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柱国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1-07-10 07:58:0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7

在古代“柱国”是怎样的职务?,[因时而异①战国楚、赵置,位令尹、相国下,甚尊。原为保卫国都之官。柱国原为国都之意。《战国策·齐策...

中柱国是什么意思

在古代“柱国”是怎样的职务? [

因时而异①战国楚、赵置,位令尹、相国下,甚尊。原为保卫国都之官。柱国原为国都之意。《战国策·齐策三》:“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高诱注:“柱国,都也。”后为楚最高武官,亦称上柱国。位仅次于令尹。《战国策·齐策二》记昭阳对答陈轸,谓贵于上柱国的唯领令尹耳。 ②柱国大将军省称。十六国后燕慕容垂燕元元年(384)置,431年亦置,位在太尉之上,后罢。北魏末复置,位在丞相上,用以安置权臣。西魏大统三年(537),以宇文泰为之,省称柱国。大统十六年以后,共任命八人,称“八柱国”,是西魏的最高官职,其中六人分掌全国府兵。北周除授渐多,成为没有具体职掌的勋官,正九命。建德四年(575),在其上置上柱国。 ③隋代以正二品散官,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唐代为十一转勋官,比从二品。宋代为十二等勋官第二等,从二品,政和三年(1113)罢。金代亦为十二阶勋官第二阶,从二品。元代为十阶勋官第二阶,从一品,只用于封赠。明代为十二阶武勋第二阶,从一品。清废。
希望采纳
  1.古代官名。柱国,又称上柱国,中国古代官名。
  2.战国楚置,时立覆军杀将有战功者为上柱国。北魏置“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武泰元年(528年),北魏孝庄帝以尔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永安三年(530年)尔朱荣被杀后此官遂废。亦作国都名或肩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3.战国时楚国设置,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为楚的最高武官。唐以后沿用作勋官的称号。
柱国是北朝武官名,源于旧制。原为保卫都城安全的军将,后为中央最高武官或勋官,也称上柱国。北魏、西魏均置柱国将军、上柱国大将军等,以统领府兵。北周以柱国为最高荣誉,共置八柱国,均以皇帝的心腹亲信当之。每一柱国统大将军二员,专掌国家禁兵精锐。隋代设上柱国及柱国,分别为从一品、正二品,藉以酬功勋之臣。

上国柱是一个什么职位

上柱国
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汉废,五代复立为将军名号
唐以后正式确立隋朝的六部制度,兵权归中央机构,”上柱国”逐渐成为功勋的荣誉称号~

战国时楚国设置,为统率武装部队之官,或称“上柱国”,其地位略次于“令尹”。两汉废。北魏、西魏时设“柱国大将...北周时增置“上柱国大将军”,隋代有“上柱国”、“柱国”,以封勋臣。唐以后作为勋官的称号;“上柱国”

《会典》称正一品阶勋云加授赠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疑止为赠设耳。李韩公、徐魏公、常鄂公初俱带“上柱国”,然阶不过银青荣禄大夫。盖因元之旧,官未定也。后常公物故,二公俱改“左柱国”。近夏少师言独得“上柱”,为一时旷典。然在隋初为从一品勋,而唐则四,实不为异也。乙丑年,加严嵩,辞以人臣无“上”,则夏公此官,固骖乘之祸耳。乙丑,少师徐阶以十五年满加,固辞。辛巳,少师张居正亦以十五年满加,亦辞,后卒以为赠。今按:“上柱国”一人,夏言;曾“上柱国”一人,张居正。
上柱国见于南北朝,具体在北魏,是对功高大臣的尊称,北周有八个上柱国,杨坚李虎(李渊父)均是.开府同三司也是那时侯的称谓,南朝北朝都有.请参阅<<资治通鉴>>
春秋时期某些国家的职位,相当于后来的太尉,是国家最高军事首长。

八柱国是指那些将军,为什么称之为“柱国”。

八柱国:北朝 西魏 最高官职为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之上。 大统 十六年以前,计有 宇文泰 、 广陵王元欣 、李虎、 李弼 、 独孤信 、 赵贵 、 于谨 、 侯莫陈崇 等八人曾任此职,时称“八柱国”。
八柱国(大将军)、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又称二十四军)    出处:魏孝庄帝以尔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荣败后,此官遂废。大统三年,魏文帝复以周文帝(宇文泰)建中兴之业,始命为之。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职。自大统十六年已前,任者凡有八人。周文帝位总百揆,都督中外军事。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闼而已。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当时荣盛,莫与为比。故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北史 卷六十 列传第四十八)   八柱国的设置乃模仿鲜卑拓跋部的八部制度,其中宇文泰实为全军统帅,魏宗室元欣仅挂虚名,实际分统府兵的只有六柱国,所统兵士也改从各自主将之姓,这就给府兵制涂上了一层鲜卑部落兵制的色彩。    八柱国:    1、使持节、太师、柱国大将军、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定郡开国公宇文泰。    2、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宗师、大司徒、广陵王元欣。    3、使持节、太尉、柱国大将军、大都督、陇右行台、少师、陇西郡开国公李虎(李渊祖父)。    4、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宗伯、赵郡开国公李弼(李密曾祖父)。    5、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马、河内郡开国公独孤信(北周、隋、唐三朝外戚)。    6、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寇、南阳郡开国公赵贵。    7、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开国公于谨。    8、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少傅、彭城郡开国公侯莫陈崇。    八大柱国里,宇文泰、元欣地位超然,宇文泰为实际执政者,元欣为皇族地位至尊,封为广陵王,其他皆是公。故八大柱国实为六大柱国,以官位来看,太尉李虎实为六大柱国之首,惜乎早死。他死之后,宇文泰开始逐步架空八柱国,军权下放十二大将军。    十二大将军:    1、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少保、广平王元赞。    2、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淮安王元育。    3、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齐王元廓。    4、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平原郡开国公侯莫陈顺。    5、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七州诸军事、秦州刺史、章武郡开国公宇文导。    6、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雍州诸军事、雍州刺史、高阳郡开国公达奚武。    7、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阳平郡开国公李远。    8、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范阳郡开国公豆卢宁。    9、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化政郡开国公宇文贵。    10、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荆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博陵郡开国公贺兰祥。    11、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陈留君开国公杨忠(杨坚之父)。    12、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岐州诸军事、岐州刺史、武威群开国公王雄。 每大将军督二开府,凡为二十四员,分团统领,是二十四军。每一团,仪同二人。自相督率,不编户贯。都十二大将军。十五日上,则门栏陛戟,警昼巡夜;十五日下,则教旗习战。无他赋役。每兵唯办弓刀一具,月简阅之。甲槊戈弩,并资官给。   中国在魏晋时期有过许多政治贵族,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政治权力,到了南北朝时期,曾经风光无限的东晋门阀世族们,随着东晋的灭亡,刘宋的兴起而逐渐衰败,王庾桓谢这些贵姓也已经不复当年,眼看中国贵族的黄金时代就要结束,这时,一个新兴的贵族集团横空出世,一飞冲天,延续了中国贵族时代的寿命,并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这就是纵横中国近二百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他起源于代北武川,初建于关中,共创造出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唐,这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八柱国和他们的子孙们缔造了君主专制社会的第二帝国(第一帝国为汉朝),将中国的封建社会推向了最高峰!其发端便是盛极一时的西魏八大柱国。

上柱国是什么意思

上柱国:
自春秋起为军队的高级统帅。汉废。五代复立为将军名号。北魏、西魏时设“柱国大将军、上柱国大将军”等,北周时增置“上柱国大将军”。隋代有“上柱国”、“柱国”,以封勋臣。唐以后作为勋官的称号,唐以后正式确立隋朝的六部制度,“上柱国”逐渐成为功勋的荣誉称号。
柱国  官名。
  ①战国楚、赵置,位令尹、相国下,甚尊。原为保卫国都之官。柱国原为国都之意。《战国策·齐策三》:“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高诱注:“柱国,都也。”后为楚最高武官,亦称上柱国。位仅次于令尹。《战国策·齐策二》记昭阳对答陈轸,谓贵于上柱国的唯领令尹耳。
  ②柱国大将军省称。十六国后燕慕容垂燕元元年(384)置,431年亦置,位在太尉之上,后罢。北魏末复置,位在丞相上,用以安置权臣。西魏大统三年(537),以宇文泰为之,省称柱国。大统十六年以后,共任命八人,称“八柱国”,是西魏的最高官职,其中六人分掌全国府兵。北周除授渐多,成为没有具体职掌的勋官,正九命。建德四年(575),在其上置上柱国。
  ③隋代以正二品散官,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唐代为十一转勋官,比从二品。宋代为十二等勋官第二等,从二品,政和三年(1113)罢。金代亦为十二阶勋官第二阶,从二品。元代为十阶勋官第二阶,从一品,只用于封赠。明代为十二阶武勋第二阶,从一品。清废。

上柱国是什么

上柱国是什么
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汉废。五代复立为将军名号。北魏、西魏时设“柱国大将军、上柱国大将军”等,北周时增置“上柱国大将军”。隋代有“上柱国”、“柱国”,以封勋臣。唐以后作为勋官的称号唐以后正式确立隋朝的六部制度,兵权归中央机构,“上柱国”逐渐成为功勋的荣誉称号~ 战国楚、赵置,位令尹、相国下,甚尊。原为保卫国都之官。柱国原为国都之意。《战国策·齐策二》:“[陈轸]见昭阳 ,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战国策·齐策三》:“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高诱注:“柱国,都也。”后为楚最高武官,时立覆军杀将有战功者为上柱国,位仅次于令尹。《战国策·齐策二》记昭阳对答陈轸,谓贵于上柱国的唯领令尹耳。 北朝: 源于旧制。原为保卫都城安全的军将,后为中央最高武官或勋官,也称上柱国。北魏、西魏均置柱国将军、上柱国大将军等,以统领府兵。武泰元年,北魏孝庄帝以尔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永安三年(530年)尔朱荣被杀后此官遂废。大统三年,西魏文帝以宇文泰有建中兴之功,又重新授予宇文泰柱国大将军之号。到大统十六年以前,总共有八人被拜为柱国大将军,当时号称「八柱国」。宇文泰总领百官,督中外军,为柱国之首,广陵王元欣则是因西魏皇族地位尊崇而挂名,其馀六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共12个大将军,分掌禁旅。(宇文泰,总领百官,督中外军;元欣,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宗伯、大司徒、广陵王;李虎,使持节、太尉、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尚书左仆射、陇右行台、少师、陇西郡开国公;李弼,使持节、太保、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宗伯、赵郡开国公;赵贵,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寇、南阳郡开国公;於谨,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开国公;独孤信,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马、河内郡开国公;侯莫陈崇,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少傅、彭城郡开国公)。《周书·齐炀王宇文宪传》:“ 宪攻拔武济,进围洛口,收其东西二城……是岁,初置上柱国官,以宪为之。”隋代设上柱国及柱国,分别为从一品、正二品,藉以酬功勋之臣。 唐代: 唐代的官分为职事官、散阶、勋官、爵位等,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这几项官职。 职事官,顾名思义,就是指他干的工作,他的职位、权责和任务,比如秦叔宝,可以做马军总管,也可以做刺史之类的其他官员,这个官是经常变化的,每个战役都会有所不同,这个官不代表他的身份地位。 散阶被称为“散位”、“本品”或“本阶”,散阶决定官员的地位和报酬。文武百官都拥有“散位”、“本品”,是“随人走”的,不论干什么都是不变的。由于“官职”、“官阶”是不一样的,所以官大职小、职大官小、甚至有官无职的现象是很常见的。 爵位,它是对有功的人的特别封赏,表示皇帝对他的喜爱和恩宠程度,有固定的食俸,可以世袭。职事官再大、本阶再高的人,可能并没有爵位,而有爵位的人也不一定有官职和官阶。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每一等又可以再细分,在公之上还有“王”,所以“王公”是最高爵位。 “上柱国”是勋级,是对作战有功的人的特别表彰。现在军队里战士或将领立功了,可以授予一等功到三等功,立功很多的人,可称为“战斗英雄”,战斗英雄里又分为“特等战斗英雄”、“一等战斗英雄”等等,古代也是一样,只是名称不同。唐代勋级分十二等,最高等级是“上柱国”,其次是“柱国”,从士兵到将领都可以获得各种勋级,现在也一样,黄继光是特等战斗英雄,而一个将军可能什么功也立不上,所以立功是不分级别的,只看你在战斗中的表现和贡献。荣获“上柱国”勋级的人,不论官职多大,都可以享受正二品的待遇,换成现代的名词,大概就是“特级战斗英雄”吧! 五代: 《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五》:“诏曰:‘上柱国,勋之极也。近代已来,文臣官阶稍高,便授柱国,岁月未深,便转上柱国。武资初官,便授上柱国。今后凡加勋,先自武骑尉,十二转方授上柱国,永作成规,不令逾越。’” 明代: 世宗曾欲加嵩上柱国勋,“嵩乃辞曰:“尊无二上,上非人臣所宜称。国初虽设此官,左相国达,功臣第一,亦止为左柱国。乞陛下免臣此官,著为令典,以昭臣节。”帝大喜,允其辞”(《明史》),如此谦恭,当然使世宗益视严高为心腹。世宗居西苑,“惟嵩独承顾问”,而严嵩虽大权在手,但对国家大政“与上无所许”,从不敢有可否,“两个凡是”做的非常到家。皇帝赞其“忠勤敏达”。 《明会典》称正一品阶勋云加授赠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疑止为赠设耳。李韩公、徐魏公、常鄂公初俱带“上柱国”,然阶不过银青荣禄大夫。盖因元之旧,官未定也。后常公物故,二公俱改“左柱国”。近夏少师言独得“上柱”,为一时旷典。然在隋初为从一品勋,而唐则四,实不为异也。乙丑年,加严嵩,辞以人臣无“上”,则夏公此官,固骖乘之祸耳。乙丑,少师徐阶以十五年满加,固辞。辛巳,少师张居正亦以十五年满加,亦辞,后卒以为赠。今按:“上柱国”一人,夏言;赠“上柱国”一人,张居正。

本文标题: 中柱国是什么意思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780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这个是什么朝代的请貔貅的注意事项,你知道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