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无诏,不得进京是什么意思?背后故事,是什么?皇帝怕藩王们起兵造反啊!从刘邦开始,皇帝的儿子多被封为藩王,离开京城。藩王有自己...
藩王无诏 不得进京是什么意思?背后故事 是什么?
刀郎冲动的惩罚歌词是什么意思啊?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描述的就是刀郎的第一段婚姻。刀郎那时是一家酒吧的驻唱歌手,并组建了手术刀乐队,就是在内江演绎期间,刀郎认识了他的第一任妻子杨娜。
当时的杨娜刚刚结束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在她心情最为低落的时候遇上了刀郎,两人谈着谈着看对眼了,很快就陷入了爱河。后来跟他奉子成婚,并于当年生下来他们的女儿。喜得爱女的刀郎原本以为幸福的生活会延续。
后面两人奉子成婚,本是应该过上幸福的一家三口的生活,但是在女儿出生40天后,杨娜便因为当时的刀郎生活困苦,看不到奔头就放弃了这个刚刚成立不久的家庭。选择悄然离开的。
扩展资料:在女儿出生40天后的一个清晨,刀郎床后却发现妻子不见了踪影,他走遍了内江的大街小巷,也没看到妻子的身影, 直到三个月后刀郎才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听筒里传来冷淡而简短的谈话,"原谅我,我走了,因为你不会给我幸福“。
原以为春天会马上到来,但等来的却还是寒冷的冬天,刀郎抱着嗷嗷待哺的婴儿,泪如雨下,后来,就有了这首冲动的惩罚,描述的就是这一段受伤的感情那是一个彻底失败的姻缘,当时刀郎才刚满20岁,与一离异女子因冲动而结婚,而留下惨痛记忆。
背后故事:
刀郎19岁时喜欢了一个女孩,是跳舞的,一直追她,最后在刀郎过生日时只邀请了那个女孩子,他喝了许多酒之后,拉着女孩子的手表白了,女孩子当,时也没拒绝,刀郎很高兴,于是就确定了他们的关系,
其实那个女孩子自己也不知道喜欢不喜欢他,因为她希望自己的未来是富足,充满激情的,怕刀郎给不了她,同时自己对刀郎也是有好感的,所以就没拒绝,最后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也很幸福(这只是刀郎自己认为),妻子怀孕了,生了个女孩,
就在孩子出生的40天后,那个女的就跑了,去追求自己的未来了,只留下他和女儿,于是刀郎就开始了寻找妻子的生活,找了一年又一年,还是没找到,他只希望听到女孩子亲口说出为什么要离开他,但一直没如愿。 这首歌曲就是在刀郎寻找妻子几年后,写的,当时是2001年,但这歌曲直到2003年底才红。
驽马恋栈豆是什么意思?背后有着怎样的典故故事?
这个词语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就是,劣等的马匹贪恋马厩里面的豆子,其实是比喻目光短浅的人喜欢贪恋眼前的小利益,表明这个人没有远大的目标,就像是井底之蛙,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这个典故出自《晋书·宣帝纪》,是关于曹爽的,大家对曹爽可能不是很熟悉,下面我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他。
曹爽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宗室,从小他就以曹操养孙的身份出入朝廷,并且位居高官,与魏明帝曹叡的感情十分要好,后来曹叡病重,就将年仅八岁的太子曹芳托付给曹爽和司马懿照看。刚开始二人合作挺愉快的,谁都不敢擅自专政,但是慢慢地曹爽就逐步削掉司马懿的权力,还将郭太后迁到永宁宫,这让郭太后对他十分不满,但是她也不敢说什么。
后来曹爽愈演愈烈,极尽奢华,专横跋扈,此时司马懿表面上称病,但是背地里却在暗中谋划,推翻曹爽。这天,曹芳和曹爽等人外出祭拜魏明帝曹叡,司马懿就尊郭太后的命令发动政变、讨伐曹爽,他传懿旨给曹爽,让他交出兵权,并且投降。曹爽是个没什么谋略的人,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很是慌乱,这时,留在京城的恒范偷偷出宫,去给曹爽出谋划策,恒范很有头脑。
司马懿知道恒范偷出去找曹爽时,十分紧张,于是赶紧与手下的谋士蒋济商量对策,谁知蒋济说道:“您不必担心,驽马恋栈豆,虽然恒范利害,但是以曹爽的眼光,他必定不会听从恒范的建议。”这边恒范建议曹爽“挟天子以令诸侯”,曹爽果然犹豫不决,最后还是没有听恒范的,反而投降,司马懿刚开始只是把曹爽等人囚禁起来,最后就以谋反的罪名,将曹爽杀了。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中的"尔"是什么意思
伶官传序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作《伶官传》.
译文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译文: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
与:给与
尔:你
乃:你的
其:语气助词,一定
“封狼居胥”是什么意思,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呢?
如果有人问一个武将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什么,他的心中一定会浮现出“封狼居胥”这四个字,那无限神往的表情或许会让人忍不住想问,封狼居胥到底是什么意思。实际上狼居胥指的是狼居胥山,一座过去并不怎么知名,而今天也没有搞清楚具体地点的山。它本来是籍籍无名的,但在公元前119年,一个21岁的少年将军在这里祭天,让这座山从此成为武将们心中最想到达的地方,并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封狼居胥,只是难免会有人落得“仓皇北顾”的结局。
汉武帝时期,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征战相当频繁,但在最开始的对决中,西汉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直到卫青的出现才给西汉带来了对匈奴征战的大胜利,卫青崛起后,其外甥霍去病在17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卫青攻打匈奴,当时的漠南之战、河西之战,霍去病都有参与。
他小小年纪就有了战功自然与卫青脱不了关系,但霍去病自身的军事天赋就极高,也因此才能在一次次大战中逐渐成名,而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这个21岁的少年更是建立了不世战功,这绝不是单单靠卫青的提携,要知道在这一战中,卫青和霍去病兵分两路,带领同样的兵马从两个地方出发攻打匈奴,非有相当大的军事能力,汉武帝不可能做此决定。
这一战不同于以往的攻打匈奴,它的地点离中原更远,之前的漠北之战和河西之战将匈奴人赶到了离中原更远的漠北地区,为了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才有了这次深入大漠的漠北之战,卫青率部从定襄出发,其中李广以前将军的身份跟随卫青出战,想在此次攻打匈奴的过程中能够封侯,而霍去病率部从代郡出发,两部试图围击匈奴单于。
霍去病凭借着自己的不同于常人的胆识与超于常人的战斗能力,与匈奴的左贤王部接战,尽管战斗过程既险恶又疲乏,但霍去病还是以不可战胜的力量打败了匈奴,歼敌七万,创下了不朽的战功。霍去病愈战愈勇,乘胜追击,然后来到了狼居胥山,“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
意思就是在狼居胥山设坛祭天,在姑衍山祭祀大地,以彰显汉军的威武,汉朝的土地神圣而不可侵犯,这既让我们看到年少的霍去病刚强勇毅,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那种不畏世俗、随性洒脱的豪迈性格,他强烈的爱国热情,指使他勇往直前。从此以后“封狼居胥”成为代代将士心中的最高理想目标。
有无限的得意,自然就有无尽的失意。霍去病年少成名,成为天下武将羡慕的对象,但同样是在漠北之战中,已经六七十岁的李广好不容易从汉武帝那里求来了个征讨匈奴的机会,却在担任前将军的时候与右将军奉命从东路包围匈奴,结果在半路上迷了路,战后,李广将所有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自杀身亡,终于还是“李广难封”。
与“封狼居胥”有关的另一个故事则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说明,这篇词应该是中学课本里的必背诗词,大气磅礴,词中典故很多,其中有两句词是这样的: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这是刘裕与他儿子刘义隆的故事。刘裕也是一名为世人所称赞的猛将,可以说是第二个霍去病,既年少有为,又英勇善战。不仅平定内乱,给天下百姓带来平稳了的生活,在对外战争中也表现勇猛,屡建战功,直到夺取长安,当了皇帝。而他的儿子刘义隆,年号元嘉,平庸无能,因“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丝毫不考虑战略,凭借自己的感觉,草率出兵北伐。
这是刘宋王朝的第二次北伐,可惜他的对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元嘉北伐的准备阶段,拓跋焘就曾领兵南下,等到刘义隆开始真正的第二次北伐,宋军依旧是打不过北魏大军,不得不撤军,而宋军一撤,拓跋焘兵分六路领精兵强将南下攻宋,眼看就要渡江,刘义隆吓得“仓皇北顾”,好在北魏大军最终还是无法渡江,而军中又有疫情,拓跋焘不得不撤军归北。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