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三年前所写,记叙了一次真实的对话,今天看来,这段话依然是发人深省的,所以在这里分享给大家。我也终于明白与智者交往的乐趣...
这篇文章是三年前所写,记叙了一次真实的对话,今天看来,这段话依然是发人深省的,所以在这里分享给大家。我也终于明白与智者交往的乐趣所在,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乔布斯曾经说过“我愿意拿自己的全部财富换取与苏格拉底一个下午的相处”。萨特说:“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在这样短暂的一生,如何脱离痛苦,更是哲人们用终身的努力探索的话题,而今天的我,回忆起往日与老哥夜间漫步的愉快时光,才真正的体会到:痛苦的思考,本身就是为了超脱痛苦本身!
原标题——痛苦的思考,是为清醒的活着:人算什么东西?
现标题——人算什么东西?痛苦的思考,是为清醒地活着!
“人算个什么东西?”当老哥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是诧异的,这是多么颠覆三观的发问呀!
“难道人不重要吗?”我忍不住反问道。
结果,他回复我的就是这十二个字:“地球的渣滓,宇宙的尘埃而已!”
想来也是,与浩瀚宇宙相比,人是如此的渺小,人命又算个什么东西呢?可我终究还是不甘心,还是忍不住再问了一遍:“如果人命不重要?那什么重要呢?”
老哥心平气和的回复我:“不是人命不重要,只是没你说的那么重要罢了!如果没有革命先烈的牺牲,哪来现在的生活;如果生命重要,那别人干嘛要牺牲自己成全后人呢?”
我竟然一时无语了,如果人命重要,革命先烈为什么牺牲自己成全后人呢?我不知道答案,我也解释不了,我只能继续向他发问道:“那你说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从生命的意义来说,生命就是传承而已。不要把人类当成个很重要的玩意,自然的垃圾而已!”老哥的回复如此的淡定,我却无论如何也淡定不起来,人只是自然的垃圾?这样的观点我实在难以接受,心中仅存的对人类的敬畏也消失殆尽了,仿佛整个世界颠倒了过来。我试图继续用我的发问掩盖自己内心的恐慌:
“那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人没有人性,动物有!”老哥的话干脆利索,仿佛一把刀子般绞杀着我早已固化的世界观,如果人没有人性?那我们岂不是连禽兽都不如吗?我不由自主的跳起来反问道:
“什么?人没有人性?那人类岂不是禽兽不如?”
“本来就是呀!动物吃饱了就不会额外杀戮,人吃饱了还要伤害别人,动物不比人类更有人性?”一时之间,我竟然哑口无言,说不出半句话来。老哥说的没错,动物吃饱了就不会额外杀戮,可是人吃饱了还要咬人的,而且往往比动物更凶残百倍。然而,我终究接受不了这样的观点——人类禽兽不如,那我又是什么呢?这与我以往的认知相差太大了点!可老哥讲的话,却又无从反驳,我只能弱弱的向他发问:
“那么,人中的君子,是不是也就勉强达到禽兽的水平呢?”
“我说的是平均水平,最高水平肯定远远超过呀,你非要把你和我拉到一个水平线,那岂不是对我不公平?”老哥略带戏谑的回复,又让我觉得仿佛拨开了乌云,重见天日。他所讲的是平均水平,也的的确确是如此。既然讨论进行到了这个地步,我就肯定要继续追问:
“那几千年以来,从人性的角度看,人到底是在进步还是退步呢?”
“进步啊!人性是动物性的延伸,人的发展会使人脱离动物性,自然而然的脱离人性,人没有人性是进步不是退步!”老哥的这句回答,又使我刚刚见到的光明一时间又黯淡无光,人没有人性是进步?额,这样颠覆三观的语言又一次让我开始怀疑人生,怀疑自己的世界观是不是错乱了。人没有人性是进步?于是我又颤颤巍巍的向他抛出我的困惑:
“为什么人没有人性反而是进步呢?”
“人的特点是理性,理性是非人性的,甚至是反人性的!”他如是回答道。
“噢,那就是你之前给我讲的,自然的法则是从有序到无序,而人类总是渴望从无序到有序,这就是逆自然而为了。人性想来亦是如此,那是不是感性与人性更接近呢?”我向老哥继续发问道。
“对,人总是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摇摆着,这是文艺复兴的基础。绝对感性导致人类和动物为伍,而绝对理性会毁灭人类!”老哥讲完这话的时候,我陷入了沉思之中。什么才是绝对理性呢?我不晓得答案,只能继续向老哥发问:
“既然如此,那么文明的演化中,理性一直在增加,感性一直在减弱,到最后就会达到绝对理性,岂不是人类都要灭亡了吗?”
“谁说的?绝对理性是理性的极致,它强调真理的唯一性。理性在二战时达到顶峰,西方开始产生存在主义,它强调真理是可以共存的,人们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现在西方社会大讲‘博爱’、‘平等’,其实就是感性在回调。”老哥讲完这段话之后,我们讨论了一些形而下的问题,因为太过于具体,也不便于在这里记叙了。后来嫂子有事叫走了他,我们的聊天便戛然而止!
这时,我走到窗户旁,抬头望了一眼夜空,脑袋里面的神经隐隐的作痛,这就是思考的痛苦吗?我不知道,与智者相处的思考之痛,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在这漫天的黑夜中,而我又分明看到了一丝光明,那是理性的智慧之火在闪烁!思考,痛苦而不是为了痛苦的活着!
一些后话:为什么改标题?
有朋友可能会奇怪了,为什么你在正文里面还特意强调原标题和现标题呢?这就是我要讲的一些后话!对比两个标题,有心的朋友会发现我改动了两个地方:首先是把顺序变换了,其次是把“清醒的活着”改成了“清醒地活着”!
之所以变换顺序,是我觉得,凡是哲思性的感悟,必然是由问题出发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自然就没有思考的结果——在哲学领域,提出问题甚至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时至今日,所有的哲人们依然围绕着三个最基本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何处去”而展开思考,所以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我们提出问题,才会迫使自己去主动思考,而非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入——问题,是一切学问的开端!
第二点,为什么把“清醒的活着”改成了“清醒地活着”呢?前者只是表示活着的状态,这种状态被形容词限定死了,就是清醒;而后者则反映出一种状态,一种努力争取清醒活着的状态,这是两者的本质差别!所以改成“清醒地活着”,更能代表那种痛苦思考而求内心清醒的追求,是为之记!
广告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 / 贾德 著,萧宝森 译当当
在文章的最后,给所有的读者推荐一本书:苏菲的世界,大家切莫小瞧了这本书,也切莫被标题所迷惑,便天真的以为这就是一本小说——其实,它是一本西方哲学史!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哲学史呢?往大处说:“为了让你更好的理解这个由西方文化所统治的世界!”往小处说或最根本的目的:“让你更好的思考人到底是什么!”
我是明德先生,只用事实说话
敬请关注“新青年1919”
一起说点真话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