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对行政管理有哪些影响?试论传统文化对我国家管理的影响,【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
我国传统文化对行政管理有哪些影响?
试论传统文化对我国家管理的影响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分析和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机契合的问题,认为我国现代化管理应该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促进我国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管理;家族式管理;权变管理;激励制度;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我国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管理的发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管理理论的正统地位由美国转移到了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日本。在日本管理界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就是高层管理者几乎人手一本中国的《论语》、《周易》和《孙子兵法》等书。可以说,日本和许多东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与中国文化有很深的渊源。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及其富有东方个性的卓有成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人们的一番思考。所以,在今天我国的改革开放中,构建一个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适合目前生产力状况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一个迫切的也是必然要完成的历史性课题。我们应该从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我国管理不应该单纯照抄照搬西方的科学管理理论,而应该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只有将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有机地契合起来,这才是我国管理工作的根本出路。 现代社会中的人并非机器,而是有意识、有感情和有社会关系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社会关系及以此为依托的复杂的人文背景,科学管理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它的影响。我国有着长期的历史积淀,人的心理观念、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多元多变,人们的社会利益关系有多种多样的不同,这些因素构成了我国人文背景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常常与科学管理制度要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文化在我国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很大影响,研究传统文化对我国管理方面的影响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其管理思想的逻辑演绎,将家、业、国、天下的管理只看作是人口和范围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没有本质的差异,对家族的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企业和国家,这样就形成了以家族管理为出发点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以伦理文化为基础的家族管理思想与西方制度化科学管理理论不同,西方管理强调理性准则,不论亲疏远近,一律用统一的组织制度和纪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伦理型管理是以由已及人来看待社会,把治家的伦理道德准则及管理方法运用于企业及国家管理中,要求企业成员要象父子、兄弟一样相处,结果导致了在管理中讲人情、讲关系,平均主义大锅饭。这种管理方法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比较融洽,但内部交易成本太高,企业对员工饮食起居、生老病死考虑的较多,领导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人的思想工作,结果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是不高,企业经济效益较差,企业目标变成了社会福利目标。 无论是内地近年成长起来的私人企业,还是港、奥、台及东南亚久负盛名的华人企业无一不是家族式企业,他们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成功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华人在海外的创业环境使他们必须以自我奋斗,依靠家庭成员协作,依靠同族、同乡帮助才获得成功的,所以家族成员、同乡之间自然产生了一种信赖、亲情,管理中也就形成了宽容、仁爱、平均为准则的伦理型管理模式。 家族式管理模式有其优点,表现在:一是企业的员工多实行终身雇佣制,员工稳定且很少流动,因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少,员工培训成本低,且能确保员工的整体素质高。日本企业的“型组织”及管理模式的成功主要归功于此。二是职工对企业的依赖性强,企业有较强的凝聚力。终身雇佣和年功工资制使员工不愿离开企业,一旦跳槽到新的创业,工资福利就重新从零开始。因而将员工的利益和命运与企业联在了一起,培育了员工爱厂如家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因此在建厂初期和企业处于困境时,能提高企业的耐久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内部人际关系和谐。家族式管理讲求以情动人,以行感人,以德服人,领导同职位权力较少,用个人权威较多,因而劳资矛盾冲突少,企业的人事纠纷少,不易产生西方企业那种劳资对抗激烈,罢工、示威、成批解雇工人等恶性事件。同时企业领导层大多是老板的亲戚,班子团结,特别是老板具有绝对权威时,因而决策集中,管理效率高,成本低。四是对新技术、新工艺有较强的吸收消化能力,能有效地防止企业机密和技术专利的泄露,其内部技术创新也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企业内部的“五小”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五是家族式企业中管理者(老板)和员工(雇佣者)在感情上存在着“主恩图报”的思想。在儒学伦理中特别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价值理念,家庭人伦观念中的“养育之恩、三生难报”等在东方式的管理理念中就具体化为主恩图报的思想。靠亲缘关系进入企业的员工会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有视老板为衣食父母的报恩心理,非亲缘员工也会有知遇之情、赏识之亲、重用之恩,他们会以加倍的努力去报答,如若某人忽视或违背了这种伦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则会引起公众的指责,有时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这种无形的伦理道德观对社会公众的约束,使家族企业主从中受益匪浅,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家族企业管理平庸、技术低下,但仍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原因所在。 正因为东方伦理型管理模式具有以上优点,使西方许多学者对人际关系近乎赤裸裸的商品关系的西方管理提出了异议。在西方颇负盛名的中国问题学者埃德温•赖肖尔指出,中国文明的基本特点是“宽容与友好”,他说在科学技术领域西方文明占据明显优势,在对人生终极目标及最高意义的洞察上中国文明则深刻的多。他特别推崇老子的“道”和无为而治的思想,他指出中国文明的思想和精髓在于自我抑制和经济调和,而西方个人功利主义和社会产业主义的“病根”和出路正在于此 。另一位“国际智者”阿诺德•约•汤因比则在《历史研究》中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的文化时代,他在一次“展望21世纪”的演讲中阐述了这一观点,他指出中国文化将是21世纪人类走向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凝聚力和粘合剂,特别是人类掌握了可以毁灭自身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营垒中,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宽容与和谐。他指出如果中国文明不能取代西方文明成为人类的主宰,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将是可悲的。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埃兹拉•沃格尔认为,由个人主义造成的“美国病”应该用“东方药”来治,西方国家及民族应该学习东方国家的团体主义精神。 进企业的能人不能及时公平地提拔重用,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不能形成庸者下、能者上的用人机制。若老板及其管理者凭优越感而滥用权力,亲疏分明,就会造成大多数员工有怨言,因而这类企业当成长到一定规模后其弱点非常明显,导致企业不攻自破。家族式管理过分重视人情,忽视制度建设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使企业内部人际关系融洽,为企业带来和谐的利益,但企业不是家庭而是一个社会经济组织,其成员的个人目标和利益与企业目标和利益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冲突,特别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老板及亲属或亲信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标准,用统一的制度和纪律来约束全体成员的行为,才能形成客观公正的管理机制和良好的组织秩序。同时家族企业在领导选择上往往以血缘亲疏为标准,采取子承父业和亲戚总比外人可靠的家族继承制,忽视个人的才干和品行,从而导致企业持续发展受阻,领导更替造成企业破产的事例屡见不鲜。当让位于他儿王安本人被称为慈善的独裁者,他敬业、勤奋,不贪财,为员工谋福利,因而很受员工的爱戴,但他忽视制度建设和管理,被美国商业周刊称为“管理泛泛平庸者”。家族企业领导者的作用非常突出。他们的道德、行为端正,作风严谨,奉公敬业的表率作用,业务素质上也要求有一技之长,他们许多是复合型人才,不仅是某个技术领域的专家,而且也是精明的商人,还是公关能手。由于他们的才能而限制了许多下属作用的发挥,压制人才的成长,形成个人绝对权威。因此这类企业经常会出现“成也萧何,败地萧何”的现象,即能人经济现象,当个人决策正确时,不仅决策迅速,贯彻有力,还会提高个人的权威;但当其决策失误时,也得不到他人的及时提醒,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当此人不在或退位,组织会出现人才断档,权力真空现象(继任者很难在短期内形成个人绝对权威),造成企业一时期内混乱或无组织状态。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现象严重。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按亲疏远近而非因才适用,因此在组织内产生“自己人”和“外人”的差别,造成“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家族主义氛围。外人为生存也就趋炎附势,拉帮结派,形成“你群”和“我群”的派系。有时为保护“外人”的利益他们会团结起来与老板或“自已人”抗争,造成企业内讧。因此家族式管理要么凝聚力很强,人际关系融洽,要么内部四分五裂,派系纷争。家族式企业的管理目标往往是以社会责任和员工福利为第一位的,而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二位。由于这类企业在创业时有亲朋帮助,兄弟打天下才获成功,从伦理道德上讲不能忘了患难弟兄,因而为他们谋福利义不容辞。同时为兼顾公平对全体员工也会一视同仁,企业包揽了员工的住房、医疗、保险、子女就业乃至全家的生老病死,很容易将企业办成福利组织。 “人为邦本”:关于对象管理现代西方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事实上,这些现代管理思想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能找到源头活水。《尚书•盘庚》记载:“重我民”、“施实得于民”;孔子主张富民、教民(见《论语•子路》),重视“民、食、丧、祭”,“民”位列第一;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基本观点,强调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国灭身。因而,在我国现代管理当中,应该充分重视人的管理,关心下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促进事业的发展。 “人之能群”:关于管理组织,现代管理在组织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事效率、行为规范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科学的理论。儒家的管理组织理论则集中体现在荀子所说的,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群”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本能,而要使之成为现实的社会组织,就必须有“分”。所谓“分”,作为组织结构、伦理结构、职业结构以及国家的管理机构等,是人类生存的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组织有序化的标志。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组织可以使人类的整体力量得到汇集和放大。儒家所提倡的“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是中国传统社会组织形态的基石,它所包含的家族主义倾向在现代管理中已不具有普遍意义,但其中所追求的亲密型的人际关系,对于现代社会组织来说,却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润滑剂”,有了紧密的组织架构,就会便于人员和机构的密切配合,在工作当会提高管理效能,进一步推动事业的发展。 “正己正人”:关于指挥管理,现代管理关于指挥和领导行为的理论有其丰富的内容,如R•布莱克和J•穆登设计的管理方格图和F•菲德勒提出的随机制宜理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思想与以上理论同出一辙。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的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因此,在人际关系问题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即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尽心上》),如果剔除其包含的封建内容,古代先哲“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完全可以用在管理工作中的。 “贵和持中”:关于协调管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注重和谐,坚持中庸,是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用“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他将其应用在君臣关系上,强调君臣在处理政务时意见“否可相济”的重要性。通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综合平衡,使君臣之间保持“政平而不干”的和谐统一关系。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这是强调以礼为标准和谐,是一种贵和须息争,息争以护和的和谐论。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现代管理中,人“和”精神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管理思想。“中”,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谓之中庸。《中庸》将孔子所主张的持中的原则,从“至德”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的哲理高度。贵“和”持“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基本精神,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而存小异,成了人们的普遍思维原则。这些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扩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维护有着积极作用。当然,由于贵“和”持“中”的观念说到底是一种否认斗争、排斥竞争和简单协同的道德,在管理上它是有不足之处的。 “自强不息”:关于激励管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自强不息。《易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发愤忘食”的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转载请标出: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 http://www.lun-wen.com)如果说,这只是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自强不息、积极有力思想的表现,那么,“人穷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等民间俗谚,则反映了自强不息精神的普遍化和社会化。正是这种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主精神、反抗压迫的精神,以及不断学习、不断前进的精神。如果将自强不息的精神运用到管理过程中去,那将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 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中国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建设与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不多的几种原生性文化之一,这一点完全不同于处于中华文化圈边缘地带的东亚及东南亚诸国,也不同于西方一些新兴发达国家,他们的文化形态具有明显的次生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具有丰富内容并包含许多精华的原生性文化,具有文化本源的意义。而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人本主义哲学并初步建立起了以爱人贵民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体系的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不可能抛开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创立和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构建只能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当然,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既不可抱残守缺,同时也不可连根拔起;既不可背负上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同时也不能走向民族虚无主义或历史虚无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层,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其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倡导德。儒家对“仁”的强调,对“礼”的推崇以及“和为贵”等主张,都是为了协调、规范和平衡人际关系;在个人修养上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谋事方面强调天时、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表明,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仁”为本、“立德”为先及“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情理和谐”的全方位的和谐精神是具有世界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现代的人本管理,从东方到西方,都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要求企业管理者“居仁怀义”,追求管理者与员工的和谐,员工与员工的和谐,以及员工与顾客的和谐,可以说这些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精要。 市场经济一旦走出其初始阶段,那种以物质刺激为手段的经济人的企业管理模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便显得力不从心了,这主要是因为当今世界经济已经从传统的市场经济时代进入到知识、技术和文化经济时代,社会总需求和个人总需求已不能再完全用物质范畴来涵盖。换言之,物质的概念已成为过去时,人的文化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即使是物质消费也越来越变成文化的物质。日本是二战以后最早复兴并迅速跨入经济强国之门的国家。日本的成功恰好在于把中国的伦理人管理模式与美国的经济人管理模式结合在一起,造就了日本企业的辉煌。越来越多的学者都认识到它是西方市场经济在机制方面的优越性,同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有机结合的产物。由此,可以认为,中华文明遭受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我们拥有大多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在于我们缺少市场竞争的机制,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人观念正暗合了当代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理念。一旦市场经济的闪电射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必然会唤醒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这就决定了中国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建立一开始就要超越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老路,尽管它在一些方面还显得很不成熟,但如果把五千年的文明智慧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同西方的先进管理模式相结合,就必然会使中国的现代人本管理思想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加速发展,并绽放出簇新灿烂的中华文明之花。 传统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1、重形式轻效率。传统行政文化中注重形式,导致在行政管理中爱做官样文章,办事拖拉,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决策迟缓,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目标的实现。2、重人治轻法治。传统文化中重人轻法,人情风盛行,在行政活动中表现为行政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行政决策和执行缺乏法律约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成为常事。3、重权威而轻民主。传统社会的皇权、官权使权威观念影响极深,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表现为独断专行、专制、集权,家长制,行政民主难以实现。4、重共性轻个性。传统文化中以办事稳健、不出风头为为政的要诀,以致于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中思想僵化、保守、不敢开拓、创新,行政活动缺乏应有的弹性和活力。5、追求等级不尚平等。传统社会等级森严,官本位思想严重,在行政活动中常常表现出极强的等级性和依附性,严重影响行政法制建设和行政民主进程。6、注重大一统集权缺乏必要的分权意识。7、注重治国经验忽视制度研究和机构设计。 在行政思想、行政心理、行政道德、行政观念和意识、行政传统和行政习惯当中要革除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保留和发扬优秀的传统,在行政管理方面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建设廉洁、高效、健康的行政管理体制,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此,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及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既要学习西方制度化管理的优势,实施组织化、科学化管理,又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及伦理观念根深蒂固,至今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没有文化底蕴的管理是不成功的管理,照搬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会因国人心理抵触,其效果将大打折扣。但要完全用中国传统式家庭管理方式管理企业,可能在创业时期有积极的作用,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它肯定会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就是中国企业成长慢(国企)、寿命短(私企)的原因。因此,中国企业面对入世后国外大企业的竞争,若不能迅速成长和有机整合,就会面临生存乃至淘汰的危机。对家族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和创新,使其跳出“家族主义”的框架,吸收西方现代企业制度化管理的科学思想,对我国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是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略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传统文化根源探析--从儒家国家关系伦理思想的视角
王易
摘 要: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国家关系伦理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儒学中所包含的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合众为一、和谐共处等理论精华,历史上在和睦相处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凝聚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日益走向世界的今天,在中国和平发展的大背景下,更显示出其突出的重要性.挖掘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传统文化根源,既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和平发展战略的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很有价值.
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gzsfdxxb-shkx/gzsf2006/0602/060203.htm
参考资料:http://www.rrzx.com/rrlw/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95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分析和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机契合的问题,认为我国现代化管理应该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促进我国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管理;家族式管理;权变管理;激励制度;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我国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管理的发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管理理论的正统地位由美国转移到了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日本。在日本管理界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就是高层管理者几乎人手一本中国的《论语》、《周易》和《孙子兵法》等书。可以说,日本和许多东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与中国文化有很深的渊源。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及其富有东方个性的卓有成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人们的一番思考。所以,在今天我国的改革开放中,构建一个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适合目前生产力状况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一个迫切的也是必然要完成的历史性课题。我们应该从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我国管理不应该单纯照抄照搬西方的科学管理理论,而应该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只有将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有机地契合起来,这才是我国管理工作的根本出路。 现代社会中的人并非机器,而是有意识、有感情和有社会关系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社会关系及以此为依托的复杂的人文背景,科学管理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它的影响。我国有着长期的历史积淀,人的心理观念、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多元多变,人们的社会利益关系有多种多样的不同,这些因素构成了我国人文背景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常常与科学管理制度要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文化在我国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很大影响,研究传统文化对我国管理方面的影响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其管理思想的逻辑演绎,将家、业、国、天下的管理只看作是人口和范围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没有本质的差异,对家族的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企业和国家,这样就形成了以家族管理为出发点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以伦理文化为基础的家族管理思想与西方制度化科学管理理论不同,西方管理强调理性准则,不论亲疏远近,一律用统一的组织制度和纪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伦理型管理是以由已及人来看待社会,把治家的伦理道德准则及管理方法运用于企业及国家管理中,要求企业成员要象父子、兄弟一样相处,结果导致了在管理中讲人情、讲关系,平均主义大锅饭。这种管理方法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比较融洽,但内部交易成本太高,企业对员工饮食起居、生老病死考虑的较多,领导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人的思想工作,结果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是不高,企业经济效益较差,企业目标变成了社会福利目标。 无论是内地近年成长起来的私人企业,还是港、奥、台及东南亚久负盛名的华人企业无一不是家族式企业,他们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成功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华人在海外的创业环境使他们必须以自我奋斗,依靠家庭成员协作,依靠同族、同乡帮助才获得成功的,所以家族成员、同乡之间自然产生了一种信赖、亲情,管理中也就形成了宽容、仁爱、平均为准则的伦理型管理模式。 家族式管理模式有其优点,表现在:一是企业的员工多实行终身雇佣制,员工稳定且很少流动,因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少,员工培训成本低,且能确保员工的整体素质高。日本企业的“型组织”及管理模式的成功主要归功于此。二是职工对企业的依赖性强,企业有较强的凝聚力。终身雇佣和年功工资制使员工不愿离开企业,一旦跳槽到新的创业,工资福利就重新从零开始。因而将员工的利益和命运与企业联在了一起,培育了员工爱厂如家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因此在建厂初期和企业处于困境时,能提高企业的耐久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内部人际关系和谐。家族式管理讲求以情动人,以行感人,以德服人,领导同职位权力较少,用个人权威较多,因而劳资矛盾冲突少,企业的人事纠纷少,不易产生西方企业那种劳资对抗激烈,罢工、示威、成批解雇工人等恶性事件。同时企业领导层大多是老板的亲戚,班子团结,特别是老板具有绝对权威时,因而决策集中,管理效率高,成本低。四是对新技术、新工艺有较强的吸收消化能力,能有效地防止企业机密和技术专利的泄露,其内部技术创新也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企业内部的“五小”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五是家族式企业中管理者(老板)和员工(雇佣者)在感情上存在着“主恩图报”的思想。在儒学伦理中特别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价值理念,家庭人伦观念中的“养育之恩、三生难报”等在东方式的管理理念中就具体化为主恩图报的思想。靠亲缘关系进入企业的员工会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有视老板为衣食父母的报恩心理,非亲缘员工也会有知遇之情、赏识之亲、重用之恩,他们会以加倍的努力去报答,如若某人忽视或违背了这种伦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则会引起公众的指责,有时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这种无形的伦理道德观对社会公众的约束,使家族企业主从中受益匪浅,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家族企业管理平庸、技术低下,但仍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原因所在。 正因为东方伦理型管理模式具有以上优点,使西方许多学者对人际关系近乎赤裸裸的商品关系的西方管理提出了异议。在西方颇负盛名的中国问题学者埃德温•赖肖尔指出,中国文明的基本特点是“宽容与友好”,他说在科学技术领域西方文明占据明显优势,在对人生终极目标及最高意义的洞察上中国文明则深刻的多。他特别推崇老子的“道”和无为而治的思想,他指出中国文明的思想和精髓在于自我抑制和经济调和,而西方个人功利主义和社会产业主义的“病根”和出路正在于此 。另一位“国际智者”阿诺德•约•汤因比则在《历史研究》中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的文化时代,他在一次“展望21世纪”的演讲中阐述了这一观点,他指出中国文化将是21世纪人类走向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凝聚力和粘合剂,特别是人类掌握了可以毁灭自身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营垒中,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宽容与和谐。他指出如果中国文明不能取代西方文明成为人类的主宰,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将是可悲的。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埃兹拉•沃格尔认为,由个人主义造成的“美国病”应该用“东方药”来治,西方国家及民族应该学习东方国家的团体主义精神。 进企业的能人不能及时公平地提拔重用,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不能形成庸者下、能者上的用人机制。若老板及其管理者凭优越感而滥用权力,亲疏分明,就会造成大多数员工有怨言,因而这类企业当成长到一定规模后其弱点非常明显,导致企业不攻自破。家族式管理过分重视人情,忽视制度建设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使企业内部人际关系融洽,为企业带来和谐的利益,但企业不是家庭而是一个社会经济组织,其成员的个人目标和利益与企业目标和利益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冲突,特别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老板及亲属或亲信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标准,用统一的制度和纪律来约束全体成员的行为,才能形成客观公正的管理机制和良好的组织秩序。同时家族企业在领导选择上往往以血缘亲疏为标准,采取子承父业和亲戚总比外人可靠的家族继承制,忽视个人的才干和品行,从而导致企业持续发展受阻,领导更替造成企业破产的事例屡见不鲜。当让位于他儿王安本人被称为慈善的独裁者,他敬业、勤奋,不贪财,为员工谋福利,因而很受员工的爱戴,但他忽视制度建设和管理,被美国商业周刊称为“管理泛泛平庸者”。家族企业领导者的作用非常突出。他们的道德、行为端正,作风严谨,奉公敬业的表率作用,业务素质上也要求有一技之长,他们许多是复合型人才,不仅是某个技术领域的专家,而且也是精明的商人,还是公关能手。由于他们的才能而限制了许多下属作用的发挥,压制人才的成长,形成个人绝对权威。因此这类企业经常会出现“成也萧何,败地萧何”的现象,即能人经济现象,当个人决策正确时,不仅决策迅速,贯彻有力,还会提高个人的权威;但当其决策失误时,也得不到他人的及时提醒,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当此人不在或退位,组织会出现人才断档,权力真空现象(继任者很难在短期内形成个人绝对权威),造成企业一时期内混乱或无组织状态。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现象严重。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按亲疏远近而非因才适用,因此在组织内产生“自己人”和“外人”的差别,造成“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家族主义氛围。外人为生存也就趋炎附势,拉帮结派,形成“你群”和“我群”的派系。有时为保护“外人”的利益他们会团结起来与老板或“自已人”抗争,造成企业内讧。因此家族式管理要么凝聚力很强,人际关系融洽,要么内部四分五裂,派系纷争。家族式企业的管理目标往往是以社会责任和员工福利为第一位的,而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二位。由于这类企业在创业时有亲朋帮助,兄弟打天下才获成功,从伦理道德上讲不能忘了患难弟兄,因而为他们谋福利义不容辞。同时为兼顾公平对全体员工也会一视同仁,企业包揽了员工的住房、医疗、保险、子女就业乃至全家的生老病死,很容易将企业办成福利组织。 “人为邦本”:关于对象管理现代西方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事实上,这些现代管理思想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能找到源头活水。《尚书•盘庚》记载:“重我民”、“施实得于民”;孔子主张富民、教民(见《论语•子路》),重视“民、食、丧、祭”,“民”位列第一;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基本观点,强调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国灭身。因而,在我国现代管理当中,应该充分重视人的管理,关心下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促进事业的发展。 “人之能群”:关于管理组织,现代管理在组织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事效率、行为规范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科学的理论。儒家的管理组织理论则集中体现在荀子所说的,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群”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本能,而要使之成为现实的社会组织,就必须有“分”。所谓“分”,作为组织结构、伦理结构、职业结构以及国家的管理机构等,是人类生存的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组织有序化的标志。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组织可以使人类的整体力量得到汇集和放大。儒家所提倡的“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是中国传统社会组织形态的基石,它所包含的家族主义倾向在现代管理中已不具有普遍意义,但其中所追求的亲密型的人际关系,对于现代社会组织来说,却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润滑剂”,有了紧密的组织架构,就会便于人员和机构的密切配合,在工作当会提高管理效能,进一步推动事业的发展。 “正己正人”:关于指挥管理,现代管理关于指挥和领导行为的理论有其丰富的内容,如R•布莱克和J•穆登设计的管理方格图和F•菲德勒提出的随机制宜理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思想与以上理论同出一辙。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的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因此,在人际关系问题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即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尽心上》),如果剔除其包含的封建内容,古代先哲“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完全可以用在管理工作中的。 “贵和持中”:关于协调管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注重和谐,坚持中庸,是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用“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他将其应用在君臣关系上,强调君臣在处理政务时意见“否可相济”的重要性。通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综合平衡,使君臣之间保持“政平而不干”的和谐统一关系。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这是强调以礼为标准和谐,是一种贵和须息争,息争以护和的和谐论。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现代管理中,人“和”精神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管理思想。“中”,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谓之中庸。《中庸》将孔子所主张的持中的原则,从“至德”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的哲理高度。贵“和”持“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基本精神,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而存小异,成了人们的普遍思维原则。这些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扩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维护有着积极作用。当然,由于贵“和”持“中”的观念说到底是一种否认斗争、排斥竞争和简单协同的道德,在管理上它是有不足之处的。 “自强不息”:关于激励管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自强不息。《易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发愤忘食”的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转载请标出: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 http://www.lun-wen.com)如果说,这只是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自强不息、积极有力思想的表现,那么,“人穷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等民间俗谚,则反映了自强不息精神的普遍化和社会化。正是这种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主精神、反抗压迫的精神,以及不断学习、不断前进的精神。如果将自强不息的精神运用到管理过程中去,那将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 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中国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建设与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不多的几种原生性文化之一,这一点完全不同于处于中华文化圈边缘地带的东亚及东南亚诸国,也不同于西方一些新兴发达国家,他们的文化形态具有明显的次生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具有丰富内容并包含许多精华的原生性文化,具有文化本源的意义。而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人本主义哲学并初步建立起了以爱人贵民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体系的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不可能抛开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创立和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构建只能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当然,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既不可抱残守缺,同时也不可连根拔起;既不可背负上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同时也不能走向民族虚无主义或历史虚无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层,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其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倡导德。儒家对“仁”的强调,对“礼”的推崇以及“和为贵”等主张,都是为了协调、规范和平衡人际关系;在个人修养上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谋事方面强调天时、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表明,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仁”为本、“立德”为先及“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情理和谐”的全方位的和谐精神是具有世界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现代的人本管理,从东方到西方,都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要求企业管理者“居仁怀义”,追求管理者与员工的和谐,员工与员工的和谐,以及员工与顾客的和谐,可以说这些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精要。 市场经济一旦走出其初始阶段,那种以物质刺激为手段的经济人的企业管理模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便显得力不从心了,这主要是因为当今世界经济已经从传统的市场经济时代进入到知识、技术和文化经济时代,社会总需求和个人总需求已不能再完全用物质范畴来涵盖。换言之,物质的概念已成为过去时,人的文化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即使是物质消费也越来越变成文化的物质。日本是二战以后最早复兴并迅速跨入经济强国之门的国家。日本的成功恰好在于把中国的伦理人管理模式与美国的经济人管理模式结合在一起,造就了日本企业的辉煌。越来越多的学者都认识到它是西方市场经济在机制方面的优越性,同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有机结合的产物。由此,可以认为,中华文明遭受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我们拥有大多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在于我们缺少市场竞争的机制,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人观念正暗合了当代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理念。一旦市场经济的闪电射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必然会唤醒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这就决定了中国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建立一开始就要超越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老路,尽管它在一些方面还显得很不成熟,但如果把五千年的文明智慧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同西方的先进管理模式相结合,就必然会使中国的现代人本管理思想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加速发展,并绽放出簇新灿烂的中华文明之花。 传统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1、重形式轻效率。传统行政文化中注重形式,导致在行政管理中爱做官样文章,办事拖拉,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决策迟缓,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目标的实现。2、重人治轻法治。传统文化中重人轻法,人情风盛行,在行政活动中表现为行政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行政决策和执行缺乏法律约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成为常事。3、重权威而轻民主。传统社会的皇权、官权使权威观念影响极深,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表现为独断专行、专制、集权,家长制,行政民主难以实现。4、重共性轻个性。传统文化中以办事稳健、不出风头为为政的要诀,以致于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中思想僵化、保守、不敢开拓、创新,行政活动缺乏应有的弹性和活力。5、追求等级不尚平等。传统社会等级森严,官本位思想严重,在行政活动中常常表现出极强的等级性和依附性,严重影响行政法制建设和行政民主进程。6、注重大一统集权缺乏必要的分权意识。7、注重治国经验忽视制度研究和机构设计。 在行政思想、行政心理、行政道德、行政观念和意识、行政传统和行政习惯当中要革除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保留和发扬优秀的传统,在行政管理方面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建设廉洁、高效、健康的行政管理体制,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此,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及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既要学习西方制度化管理的优势,实施组织化、科学化管理,又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及伦理观念根深蒂固,至今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没有文化底蕴的管理是不成功的管理,照搬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会因国人心理抵触,其效果将大打折扣。但要完全用中国传统式家庭管理方式管理企业,可能在创业时期有积极的作用,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它肯定会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就是中国企业成长慢(国企)、寿命短(私企)的原因。因此,中国企业面对入世后国外大企业的竞争,若不能迅速成长和有机整合,就会面临生存乃至淘汰的危机。对家族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和创新,使其跳出“家族主义”的框架,吸收西方现代企业制度化管理的科学思想,对我国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是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略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传统文化根源探析--从儒家国家关系伦理思想的视角
王易
摘 要: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国家关系伦理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儒学中所包含的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合众为一、和谐共处等理论精华,历史上在和睦相处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凝聚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日益走向世界的今天,在中国和平发展的大背景下,更显示出其突出的重要性.挖掘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传统文化根源,既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和平发展战略的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很有价值.
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gzsfdxxb-shkx/gzsf2006/0602/060203.htm
参考资料:http://www.rrzx.com/rrlw/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95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影响在哪
第一,有博大的专业方面知识。这就要管理者多读书,多接触文化知识,特别是要注意从传统文化中间吸收知识。孔子曾经“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说明知识是学无止境的,只有不断的学习才有不断进步。对于企业管理而言,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综合业务素质,这样在代表企业的时候才能不有损于企业形象。
第二,沟通能力是每个管理者的必备素质。先学着适应别人,融入别人的话语当中,然后就是展露自己的自信,从而达到和别人协调沟通的目的。
第三,说服别人的能力。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具备这一能力,要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让别人信服,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中国古代就有这样一群人存在,他们就是纵横家。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其中以苏秦张仪最为著名,他们名满天下,事业有成,而全凭的是他们说服别人的艺术。[page]
第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说的很明白,现代社会的问题是越来越复杂,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第五,坚持的力量。荀子的《劝学篇》里就重点谈到这个问题,坚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这段话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这个比喻对于当前的企业管理界而言仍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很是值得管理者学习和借鉴。
第六,洒脱的胸怀。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人的胸怀。张培合先生要求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都有一颗感恩的心,能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词就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这一主题:洒脱的人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明代杨慎的代表作品,他给了我们一个宽广的境界。
第七,对企业要有忠诚度。朝秦暮楚的人是不会有长久的事业的,这一点是不断被历史证明的。有一则寓言,它是这样的“有一天,鸟类和兽类之间发生了战争,蝙蝠看到兽类很强大,就飞到它们的队伍中说:“我有牙齿,又是胎生哺乳的,是兽类,我也来参加战斗吧。”过了一会儿,鸟类渐渐占了上风,蝙蝠悄悄地来到鸟类中间,说:“你们看,我有翅膀,会飞行,是你们的朋友,我来帮助你们吧。”后来,鸟类和兽类讲和了。兽类骂蝙蝠是叛徒,不再理睬它,鸟类知道了,也不欢迎它。蝙蝠很难为情,只好白天躲起来,晚上才出来活动”这就回答了蝙蝠为什么是晚上出来活动的这个“著名问题”。
第八,管理者要学会难得糊涂的艺术。“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 这句话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格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也说“水清无鱼” 。
第九,部门之间互相理解,协调工作,这是一个成熟企业文化的表现。
才管理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为识才、求才、信任人才、合理配置人才四个环节
历经六百年的风风雨雨,才出了唐宋八大家这屈指可数的大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人才很重要,发现人才更重要,即韩愈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周文王在寻访贤人的途中,有一天在渭水南岸看到一位气宇不凡的白发老者在钓鱼,每起一钩就是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文王在惊讶之余,就与这位老者攀谈起来。而更令文王惊讶的是,这位老者竟然对治国之道颇有精辟的见解。文王大喜过望,就把老者请上车,一同回到都城。老者姓姜名尚,字子牙,因为文王在与他同归时说:“吾太公望子久矣!”就号称为太公望,俗名姜太公。在姜太公的辅佐之下,文王开始了对周围小国的攻伐,为周朝的立国奠定了基础。
其他的历史典故比比皆是,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从楚国换回来的,但是秦穆公慧眼识英雄,并不因为百里奚是奴隶而低看他,终于百里奚帮助秦穆公实现了霸业。
孟尝君以“好客养士”、“好善乐施”而名闻天下,他对待门客,不惜“舍业厚遇之”,因而“倾天下之士”。门下食客达三千余人,冯谖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怪人面目出现,起初为了试探孟尝君的胸怀和眼光,曾三番五次地向孟尝君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但孟尝君无一例外的都满足他而从来不嫌弃。当他发现孟尝君是一个不势利、非常大度、值得为他出谋划策的领袖时,毅然决定竭尽全力以事孟尝君。通过“薛国市义”、营造“狡兔三窟”等活动,冯谖为孟尝君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其政治事业久盛不衰。
而不懂发现人才的人难逃败亡的命运,项羽是盖世英雄,开始的时候拥有陈平、范增等谋士,武将有后来名震寰宇的龙且、韩信,但是项羽视大才如无物,弃之如敝屐。韩信于是投靠刘邦,拜为大将,帮助刘邦击败项羽。幸好还有一个范增,但是项羽竟然怀疑范增的忠诚,没有什么比一个老臣的忠心被怀疑更让人寒心了,范增只好远走告老还乡,在回家的路上病发身亡。项羽也因此失去了他那最后的谋士,从此命运就不再眷顾这位骁勇善战的项王了,终有乌江自刎的结局。
三顾茅庐是个著名的例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出山帮助自己统一国家大业。第一次,三人来到隆中,得知孔明不在,失望而归。第二次,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立即叫人备马,到了草屋,诸葛亮还是不在,三人又怏怏而回。春天来了,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张飞和关羽都不耐烦了。三人第三次到隆中,来到草屋,知道诸葛亮在睡觉,刘备便等他。孔明醒了,,两人礼让一番,便谈论起国家大事,刘备一再邀请,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这样的诚心诚意,如何不答应刘备呢!
从此后,刘备才可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不必再像以前那样只是拥有一帮能力出众武将,而没有一个战略策划大师,终究不过是一个小军阀而已。
获得了人才,而不信任其人,反而处处牵制,到头来不过一场空。用人就要敢于用到底,即用人不疑。唐太宗李世民在这一点上做得最好,其事迹见于《唐太宗论贤录》:唐太宗谓徐景公曰:朕观群臣,惟有卿贤,有人言卿是非者,何也?徐景公曰:臣闻,春雨如膏,滋长万物。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普照万方。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辉。羊羔虽美,众口难调。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君听臣遭诛,父听子遭折,兄弟听之疏。朋友听之别。夫妇听之离,乡里听之恨。堂堂七尺躯,提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大意是说:唐太宗对徐景公说:我看群臣之中,只有你很贤德,却还是有人说你的是非,这是为什么啊?徐景公说:我听说,春雨有如润物的精华,(它)滋长万物。农夫喜爱它的润泽,行人讨厌它引起的泥泞。秋夜的月亮像一面明镜,雅士淑女喜欢玩赏它,盗贼讨厌它的光辉。羊羔虽然味美,众口终究难调。是非天天有,不去理会它自然就没事。君王听信了臣子就有被(枉)杀头的,父亲听信了儿子就会遭到责罚,兄弟听信了就会互相疏远。朋友听信了就会断绝友谊。夫妇听信了就会离异,乡里之间听信了就会互相仇恨。堂堂七尺男儿,一定要提防只有三寸的舌头。舌头有如龙泉剑,它杀人还不见血。
另外,合理使用人才也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在使用人才时也应用其长处,例如:某村庄有一个农夫与五个儿子。大儿子忠厚老实,二儿子聪明伶俐,三儿子是个驼背,四儿子是个跛子,五儿子是个聋子。大家都在为他的五个儿子如何在农夫过世后的生活而发愁时,农夫却已经有了自己的安排,他让大儿种地,二儿经商,三儿搓草绳,四儿摆摊子、修自行车,五儿子去炸石头、开山路。三年后,这户人家成了村里最富裕的一家。这就是他善于从实际出发,合理利用每个人长处的结果。
第二,沟通能力是每个管理者的必备素质。先学着适应别人,融入别人的话语当中,然后就是展露自己的自信,从而达到和别人协调沟通的目的。
第三,说服别人的能力。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具备这一能力,要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让别人信服,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中国古代就有这样一群人存在,他们就是纵横家。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其中以苏秦张仪最为著名,他们名满天下,事业有成,而全凭的是他们说服别人的艺术。[page]
第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说的很明白,现代社会的问题是越来越复杂,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第五,坚持的力量。荀子的《劝学篇》里就重点谈到这个问题,坚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这段话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这个比喻对于当前的企业管理界而言仍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很是值得管理者学习和借鉴。
第六,洒脱的胸怀。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人的胸怀。张培合先生要求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都有一颗感恩的心,能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词就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这一主题:洒脱的人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明代杨慎的代表作品,他给了我们一个宽广的境界。
第七,对企业要有忠诚度。朝秦暮楚的人是不会有长久的事业的,这一点是不断被历史证明的。有一则寓言,它是这样的“有一天,鸟类和兽类之间发生了战争,蝙蝠看到兽类很强大,就飞到它们的队伍中说:“我有牙齿,又是胎生哺乳的,是兽类,我也来参加战斗吧。”过了一会儿,鸟类渐渐占了上风,蝙蝠悄悄地来到鸟类中间,说:“你们看,我有翅膀,会飞行,是你们的朋友,我来帮助你们吧。”后来,鸟类和兽类讲和了。兽类骂蝙蝠是叛徒,不再理睬它,鸟类知道了,也不欢迎它。蝙蝠很难为情,只好白天躲起来,晚上才出来活动”这就回答了蝙蝠为什么是晚上出来活动的这个“著名问题”。
第八,管理者要学会难得糊涂的艺术。“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 这句话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格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也说“水清无鱼” 。
第九,部门之间互相理解,协调工作,这是一个成熟企业文化的表现。
才管理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为识才、求才、信任人才、合理配置人才四个环节
历经六百年的风风雨雨,才出了唐宋八大家这屈指可数的大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人才很重要,发现人才更重要,即韩愈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周文王在寻访贤人的途中,有一天在渭水南岸看到一位气宇不凡的白发老者在钓鱼,每起一钩就是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文王在惊讶之余,就与这位老者攀谈起来。而更令文王惊讶的是,这位老者竟然对治国之道颇有精辟的见解。文王大喜过望,就把老者请上车,一同回到都城。老者姓姜名尚,字子牙,因为文王在与他同归时说:“吾太公望子久矣!”就号称为太公望,俗名姜太公。在姜太公的辅佐之下,文王开始了对周围小国的攻伐,为周朝的立国奠定了基础。
其他的历史典故比比皆是,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从楚国换回来的,但是秦穆公慧眼识英雄,并不因为百里奚是奴隶而低看他,终于百里奚帮助秦穆公实现了霸业。
孟尝君以“好客养士”、“好善乐施”而名闻天下,他对待门客,不惜“舍业厚遇之”,因而“倾天下之士”。门下食客达三千余人,冯谖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怪人面目出现,起初为了试探孟尝君的胸怀和眼光,曾三番五次地向孟尝君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但孟尝君无一例外的都满足他而从来不嫌弃。当他发现孟尝君是一个不势利、非常大度、值得为他出谋划策的领袖时,毅然决定竭尽全力以事孟尝君。通过“薛国市义”、营造“狡兔三窟”等活动,冯谖为孟尝君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其政治事业久盛不衰。
而不懂发现人才的人难逃败亡的命运,项羽是盖世英雄,开始的时候拥有陈平、范增等谋士,武将有后来名震寰宇的龙且、韩信,但是项羽视大才如无物,弃之如敝屐。韩信于是投靠刘邦,拜为大将,帮助刘邦击败项羽。幸好还有一个范增,但是项羽竟然怀疑范增的忠诚,没有什么比一个老臣的忠心被怀疑更让人寒心了,范增只好远走告老还乡,在回家的路上病发身亡。项羽也因此失去了他那最后的谋士,从此命运就不再眷顾这位骁勇善战的项王了,终有乌江自刎的结局。
三顾茅庐是个著名的例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出山帮助自己统一国家大业。第一次,三人来到隆中,得知孔明不在,失望而归。第二次,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立即叫人备马,到了草屋,诸葛亮还是不在,三人又怏怏而回。春天来了,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张飞和关羽都不耐烦了。三人第三次到隆中,来到草屋,知道诸葛亮在睡觉,刘备便等他。孔明醒了,,两人礼让一番,便谈论起国家大事,刘备一再邀请,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这样的诚心诚意,如何不答应刘备呢!
从此后,刘备才可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不必再像以前那样只是拥有一帮能力出众武将,而没有一个战略策划大师,终究不过是一个小军阀而已。
获得了人才,而不信任其人,反而处处牵制,到头来不过一场空。用人就要敢于用到底,即用人不疑。唐太宗李世民在这一点上做得最好,其事迹见于《唐太宗论贤录》:唐太宗谓徐景公曰:朕观群臣,惟有卿贤,有人言卿是非者,何也?徐景公曰:臣闻,春雨如膏,滋长万物。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普照万方。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辉。羊羔虽美,众口难调。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君听臣遭诛,父听子遭折,兄弟听之疏。朋友听之别。夫妇听之离,乡里听之恨。堂堂七尺躯,提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大意是说:唐太宗对徐景公说:我看群臣之中,只有你很贤德,却还是有人说你的是非,这是为什么啊?徐景公说:我听说,春雨有如润物的精华,(它)滋长万物。农夫喜爱它的润泽,行人讨厌它引起的泥泞。秋夜的月亮像一面明镜,雅士淑女喜欢玩赏它,盗贼讨厌它的光辉。羊羔虽然味美,众口终究难调。是非天天有,不去理会它自然就没事。君王听信了臣子就有被(枉)杀头的,父亲听信了儿子就会遭到责罚,兄弟听信了就会互相疏远。朋友听信了就会断绝友谊。夫妇听信了就会离异,乡里之间听信了就会互相仇恨。堂堂七尺男儿,一定要提防只有三寸的舌头。舌头有如龙泉剑,它杀人还不见血。
另外,合理使用人才也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在使用人才时也应用其长处,例如:某村庄有一个农夫与五个儿子。大儿子忠厚老实,二儿子聪明伶俐,三儿子是个驼背,四儿子是个跛子,五儿子是个聋子。大家都在为他的五个儿子如何在农夫过世后的生活而发愁时,农夫却已经有了自己的安排,他让大儿种地,二儿经商,三儿搓草绳,四儿摆摊子、修自行车,五儿子去炸石头、开山路。三年后,这户人家成了村里最富裕的一家。这就是他善于从实际出发,合理利用每个人长处的结果。
非正式制度的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有什么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者的现实影响
儒释道
儒家、释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等活跃在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流派,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深层意义。
儒家文化的精髓在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十字真言,有爱心,讲规则,懂礼貌,求知识,重诚信,这是做人的基础;温和,善良,恭敬,勤俭,礼让,这是做人的态度。同时这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另外儒家还特别强调忠孝,这是贯穿了整个中国的两个字眼,忠即是要忠于国家忠于企业,而孝则是每一个中国人背负一生的责任,不孝之人何以谈对国家、对企业尽忠?
儒家的最高理想在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七个字,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释家创始人释迦摩尼是印度人,本是来自印度的外来文化,但经过中国千百年的锤炼演化,已经完全的本土化。释家提倡清心寡欲、三道轮回、因果报应,这些理念适合历代统治阶级的胃口,故而释家在中国可以扎根生存,成为对中国人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一种文化。
道家对中国的影响也是经久不衰,道家的集大成者老子著有《道经》、《德经》,合称《道德经》,共计81章,这是全世界销量第一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图书出口的王牌书目。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警句千载之下听来依然萦绕心怀,给人以当头棒喝之感。道家所倡导的黄老之道无为而治的思想现在被各个企业管理阶层重拾,作为至理明言摆在企业的显赫位置。现代企业管理就有一条重要的思想,“有所为,有所不为”意思就是管理者和员工各自干各自的事情,互不干涉,给彼此最大的信任。
法家的集大成者商鞅,帮助秦孝公变法,使积贫积弱的秦国一举达到一流强国的地位。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而法家的两位杰出代表韩非和李斯又各自运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把法家思想发扬光大。法家对于管理学的贡献在于提倡一种制度化、规范化,以制度来管理企业,把管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
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尚贤”即不分贵贱唯才是举。“兼爱”即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墨家对于管理学而言,它提倡一种民主式管理,这样的管理可以认为是现代企业民主管理的雏形。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最后经过大浪淘沙,对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儒释道三家,但这三家已经是兼收并蓄博大精深了。所以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影响力始终是巨大而隐形的,唐朝之所以是盛世王朝,和她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同样的这也是传统文化在管理学的上成功运用,只不过用在了政治管理的层面上而已。
从做人和做事两个方面为我们解读了儒家文化的内涵,使我们重新对儒家文化有了一个新的结构性认识,使我们再一次了解到儒家文化对于管理学的重要意义。
做人
做人要讲究正派、公正、廉洁。其中碑林的一副书法作品,其文曰:“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这是明朝嘉靖年间,河北无极知县郭久礼总结的他的为官经验,被后人称为“官箴”,出自《清稗•官箴》。这句话用在管理上再合适不过了,管理的前提即在于公平,没有公平一切管理都是徒劳的、畸形的管理。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就在于管理者必须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当然,这不是说不要言教,而是指只有言教而没有身教,言教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适得其反;而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千百年悠悠过去,但对于管理者而言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爱心。古人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有爱心,有爱心的人才会有亲和力,有亲和力才有凝聚力,有凝聚力才有战斗力。张先生从自身多年的管理经验出发,提出企业文化的概念,并认为爱心是一个企业文化所必需的因素,这样的企业文化代表一种凝聚力,有了凝聚力,才有和谐文化的建设,这样的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建立对于企业管理提升一个巨大台阶是有莫大帮助的.
知足者常乐。无论是作为企业管理者还是员工都要保持一种良好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社会对企业保持责任心。只有有责任心的人,别人才会信任你,企业才能发展,企业是平台,要勇于承担责任,做一个对企业负责的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敢于背负责任的大情怀,也是范老先生能够名垂青史的原因。世界之大,人口之多,事物纷繁复杂,对于幸福的看法就有各种各样的回答。路易十五这个暴君不是说:“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言外之意,就是唯我独尊、及时行乐,哪管人民的悲苦、后代的幸福、他人的快乐。但裴多菲却这样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裴多菲的幸福观。他把对自由的追求看作是幸福,而把个人的一切置之度外。当然,各人对幸福的解释是不同的,但从这些解释中不难归纳出一个道理,不同阶级的人,为不同目标奋斗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而且无非是两种:一个是为自己,一个是为人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朝廷当官的时候,念念想着怎么样让人民的生活更好,怎么样让人民的福利更多;假如被贬到比较偏远的地方,而不是在朝廷里面的时候,也念着国君、念着人民,怎么样做才能对国君、对人民有好。范仲淹就是为了人民敢于承担责任,现代企业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了企业的发展,作为管理者或者员工都必须学会承担责任。
承受能力有多大,你的事业就有多大。承受失败、侮辱、压力的能力是一个现代企业管理者的必备素质,张培合先生又提出了管理界的著名定律------“南瓜定律”,皮越厚的南瓜越是好吃,越是有价值,皮厚就代表着承受力比一般的南瓜强,所以其味道美妙是必然的。代表人物越王勾践即是如此。现在人们经常用“卧薪尝胆”一语,来表达刻苦自励、奋发向上的决心。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越王勾践在一次战争中被吴国打败,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在吴王的威逼之下,勾践还到吴国宫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勾践被释放回国以后,为了奋发图强,报仇雪耻,他睡觉躺在硬柴上,坐卧饮食都要尝一下苦胆,以不忘国家破亡的痛楚,激励自己的勇气和斗志。最终越王勾践破吴归来,这和他超常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当代版的越王勾践------史玉柱,被称为最成功的失败者。1997年,因为珠海巨人大厦的贪污案,史玉柱欠债上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首负”,但短短10年时间,史玉柱不仅清偿了债务,还迅速把财富聚集到数百亿,虽然对其营销手法多有诟病,但对于史玉柱的品质,业界还是相当认同的。从“中国首负”到“中国首富”之间有多大距离,而这个距离都可以用承受能力来弥补,来支撑。
自信心。人类最大的敌人是没有自信心,但是一定要把握一个度,自信不能过度,否则那是自负,而自负是管理家的大忌。
做事
第一,有博大的专业方面知识。这就要管理者多读书,多接触文化知识,特别是要注意从传统文化中间吸收知识。孔子曾经“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说明知识是学无止境的,只有不断的学习才有不断进步。对于企业管理而言,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综合业务素质,这样在代表企业的时候才能不有损于企业形象。
第二,沟通能力是每个管理者的必备素质。先学着适应别人,融入别人的话语当中,然后就是展露自己的自信,从而达到和别人协调沟通的目的。
第三,说服别人的能力。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具备这一能力,要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让别人信服,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中国古代就有这样一群人存在,他们就是纵横家。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其中以苏秦张仪最为著名,他们名满天下,事业有成,而全凭的是他们说服别人的艺术。[page]
第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说的很明白,现代社会的问题是越来越复杂,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第五,坚持的力量。荀子的《劝学篇》里就重点谈到这个问题,坚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这段话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这个比喻对于当前的企业管理界而言仍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很是值得管理者学习和借鉴。
第六,洒脱的胸怀。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人的胸怀。张培合先生要求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都有一颗感恩的心,能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词就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这一主题:洒脱的人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明代杨慎的代表作品,他给了我们一个宽广的境界。
第七,对企业要有忠诚度。朝秦暮楚的人是不会有长久的事业的,这一点是不断被历史证明的。有一则寓言,它是这样的“有一天,鸟类和兽类之间发生了战争,蝙蝠看到兽类很强大,就飞到它们的队伍中说:“我有牙齿,又是胎生哺乳的,是兽类,我也来参加战斗吧。”过了一会儿,鸟类渐渐占了上风,蝙蝠悄悄地来到鸟类中间,说:“你们看,我有翅膀,会飞行,是你们的朋友,我来帮助你们吧。”后来,鸟类和兽类讲和了。兽类骂蝙蝠是叛徒,不再理睬它,鸟类知道了,也不欢迎它。蝙蝠很难为情,只好白天躲起来,晚上才出来活动”这就回答了蝙蝠为什么是晚上出来活动的这个“著名问题”。
第八,管理者要学会难得糊涂的艺术。“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 这句话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格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也说“水清无鱼” 。
第九,部门之间互相理解,协调工作,这是一个成熟企业文化的表现。
才管理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为识才、求才、信任人才、合理配置人才四个环节
历经六百年的风风雨雨,才出了唐宋八大家这屈指可数的大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人才很重要,发现人才更重要,即韩愈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周文王在寻访贤人的途中,有一天在渭水南岸看到一位气宇不凡的白发老者在钓鱼,每起一钩就是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文王在惊讶之余,就与这位老者攀谈起来。而更令文王惊讶的是,这位老者竟然对治国之道颇有精辟的见解。文王大喜过望,就把老者请上车,一同回到都城。老者姓姜名尚,字子牙,因为文王在与他同归时说:“吾太公望子久矣!”就号称为太公望,俗名姜太公。在姜太公的辅佐之下,文王开始了对周围小国的攻伐,为周朝的立国奠定了基础。
其他的历史典故比比皆是,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从楚国换回来的,但是秦穆公慧眼识英雄,并不因为百里奚是奴隶而低看他,终于百里奚帮助秦穆公实现了霸业。
孟尝君以“好客养士”、“好善乐施”而名闻天下,他对待门客,不惜“舍业厚遇之”,因而“倾天下之士”。门下食客达三千余人,冯谖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怪人面目出现,起初为了试探孟尝君的胸怀和眼光,曾三番五次地向孟尝君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但孟尝君无一例外的都满足他而从来不嫌弃。当他发现孟尝君是一个不势利、非常大度、值得为他出谋划策的领袖时,毅然决定竭尽全力以事孟尝君。通过“薛国市义”、营造“狡兔三窟”等活动,冯谖为孟尝君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其政治事业久盛不衰。
而不懂发现人才的人难逃败亡的命运,项羽是盖世英雄,开始的时候拥有陈平、范增等谋士,武将有后来名震寰宇的龙且、韩信,但是项羽视大才如无物,弃之如敝屐。韩信于是投靠刘邦,拜为大将,帮助刘邦击败项羽。幸好还有一个范增,但是项羽竟然怀疑范增的忠诚,没有什么比一个老臣的忠心被怀疑更让人寒心了,范增只好远走告老还乡,在回家的路上病发身亡。项羽也因此失去了他那最后的谋士,从此命运就不再眷顾这位骁勇善战的项王了,终有乌江自刎的结局。
三顾茅庐是个著名的例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出山帮助自己统一国家大业。第一次,三人来到隆中,得知孔明不在,失望而归。第二次,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立即叫人备马,到了草屋,诸葛亮还是不在,三人又怏怏而回。春天来了,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张飞和关羽都不耐烦了。三人第三次到隆中,来到草屋,知道诸葛亮在睡觉,刘备便等他。孔明醒了,,两人礼让一番,便谈论起国家大事,刘备一再邀请,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这样的诚心诚意,如何不答应刘备呢!
从此后,刘备才可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不必再像以前那样只是拥有一帮能力出众武将,而没有一个战略策划大师,终究不过是一个小军阀而已。
获得了人才,而不信任其人,反而处处牵制,到头来不过一场空。用人就要敢于用到底,即用人不疑。唐太宗李世民在这一点上做得最好,其事迹见于《唐太宗论贤录》:唐太宗谓徐景公曰:朕观群臣,惟有卿贤,有人言卿是非者,何也?徐景公曰:臣闻,春雨如膏,滋长万物。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普照万方。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辉。羊羔虽美,众口难调。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君听臣遭诛,父听子遭折,兄弟听之疏。朋友听之别。夫妇听之离,乡里听之恨。堂堂七尺躯,提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大意是说:唐太宗对徐景公说:我看群臣之中,只有你很贤德,却还是有人说你的是非,这是为什么啊?徐景公说:我听说,春雨有如润物的精华,(它)滋长万物。农夫喜爱它的润泽,行人讨厌它引起的泥泞。秋夜的月亮像一面明镜,雅士淑女喜欢玩赏它,盗贼讨厌它的光辉。羊羔虽然味美,众口终究难调。是非天天有,不去理会它自然就没事。君王听信了臣子就有被(枉)杀头的,父亲听信了儿子就会遭到责罚,兄弟听信了就会互相疏远。朋友听信了就会断绝友谊。夫妇听信了就会离异,乡里之间听信了就会互相仇恨。堂堂七尺男儿,一定要提防只有三寸的舌头。舌头有如龙泉剑,它杀人还不见血。
另外,合理使用人才也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在使用人才时也应用其长处,例如:某村庄有一个农夫与五个儿子。大儿子忠厚老实,二儿子聪明伶俐,三儿子是个驼背,四儿子是个跛子,五儿子是个聋子。大家都在为他的五个儿子如何在农夫过世后的生活而发愁时,农夫却已经有了自己的安排,他让大儿种地,二儿经商,三儿搓草绳,四儿摆摊子、修自行车,五儿子去炸石头、开山路。三年后,这户人家成了村里最富裕的一家。这就是他善于从实际出发,合理利用每个人长处的结果。
儒释道
儒家、释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等活跃在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流派,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深层意义。
儒家文化的精髓在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十字真言,有爱心,讲规则,懂礼貌,求知识,重诚信,这是做人的基础;温和,善良,恭敬,勤俭,礼让,这是做人的态度。同时这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另外儒家还特别强调忠孝,这是贯穿了整个中国的两个字眼,忠即是要忠于国家忠于企业,而孝则是每一个中国人背负一生的责任,不孝之人何以谈对国家、对企业尽忠?
儒家的最高理想在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七个字,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释家创始人释迦摩尼是印度人,本是来自印度的外来文化,但经过中国千百年的锤炼演化,已经完全的本土化。释家提倡清心寡欲、三道轮回、因果报应,这些理念适合历代统治阶级的胃口,故而释家在中国可以扎根生存,成为对中国人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一种文化。
道家对中国的影响也是经久不衰,道家的集大成者老子著有《道经》、《德经》,合称《道德经》,共计81章,这是全世界销量第一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图书出口的王牌书目。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警句千载之下听来依然萦绕心怀,给人以当头棒喝之感。道家所倡导的黄老之道无为而治的思想现在被各个企业管理阶层重拾,作为至理明言摆在企业的显赫位置。现代企业管理就有一条重要的思想,“有所为,有所不为”意思就是管理者和员工各自干各自的事情,互不干涉,给彼此最大的信任。
法家的集大成者商鞅,帮助秦孝公变法,使积贫积弱的秦国一举达到一流强国的地位。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而法家的两位杰出代表韩非和李斯又各自运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把法家思想发扬光大。法家对于管理学的贡献在于提倡一种制度化、规范化,以制度来管理企业,把管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
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尚贤”即不分贵贱唯才是举。“兼爱”即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墨家对于管理学而言,它提倡一种民主式管理,这样的管理可以认为是现代企业民主管理的雏形。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最后经过大浪淘沙,对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儒释道三家,但这三家已经是兼收并蓄博大精深了。所以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影响力始终是巨大而隐形的,唐朝之所以是盛世王朝,和她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同样的这也是传统文化在管理学的上成功运用,只不过用在了政治管理的层面上而已。
从做人和做事两个方面为我们解读了儒家文化的内涵,使我们重新对儒家文化有了一个新的结构性认识,使我们再一次了解到儒家文化对于管理学的重要意义。
做人
做人要讲究正派、公正、廉洁。其中碑林的一副书法作品,其文曰:“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这是明朝嘉靖年间,河北无极知县郭久礼总结的他的为官经验,被后人称为“官箴”,出自《清稗•官箴》。这句话用在管理上再合适不过了,管理的前提即在于公平,没有公平一切管理都是徒劳的、畸形的管理。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就在于管理者必须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当然,这不是说不要言教,而是指只有言教而没有身教,言教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适得其反;而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千百年悠悠过去,但对于管理者而言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爱心。古人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有爱心,有爱心的人才会有亲和力,有亲和力才有凝聚力,有凝聚力才有战斗力。张先生从自身多年的管理经验出发,提出企业文化的概念,并认为爱心是一个企业文化所必需的因素,这样的企业文化代表一种凝聚力,有了凝聚力,才有和谐文化的建设,这样的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建立对于企业管理提升一个巨大台阶是有莫大帮助的.
知足者常乐。无论是作为企业管理者还是员工都要保持一种良好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社会对企业保持责任心。只有有责任心的人,别人才会信任你,企业才能发展,企业是平台,要勇于承担责任,做一个对企业负责的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敢于背负责任的大情怀,也是范老先生能够名垂青史的原因。世界之大,人口之多,事物纷繁复杂,对于幸福的看法就有各种各样的回答。路易十五这个暴君不是说:“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言外之意,就是唯我独尊、及时行乐,哪管人民的悲苦、后代的幸福、他人的快乐。但裴多菲却这样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裴多菲的幸福观。他把对自由的追求看作是幸福,而把个人的一切置之度外。当然,各人对幸福的解释是不同的,但从这些解释中不难归纳出一个道理,不同阶级的人,为不同目标奋斗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而且无非是两种:一个是为自己,一个是为人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朝廷当官的时候,念念想着怎么样让人民的生活更好,怎么样让人民的福利更多;假如被贬到比较偏远的地方,而不是在朝廷里面的时候,也念着国君、念着人民,怎么样做才能对国君、对人民有好。范仲淹就是为了人民敢于承担责任,现代企业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了企业的发展,作为管理者或者员工都必须学会承担责任。
承受能力有多大,你的事业就有多大。承受失败、侮辱、压力的能力是一个现代企业管理者的必备素质,张培合先生又提出了管理界的著名定律------“南瓜定律”,皮越厚的南瓜越是好吃,越是有价值,皮厚就代表着承受力比一般的南瓜强,所以其味道美妙是必然的。代表人物越王勾践即是如此。现在人们经常用“卧薪尝胆”一语,来表达刻苦自励、奋发向上的决心。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越王勾践在一次战争中被吴国打败,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在吴王的威逼之下,勾践还到吴国宫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勾践被释放回国以后,为了奋发图强,报仇雪耻,他睡觉躺在硬柴上,坐卧饮食都要尝一下苦胆,以不忘国家破亡的痛楚,激励自己的勇气和斗志。最终越王勾践破吴归来,这和他超常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当代版的越王勾践------史玉柱,被称为最成功的失败者。1997年,因为珠海巨人大厦的贪污案,史玉柱欠债上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首负”,但短短10年时间,史玉柱不仅清偿了债务,还迅速把财富聚集到数百亿,虽然对其营销手法多有诟病,但对于史玉柱的品质,业界还是相当认同的。从“中国首负”到“中国首富”之间有多大距离,而这个距离都可以用承受能力来弥补,来支撑。
自信心。人类最大的敌人是没有自信心,但是一定要把握一个度,自信不能过度,否则那是自负,而自负是管理家的大忌。
做事
第一,有博大的专业方面知识。这就要管理者多读书,多接触文化知识,特别是要注意从传统文化中间吸收知识。孔子曾经“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说明知识是学无止境的,只有不断的学习才有不断进步。对于企业管理而言,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综合业务素质,这样在代表企业的时候才能不有损于企业形象。
第二,沟通能力是每个管理者的必备素质。先学着适应别人,融入别人的话语当中,然后就是展露自己的自信,从而达到和别人协调沟通的目的。
第三,说服别人的能力。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具备这一能力,要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让别人信服,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中国古代就有这样一群人存在,他们就是纵横家。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其中以苏秦张仪最为著名,他们名满天下,事业有成,而全凭的是他们说服别人的艺术。[page]
第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说的很明白,现代社会的问题是越来越复杂,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第五,坚持的力量。荀子的《劝学篇》里就重点谈到这个问题,坚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这段话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这个比喻对于当前的企业管理界而言仍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很是值得管理者学习和借鉴。
第六,洒脱的胸怀。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人的胸怀。张培合先生要求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都有一颗感恩的心,能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词就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这一主题:洒脱的人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明代杨慎的代表作品,他给了我们一个宽广的境界。
第七,对企业要有忠诚度。朝秦暮楚的人是不会有长久的事业的,这一点是不断被历史证明的。有一则寓言,它是这样的“有一天,鸟类和兽类之间发生了战争,蝙蝠看到兽类很强大,就飞到它们的队伍中说:“我有牙齿,又是胎生哺乳的,是兽类,我也来参加战斗吧。”过了一会儿,鸟类渐渐占了上风,蝙蝠悄悄地来到鸟类中间,说:“你们看,我有翅膀,会飞行,是你们的朋友,我来帮助你们吧。”后来,鸟类和兽类讲和了。兽类骂蝙蝠是叛徒,不再理睬它,鸟类知道了,也不欢迎它。蝙蝠很难为情,只好白天躲起来,晚上才出来活动”这就回答了蝙蝠为什么是晚上出来活动的这个“著名问题”。
第八,管理者要学会难得糊涂的艺术。“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 这句话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格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也说“水清无鱼” 。
第九,部门之间互相理解,协调工作,这是一个成熟企业文化的表现。
才管理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为识才、求才、信任人才、合理配置人才四个环节
历经六百年的风风雨雨,才出了唐宋八大家这屈指可数的大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人才很重要,发现人才更重要,即韩愈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周文王在寻访贤人的途中,有一天在渭水南岸看到一位气宇不凡的白发老者在钓鱼,每起一钩就是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文王在惊讶之余,就与这位老者攀谈起来。而更令文王惊讶的是,这位老者竟然对治国之道颇有精辟的见解。文王大喜过望,就把老者请上车,一同回到都城。老者姓姜名尚,字子牙,因为文王在与他同归时说:“吾太公望子久矣!”就号称为太公望,俗名姜太公。在姜太公的辅佐之下,文王开始了对周围小国的攻伐,为周朝的立国奠定了基础。
其他的历史典故比比皆是,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从楚国换回来的,但是秦穆公慧眼识英雄,并不因为百里奚是奴隶而低看他,终于百里奚帮助秦穆公实现了霸业。
孟尝君以“好客养士”、“好善乐施”而名闻天下,他对待门客,不惜“舍业厚遇之”,因而“倾天下之士”。门下食客达三千余人,冯谖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怪人面目出现,起初为了试探孟尝君的胸怀和眼光,曾三番五次地向孟尝君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但孟尝君无一例外的都满足他而从来不嫌弃。当他发现孟尝君是一个不势利、非常大度、值得为他出谋划策的领袖时,毅然决定竭尽全力以事孟尝君。通过“薛国市义”、营造“狡兔三窟”等活动,冯谖为孟尝君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其政治事业久盛不衰。
而不懂发现人才的人难逃败亡的命运,项羽是盖世英雄,开始的时候拥有陈平、范增等谋士,武将有后来名震寰宇的龙且、韩信,但是项羽视大才如无物,弃之如敝屐。韩信于是投靠刘邦,拜为大将,帮助刘邦击败项羽。幸好还有一个范增,但是项羽竟然怀疑范增的忠诚,没有什么比一个老臣的忠心被怀疑更让人寒心了,范增只好远走告老还乡,在回家的路上病发身亡。项羽也因此失去了他那最后的谋士,从此命运就不再眷顾这位骁勇善战的项王了,终有乌江自刎的结局。
三顾茅庐是个著名的例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出山帮助自己统一国家大业。第一次,三人来到隆中,得知孔明不在,失望而归。第二次,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立即叫人备马,到了草屋,诸葛亮还是不在,三人又怏怏而回。春天来了,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张飞和关羽都不耐烦了。三人第三次到隆中,来到草屋,知道诸葛亮在睡觉,刘备便等他。孔明醒了,,两人礼让一番,便谈论起国家大事,刘备一再邀请,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这样的诚心诚意,如何不答应刘备呢!
从此后,刘备才可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不必再像以前那样只是拥有一帮能力出众武将,而没有一个战略策划大师,终究不过是一个小军阀而已。
获得了人才,而不信任其人,反而处处牵制,到头来不过一场空。用人就要敢于用到底,即用人不疑。唐太宗李世民在这一点上做得最好,其事迹见于《唐太宗论贤录》:唐太宗谓徐景公曰:朕观群臣,惟有卿贤,有人言卿是非者,何也?徐景公曰:臣闻,春雨如膏,滋长万物。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普照万方。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辉。羊羔虽美,众口难调。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君听臣遭诛,父听子遭折,兄弟听之疏。朋友听之别。夫妇听之离,乡里听之恨。堂堂七尺躯,提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大意是说:唐太宗对徐景公说:我看群臣之中,只有你很贤德,却还是有人说你的是非,这是为什么啊?徐景公说:我听说,春雨有如润物的精华,(它)滋长万物。农夫喜爱它的润泽,行人讨厌它引起的泥泞。秋夜的月亮像一面明镜,雅士淑女喜欢玩赏它,盗贼讨厌它的光辉。羊羔虽然味美,众口终究难调。是非天天有,不去理会它自然就没事。君王听信了臣子就有被(枉)杀头的,父亲听信了儿子就会遭到责罚,兄弟听信了就会互相疏远。朋友听信了就会断绝友谊。夫妇听信了就会离异,乡里之间听信了就会互相仇恨。堂堂七尺男儿,一定要提防只有三寸的舌头。舌头有如龙泉剑,它杀人还不见血。
另外,合理使用人才也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在使用人才时也应用其长处,例如:某村庄有一个农夫与五个儿子。大儿子忠厚老实,二儿子聪明伶俐,三儿子是个驼背,四儿子是个跛子,五儿子是个聋子。大家都在为他的五个儿子如何在农夫过世后的生活而发愁时,农夫却已经有了自己的安排,他让大儿种地,二儿经商,三儿搓草绳,四儿摆摊子、修自行车,五儿子去炸石头、开山路。三年后,这户人家成了村里最富裕的一家。这就是他善于从实际出发,合理利用每个人长处的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的影响
不要抄别人的!!演讲的要!举例子说!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有历史可考始于5000年前的伏羲时代,伏羲画先天八卦,传下来周公扩为六十四卦,然后到2500年前的诸子百家,佛学也在这个时候传入中国国,对中国起决定性影响的就是儒释道三家了。
中国的文化可就厉害了,那是全世界最厉害的文化,儒家的“学以至仁”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渡人渡己”,都围绕“修德归道”
今天我们的文化方方面面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这个影响是正面的,那些负面的影响其实是现代人对老祖宗的教诲理解不多,胡乱望文生义造成的。五四以来我们打到孔家店,全面西化,在物质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达21世纪,人们开始发现危机重重,灾难一个比一个大,大家都在找办法,传统文化这个时候就被重视了,所以现在中华大地重新兴起传统文化热。这是很值得庆幸的一件事情。其实道理很简单,小孩子遇到问题了就找父母,我们重拾传统文化,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道理不适合精神文明发展的规律。今天所有的文化知识古人都晓得了,都有讲过了,今人只不过抓住一片树用白话文找例子展开证明而已。
中国传统文化,或称东方文化,是内敛包容的文化,符合自然大道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向外扩张的文化,发展到极致就会让地球毁灭。
南怀瑾先生给儒释道三家下定义:儒家开的是粮食店,离开她会饿死;道家开的是药店,社会遇到问题必需进药店;佛家开的是百货商店,什么都有,看看走走可买可不买总有收获。
中国的文化可就厉害了,那是全世界最厉害的文化,儒家的“学以至仁”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渡人渡己”,都围绕“修德归道”
今天我们的文化方方面面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这个影响是正面的,那些负面的影响其实是现代人对老祖宗的教诲理解不多,胡乱望文生义造成的。五四以来我们打到孔家店,全面西化,在物质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达21世纪,人们开始发现危机重重,灾难一个比一个大,大家都在找办法,传统文化这个时候就被重视了,所以现在中华大地重新兴起传统文化热。这是很值得庆幸的一件事情。其实道理很简单,小孩子遇到问题了就找父母,我们重拾传统文化,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道理不适合精神文明发展的规律。今天所有的文化知识古人都晓得了,都有讲过了,今人只不过抓住一片树用白话文找例子展开证明而已。
中国传统文化,或称东方文化,是内敛包容的文化,符合自然大道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向外扩张的文化,发展到极致就会让地球毁灭。
南怀瑾先生给儒释道三家下定义:儒家开的是粮食店,离开她会饿死;道家开的是药店,社会遇到问题必需进药店;佛家开的是百货商店,什么都有,看看走走可买可不买总有收获。
各种节日和祭祖都可以写啊,古书什么的……%
本文标题: 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学有何影响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316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