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衰亡记4——万里风云从此始

发布时间: 2021-11-09 14:40: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2

整整五分之一的世界是我们的进贡者,北美大平原和俄国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诸国是我们的林场,我们羊群的牧场在澳大利亚和...

英国衰亡记4——万里风云从此始

整整五分之一的世界是我们的进贡者,北美大平原和俄国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诸国是我们的林场,我们羊群的牧场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我们的牛群则在美洲和阿根廷,秘鲁献上了它的白银,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则提供黄金,中国人给我们种茶,东印度地区则把咖啡、甘蔗和香料运到我们的海岸,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诸国是我们的菜地,我们的棉田长期以来分布在美国南方,而现在差不多扩展到了地球上的所有热带地区。

——英国史学家史丹莱·杰温斯献给帝国的赞歌

前言

之前我用三个章节阐述了英帝国强大的根本原因,英帝国的强大,在于它本质上是一国控制下的世界市场,是以单一的政治实体主导了世界上的第一次全球化进程,英帝国虽然并不一定总是这次全球化进程的最大获利方,但却是规则的制定者,秩序的维护方和市场的看门犬,它可以禁止或者允许世界上的任何一股政治力量参与这一进程,它是房东,而非商户,它虽然也有自己经营的铺面,其他人的营业额也有可能超过它,但只要它愿意,就能把任何一个商家赶出商场,这也是它为什么总是能够击败那些纸面实力与自己相差无几乃至更胜一筹的对手,从荷兰到拿破仑,从俄罗斯到德意志第二帝国,无不在这种力量下铩羽而归。

这种力量诞生于海军,但其维系却不仅仅局限于海军,在帝国中后期甚至海军都只能退居幕后,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外交条约织就的复杂魔法,英格兰银行的汇兑牌价,舰队街报纸的头版头条,这些事物以隐晦但坚决的方式维系着这种力量,列强越是工业化,越是经济繁荣,就在这张绵密的蛛网中牵绊的越深,越紧,越无力反抗英帝国。

汇通天下,货通天下,才是帝国力量的根本来源。

但天下无不亡之国!

帝国是无法被外敌击败的,英帝国对于如何应付那些此起彼伏的挑战者可谓驾轻就熟,问鼎者来了又去,但总不长久,能够击败帝国的,只有帝国自己。

快乐的英格兰农夫

事情要从农业说起。

自从1846年英国废除《谷物法》之后,不列颠的农业生产不仅没有受到严重冲击,反而越发繁荣兴旺起来,这一时期不列颠地区的农业生产呈现出农业利润不断增长,土地租金不断增加,农业投资、农业播种面积、农业就业人数、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局面,甚至连农业用地都大幅增加了,统计显示,从1845年(谷物法于次年被废除)到1873年间,不列颠新开发的60万英亩荒地中有52.5万英亩是农业用地,从1851年到1873年,不列颠的农业利润翻了一番,史称“高效农业”。

原野,乡村,砖瓦房屋,奔跑的少女,英国人骨子里的自耕农情节是再庞大的帝国都抹不掉的

对于《谷物法》的废除,国内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认为这标志着工业资产阶级战胜了土地贵族,然而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事实是《谷物法》被废除后,很多中小地主和自耕农把自己的土地出租给大土地贵族负责经营,土地贵族的力量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增强了,土地贵族凭借“高效农业”的繁荣一度非常强势,整个议会中有农业地产的议员占比在1859年一度超过70%,1864年也达到了60%以上,号称庄园议会,政治特权尽操其手,议会中他们话语权也最大,1843年到1900年的10个首相里有7个是土地贵族,内阁职位基本上也被土地贵族垄断,地方官的主要职位也大多被土地贵族把持,实际上《谷物法》被废除对土地贵族的冲击还不如19世纪30年代的两次议会改革,所谓《谷物法》废除标志着资产阶级战胜土地贵族根本无从谈起。

爱德华·斯坦利,代表土地贵族权利的保守党首相,在英国废除《谷物法》之后三度拜相,《谷物法》被废除根本无伤土地贵族根本

“工人因生活成本上升要求涨工资导致工厂主要求废除谷物法以压工资”这一说法同样不成立,实际上废除《谷物法》之后不列颠粮食价格不降反升,至1870年,粮食价格已经达到55先令每夸脱的高位,一些地方甚至达到了56先令,增长了一倍还多。要求废除《谷物法》实质上是英国在19世纪上半叶自由贸易运动的一环,同一时期英国不仅废除了《谷物法》,还废除了行会制度、专卖制度、保护关税制度、甚至还有帮助英国打赢英荷战争的《航海条例》,那时候的英国处于自由贸易狂热中,举国上下都在割重商主义尾巴,东印度公司与满清十三行的贸易特权也被取缔,19世纪60年代甚至被事实解散,并非资产阶级战胜了土地贵族,而是自由贸易力量战胜了重商主义传统。

为何废除《谷物法》之后不列颠本土农业不仅未受冲击反而愈发兴旺?道理很简单,首先是《谷物法》本身压根就没有被严格实施过,在那个年代,走私是完全公开的,合法货物唯一的优势是更精美的包装以及“消费合法商品”这一行为本身带来的体面感,就像美国一直在禁运古巴,但古巴雪茄从来没有在美国市场上绝迹过,一个道理。

高希霸牌古巴雪茄,号称古巴雪茄中的王者,古巴雪茄是在加勒比海的美女大腿上卷出来的商业传说就是被它炒作出来的

其次是进口粮食的价格并不低,问题主要出在海运成本上,蒸汽船在19世纪初就已出现,但19世纪70年代以前,海上运输依然以帆船为主,成本高效率低,另外蒸汽船的重要帮手——铁路,此时尚未铺开,而同一时期农业技术却极大发展且广泛应用,特别是排水机械,据统计,从1845-1899年,英国约有4500万英亩的土地被抽干,这占到了不列颠湿地总面积的35%,其中绝大多数发生于1850-1875之间,到了19世纪70年代后期,至少2/3的谷物采收和3/4的脱粒工作由农用机械完成,谷仓技术的进步也极大降低了农业成本。

排水机械是农业技术的重要节点,其意义不低于化肥、农药、翻耕和铁制农具,沼泽在工业革命之前被视为不可开发的烂地,有了排水机械后,沼泽湿地才被捧上了天,松嫩平原的开发就与排水设备的普及有莫大关系。

松嫩平原属于高纬度河流冲积平原,土地过于湿润,沼泽和池塘密度极高,虽然地势平坦,但是在排水机械出现前事实上是无法开发的

另外饲料和肥料的使用也迅速增长,从1841-1857年之间,不列颠进口了不低于240万公吨的鸟粪用于施肥,诸如育种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修建,气象科学的发展也都对农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土地产权在农业生产中其实是一个非常次要的因素,例如1850年之后不列颠的肥料使用就一直在增长,到1880年时,每英亩耕地的肥料支出接近3英镑,是平均地租的2.5倍,土地归谁所有实际上根本就不重要。

建国神话中对土改意义的无限拔高和长期的小农经济历史,导致中国人对农业生产的理解出现了严重的“地本位”情绪,这严重脱离了事实,亩产、仓储、运输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土地所有制,现代仓储运输出现之前,三分之一乃至一半以上的产量损失在消费环节之前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要说农业社会,就是算是后世的苏联,因为管理不善和体制问题,农产品的损失率也动辄高达1/4甚至1/3,一半以上的损失率也不是没有过,例如苏联番茄,是在敖德萨的农场种植后,用洗煤设备进行清洗,随后运输至城市,由于这种粗暴的处理,苏联番茄通常一半左右在路上就烂掉了

农业技术领先于航运技术,以及同一时期英国人口的暴增带来了本土农业的极大繁荣,1811年,不列颠总人口为1197万,1871年已经达到了2607.2万,需求增加也是“高效农业”的主要原因。

天下粮仓

1873年,粮食价格暴跌,在1873-1894年间,小麦、大麦、燕麦的价格分别下降了74.4%、72%和50.3%,肉类和乳制品则下跌了23.47%和33%,与农产品降价一同到来的还有土地所有者的大量破产与土地的大量抛荒,农业大萧条降临。

从这一年开始,不列颠出现了农产品价格跳水,农业利润崩盘,农场大量破产,农业播种面积和产量减少,农业人口萎缩,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严重下降的局面。

此次农业大萧条直接导致不列颠本土农业自此一蹶不振,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连续的恶劣气候和海外廉价农产品的大量涌入,冲垮了本土农业。

气候问题暂且不谈,谈一谈不列颠本土农业遭到了何等严重的冲击,不列颠的农业区域以英格兰中部、东部和南部的15个农业郡为主,以农业大萧条中受损最严重的埃塞克斯郡为例,该郡小麦价格从1875年的55先令每夸脱一路尿崩至1894年的22先令10便士每夸脱,地主的收入几乎清零,为了防止土地撂荒,地主苦苦哀求佃农续订租约,而佃农则嫌弃收入太少,拒绝在任何条件下续订租约,这些剩余下来的劳动力要么进城打工,要么去海外领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去了,地租跟着一路暴降,埃塞克斯郡的地租从一开始降低了25%到降低80%甚至免费出租,只要不撂荒就行。

19世纪不列颠的农业模式主要是租地农场,自耕农,地主,甚至是一些土地贵族,把土地出租给佃农、农业经理人或者愿意留守的土地贵族,交由他们经营,把小块零碎的耕地整合成大型农场,有利于集约化耕作

其他地区稍微“好”一些,比如布里齐诺斯地区,地租下降40%还大量租不出去,类似赫利福德、萨洛普一类的地方降低了30%也是租不出去,部分情况下降低60%都没人租,被认为旱涝保收的伍斯特郡情况最好,当地地主和经理及时进行产业升级,大搞园艺农业,另外就是种植蛇麻草和水果,成功把农场都租了出去,虽然地租还是降低了15%左右,坎伯兰和威斯特摩兰郡则较为凄惨,租金下降了20%到25%,且农场之间激烈内卷,大打价格战,最好的是兰开夏郡,这里的农场因为大多靠近城镇和矿井,因此高强度种菜卖菜,维持住了局面,租金“仅仅”下降了10%左右。

苏格兰地区情况也差不多,大型农场地租普遍腰斩,中型农场下降三成,小农场有的基本不租了,就自己种种拉倒,有些则彻底破产。

威尔士地区情况最好,因为这里搞畜牧业,比英格兰好很多,但同样因为乳制品,羊毛的价格崩盘而损失严重。

当时一位诺福克郡的租地农场经理人在日记中这么记录“我开出了我能开出的一切条件,可他们就是不肯续订租约,今年我只能央求我的弟妹家过来一起耕地了”,地主们只能在没有佃农助阵的情况下独自耕作土地(英国地主一直有参与农业生产的传统,骑士和爵爷往往是种田的好把式,这也是英国的自耕农传统之一),土地是归他们所有,而且面积颇为广阔,但那段时间的英国地主只能辛勤劳作以勉强糊口,再次证明了土地所有制并不是问题的重点。

骑士采邑能成为欧洲中世纪的主流社会制度与重犁的出现息息相关,有了重犁之后,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德意志地区终于可以被开发了,其实往往首先是农场的经营者,然后才是军事贵族,很多中世纪的骑士往往同时也是种田的好把式

见龙在田

这次农业萧条并非英国的独有现象,当时欧陆其它也这样,但英国的情况最严重,从1873年一直到1896年持续长达20年之久。

俄国、美国、阿根廷,以及英帝国所属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的巨量廉价粮食是这一切的直接原因。以不列颠为例,不列颠从1870-1879年每年进口5040万夸脱以上的小麦,1880-1889年则上涨到7030万夸脱,1890-1899达到了8590万夸脱,1900-1909直接到1.026亿夸脱。

俄国通常以谷物出口来偿还外债利息,俄国的粮食生产成本以劳动效率计算虽然比较高,但出口价格依然低于欧洲市场,另外就是美国、阿根廷以及帝国海外领,这些地区可耕土地面积辽阔,牧场丰美,从19世纪中期开始,人口的增长和交通条件的日渐改善让这些地方被逐渐开发起来,这些地区实施滥耕滥牧的粗放农业,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而大量向欧洲倾销羊毛、肉类、小麦。

北美平原,沃野万里,天府之土,环山绕水,易守难攻,霸王之资

1870-1910年之间,美国、阿根廷、乌拉圭、澳大利亚的耕地面积从8200万公顷增加到1.85亿公顷,仅美国一国在70年代的小麦种植面积就增加了1700万英亩。种植面积的增加带来了产量膨胀,1885-1914这25年间,世界小麦产量从2391万蒲式耳暴涨至37.31亿蒲式耳。

国际市场的谷物交易规模也迅速增加,19世纪50年代,世界鼓舞出口量还不到400万吨,到19世纪80年代这个数字暴涨2倍,到20世纪10年代直接飙升10倍,世界粮食贸易规模从1854-1858年的380万吨暴涨至1901-1913年的3770万吨。

19世纪是交通运输大变革的时代,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之后,钢铁代替了木材成为造船材料,蒸汽取代了风帆成为船舶动力来源,精确化测绘带来了更好的海图,导航设备的进步让船只不绕远路,计时器越来越精准,这一切都让运输成本暴降,效率暴增,至1880年,在主要海运国家种,蒸汽船已占比过半。

蒸汽船的出现让海运从此取代了陆运成为了世界核心主流物流方式,极低的成本和极高的运量让其他一切运输形式在它面前黯然失色,从此陆权就失去了经济价值,海权之所以频频击败陆权,靠的就是更能赚钱,时至今日,陆运的成本依然难望海运项背,海洋是天然的经济血管

还有前面说到的铁路是蒸汽船的好帮手,美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海外领都修建了农场到港口的铁路运输线,美国仅仅在19世纪70-80年代就修建了4条横跨美洲大陆的铁路干线,在1880年,美国铁路里程以及达到了9万多公里,在1850-1913年,世界铁路总里程从4万公里迅速增加到111万公里。

这些运输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带来了成本下降和效率上升,从1850-1913年,世界海运运费基本腰斩,陆运运费暴跌90%,综合成本暴降,例如从芝加哥运输1蒲式耳小麦到利物浦的成本从1868年的31.6美分下降至1910年的10.3美分,从孟买运棉花到伦敦的成本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直接暴跌了2/3。

这还是运输成本,仓储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食品成本的下降,世界上最早使用冷藏技术保存肉类的是澳大利亚,1875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里斯果谷地区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为食品出口业服务的肉类冷冻厂,1880年,澳大利亚第一次成功使用船舶把冻肉运至不列颠,冷藏行业开始发展,当时肉类在不列颠十分奢侈,19世纪80年代之前,不列颠人吃肉跟以前中国人吃肉差不多,一年到头也就圣诞节打打牙祭,不列颠的肉价是帝国海外领的四五倍,一大堆跑到海外领的人回不列颠探亲的时候说起海外的便宜肉食滔滔不绝,顿顿有肉吃这种奇幻故事让不列颠人几乎发疯,为了解决群众吃肉难吃肉贵问题,帝国实施了肉篮子工程,疯狂发展冻肉工业,把帝国海外的廉价肉食源源不断运往不列颠,1895年,不列颠进口50万吨冻肉,相当于不列颠消费量的1/3,1870-1900年,不列颠的人均肉消费量增加了一倍,这进一步重击了不列颠本土的畜牧业。

国人谈及粮食,只知土地而不问运输,不知仓储,这也是长期的小农经济留下的思想钢印,实际上粮食产量很多时候根本不是问题,存下来,运到家,吃进嘴才是关键

从这时候起,美国实际上已经展现出它统御世界的力量之一了——沃野万里,天府之土,以及其上生产出的吃用不尽的粮山肉海。

钻石中的裂痕

这场农业大萧条对英帝国造成的深远影响,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首先是此事导致了土地贵族真正意义上的衰亡,“高效农业”带来的土地贵族在政治上的强势结束了,这场农业大萧条导致他们在经济上失势,进而动摇了他们的政治地位,1884年和1885年,英国分别通过了《选举权法》《议会席位再分配法》,英国议会实现了彻底改革,土地贵族严重失势,英国选民人数从300万增加到500万,全国2/3的男子成为选民,农村议席严重减少。

此次改革后的首次大选,纯工厂主和纯商人议员人数第一次超过了土地贵族,1868-1910年,自由党议员中拥有地产的比例从26%下降到7%,就算是代表土地贵族利益的保守党,也从一半降低到四分之一,1911年议会废除了上议院贵族对下议院通过的财政法案的否决权,并限制了其它否决权的行使,土地贵族自此彻底失势,工业资产阶级这才掌握大权,英国农业大萧条而不是什么《谷物法》被废除才是英国资产阶级掌握权力的节点。

英国上议院,也被称为贵族院,由灵职议员和俗职议员组成,前者为大主教和主教,后者为王室、贵族、法官,权势已大为衰落

其次是英国社会开始质疑甚至敌视自由贸易政策,农业大萧条之前英国从上到下无比迷信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自由贸易被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万灵丹,在19世纪90年代不列颠农业基本上已经死亡后,议会才首次出现要不要对进口农产品搞点关税的动议,虽然最终没能形通过法案,但动摇已经产生,特别是同一时期其它欧洲国家对农产品实施关税保护或者农业补贴,避免了本国农业的总破产,这让当时不列颠的农场主眼红不已。

1879-1882年英国皇家农业萧条调查委员会经过调查,发现海外进口的廉价粮食摧毁了本国农业后,于1881年一度成立了一个要求恢复保护性关税的公平贸易联盟,结果该联盟的要求被拒绝,到了1896年,不列颠农业人口已经人均贸易保护主义者了,时任首相亚瑟·贝尔福在1903年10月曾试图推动对肉类、乳制品、蔬菜、免费征收关税,失败。1904年8月要求对谷物和肉类收5%关税,再次失败,到1910年,议会终于顶不住压力实施了针对其他国家的农业关税(不包括帝国的海外领),以及包括农村信贷银行、农业合作社、农校等一系列措施,此举标志着英帝国终于开始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图为德国中央合作银行,其前身是德国雷发巽合作银行,德国首创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为后世其它国家所纷纷效仿

另外农业大萧条还导致了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大量佃户,地主,自耕农和土地贵族放弃了老家的地产开始转移到城镇和帝国海外,30年间不列颠外流的农业人口超过30万,1841-1911年,不列颠人口增加了一倍以上,但农村人口只增加了13%,驻留农村的人口基本只剩下老弱病残,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最后30年,农业劳动力从96.2万减少到62.1万,农业在不列颠的经济结构中已经无足轻重。

此次农业大萧条对英帝国在经济层面的冲击无足轻重,破产的农业人口很快从城市和海外领找到了新的谋生道路,工业、金融、贸易的蓬勃兴旺很快抹去了不列颠农业小小的不愉快,英帝国毕竟是一个全球帝国,不列颠的农业虽然受损严重,但海外领的农业却繁荣兴旺起来,特别是澳大利亚兴起的冻肉工业极大改善了英国人的生活水准,帝国依然如日中天。

任他燎原火,自有东海水,不列颠的农业虽然不景气了,但市政依然一片繁华,那个时代不列颠的市政风貌甚至塑造了蒸汽朋克这么一个艺术风格

但也正是从这次事件开始,帝国开始介入经济社会的发展,以行政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开始被英国社会逐渐接受,后来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就说过,农业大萧条彻底改变了他们那一代人对很多事情的看法,这种心理层面的冲击在经济层面一时半会还看不出来,但它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日后帝国特惠制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础,而也正是帝国特惠制为帝国敲响了丧钟。

本文标题: 英国衰亡记4——万里风云从此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211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用眼过度会导致泪水分泌减少【书单】伯爵的经济史入门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