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忠臣还是权臣

发布时间: 2021-11-24 22:01:3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3

诸葛亮是不是权臣?在中国的历史上,说到诸葛亮,可能是被人说好话最多的一个。什么才华横溢、机智过人、忠心敬业、鞠躬尽瘁啥的,反正是...

诸葛亮是忠臣还是权臣

诸葛亮是不是权臣?

在中国的历史上,说到诸葛亮,可能是被人说好话最多的一个。

什么才华横溢、机智过人、忠心敬业、鞠躬尽瘁啥的,反正是什么好听,你就说他什么,保证没啥毛病。
  阿元不知道这些人拼命夸诸葛亮,都快把诸葛亮夸秃露(白字)皮了,是咋想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些人要不就是看《三国演义》看的,要不就是没有用心研究三国的历史。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如果你能静下心来把三国研究上几遍,你会发现,诸葛亮压根就没有那么伟大,甚至可以说他是个权臣。也就是光想着咋揽权了,没咋真正为刘禅,为蜀国去着想。
  说诸葛亮是权臣的第一个理由当然是,诸葛亮的手伸得贼老长,太能揽权了。
  这一点刘备一死,诸葛亮就表现出来了。刘备托孤的时候,还委托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严。《资治通鉴》上是这么说了:“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以尚书令李严为副。”这种情况就跟清顺治皇帝死的时候,委托鳌拜与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一起辅政差不多,只不过有个主次的关系。诸葛亮为主,李严为副。但诸葛亮是咋整的呢,刘备刚刚咽气,他就把李严给排除在中央政府之外了,“丞相亮奉丧还成都,以李严为中都护,留镇永安。”也就是说,把个原来的中央政府秘书长(尚书令)、辅政副大臣,安了个中央军事总监(中都护)的名义,就给撂在永安这么个小地方了。而且一搁就是好几年,再没有进入过中央政府。对于这种做法,除了说诸葛亮是有意排挤李严,想大权独揽之外,阿元找不着任何理由。
  在历史上,人们说到权臣的时候,都可能会想到清初的鳌拜。而诸葛亮把其它的辅政大臣赶出中央,整得是啥权都没有,是不是和鳌拜没啥区别呢?这样的人不是权臣又是啥呢?
  而且咋说诸葛亮还不如人家鳌拜呢。鳌拜开始的时候,还是和其他三个辅政大臣一起工作了好几年呢。后来因为野心太大,才经过了残酷的政治斗争,把那三个一一除掉的。你诸葛亮呢,刘备的尸体还有热乎气呢,蜀国的权力已经完全掌握,这不是权臣又是个啥呢?
  而诸葛亮揽权的另一个表现是,事无大小,啥啥都要插上一脚。对于这种做法,你当然可以说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大权独揽的表现。对别人不放心人啊,把权力交给别人更不放心,咋整呢?自个儿干吧。当时有个主任秘书叫杨颙的,劝过诸葛亮:“国家有制度,官员谁干啥是有分工的,你咋能越级指挥呢?就象一个家庭,这主子又教奴仆种地,又管女佣人做饭,还要教公鸡早晨咋叫,狗咋去咬小偷,牛咋拉车啥的,你说你累不累啊!而且你也干不过来啊?老人不是说过吗?‘坐在那里探讨国家大事,称为三公;站起来执行三公的决策,称为士大夫。’象丙吉见看着大街上有死人,连问都不问;象陈平当宰相的时候,不知道全国粮食的数目和价格,而说:‘因为有人管这事。’他们都知道,罗马不是一个人建的,活也不是人个人能干的。而象你这样,应该负责国家大事,却啥啥都亲自过问,你这不是找死吗?“诸葛亮表示感谢。但人家诸葛亮表示感谢,却不表示人家就接受了。在五丈原和司马懿对阵的时候,司马懿诸葛亮派来的使者,诸葛亮都干点啥啊?使者说:“我们丞相一早便起床,很晚才就寝,二十板以上的军法处分,都要亲自裁决,饭量不过数升。”司马懿就说了,“诸葛亮食少事烦,怎么能活得长久!”(《资治通鉴》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这种对于分权不放心的心态,不仅给给诸葛亮捞了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美名,还拖垮了他的身体。就象司马懿说得那样,“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他还真的就活不长。
  说诸葛亮是个权臣的另一个理由是,你读《三国志》里边的《诸葛亮传》和《后主传》的时候,你会有个奇怪的感觉,这能是中国古代发生的事吗?啥事都是诸葛亮在整,刘禅啥啥都没干。这咋和现代的君主立宪制咋这么象呢?咱说这君主立宪制是民主进步的象征,但如果发生在三国时代,你不会觉得奇怪吗?它不说明诸葛亮是大权独揽,啥事都说了算吗?这样的人不是个权臣,又是啥呢?
  而诸葛亮控制刘禅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先帝刘备。自个的孩子小啊,也看不出有多大出息,只能是把孩子委托给诸葛亮和李严了。就这么个事,诸葛亮是见天地挂在嘴皮上,动不动就把刘备这顶大帽子拿出来吓人。在诸葛亮的大作《出师表》里,一共用了十三个先帝。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这些是给自个脸上贴金的。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借着刘备的嘴来教训刘禅的。
  你说刘禅面对着手握大权,整天把先帝挂在嘴巴上的诸葛亮,除了点头说同意之外,还能咋整呢?
  而且诸葛亮也没把刘禅放在眼里,要去打魏国了,这么大的事,他既不请示,也不汇报,自个就定了。临着要走了,才想起来要告诉刘禅一声,才整出个《出师表》。在《三国志》里,在《资治通鉴》中,阿元没有找到一个字,说了诸葛亮要去打魏国的时候,和事前和刘禅打过招呼的。在《资治通鉴》中,阿元找到了这么一段:“三月,蜀丞相亮率诸军北驻汉中,使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统留府事。临发,上疏曰。”(这也是《三国志》里的内容。)他曰的就是《出师表》。这《出师表》大家伙儿基本上都看过,没看过的可以找来看看,里边没有一个字说到是请示工作的,通篇都是对刘禅的教训和往自个儿脸上贴金。最后的一段是这么说的:“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看着没有,今当远离,也就说我要走了。这咋也不能算是个请示报告吧,最多算是个通知。

诸葛亮是忠良贤相还是专擅权臣?

毫无疑问,诸葛丞相是治国能臣。虽然有人以为他的军事能力是被后人夸大了,但从没有人怀疑他治国理政的才干。

但是,也有人说他是权臣。

一、权臣本色

权臣不是狐假虎威的弄权奸佞,他的权力要大得多,而且是大到无以伦比,乃至无人可以制约的程度。换句话说,真正意义的权臣就是大权独揽实际架空君主的"假皇帝"!

西汉霍光、汉末董卓曹操、魏末司马父子、东晋桓温都是典型权臣。

为了保障自己的地位,权臣需要掌握两项必不可少的权力:一是最高政治决定权,另一是最高军事指挥权,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诸葛亮的头衔是丞相录尚书事,开府治事,领益州牧,这是大臣所能达到的最高权位。

所谓"录尚书事"是代表了一项极端重要的权力,自汉武帝以来,皇帝用尚书台实际取代了九卿职责,不录尚书事,丞相不过是地位崇高,未必有多少实权,就如西汉末丞相孔光,只能唯唯诺诺听命于录尚书事的大司马王莽。

而"开府",就意味着诸葛亮不需要报请后主批准,可以自行任命丞相府属官——这些人的实际是私人幕僚,完全为丞相服务,而国家承认他们的官员身份,等于说皇帝出钱帮大臣培植私党,是非常崇高的政治待遇。"益州牧"本来是地方官,即益州地区最高长官;而蜀汉疆域主要在益州,诸葛亮兼任益州牧,就保证了全国只有他一个核心,做到"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刘备临终前命刘璋旧臣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并"统内外军事",但实际上诸葛亮一手掌控蜀汉主力军,是无可争议的最高军事统帅。

诸葛亮只是名分上的一人之下,却是实实在在的万人之上,他的权位完全符合典型权臣条件!

刘禅常被称为幼主,但即位时已经十七岁,年纪不算很小。如果说他年纪尚轻经验不足,一时不能很好履行皇帝职责;那么应该让后主在丞相指导下参与政务,尽快熟悉政治工作流程通过"见习期"成为合格皇帝。

实际情况却是"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诸葛亮一手包办代替执政,一直到死都牢牢掌握着蜀汉军政大权。

所以,丞相所作所为就是权臣做派,与"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曹孟德并无本质区别。

二、权力血祭

没有人天生就是权臣,哪怕是凶蛮如董卓奸诈如曹操,也曾是出生入死的国家栋梁。当他们机缘巧合最终走到这个位置,却发现自己从事的是一个极难拿捏定位的高危职业,或功成不退祸及其身,或更进一步有失臣节。

在理想状态的王权社会,君臣各司其职,本不该出现权臣这种异形生物。但是,因为君主世袭制度本身的缺陷,必然会出现皇帝年幼或者病弱,无法正常履职的情况,于是权臣就应运而生。

按照制度设计初衷,权臣只是起一个过渡作用,一旦皇帝具备执政能力,他的代理期就应该结束。问题是事物一旦产生,就有一套自己的运作逻辑,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尝到最高权力滋味的权臣,不会情愿放弃这个临时工身份。于是,皇帝和权臣,展开了一幕幕刀光剑影的血腥搏杀:

东汉多幼君,皇太后往往临朝称制,将实际权力委任其父兄;历代外戚大将军都曾煊赫不可一世,但到皇帝长成亲政时,无不身死族灭。东吴皇族孙綝也曾权倾朝野行废立事,最终不免死于新皇孙休策划的宫廷政变。满清元勋鳌拜有拥立大功又受命辅政,不过行事稍嫌跋扈并无谋逆之心,为皇帝猜忌遭终身圈禁——鳌拜被康熙以儿戏方式拿下,其党羽也被轻易清洗,可见毫无准备。

对于这种最高权力斗争,皇帝据有大义名份,总体处于优势,但权臣也不是无力反击。霍光废昌邑王刘贺(就是墓里挖出大量宝贝的海昏侯),梁冀鸩汉质帝刘瓒,董卓废少帝刘辩并杀太后,曹操缢献帝董贵人伏皇后,司马昭更是在光天化日弑高贵乡公曹髦于街头。而王莽曹丕司马炎以及后世的刘裕杨坚,为免后患,索性逼迫皇帝"辞职"改朝换代。

唯有诸葛丞相,行权臣之实而不逾矩,得贤相美名而主不疑,百世流芳万人敬仰。

三、君臣博弈

为什么诸葛亮能处理好跟皇帝的关系呢?

是因为后主愚钝不堪只知享乐,完全不懂权力的重要性吗?

当然不是,刘禅智力没有问题,诸葛亮曾亲口表扬他"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即使诸葛亮所言不尽不实,也要看到刘禅是三国时期在位最长的君主(西元223年-263年在位),期间国内没有发生过严重动荡,虽说辅政诸臣素质不错,也要后主能任用贤才"从善如流领导有方"吧?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君主能十二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甘为傀儡。

或者说丞相纯臣,自信大公无私不会招祸?

应该也不是,作为一个成熟老练的政治家,诸葛亮不可能这么天真,更不会将自身安危寄托于别人的善意。

事实上丞相并不放心后主,他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为由,越俎代庖直接插手内廷宫省官任命,派亲信(郭攸之、费祎、董允)到后主身边担任侍中侍郎,很难说不是一种监视。

另外不要忘记丞相之弟诸葛均,此人日常近乎隐形,《三国志》只记他官至长水校尉。长水校尉本是北军(汉代京城卫戍军)高级军官,诸葛亮委任胞弟执掌禁卫军,应该是为了保证成都大后方安全,当然也要行使对内监管镇压职能。

这些是明面布置,丞相还有暗棋。长期以来大家觉得诸葛亮和另一位辅政大臣李严关系恶劣,李严喋喋不休要权力要地位,而诸葛亮总是予以拒绝,二者看起来势同水火。

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李严曾私下写信建议丞相"加九锡进爵称王",而诸葛亮在回信中说"若灭魏斩睿(魏明帝曹睿)……虽十命可受,况乎九邪"——通俗一下就是,加九锡算个鸟,"革命"成功后更进一步也没什么!这明显政治不正确,诸葛亮一生谨慎,怎么会把这种字据交到政敌手中?只有一种可能,二者实际关系很好,互相信得过,所以丞相才敢以倾国之兵北伐,就是有李严看家后方无忧。

两人故意在官场上表现得势不两立,显然是一种权术表演,就是要让人误解,失去防备,其针对对象,应该就包括后主。

诸葛亮对君臣关系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即使皇帝已被架空,他仍存有戒心。但不管准备了多少暗棋,也只能保他在世时控制局面,到他身后呢?难道不用考虑吗?

四、曲终奏雅

诸葛亮熟知史事,不会不知道霍光生前恪守臣节死后遭清算乃至族灭的惨祸;为避免这个噩运,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跨出一步取而代之。

这么做并没有太大难度,他早已大权独揽一手遮天,而且刘备生前已经给他开过"君可自取"的空白支票——刘备这话一方面有权术成分,指望用道德约束诸葛亮走到这一步;另一方面假如事态真发展到那一步,因为先帝有言在先,对丞相夺位的反弹会小一些,诸葛亮也就没有必要斩草除根做得太绝,更有可能保全刘家血脉。

虽然没有什么能阻止诸葛亮跨出那一步,但他却下不了决心。一方面他得刘备知遇之恩,又于刘禅有师友之谊,感情上过不了关;另一方面他后继无人——他的养子诸葛乔(过继的诸葛瑾次子)早逝,而亲生子诸葛瞻年幼,(到建兴十二年才八岁),肯定不能继承父亲事业,而诸葛家宗族凋零没有人可以托付大事。就算他强行跨出那一步,最终还是会便宜别人,仍要祸及子孙,并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诸葛亮犹豫着等待着,他还想找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但到蜀汉建兴九年(西元231年),好办法还没有找到,他却没法继续等下去了。

虽然没有证据,但我们可以推断这一年一定发生了极大变故——从建兴六年首次北伐开始,蜀军连年征战,甚至一年两出;建兴九年后,突然偃旗息鼓,直到三年后才重出江湖;诸葛亮视北伐如信仰,不是情况非常严重绝不可能让他停住脚步。

很可能是因为后主也等不下去了,他终于向丞相摊牌,要求明确君臣权力关系——不排除后主使用了比较激烈的手段,比如说政变。于是诸葛亮终于下定决心面对现实,连续两年不动刀兵,安静的待在成都,全心全意做起了皇帝养成工作。

诸葛亮天下奇才,他用两年时间,成功的训练出一位合格皇帝——在他去世后,后主以蒋琬秉政,废军界大佬杨仪,不久又命费祎同录尚书事,形成相互牵制,保证了自己不被架空。这一系列安排显示了刘禅成熟老辣的政治手腕,绝非政坛初哥纸上谈兵所能为。

诸葛亮第一次放下心结,交出主动权,不再试图主导一切。他用最大诚意向后主交心,甚至不惜废黜亲密战友李严,保证他身后不会再有别的什么"丞相"了。他有把握后主不是暴君,会被自己真诚交心所打动;他也相信后主足够冷静,不会冒着荆襄集团解体的危险逞一时之快。虽然这是在冒险,失算了不免宗族倾覆,但终归可以不必再面对自己内心的煎熬。

丞相决定了,放手便不再留恋。当他确定刘禅具备履职能力后,便断然放手让他亲政,自己抱病北伐,用生命献祭表明绝无篡逆野心。

果然他没有看错后主,刘禅接受善意,轻轻揭过那些不愉快往事,亲政后欣然优容诸葛后人,成就诸葛亮鞠躬尽瘁千古完人美名。

诸葛亮是忠良贤相,一生为蜀国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是忠臣,刘禅能力太弱,诸葛亮只好掌握权力把控朝廷,带领蜀汉崛起。
我觉得诸葛亮是忠良贤臣,因为他兢兢业业为恢复汉室而奋斗,也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而努力。

诸葛亮是不是权臣,和司马懿有区别吗?

诸葛亮是忠臣。

刘备临死时托孤于诸葛亮,让阿斗视之若父,诸葛亮若感觉到阿斗不行时,可以取而代之。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的一番肺腑之言,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此后,他始终牢记住刘备的话,为了蜀汉鞠躬尽瘁,尽忠尽职。既使阿斗听信小人的谗言,做出不利于北伐曹魏、统一天下的事情时,诸葛亮也从没有想到去取代阿斗,仅仅是清理掉阿斗身边的奸臣了事。

诸葛一生六次北伐,最后壮志末酬,死在了伐魏的路上。

在人们的心目中,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象征,更是忠诚的化身。在民间,诸葛亮的形象也可以说是完美的。

司马懿在曹操在世时,和曹丕的私人关系一直很好。曹操在死之前,曾经提醒过曹丕,要防备司马懿。

凭司马懿的过人聪明,他当然能觉出曹丕对他的提防。因此,他除了带兵打仗时外出,平时都是很低调地躲在家里。

司马懿的城府很深,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和诸葛亮对阵时,大多釆取守势,有时明知乘胜追击,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果时。但他就是下令不准兵士出击。

在曹操曹丕当政期间,司马懿没有想过谋反的事,因为他的实力不济,既使在武力上成功了。在政治上,朝中的大臣们也不会服他。谋反的各种机会还不成熟,想也是白想。

直到熬死了曹丕后,曹睿继位,曹睿和曹丕一样,继续排挤他们同姓的王族,这才给了司马懿机会。此时司马懿真正地掌握了一部分兵权,为后来的政变垫定了基础。

综上,诸葛亮是忠臣。诸葛亮和司马懿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作为臣子,诸葛亮的自主权更大,可以许多重大的事务可以自主。司马懿的大半生用在了自保上,他的谋反也可以说是曹魏集团长期不信任造成的。因此对于他的谋反行为,后世同情的多,骂他的少。这也告诉我们,想要事业成功,一定要牢牢记住: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诸葛亮不是权臣,肯定和司马懿有区别。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临死托孤,为稳固刘禅的皇帝地位,完成先帝的遗愿,南征北伐,一度成为司马懿害怕的对手,在这个过程中毫无私心,也算成就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佳话了
有区别,因为诸葛亮所做所谋,这一切全都是为了蜀汉,并没有一点私心,而司马懿只是为了自己能够生存,甚至篡位。
他是一个权臣,本质上的区别就是诸葛亮比较忠诚,而司马懿是一个奸臣。
诸葛亮不是权臣,他和司马懿有区别,诸葛亮是一心向汉,非常忠心的人,而司马懿则是狼子野心。
本文标题: 诸葛亮是忠臣还是权臣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296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两朝重臣解缙为何被朱棣冻成「冰棍」而死不懂就问,卧龙仲达真名叫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