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的丧服虽然都系传承而来,但由于各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对于丧服的不同解释,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黑龙江,其丧服...
民间的丧服虽然都系传承而来,但由于各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对于丧服的不同解释,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黑龙江,其丧服多为“粗白布长衫,皆毛边,即古斩氪之意,戴白孝巾或白布帽,腰系麻绦,履以白布幂之,挂丧放”在瑷珲县,除了白布长衫白孝巾外,其杖则是用去皮的柳制成,在安达,丧服用粗白布制成;不缝其缘。其头上所包白布,男曰孝帽,女曰包头。
吉林,民国二十三年《吉林新志》记载,“父母之柩葬之前,缟衣齐衰,麻带素食,囚首偻行;既柩葬后,素衣,白领,白带,白冠,白鞋,二年而终。祖父母、叔伯父母,期年而终。愈远而服期愈短。至亲友来吊者(亦皆按次成制,而未及门之妇、婿来吊者,白服之外,且给红布被之,盖用以避凶也)、柩葬后,即脱制。民国来,有以青巾系臂代丧服。”在辑安一带,子女用斩衰,男冠孝巾,复以白布蒙首,由后垂前;女则用整幅白布包头,散发括以线,亦以白布蒙首,曰搭头布。在通化,丧服分“斩衰:服生麻布,旁及下际不缉,麻冠,菅履,竹杖(上圆下方,长与心齐);妇人麻屦,不杖,余同齐衰杖期、不杖期:服熟麻布,旁及下际缉之,麻冠,絰,草屦,桐杖(上圆下方,长与心齐);妇人麻屦,余同。齐衰五月、三月:服熟桐麻布,冠、絰如其服,草屦;妇人麻屦。大功:服粗白布,冠、絰如其服,茧布缘屦。小功:服稍细白布冠、絰如其服,屦同上。缌麻:服细白布,絰带如其服,素履无饰。
辽宁,海城人用粗白布为衣曰孝衫,叠布为冠,男称孝帽,女叫包头。以麻为絰束于腰间,拖于身后。父母双亡者双垂。铁岭人男女各用麻为絰束于腰,称“孝绦”,父母双亡者同样双垂。在庄河,主丧者白布帽如米袋,“父没,于帽左缀一棉花球垂于耳旁,母没缀于帽右,额上用粗麻布一小方缀于帽前以蔽目,取人子哀痛迫切,耳无他闻,目无他视之义”,象征之义昭然。河北,万全、张北一带,孝子、孝妇穿白粗布衣、麻、白履、麻、衣不缝边。“父丧,撒开左腿:母丧,开右腿;父母俱故,两均撒开,一望而知其为何。孙子着孝服,不着麻,曾孙着孝服,兼红绿杂色,以资区别。孝子服三年,服期年。”清河等地的孝子“麻冠、新衣、腰、丧杖具备。冠前有布覆额,取以蔽目,不令乱视,耳旁缓以(相),取以塞耳,不令乱听。清人关,废古衣冠殆尽,惟此
北京,民国时期的孝服是头戴口袋底式的白色孝帽上面有棉球,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余类推。齐衰服用本色粗麻布制成,只是缝了边。孙子女为相父母孝则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孙妇则用三花包头,插一个小红“”字。大功服用本色熟麻布做成,为伯叔父号、兄弟、未嫁的姐妹以及出嫁的女儿为母亲、叔伯父兄弟等服丧时穿。小功服则是为从祖父母等穿,不用束孝带子不用白鞋。
天津,静海一带的古礼,“表服口衰,日麻,日相免2,分别烦,今则势不能行。新丧均以白粗衣代之,其后在帽结或鞋以白色分别而已
山东,县一带的丧主要用纯白和素来区别轻丧幸安孝子所穿的丧服俗称白大褂子,习俗规定制作时不能用子剪,据说是怕剪断后代的根苗,只能用手撕,此为拉孝孝子麻冠,两侧有两个棉花球,作塞耳用在黄县一,“孝服用白布成,女都穿白衣白鞋,儿子要戴孝帽,女儿要头扎带临的孝服比较讲究,儿子身穿白马袍,外套麻布坎肩文书下穿白布撒边裤,头白孝条,并戴一顶用麻做的牛笼头形的高冠,腰扎麻绳,足白鞋,手执哀杖,俗称哭丧棒,…女儿和儿媳妇的孝服比儿子稍一筹,穿白对襟无麻布坎,其余与儿子服制同,从前孝子百日之内不脱孝服现在除穿白布撒边裤、腰扎麻绳和鞋白布以外,其他种种已荡然无存,有些地方以穿白为戴孝的标志,儿女的鞋全白孙子的鞋只前边用白布。现在不少地方以袖章取代孝服,儿女辈全黑,孙子辈黑上加红布条。
山西,乡宁等地,在办丧期间孝子披发缠白布,着白布衣、麻鞋。开奠时,孝子加麻冠,父丧麻经垂左,母丧垂右
临县的孝衫习惯上有服者接通,唯孝子头戴麻冠,手柱苴杖。
陕西,咸阳的孝服,孝子孝孙麻冠衰,婿、甥多着白,余以白布尺许加诸首。武功岸底村的表服,儿子、孙子侄子穿长达小腿肚的白长衫,女婿、外孙穿过腰的白色褂子,其他男性有的只穿孝,有的只孝帽。
甘肃,天水一带“斩衰,用粗白布,旁及下际不复以粗麻布二袭;巾,用粗麻布,首,用细麻绳两条束之耳际垂丸各一,俗日冠,腰,用粗麻绳:履,用粗白布加以粗麻布;,用木,粘纸条发,蔬食,面不浴。妇人,用粗麻布一袭,腰经用麻辨,不杖,余与男同齐期不期,用白布,旁及下际出之,首,以细麻绳一条束之。齐衰五月、三月服,麻布一袭,首及履用白布。大功,麻布一袭。小功服、想服,不加麻。五月、三月服同。外亲,巾用麻,首用白布。近年公务人员有习于新制,臂缠黑。以为服者。
西南各地,如成都人,丧家上下都改穿白色丧衣,头上包白布。南川等地,“子以生麻布为衰,草索腰为带竹粘白纸加于白布帕上为冠,截小竹粘白纸为杖,以外至卑动,则以白棉纱布为衰。”
20世纪30年代后出现黑和纸花。贵州缓阳一带,“孝子头包白帕,并顶孝冠,笋壳为之,外裹白纸,手执孝杖,径长尺余,父用竹,母表用,亦裹白纸,腰束草带,足穿草履。清朝前期,男子以麻发,光复以后,此礼逐斩。妇女犹然,推孝帕约长二三尺,缝一失顶,谓之孝头带履与男子同。然必家祭、出葬、上时乃能顶冠执校以行礼,通常则免”①云南昭通一带,除了麻衣冠、芒腰、柱杖外,其杖是父死桐杖,母死竹杖。
安徽、江苏一带,安徽桐城“子妇服斩衰三年,初以白粗布为之服,日孝衫,齐衰亦粗布,期功以下皆布,日袍”。江苏江阴一带,城里“设有白货店,衰麻白衣,男女俱备,有丧者即租用之,惟丧冠自制,前用纸糊麻以明,左右垂花以塞聪(俗名三梁冠),盖取苦块中无所见之意余如直、竹杖(俗名哭棒)、草,皆与古制相符。
浙江,丽水“孝子、孝孙均穿孝服,腰系草绳,脚穿草鞋,孝子披麻戴三联(梁)冠,孝孙单联(梁)冠,各执孝顺棒扶棺而行”。妇、女则“头缚白头布,身穿孝服,腰系草绳,手扶孝顺棒,……其他戚友或戴白帽,或黑,或拿白纸花,一般护送半途,挂红纸条而返”。在浙江武义,子的丧服主要是挂几个棉花球的白帽、麻衣、草鞋、腰系丽草绳和手提孝棍。死者的女则戴插袋帽,插袋帽用白布做成拖在脑后的余布要在腰间缠绕一圈。送葬者男戴平头白帽,则用一块白布绕于上,俗称“白头”在宁波,孝服是“子孝孙身穿麻衣,脚着菌鞋,腰草绳,头戴三梁草冠,孝帽上别一块圆形红布,表示孝中有吉。侄子戴二梁冠,方顶男帽表示远亲,圆顶男帽表示亲。女戴孝,状如披风有长有短,女儿妇所戴最长。奉化一带,孝子孝想孝女孝戴方顶白帽男帽上套麻布,下带籽花五朵,俗称长长帽至亲妇女戴白孝兜,一般的女亲朋友为白包头本家晚辈穿麻衣,平辈穿白布衣。
福建,福州外的义序人成服称上孝,他们孝男头上包白布,外麻布做的高冠,垂棉蔬,父母双亡垂双,所穿白长袍不缝边,外套不缝边的麻衣,下身穿麻裙麻。孝男有一根丧杖,父死为桐杖,母死为竹杖。南平一带,孝子穿麻布长施,腰麻带,头戴稻草编成并内衬麻布的麻头,脚穿草。孝妇内穿黑衣黑裤,外穿麻衣麻裙,腰系黑布短围裙,头扎麻布头白或戴麻布盖。出嫁后的女儿穿白衣白裙,套着黑色的袖套,头上扎一条麻带子。孙辈、侄辈白衣白裤,头扎头白。外孙辈腰上加系一束红丝线的腰带。来帮忙的人或朋友等,则头上一条头白。
从上述各地存在的民间表服形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礼制化的表服对于民间丧服存在的影响,至少在表服用语方面是非常明的。什么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等。民间大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有自己独特的习惯。比如说,穿上丧服许多地方叫上孝、戴孝丧杖,人们更多的是叫哭丧棒。而在现实中,各地民间实际上用得更多的所谓麻料则是用稻草之类来替代的,像浙江的大部分地方,子头上,腰上系的都是稻草绳,而且这种稻草绳必须用左顺的方式而成,具有驱邪的作用。
但民间的习俗并不是为传统而存在,也不是为了说明某种的古老而存在,它是人们生活的内容之一,它之所以在我身边活着,是因为我们需要它给予我们文化上的力量和认问上心理满足。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