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什么???2500百字左右的论文!!!请大家速回啊!!!!!谢谢~~~东北抗日联军名义上是中共领导的抗...
东北抗联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2500百字左右的论文!!!请大家速回啊!!!!!谢谢~~~东北抗日联军成立之后,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动摇了侵略者的大后方,日本侵略者不得不调集大批部队一次又一次进行疯狂地“讨伐”,实施“三年治安肃正计划”;加之抗日联军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地方党组织遭到毁灭性破坏,山上密营损失殆尽,粮食、药品、盐等给养完全断绝,许多优秀的指战员壮烈牺牲,部队损失惨重。从1939年到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战争转入极端艰苦的斗争阶段。但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意志没有被打垮,抗联部队缩编,开展小型游击战争,保存了一部分精华和骨干力量,进入苏联境内整训。在苏联整训期间不断派小部队深入中国抗联游击区进行游击战,直到1945年8月,他们配合苏军重新进入东北,在解放东北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对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38年11月,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给东北同胞的电文中称赞东北抗日军队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曾专门做出决定,表彰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功绩,称赞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9年5月,中共中央给东北局的电文中再次指出抗联斗争是光荣的,称“此种光荣历史应受到党的承认和尊重。”
东北抗联的历史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后方,他们14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极大地牵制了日本在东北的侵华军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他们的抗战历史比全国的八年抗战还要长6年,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它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后方,他们14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
东北抗日联军共有11个军,人数最多时有4万多人,其中,第一、二、三、六、七等军是在反日游击队(共产党领导)的基础上建立的;第四、五两军是在王德林的救国军、李杜的抗日自卫军余部的基础上建立的;第八、九、十、十一军是在义勇军余部和抗日山林队的基础上建立的。
1936年7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1个教导团。
1936年3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成立,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治委员,李学忠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1个教导团。
1936年7月末,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成立,由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一、二军编成。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王德泰任副总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
1936年3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由原东北抗日同盟第四军改编成立,李延禄任军长,黄玉清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师3个游击团。
1936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由原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改编成立,周保中任军长,柴世荣任副军长,胡仁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
1936年1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四团改编成立,陈荣久任军长,崔石泉任参谋长。下辖3个师。
1936年9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由原东北民众救国军改编成立,谢文东(后叛变)任军长,滕松柏(后叛变)任副军长,刘曙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6个师。
1936年冬,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改编成立,汪雅臣任军长,张忠喜任副军长,王维宇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0个团。
1937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成立,由东北抗日联军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十路军编成。周保中任总指挥,赵尚志任副总指挥(1940年2月任),崔石泉任参谋长。
1936年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改编成立,赵尚志任军长,张寿篯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0个师。
1936年9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改编成立,夏云杰任军长,张寿篯任政治部主任(代)。下辖4个师。
1937年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由原自卫军吉林混成旅第二支队改编成立,李华堂(后叛变)任军长。下辖3个师。
1937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由原东北山林义勇军改编成立,祁致中任军长,金正国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个师。
1939年5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成立,由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路军编成。张寿篯任总指挥,冯仲云(1940年4月任)任政治委员,许亨植任总参谋长。
1942年8月,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由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第二路、第三路军组成。周保中任旅长,张寿篯任政治副旅长,崔石泉任副参谋长。下辖4个教导营。
1936年2月至1937年12月是东北抗日联军组成,东北游击战争的新高潮期。
1938年1月至1939年1月是东北抗日联军配合全国抗战,坚持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时期。
1939年1月至1940年是东北抗日联军陷入敌人重重包围的极端苦斗时期。
1941年至1945年是东北抗日联军开展小型游击战和转入苏联整训时期。
东北抗日联军成立之后,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动摇了侵略者的大后方,日本侵略者不得不调集大批部队一次又一次进行疯狂地“讨伐”,实施“三年治安肃正计划”;加之抗日联军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地方党组织遭到毁灭性破坏,山上密营损失殆尽,粮食、药品、盐等给养完全断绝,许多优秀的指战员壮烈牺牲,部队损失惨重。从1939年到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战争转入极端艰苦的斗争阶段。但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意志没有被打垮,抗联部队缩编,开展小型游击战争,保存了一部分精华和骨干力量,进入苏联境内整训。在苏联整训期间不断派小部队深入中国抗联游击区进行游击战,直到1945年8月,他们配合苏军重新进入东北,在解放东北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对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38年11月,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给东北同胞的电文中称赞东北抗日军队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曾专门做出决定,表彰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功绩,称赞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9年5月,中共中央给东北局的电文中再次指出抗联斗争是光荣的,称“此种光荣历史应受到党的承认和尊重。”
东北抗日联军名义上是中共领导的抗日队伍,实际上和延安没有直接军事联系,是在苏联支持下的抗日队伍,越过中共直接受共产国际战略领导。游击队军服是模仿苏联红军军服。
其中东北抗日联军有不少朝鲜人。战后,在苏联帮助下,他们组建了朝鲜劳动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代领导人(金日成、崔庸健)多为东北抗日联军中层军官。
东北抗联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它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后方,他们14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
东北抗日联军共有11个军,人数最多时有4万多人,其中,第一、二、三、六、七等军是在反日游击队(共产党领导)的基础上建立的;第四、五两军是在王德林的救国军、李杜的抗日自卫军余部的基础上建立的;第八、九、十、十一军是在义勇军余部和抗日山林队的基础上建立的。
1936年7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1个教导团。
1936年3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成立,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治委员,李学忠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1个教导团。
1936年7月末,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成立,由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一、二军编成。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王德泰任副总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
1936年3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由原东北抗日同盟第四军改编成立,李延禄任军长,黄玉清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师3个游击团。
1936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由原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改编成立,周保中任军长,柴世荣任副军长,胡仁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
1936年1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四团改编成立,陈荣久任军长,崔石泉任参谋长。下辖3个师。
1936年9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由原东北民众救国军改编成立,谢文东(后叛变)任军长,滕松柏(后叛变)任副军长,刘曙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6个师。
1936年冬,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改编成立,汪雅臣任军长,张忠喜任副军长,王维宇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0个团。
1937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成立,由东北抗日联军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十路军编成。周保中任总指挥,赵尚志任副总指挥(1940年2月任),崔石泉任参谋长。
1936年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改编成立,赵尚志任军长,张寿篯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0个师。
1936年9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改编成立,夏云杰任军长,张寿篯任政治部主任(代)。下辖4个师。
1937年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由原自卫军吉林混成旅第二支队改编成立,李华堂(后叛变)任军长。下辖3个师。
1937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由原东北山林义勇军改编成立,祁致中任军长,金正国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个师。
1939年5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成立,由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路军编成。张寿篯任总指挥,冯仲云(1940年4月任)任政治委员,许亨植任总参谋长。
1942年8月,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由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第二路、第三路军组成。周保中任旅长,张寿篯任政治副旅长,崔石泉任副参谋长。下辖4个教导营。
1936年2月至1937年12月是东北抗日联军组成,东北游击战争的新高潮期。
1938年1月至1939年1月是东北抗日联军配合全国抗战,坚持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时期。
1939年1月至1940年是东北抗日联军陷入敌人重重包围的极端苦斗时期。
1941年至1945年是东北抗日联军开展小型游击战和转入苏联整训时期。
东北抗日联军成立之后,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动摇了侵略者的大后方,日本侵略者不得不调集大批部队一次又一次进行疯狂地“讨伐”,实施“三年治安肃正计划”;加之抗日联军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地方党组织遭到毁灭性破坏,山上密营损失殆尽,粮食、药品、盐等给养完全断绝,许多优秀的指战员壮烈牺牲,部队损失惨重。从1939年到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战争转入极端艰苦的斗争阶段。但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意志没有被打垮,抗联部队缩编,开展小型游击战争,保存了一部分精华和骨干力量,进入苏联境内整训。在苏联整训期间不断派小部队深入中国抗联游击区进行游击战,直到1945年8月,他们配合苏军重新进入东北,在解放东北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对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38年11月,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给东北同胞的电文中称赞东北抗日军队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曾专门做出决定,表彰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功绩,称赞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9年5月,中共中央给东北局的电文中再次指出抗联斗争是光荣的,称“此种光荣历史应受到党的承认和尊重。”
东北抗日联军名义上是中共领导的抗日队伍,实际上和延安没有直接军事联系,是在苏联支持下的抗日队伍,越过中共直接受共产国际战略领导。游击队军服是模仿苏联红军军服。
其中东北抗日联军有不少朝鲜人。战后,在苏联帮助下,他们组建了朝鲜劳动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代领导人(金日成、崔庸健)多为东北抗日联军中层军官。
东北抗日联军主要讲了什么
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抗战
1、1938年1月至1939年10月,这一时期是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继续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时期。
2、1939年5月,北满抗联部队的4个军,在德都朝阳山后方基地正式成立了抗联第3路军,以突袭方式攻击敌人薄弱环节,屡屡获胜。
3、1939年10月,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调集了75000人的兵力,开始对东南满地区杨靖宇领导的部队实行重点“讨伐”,部队减员很大。
4、1940年11月至1941年12月,因抗联部队损失严重,抗联第1路军、第2路军和第3路军大部,相继越界到苏联境内进行休整,东北战场上只留下了少数小股抗联部队同敌人作战,进行游击活动。
5、1942年8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在苏联正式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周保中任旅长。同年9月13日,在原东南满、吉东、北满等党组织基础上,成立了统一的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执行委员会,为最后胜利进军东北,光复国土奠定了基础。
东北抗日联军的战绩:
东北抗日联军孤悬敌后,在极其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与优势装备之敌浴血奋战、周旋苦斗,进行了长达14年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开辟了全国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抗日战场。独立坚持游击战争14年之久,牵制76万日军,消灭日本关东军18万。
据统计,东北抗日联军14年总共出击20余万次,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
1936年至1937年,是东北抗日联军迅速发展的年代。到1937年七七事变时,已建成11个军,达30000余人,并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和北满3大游击区,抗联各军在辽、吉、黑广阔的原野所进行的大规模的游击战争,威胁着日伪统治,牵制了日伪军近40万的主力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是执行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结果,它扩大了抗日军队,推动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 1938年1月至1939年10月,这一时期是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继续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时期。自1937年以来,日本侵略者为了巩固侵华战争的后方基地,不断往东北增兵,关东军由20万猛增至40万。到1938年,日本在东北的兵力已达8个师团,并有伪军和警察大队数万人。日伪当局以强大的兵力对抗联部队进行连续不断地“讨伐”;同时极力强化它在城乡的法西斯统治。在城镇它们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者,摧毁抗日救国组织,严密控制人民活动;在农村它们加紧推行“集团部落”政策,把分散居住的农户强行迁到它控制的“部落”中去,实行保甲制、连坐法;在抗日游击区它们实行惨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割断抗联部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断绝抗联部队的给养来源,加紧经济封锁、政治诱降。同时,也加大军事讨伐力度。1937年底,日军第4师团、第10师团全部和第8师团一部共25000余人,配以伪军20000人,对松花江下游地区(伪三江省)三江平原的抗联第二路军实行“讨伐”。中共吉东、北满两省委分别作出决定,除留部分队伍在原地活动,坚持斗争外,主力部队冲破敌人包围,到外线作战,开辟新游击区。1938年7月,第2路军主力部队开始西征,向五常、舒兰一带突进。但是在7月31日,时任5军政治部主任宋一夫在西征途中携款叛变投敌,供出了我军西征计划,2路军西征虽打乱了敌人的重点“讨伐”部署,但部队损失严重,未能实现预期目的。与此同时,北满抗联部队的4个军(3、6、9、11军,后来的第3路军)也于1938年8月开始实行远征,向位于小兴安岭西麓嫩江流域的黑嫩平原挺进。北满抗日部队的远征,粉碎了敌人“聚歼”抗联部队于松花江下游的图谋,保存了主力,为开辟黑嫩平原抗日游击区、组建第3路军奠定了基础。
抗联第1路军的形势非常严峻,军需给养无源,南满游击区遭到破坏,1938年初,不得不离开本溪、宽甸、枑仁游击区,向辑安老岭山区转移。1938年6月29日,抗联第1军第1师师长程斌叛变,向敌人供出了1路军的行动计划,使第1路军行动更加困难。为适应形势的变化,1路军领导于1938年8月后,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取消1、2军番号,实行新的建制,将1路军编成3个方面军、1个警卫旅,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魏拯民任副总司令兼政治部主任。
1939年2、3月间,日伪军出动6000余人对牡丹江下游刁翎一带的第2路军部队实行“围剿”。
1939年5月,北满抗联部队的4个军,在德都朝阳山后方基地正式成立了抗联第3路军,并相继建立了龙北、龙南两个地区性的指挥部,分别指挥各部队,以突袭方式攻击敌人薄弱环节,屡屡获胜。
1939年10月,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调集了75000人的兵力,开始对东南满地区杨靖宇领导的部队实行重点“讨伐”,部队减员很大。
1939年10月至1941年底,东北抗日联军陷入了敌人重重包围的极端困苦时期。杨靖宇领导的第1路军各部指战员们,在缺衣少食的条件下,冰天雪地之中吃树皮、嚼草根,与超过自己几十倍的敌人频繁作战、坚持斗争、苦苦周旋,部队减员过大,无法补充,困难日益加重,游击战争遭到严重挫折,杨靖宇同志不幸于1940年2月23日在蒙江县境内保安村三道崴子被日伪军层层包围最后壮烈牺牲。魏拯民抱病出征,继续指挥战斗。鉴于形势的恶化,魏拯民于1940年3月13日至15日,主持召开了中共南满省委和第1路军领导干部会议,根据会议的决定,第1路军所属部队进一步化整为零,进行分散游击,伺机歼敌,并提出加强地方党的工作要求,第1路军至此开始了小股部队分散活动打击敌人的游击战争。
第2路军由于部队给养极端缺乏,战斗频繁,部队大量减员无法补充,和1路军一样,遭到严重挫折。
第3路军与1、2路军的情势相差无几,因敌我力量相比悬殊,兵员无法补充,战斗到1940年2月,第3路军只存500余人。
东北抗日联军遭受了空前的严重困难和挫折,东北党组织和抗联领导人于1940年1月底至2月初,在苏联伯力举行了吉东、北满党代表会议,总结了东北游击运动的经验教训,确定今后斗争策略,形成了《关于东北抗日救国运动的新提纲草案》,规定了继续坚持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斗任务。并根据斗争形势,建议东北抗联各路军下一律实行支队建制,在路军以下设“支队—大队—中队—小队”,开展激动灵活的分散的小型游击战争。拟将第1路军编为第1、4、7支队;第2路军编为第2、5、8支队;第3路军编为第3、6、9、12支队。同时与苏方代表会商,正式确立了苏联远东军援助东北抗日联军的方式。
1940年4月上旬,第2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向第7军传达了吉、北两省委党代表会议精神,将第7军改编为第2路军第2支队。支队长王汝起,副支队长刘雁来,政委王效明。
1940年4月中旬,冯仲云就任第3路军政治委员,在张寿篯(李兆麟)的主持下,正式将第3路军所属部队改编为第3、6、9、12支队。
1941年3月中旬,第1路军第2方面军在东宁县境改编为抗日联军第1支队。
1940年11月至1941年12月,因抗联部队损失严重,抗联第1路军、第2路军和第3路军大部,相继越界到苏联境内进行休整,东北战场上只留下了少数小股抗联部队同敌人作战,进行游击活动。苏联远东军援助东北抗日联军正式关系的确立,为抗联部队休整创造了有利条件。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抗联领导人经过反复讨论,决定以主要精力对部队进行整训,保存部队实力,提高部队素质,作好战斗准备,迎接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光复中国东北的战斗。
从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取消后至1942年,东北党组织几乎与中共中央失去了一切联系,这一时期全国都在进行抗日斗争,处于极其艰苦的时期,东北的抗日斗争已成为局部的斗争。
1942年8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在苏联正式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亦称苏联远东方面军步兵第88旅),周保中任旅长,张寿篯(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长,崔石泉(崔庸健、朝鲜国籍)任参谋长。下辖4个教导营、2个直属连(迫击炮、通讯)。同年9月13日,在原东南满、吉东、北满等党组织基础上,成立了统一的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执行委员会(简称“东北党委员会”),并千方百计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听候指示。百般设法寻找中共中央文件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同志的著作,如饥似渴地学习和领会党中央的指导思想、方针和政策,按照正规军建设的要求和战时需要,结合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实际,在苏军的帮助下,对指战员进行系统的现代化军事训练,包括爆破、空降、滑雪、通信等特殊技能的训练,为最后胜利进军东北,光复国土奠定了基础。
在苏联境内整训的3年多时间里,教导旅一边整训,一边从营地陆续派出小部队返回祖国东北进行敌情侦察和各种游击活动,收集大量情报,对抗联部队配合苏军进军中国东北,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4年,在中国抗日战争敌后战场上,八路军和新四军开始进行局部反攻。到1945年上半年,已将日本侵略军围困于华北、山东、苏北、苏南等几个大中城市和交通沿线的狭小地带,冀热辽区的部队挺进到热河作战。
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投降,日本帝国主义更加孤立。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并派出远东军进入东北战场。在苏联整训的东北教导旅空降人员和在东北各地坚持游击战争的部队,以及执行侦察任务的部队、抗联地下工作干部组织的军队,积极配合苏军作战,打击日本侵略军。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北抗日联军部队利用与苏军配合作战的有利条件,迅速占领了长春、哈尔滨、沈阳、吉林、佳木斯、齐齐哈尔、延吉、北安、绥化、海龙等70余座大中城市和县镇,并在苏军配合下,发动群众,摧毁敌伪势力,扩建部队,维护社会秩序,保卫抗战胜利成果,接应八路军、新四军部队挺进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1945年9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成立。1945年10月20日,周保中、崔石泉(崔庸健、朝鲜国籍)等同志向东北局移交了组织关系,中共东北党委员会完成了历史使命即行撤销。194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东北抗联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并,改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周保中任副总司令。1946年1月,又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至此,东北抗日联军胜利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东北抗日联军14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党和人民给予了高度评价,正如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中指出:“前东北地下党组织之党员与抗联干部同志们,在党中央领导与抗日救国的总的政策之下,曾在极艰难复杂环境中对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满洲国进行了长期的残酷的英勇斗争,曾得到东北人民的爱戴。‘八一五’东北光复初期,又协同苏联红军及八路军、新四军,最后击败日寇,解放了东北。是中国党光荣历史不可分的一部分。”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是一部英勇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东北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拯救中华民族的一部鲜血写就的历史。东北抗日联军仅有近4万人的军队牵制了近40万的日伪正规军,有利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它的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建树的抗日业绩,表明了它不愧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 抗联英雄杨靖宇最后的五天五夜节选
杨靖宇在辉南县石道河子召 开会议,专门研究粉碎敌 人“大讨伐”的对策。主 张撤退的同志提出两个方 案,一是部队向苏联转移,形势好转后再回来;二 是杨靖宇带司令部隐蔽到 长白山深山老林里,其他 部队留下打游击。 “这两个方案都被杨靖宇推翻了。”“杨靖宇当时嗓门很大, 他主张在这里坚持打下去 ,这样不仅能牵制敌人一 部分力量,给党中央减轻 抗战压力,而且对巩固当地群众抗日基础也有一定 作用。” 1939年的冬天,格外 寒冷。此时,一张陆空交 织的大网,正一步步向杨 靖宇撒开。面对敌人的疯狂剿杀,杨靖宇部队决定 化整为零,分散突围,待 机重新集结。
“1939年12月24 日,杨靖宇身边尚有400余 人的抗联部队,到1940年2 月2日就只剩二十七八个 人了。2月18日,杨靖宇身 边的最后两名警卫员在濛 江县附近向老乡购买粮食和衣服时被捕,敌人从他 们身上搜出杨靖宇的印章 ,判断他可能就在附近, 于是增派兵力和飞机展开 围捕。” 1940年2月23日10点左 右,杨靖宇踏着没膝的白 雪,来到濛江县保安村三 道崴子林中,遇到4个进 山打柴的农民。由于行动不便,他将购买吃穿用等 事委托给他们。 “那时他已6天6夜粒 米未进,周围还有几百个 敌人在全力围捕。储存抗联过冬物资的密营几乎都被敌人 破坏了,寒冬腊月根本找不到吃的,莫要说粮食,就连 草都埋在二三尺深的积雪 里。”吃的是树皮、棉絮和草根。吃树皮得先把老皮刮掉,把那层泛绿的嫩皮一片片削下来,放在嘴里嚼。,根本咽不下去,就是勉强吃下去了,肚子里不好受。” , 单枪匹马的杨靖宇,早已筋疲力尽别说吃口饱饭、喝口热水,就连踏实睡上一觉 都是一种奢望。 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的 对面如今有一家门脸不大的饭 店,当年,杨靖宇与敌人作战时背靠的是一棵扭筋子树, 1940年2月23日下午3 时10分,,接到叛徒告密的敌人又派出5批近200人围剿他。 “敌人心里明白,杨 靖宇身经百战,他们不多派日军是根本斗不过大老 杨的。。时间定格在1940年2月23日16时 杨靖宇生命里的最后一 刻,杨靖宇把枪口对准了敌人。关东军留下的 一段战场实录杨靖宇最后时刻: “讨伐队已经向(杨靖 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 米,完全包围了他。劝他投降。可是他连答应的 神色都没有,依然不停地 手持双枪向讨伐队射击。 交战20分钟,有一弹中其 左腕。但是,他继续用右手的枪应战。讨伐队认为 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 火。” 终因寡不敌众,杨靖 宇被敌弹射中胸膛,他持 平手中匣子枪,厉声怒斥 :“谁是抗联投降的,滚 出来我有话说。”语毕,高大的身躯便仰面倒在大 树旁,终年35岁。鲜血染 红了皑皑白雪 。 杨靖宇牺牲后,日本 侵略者始终无法理解的是 :自2月18日以来,他已被 围困在冰天雪地里,完全 断粮五天五夜,他究竟靠什么生存?为了解开谜团 ,敌人残忍地将他剖腹查 看,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 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 粒粮食!连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 郎也不得不承认:“虽为 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 叹,大大的英雄!” 最激荡悲壮的诗文, 往往在最惨烈、最残酷的 漩涡里诞生。因为写它的 不是笔墨,而是生命血性 的最后奉献。杨靖宇用英雄壮举诠释了一名共产党 员的坚定信仰,更展现了 东北抗联将士的刚 烈血性。置身杨靖宇将军 牺牲的地方,当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硝烟仿佛并未走 远,“松花江水流不停, 不灭日寇心不平。”这首歌在白山黑水间传唱,半个多世纪不曾绝响
夏云杰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