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流行给中国历朝历代军队PK,但是有的公众号出于立场目的,故意哗众取宠,以奇论吸引眼球。格外贬低中国军队,颂扬欧洲古代军队,特...
近期流行给中国历朝历代军队PK,但是有的公众号出于立场目的,故意哗众取宠,以奇论吸引眼球。格外贬低中国军队,颂扬欧洲古代军队,特别是有一个号,做了一个排名,令人笑掉大牙,宋军第一,明军最低。相信所有人都不会同意这样的观点吧,原来宋之所以能打,是因为抗打,所有人都打过他,还没把他打死,所以他第一。这种不把战绩列入的排名是无厘头的,这就相当于散打大赛,不用比了,直接测量体重,谁最肥胖,谁是冠军一样得荒谬。
所以这里对中国历代军队进行一次分析,不过分析排名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切都要让数据说话,不能信口开河。
骑兵相对而言标准比较统一,可以利用统一标准进行排名,这里给骑兵定下5个得分项:装备水平、实战水平、战术水平、数量规模、后世影响。每一项20分,一共100分,不过要在当时的时间条线下比,不能把秦军和解放军这样不同生产力的对比,下面进行分析。
一、战国骑兵
战国时期,骑兵还没有发挥巨大的作用,骑兵最强的是赵国,但是依靠强大的步兵和国力,秦国总能打败赵国。
在长平之战和秦灭赵之战中,强大的赵国骑兵几乎隐身,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战国时代,马镫还没有发明,骑兵的战斗力并不是很强,当时的骑兵主要负责侦察敌情和破坏地方粮草,类似于侦察兵,而且一国军队数十万,骑兵可能只有一万人左右。
不过,依靠赵国骑兵的强大,李牧还是多次击败了秦国,就是因为手上有1万人的骑兵军团。但是最终,赵国被秦国所灭,而秦国并不依靠强大的骑兵,说明在那个时代,骑兵并不占据主体。
下面给赵国骑兵打分:
装备水平:9分,还比较原始。
实战水平:15分,只能勉强抵御秦军,没有发挥主体作用。
战术水平:15分,李牧已经学会了长途奔袭等骑兵技能,虽然比较原始。
数量规模:5分,规模只有一万,非常少。
后世影响:5分,随着赵国的灭亡,基本上影响忽略不计。
总体来说,赵国骑兵得分49分。
二、西汉骑兵
在中国历史上,如果有一场战争能够称作“百年战争”的话,那就应该是“汉匈百年战争”了。在汉武帝和匈奴的44年时间中,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役一共有4场。河南之战(前127年)、漠南之战(前124年)、河西之战(前121年)和漠北之战(前119年)。打完这四仗,匈奴其实已经被打残了,出现了“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的局面。
在前127年的河南之战中,两年前以奇袭匈奴圣地龙城成名的卫青率军长途奔袭千余里,突袭楼烦王,以极小的代价歼灭匈奴军队数千人,收复了秦末被匈奴占领的河套平原。
在三年后的漠南之战中,积累了巨量财富的汉武帝大量烧钱,拿出了十万骑兵,卫青率领主力三万人奔袭六百多里,突袭匈奴右贤王王庭。这一次卫青俘虏了匈奴1.5万人。第二年,漠南之战的下半场中,卫青再度出塞,斩杀匈奴两万人。这一次,17岁的霍去病横空出世。
漠南之战结束后,汉武帝把战场转移到了河西走廊,于是有了河西之战,这一次,霍去病转战千余里,俘获匈奴祭天金人。
第二次河西之战中彻底夺得了祁连山,几乎断掉了匈奴和西域的联系,就此匈奴左臂基本上被斩断。
霍去病的高峰是漠北之战,这一次是规模最大的决战,汉武帝准备了十多万骑兵,还有二十万步兵负责粮草运输,卫青和霍去病各自率领骑兵五万出击,卫青正面对决匈奴主力,斩杀匈奴两万人。霍去病虽然是偏师,却战绩辉煌,出塞三千余里,追到了狼居胥山,斩杀匈奴7万多人,创下了对匈奴作战最大的战绩。
那么,为何这个时候的西汉骑兵突然崛起,创下如此辉煌的战绩呢?
一个是汉武帝积累的巨大财富,既有文景之治的积累,还有他任用桑弘羊敛财、盐铁官营得到的财富,所以才烧钱建造了骑兵,还有数十万步兵运送的后勤粮草。
骑兵说白了就是一定要有马,所以西汉从汉文帝时期就开创的马业取得了成效,大量养马,当时西汉的养马数量达到了40万匹,霍去病在祁连山创建的“山丹军马场”一直到今天,都是中国主要的军马场。
战术方面,卫青独创了一种叫做“车步骑联合”的战术,是把中原步兵擅长的正面集团冲锋战术移植到骑兵上,利用战车作为防御,用长戟和环首刀取代弓箭,利用步兵的优势,和匈奴肉搏战。
比如漠南之战,卫青见匈奴主力“兵陈而待”,立即“令武刚车自环为营”。就是用车辆围成环形圆阵,人马辎重俱在阵中,这是一个典型的防御阵型,是在平原狂野地带防御敌骑冲击的典型做法。即以武刚车作为临时防御工事,车辆间以及阵内以步兵持长戟向外,防御匈奴骑兵冲击,持戟步兵后面是由弩兵组成的几道射击线,可以轮番射击,“步兵转者踵均数十万”。依靠此项战术,卫青宛如变身为那个时代的坦克装甲车,匈奴则变成了冲锋坦克的波兰骑兵,自然悲剧。
那么,既然如此,为何还需要骑兵呢?这是因为骑兵具有很强的机动性,能够长途奔袭,每一次决战的地点,都是漠北,如果是在以前,汉军步兵再擅长肉搏,也无法和匈奴作战,而利用骑兵,卫青和霍去病可以长途奔袭数千公里,在匈奴的土地和匈奴决战。
下面给西汉骑兵打分:
装备水平:16分,虽然没有马镫,但是西汉骑兵做到了那个时代装备的极致。
实战水平:18分,多次击败匈奴骑兵,影响深远。
战术水平:16分,卫青的“车步骑战术”影响很大,后世刘裕的却月阵似乎就从此而来。
数量规模:12分,汉武帝烧钱最终有了十万骑兵,但是规模还是不算大,匈奴此时也有十多万骑兵,但几乎全民皆兵。
后世影响:17分,击败了匈奴,匈奴人刘渊以刘为姓,可见影响。
总体来说,西汉骑兵得分79分,从49分到79分,这是中国骑兵的巨大飞跃。不过西汉并不是以骑兵擅长,而是继承了秦国步兵的步兵,所以说,早期西汉南征北战,依靠的其实是步兵,西汉的步兵可以和那个时期的罗马步兵等相比,骑兵其实只是西汉的副业,但是也得到了79分。
三、北魏骑兵
汉武帝之后,长期并没有强大的中原骑兵,但是对于匈奴人来说,并没有放弃骑射,只不过东汉政府变得更加聪明。东汉窦宪居然想到联合南匈奴和鲜卑骑兵,去打北匈奴。
曾经汉武帝烧钱无数,才建立了十万西汉骑兵。如今东汉直接用南匈奴骑兵去打北匈奴骑兵,同族混乱,结果北匈奴战败西迁到中亚大草原,而南匈奴,则归顺了东汉。
南匈奴南下后,故地留给了鲜卑,被鲜卑占据,经过数百年发展,再经历了魏晋时代的混乱,鲜卑人的拓跋族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等到拓跋焘即位的时候,开始了统一北方的进程。
十六国乱世
拓跋焘刚刚即位,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也就是拓跋家族所在的鲜卑族的近亲,欺负拓跋焘,准备大举南侵,拓跋焘刚刚即位,精力旺盛的他就立马征兵十万,准备暴打柔然,众多大臣劝他三思,这位16岁的少年十分老成,他最终舍弃了十万人的远征,选择了冬季,草原上草料最少的时候出征,当年十二月,拓跋焘率领3万大军,轻装出发,进军到柞山,今天内蒙古的和林格尔,与柔然可汗阿伏干率领的柔然骑兵相遇,鲜卑骑兵大战柔然骑兵,凭借着入主中原后的先进铁器和战法,鲜卑大败柔然,拓跋焘斩首数千人。
第二年,拓跋焘再次北伐,这一次的拓跋焘十分有信心,他率领十万大军,兵分五路出击,只携带15天的干粮,穿越沙漠,直击柔然大庭,柔然大惊,逃到了漠北戈壁去了,就此拓跋焘开启统一北方的征战。
公元426年十月,魏军兵分三路,经过猛攻,成功把夏军从统万城引出,在野战中消灭了夏军。
北魏攻夏之战
此后,拓跋焘南征北战,几乎统一北方,终结了十六国乱世,并且南下侵宋,一直打到扬州城下,逼迫宋文帝刘义隆承认和自己同样的地位。
拓跋焘之所以能建立如此功业,离不开北魏的鲜卑骑兵,鲜卑骑兵一直到建立北齐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南北朝是中国重甲骑兵的黄金时期,不仅马镫等马具逐渐完善,马铠亦在此时迅速发展。
因此,这一时期是重甲骑士最后的辉煌,与甲骑具装数量剧增相呼应的,是全新的重骑兵战术。重骑兵作为突击作战的中坚力量,在南北朝时期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骑兵的威力令人数不多的鲜卑人无往而不胜,几乎天下无敌,很少有能击败鲜卑骑兵的存在。
唯一的例外是宋武帝刘裕。
刘裕北伐的时候,曾经和拓跋焘的父亲——拓跋嗣相遇,为了阻挠刘裕率领的晋军北伐,北魏骑兵包围了晋军。
刘裕率领晋军在河边摆出了一个形似月牙的阵型,由战车组成,每辆车上都有弓箭手,还有手持长槊的武士在车后。
刘裕为什么想出这么一种奇特的阵型?不得而知,不过这个阵型像极了桥梁上面的“拱形原理”,拱形能够分散所受到的力,把中间的力分到两边,这个阵型也是如此,只要魏军进攻,力量就会被分散。这个阵型也很像前文所说的卫青的“车步骑协同”,可能由此而来。
拓跋嗣看到刘裕摆出这么一个奇特的造型,很是奇怪,这个造型乍一看就像一个铁锅,盖在黄河岸边。拓跋嗣哈哈大笑,心想刘裕不懂兵法,因为河水边是不能设阵的,除非是韩信反而为之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刘裕并非利用了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实际上此时的黄河并非是绝路,因为拓跋嗣忽略了一点:
船。
是的,晋军通晓水性,同时有几百艘大船,而魏国没有船,自然不能在黄河上水战。就算却月阵失败了,晋军可以和之前一样,退回到船上,所以此时的黄河并不是绝路,反而是一个安全的屏障。
却月阵
魏军不管什么阵型了,直接猛攻晋军,晋军弓箭兵发射大弩,箭如雨下,魏军被射死无数。虽然倒下了部分的魏军,但是魏军的攻势并没有退却,而是发动了更猛烈的攻势,这一次魏国勇士攻到了阵型附近,几乎要攻破盾牌阵了,已经到了贴身的境地了。
刘裕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晋军看到统帅都如此勇猛,个个以一当十。晋军的步兵挥动着长槊,将送上门的魏军如砍瓜切菜般地刺杀。
冷兵器时代无敌的马槊
几番进攻下来,魏军有所退却,而晋军却越战越勇,大将朱超石异想天开,看到弓弩不爽,居然直接把没用到的槊插到弓弩机上发射,发射不了的直接派人用锤子,像打棒球一样地发射出去,面对弓箭,魏军还能抵挡,这一次晋军直接发射的是大铁槊,魏军抵挡不住,终于退却了。
刘裕看到魏军退却了,一鼓作气,率领晋军出击,追歼魏军,斩杀阿薄干,这一仗,初出茅庐的魏军惨败,拓跋嗣忙与刘裕修好,再也不敢阻挠刘裕了。
因此,北魏重骑兵其实已经被刘裕所破解,依靠强大的战车+步兵的组合,可是后来,再也没有东晋北府兵那样强大意志力的步兵了,所以鲜卑骑兵后来又主宰了中国200年,一直到隋朝。
下面给北魏骑兵打分:
装备水平:18分,北魏重骑兵装备了重甲,而且此时有了马镫,十六国时期最早出现的,北魏骑兵达到了那一时期,世界最先进水平。
实战水平:18分,拓跋珪率领鲜卑骑兵大败慕容垂燕国。拓跋焘率领鲜卑骑兵大败柔然,随后灭掉夏国,统一北方,对柔然骑兵来说,也是胜过一筹的。
战术水平:18分,此时北魏重骑兵既发挥了冲锋中坚的力量,而且确保了一定的机动性,但是以攻坚为主,拓跋珪和拓跋焘都擅长攻坚。
数量规模:16分,鲜卑族只有不到一百万人口,却有数十万骑兵,等到高欢时代,他也只能依赖鲜卑骑兵,可惜鲜卑人死亡太多,整个民族除了融合的,已经消亡。
后世影响:15分,鲜卑融入了中华,后世影响来说并不大,因为鲜卑已成中华,没有匈奴那样给人强大的恐怖记忆。
总体来说,北魏骑兵得分85分,可以说比西汉骑兵要高,也比匈奴骑兵要高,但不能这么对比,因为北魏时期已经有了马镫,且生产力水平更提高了,柔然骑兵和匈奴骑兵类似, 就已经不敌北魏骑兵,就是一个例子。
四、唐朝骑兵
唐朝是旧时代到新时代的转变,从旧时代的方面来说,唐朝继承了很多鲜卑特色,李世民虎牢关之战中一战定天下的玄甲军就是重装骑兵的典范,但是铠甲非常昂贵,唐朝也只能凑齐几千副,所以说无法大规模。
但是唐朝又是新时代的开启,这一时期,骑兵越来越笨重,越来越无法发挥作用,骑兵是进攻型的兵种,机动性是骑兵作战的基本特点,失去了快速机动能力,就等于改变了这一兵种的性质,就难以体现其优势。
而且,这一时期,长枪和弓弩的杀伤力提高,让重骑兵的防护性优势荡然无存,既然如此,不如减轻甲胄的重要,在敌人来不及发动进攻之前,先杀死敌人。
而就在7世纪初,有一支轻骑兵却突然崛起,扔掉了重甲,把柔然人、鲜卑人、白匈奴人,甚至波斯人都打得溃不成军,那就是突厥。
突厥带来了轻骑兵的革新,而唐朝还留在重骑兵的过去,如果是李世民亲自领兵对抗突厥,也不一定能赢。
幸而有李靖,李靖认真学习了突厥的方式,对骑兵进行了轻骑兵的创新。
这是和李靖的个性有关的,李靖喜欢用险兵冒险,这点和用兵谨慎的诸葛亮形成了鲜明对比,李靖用兵特别注重兵贵神速快追猛打,主张“用兵上神,战贵其速”。
贞观三年(629年),突厥内部发生动乱,唐太宗李世民准备出兵。他问李靖需要多少兵力。
李靖说,3000人足矣。
李靖的理由是,以往唐对突厥用兵,动辄几万乃至十几万,但是却连突厥王庭的边也没摸着,因为突厥每次都警醒了,逃跑了。
此次他仅率少量骑兵孤军深入,必定会使突厥可汗疑虑重重,无法判断唐军真实作战企图。
果然不出李靖所料,突厥可汗的判断是:“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至此”。于是突厥可汗“一日数惊”。李靖遂“遣候知之”,了解这一情况后,又“潜令间谍离其心腹”,使突厥可汗亲信大将康苏密叛变降唐。李靖见战机出现,便立即率军进击。面对李靖的突然袭击,几十万突厥兵顿时溃散。
而李靖早就派李绩埋伏好了奇兵,最终捉住了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这一战,李靖只率领3000骑兵就敢出塞千里,大破突厥,就是意淫小说也不敢这么写,但是李靖就这么做了,因为他把轻骑兵发挥到了极致,李靖有点类似于二战的古德里安,手上的轻骑兵就是机动化部队,闪电战的方式,打得敌人溃不成军。
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侵扰,这一次唐太宗再次起用李靖出征,慕容伏允听说李靖前来,一下子烧毁了草原,向西逃去。
所有人都劝李靖不要追击,但是李靖判断后,觉得对方已经是强弩之末,于是,李靖再次率领轻骑兵追击,先追击到了青海湖,歼灭敌人,随后向西跨过柴达木盆地,最终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追击到了慕容伏允的军队,全部歼灭,就此,吐谷浑灭亡。
李渊受突厥轻骑兵影响,依其模式组建轻骑兵之事,史有明载,其实李渊那个时代就很注重跟突厥学习,还曾经派人装扮成突厥人,深入突厥。
贞观时期,唐朝刚刚建立,没有像汉武帝时期那么多的积累和财富,所以贞观时期的战争,必须速战速决,同时必须突袭,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就,李靖的轻骑兵战术就显示了这一点,最终取得了辉煌成就。
而唐朝长期跟突厥学习轻骑兵战术,导致后期越来越打不过北方少数民族,也是一个弊端。
下面给唐朝骑兵打分:
装备水平:17分,唐朝是轻骑兵为主,但是装备上,达到了既轻便,又有效的装甲。
实战水平:19分,唐朝把东亚几乎打了一个遍,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实战说明了一切。
战术水平:19分,唐朝的轻骑兵战术讲究机动性、长途奔袭,而且讲究闪电战,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战术过了一千年也不过时。
数量规模:18分,唐朝因为轻骑兵为主,且是府兵制,兵农合一,不误农时,所以人数众多,这也是继承了鲜卑遗产的一个方面。
后世影响:18分,唐朝的武功对后世影响深远,五代十国时期,不管是辽国还是西夏,甚至是高丽,都仿照唐朝的官职、行政区划,今天海外还称“唐人”。
总体来说,唐朝骑兵得分91分,此时的唐朝骑兵已经登峰造极,但是后期也衰落。
五、宋朝骑兵
好了,下面是北宋骑兵。
北宋建国的时期曾经也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继承了五代十国的尚武传统,所以宋军几乎统一了中国,而且相当野蛮,比如王全斌灭蜀之后大肆屠杀。
那么,北宋骑兵为什么不行呢?那因为北宋骑兵穿上了厚厚的铠甲,看上去像是重骑兵了,但是却远远没有骑兵的机动性。
而且,北宋骑兵也没有鲜卑重甲骑兵那样的承重力,自然是处于挨打的份上。这就好比南北朝时期的重兵器鞭和锏,一般人根本拿不动,谈什么使用呢?渐渐就消失了,重骑兵也是,一般人穿上那铠甲,早就打不动仗了。
所以说,北宋骑兵就是一个“伪”重骑兵,真正的重骑兵要西夏和金国来教他做人,西夏的铁鹞子和金国的铁浮屠,那个才是重型骑兵。
女真人复兴了南北朝的重骑兵甲骑具装的传统,锻炼出来的铁浮屠成为中世纪重骑兵的典范。
公元1139年七月初八,金兀术猛攻岳飞指挥部,这一次金兀术带来了他所训练的女真重骑兵,铁浮屠,所谓的“铁浮屠”,意思是每三匹马用皮索相连,他们护甲厚重,宛如一座钢铁的浮屠佛塔,就是那个时候的重型坦克,所向披靡。
女真重骑兵
金兀术还带来了他的女真轻骑兵,裹着铁甲的拐子马,他们速度极快,勇于冲锋,全由能骑善射的女真人组成。
七月初十,决战开始,这一战岳飞非常看重,他对自己儿子岳云说,此战必胜而复返,否则先斩汝头,这战必须取胜,否则砍你的头。
金兵以潮水般的大阵,黄尘蔽天地涌杀而至,凭借着重型和轻型两类骑兵,金国一下子冲破了宋军第一道防线。
铁浮屠
此时的岳飞想到了砍掉马脚的办法,他派步兵持麻扎刀、大斧等,专门砍骑兵的马脚,同时,对于铁浮屠,也专门砍马脚,砍掉一只马,整个浮屠便垮了,用这样的办法一下子杀伤了大量金兵。
岳云作为敢死队,冲锋在前,所有的士兵看到岳飞之子尚且如此,个个都斗志昂扬,奋不顾身。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岳飞亲率四十名骑兵突出阵前,部下霍坚急忙上前挽住战马,说,将军你是国家重臣,不能亲自上战场,岳飞不听,跃马驰突于敌阵之前,左右开弓,箭无虚发,连杀数将,岳军士气倍增,无不以一当百,战无不克。全军士气大振,最终取胜。
岳家军的骁将杨再兴,本来是流寇曹成的部将,被岳飞俘虏后,感念岳飞之恩,誓死效忠岳飞。杨再兴率轻骑300以为前哨,至小商桥,突遇金军大队,杨再兴陷入重围。经浴血奋战,斩敌2000余人。杨再兴深陷敌阵,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杀得金兵人仰马翻,当者披靡,但金兵人马迭增,包围重重,杨再兴单枪匹马,杀金兵二千余人,斩万户、千户、百户长以上百余人。终因寡众悬殊,杨再兴及其所部300人并皆战死。金兵焚烧他的尸身,竟烧出铁箭头二升有余。金人感慨杨再兴的勇气,为他建墓。
杨再兴
岳飞大败兀术于郾城,金兀术又移兵到了临颍,准备从背后袭击岳飞,继续被击败后,岳家军到达离汴京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张宪以500敢死队冲入金兵大营。金兵此刻已经成为惊弓之鸟,望风而逃。这一次金兀术不禁长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而这时河北为之震动,义军纷纷前来相约,就连降金的宋朝军校也来投靠。一时,岳家军气势如虹,岳飞和众将领说,直抵黄龙府,会当与诸军痛饮尔。
岳飞在此役中威震华夏。不亚于汉末的关羽水淹七军,对中原的震动。
但在七月十七日,岳飞一日内奉到数道金牌,召令班师,这时韩世忠、张俊二路大军,皆被撤回。岳飞本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沿途的百姓都挽留,求他不要回去,就像刘裕当年北伐,最终撤离长安一样,百姓舍不得他回去,但岳飞忠于皇帝,还是回去了。随后被杀害。
从这里可以看出,北宋骑兵的战斗力很差,早期有西夏故地作为养马场的时候,战术不行。等到西夏建国之后,养马场也失去了,北宋和南宋一直没有像样的骑兵,至于说破除铁浮屠的岳飞,用的那可是步兵。
但是岳飞意外破解了重骑兵的解决办法,那就是用精锐步兵,有点像步兵炸毁坦克那样。
下面给宋朝骑兵打分:
装备水平:14分,宋朝是重骑兵,却是“伪”重骑兵,一系列笨重的装饰,华而不实。最后连马也没有了,“伪”重骑兵变成了“伪”骑兵。
实战水平:13分,宋被辽国、西夏、金国轮番打爆,还需要说明吗?
战术水平:12分, 北宋的战术十分落后,基本上等同于北魏当时重骑兵的战术,全然不顾时代已经发展了600年之久了。
数量规模:11分,北宋还是以步兵和水军为主,骑兵并不是很多,战斗力更不强。
后世影响:13分,至今也没有以宋朝武功作为骄傲的,只有以宋朝文化作为骄傲的。
总体来说,宋朝骑兵得分63分,甚至不如一千年前的西汉骑兵。
六、元朝骑兵
首先要说明,元朝骑兵不等于蒙古骑兵,最为辉煌的西征其实是蒙古帝国做的,并不是元朝。
但说到骑兵,大家就会想到元朝,毕竟这是得心应手的。
起初南宋人并没有在意蒙古国,毕竟相隔甚远。谁也没想到,蒙古国在统一蒙古后,消灭了花拉子模和金国,最终统一了整个北中国,把整个欧亚大陆草原全部都囊括,要知道这是从小亚细亚到东海的巨大草原带,已经成长为一个巨无霸了。
在蒙古统一欧亚草原的时候,成吉思汗还发动了数次西征,征服了伏尔加河公国,攻入今天的波兰。
1241年4月9日,蒙古军在离里格尼茨城约10公里的平原地带与西里西亚公爵亨利二世率领的波兰军队交战。此次会战中,西里西亚、波兰、日耳曼、条顿骑士团共3万大军集结,欧洲几乎整个精锐骑兵全部出动。
会战开始了,欧洲的骑兵全是重装骑兵,阳光下金光闪闪,再看看蒙古军队,长途跋涉下,骑兵的棉衣都已经脏兮兮的,所有欧洲人都觉得自己必胜。
战役打响之后, 蒙古军接触后开始退却,欧洲重骑兵开始兴奋,随后开始追击。
等到追击几公里之后,蒙古军队看到所有的联军都已经发动,成为追逐尾巴的猎犬之后,突然回头,蒙古骑兵迅速展开包围,随后用弓箭和火器展开攻击,此番战斗,欧洲骑兵全军覆没。
整个世界见识到了蒙古骑兵的强大。
那么,蒙古骑兵凭什么呢?
蒙古骑兵是典型的轻骑兵,甚至不带铠甲,这一点和几百年前的突厥骑兵一样,蒙古人又带来了轻骑兵的复兴,因此蒙古骑兵非常擅长机动性冲锋。
“骠疾如长风,矢劲如惊涛,奔袭千里之外,折辕昼夜之倾”。这就是蒙古轻骑兵的优势,蒙古轻骑兵一般是先佯装败退,随后引诱敌人深入,再迅速回师包围。当然,蒙古人也不是排斥正面冲锋,但是蒙古人口稀少,这个办法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
蒙古骑兵甚至实现了一人两马,部队携带了大量的备胎——马匹,长途奔袭,只要累死了马,再换一匹马骑,用这个办法,不说奔袭千里,就是奔袭万里也可以。
而女真骑兵顽固守着重骑兵的传统,最终在金蒙战争中,被打得溃不成军。在金蒙决战的三峰山之战,首先,拖雷率领蒙古骑兵,绕过了金国把守的军事重镇潼关,借道南宋南下,越过秦岭,迂回到南方,最后直扑汴京。
如此的“长征”,蒙古人只用了十多天,等到金国发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曾经机动性是他们祖先灭北宋的秘诀,现在却丢弃了,金国只能再三峰山和蒙古决战,两万女真重骑兵多次冲锋,蒙古轻骑兵都神出鬼没,等到金国困乏的时候,蒙古突然出击,多次侵扰之下,女真苦不堪言。
蒙军知道金兵急于突围,就故意让出一条路。疲劳不堪的金兵争相逃跑之时,蒙军伏兵四起,大败金兵。就此,十五万金军全军覆没,金国南迁蔡州,直到灭亡。
而元朝时期,蒙古骑兵依然保持着机动性,比如忽必烈灭大理之战,便是万里奔袭的典范。
那么,元朝骑兵到了末期,是否还继续强盛呢?答案是肯定的,王保保时期的蒙古骑兵依然有着很强的机动性,徐达征服山西战役中,王保保多次从漠北千里奔袭,就是一个例子。
但是,中国太大了,等到80%的地盘都被朱元璋占领了之后,再机动性的蒙古骑兵,又能掀起什么风浪呢?
下面给元朝骑兵打分:
装备水平:18分,元朝骑兵装备一般,是轻骑兵,但是火器的装备上已经有了雏形
实战水平:19分,蒙古帝国东征西讨,元朝灭南宋、西夏、金国、大理,实战最能说明。
战术水平:20分, 蒙古轻骑兵的战术水平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顶峰,没有任何一丝的瑕疵。
数量规模:16分,蒙古骑兵其实只有十几万人,但是凭借着机动性,多次事半功倍。
后世影响:19分,蒙古骑兵对于全世界影响深远,西方至今称为“黄祸”。
总体来说,元朝骑兵得分92分。
七、明朝骑兵
明朝不是以骑兵擅长的,但是明朝确实有骑兵。
这得益于元朝时期实行的马政,在淮西一带养马,所以朱元璋时期,明朝就拥有了骑兵。
但是一方面,明朝的马匹较少,另外一方面,和蒙古骑兵PK,那就是班门弄斧,关公门前耍大刀,所以明朝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而且选择了重骑兵的装备。
比如说明朝北伐之战,朱元璋做出了明确的规划。朱元璋说:“吾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枢。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走行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矣。”
具体来说,就是战争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攻克潼关,取得天下的中枢。这个第一步还需要分成三步骤,就是先攻取山东,再攻取河南,最后攻克潼关,有了潼关,就能遏制住关陇的敌人。因为当时元朝虽然在中原混战已久,统治十分混乱,但是广大的西北都坚若磐石,西北的察合台汗国实力强大,西夏王国演变来的甘肃行省也是元朝重兵把守,还有陕西行省,更是兵多将广。所以朱元璋第一步只是守住潼关,但不招惹潼关以西,大西北的敌人。
也就说,此时不要去招惹山西和陕西的敌人,尤其是山西,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很容易陷进去,北宋之所以攻打幽云十六州失败,就是因为先去灭亡北汉,虽然攻克了太原,却已经人困马乏,没有战斗力了。
第二步,直取大都。在攻克潼关后,第二步就是出其不意,攻克大都,大都是元朝统治中心所在,攻克大都,就能宣告元朝的灭亡。
第三步,攻克云中九原。在攻克大都之后,挥师北上,攻克云中、九原,取得大同等军事重镇,和今天内蒙古部分地区,然后南下,攻占山西和陕西地区。
朱元璋认为,兵在精不在多。最终他决定只派遣徐达和常遇春的嫡系部队,也就是25万人北伐,其余的部队,尤其是招降而来的,大多留在南方驻守。
就这样,25万精兵出发,前去北伐。
消灭张士诚后,朱元璋占有了张士诚的江苏地区,尤其是徐州,这座军事重镇在朱元璋手中,这就有了很大的北伐基础,以徐州作为基础,北伐大军出发山东,徐达在徐州作出了兵分两路的部署,攻克了元朝在山东的重镇益都。随后攻克了济宁和济南,山东被攻克,俘虏了士兵3.2万多人。
攻克山东之后,按照朱元璋的部署,不是长驱直入大都,而是绕一个大圈子,去打河南。朱元璋的部署是,河南是大都所在的河北的腹部,如果河南没有平定,贸然去打河北,会腹背受敌,所以一定要先攻克河南。
徐达率领大军立刻进攻河南,同时,南路大军也由邓愈出马,攻克了南阳。北部继续是徐达率领,主要进攻的是宋朝古都开封。开封被攻克后,没有什么难度,主要的决战爆发于进攻洛阳时。
听说山东丢失,元朝也很慌乱,元顺帝觉得元朝还有实力,所以命令脱目帖木儿带领五万蒙古骑兵,在洛水北岸塔尔湾设置防线。阻击的军队也是从蒙古草原征调而来的土生土长的蒙古铁骑。要知道当时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军,也只有12万人,这里就有五万了。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此后北伐的便是明朝了。
但是此时的蒙古铁骑也退化了,而且因为元朝在淮西养马的策略,让此时的明朝也有了骑兵,由常遇春率领,虽然人数不多,战斗力也强悍。
于是,蒙古骑兵和明朝步兵在洛水塔尔湾相遇,一场大战,预示着蒙古骑兵未来的命运。
战斗开始确实按照脱目帖木儿预想的那样,明军开始渡河。可徐达也很聪明,在渡船上架上床弩大炮,百舟齐发直冲对岸,蒙古骑兵当然得让出安全距离。元朝准备趁着明军登陆的时候半渡而击,如果成功,就相当于又一场淝水之战了。
于是明军步骑在战船掩护下登陆占领了滩头阵地,这一步初步成功。但是后续的明军依然在乱乱糟糟地渡河。
元军可不是春秋时期讲究礼法的宋襄公,可以等到对方完全渡河从容整顿后再战。肯定会依照兵法半渡而击,把明军都赶下河去。
可是,这一次明军强悍的战斗力令元朝震惊了,幸亏常遇春组织了3000敢死队奋勇冲锋,第一时间上岸,见人就砍,砍杀蒙古骑兵无数。
五万蒙古骑兵迅速开始阵地转移,像老祖宗那样,准备诱敌深入,再聚歼,但是常遇春不给他们这样的机会,他的速度更快,拦截住了蒙古骑兵,明军将元军包围。
这一次元军没有退路了,只能背水一战,一百多年前,拖雷率领十万蒙古骑兵千里奔袭,就在河南禹州的三峰山消灭了金国主力。100多年过去了,同样在河南,这一次蒙古骑兵还能创造奇迹吗?
蒙古骑兵只能向渡河上岸的明军砍杀,可是明军越来越多,像砍不完一样。原来徐达借鉴了刘裕“却月阵”的办法,利用战船,延长了陆地。如今的洛水,不再是落水的地狱,到处都是战船,上面源源不断增援来援兵。
这一战,五万蒙古骑兵几乎全军覆没,脱目帖木儿欲哭无泪,只得夺路而逃。这一次,蒙古没能创造奇迹,运数已经失去。
至此,河南陆续被平定,而宋都开封的平定,也暗示着正统的回归。
而潼关也已经按照既定目标也占领,此时,北伐的第一步骤已经完成。按照朱元璋的部署,大都的屏风山东被撤掉了、羽翼河南被剪掉了,门户潼关也被占领了,那么,下一步就是攻克大都了。
既然占领了潼关,为何不一鼓作气攻克长安呢?因为潼关以西仍然有大量元军,并且在名将王保保统帅之下。又有李思齐、张良弼等也都是百战之将,所以扼守潼关,先不正面对决是最重要的。
第二步骤是攻克大都,明军在扼守潼关的时候,开始长驱直入,北伐大都,最终攻克。
那么,明朝骑兵的战斗力究竟如何呢?
明朝步兵的战斗力是很强的,不然也不会北伐取得天下,但是骑兵就稍逊一筹了。以至于战神徐达后来北伐漠北,在岭北之战中被王保保千里奔袭来的骑兵打得几乎全军覆没,这也是徐达唯一一次大败仗,事后朱元璋没有责怪他,反而怪自己指挥不力。
明朝骑兵真正的脱胎换骨来自于另外一个帝王了——朱棣。
早在镇守北平的时候,朱棣就格外注重骑兵,他招抚了朵颜三卫,建造了自己的重骑兵。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棣的重骑兵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朱棣之所以重视骑兵,是因为骑兵具有很强的机动性,之前徐达的步兵天下无敌,打下这明朝江山,但是明朝缺乏强大的骑兵,以至于徐达岭北之战全军覆没,只能高筑墙守城。
此后,朱元璋针对北元发动了八次北伐,战绩最为惊人的是第六次,蓝玉率领15万军队在捕鱼儿海,今天黑龙江的贝尔湖全歼了北元主力,但是蓝玉15万军队中,骑兵只占据了几万人,大多数是步兵,所以虽然派精锐骑兵去追赶,还是让北元逃跑了一部分。
明朝骑兵的弊病,朱棣看在眼里,他也想着北伐北元,消灭鞑靼,怎么办到这一点呢?
现实逼迫着朱棣改变,永乐七年,阿鲁台部和明朝翻脸,支持鞑靼,朱棣派遣名将丘福率领十万骑兵出塞,这十万骑兵绝大多数都是重骑兵。
世界历史上,虽然重骑兵看起来很厉害,但总会被轻骑兵击败,这一次也不例外,鞑靼再度恢复了成吉思汗的能力,诱敌深入,阿鲁台沿用了成吉思汗的办法,先诈败,随后诱敌,丘福果然上当,上前追赶,在胪朐河被阿鲁台的优势骑兵包围,丘福被杀,剩下逃跑的明军都被鞑靼歼灭,就此,十万明军全军覆没。
朱棣大发雷霆,此后决定亲自去征讨鞑靼,这一次,他对骑兵的改造就是引入了最先进的工具:
火器。
早在朱元璋时期,沐英征服云南的时候,明军就利用了火器,这一次,朱棣创造了专门配备火器的军队——神机营。
永乐八年,朱棣亲自领兵北上报仇,果然遇到了阿鲁台率领的鞑靼军主力,这一次,朱棣提出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成为明军经典打法,朱棣先亲自率领五千重骑兵攻坚,重骑兵作为攻坚,是最为适合的,攻坚过程中,阿鲁台见大势不妙逃跑,朱棣命令柳生神机营发射,一下子打死数千骑兵。
随后,明军也学会了诈败,故意丢弃辎重,鞑靼前来追击的时候,朱棣再次杀回,神机营再次开炮,全歼鞑靼主力。
可是,鞑靼消亡了,西边的卫拉特部,也就是瓦剌突然强盛了起来,占据了鞑靼的地盘,敌人又变成了瓦剌。永乐十二年,朱棣再次亲自领兵北上,大战瓦剌。
最终双方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遭遇,三万瓦剌骑兵居然不逃跑,摆出阵仗要野战,这让朱棣吃惊,随后朱棣率领重骑兵猛攻瓦剌,却发现瓦剌和鞑靼完全不同,鞑靼是轻骑兵,还是继承了成吉思汗的传统,但是瓦剌却变成了重骑兵,而且也吸收了成吉思汗的传统,每个人带有三四匹马,一匹马死了,还有一匹。
朱棣苦战之后,发现蒙古重骑兵的攻坚能力更强,最终利用神机营才勉强战成平手,更有甚者说,明军这一次其实是惨胜,或者是败了。
此后,朱棣多次北伐,却再也没有遇到主力,甚至第三次回头的时候拿兀良哈部撒气,最终朱棣没能消灭瓦剌。
而瓦剌,最终在明英宗时期,创造了奇迹,俘虏了明英宗,造就了“土木堡之变”的危机。
下面给明朝骑兵打分:
装备水平:18分,明朝骑兵装备一般,作为重骑兵其实并不算好,但是明朝第一次把火器引进,用火器和骑兵的配合来作战,这是一大创新。
实战水平:16分,明军北伐、捕鱼儿海之战都是步兵创造的战绩。朱棣的骑兵战绩只能和瓦剌战成平手,这一点不如西汉。
战术水平:18分, 明朝第一次把火器引进,用火器和骑兵的配合来作战,重骑兵先冲锋,随后神机营炮轰,炮兵帮助骑兵移平,这是拿破仑时期的标准战法,已经有了雏形。
数量规模:15分,明朝骑兵较少,主要是步兵和火器发挥的威力。
后世影响:16分,明朝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其实是影响了死对头——清朝。
总体来说,明朝骑兵得分83分。
八、清朝骑兵
清朝是巨大现在最近的时期,对于清朝,不少人有疑惑,为何早期的武力这么强大,晚期面对着英美列强却不堪一击。
其实从骑兵的发展来看,就知道答案了。
努尔哈赤时代,其实后金军队是以重步兵为主的,因为东北满洲地区多山,其实并不适合骑兵的展开,这点有点像西北的西夏,西夏也是以重步兵为主,西夏重步兵叫做“步跋子”,单兵作战能力很强,类似于特种兵。
那么,善于骑射不是八旗兵的特点吗?为何努尔哈赤时期是步兵为主呢?
因为这个时候女真人口还太少,其实萨尔浒之战中,分兵而来的明军战术很像机动性很强的成吉思汗,而原地以逸待劳,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努尔哈赤像极了岳飞等汉人步兵将领。
事实上, 说八旗一开始靠步兵,是不错的,但是八旗后来确实是骑兵为主,因为这需要靠一个人的努力——皇太极。
正如同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皇太极才建立了大清一样。努尔哈赤时期骑兵不为主,皇太极时期,骑兵占据了主体。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满洲八旗吸收了大量的海西女真人和蒙古八旗,骑兵的数量大大增加了。
可是,努尔哈赤的军队最终受阻于宁远,袁崇焕的大炮炸醒了皇太极,他知道,这种威力巨大的东西叫做“红衣大炮”,有了这个东西,就等于有了千军万马。
于是,皇太极利用投降的汉人和外国人建造红衣大炮,他凭借一己之力,把清军打造为骑兵和火器融合的部队。其实有点类似于朱棣的明军。
在《红夷大炮与皇太极创立的八旗汉军》一文中,历史学家黄一农⼀⽂中,⻩⼀农将皇太极与同时代被誉为“近代战争之父”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相比,为皇太极在军事史上被低估而叫屈。他认为清军的迅速现代化,都是皇太极的功劳。
凭借着骑兵和火器,皇太极东征西讨,东征朝鲜,迫使朝鲜国王李倧请降,满洲彻底降服朝鲜,使得朝鲜称臣,解除了日后出征明朝的后顾之忧。
西征蒙古,满洲骑兵与蒙古骑兵在蒙古草原展开大厮杀,满洲重骑兵和火器赢得了战争,击败林丹汗,内蒙古草原全部并入满洲,5万蒙古骑兵被编入八旗。
松锦之战中,明清军队在松山展开了决战,皇太极亲自率领敢死队攻克了塔山。塔山,这座在辽沈战役中名扬天下的军事据点,落入了清军手中,有人说过“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足见塔山的重要性,可是,现在塔山已经落入清军手中,预示着整场战役胜利的天平已经向清军倾斜。
清军越战越勇,最终明军开始溃逃,洪承畴知道,兵败如山倒,一旦士兵溃逃,是无心战斗的,只有被砍杀的份,所以他极力劝阻明军坚持。可是洪承畴手下的将官们不同意,他们要回山海关补给粮食,很多士兵们贪生怕死,也准备回家,不想打仗。洪承畴没办法,他拉不回明军溃逃的洪流。
而明军自认为逃跑了,就了事了。可是皇太极深谙那句名言:战争就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所以他命令清军追歼明军逃寇,称:敌方有一百人,我们就派百人追击;敌方有一千人,我们就派千人追击,总之,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敌人。
于是,向西逃散的明军被清军一路追击,逃到杏山附近的明军则中了清军的埋伏,最终清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斩杀明军53783人,明军投海而死的不计其数,无法统计。
就此,皇太极通过一系列战争,让其面前只有一座山海关,等待着1644年的入关。
清军骑兵+火器的传统最终被康熙继承。
康熙二十七年,正当俄国入侵外蒙古,外蒙古打败俄军之时,噶尔丹突然出兵攻击喀尔喀蒙古腹地,喀尔喀蒙古向康熙皇帝求救,康熙觉得噶尔丹是个祸害,宣布他为叛乱。噶尔丹跟康熙说要以长城为界,他管理北方,康熙管理南方。
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以为有俄国的支持,得寸进尺,深入内蒙古的乌殊穆沁,在乌尔会河打败了清廷理藩院尚书阿喇尼率领的骑兵。深入到距北京仅700里的乌兰布通,直接威胁到北京。
乌兰布通之战
康熙决定御驾亲征噶尔丹,噶尔丹在乌兰布通摆好了阵势,骑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背加箱垛,蒙以湿毡,环列如栅,士卒于垛隙发矢铣,备钩距,号曰驼城。
清军的优势是大炮,噶尔丹的“驼城”被清军的炮兵炸得血肉横飞,这一次乌兰布通之战,清军惨胜,而康熙的舅舅等人,全部死在骑兵冲锋中。
康熙总结了教训,设立了八旗满洲火器营,更加重视火器。在几年之后的昭莫多之战中,痛击噶尔丹。
这一次,康熙又是御驾亲征,这一次清军一直到了乌兰巴托附近的昭莫多才遇到了噶尔丹,而且不是康熙率领的中路军,而是费扬古率领的西路军。
战役开始之后,清军发挥了火器的优势,用大炮对准准噶尔军营炮轰,噶尔丹和他的妻子阿奴冒着炮火冲锋,杀伤众多。
这一次,费扬古采纳提督殷化行的建议,炮兵炮轰之后,立马骑兵冲锋,同时动用奇兵,绕道背后烧毁敌人粮草,这一次,噶尔丹全军覆没,妻子也被大炮打死,噶尔丹逃跑后不久死去。
其实,炮兵炮轰,随后骑兵压上,最后炮兵护送骑兵向前,这是拿破仑的战术,而此时,拿破仑之前200年的清军已经有了这一感觉。
可惜后来清朝渐渐废弃了火器,以至于英法联军前来的时候,僧格林沁居然命令骑兵直接冲锋,要知道,200年前的康熙时代,清军也是火器和骑兵并重的,反而退化了。
而随着坦克装甲车的发明,重骑兵的攻坚性不如坦克,轻骑兵的机动性也不如机动车,就此骑兵退出了历史舞台。
下面给清朝骑兵打分:
装备水平:18分,清朝用火器和骑兵的配合来作战,是继承的明朝的,在装备一项上和明朝分数一样。
实战水平:18分,虽然清朝继承了明朝,但是清朝的战绩比明朝辉煌,明朝未能彻底消灭瓦剌,清朝却消灭了准噶尔。
战术水平:17分, 明朝第一次把火器引进,用火器和骑兵的配合来作战,重骑兵先冲锋,随后神机营炮轰,炮兵帮助骑兵移平。清朝继承了此打法,所以比明朝减去一分。
数量规模:16分,清朝骑兵比起明朝较多,不仅有重骑兵,也有轻骑兵,种类多样。
后世影响:17分,清朝的影响更大,版图也更大,但是晚期也更加的衰弱。
总体来说,清朝骑兵得分86分。
最后总结下几大骑兵的分数:
赵国骑兵 49分
西汉骑兵 79分
北魏骑兵 85分
唐朝骑兵 91分
宋朝骑兵 63分
元朝骑兵 92分
明朝骑兵 83分
清朝骑兵 86分
最后的排名是元朝>唐朝>清朝>北魏>明朝>西汉>宋朝>赵国
大家认同吗?我觉得这比带着情绪,毫无数据地信口开河说宋朝最强、明朝最垃圾之类的客观多了吧。
参考文献:
1.纸上谈兵:中国古代战争史札记.张明扬.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21;
2.南北战争三百年.李硕.上海:世纪文景.2021;
3.西汉步、骑兵兵种初探.白建钢.西北大学学报.1986;
4.拔都西征中蒙古骑兵野战武器和战术研究.马骋.陕西师范大学;
5.明代神机营建立前后若干问题考述——以火器的发展为中心.刘晓峰.明史研究论丛. 2021;
6.红夷大炮与皇太极创立的八旗汉军.黄一农.历史研究.2004;
7.康熙的决策与昭莫多之战.王思治.史学月刊.1991。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