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大物博方言多有时候隔条街可能都隔了个方言频道如果没有普通话存在那见面就是塌方现场古代方言也不少那么古代有“普通话”吗?公...
中国地大物博 方言多
有时候
隔条街可能都隔了个方言频道
如果没有普通话存在
那见面就是塌方现场
古代方言也不少
那么古代有“普通话”吗?
公元前770年
周王朝迁都洛阳
因语言不通
诸侯之间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
大打出手
反正横竖都是听不懂
不如直接打
谁赢了就听谁的
而在古代两军交战中
想劝降对方将领
通常都派同乡的人
你以为这是放老乡牌催泪弹吗?
那是因为生死攸关时刻
必须快速说出对方能听明白的语言
否则
劝降分分钟成逼反
比如当年
李自成搞了农民起义
朝廷一看不得了
赶紧派人去调解
结果愣是派了个辽东士兵去跟
土生土长的老陕李自成对话
结果如何
用脚趾头想都知道了
由此可见
说大家都懂的语言是多么重要
所以普通话便也顺应而生
为了让大家听懂对方说啥
朝廷率先办起了培训班
而十三国古都的洛阳
第一个支棱起来
洛阳话成了最初的基础通用语
——雅言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搞培训
怎能少得了教材呢?
《尔雅》
便是当时官方考公唯一指定教材
就连孔子当年讲学
都得用洛阳话
可这教材嘛
很快就被外敌白嫖了
当时
晋国被后生仔吴国暴揍了一顿
深感想找个弱的撒撒气
可往四周一看
西是虎狼之师的秦国
南是带甲百万的楚国
东是老大哥齐国以及苦寒之地的燕国
只有北方姜戎
是出气筒的最佳人选
姜戎早已白嫖中原多年
把雅言说得比母语还溜
到了战场上
姜戎士兵当场吟唱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诗经·青蝇》简而言之就是
苍蝇叫你吃屎你不吃
小人叫你打我你咋就打呢
一通高逼格谴责
让晋国当场脸红
更重要的是
姜戎都听得懂雅言了
晋国有点啥计划怕不是早就暴露了
于是晋国麻溜退兵告辞
姜戎以自身的成功向大家展现了
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性
“三家分晋”是指晋国
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它是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
这教材有是有了
但怎么教也是个大问题
毕竟不是人人都像姜戎这么自觉
懂得要么学会
要么被杀的道理
汉朝时,为推广雅言
发明了三种学习方法
▼
第一种叫“直音”
就是告诉你
哪个字和哪个字读音是一样的
搁现在来说就是
玩谐音梗
可这只适合已认识一些汉字的人
对于只会方言的人
基
本
没
用
第二种叫“读若”
就是拟其音,来注音
就和你上学时
在英文课本上用中文标注一个意思
没错
依旧是谐音梗
不过这种方法
认识个位数的字容易
多了就脑袋犯晕
以上两种
掌握起来都挺困难的
于是有了第三种
现代人看不懂的“反切”
官方解释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
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比如“匡”,就是“去王切”
[kʰuɑŋ]←—[tɕʰy]+[wɑŋ]
北魏时
有位官员老花眼
是“反切”的骨灰级粉丝
看到啥字都喜欢切一下
有次看古书时
里面有个字下面写着“许绿切”
可他一老花
把“绿”看成了“缘”
这切错了不要紧
还觉得自己发现新大陆
告诉身边的人
他们都错了得赶紧纠正
虽然
大家知道他错了
却官大一级压死人
大家也不敢和他较真
直到有天
遇到一个比他大的官
跟他连续battle了三天三夜
他才终于发现
人菜瘾大的小丑竟是自己
唐朝
以长安(西安)话为标准音
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
所以学好西安话
这是唐代文人当公务员的第一步
《唐六典·卷四礼部》规定
参加科考的人
必须进行礼仪的学习
其中就包括说话念字的规定
皆须读文精熟,言音典正——《唐六典·卷四礼部》可偏远地区
还是以方言为主
唐代大文豪柳宗元
从洛阳贬到柳州(今广西)时
广西少数民族居多
大部分都是讲自家语言
根本不认识汉字
导致柳宗元干活贼累
无奈之下
斥巨资请了个同声传译员
由于语言差别实在太大
搞得传译员要解释很久
柳宗元才能弄清楚
一个案件下来
大半时间浪费在无效沟通上
于是
他决定在白天上完班后
组织当地人一块儿学汉语
边打工边教学
燃烧了自己
点亮了语言之光
明朝
雅言改成了
以南京话为基础的官话
朱棣迁都北京
随手带来南京的40万移民
所以南京官话通行整个明朝
当时周边国家如朝鲜
学习的汉语
也是南京话
官话虽然定了
学也都学了
却耐不住口音这事儿
像雍正上朝时
就发现闽广两省的官员
带有严重口音
他一想
自己都听不懂
那百姓就更加听不懂了
朕每引见大小臣工,凡陈奏履历之事,惟有闽广两省之人仍系乡音,不可通晓……赴任他省,又安能宣读训谕,审判词讼,皆历历清楚,使小民工晓乎?于是1728年
雍正就下令
在福建和广东设立“正音书院”
以八年为限
若还学不会标准官话
就禁止参加科考
八年之痒未到
雍正就去世了
光绪帝时力图变法自强
接见了来自广东的梁启超
本来是想听梁启超打鸡血的
可梁启超的广普话太魔幻了
常常梁启超说一句
光绪帝要问一句
最终
梁启超把《变法通议》写出来
呈上去
光绪帝才读懂
这法原来是这么变的
到民国时
国语沿用的是前朝官话
军阀派系谁都不服谁
都爱讲自己的家乡语言
地方语言一哥
蒋介石
带着浓浓的宁波口音
他的宁波话演讲
常常让听者一头雾水
“听了一个多钟头,蒋介石讲了什么,谁也不知道,反正我是一句也没听懂。”直到第二天
报刊登出讲话全文,
才知道演讲内容
是青年人应有的责任和努力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
1955年
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
经过深入研究
不再采用“国语”叫法
决定叫“普通话”
并对用什么话为基础的普通话
展开投票
最终
北京官话以52票位居榜首
西南官话(以成都话为基础)获51票
以一票之差名落孙山
所以说
港好普通发真的hin重要
否则你在台上激情发言一通
只能收获台下一个词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