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精华:2(不向外族借兵)

发布时间: 2021-07-31 13:26:3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8

历史的精华:2(不向外族借兵)从历史上看,在外民族那里借兵的目的是为了平定自己国内出现的贼寇祸乱。然而现实却是:那些少数民族的队...

历史的精华:2(不向外族借兵)

历史的精华:2(不向外族借兵)

从历史上看,在外民族那里借兵的目的是为了平定自己国内出现的贼寇祸乱。然而现实却是:那些少数民族的队伍却总是想乘机占有我们的江山,这同贼寇劫掠百姓,都同样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危害。有愚蠢的人为他们辩护,认为虽然无法禁止外族军队的抢劫,但是能忍小害以除掉大的祸患,也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至于他们想乘机吞灭朝廷,事情也未必有这么严重。这就是那些愚蠢之人的想法。我们必须要看清楚的是,外族军队的到来,即使他们没有建立功劳,然而他们却是对我方将帅耀武扬威,严重消磨了我方三军的士气,所以过不了多久,我们的军队就会败在贼寇的手上,因为这是事实发展的必然结果。故而,不一定等他们灭亡我们的国家,抢掠我们的百姓,这已经是祸在眉睫了,难道我们还看不清这些外族士兵的真面目吗?古往今来,因为借外民族军队而导致自己军队覆灭,土地丧失的教训已经很多了,这些道理难道还不明白吗?

当国家处于危机存亡的关头时,借助别人的力量援救自己,即使在以前,邢国、卫国都还不能得到齐桓公的帮助,更何况是向外民族借兵呢?两军大战,兵锋相交,生死之际,拼力量,拼智慧,拼气势,将军和士兵不一定能够保全自己,这本身就是天下最凶恶最危险的事情。哪有那种只会体恤他人的人呢?比如国君不怕失败,将军不顾生死以至于在战场上拼命等等。孙膑采用围魏救赵计策打败魏国,是为了替自己报仇;项羽为了赵人打败秦国,是为自己称王而消灭秦国。不然的话,如果替别人打仗,那么国君想要打而将军不想,将军想打,而三军士兵必嗤之以鼻,说他强迫我们用自己的肝脑来替他人殉葬,所以不会听从指挥。三国时期,吴国结盟蜀国以成为互相援助,蜀国却与吴国交恶引发战争,于是吴、蜀两国,都被魏国灭亡了。诸葛诞、王凌、毋丘俭依靠吴国而毙命于孤城之下。(诸葛诞,字公休,琅邪阳都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在魏官至征东大将军。曾与司马师一同平定毌丘俭、文钦的叛乱。之后因与被诛的夏侯玄、邓飏交厚,且见到王淩、毌丘俭等人的覆灭而心不自安,于甘露二年起兵反对司马昭,并得到东吴的支援。甘露三年二月,诸葛诞被胡奋所斩,夷三族。诸葛诞麾下数百人,全部拒绝投降而被杀。)元朝末年,窦建德没有思考好就去支援王世充,结果军心不稳,自己也成了俘虏。所以依靠别人和被别人依靠,这其中的成功和失败,是显而易见的。

两军相对抗,请求外面支援,而外方很快就答应了,这大多是抄袭了春秋时期郑国人邓析的伎俩,就是采用态度游移不定,模棱两可的方法。对于敌对的双方都掂量一下,认为自己帮助哪一方,哪一方的力量就增强了。因此应该帮助谁,不急于做出决定。这一方用利益引诱我,那一方也用利益引诱我,对于双方的请求都接受,双方的利益都收下,看看哪方能取胜,就倒向哪方,哪里有抑强扶弱,伸张正义的想法呢?按兵不动,观察形势,在胜利的一方跟着表功,失败的一方对自己也不怨恨,巧妙地周旋于双方之间,得到巨大好处才率兵返回。弱者的失败,只好自己承担后果了。假如一个国家没有外援,没有依靠,就不可能产生麻痹松懈的心理,只能靠自身的力量奋起反击,怎么会走投无路,没有选择的余地,在一日之内就兵败了呢?

因此,凡等待别人援助的人,大都是受人挟持,从而导致失败,更何况外族大都是唯利是图的,不可能给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十六国时期,西魏的宇文氏和北齐的高氏,都向突厥借过兵,交替受到突厥的挟持,甚至连一支箭的援助也没有得到,这是被历史所证实了的。古人成败的痕迹,已经写在史册上了,像明末的王化贞这样愚蠢的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认为向外族借兵是一个秘密法宝。他给国家召来了祸患,受到了惩罚,这就是天意啊!

本文标题: 历史的精华:2(不向外族借兵)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142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历史文化 | 秦朝之重要制度文化人物(一)人类何时能完成月球基地的建设 理想的月球基地可能是什么样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