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上心理最变态的皇太子是谁?
皇太子的心理变态 康熙帝虽然做出废黜皇太子的决定,但对允礽仍旧怀有鞠育之情,因而深深地陷入矛盾、痛苦之中,思想产生一定反复,其有关讲话,也给人旋即生悔之感。《清圣祖实录》卷234,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甲申、戊子。尽管如此,他还是于九月二十四日颁布了废黜皇太子允礽的诏书。 然而,康熙帝对于自己耗尽心血培养的皇太子竟成为恶行昭著,尽失人心之人这一事实,仍百思不得其解。加之他本来就有迷信思想,于是,产生了允礽“忽为鬼魅所凭,蔽其本性”,“非狂疾何以致是”的荒谬想法。《清圣祖实录》卷234,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己丑。 值得注意的是,一废太子之际,康熙帝将允礽的“贪暴纵恣”,归结为“为鬼物所凭,狂易成疾”;《清圣祖实录》卷234,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丁酉。复立允礽时则称此疾“已渐痊可”;《清圣祖实录》卷237,康熙四十八年庚辰。二废太子时,又说允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清圣祖实录》卷251,康熙五十一年九月庚戌。 其实,清朝采用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册立的惟一一位皇太子允礽,并无所谓狂易之疾,而是有着较重的心理变态,其诸多暴戾残虐行为,与此有密切关系。 允礽个性的突出特征,是心胸褊狭,性格暴躁,敏感焦虑。这既有先天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他所处的环境使然。 变态心理的养成 生母孕期焦虑或为先天原因 允礽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其生母赫舍里氏怀孕的后一阶段,也是胎教最重要的时期,恰值三藩之乱初起,清廷备感窘迫之际。面对这种相当不利的形势,赫舍里氏的复杂心情,恐怕要超过后宫的所有人。由于她的头生子承祜已夭折,康熙帝曾为此深感痛惜,所以,再次生子,便是赫舍里氏身为皇后的首要职责,亦为康熙帝、孝庄太皇太后期盼之至。如果康熙帝重新有了嫡嗣,将在与三藩的力量对比中增加清朝实力,而赫舍里氏也可因此而进一步巩固其中宫地位。可是,如果此次生下公主,则将使她愧对夫君与太皇太后,留下终生遗憾,再次生子,故形成较重的心理负担。赫舍里氏在孕期的紧张、焦虑心态,对于胎教不利,而这种情绪会对胎儿产生一定影响。允礽禀性暴躁,或许有此先天性因素。 赫舍里氏生下允礽时,年方22岁,此前已曾生育,这次却因难产去世,不能排除她在孕期过重的心理负担所产生的负面作用。 宠溺促成暴虐 允礽不满两岁,被册立为皇太子,从此处于极尊地位。康熙帝对他疼爱之至,无人敢对他指责一字,无不竭力加以奉承。允礽14岁前,曾祖母孝庄虽然健在,但年高多病,已不能像培养孙儿康熙帝那样,亲自督教曾孙。在这种极为特殊的成长环境中,允礽从小养成极强的优越感,目空一切,认为除皇父康熙帝外,一切人皆不如己,应在自己的支配之下。他无法承受挫折,不能容忍任何不如意之事,否则便大发雷霆,通过攻击、虐待、伤害他人来发泄不满,甚至以此为乐。这使允礽逐步产生了很强的权力欲望及滥用权力的习性,而在生活方面享有与皇帝等同甚至有所超越的待遇,又使他自幼具有对物质财富的强烈占有欲,养成挥霍无度的作风。这是允礽残暴、贪婪的思想根源。缺乏限制的权力以及为其所任意索取的财富,彻底腐蚀了他的身心,促使其性格中的两大弱点愈益彰显。一方面,原有的暴躁、焦虑等个性特征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本已较差的心理承受力,进一步降低,精神极为敏感、脆弱,变态心理由此萌生。 康熙对恶行视而不见 康熙帝对于允礽的培养,存在很大偏差。他对允礽的恶劣品行视而不见,对其缺点百般包容,但又最大限度地满足允礽的奢求,“以感悦其心,冀其迁善也。”《清圣祖实录》卷251,康熙五十一年十月辛亥。然而,康熙帝又对允礽在满汉文化知识方面的学习抓得很紧,希望他能够读书明理、文武兼通、宽仁孝悌。可是,允礽在知识学习上大有长进,令人欣慰的同时,其贪婪、自私、残暴、为所欲为的思想作风,也在恶性发展。应当说,康熙帝对于允礽的这一严重问题,并非毫无觉察,但只是幻想通过让允礽学习知识,特别是学习儒家修齐治平之道,使之感悟,改正其恶行。同时,他又以允礽具有较高的满汉文化素养,“其骑射言词文学,无不及人之处”,《清圣祖实录》卷234,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己丑。来安慰自己,以减轻他对允礽畸形发展的忧虑。这种自我欺骗的做法,只能加速悲剧的来临。 文化差异造成精神压力 满汉传统文化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特定氛围,也对允礽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 允礽仅仅凭依嫡长子身份而获储位,这同满族传统政治理念并不相符。在仍然受到满族传统文化影响的满族宗室王公内心深处,原本即对根植于汉文化土壤的皇太子角色,感到陌生,并抱有一定抵触心理,只是由于皇权强固,康熙帝决意实施这一制度,他们惟有服从而已。而皇太子允礽性格作风上的突出弱点,促使他们进一步产生对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的怀疑,加重他们对于这一制度最大获利者——储君允礽的反感。康熙十四年(1675年)建储后陆续出生的众皇子(皇长子允禔除外),更因皇太子允礽的存在,剥夺了他们竞争皇位的权力与机会,直接损害到其切身利益,因而对允礽产生不满与妒忌。加之允礽对众兄弟欺压凌辱,部分年长皇子中终于形成反太子派。 他不可能不觉察到这些骨肉手足及皇室懿亲、王公大臣的不满甚至敌意,感到一股强大的反对力量正在步步紧逼,使自己日益陷入被动境地,储位岌岌可危。这一严峻形势,使允礽本已处于萌芽状态的变态心理愈益加重。大量事例表明,他的“肆恶虐众,暴戾淫乱”,也含有以此减轻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缓解自己的焦虑和恐惧,并对政治对手进行报复的意图。 复得储位已成惊弓之鸟 允礽的储位失而复得后,因反太子力量仍然存在,对其威胁日重,他重新成为众矢之的,同反太子派的对立更加尖锐。这种情况下,他的心理变态,亦即康熙帝所言“狂易之疾”,绝无可能去除,只有进一步加重。为了发泄自己的压抑、怨恨与不满,他殴打凌辱属下人员,达到歇斯底里的程度。他怀疑周围的一切人,甚至其手下一个小太监“如厕,皆遣人伺察”。对此,康熙帝感叹道:“以此观之,当无处不留心伺察者矣。”《清圣祖实录》卷251,康熙五十一年十月辛亥。这一典型事例,恰恰表明允礽在皇权与反太子派势力的夹击下,有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因时刻担心失去储位,允礽长时期处于焦虑之中,逐渐对所有人都失去信任,予以敌视,并以施虐他人的方式,发泄对诸皇子及王公大臣的怨恨,寻求心理上的平衡。 康熙帝所以称允礽“竟类狂易”,另一重要原因是他做出一废太子的决定后,情绪波动很大,思想斗争激烈。所谓允礽因患有狂疾才如此尽失人心,这本是一个难以自圆其说的诠释,却使康熙帝能够从中获取一些心灵慰藉,得到部分精神解脱。
哪位历史大神能给看一下这是个什么碑,上面记载的是谁,光绪16年的右副都御史太子少保是谁?
翁舒同
很多字看不清了
历史上废太子屡见不鲜,朱标顶撞朱元璋为什么朱元璋没废了他?
原因有二。
一、事出有因,朱标性格仁慈宽厚,朱元璋理解儿子的做法
《明史》记载:“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意思是说,每当兄弟犯错,朱标都会替他们求情,劝父亲朱元璋不要生气,毕竟是一家人,哪怕藩王被举报谋反,这可是死罪,朱标也会不顾一切帮弟弟。
二、朱标德才兼备,每次都占理,朱元璋虽然当时很生气,却从未真正责怪过儿子
孙贵妃病逝,朱元璋就让朱标服齐衰杖期,这并不符合传统的礼制,朱标果断拒绝,丝毫不给父亲面子。朱元璋气得不行,甚至提剑追着儿子打,不过后来他想通了,这件事朱标没有错,是自己太执拗。
扩展资料:
辅助朝政
朱标成年后就一直帮朱元璋处理朝政直到自己去世,将自己治国理政的理念在小范围内付诸了实践,很多仍有借鉴意义。
劝谏父皇
朱元璋对于一些不法勋贵采取严厉的做法,朱标表示反对,劝说朱元璋杀人太多,恐怕会伤了和气。宋濂就是在马皇后和朱标的劝谏下留下性命的。
考察关中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下诏以汴梁为北京,以金陵为南京,效仿周唐的两京旧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遣朱标考察陕西,计划为新都选址。然而第二年朱标病逝,这沉重打击了朱元璋,令其不愿再劳师动众地更换京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标
历史上废掉太子的情况屡见不鲜,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西汉初年,刘盈以嫡长子的身份被立为太子,天性仁慈没有过失,却被汉高祖刘邦认为软弱无能,刘邦想废掉刘盈,让戚夫人所生的皇子刘如意做太子,并针对此事询问大臣们的意见。幸亏吕后精明,在张良的指点下请来商山四皓支持刘盈,才打消刘邦的心思。
汉景帝时期,本来已立长子刘荣为太子,后来却改立刘彻,即之后的汉武帝。隋唐时期太子被废的事情也经常出现,隋文帝杨坚,废掉太子杨勇,杨广才得以坐上太子的位置;唐太宗李世民,原本非常看好长子李承乾,对他寄予厚望,并立之为太子,可惜李承乾太过心急,竟然起兵谋反,纯属自寻死路,结果兵败直接被废为庶人。
清朝康熙年间,胤礽一岁就被立为太子,是最受宠的皇子,没有之一。不管是文武大臣,还是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等皇子,都认为胤礽肯定是未来的皇帝。然而,康熙最后还是把胤礽废了,其中缘由很复杂,在此不做详细讨论。
从众多太子被废的事件中可以总结一个规律,凡事三思而后行,尽力做到让皇帝满意,无论皇帝对与错,千万不能跟他唱反调,否则很有可能被猜忌,导致位子不保,但凡事都有例外。明朝初年,朱标当太子时,多次与父亲朱元璋产生争执,甚至敢顶撞朱元璋,但是朱元璋从没想过把他废掉,这是为什么呢?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其实朱元璋也不忍心惩罚犯错的儿子,而朱标站出来替他们求情,说明他宅心仁厚,懂得袒护兄弟。皇帝最担心死后儿子们为了权势互相残杀,朱元璋自然也不例外,朱元璋看到朱标的做法反而会感到欣慰,因为他也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自相残杀。
在我国封建王朝时期,一旦哪位皇子被立为太子了,那么这也就意味着他就是未来的合法继承人。若是不出意外的话,只要皇帝驾崩了,皇位就非太子莫属了,谁也无权反对。然而即便是当上了太子也不能保证是高枕无忧的。若是皇帝不开心了,或是后来觉得太子能力有限,又或是太子的势力威胁到了黄帝,那么皇帝分分钟就能把太子给废掉,然后再换其他人。
历史上废掉太子的情况屡见不鲜,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明朝初年,朱标当太子时,多次与父亲朱元璋产生争执,甚至敢顶撞朱元璋,为何朱元璋从没想过把他废掉呢?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事出有因,朱标性格仁慈宽厚,朱元璋理解儿子的做法
二、朱标德才兼备,每次都占理,朱元璋虽然当时很生气,却从未真正责怪过儿子
另外,在诛杀功臣的事情上,谁都不敢劝说朱元璋,但太子朱标却直言不讳:“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告诉太子:我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帮你铲除威胁,你竟然还反对我。朱标根本不吃这一套,反而怒怼道:“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暗指朱元璋不是尧舜那样的明君。
这可把朱元璋气坏了,恨不得把儿子暴打一顿。纵然如此,朱元璋很快就消气了,如果换成别的皇帝,十有八九会废掉太子朱标。朱标拥有明君的气质,可惜英年早逝,要不然肯定是一位不错的皇帝,成就未必比明成祖朱棣逊色
朱元璋一直都十分喜爱朱标这个嫡子,在朱元璋还是王爷是就封朱标为世子,在他当了皇上后,就立马封朱标为太子。而朱标为人也十分忠厚,看重兄弟情义,每次顶撞都是事出有因,故而虽然恼怒但从未想过要废太子
凡事有因果,朱标性格仁慈宽厚,朱元璋理解儿子的做法,并且朱标德才兼备,每次都占理,朱元璋虽然当时很生气,却从未真正责怪过儿子。
中国历史上三大悲剧太子分别是哪朝的谁? 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太子?请一一写出,越详细越好
一刘据,巫蛊之祸,西汉 杨勇,隋朝,被陷害 朱标,,死得早,,儿子的皇位还被其弟弟夺取
突然发现中国历史每代第一个太子都是悲剧
夏 夏启之子太康被后羿驱逐,成为了第一个悲剧
商朝 太丁(生卒年不详)亦称大丁,姓子,是中国商朝的一位太子,《史记》称他尚未成为王就已去世
周朝 太子伯邑考 也早死了
秦朝 扶苏 自杀而亡
汉朝 刘盈傀儡郁闷而死
东汉 刘彊被迫交出太子之位
晋 傻子八王之乱被毒死
隋 唐 杨勇:我恨老二
李建成:我也是
宋 赵德昭自杀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元朝 真金继续早死
明朝 朱标还早死
清朝 褚英被爹杀死了
汗武帝的太子
本文标题: 历史上缺点(负面记载)少的太子有谁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526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