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神秘失踪的4位名人,真的有人穿越,有人得到成仙了吗?

发布时间: 2021-11-10 20:39:5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8

简述:泱泱华夏五千年历史,在这五千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很多厉害的传奇人物,千古圣贤;他们的事迹传遍天下,他们的故事千古流传;他们有...

中国历史上神秘失踪的4位名人,真的有人穿越,有人得到成仙了吗?

简述:泱泱华夏五千年历史,在这五千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很多厉害的传奇人物,千古圣贤;他们的事迹传遍天下,他们的故事千古流传;他们有的是乾坤巨匠,有的千古流芳,有的登上权力巅峰,只手遮天;他们如流星一般短暂的划过历史的天空,但却给中华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这么四位历史人物,他们的出现如平地惊雷,惊天动地;但他们的消失却是消无声息,迷雾重重。

我们不能笃定史书上的记载都是历史实情;很多的人物和事例,都是不太符合真实的历史真相的;甚至很多的伟大的历史人物被历史尘埃所掩埋,渐渐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也没有任何声息。

那么,这突然消失的四个人究竟是谁呢?他们分别是:老子西行,徐福东渡,建文出海,闯王身死。他们的去向为什么至今仍然是历史谜团?他们到底去了哪里?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古代历史上突然消失的这四个人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老子西出函谷关

老子(约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00年),姓李名耳,字伯阳;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他铸就的《道德经》,影响华夏几千年,影响力可谓非常巨大,其中“无为而治”更是对中国的哲学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那句“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名句至今仍被奉为经典!

老子学识渊博,就连孔子都曾经问道于他。他曾经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馆长),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经拜访过老子,也就是著名的典故“孔子问礼”。

在道教神话传说中,老子更是变成了太上老君。

根据史书记载,老子在晚年的时候,看到了周王朝一天比一天衰弱,他就作出了出走的决定。公元前518年,天下内乱,老子受失职之责引咎辞职,然后乘青牛云游天下,从函谷关西游秦国。

当时的函谷关关令叫尹喜,一日夜晚,尹喜夜观天象,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尹喜早闻老子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将来?于是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

几天之后,关外果然有一老者,倒骑青牛而来。老者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简朴洁净。尹喜仰天而叹道:“我生有幸。得见圣人!”于是跪于青牛前拜道:“关尹叩见圣人。”

之后几天,老子在函谷关住下,尹喜恳求老子为后世著书立说,道:“先生乃当今大圣人也!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为己任也。今汝将隐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难寻矣!何不将汝之圣智著为书?关尹虽浅陋,愿代先生传于后世,流芳千古,造福万代。”

老子答应了尹喜的恳求,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关尹得之,如获至宝,终日默诵,如饥似渴。

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名篇《道德经》。

老子留下《道德经》之后,骑着青牛出关,一路西行而去,从此不知去向,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老子具体去了哪里没有人知道,这也引起了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至今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老子最终的去向,但也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老子在函谷关应尹喜的要求,铸就《道德经》,之后老子觉得尹喜此人是个可造之材,而且尹喜也希望能够拜入老子门下;于是,老子点化了尹喜,之后尹喜托病辞官,跟随老子一起西行至盩(zhou) 厔(zhi)(今陕西省周至县)。

老子观盩厔依山傍水、峰峦起伏,风景异常优美,于是在此地驻足并结草为庐,往后的岁月老子在此地修行说经,直至羽化;遗址即今存的楼观台。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楼观台八公里的西楼观,故后人将此地定为道教的发源地。

另一种说法是老子出关后骑着青牛一路西行,经流沙直奔印度去了,晚年留在印度传教。还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和一些归隐田园的老人一起研究养生,修道成仙,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成仙。

第三种说法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庄子·天运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开周王室之后回到故乡宋国沛地隐居;而且老子的故乡,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孔子51岁的时候,仍未获得大道;听闻老子隐居故乡之后,特携弟子第二次拜访老子,再次向老子问道。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是在儒家著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说明老子退隐后东归的说法比较可靠。

以目前所掌握的史料来看,不管是老子羽化飞升,还是西行印度,或者结庐而居,都不太可靠,因为没有具体的文献记载;只有老子退隐后东归的说法有文献根据。

所以,老子最终的去向,我个人认为:东归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

二:徐福东渡蓬莱山

徐福也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人,相信绝大多数人都知道他,他是秦朝始皇年间著名的方士,曾担任秦始皇的御医;相传他是鬼谷子的关门弟子。

他博学多才,通晓天文地理,医学,航海等领域,在民间威望甚高。

徐福的事迹,最早见于《史记》的“秦始皇本纪”和“淮南衡山列传”(在秦始皇本纪中称“徐巿”,在淮南衡山列传中称“徐福”)。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

秦始皇28年,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山上有神仙居住,只要找到神仙,就能为秦始皇找到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大喜之下,派遣徐福出海为自己寻找长生不老药;于是徐福率领童男童女各千人,带上各种装备就出海了。但徐福出海数年就回来了,声称海上有大鱼阻挡,并未找到神仙。

公元前210年,徐福再度带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和3000多名工匠出海寻求仙丹。没想到这一去,从此就没了音讯,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

关于徐福的消失,历史上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为逃避祸事。秦始皇统治下的秦国,苛捐杂税严重,并且始皇暴政,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在沿海地区,有很多民众向往移民;而徐福是方士,他不满秦始皇暴政,但却无能为力;于是,他借着出海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机会,实际上是寻找合适的移民之地。目前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还比较多。

《汉书》中说:“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男女人海,求神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唐代诗人汪遵《东海》诗也写道:“漾舟雪浪映花颜,徐福携将竟不还。同舟危时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滩。”作者把徐福出海之后的消失比作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的武陵郡渔人避秦乱而移居桃花源之事。也有人认为徐福是齐国人,而齐国是被秦国所灭,徐福东渡是为了报秦国灭亡齐国之仇,消灭族之恨而策划的一次叛离始皇恶政统治的行动。

第二种说法是海外开发说。因为在当时的秦朝,九州之说非常流行,认为天下分为九大州。而秦始皇比较向往的是:凡日月所照之地,皆是秦国疆土,凡是人的足迹能够到达的地方,都是他的臣民。于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疆域,秦始皇打着求仙问药的幌子,派徐福出海;实际上,他是为了实现自己天下一统的理想。

《吕氏春秋为欲篇》也指出了当时秦国统治者的理想:“北至大夏,南至北户,西至三危,东至扶木,不敢乱矣。”东至扶木指的就是扶桑,扶桑就是后来的日本。

第三种说法比较接近事实依据,说的是徐福确实是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司马迁对于徐福东渡事件就有描述,其中就包括了徐福从东南到蓬莱,与海神的对话以及海神向徐福索要童男童女作为礼物等等;但后世一般认为这是徐福对秦始皇编造的谎言。《史记》中还记载了徐福东渡出海携带了大量的谷种,还有各类的巧工同行,并且此次出海后,来到了“平原广泽”(可能是日本的九州岛);来到“平原广泽”后,徐福觉得此地气候温暖,阳光明媚,人民友善,便“止王不来”,就是说他在当地自立为王,并且教化当地民众,教什么农耕之术,捕鱼等方法。

关于第三种说法还有一个版本,说的是徐福来到“平原广泽”之后,把富士山当成了蓬莱;在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之后,徐福怕回到秦国,被秦始皇追究责任,而秦国刑罚严苛,徐福没有完成始皇交代的任务,回去是必死的结局;于是就干脆留在了“平原广泽”。

而在日本,也有关于徐福的相关记载,据《日本国史略》提到:“孝灵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来。”

说徐福带数千童男童女来到日本,贡上三坟五典而寻求仙药,然而没有求到仙药,只得定居下来。在《富士文书》中说到徐福来到日本,协助当地农民耕种,带来一些新的农业技术。之后定居在日本,再没有返回中国;而且徐福没有得到长生不老药,担心被秦始皇追杀,要求同行男女各自改姓成为“秦”、“佃”、“福田”、“羽田”、“福台”、“福山”等姓氏。

在这里,就有一个现象,就是徐福来到日本之前,日本就已经有人居住,并且有自己的文化,而不是徐福来到日本之后,才有了今天的日本。徐福与数千童男童女的到来充其量只是与当地人通婚再产生后代而已。

现在很多人认为,徐福来到日本,创造了大和民族,是日本天皇始祖,这个应该是不准确的,最多是徐福带领的中国人同当地人融为一体了。

还有人说他去了台湾或者琉球,与当地人融为一体了;总之,徐福去了国外,但具体是哪里,没有人知道。

现在的主流说法是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自山东沿海出发,足迹遍及韩国和日本,成为历史上中日韩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几千年来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

我个人认为,徐福最终停留的终点是日本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因为不管是中国历史,还是日本历史,都有关于徐福的记载,并且在今天的日本,还有徐福墓。日过徐福只是在日本有过暂短的停留,那么不太可能在日本的历史上会留下记载;只有他最终留在日本,并且为日本的现状作出过巨大贡献,才会有历史记载下来并且为了感恩他的贡献,才会有徐福墓的修建。

从另一方面来说,徐福东渡,不仅开创了人类驾驭海洋的历史先驱,也是开启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第一人,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三:建文出海下南洋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明朝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年,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也算是历史上唯一一个离奇失踪的皇帝了,朱元璋死后传位于朱允炆,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深得朱元璋的喜爱,在他十四岁时,太子朱标生病,朱允炆昼夜伺候,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九月,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朱允炆是个好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了很多有利于民生的新政,宽刑省狱,减轻赋税,裁减冗宫冗员,改变祖父朱元璋的一些严厉政策 ,史称“建文新政”。

但他推行的削藩政策,却触碰了诸多藩王的敏感神经。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将自己的几个儿子封为藩王,其中秦王、晋王、燕王、代王、谷王、辽王、宁王、庆王、肃王为九大塞王,领兵驻守边塞,这些藩王都有“护卫甲士“少者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公侯大臣见了他们都要“伏而拜谒”,地方上的一些大事以及军队调动,都要向当地藩王禀而后行。

朱允炆继位后,担心藩王拥兵自重,自己的皇位很不安全;于是开始实行削藩策略;但这一削藩不要紧,直接把自己的皇位给削了。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800府兵誓师抗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持续了三年,公元1402年,朱棣率领大军攻破南京城,在混战之中,南京城皇宫内起了大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

但朱棣没有看到自己的侄子建文帝的尸体,他从来不相信朱允炆真的死了,认为他逃了出去。但“靖难之役”后,朱允炆确实离奇失踪了,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的名声,苦心寻找朱允炆下落,也因此成为了历史迷案。

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踪之谜,历史上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建文帝出家为僧了。据说,朱允炆逃离京城后,千方百计逃离追杀,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后隐居于湄江的观音崖一带。诚心向佛,终此一生,著名的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

在长期的流亡过程中,朱允炆一直以晋公子重耳的故事在鞭策自己,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东山再起;但在往后的岁月中,朱允炆发现,朱棣管理下的大明朝,百姓安康,民生稳定,国家强大,他的能力比自己要强很多,后来慢慢的打消了复国的念头。有联为证:“有梦难圆,尘世着魔迷木性;无风易醒,洞泉悟道静凡心。“意思是说:他心中的梦想已经很难实现了,尘世中的一切不过过眼云烟,沉醉于大自然之中,不管什么皇权富贵,才是他一生的追求所在。

也有历史记载,朱允炆出家之地不在湄江,而是在今天的浙江东明寺。

万历《钱塘县志·纪制》中记载:“东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为僧至此,有遗像“。(《杭县志稿》卷八)“相传朱允炆遁迹至此,时旭日始旦,题曰东明。自归国后,方知为帝。今范其遗像。有手植牡丹,色白如银“。

《东明寺志》(三卷)清释湛潜篡,清康熙十二年(1674年)版本中有记载:“迨壬午金川变作,启箧得杨应能度牒及披剃具,佛知运数巳定,乃僧服出逊,由吴兴至钱塘遁栖东明山,亲灸旵祖座下,凡六载,迹渐彰乃辞去。“由此可见,朱允炆逃到东明寺出家为僧不是空穴来风,可能性是非常巨大的。当年众僧们皆尊称朱允炆为“应能问道老佛“,寺志中还特地将“应能问道老佛“排列在祖师堂的第二位置,仅次于东明禅寺的开法祖师慧旵,明确无疑地确定了东明禅寺与建文帝之间的密切关系。

而且东明寺大雄宝殿内右侧有朱允炆塑像,殿柱上刻有如下对联:僧为帝,帝亦为僧,一再传,衣钵相授,留偈而化;叔负侄,侄不负叔,三百载,江山依旧,到老皆空。

朱允炆亲手植之桂花,经过日寇焚烧,仅剩树干。但大难不死,第二年又绽新枝,现枝高叶茂,秋季花开,香溢四野,且金银双色各半,传为奇谈佳话。

第二种说法是朱允炆逃离京城之后,没有皈依佛门,而是遁入道门。

话说朱允炆晚年化名詹碧云,在江西上饶三清山上主持道士,在三清福地借修建道教宫观为掩护,修筑了“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的陵墓和其他相关石雕、楹联等260余处,留下了“风流建水翁承赞,樽酒论文千载同等一系列可供考研的石刻隐逸文化密码。

但这种说法缺乏事实根据,没有任何的证据,我个人觉得不太可信。

第三种说法是自焚而死。朱棣兵临南京城下之后,朱允炆派人求和,得到明确的拒绝之后,只好下令死守南京城;而此时的朱允炆被朱棣大军团团围住,根本没有机会逃出去。之后,主帅李景隆却打开了金川门迎接燕王大军入城,满朝文武纷纷投降朱棣。朱允炆眼看大势已去,他不能活着被朱棣抓住,否则朱棣为了自己当皇帝,绝对不会放过他,他苟活是没有好下场的,还不如一死了之;于是下令焚宫,在熊熊烈火之下,朱允炆以及嫔妃侍从等都被烧死。

这种说法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因为在当时南京城被团团围住的情况下,朱允炆想逃走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而城破之后,朱棣看到的尸体已经被烧得不成人形,但太监证明那就是建文帝,虽然物证不是很全,但其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但由于朱棣的多疑性格,才有了后面的郑和下西洋。

第四种说法也是比较传奇的一种说法,说朱允炆逃离京城后,出海下了南洋,在海外定居了。

这种说法比较传奇并且在当时以及后世的可信度很高,主要的历史依据还是因为郑和下西洋。相对于出家为僧或者自焚而死,朱棣更加相信建文帝下南洋了,因为朱棣继位后,很多年都在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但一直没有找到,所以才把眼光放在了海外,认为建文帝出海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这也就是为啥郑和会七次出海下西洋了,名义上是对外拓展,实则是寻找建文帝,也由此可见,朱棣此人的疑心之重。

但这种说法我个人是不太赞同的,且不说当时南京城被死死围困,建文帝无法逃脱之外,就算真的逃脱到了海外,以建文帝“懦弱”的性格,在海外没有任何的根基,他也不可能东山再起;

并且朱棣1402年继位,郑和下西洋是1405年,已经过了三年时间,朱棣的皇位早就已经稳固了,就算建文帝未死,也已经对朱棣的皇位构不成威胁了。所以,这种说法缺乏史料作为支撑,我个人认为是无稽之谈。

至于建文帝朱允炆最终的结局,我个人认为自焚而死的可能性是最大的,毕竟当时南京城被死死围住,想逃走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而建文帝自焚而死后,皇帝自然就是朱棣的了,皇宫里的宫人是不敢在这上面欺骗皇帝的。

其次比较有说服力的是建文帝确实逃出去了,在东明寺出家,毕竟这个是有历史依据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至于后世的人还编纂了很多的说法,比如建文帝穿越到现代了,这个根本就是瞎扯淡了,在电视剧《穿越时空的爱恋》里,确实是加了这个桥段。但那是因为,电视剧为了表现出爱情的美好,给男女主角一个美好的结局而想象增加的一个桥段。

阅读历史,阐述历史,必须要遵循历史依据,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踪之谜,在后世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无数学者纷纷加入此迷案的研究之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建文帝这位命运多舛的皇帝拥有大量的传奇故事,人们同情他的苦难遭遇,被他神秘色彩的命运所吸引。因此,后世不忍心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皇帝真的就这样死了,才有了后来很多的关于建文帝行踪的传说。

四:闯王生死成迷案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明朝末年,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群雄并起,其中李自成绝对是最牛逼的一位,他率领一班农民军攻进了北京,成功的将崇祯皇帝给弄死了。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位明末清初的传奇领袖,他的一生经历有多传奇,为什么他后来的死成为了千古迷案。

李自成从小家境贫寒,没办法被自己的父母送入寺庙当起了小和尚,在他21岁那年,去了甘肃边境当兵,后发动兵变,参与农民起义。

公元1633年,李自成率部东渡黄河,去山西投靠他的舅父闯王高迎祥。

公元1640年,李自成趁着明军在四川围剿张献忠之际,入驻河南,收留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自此,李自成彻底成了气候,军队发展到数万,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即民歌之“迎闯王,不纳粮”。

公元1640年正月,李自成攻克洛阳,杀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从后园弄出几头鹿,与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为“福禄宴”,与将士们共享。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自此之后,李自成南征北战;于公元1644年三月份,攻占北京城,逼死崇祯皇帝。

李自成入主北京城之后,为胜利所陶醉,贪图享乐,忽略了关外大敌;公元1645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迅速败亡。

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终于在1644年3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他目光短浅,不懂得如何去巩固政权,与民休息;在他入驻紫禁城不到2个月时间里,兵败如山倒,被清军在屁股后面追着打,最终在九宫山彻底失败,自杀身亡。

清军的军队在汇报的时候,说是李自成在九宫山走投无路,自杀了。然后就算自杀了,这么一位大人物死了,也得验明正身吧,可是清朝的历史中并没有记载这方面。因此,李自成就这样消失了。

但民间始终传言李自成并没有死,而是他的部下替他死了,他逃出九宫山之后,隐姓埋名,出家修道。至于闯王最终到底如何了,后世无人知道。

关于李自成的死因,《明史》、《乾隆御批纲鉴》、《明末纪事补遗》、《明亡述略》等诸多史籍中都有记载:李自成遇难湖北通城县九宫山。但是,李自成究竟是怎样死的,却一直存在争论,《明史·李自成传》也无法搞清其殉难经过,只有少数的史料中有几种记载:

第一种:自缢而死。这种说法是根据是当时清军的一位叫阿济格的统帅在向朝廷的奏章中所说:“……自成窜走时,携随身步卒仅二十人,为村民所困,不得脱,遂自缢死。”但是后后世很多人认为,李自成久经沙场,果敢坚强,自杀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只有战死的闯王,没有自杀的闯王。而且这个叫阿济格的统帅,他并没有亲眼所见李自成自杀了,所以这种说法的真实性比较低。

第二种:战死之说。《通山县志》中记载:“九伯聚众杀贼首于小源口”;而《程氏宗谱》却是这样记载的:“剿闯贼李延于牛迹岭下”;这两本文献的记载都没有明确指出,这个叫程九伯人杀死了李自成,而只是说他杀死了李延。而李延是大顺昭侯,不是李自成。所以这种说法也是不可信的。

第三种:误杀而死。《绥寇纪略》中说:李自成率二十骑到通城九宫山,他让将士留在山下,自己上山拜谒元帝庙。而当地的村民却把他当成了劫匪,在李自成跪拜元帝像时,有村民在身后用荷锸击伤李自成头部,李自成当即昏倒“不能起”。这时村民一拥而上,“碎其首”而亡。村民搜其钱物时,发现金印,这才知道杀错了人,“大骇,从山后逃去”。

这种说法的可信度也不高,如果李自成真的被村民所误杀,他的那些属下后来肯定是知道的。

还有几种说法,有的是说李自成夹山寺出家当了和尚,当被后世证明不是;也有说李自成在青城山归隐了,但后来证实青城山下的那位确实也叫李自成,但其李家族谱中关于籍贯,故里,祖辈,父母等信息全都不对等,所以也不是李自成。

最后一种说法是:李自成兵败九宫山之后,亲率轻骑20余人登山探路,被当地民兵武装姜大眼杀死,而他的尸首也被秘密埋葬,李自成战死后,农民军愤怒交加,立即扫荡九宫山区,对当地民众予以报复性打击。《明史》也记载,李自成死于湖北通城,而他的墓,至今也一直在九宫山。

这种说法目前是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可信度是比较大的。但由于没有证据,因此也不能完成证明李自成就是这样死的。

但不管怎样,李自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农民起义领袖。

后记:

关于以上四人的失踪之谜,历史上并没有给出最终的定论,但是通过后人的点点分析,我们大致能够知晓他们最终的去向和结局。

其实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离奇失踪的名人是很多的。在我们后人看来,他们突然的出现,又突然的离去,不可捉摸。

但那只是因为那一段历史出现了短暂的断层,或许在当时人的心里,这个人也只是普通人一个,根本不值一提;因此关于他的结局,没必要记载的那么清楚;又或者,经过漫漫千年岁月的时光,那些史料文献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里,所以造成了后世无法重现当年的全部景象。

漫漫历史长河中,历经五千载岁月,中华文明经历千年洗髓,无数先贤辈出,文明空前盛放,传奇无数。

那些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伟大人物,他们虽然如流星一般划过天际,永远定格在永恒的那一瞬间;但是其闪耀的光芒,却能够让人们铭记在心,无法忘却。他们对于后世做出的贡献,比起他们的结局来说更加值得关注。

一个人真实的经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能够永远留存在这个天地间。

本文标题: 中国历史上神秘失踪的4位名人,真的有人穿越,有人得到成仙了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228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宋朝时期与日本的外交关系是怎样的科普书是真的吗 有假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