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奥斯曼帝国没有把自己的语言文化传播到境内其他地方

发布时间: 2021-08-16 05:57: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7

为什么殖民时期奥斯曼帝国和奥地利帝国没有走有过,譬如天津的奥地利租界。不过奥是内陆国,传统上航海不发达,也不是工业革命发源地。奥...

为什么奥斯曼帝国没有把自己的语言文化传播到境内其他地方

为什么殖民时期奥斯曼帝国和奥地利帝国没有走

有过,譬如天津的奥地利租界。不过奥是内陆国,传统上航海不发达,也不是工业革命发源地。奥匈帝国建立于十九世纪中叶,其时瓜分殖民地的高潮早已过去。
其次,如果将奥地利定义为广义的“哈布斯堡帝国”的话,那它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称号最早的来源(大概是吧)。哈布斯堡家族曾经领有西班牙在南北美洲的全部殖民地…

那笼统地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1.地处中东欧离新世界特别远就不必说了,奥地利到近代之后才征服了北意大利和威尼斯,然后没过几年又被法国意大利打回去了…奥地利帝国真正控制的海岸其实只有达尔马提亚,唯一的主要港口就只有的里雅斯特,实在是不便出海啊。
2.地理位置和一贯的传统决定了奥地利是一个欧陆霸权,并且同时面对着来自意大利、北德意志、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多重压力。同时奥地利帝国内部本身又有一打语言不通的民族,其中有半打总想着怎么起义…帝国的行政效率和军事实力又实在堪忧,完全没有开拓海外殖民地的余裕了。
3.不仅没有足够的实力,而且奥地利也没有开拓殖民地的需求。帝国的绝大部分领土都是农业社会,贸易并不发达。工业值得称道的也只有波西米亚和奥地利本土地区,生产的商品完全可以在国内市场消化…事实上你可以把奥地利帝国除了前神圣罗马帝国本土以外的部分都看作“经济殖民地”,整个帝国到一战爆发前夕都有了欧洲第三的人口却还多数没有工业化,在经济上没有寻求殖民地的必要嘛。
4.不仅经济上,政治上奥地利也没有开拓殖民地的动力。世界帝国的野望早在查理五世的时候就放弃了,罗马帝国的皇冠已经被拿破仑暴力打碎了,就连德意志地区主导权都被普鲁士抢走了,自己只能在和德国“兄弟般的同盟”中扮演弟弟…奥地利帝国其实已经(被迫)满足于一个地区霸权的位置了,没有与英法德争夺世界霸权的动力啊。
5.当然,作为一个地区霸权的野望还是有的。如果把奥地利和波西米亚、匈牙利本土以外看作是帝国的“内陆殖民地”的话,其范围其实是一直扩张的。直到1888年左右奥地利还从奥斯曼帝国手中攫取了波黑并纳入统治之下,结果造成了俄罗斯的不满和塞尔维亚高涨的民族主义,奥地利决定坚守自己在巴尔干地区的利益…结果你们都知道了,萨拉热窝枪响之后,帝国从此灰飞烟灭。

满意请采纳

奥斯曼帝国文化技术落后于欧洲是不是因为坑爹的阿拉伯字母

不是

希腊被奥斯曼帝国统治了几百年,为什么最终没有被伊斯兰化?

奥斯曼帝国统治希腊的几百年间为什么没有成功将希腊人民伊斯兰化,希腊又是怎样进行抵抗的?

被奥斯曼帝国统治希腊没有被伊斯兰化的原因是因为当初伊斯兰教的文化水平问题导致他们极度渴望知识,从而变相地保护了希腊的文明文化。其实可以说“伊斯兰教、伊斯兰文明,它保护了希腊和罗马人的历史,并传播至西方。如果没有阿拉伯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无从谈起。”

公元7世纪,改宗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开始杀出阿拉伯半岛,向波斯、中亚、埃及、叙利亚以及北非地区扩张,经过近1个世纪的征战,不但将上述地区的大部纳入版图,还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西南欧洲的伊比利亚,地跨欧亚非三洲。阿拉伯人刚刚走出氏族社会,自身文明程度并不高。

因此,他们变得极度渴望知识。特别是8世纪中期以巴格达为中心的阿拔斯王朝崛起后,对文化的重视更是达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从这以后,伊斯兰学者便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医学、哲学、文学以及历史学等领域大放光芒。前后只用了区区200年左右的时间,伊斯兰文明就一跃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进入黑暗时代,天主教开始独霸人们的精神世界。除了在一些教堂和修道院内,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在当地几乎已经等同于失传。然而,阿拉伯人的各个王朝不断组织人力物力去保存并翻译这些上古时代的文化典籍,即公元9至11世纪的“阿拉伯翻译运动”。

前后300年的翻译运动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如果包括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伦理学》、《物理学》,柏拉图的《理想国》,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这样数以百计的文化经典没有伊斯兰学者的翻译,可能早已失传。而这些阿拉伯译本最终都流入西欧,促进了西欧的文艺复兴。朱拜尔说的的确没错,没有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根本无从谈起。

希腊的文明可以说源远流长,这是他们最后的信仰,可以土地被征服,但是信仰,文化这样看不见的东西是绝不能丢的。
可能是因为希腊存在很久,文化信仰早已经根深蒂固,使得他们不容易被外来文化同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积淀,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所以即便奥斯曼帝国摧毁了其政治,但不能统治他的精神。
因为希腊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文化,所以即使被统治了几百年,他们始终没有被伊斯兰化。

西葡为什么没把自己文化根植到亚洲?

按道理,西从太平洋,葡从印度洋,就像美洲那样把亚洲成片地同化,而不仅仅是几个点。rn毕竟我认为,南美和非洲被占,主要还是方便去亚洲而为的。以当时实力,何不放手大占?rn这样亚洲很多地方就可以像巴西阿根廷那样被同化了。还可以找到空白的澳洲。拉丁文化不就可以征服世界了吗?(而不是只征服了大半美洲)
西班牙,在菲律宾,还是很成功地把当地几乎完全天主教化,这也决定了这一个东南亚国家以后的价值观和国家趋向完全是西化的。这应该算是西欧殖民者在旧大陆的最重要殖民成果了。相对而言,后来的英国殖民者在南亚,荷兰殖民者在印尼群岛,都根本没有对这片亚洲居民的宗教和价值观进行任何的同化。

16世纪的西班牙,事实上军队尤其是海军战斗力水平不错,但是因为有英格兰和法国的制约,在欧洲大陆陷入外交和战争泥潭,所以最终还是无法实现腓力二世“以菲律宾和台湾为基地联合日本征服中国”的梦想,因为16世纪后期西班牙的殖民优势就明显被削弱了。在17世纪初期和荷兰争夺台湾岛的战争亦以失败而告终。这样,西班牙在东南亚的殖民拓展也宣告停滞。

至于葡萄牙,这个国家即使是殖民事业强大的那段时间一直都是只是海军方面的强大,1578年在西北非摩洛哥地区对摩尔人的战争,这可以说是葡萄牙人家门口了,此战葡萄牙战败,国王塞巴斯蒂安失踪,此后不久葡萄牙就遭受了西班牙方面事实上的兼并。所以葡萄牙更没有那机会“放手大占亚洲的土地”。不仅是如此,本来葡萄牙在东南亚地区有在印尼群岛的一些据点,葡萄牙也较为成功地把那些地方天主教化,但是也正是在受西班牙兼并的那些年,香料群岛被荷兰夺取。当然,葡萄牙在印度半岛的主要据点------果阿地区还是能保留住,在葡萄牙复国以后,作为该国传统盟友的英格兰在征服印度的漫长过程中,也充分照顾了葡萄牙在这区域的利益。果阿地区是在1950年代后期才被印度占领,这地区至今仍然保持葡萄牙殖民的“功劳”-----果阿邦大多数人信奉天主教,人均收入,教育普及等发展参数达到中国水平,明显好于印度其他地方。在非洲,在安哥拉和莫桑比克这2个葡萄牙主要的非洲殖民地,是在16-17世纪的殖民据点在以后几百年扩张了,这2片区域后来也确实较高程度地天主教化。

总体上,南欧的殖民者,因为天主教着重所谓的“普世价值”,在东南亚和南亚只要是天主教国家的殖民地,都受到了西方文化很好的同化,包括后来到19世纪后期最世俗化的天主教国家------法国,在越南,老挝和高棉的殖民地,都形成了高比例的天主教人口。

楼主,非洲的大规模殖民地化是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的事情,欧洲人在工业革命之前,还没有大规模把非洲殖民地化的能力,仅是在非洲沿海地区建立了几个有限的据点。和菲律宾以外的亚洲多数地区一样,非洲大陆除了南部少数的几个白人移民较多的区域外,基本上仍然保持原有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13-14世纪穆斯林极盛之时,把非洲中北部大部分地区都变为伊斯兰教徒占优势的情况,这种情况至今没有被改变,同时非洲南部大多数地区的人口信奉的是原始拜物教)。非洲很多地方事实上是欧洲人的大仇敌-----奥斯曼帝国的属土,在16-17世纪,西欧人仍然没有摧毁奥斯曼帝国的能力和必要性。

至于美洲的情况,有点特殊,印第安人因为长期封闭在这么一片肥沃的大陆,所以军事落后,信息闭塞,面对欧洲人的军事打击尤其显得毫无还手的能力。而美洲(尤其是南美大陆)温暖湿润的环境,遍布适合船舶航行的大江大河也注定了乘船而来的南欧人和西欧人更容易深入内陆消灭印度安人。(这也和炎热干燥,多山地高原缺乏适合通航河流的非洲形成鲜明对比,东南亚和南亚大部分地区沦为欧洲人殖民地的时间,比直观距离上离欧洲最近的非洲,要早得多,也是这一因素),加上美洲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也自然吸引了西欧,北欧和南欧的人士,尤其是西班牙这样的多山少耕地国家走出来的冒险者,大量移民到此屠杀驱赶印第安人,经营大种植园,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正如上面说的那样,1.新大陆土地肥沃,气候适合欧洲人生存,(南美洲和北美洲平原和低山丘陵面积都占总面积大半,气候多为暖温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高山和荒漠比例较少),伊比利亚人自然更喜欢到南美或美国南部那些地方定居,而不是炎热干燥的非洲大陆或着高温潮湿的南亚岛屿;2.新大陆多适合帆船和后来的汽船通航的河流和湖泊,而不象非洲尼罗河,刚果河那样多激流和瀑布的状况,容易让乘船而来的欧洲人深入美洲内陆地区去考察和开发。3.美洲的印第安人军事技术最为弱小,信息也作为蔽塞,人口密度也很低,容易遭受欧洲人成规模地种族灭绝。而相对而言,亚洲和非洲的民族,事实上包括殖民地时代之前的菲律宾和非洲几内亚湾沿岸,已经大规模穆斯林化,他们从伊斯兰教世界的核心区域(土耳其和阿拉伯等),还有古代中国那些地方获得不少信息和科技,加上人口密度较大。西班牙人都难以成规模地把他们驱逐或消灭。只能采取在菲律宾那样的方式------把当地人天主教化,适应西班牙的那套制度,打击和屠杀那部分不愿意天主教化的势力。4.不论是在北美还是南美,欧洲人对美洲的全面殖民不是大航海时代(15世纪-18世纪)完成的,而是要到了19世纪末期工业革命完成以后才完成的。只不过是拉普拉塔地区,加勒比海岛屿这些少数地方的印第安人灭绝,被西班牙人完成地早一点。

楼主,在整个近代大部分时候,西班牙的国力比葡萄牙可是强大很多。

因为梵蒂冈教皇作为仲裁者在1494年设定的“教皇子午线”划定了在南美洲两国分别在巴西和南美其他地方的殖民范围;在1529年《萨拉戈萨条约》以马鲁古群岛(现今印尼东部的一系列岛屿)为界限,以东包括菲律宾群岛归西班牙,以西归葡萄牙。这些都是葡萄牙提出的对它这伊比利亚半岛较弱者有利的条款,这样就能维持了西葡两国在欧洲以外的势力均衡,教皇也处于他一贯希望的欧洲均势期望,也一直都不可能让属于天主教大国西班牙获得更大片的领土,西班牙在欧洲有广泛的传统利益诉求(比如说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盟友关系,对法国的压制等),也很需要教皇的支持。结果就是西班牙几乎是放弃了整个印度洋沿岸,在非洲大西洋沿岸的据点都是寥寥无几。所以菲律宾的殖民地模式(那种彻底天主教化西方化,而且是长期稳定的西班牙殖民地)的情况比较少见的。亚洲和非洲在大航海时代早期(15-16世纪),大多数是葡萄牙的“潜在”殖民地,而葡萄牙受其弱小的国力所限制,也不能象西班牙人在菲律宾那样,迅速地在更广泛的地区开展传教行动和军事行动。更多是体现在依靠据点和商站的商业贸易活动方面。

同时应该注意的一点就是,到了葡萄牙复国的1640年前后,即使是在南美的巴西,葡萄牙人的殖民活动也主要集中在巴西东南部沿海地区(比如说在巴西内陆的主要城市,马瑙斯是建城于1669年,大坎普是建城于1697年),而且巴西事实上印第安人比例很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巴西非葡萄牙裔的白人比例较高,比如说英裔巴西人和德裔巴西人,占巴西白人中的比例可是和葡裔巴西人差不了多少的。这也是和葡萄牙在复国以后(实质上葡萄牙是在出让了很多殖民地贸易利益给英格兰的情况下,获得后者大力支持而获得成功的),其殖民地事业已经很深的“国际化”。大量的非葡裔巴西人在17世纪,18世纪和巴西独立以后,因为商业理想而流入和开发,导致了巴西这国家后来的辽阔,完成楼主说的“面殖民”而已。

澳大利亚大陆说实话,这地方沙漠比重太大,不算得很肥沃,而且,因为大堡礁的因素,17世纪之前,根据已知的资料,还没有任何欧洲国家从它们已经发现了的太平洋岛屿和新几内亚岛为出发基地发现了澳大利亚大陆。更有趣的是,欧洲人发现新西兰(在17世纪后期被荷兰人发现)的时间竟然比澳大利亚大陆还要早。澳大利亚大陆是在18世纪后期(1770年代才被英国苏格兰的库克船长发现)。西班牙人在16世纪的确有潜力发现澳大利亚,但很遗憾,似乎西班牙船队对于除了南美大陆以外的南半球区域毫无兴趣。因为在非洲和南亚缺乏补给点,西班牙对菲律宾的控制,一直都是依赖于“菲律宾-墨西哥-西班牙本土”这一个环节,而不是象葡萄牙那样重视印度洋和南中国海。

而真正造成西班牙全面衰落的18世纪初期的那次王位争夺战中,事实上西班牙并非要和英国做对的,或者说西班牙作为一整体国家而言不能说完全站在反英国的那方。事实上主因是法国。这一开始,是由于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二世去世后绝嗣,受到法国方面的怂恿,把王位传给血缘较远的外甥------法国波旁王朝家族的人(在任的老“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孙子),引起了境内阿拉贡地方的反弹,更主要是引起了同属于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帝国的不满,后者想他们哈布斯堡家族的人夺回王位。若奥地利单独和法国打,是必败无疑的,但是英国和荷兰,以及一直亲英的葡萄牙早知道法国的优势和野心,他们支持奥地利;哈布斯堡奥地利又许诺让普鲁士公国升格为王国,结果普鲁士也支持奥地利;而德意志西部和北意大利的诸多公国和自由市则分成两派,其中较有实力的巴伐利亚公国则支持法国。

这场战争的结果就是(参见《乌特勒支条约》):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得到了不少领土,咸鱼翻生,基本扭转了30年战争以后几十年的动荡,进入了后期相对稳定强盛的阶段。
法国,虽然战争的结果让英强法弱的情况成为确定的事实,而且被规定法国和西班牙国王不得由“同一个人担任”,但法国保住了让路易十四的孙子腓力五世继续担任西班牙国王的既定事实,让法西两国在18世纪更多时候成为了盟友而非敌人。
英国,确立霸权地位。
西班牙,结果是悲剧性的,西属尼德兰(现在比利时一带)、意大利米兰地区,南意大利的两西西里转让给奥地利;撒丁岛转让给奥地利方面的同盟------北意大利的萨伏依公国(就是后来统一了意大利的那个撒丁王国的前身),本土南部的直布罗陀割让给英国,并给与英国奴隶贸易的专营权。

但是,西班牙事实上在王位争夺战后的整个18世纪,在同是波旁王族的法国之保护下,进入了一个“开明专制”形成的改革和复苏阶段,和奥地利同时的情况差不多,西班牙在18世纪贸易和制造业都有明显的增长,这得益于1、在西班牙殖民早期时期,天主教的一个分支------耶稣会对于美洲殖民事业的影响很大,他们重视的是宗教传播而非商业贸易,而到了18世纪,由于亲法的情况,事实上西班牙和教皇方面的关系有所疏远了,取而代之的是以贵族阶层,后者重视的是商业贸易,所以这殖民地运作是更高效的。同时,加泰罗尼亚地区(在哈布斯堡王朝时代一直是抵抗的东北部区域,这个地区的居民传统上亲法),因为国家的亲法国政策处于和平状态,所以在制造业方面也有了明显进步,出现了零星的工业化迹象。
直到拿破仑在法国发动革命,西境内的“自由派”在1808年迫使国王卡洛斯四世逊位,而让法国拿破仑波拿巴的弟弟约瑟夫波拿巴就任西班牙国王,导致了很多问题,西班牙在18世纪的复苏亦宣告终结。

值得一提的就是,由于在16-17世纪的时候,西班牙对美洲大陆的征服运动,针对的对象,比如说玛雅(中美洲),阿兹特克(墨西哥),印加王国(秘鲁)美洲较为发达的地区,而且在伴随屠杀和征服的战争以后还有相当比例的印第安人口,西班牙的传教活动,伴随着副王制度的实行,也一如既往那么成功。所以这些地方可以说是在西班牙征服南美后不久,就大片区域地被纳入了强盛时期西班牙可以稳固控制的领土,但是在经济上,这些地方一直相对落后。至于加拉加斯(委内瑞拉沿海地区),拉布拉塔(阿根廷北部),圣地亚哥(智利中部)和加勒比一些岛屿,这些地方主要是集中的城市引来了大量白人移民,所以这些地方到了独立年头前夕(19世纪20年代),主要是一个个城市化的总督区的方式,经济和观念比较先进,但是事实上白人市民成规模控制的地盘比较少,阿根廷,智利两国南部领土的定型,是到了19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在那些国家开展以后才完成。(工业革命在美洲是那些南美国家独立以后的事情,其中阿根廷和智利完成得不错,两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比较富裕,阿根廷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更是世界10大经济体之一)

同样值得一提的就是,关于巴西和南美西班牙殖民地区域的内陆区域边界的界定方式,1750年签订的《马德里条约》,是属于一次先分边界再勘探的情况(情况有点类似于19世纪末期英法葡在非洲大陆做的那样,)本来西葡两国对这分界线都很不满的,但恰好也正是在罗马教廷的调停下,双方共同组织的勘探队得以成立,他们对先前属于“印第安人保护区”的那片处女地印第安居民进行了非常强烈的打击,最终这边界线地区在欧洲移民控制之前得以基本巩固。

伊斯兰教在非洲,很多国人不清楚的,事实上远比大家想象的,穆斯林占优势的非洲国家的南界要南很多。。。。。。
在赤道附近的喀麦隆,中非,到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沿海,全部都是伊斯兰教信徒占那些国家人口的优势。尼日利亚,塞内加尔,苏丹这些地方,就自然也包含在内了。
其实原因主要原因有两个“
1. 亚洲(其实是东亚和东南亚)离欧洲大陆太远了。由于当时最快的航行方式是海路,而从欧洲到远东需要渡过恶名昭彰,天气变化莫测的好望角,所以除了商业原因,没有人愿意远渡远东。也就因此,西葡的殖民地(菲律宾,澳门,东帝汶)也不像坐落在欧洲对面的美洲那样有大规模的移民行动。

2. 由于没有大规模的移民行动,所有西葡的殖民地大多数人民都是非白种人。由于西葡人都苛待当地土著,所有很多土著都痛恨西葡统治者。虽然西葡统治者强行实行”拉丁化“政策,如实行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教学,强迫居民改装等,可是最终只会使到当地人民更痛恨西方统治者。也就因此,当当地民众有能力的时候,他们就极力反抗。由于对西方统治者的厌恶,凡是和西方文化有关的他们都会设法摆脱(反正这些文化都不是他们的,那保留也没有意义),所以许多亚洲国家独立后,都没有明显地受前殖民国的文化影响。(例子有印度支那诸国都不说法语,也没有人穿西服;马来西亚和缅甸人民都没有英国人的饮食习惯,不像澳洲,马来西亚和缅甸人民都不习惯吃蛋糕,喝下午茶;菲律宾的国语不是西班牙语了;印尼人都不说荷兰语,他们都没有保留荷兰人的习俗。)

其实,如果你仔细研究,你就会发现拉丁美洲各国有大部分的人民是白种人或者是白种人混血儿。由于他们的祖先都是白种人,所以他们自然而然会保留西方文化,如西班牙语,西班牙人的风情(西班牙人作息步伐慢,有午觉的习惯,有丰富的夜生活等),他们的思想也和西班牙人相似。所以,拉丁美洲各国才能保留前殖民国的各个文化。
一句话

落后的文化可以征服更落后的地区文化,或是征服无文化地域,但是永远都不能征服先进文化!
文艺复兴后,西葡是西欧崛起的新兴势力,大概在15世纪。到后来,英法等国崛起,1588年在英吉利海峡,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衰落。
总之,西普是第一代江湖老大,被后来的老大打败了,他的影响力也衰退了。直到现在,我们都深受西方的影响。

奥斯曼帝国的文化

奥斯曼帝国建筑受到波斯、拜占庭及伊斯兰阿拉伯式建筑影响。奥斯曼建筑是前伊斯兰时代萨珊建筑的延续,例如方形建筑上的圆穹是萨珊建筑里常见的类型,这成为了奥斯曼建筑的核心。在帝国崛起时,奥斯曼建筑仍处于探索阶段,帝国扩张时则是奥斯曼建筑的古典时期。
在郁金香时期,奥斯曼建筑受到西欧高度装潢的风格影响,如巴洛克、洛可可、及帝国风格。奥斯曼建筑的概念主要围绕在清真寺,清真寺是社交及城市规划里不可或缺的部分。除了清真寺外,其他奥斯曼建筑的例子有施粥场、神学院、医院、土耳其浴室及陵墓。
奥斯曼古典建筑的例子,除了伊斯坦布尔及埃迪尔内,还可见于埃及、厄立特里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巴尔干半岛及匈牙利当地的清真寺、桥梁、水泉及学校。奥斯曼装饰艺术的发展受大众影响,因为帝国民族繁多。宫廷技工对帝国产生了多元艺术性的影响,如以传统拜占庭艺术混合中国艺术。 奥斯曼菜是指首都伊斯坦布尔的菜式,这个各种文化汇聚的国家创造了一种让所有人民都为之享受的菜式。在皇宫御膳房里的厨师以不同的材料测试及创造了这种各式各样的菜式,这种菜式流入民间,如透过赖买丹月,并流传开去。现今,奥斯曼菜可见于巴尔干半岛、安那托利亚及中东地区,这是“奥斯曼生活方式的遗产”。这种菜式基于地区变化并互相交流,但时又在首都居民的精炼下同化。
大量的传统和文化被奥斯曼吸纳,并以新的形式展示出来,将它们融入奥斯曼帝国不同地区的民族及宗教族群,产生了一种新颖及独特的奥斯曼文化特征。 伊斯兰教不是从兴起之时便立即流行于土耳其人或突厥民族,阿拔斯王朝在751年对中国唐朝的怛罗斯战役中取得胜利,但没有强迫突厥人放弃其所信奉的萨满教和佛教,从而确保阿拔斯王朝在中亚的影响力。只是在战后,许多突厥人部落,包括塞尔柱王朝及奥斯曼王朝的祖先乌古斯人在往后几个世纪才渐渐转改奉伊斯兰。在十一世纪,他们将这种宗教带入安那托利亚。
奥斯曼帝国容许基督徒及犹太人(古兰经所说的“有经人”)保持原有信仰,而不接纳多神教,与沙里亚法规一致。奥斯曼帝国会向非穆斯林征收吉兹亚税(保护税)。
在米利特制度下,非穆斯林人和穆斯林一样都是帝国的臣民,但不受伊斯兰信仰及法律约束或管制,例如东正教米利特受民法大全约束,民法大全早在拜占庭帝国时实施了九百年。作为帝国最大的非穆斯林族群,东正教米利特在政治及商业上能享有特权,但须缴纳较穆斯林为高的税项。
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后允许当地的基督徒在缴纳特别税款的情况下留居,并运行他们原有的体制,如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1461年,穆罕默德二世设君士坦丁堡亚美尼亚牧首。在此前,拜占庭帝国视亚美尼亚教会为异端,禁止他们在君士坦丁堡城墙内兴建教堂。1492年,摩尔人及塞法迪犹太人被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驱逐出西班牙,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塞特二世派遣以凯马尔·莱伊斯(Kemal Reis)为首的舰队护送他们,并让他们在奥斯曼帝国定居。
奥斯曼帝国与君士坦丁堡东正教教会的关系大致和平,纵使偶尔也会有一些针对希腊教会的压迫性政策。教会的组织制度依旧不变,在紧密的监督下可独自行事,除了1821年至1831年爆发的希腊独立战争及19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君主立宪的崛起。其他的东正教教会,如保加利亚东正教教会,被解散并将其置于希腊教会的管辖,直到1870年阿布杜勒阿齐兹设立保加利亚主教,并恢复保加利亚教会的自治权。
奥斯曼帝国的犹太人社区亦有设立米利特,归哈哈姆·巴舍(Haham Başı,犹太人教会领袖)或首席拉比(Chief Rabbi)'所管;亚美尼亚东正教社区则归一名总主教所管,其他社区亦然。

本文标题: 为什么奥斯曼帝国没有把自己的语言文化传播到境内其他地方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326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人们为什么说双喜临门不说双福临门普通人和大师的差距在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