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上帝王庙号的问题各位,鄙人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各位。是关于帝王庙号的问题。为什么在唐朝以前,各个朝代的帝王(除了开国皇帝...
关于历史上帝王庙号的问题
各位,鄙人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各位。是关于帝王庙号的问题。为什么在唐朝以前,各个朝代的帝王(除了开国皇帝以外)的庙号都是用“XX帝”(如汉武帝),而从唐朝开始,以后的帝王(开国皇帝除外)的庙号就是用“XX宗”了。鄙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望请各位指点迷津。谢谢!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刘邦外,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刘秀上庙号);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佑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你所说的汉武帝是他的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给与褒贬。称为谥号。谥号按性质可分为三类
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
圣闻周达曰昭,行义悦民曰元。
布纲治纪曰元,辟土服远曰桓。
温柔好乐曰康,布义行刚曰景。
柔质慈民曰惠,圣善闻周曰宣。
安民力政曰成,照临四方曰明。
聪明睿知曰献,布德执义曰穆。
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好内远礼曰炀。
表同情的:
恭人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
我们通常说的汉高祖刘邦,“高祖”也不是他的庙号。刘邦庙号为太祖,尊号高皇帝,也就是谥号为高皇帝。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知识连接: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刘邦外,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刘秀上庙号);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佑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明宗是好庙号?
庙号是东亚地区君主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跪拜的商朝。
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另外,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定论的功用。
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世祖、太宗、高宗、中宗、世宗、仁宗等。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copy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百古共传。”)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度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知,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道宗只能亡国。
皇帝的庙号如果用明宗,证明了这个皇帝在位期间能知人善用,能体察民情。因此后人会给予明宗的庙号,表彰其功绩。
历史上用过明宗庙号有五代十国的后唐明宗李嗣源。李嗣源在位七年,杀贪腐,褒廉吏,注意民间疾苦。算得上一位有为的皇帝。因此死后得到明宗的庙号,也是对其功绩的褒奖。
所以明宗算得上一个好庙号。
明代皇帝谁没有庙号?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希望采纳
为什么历史上只有宋神宗和明神宗的庙号为“神”
因为神宗名褒实贬,宋神宗的王安石变法不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加剧了党争,明神宗将国家搞的一塌糊涂。所以清朝也不选神宗作为庙号。
扩展资料
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
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另外,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论定的功用。
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庙号词条
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明神宗支持张居正变法,这二位皇帝的变法都触犯了既得利益者,所以在二位皇帝“驾崩”之后,那些既得利益者就送上带有“神”字的庙号来表达他们的不满,因此宋神宗和明神宗的庙号中就都有个“神”字。
拓展资料古代帝王的庙号十分讲究:
第一、帝王驾崩才有庙号,活着是没有庙号的。
第二、开国皇帝对国家有大功,庙号才配有“祖”。比如汉高祖、宋太祖;守成皇帝如果治国有才,庙号才配有“宗”,比如唐太宗、宋太宗、清世宗。
第三、庙号有褒有贬。比如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这是贤德之君的庙号;哲宗、兴宗,是有作为的皇帝的庙号;玄宗、真宗、道宗,因为好玄虚,所以有此庙号;文宗、武宗,则是名褒实贬的庙号。
古代帝王在死后一般都有相应的庙号,什么汉高祖,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庙号代表着后继子孙对自己祖先的美誉,君王死后会在太庙中供奉。而“神”这个字,在庙号几乎只有宋神宗,和明神宗呢。毕竟中国古代人对于“神”是有信仰的,人们相信神的力量,一般神这个字很少出现在人的字号之中,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赵顼,要用神宗这个庙号呢?
对于神宗这个庙号,当时的官员解释道,庙号之建久矣,其间圣贤之君作,而应天下之治者多矣,然未有神宗为号者,抑神也者。妙万物以为言、而难其称欤。抑天之所启 、以配大行之庙乎。书载益称尧德。曰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盖圣神所以立道。文武所以立事也。
对于神宗,还有人解释道,神宗去世,是守成派的大臣选的谥号,守成派本来就不赞成神宗的变法,但是皇帝刚刚去死,他们不敢批评。就想了“神”这个庙号,明褒实贬的字来做起庙号。周公谥法第一句就是,民无能名曰神。也就是说大臣也不知道选什么庙号好,就选个神字吧,显得霸气。
大家觉得宋神宗是一个怎么样的皇帝的,历史上对他褒贬不一欢迎一起讨论。
皇帝的庙号问题
开创为祖,例如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什么的,守成为宗,例如宋太宗赵光义什么的。rn那什么情况下称为什么帝呢,比如汉武帝、汉哀帝什么的,这是根据什么称呼的?帝是谥号
谥帝王的谥号常用“帝”字,如汉武帝、汉文帝;也有用“皇帝”的,如明成祖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唐朝以后,谥号文字加长,从1个字发展到清朝的21字或23字。
此外,除了谥帝王,诸侯、后妃甚至大夫都可能有谥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其实唐朝以前的皇帝也都是有庙号的,只是称谥号比较习惯一些
到了唐朝以后,皇帝的谥号变得越来越长,称谥号变得很不方便,于是就改称庙号了,也就是X祖或者X宗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具体请看链接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时被取消;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佑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