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城是怎样毁灭的?904年是唐代天佑元年,农历纪年为甲子年,亦是唐朝末期社会动荡即将灭亡、国难最为深重的一年。这年遭到万世唾...
唐长安城是怎样毁灭的?
唐朝的长安城就是这样毁灭的,愚昧的军阀~~~
唐末的一位霸主,所经之地为何要把百姓吃掉,黄巢朱温都不够他狠?
所经之地为何要把百姓吃掉,黄巢朱温都不够他狠?这个人就是秦宗权,他所到之处横尸遍野,民不聊生,甚至连死人都不放过,他让人把死人腌制起来,做军粮储备。人道主义都丧失的他,就算是黄巢和朱温都没有他厉害。当时黄巢带兵进攻长安,自己称帝。建立自己的政权,虽然一开始隐藏的很好,但是后来很快就原形毕露了,他的军队对百姓烧杀虐夺,无恶不作。因为散漫惯了,黄巢自己都管不了这个事。场面一度控制不住。
后来唐军攻打他的时候,他损失非常大,他就觉得这肯定不是自己的原因,最后他把错怪在了百姓身上,于是下令让军队屠杀全城。这个时候他手下有一个将领叫朱温,他所驻扎的地方向唐军投降了,于是像放炮竹一样,一个接一个的失守。当时驻守蔡州的秦宗权被迫投降。秦宗权当时当上蔡州刺史就是因为他杀死了当时的刺史,自己直接取而代之,但是因为打不赢黄巢,所以只能屈服于黄巢的手下。但是这不能影响他的雄心壮志,他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翻盘。
后来传来消息,黄巢在狼牙谷死了,这就是秦宗权等待的机会。他以老本营蔡州为根据地,向周围州县攻打侵占,而且接连获胜,攻下了很多城池,但是他攻下了以后,不对自己的军队加以管束,反而纵容他们烧杀抢夺,军队没有粮食的时候他还下令把死人的尸体腌制起来作为军粮。手段是极其残忍的。
他的野心不仅仅只有这么多,他还试图攻打汴州,但是他没有把自己的士兵都带上,并且还不了解朱温的实力,于是最后只有失败了。他损失惨重,只能逃回蔡州。后来朱温一路收复,直逼蔡州,秦宗权被抓,斩首。如果他宽宅仁厚,对百姓好一点。可能就不会是这个结局了。
唐朝末年,起义不断,各地陷入战火中,导致民不聊生,而其中黄巢起义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决定了唐朝不能死灰复燃。黄巢起义失败之后,唐朝跌跌撞撞地坚持二十三年,就被朱温取而代之,建立后梁,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公元881年,黄巢进军长安,自立为帝,建立大齐政权。然而一开始黄巢军不扰百姓,很快就原形毕露,杀人满大街,黄巢都没办法禁止,长安城内人人恐慌。公元883年,唐军攻打长安,损失惨重,他认为是长安百姓协助了唐军,就下令屠城,血流成河。
而此时他手下的大将朱温向唐军投降,黄巢军各地失守,于是撤出了长安,进军河南。路径蔡州,驻守蔡州的秦宗权无力抵抗,只能投降。而这位秦宗权后来就成了黄巢之后,朱温之前的唐朝最主要的对手,还是位杀人狂魔,所经之地尸横遍野。
秦宗权手段极为狠辣,他杀掉了蔡州刺史取而代之,控制了蔡州,无奈兵败,只能投降于黄巢,但是秦宗权的狼子野心从来没有减少过。终于,公元884年传来了好消息:黄巢死于狼牙谷。秦宗权趁机号召黄巢的剩余军队,以蔡州为中心,攻占周边的州县。
公元885年二月,称帝,为了笼络人心,还是用大齐的国号。而秦宗权有如天助,接连获胜,攻占了不少城池。
不过他占领了城池之后,却纵容手下抢杀掠夺,无恶不作,百姓不是被杀光就是被抢光,军队没有粮食供给,他就下令把百姓尸体用盐腌起来,当作粮食,极其残忍,也让百姓深恶痛绝。
秦宗权军实力大减,于是只能逃回蔡州。公元888年朱温率军一路收复被秦宗权占据的城池,直逼蔡州,公元889年抓了秦宗权,秦宗权后被斩首。
秦宗权称帝后,攻占了20余州,成为唐末最强的劲敌,也成为了一方吃人的霸主。而他的不得人心,惨无人道,也注定他无法成就大业。
长安城的7次毁灭是哪7次?
要了解中国5000年历史,必然要看西安。这一方厚土,自从西周王朝建都开始,一直到唐朝末年,一共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开国,1000多年历史长河中,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汉唐时代,甚至是世界的中心,可是,多大的荣耀也掩盖不了这座城市背后深重的灾难,在几千年的权力斗争中,西安经历过无数次的被毁与重建,直到像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耗尽了毕生的心血,再也没能恢复过来。
第一次被毁——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出自昏聩的周幽王,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他下令点燃骊山上的烽火,诸侯见狼烟滚滚,纷纷领兵前来勤王,当诸侯们忠心耿耿远道而来,却发现自己上当了,幽王的美人看见乱哄哄的兵将们终于笑了,这一笑,导致天子失信于诸侯,犬戎攻进镐京,西安毁坏严重,周平王被迫东迁洛阳。
第二次被毁——楚霸王火烧咸阳: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楚霸王项羽怀着对秦国的深仇大恨,率楚军40万攻进咸阳,杀掉早已投降的秦王子婴,一把大火将咸阳烧了三个月,彻底毁掉了西安。
第三次被毁——绿林赤眉起义:西汉王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外戚王莽以“合理”的方式篡位称帝,建立新朝,并发起了大规模的社会变革,由于不切合社会实际,激起了更大的矛盾,烽烟四起,绿林、赤眉起义爆发了。赤眉军攻进长安城,战火再一次洗礼了长安,当年被张良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西京长安因为满目疮痍而被东汉王朝所放弃。
第四次被毁——董卓之乱:东汉末年,为了躲避关东十八路诸侯讨伐,权臣董卓挟持汉献帝从洛阳迁都长安,尽管不久董卓就被王允设美人计除掉了,但司徒王允分析错了形势,逼得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攻进长安,导致“关中地区二三年无复人迹”,西安再一次被毁。
第五次被毁——匈奴屠城:西晋经过八王之乱后,国力衰退到了极点,四周少数民族趁机逐鹿中原。匈奴首领刘曜最终攻破了长安城,并且俘获了晋愍帝,大一统的西晋王朝最终被胡人灭亡,长安城宫室建筑损毁殆尽,人口也只剩百分一二。
第六次被毁——黄巢暴动:在西安被毁的事件中,最严重的一次就是黄巢起义军进占长安。黄巢是一个没有任何政治远见的破坏分子,他发动的农民起义对社会带来的破坏远远大于贡献,他推崇暴力破坏,直接彻底地毁掉了长安城,也毁掉了大唐帝国,致使西安再也没有机会重新成为中国的中心。
第七次被毁——明朝末年:李自成成功地推翻了大明王朝,但在八旗军与吴三桂的联合进攻下兵败,带领余部逃回了老巢西安,紧接着,清军用红衣大炮攻破潼关,战火重新在这片沉寂了数百年的黄土地上燃烧起来,再一次被吞没,被摧毁。
长安城,从兴起到毁灭,究竟都经历了什么呢?
要说人来历史上建造过的最伟大的城市是哪个,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会闪过隋唐长安城的名字。长安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王朝的都城,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印记。
历史上一共存在过两个长安城,一个是汉长安城,另一个是隋唐长安城。汉长安城自西汉时开始兴建,历时已有数百年,在隋朝一统天下后仍旧沿用。
但这个古老的城市并不受新皇帝的喜欢,因为它过于残破,而且有受渭水浸淹的威胁。隋文帝便想给自己的王朝修建一个更具气魄的都城,于是才有了隋唐长安城。
隋唐长安城是古代历史上存在过的规模最大的城市,常住人口一度超过了一百万,更因富强的隋唐两代王朝而繁华一时。但这样一个伟大的城市最终的结局却非常凄惨,在历经战乱与灾祸之后被人为破坏,伴随着唐王朝一起消亡。
长安城复原图
从秦汉到隋唐:历代统治者为什么都钟意于关中
长安城坐落于黄土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的盆地之中,发源于甘肃境内的渭河以及发源于黄土高原的泾河等河流在长期的冲刷堆积之下塑造了这块平坦肥沃的土地。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源、适宜的气候吸引人们定居于此,所以关中是我国最早被开发的地区之一。
关中平原
早在先秦时代,这里已经生活有多个部落,他们或农耕或游牧,杂处此地。西周的先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首次将关中地区升格为中国的政治中心,自此关中地区在中国历史中的影响作用就越来越大。
而发源于甘肃崛起于关中的秦人在建立秦朝后将关中的地位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后来建立的汉朝受其影响也将都城搬到了关中,兴建起了第一座长安城。
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关中地区在地理上处在一个边缘位置,但经过周秦两代的经营,关中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之外人文环境大大改善。
通过开发土地、兴修水利、完善交通这些措施使得关中的基础条件越来越完备,使其能够负担起一个大一统王朝的中央政权的物资消耗,以及保障其政权的权力辐射与战略安全,因此得以吸引汉朝来此定都。
在历经汉晋南北朝数百年之后,虽然这一时期的江南逐渐得到开发,但还无法取代关中的地位。而因为在这数百年之中,关中地区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本来秦地就民风剽悍,再加上胡人的融入,使得这一地区拥有较大的武力优势。
最终正是在关陇地区的豪强贵族支持下,隋唐两代王朝得以崛起,北方王朝于此极盛。
唐朝关陇贵族
隋唐两代王朝是在关陇地区的贵族支持才得以夺取天下,而关陇地区是其政治核心,关中才得以从东部地区的手中夺回其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使得新的中央王朝的都城再次建立在了关中,这便是隋唐长安城的由来。
仔细观察隋唐长安城我们会发现,其布局非常规整,如同棋盘一般。隋唐长安城东西十四条大街,南北十一条大街,将整个城市分割成一个个规整的小区块,除开宫城与集市区,每一个区块构成一个坊。
长安城平面图
由此也可以看出,隋唐长安城不仅布局严整,而且有严格的功能分化。居民区、商业区、行政区是互不重叠的,而这反映出唐代的政策对建筑规划的影响。
中国古代王朝都是奉行重农抑商的,隋唐也不例外。在隋唐长安城的建设上也反映出了这一点。生活区与商业区相分离,人们只有在规定的时间与特定的场所才能进行商业活动,而这一政策的松动要到北宋才能实现。
唐朝长安城沙盘图
凄惨的长安城与它的皇帝们
从开皇之治到开元盛世,隋唐长安城伴随着两大王朝的兴盛而繁荣一时。所谓''万国衣冠拜冕旒'',非常生动的展现了隋唐时期的富强景象。隋唐长安城与两大王朝一起休戚与共,荣辱与同。随着唐王朝的衰落,长安城历经六次劫难,最终化为丘墟。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的唐王朝却面临外强中干的尴尬局面,朝廷军队远不是塞外边军的对手。安史叛军一路狂飙猛进,朝廷军队无力抵抗,致使潼关失守,关中震荡。危机之中,唐明皇出逃川蜀,长安为叛军占有,这是长安城在唐代第一次失陷。
随后,新即位的唐肃宗急于收复两京,因此请求回纥出兵,最终才夺回了都城。安史之乱后,唐室衰落,关陇空虚,唐朝的老对手吐蕃趁机发难。
因为宦官程元振瞒报军情,导致吐蕃长驱直入直逼长安,代宗皇帝仓皇出逃,长安城第二次陷落。吐蕃在长安城大肆劫掠十五日,之后便扬长而去。
而在唐德宗年间,因为藩镇割据,朝廷不堪其乱,决心扫平藩镇。但唐德宗操之过急的态度反而使得局面迅速恶化,为了平息叛乱,唐德宗调遣泾原军队赶赴战场。
但泾原军队在路过长安之时因为不满没有得到皇帝赏赐竟然兵变,叛军攻陷长安,拥立朱泚为帝,而唐德宗被迫出逃。后来在神策军的努力下,朱泚叛军被剿灭,唐德宗才得以返回长安。
唐僖宗年间,黄巢起义爆发,藩镇对平叛敷衍了事,致使叛军攻陷长安,唐僖宗出逃。在黄巢起义平定后,唐僖宗返回长安。
又是在唐僖宗在位时期,宦官集团与藩镇对抗,导致节度使王重荣引李克用兵临长安。双方大战于长安城外,战火虽未波及城内,但唯恐乱军破城的唐僖宗还是选择走为上计。
黄巢起义
还是唐僖宗年间,节度使李茂贞野心膨胀,兵临长安。天子亲军神策军力不能敌,长安陷落,僖宗出逃。
藩镇叛军在进入长安城后烧杀掠夺,毁坏宫室,黄巢当年都没有这么干过。唐僖宗三遭兵难,精神心态因此大受影响,年仅二十七岁就驾崩了,皇位传给了他的弟弟李晔,是为唐昭宗。
唐昭宗年间,因为在任职河东节度使问题上的矛盾,李茂贞与唐昭宗撕破了脸皮,李茂贞带兵围攻长安,唐昭宗出逃,长安城第五次被攻占。
在唐朝灭亡一千年内,为何后面的统治者都不选长安为都城?
原因很多其中有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也有长安城多次受到毁灭打击和军事位置不方面以及生态环境改变的因素,所以到了后来有这么多的不便因素长安就没再被选为都城。首先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很重要的一条因素,因为一个国家一般首是最发达才能更好的掌控整个国家,但是当时经济重心南移让局面就很难看了,而且还有以前隋炀帝去南边拿钱被干掉的例子,所以长安不再合适作为都城。
长安作为唐朝的首都却不止一次被人攻陷,唐朝前期的还好次数很少而且也没什么大的危害,到了唐朝后期长安被折腾的几乎就快成为了废墟,首先是黄巢一把大火烧掉了整个长安的繁华,到了后来朱温直接砸长安的行为更是让本来就元气大伤的长安彻底的废了。
军事位置在唐朝后期那段混乱的日子里没什么好提的,但是到了宋朝仍没有选择定居长安的主要原因就是军事力量的不足,尤其是唐末那段时间游牧民族骑兵的战斗力暴增,所以长安这种动不动就可能被人家打上门的地方已经不再安全了,于是即便赵匡胤有意定居长安但是随着他的死亡也就不了了之了。
长安并非是唐朝才开始当作首都的,在他之前也有朝代曾经定居长安,但是到了唐朝尤为繁盛一个小小的长安城容下了百万人居住,可是这样问题就来了他们怎么处理制造出来的的污物?时他们选择直接挖井往下扔,一开始这种事对于大自然来说可能不痛不痒但是时间长了就坏了,随着地下水的运动导致整个长安被污染,甚至有些水源都成了卤水所以长安已经不适合居住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