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中,五代对于十国来说是否具有正统性

发布时间: 2021-10-17 11:09:4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1

五代十国时期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怎样的?五代十国时期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只是唐帝国时期积累起来的社会矛盾在没有李世民后代做皇帝情况下...

五代十国中,五代对于十国来说是否具有正统性

五代十国时期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怎样的?

五代十国时期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只是唐帝国时期积累起来的社会矛盾在没有李世民后代做皇帝情况下的延续;帝国在农民起义风暴中四分五裂,而农民起义本身也失败了。社会最高层的统治者唐王朝和社会最底层的反抗者们两败俱伤——这是一个衰微的朝廷同走投无路的人民的碰撞。地方割据势力和军事冒险家们正好借这次碰撞后出现的权力真空而建立了独立的政权。

五代十国的时代特征

见题

1、经济特征

唐朝后期因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黄巢之乱的因素,使得北方战乱不堪,人口流移南方,田园荒芜。到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时交迭频繁,北方战火始终未能平息,北方经济比较落后,人口持续大减。

2、农业特征

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因为长期的战乱、天灾而残破不堪,河北、河南、山东与关中一带都是战乱区。

3、政治特征

五代十国的政治制度大体沿用唐朝制度,但是各朝变化很多,官职时常废置不常,其制度比较混乱。朝廷设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财政的三司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由于五代十国战乱不断,枢密院的权力往往比三省来得大,所以时常以宰相兼领枢密使。

扩展资料:

五代十国天文成就

朝廷的历书因为藩镇割据不能遍及全国,人民为了能有历书使用,纷纷采用民间历书。其中唐朝曹士所编的《符天历》流行于唐朝后期、五代与北宋民间,有好几百年之久。《符天历》是以显庆五年为历元,以雨水为气首,以一万为基本天文数据的分母,从而大大减轻了计算工作。由于不是官方颁布的历书,被贬称为小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与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相比较,在割据形态上具有显著的特征:一,五代中原王朝的正朔地位。二,十国与中原王朝政治关系的差异性。三,“保境息民”是南方割据政权内政外交政策的主旨。这些割据形态特征对国家统一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中原王朝的正朔地位,决定了统一事业势必由中原王朝来完成,只是待以时机而已。其次,十国对中原王朝政治关系的差异性以及南方割据政权“保境息民”政策,使得南方各个割据势力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格局,避免南方率先统一而再次形成南北朝对峙局面,从而加速了统一的进程。
五代十国是唐朝藩镇割据的延续,武将当权。所以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后采取了重文轻武的国策。
武人当政 乱

五代十国时期谁为正统?

正统,说白了就是各个政权给自己的统治合法性找各种各样的说法罢了。很多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理由,都会号称自己是正统。我把五代十国各自所谓的“正统”列一下,看看就好,我们作为现代人,何必要去承认究竟哪家算是真正的正统呢?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杨吴、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闽国、北汉。并不是所有人都号称自己是正统。其中有十一家称帝,四家最终只是称王。所以,四家称王的也就谈不上正统理由了。十一家称帝的“正统”理由如下:

后梁:唐朝“禅让”。

唐朝末年,经历黄巢之乱,军阀割据进一步加剧。朱温与李克用是最大两大军阀,互相攻击。最后朱温利用宰相崔胤与宦官韩全诲争权,受崔胤之托入朝支援,借机把持朝政,劫走唐昭宗迁都洛阳,毒杀唐昭宗,另立唐哀帝,逼迫其禅让(不久后也将其杀死),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所以后梁的所谓“正统”就是得到了唐朝的“合法”禅让。当然了,古来多少乱臣贼子都是用这招夺天下。所谓的“合法”正统,其实就是他谋朝篡位的证据。

后唐:唐朝“宗亲”身份和灭梁为唐朝报仇。

朱温建立后梁后,晋王李克用为朱温死敌,拒不承认其地位。后来李克用去世,其子李存勖接位,大败梁军,自立为帝,国号唐,最终灭亡后梁。李存勖以唐为国号,因为他是唐朝“宗亲”,其实并没有血缘关系,他们家族本是沙陀族,只是其祖父朱邪赤心帮助唐朝作战有功,被赐姓李,改名李国昌,入了唐朝宗谱(之后因抗旨被剥夺),其父李克用又以平黄巢的战功恢复宗亲身份,并被封晋王。

所以,李存勖就用这个所谓的宗亲身份给自己的政权加上了唐国号。当然,他倒也确实灭后梁,为唐朝报了仇,不过他家跟唐朝实际上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以继承唐朝名义称帝还不是找个借口罢了。而之后李存勖还被李嗣源策动伶人杀死夺了皇位,李嗣源是李克用养子,跟他们家也没血缘关系,跟唐朝就更没关系了。

后晋:契丹的承认。

如果说后梁至少“合法”,后唐至少名义上有宗亲关系,后晋则是真正的卑鄙无耻了。创始人石敬瑭也是沙陀族,本是后唐大将,也是李嗣源的女婿。与后唐末帝不和,起兵造反,被困后向契丹求救,割让燕云十六州,进而自立为帝,尊契丹王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也就是说他的“正统”要靠契丹的保护。同时,国号中的晋是李克用最早的封号,也是唐朝和后唐发源地。用这个国号显然是表达他自己才是正宗继承人,不承认后唐地位。但是,其割地卖国,自降身价的无耻行径,为千古唾骂。

后汉、北汉、南汉:跟汉朝强行扯关系。

五代的第四代后汉,还有十国中的南汉、北汉。他们国号都是汉,君主都姓刘(后汉创始人刘知远、南汉创始人刘陟、北汉创始人刘崇)。显然他们是想跟汉朝扯上关系,希望从汉朝那里找到自己的“正统”说辞。实际上呢,他们跟完全没关系。后汉刘知远、北汉刘崇(他们是兄弟)都是沙陀族人,压根没有的事都不是汉人。冒姓刘,就是想让别人以为他们跟汉朝宗室有关系。

刘知远是后晋重臣,在后晋靠着契丹人夺取中原自立为帝后,渐渐失去人心。他找准机会,积聚实力,最后后晋作茧自缚,反被契丹所灭,刘知远乘势而起,以光复中原的姿态自立为帝,国号汉,史称后汉。而刘崇是在后汉被后周所灭后继承哥哥衣钵,又以汉为国号称帝。而南汉,本是唐朝藩镇节度使,后来投靠朱温,获后梁册封为南海王,后自立为帝,最初国号大越,后来为了加强自己的所谓“正统性”,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后周:自称为周朝虢叔后裔。

后周创始人郭威,本是后汉重臣,手握兵权,在后汉后期不得人心时乘机扩展势力,最终灭北汉自立。他为了宣扬自己的“正统”,比后汉还绝,居然找到了周朝的关系,说自己是周朝虢叔后裔,几千年前的事张口就来,反正死无对证。

南唐:杨吴“禅让”及号称自己是唐朝宗亲。

和后唐一样,南唐也是扯唐朝的关系。后唐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至少还确实被唐朝赐姓,有据可查,南唐就真靠一张嘴了。创始人李昪是个孤儿,本姓李,他父亲失踪于战乱,被十国之一杨吴奠基人杨行密收养,结果跟人家亲生儿子处不好关系,又被杨的重臣徐温收养,改名徐知诰。

就用这个名字在杨吴做官,逐渐掌权,拥立杨溥称帝,独揽朝政,最终又逼迫杨溥“禅让”,自立为帝,初国号大齐,后为了进一步强调“正统”,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实际上,唐朝已灭,他自己又是个孤儿,谁能证明他真是唐朝宗室?

前蜀:因为不承认后梁正统。

前蜀创始人王建本是唐朝西川节度使。朱温代唐称帝后,他不承认后梁正统地位,割据四川自立为帝。所以他的正统来源于否定后梁的正统,说白了,因为你不是正统可以做皇帝,所以我不承认你我就也可以做皇帝。

杨吴、后蜀:没什么理由,就是想称帝了。

杨吴、后蜀也都是割据政权,他们一开始只是称王,后来野心大了,也就称帝了。但是无论地域位置、皇位来历,都算不上正统,所以只能说就是那种“老子也想过过做皇帝的瘾”。

吴越、南楚、南平、闽国,只是割据一方,未称帝,谈不上正统。

五代十国也称为5代。这古代分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十国就是西蜀江南里南河东等地的十几个政权。因为后来澳洲的君主是汉族的人,而后唐后晋后汉的君主是杀头族人,他们大多见过于华北地区疆突又小后糖最大。所以一般都是以5代里边的后梁和后周为正统。后糖是从后期才开始是正统的。分区分正统的原因主要就是中国人的华裔观念。
五代十国那么多割据军阀,这些军阀既然搞割据,那么肯定都有称王称霸的野心,自然奉自家的政权为正朔,为此他们还相继发动战争相互攻伐吞并,但很可惜,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各国实力势均力敌,所以并没出现一个强大的政权摧枯拉朽再造统一,反倒衍生出了许多自封的帝王将相。
我觉得谁都不正统,当时全都是一群野心很大的人在乱斗。
只有后唐,是法理上的宗亲,是唐朝的养子。南灭伪梁,北击契丹,重新夺回传国玉玺,光复两京。

五代十国问题

五代是中央政权吗?十国是地方政权吗?十国服从五代吗?五代与十国到底是什么关系?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若定义为唐朝灭亡至宋朝建立之间的时期则是907年-960年),简称五代,是中国唐朝末年至北宋初期的一段分裂割据时期。在73年时间里,共出现了五个自命继承大统,但无力控制全局的朝代。在五代中央政府力所不及之处,则有十个地方势力先后据地为王,故称之为「五代十国」。五代中的后汉被后周推翻后,退居至原有版图之一角,虽仍自称继承后汉法统,但历史上将此一时期的后汉算作十国之一。

五代算是中央政权
因为他们是后梁篡唐,后唐败后梁称帝...接续著前者算是正统的政权
十国是地方政权
他们的成立是由五代的君主所册封的
十国服从五代与否端看於时局的变化和十国君主的态度
毕竟在那时期是个互相争战的时代
五代与十国的关系应算是上对下
但由於五代的实力也没办法统治全部的地区
导致十国君主在政策施行得当时能与五代相抗衡
所以也可以看成是分处各地的政权(也就是国与国的关系)

以上内容参考并整理自维基百科
希望你会喜欢我的答案
3L的搞笑

五代有时也称为五代十国,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十个割据政权。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乱世,没有中央政府,即使有所谓的中央政府,也是假的!

五代十国都是地方武装割据势力,谁都不服谁,于是就开打!
五代十国其实是唐朝灭亡前后至宋朝建立前后这段时间在中国大地上先后存在的几个地方政权。他们没有从属关系。
从地域上划分,五代在北方,南不过长江。十国则除北汉外都在南方,从四川到东海边,从长江边上的扬州到南海之滨的广州都有。
从时间上划分,五代从907年朱温篡唐建梁开始到郭威建周结束,梁、唐、晋、汉、周虽然统治区域有少许的不同,但时间一脉相成,先后不变。而十国却复杂得多了,最早的从891年开始,最晚的到925年才建国,相互独立,互不统属。这些小国到最后不是被邻邦消灭就是被后来的宋朝灭掉了
朝 代 都 城 年 代
(或国名) 古 名 今 地
后 梁 汴 州 河南开封市 907——923
后 唐 洛 阳 河南洛阳市 923——936
后 晋 汴 州 河南开封市 936——946
后 汉 汴 州 河南开封市 947——950
后 周 汴 州 河南开封市 950——960
吴 扬 州 江苏扬州市 892——937
南 唐 金 陵 江苏南京市 937——975
前 蜀 成 都 四川成都市 891——925
后 蜀 成 都 四川成都市 925——965
闽 长 乐 福建福州市 893——945
楚 长 沙 湖南长沙市 896——951
南 汉 兴王府 广东广州市 905——971
荆 南 荆 州 湖北荆州市 907——963
吴 越 杭 州 浙江杭州市 893——978
北 汉 太 原 山西太原市 951——979
你好。
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
唐灭亡后,中国出现分裂割据局面。后梁(朱温)、后唐(李存朂)、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后周(郭威)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合称五代。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出现十个割据政权,称十国(杨行密建立的楚、钱镠建立的吴越、刘隐建立的南汉、马殷建立的楚、王建建立的前蜀、王审知建立的闽、高季兴建立的荆南、孟知祥建立的后蜀、陈知诰建立的南唐、刘崇建立的北汉)。历史上总称五代十国。
朝 代 都 城 年 代
(或国名) 古 名 今 地
后 梁 汴 州 河南开封市 907——923
后 唐 洛 阳 河南洛阳市 923——936
后 晋 汴 州 河南开封市 936——946
后 汉 汴 州 河南开封市 947——950
后 周 汴 州 河南开封市 950——960
吴 扬 州 江苏扬州市 892——937
南 唐 金 陵 江苏南京市 937——975
前 蜀 成 都 四川成都市 891——925
后 蜀 成 都 四川成都市 925——965
闽 长 乐 福建福州市 893——945
楚 长 沙 湖南长沙市 896——951
南 汉 兴王府 广东广州市 905——971
荆 南 荆 州 湖北荆州市 907——963
吴 越 杭 州 浙江杭州市 893——978
北 汉 太 原 山西太原市 951——979
它们都是割据政权,五代和十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存在谁服从谁,它们是战争关系。五代十国有些政权政权不完整,比如说南唐,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不属于中央政权,是地方割据政权。谢谢。
http://baike.baidu.com/view/22638.html?wtp=tt
它只是不同国家的总称
和三国差不多
五代十国是唐末和宋初时间段得一个总称,五代都是唐末分裂得 其中有5个主要国家 而10国是五代又一分列出来的 后来 赵匡胤统一了10国 结束了长期征战

五代十国的五代可不可以看成当时的正统政权,统治中原。而十国只是地方割据政权?他们都是我们汉人的王朝

五代十国的五代可不可以看成当时的正统政权,统治中原。而十国只是地方割据政权?他们都是我们汉人的王朝吗?
五代居于中原,被视为正统,故名五代,虽然五代中后唐,后晋,后汉都是沙陀族建立的,但仍被看做正统。
正统这个东西怎么说呢,北方五代是更替关系 ,是北方的正统代表 除后梁和后周以外都是沙陀族建立的王朝 ,南方十国,称帝的只有南唐,其他充其量只称国主,主要是迫于武力,就像是北洋时期的军阀一样,盘踞在一个地方,政府剿灭费劲但不是不能剿 所以 那些个军阀不敢称帝,只能接受册封 。江南朝廷中最强的南唐中后期也后周武力威慑被削去了帝号,改称国君。这其中最神奇最长寿的割据就属吴越了,南北夹缝中稳中带皮的来回摇摆,谁强就向谁称臣,这也是五代十国中存在最久的割据了。
这个 不可以
本文标题: 五代十国中,五代对于十国来说是否具有正统性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989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一战的起因是什么有哪些有关日本史的书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