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裁判和玩家如果阿里巴巴自己也在淘宝里面开店会怎么样?他们既做流量分配的裁判,也自己参与进来当玩家?当然不公平,你既当裁判...
1、关于裁判和玩家
如果阿里巴巴自己也在淘宝里面开店会怎么样?他们既做流量分配的裁判,也自己参与进来当玩家?
当然不公平,你既当裁判,又下场当玩家,其他人肯定不愿意和你玩了。
比如京东在开放招商之后的一段时间,眼看自己卖流量卖的效率这么低,于是自己就进场了。
那时候除了3C数码外,还有很多类目你一搜索关键词,出来前10家店铺里,前三名必有一家是京东自己人。
那时候大家天天吐槽,你再怎么努力,也做不过亲儿子。
但是我们换个视角,有一些平台自己下场做玩家,大家就很欢迎,比如视频平台奈飞、爱奇艺,游戏平台TapTap,前者的自制剧、自制综艺很受欢迎,后者的小众游戏也是。
一方面平台掌控了用户的更全面的数据,可以说更懂用户心理,他们制作的内容自然更受欢迎。
另一方面平台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它需要多样性,一些投入产出比很低的内容,专业的内容生产者不愿意去碰,但是平台愿意,它需要这些内容来留住用户,它没那么在乎盈利。
奈飞的自制剧,口碑和类型都炸裂,前者说明了懂用户,后者体现了他们对新内容形式的尝试。
为什么这两类平台会不一样?这也许和平台的阶段有关。
平台的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谁占据着主动?淘宝已经是成熟的市场,商家已经能够提供足够的丰富性,所以裁判下场意味着破坏规则。
而像百度刚做搜索时,内容平台刚成立时,社区刚出现时,里面的内容供应商都是自己来,然后慢慢去培育供应商,最后慢慢退场。
当年百度的百科、知道和贴吧提供了绝大部分搜索结果,天涯刚出现也是,奈飞的自制剧承担了一大部分引流的任务。
所以裁判下不下场,得看它下场是否对于整个擂台的共同利益,有增益。
2、关于企业家和员工
为什么一个公司里,大家做同样的工作,有些人薪资能比其他人高几十倍呢?
不同行业之间,为什么薪资相差那么大?
资本家为什么能够得到最大的财富分配?
这些个问题,每一个时期都会有经济学家出来回答——价值怎么创造?财富就怎么分配。
重农学派说土地才是价值的根本,重商学派说贵金属货币才是衡量的标准。
亚当斯密说工业才是创造价值的基础,李嘉图把工业的价值创造归功在了资本家身上。
然后马克思跳出来说,资本家的超额利润都来自于对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的收割。
直到新古典主义出现,把价值和消费者效用联系到了一起,第一个馒头和第七个馒头给人的感受不一样,它们带来的效用也不一样,自然价值也不一样。
这时候价值创造就变得主观了,既然主观,就失去了讨论的必要。
于是现代金融体系开始进入人们视野,金融成为了价值创造者们的服务机构——熊皮特的创新理论,直接给金融正了名。
这时候一个观点成为了共识,金融是在为风险定价,企业家也好投资者也好,他们获取超额利润,那是因为他们承担了超额风险。
而不愿意承担风险的普通员工,就只能获得普通收益。
但是真的如此么?金融给社会带来的价值真的有那么高么?
未必,金融的效率也好,价值创造也好其实并没有理论上那么美好,现在金融的大部分利润并不是来自于鼓励创新,而来自于垄断、收租。
或者说货币游戏针对大众的收割。
而一个公司里也一样,企业主们的确冒风险了,但是这个风险的溢价里,多少是运气,多少是努力?
员工们付出的健康风险、长期来看针对不确定性社会的风险,是不是也需要进行量化?
那些C轮、D轮进入企业的资本,那些知名的大银行,他们真的冒风险去加速了创新了么?
金融机构不是厌恶风险的么?
反过来说,这里面政府的价值反而被低估了,长期来看资本不愿意进去的基础设施,底层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背后,都是政府。
3、关于大历史和小历史
和菜头在专栏里提了一个词,小历史——个人或者小群体的过往。
大众的过往是大历史,它存在于大众的记忆里,也存在于各大史书上。
小历史当然就存在于你自己的记忆里,你和亲人朋友的共同记忆里。
之前看过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的《历史的运用和滥用》,发现了大历史是如何被政客、学者、群体们当做小姑娘打扮的。
真相如何不重要,他们想要什么样的真相来达到目的很重要。
只要那些掌握话语权的人觉得这个事实符合他们的利益,那么这个事实就是真相。
其实小历史也会遇到这个问题,你小时候的记忆具体是什么不重要,你爸妈觉得是什么很重要。
人生成长中,发生了一件事,你被误会了,被否定了,怎么办?
那个时刻的历史真相只有你知道,你这时候想被他们滥用小历史?还是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呢?
一旦小历史的解释权被人掌握,后果便会一直延续至今。
怎么办?当然是强硬的,一次又一次得重申,让各方都明确曾经发生过什么,尤其是在一个小群体内部。
所以会议纪要很重要,发言录音很重要,聊天记录很重要。
大历史是各方博弈的结果,小历史也一样,只是小历史里不管真相是什么,你自己一定要掌握它的定义权。
这样,你的人生才不会被其他人定义,哈哈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