典型的被子植物的都是由4部分构成的,分别是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外层部分为花萼,由萼片组成,通常呈绿色,有保护花的作用;内层为花冠,由花瓣组成,色泽鲜艳,有引诱鸟,虫传粉的作用;至于雄蕊群,则是由雄蕊组成的;子房或雌蕊群由心皮组成,能接受花粉。被子植物花的各部在数量上、形态上有极其多样的变化。而被子植物的这些变化则是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地适应虫媒、风媒、鸟媒、或水媒等传粉条件,被自然界选择、保留,并不断加强造成的。

(2)具有雌蕊

由心皮构成的雌蕊,又包括子房、花柱和柱头这3部分。子房内包藏有胚珠,得到子房的保护,避免了昆虫的咬噬和水分的丧失。子房在受精后发育成为果实。果实具有不同的色、香、味,多种开裂方式;果皮上常具有各种钩、刺、翅、毛。果实的这些特点,都有助于保护种子成熟,帮助种子散布的作用。

(3)具有双受精现象

这个现象是被子植物所特有的特征。所谓的双受精现象,就是指当两个精细胞进入胚囊以后,一个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而另一个与2个极核结合,形成3n染色体,发育为胚乳,幼胚以3n染色体的胚乳为营养,使新植物体内矛盾增大,因而具有更强的生活力。双受精现象是所有被子植物都具有的,这也一个可以证明它们拥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4)孢子体高度发达

无论是在形态、结构,还是生活型等方面,被子植物的孢子体都比其他各类植物有着更完善化、更多样化的特征。有世界上最高大的乔木,如杏仁按,高达156米;也有微小如沙粒的小草本,如无根萍,每平方米水面可容纳300万个个体。有重达25千克仅含1颗种子的果实,如王棕(大王椰子);也有轻如尘埃,5万颗种子仅重0.1克的一些附生兰。有寿命长达6千年的植物,如龙血树;也有仅在3个周内就完成开花结籽的植物,如一些生长在荒漠的十字花科类;有以水生、砂生、石生和盐碱地生的植物;也有可自养的植物。被子植物的次生木质部有导管,韧皮部有伴胞;而裸子植物中大多都有管胞,韧皮部却无伴胞,输导组织的完善使裸子植物运输畅通,从而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5)配子体进一步退化

被子植物的小孢子发育成雄配子体,而成熟的雄配子体大多只有2个细胞,其中一个为营养细胞,另一个为生殖细胞。少数植物在传粉前生殖细胞就分裂1次,产生2个精子,所以这类植物的雄配子体为3核的花粉粒,如石竹亚纲的植物和油菜、玉米、大麦、小麦等。而对于大孢子,则发育为成熟的雌配子体,称为胚囊。一般情况下,胚囊只有8个细胞:3个反足细胞、2个极核、2个助细胞、1个卵。反足细胞是原叶体营养部分的残余。有的植物反足细胞较多,可达300多个,而相反的是,有的植物在胚囊成熟时,反足细胞就消失。助细胞和卵合称卵器,是颈卵器的残余。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被子植物的雌配子,还是雄配子体都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它们终生要寄生在孢子体上,而在结构上,更是要比裸子植物简化的多。

以上就是被子植物所具有五大特征,这些特征使它在生存竞争中,具备了优越于其他植物的内部条件。被子植物的产生,便地球上第一次出现色彩鲜艳、类型繁多、花果丰茂的景象。随着被子植物的不断发展,使得那些直接或间接依赖于植物生存的动物界获得了相应的发展,尤其是昆虫、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对被子植物的花、种子、果实依赖性更大。

(一)具有真正的花
典型的被子植物的花由花尊、花冠、雄蕊群、雌蕊群4部分组成,各个部分称为花部。
被子植物花的各部在数量上、形态上有极其多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在进化过程中,
适应于虫媒、风媒、鸟媒、或水媒传粉的条件,被自然界选择,得到保留,并不断加强造成的。
(二)具雌蕊
雌蕊由心皮所组成,包括子房、花柱和柱头3部分。胚珠包藏在子房内,得到子房的保护,
避免了昆虫的咬噬和水分的丧失。子房在受精后发育成为果实。果实具有不同的色、香、味,多种开裂方式;果皮上常具有各种钩、刺、翅、毛。果实的所有这些特点,对于保护种子成熟,帮助种子散布起着重要作用,它们的进化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具有双受精现象
双受精现象,即两个精细胞进入胚囊以后,1个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另1个与2个极核结合,形成3n染色体,发育为胚乳,幼胚以3n染色体的胚乳为营养,使新植物体内矛盾增大,因而具有更强的生活力。所有被子植物都有双受精现象,这也是它们有共同祖先的一个证据。
(四)孢子体高度发达
被子植物的孢子体,在形态、结构、生活型等方面,比其他各类植物更完善化、多样化,有世界上最高大的乔木,如杏仁按(Eucalyptus
amygdalina
Labill.),高达156米;也有微细如沙粒的小草本如无根萍[Wolffia
arrhiza
(L.)
Wimm.],每平方米水面可容纳300万个个体
有重达25千克仅含1颗种子的果实,如王棕(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
(H.B.K.)
O.
F.Cook];也有轻如尘埃,5万颗种子仅重0.1克的植物如热带雨林中的一些附生兰;有寿命长达6千年的植物,如龙血树(Dracaena
draco
L.);也有在3周内开花结籽完成生命周期的植物(如一些生长在荒漠的十字花科植物);有水生、砂生、石生和盐碱地生的植物;有自养的植物也有腐生、寄生的植物。在解剖构造上,被子植物的次生木质部有导管,韧皮部有伴胞;而裸子植物中一般均为管胞(只有麻黄和买麻藤类例外),韧皮部无伴胞,输导组织的完善使体内物质运输畅通,适应性得到加强。
(五)配子体进一步退化(简化)
被子植物的小孢子(单核花粉粒)发育为雄配子体,大部分成熟的雄配子体仅具2个细胞(2核花粉粒),其中1个为营养细胞,I个为生殖细胞,少数植物在传粉前生殖细胞就分裂1次,产生2个精子,所以这类植物的雄配子体为3核的花粉粒,如石竹亚纲的植物和油菜、玉米、大麦、小麦等。被子植物的大孢子发育为成熟的雌配子体称为胚囊,通常胚囊只有8个细胞:3个反足细胞、2个极核、2个助细胞、1个卵。反足细胞是原叶体营养部分的残余。有的植物(如竹类)反足细胞可多达300余个,有的(如苹果、梨)在胚囊成熟时,反足细胞消失。助细胞和卵合称卵器,是颈卵器的残余。由此可见,被子植物的雌、雄配子体均无独立生活能力,终生寄生在孢子体上,结构上比裸子植物更简化。配子体的简化在生物学上具有进化的意义。
被子植物的上述特征,使它具备了在生存竞争中,优越于其他各类植物的内部条件。被子植物的产生,便地球上第一次出现色彩鲜艳、类型繁多、花果丰茂的景象,随着被子植物花的形态的发展,果实和种子中高能量产物的贮存,使得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为生的动物界(尤其是昆虫、鸟类和哺乳类),获得了相应的发展,迅速地繁茂起来。

被子植物有哪两个纲?

被子植物共分为两个纲,在早期阶段,其种子的内胚发育相同,但后来却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在双子叶植物,茎原基两侧的侧生子叶均发育,而在单子叶植物仅一个原生子叶得到发育,并向顶端移动。胚的发育过程清楚地表明,被子植物胚的早期均有双子叶阶段。双子叶植物的胚又分化成胚根、胚轴、子叶和胚芽这四个部分。

与其他维管束植物一样,被子植物的器官也有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之分。木质部有特化的导管,在韧皮部内筛管分子末端相接形成筛管,筛管侧面同伴细胞相接。叶的大小、形状和结构很不一致,叶序有互生、对生或轮生。互生是一种原始的类型,而对生和轮生则是后来衍生形成的。全缘、具羽状脉的单叶较为原始。叶表皮具有特化的气孔。花是高度变异和特化的繁殖枝。孢子叶藏于花托上,通常由花被环绕。花托是节间缩短的茎,原始的花花托较长。萼片常为绿色,叶状或苞片状,是特化的叶。花瓣通常与萼片互生,其质地、颜色(除绿色外)和大小不同于萼片。雄蕊(小孢子叶)总称雄蕊群,每个雄蕊通常由柄状的花丝和带孢子的部分组成。心皮总称为雌蕊群,心皮由子房、花柱和柱头构成。而柱头生于花柱的顶端,是用来接受花粉粒的。

本文标题: 被子植物的各大亚纲有何特点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408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免疫力指的是什么热水可以切割瓷碗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