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父亲对子女的遗言和寄语

发布时间: 2021-08-25 03:58:0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2

父亲对儿了的寄语父亲对儿了的寄语1、今天,你羽翼已丰,天高任飞翔;但要准备好时刻面对风雨。今天,木已成舟,海阔凭远航,但要准备好...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父亲对子女的遗言和寄语

父亲对儿了的寄语

父亲对儿了的寄语
1、今天,你羽翼已丰,天高任飞翔;但要准备好时刻面对风雨。今天,木已成舟,海阔凭远航,但要准备好时刻挑战骇浪。
2、聪明的人,今天做明天的事;懒惰的人,今天做昨天的事;糊涂的人,把昨天的事也推给明天。愿你做一个聪明的孩子!愿你做一个时间的主人!
3、孩子,把爱国落实到你的生活中吧。爱国不是背诵政治口号,爱国要从你身边做起。自尊自爱,善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保持环境整洁,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上完厕所要冲洗,不随地吐痰,按顺序排队。
4、这个问题你处理得太棒了,连老师也自愧不如,继续努力,你一定会更出色!
5、你真让人感动,老师喜欢你的敢想、敢说、敢问和敢辩,希望你继续保持下去。
6、从容应对,倾出所能,走过风雨必现彩虹。
7、希望新学期,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殷茂稼在各方面都能更出色!更优秀!
8、一直以来也许是爸妈的时间有限对你的关爱不够,你一直不受关注的学习成绩总是让我们担心可是经过这次的期中考试我们发现你并不笨,只要努力就没有你做不到的,希望你今后在老师的关注,爸妈的关爱下学习成绩会更上一个新台阶。
9、没有想到同学们这么聪明!老师真低估你们了!
10、儿子在学校一定要听老师的话,认真学习,望老是严加管教!
要听话

儒林外史匡超人父亲的临终遗言是什么?

《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的人物形象分三个阶段:

1、匡超人年少是心地善良,事亲孝顺,是个淳朴可爱之人。

书中描述:他在马二先生资助下回到家见到娘亲就“放下行李,整一整衣服,替娘作揖磕头。”父亲卧病在床,他晚上拿个被单,睡在父亲脚跟头。他白天里杀猪,卖豆腐,晚上便服侍父亲。他父亲夜里睡不着,要吐痰,吃茶水,一直到四更鼓,匡超人就读书陪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个更头。

2、匡超人初到杭州后,就卷一帮无法取得功名的假名士之中,年少时那朴实敦厚的人品开始受到这些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命清高,却意图投机取巧侥幸名利双收的理论污染,思想开始蜕变,被这些人同化。

书中写到:虽然马二先生教他懂得了读书人应以文章举业为主,但这条路终究是难走的,况且此时的恩师李本瑛已被人诬告摘了印,无人提携,于是匡超人转身投入到西湖斗方名士们所吹捧的“终南捷径”之中了。

3、匡超人渐渐在这个污浊社会的学有所成,习得一身暴寡情薄义、虚伪、撒谎的嘴脸。

书中叙述:他本已娶妻郑氏,却在李“恩师”问及可曾婚娶时,“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只这三个字的谎言使他又得娶李“恩师”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外甥女,又得了极其可观的数百金的装奁,享了好几个月的天福。

匡超人对着景兰江和蒋书办攻讦曾经给他许多帮助的潘三说:“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潘三固然作了许多坏事,现身陷缧绁是罪有应得,但匡超人却不应弃之不理。想当初潘三待匡超人也不薄,被捕后也未将匡超人供出来,此时匡超人不念半点旧日情分,其心如蛇虫螫毒。

对已故父亲的寄语

1、陪父亲走过生命最后的时光,现在还是控制不住流泪,此刻我才深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含义。后悔自己之前的任性,后悔没有对父亲多些包容,父亲,愿您在天堂没有疾病的痛苦。

2、爸爸,我好想你啊,大家都好想你,你在那边过得好吗,虽然我现在面临一些困难,但是您放心,我会加油的,因为我是您亲手养大的孩子,我们永远都在一起。

3、父亲去世一年了,他老人家走时,我不在身边。现在,第一个清明节来临,我也无法回去为他敬一杯洒,叩几个头。遥望家乡,感觉漂泊无依,身不由已。

4、您的音容笑貌时时刻刻浮现在我眼前;远在天堂那边的父亲!

5、特殊的年特殊的日子,亲爱的父亲走了,走得很安详。愿天堂有暖阳,有鲜花,没有病痛。父亲一路走好!

6、我的父亲言行举止都让我们做儿女骄傲,我爱我爸爸,就算父亲去了天堂,他永远是我的好爸爸,我想你爸爸。

7、我现在只能记住一句话,把会做的事做到极致,每天鞭策自己,愿父亲在天堂看守着我们,愿平淡是真。

8、寄给天堂的父亲:是那么的突然,您带着遗憾和没有完成的许多事走了,做儿女的没能尽上一点点孝。但儿女们也努力了,把留下的问题也解决了,唯一希望能多活几年的母亲也走了,她也离不开您给您做伴来了。

9、天堂的父亲,爸爸我们想您!不能再牵儿的手,愿父亲在天堂一路好走!

10、祭奠已在天堂的老父亲,愿他在那边安好。保佑后人安康!

对已故父亲的寄语

1、父爱无言,父爱无边。父爱像一座山,给我最坚实的依靠。爸,可知您的三女儿,未及成字,泪已潸然,明天就是您去世十年的忌日了,亲爱的爸爸,您在天国还好吗?父亲走了十年了,音容笑貌依然如昔,深深根植于我的脑海之中。您走了,却把思念和回忆留给了您的小女儿。父亲,您感觉到了吗,我想您!

2、烟雨朦胧,一切都笼在薄薄的雾纱里。窗外,鹅黄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飘飞着,满树盛开的白玉兰惹人眼目。天空灰蒙蒙的,深邃而广垠,我望不到天际!清明又将至。白玉兰啊,请你告诉我,天堂是否也如人间一样,已是春满枝头,鸟语花香? 

 3、寒冬的又一次来临,雪花轻轻地舞动着灵性,此刻的心无比清亮透明,因为我知道,生命的价值在于一瞬间的滑落,一瞬间的永恒。雪花落在脸上感到丝丝清凉,冷,只是表面现象,骨子里流动的依然是父亲温热的血脉  

4、病魔啊,你为什么如此的无情!你真的过早地夺去了父亲的生命!你带给儿女们的是无比的悲痛和内疚!父亲临走时,儿子不在其身边,儿女们刚有点出息,可父亲你就走了。父亲,你操劳了一辈子,为什么不给儿子报答的机会!父亲,怎么会这样!难道这就是你的命,儿女们的命么?我们深深的爱着父亲!我们十分怀念父亲!我们寄上了我们的哀思,我们寄上我们的期盼: 来生有灵,再为父子,以报父恩 !

1、宝贝,这件事可能让你打击很重,但我们还是要加油,因为爸爸一直在我们心中,我们要加油更多,不能让这件事失望,相信天上的爸爸也不希望你这样,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2、遗憾的是,毽子早已远去,只留下这样一片黑暗的景象,让我在未来的岁月里,将思念的痛苦辗转反侧。

3、忘记,是真正的深思是一种美德,而不是每天为老人们放一双筷子,无法从悲伤中解脱出来,这是更好的与死者在生活中忘记。

4、奶奶,我很想你,我们都很想你,你在那里过得很好,虽然孙子面临着一些困难,但你放心,我会加油的,因为我是你自己的孙子,我们会永远在一起的。

5、在这一天,许多早已消失的人或物突然变得清晰起来。整个世界的过去,又一次在我眼前。想你,依旧在心底。扬起希望的帆,生活还得继续。

6、在路上,我认为,父母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应该回报他们。烧纸其实是没用的,我们应该在父母还活着的时候好好对待他们,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当失去时,我们可以意识到家庭是多么珍贵。

7、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有些人注定是很重要的,有些人注定在我们心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我想念我的父母,想念他?生命不可能重生,生命不可能次等。亲人的离别,让我们懂得珍惜!珍惜自己,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8、此刻,作为朋友,我们只有思念,深深怀念,感谢你陪我们走过过去,与你在一起的时光,雨天常常阳光灿烂,你的微笑,简单而真诚的朋友,将是我们一生永远的财富;而失去你,是我们这辈子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

9、最爱我的爷爷,当初连最后一面的你也没看到,是我一生中的一大遗憾!但你永远在我心里,所有我爱的,都永远在心里!祝你那边一切顺利!

10、死者不仅是一位长者,也是我们生活的向导;离开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更是我们坚强的依靠。悲伤的长号,他眼中的泪水,让我们祈祷,愿他进入天堂的怀抱!

11、人们常说,美好的生活是平和的,而我的善良、单纯、和人们毫无争议的亲人们总是带着苦难,为什么命运老和我们开着大玩笑呢?叔叔眼中的绝望、痛苦和渴望深深地刺痛了我,我的心在流血。

12、十二太阴月,冬天的雨纷纷,流浪的儿子打破他的灵魂,问天空,雨雨连续轻轻哭泣,雨运行地球南北各地,发送祝福两次冷,阴和阳两个没有眼泪,只有雨送悲伤!
父亲的教诲像一盏灯,
父亲的关怀像一把伞,
父亲的爱护像一棵树,
父亲的慈祥像一座山!
虽然父亲已离我而去,
可我还是要把无数的思念化做心中无限的祝愿,
默默地为父亲祈祷:父亲我爱您!

列举一则古代名人的家风家训

家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级组织单位。历史上,许多人通过承担对家庭、氏族的责任,实现从个体“小我”到社会“大我”的转变。

在此过程中,他们教育子孙、持家治业的智慧凝练成富有哲理的语句,成为家训,经由后人世代相传,既作为家庭成员立身处世的准则,又作为家庭文化赓续延绵的依据。

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颜氏家训》《朱子家训》《钱氏家训》等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

传统中国,“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因此,家风家教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家风,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先辈留与后人的智慧宝典。家训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自此绵延数千年,中国传统家训精深宏富,是中国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

一、姬旦《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

走如马,不与马争走;

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

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赏析:《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二、司马谈《命子迁》

司马谈(约公元前165-公元前110年),西汉时史学家,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司马迁之父。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译文: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从事奉父母延伸到事奉君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最终圆满于立身行道,这才是孝道的完成。通过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才是最大的孝道。

赏析: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有人甚至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三、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中国人心目中智者的化身。


这是诸葛亮在晚年时写给他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要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文末又谆谆教诲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诸葛亮为了蜀汉之国事日夜操劳,无暇顾及儿子的教育问题,于是写下这封书信告诫儿子。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褊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

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四、诸葛亮《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译文: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

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做到这些以后,虽然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哪里会损毁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

如果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私情,碌碌无为,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中,就会难免沦落到下流社会,成为没有教养,没有出息的人。

赏析:《诫子书》和《诫外甥书》分别是诸葛亮为告诫其子诸葛瞻和其外甥庞涣所作。

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能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

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可以说各有侧重,《诫子书》强调了“修身学习”的重要性,《诫外甥书》则阐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


五、欧阳修《欧阳永叔集》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译文: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赏析: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六、琅琊王氏家训

琅琊王氏,我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晋代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素有“华夏首望”之誉称。《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以及186位文人名仕。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译文: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极点;把美名推让给别人而自己承担过失,是德的极点;传播好名声使亲人显赫,是孝的极点;兄弟和乐,宗族欢欣,是悌的极点;在财物面前没有比谦让更好的了:这五条,是立身的根本。

赏析:以信为首,以行达信,开门施教,贵在待人。王氏家训把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放在首位,把“信”作为立身处世的第一要务。这摒弃了“死读书”关门式的教育方式,教育后人走出家庭,诚信地与人交往。


七、《包拯家训》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县)人,北宋名臣。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译文:包拯在家训中说道:“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不顺从我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

赏析: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珙”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

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镌刻在石上,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寥寥数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足为世人风范。


八、司马光《家范》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

译文:当人母亲不担心她不慈祥,担心的是过于溺爱而不知道教导他们。

对于母辈,司马光认为:慈母之所以败子,关键在于爱而不教,只是过分的宠爱和溺爱。

小则使儿女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知稼穑之艰,不晓生计之难;大则使儿女们任性孤行,不顾纲纪,无法无天,以至于做出不忠不孝、丧尽天良的事,到头来身入囹圄,身首异地,成为社会上的渣滓和罪人。

赏析:司马光自己说,《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他说;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就研究立身处世和处理复杂的身边矛盾而言,《家范》确实重要且实用。现代人需要从古训中汲取智慧,做一个“世事练达”之人。


九、陆游《放翁家训》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事。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译文:才思敏捷的孩子,最容易学坏。倘若有这样的情况,做长辈的应当把它看作忧虑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要经常加以约束和管教,让他们熟读儒家经典,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

就这样十多年后,他们的志向和情趣会自然养成。不这样的话,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就不会只有一个。我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良药,都应该谨慎对待,不要留下遗憾。

赏析:陆游一生极其重家庭教育,写了大约二百首有关教育子女的家训诗。《放翁家训》是陆游的一部家训专著,此书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约写于其四十四岁时,后一部分约写于其八十岁左右。

《放翁家训》在宋代的家训中有一定的地位,此书结合陆游自己的切身经验写成,故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独特发人深省之处,其中最突出的思想是教育子孙要继承清白家风,做清白人,专心耕读,做乡中君子。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意思是,节俭能使家庭兴旺,勤快会使身体强健。既勤劳又节俭,人生才能高枕无忧。他不肯将金钱留给后人,曾写信对女儿曾纪芬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意思是,为官应当清廉,当为民请命,不是为了发财。子孙全靠自己,何须我来帮衬。所以,我绝对不留一文钱给后人。  

    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家教很严,对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四戒是: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四宜是: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四戒”与“四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补充,相映生辉。既告诉了后人什么不该做,又告诉了后人应该怎么做。这样的家训,既简洁明了,又深刻透彻。  

    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写过一副对联传给后代:“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是说,如果子孙像我一样正直、果敢,那我留钱做什么?贤良的人拥有了大量钱财,就会玩物丧志,失去了远大志向。如果子孙不如我,那我留钱做什么?愚蠢的人手中有了钱,不仅不思进取,还会去做坏事。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52岁时才有了一个儿子。虽晚年得子,但家教甚严,从不溺爱。传说73岁时,病危的他把儿子叫到床前,说想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父命难违,时年21岁的儿子只得勉强答应。可他从未做过馒头,请教了邻家大娘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做好了馒头,喜滋滋地送到父亲床前,谁知父亲早已断气。案头上有张信笺,上面写着父亲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无独有偶,民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这样说过:“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他的这句话,激励着当时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青年志士,努力奋斗,坚持不懈,走向成功,不辱门风。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时至今日,也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当今的人们,成为许多有志之士为人处世的标准。  

    可见,好的家训家风,会成为一个人一生的航标。让他在人生的大海上不仅不会迷失,还会走得更远。

家风,往小了说是一个家的发展规划和准则,是一个家庭兴盛的基础;往大了说是一个国家的风气,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准则。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任何时候谈家风都不会过时。

1、陆游家训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写下26条家训传给后人,告诫后代:“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但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人事耳。戒之戒之。”

意思是说,当官不如务农,一辈子不做官也不要紧。自己耕种,衣食无忧,这样的生活是非常好的,人生没有什么遗憾。切记,千万不要为了生存而去做坏事。

2、曾国藩家训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意思是,节俭能使家庭兴旺,勤快会使身体强健。既勤劳又节俭,人生才能高枕无忧。

他不肯将金钱留给后人,曾写信对女儿曾纪芬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

意思是,为官应当清廉,当为民请命,不是为了发财。子孙全靠自己,何须我来帮衬。所以,我绝对不留一文钱给后人。

3、纪晓岚家训

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家教很严,对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四戒是: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四宜是: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四戒”与“四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相补充,相映生辉。既告诉了后人什么不该做,又告诉了后人应该怎么做。

4、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释义:这是诸葛亮在晚年时写给他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要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文末又谆谆教诲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周希陶《增广贤文》

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人不通今古,牛马如襟裾。

释义:积蓄千两黄金,不如多买书籍传给后代。养儿子不教育和养驴没有区别,养女儿不教育和养猪没有两样。有了田地不耕,粮仓也会空虚,有书籍不读,子孙必定愚笨。粮仓空虚生活就没有保障,子孙愚笨就会不讲礼义。

同你长谈一次话,收益胜过读十年的书。一个人不能博古通今,就如同牛马穿上衣服没有什么区别。

1、陆游家训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写下26条家训传给后人,告诫后代:“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但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人事耳。戒之戒之。”
意思是说,当官不如务农,一辈子不做官也不要紧。自己耕种,衣食无忧,这样的生活是非常好的,人生没有什么遗憾。切记,千万不要为了生存而去做坏事。
2、曾国藩家训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意思是,节俭能使家庭兴旺,勤快会使身体强健。既勤劳又节俭,人生才能高枕无忧。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褊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阐释:这是诸葛亮在晚年时写给他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要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文末又谆谆教诲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诸葛亮为了蜀汉之国事日夜操劳,无暇顾及儿子的教育问题,于是写下这封书信告诫儿子。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欧阳修《诲学说》
释义:语源自《学记》。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
译文: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赏析: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3、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
——颜之推《颜氏家训》
4、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朱柏庐《朱子家训》
5、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李毓秀《弟子规》
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载刘备语
7、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北宋 范仲淹《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释义:告诫后代们要勤于读书,尊师重道,要讲求礼仪,懂得谦让,和朋友邻居要和睦相处。
8、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朱子家训》
释义:对于一碗粥或一顿饭,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9、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迁《史记》
译文: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从事奉父母延伸到事奉君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最终圆满于立身行道,这才是孝道的完成。通过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才是最大的孝道。
赏析: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有人甚至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10、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琅琊王氏家训
译文: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极点;把美名推让给别人而自己承担过失,是德的极点;传播好名声使亲人显赫,是孝的极点;兄弟和乐,宗族欢欣,是悌的极点;在财物面前没有比谦让更好的了:这五条,是立身的根本。
解读:琅琊王氏有中华第一望族之称,自汉谏议大夫王吉“始家臬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即开创了家族贵显的先河,后经东汉魏晋南北朝至唐末约一千年,族中竟有六百余人将名字刻在了人类文明史上,单宰相就出产了九十二位。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意思是,节俭能使家庭兴旺,勤快会使身体强健。既勤劳又节俭,人生才能高枕无忧。他不肯将金钱留给后人,曾写信对女儿曾纪芬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意思是,为官应当清廉,当为民请命,不是为了发财。子孙全靠自己,何须我来帮衬。所以,我绝对不留一文钱给后人。  
    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家教很严,对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四戒是: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四宜是: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四戒”与“四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补充,相映生辉。既告诉了后人什么不该做,又告诉了后人应该怎么做。这样的家训,既简洁明了,又深刻透彻。  
    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写过一副对联传给后代:“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是说,如果子孙像我一样正直、果敢,那我留钱做什么?贤良的人拥有了大量钱财,就会玩物丧志,失去了远大志向。如果子孙不如我,那我留钱做什么?愚蠢的人手中有了钱,不仅不思进取,还会去做坏事。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52岁时才有了一个儿子。虽晚年得子,但家教甚严,从不溺爱。传说73岁时,病危的他把儿子叫到床前,说想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父命难违,时年21岁的儿子只得勉强答应。可他从未做过馒头,请教了邻家大娘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做好了馒头,喜滋滋地送到父亲床前,谁知父亲早已断气。案头上有张信笺,上面写着父亲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无独有偶,民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这样说过:“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他的这句话,激励着当时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青年志士,努力奋斗,坚持不懈,走向成功,不辱门风。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时至今日,也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当今的人们,成为许多有志之士为人处世的标准。  
    可见,好的家训家风,会成为一个人一生的航标。让他在人生的大海上不仅不会迷失,还会走得更远。
本文标题: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父亲对子女的遗言和寄语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415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何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物体就悬浮孝顺孝顺,孝当先还是顺当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