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记忆丨哀悼大师徐中玉先生:1980年,他改写了中国大学语文教育

发布时间: 2021-06-28 17:27:5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9

转至作者:作家瞿国文文学界泰斗、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语文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名誉主任徐中玉先生于2021年6月...

共和国记忆丨哀悼大师徐中玉先生:1980年,他改写了中国大学语文教育

转至作者:作家瞿国文

文学界泰斗、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语文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名誉主任徐中玉先生于2021年6月25日凌晨3:35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5岁。

三天后6月28日10时,老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国家领导人、海内外的著名学者、老先生在海内外的弟子们、以及读过他编写的教材的千万学子,纷纷表达了哀悼之情。

笔者也是老先生所编写教材的读者之一,受益良多,以此文聊以敬意,一表哀思。

先生一生,正如其灵堂挽联所言:

立身有本,国士无双,化雨春风万里,何止沪滨滋兰蕙;

弘道以文,宗师一代,辞章义理千秋,只余清气驻乾坤。

一 生平简历与趣事

徐中玉先生,1915年2月15日出生于江苏江阴。

徐中玉位居家中老三,上面两个姐姐因为家里穷,读完初小便辍学了。因为他是家中男孩,按照传统传宗接代的思想,学业得以勉力延续。从华士积谷仓小学毕业,到邻镇杨舍梁丰中学上了三年初中后,徐中玉考入了免除学杂费和伙食费的无锡省立中学高中师范科。

少年时期的徐中玉,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入心”。譬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上海的大学生去南京请愿,要求国民党抗日。火车经过无锡,作为高中生的徐中玉就随着学校的二三百人一起去了南京。可是他们刚到那里,就被国民党的车子拉到中央军官学校住下,第二天早上,中央军官学校校长蒋介石出来讲话,说我们是要抗日的,但是力量太差了,所以暂时要吃点亏,攘外必须安内。你们太小了,现在要安心读书,国家的事,交给政府来管。蒋介石的回答让他十分失望。

徐中玉高中毕业后由于时局动荡,先行至县立澄南小学教书,后于1934年考入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并担任山东大学文学社社长。

在山东大学读书期间,徐中玉便展现出自己的文学和学术才华,在林语堂主编的《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个刊物上都发表过文章。在《独立评论》上,他还发表过一篇《从江阴到青岛》。此外,徐中玉还在当时声誉很高的《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两万多字,谈普希金的文章。并在山东大学组织了文学会,洪深、老舍都是常来常往的演讲嘉宾。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山东大学不停地搬迁,从青岛到安庆、南京、武汉,最后到了四川万县。在此过程中,目睹国破家亡,日寇猖獗,徐中玉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私下从事活动。

后来,徐中玉到四川大学借读。期间,1938年3月山东大学并入国立中央大学,他就到了重庆。此时中央大学的校长是罗家伦,校风较为开明。徐中玉任“中大文学会”主席,先后请了老舍、胡风、陈纪滢、郭沫若来校演讲,获得极大成功,并经老舍推荐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39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研究古代文论。1941年起任中山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

抗战胜利后,山东大学复校。徐中玉因为很喜欢青岛,就到那里教大学语文,1946年8月任山东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还办了《文学周刊》。此外,他还主编了济南的《每周文学》。国共内战时期,徐中玉一度受到牵连,遭到学校的解聘。

1947年,徐中玉回到了上海。因为一时找不到工作,就撰稿以谋生计,不久又在一所中学担任代课老师。之后,徐中玉受聘到教会办的沪江大学中文系任教,兼任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和施蛰存、朱维之等人成了同事。

沪江大学商科比较有名,课程比较多,待遇也比别的大学好得多,学生都是有钱人家的子弟,徐中玉到这里教四门课。由于物价不稳,学生交学费和当天的米价挂钩。徐中玉记得,他一个月的工资相当于旧制式的156斤米。

在这里,他一直任教到1952年院系调整,和施蛰存一起分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反右”开始,1958年3月,徐中玉和许杰、施蛰存一起被定为右派。施蛰存留在资料室,徐中玉和许杰分配到图书馆整理卡片。此时,他被赶出了中文系,三级教授被降为七级,工资从254元降低到133元。后由统战部出面,把市一级右派组织到乡下学习两个月,接着又到上海社会主义学院学习了半年。

后来,舒新城主持修订《辞海》,由于缺乏人手,有人就说可以让当了“右派”的人去编嘛,徐中玉就被借调去编了两年的《辞海》。两年之后,又重新回去学习。打倒四人帮后,徐中玉得到平反,摘掉了右派的帽子。

二 改变中国大学大一语文教育

1978年,徐中玉担任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此时的高校院系在经历了1952年的调整后,鉴于中国大学教育照搬苏联模式,文理科分家,不再有人重视文理要交叉,“大一国文”也已经整整中断了30年。于是,徐中玉和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等共同倡议,恢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发起组织部分全国高校专家、学者,一起来共同编写新的《大学语文》教材。

徐中玉先生的署名文章《我为何倡导 " 大学语文 "》中,他曾回忆:" 大学语文 " 这门公共课,曾经在我国高校中普遍开设,是各类非中文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而后中断近 30 年。改革开放后的 1980 年,我与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教授联合发起倡议,在高校中重新开设 " 大学语文 " 课程。当时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识匮乏、文化素养缺失的问题,恢复大学语文课程主要是针对这一现状提出的。

徐中玉表示,年轻人对名家名作进行阅读、感悟、思考、辨析,积累多了,就自然而然地丰富了自己,当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再加上实际生活中的体验,二者进行比较、互为补充,这样的收获绝不是生硬灌输所能实现的。

而关于《大学语文》主要编写思路和选择文本标准,徐中玉曾说:

我们以精选中国优秀文学名作为主,兼收影响较大的外国文学精品,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教材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熏陶和润泽,注重学生思考习惯的 养成,注重学生间的讨论和交流,希望切实提高学生对文学精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让真、善、美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毫不夸张地说,无论在传承中国文化传统,还是在活跃提升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方面,《大学语文》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大学语文》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1981年,教材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为新中国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两年时间里,三百多所大专院校都采用了这本教材,一次发行量高达34万册。后来,《大学语文》一直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修订,过三至五年便会推出新的修订版。并且获得巴金等作家的大力支持。

到现在近40年,华东师大出版社的《大学语文》已经出到了第九版,是一本几代大学生必读的教科书,而不算盗印,这些教材到现在至少已经印了3000万册。

三 学术与授业:

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徐中玉一直躬行于大学语文教育领域,是该领域的灵魂人物。

从1952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历任系主任、名誉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中文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和《文艺理论研究》、《古代文艺理论研究》主编等,他所编著的几千万字文论著作,涉猎广博,从灵动的苏轼讲到犀利的鲁迅,从雄浑的托尔斯泰谈到激昂的高尔基,可谓精彩纷呈。

徐中玉主张“实事求是”的作风。他认为,“实事求是”首先说的是要“实事”,核心是“求”,不但去求,还必须求出个“是”来。治学应该从实事出发,也就是从实际出发。书本当然要看,伟大人物的结论当然更值得重视,但不从实际出发而专从书本出发,专门重复伟大人物已有的结论、满口称赞,只会注释、疏解,甚至奉为神圣不可侵犯、永远不必再加补充、修正、发展的绝对真理,并以为这样做已尽科学研究的能事,这不能算得上在真正治学。

徐中玉还认为,学术研究最需要懂得独立思考之必要,与能独立思考,并坚持不懈努力下去永远以追求学术真理、规律为职志的人才。徐中玉认为,学者都是自学出来的。关键决不在于是否进过高等学府的大门。勇于探索真理,勇于坚持真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学者。这样的学者同时便是革命战士。

他的学生认为,徐中玉为了文艺理论的建设和发展,走的是“中正”的路子。在文艺理论众声喧哗甚至迷失自我的时代,徐中玉坚持联系实际生活,紧扣当下社会的宗旨,正如其弟子所言:“他的古代文论研究关切着自己所处的时代,面对着文学现状的需求。在他对故纸堆几十年如一日孜孜汲汲整理发掘中,我们总是可以听到时代涛声的有力激荡,总是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这样一种价值取向,对于文艺理论介入现实,发挥承担社会责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徐中玉本人对于文学研究认为:

搞文学研究工作,从未想建立什么庞大的体系,或高谈一套一套的理论,或服膺五光十色的主义。凡一种流行过的体系,总有某些见解,或比较新鲜,或比较深入,或扩大了原有视野,不能一概地否认、排斥。但由于文学现象的丰富性、复杂性,这类思想体系往往只能在局部起到开拓、深化的作用,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将之奉为金科玉律。没有一种理论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文艺研究不能搞教条主义。更何况一种学说往往因急于构成体系,忽视或抛弃了很多不符合它设想的东西,这也是值得人们警惕的。在这里,我愿意再次强调兼收并蓄的重要性。

兼收并蓄就意味着要博览群书,研究文学理论不能不读文学作品,不能毫无创作体验,也不能只读文学理论的书籍,哲学、历史、心理等知识都不可或缺。兼收并蓄也意味着要向外国学习。研究生阶段我研究的专题虽是宋代的诗论,但我仍同时读了莫泊桑、但丁、莎士比亚、歌德、高尔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外国作家的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虽然看得毫无系统,但仍觉得颇受益。在理论方面,黑格尔很有逻辑,也有许多深刻的见解,我愿意读,但有时感觉过于抽象、枯燥。同样是德国人,歌德的谈话录就亲切舒畅得多,歌德对黑格尔的批判是不留情面的,他们的并存很有意味,用不着给他们强分高下。

在徐中玉担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期间(1978年-1984年),他做出了一项史无前例的规定,凡是在创作上已经取得成绩的学生,毕业论文可以用文学作品代替。一改以往硬性的单一考试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

现任《上海文学》社长的作家赵丽宏曾以一本诗集交出了毕业论文,至今感恩老师。" 除了我,作家孙颙、王小鹰当年分别拿出小说等作品。先生遵循传统之道,也大胆创新,无门派之见。他告诫我,文学创作的同时也要重视文艺理论;多读书,对创作有好处。"

于是,华东师大中文系出现了孙颙、赵丽宏、王小鹰、陈丹燕、南帆、毛时安、陈伯海等至今知名的 " 华师大作家群 ",著名评论家包括南帆、王晓明、吴炫、陈伯海、许子东等人。此外,徐中玉还先后发起、创办了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并得到了周扬、张光年、陈荒煤等人的支持。

徐中玉曾在接受采访时介绍," 系里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研究、创作,可能情况下做了些工作,主要是靠他们自己认真学习。文化环境宽松些了,得以独立、自由发展,分配时充分考虑到了他们各自的发展前途。这批人并不是到了学校我们给他们多大的帮助,而是我们鼓励他们去写,这些人本来有点根底,上山下乡没有读到大学,后来有机会到这里读大学,就把那种经历写过来。又如现在清华大学的格非,本科是在这里读的,他教书教得蛮好,写小说也写得蛮好,他到清华大学去,需要我证明,我就说他教书教得好。

因此,除了他亲自授课的本科生、硕士、博士生外,他的读者还包括几十年来,用着他编写的教材数千万自考生、成考生,以及阅读他文章的学者、文学爱好者等。

在育人方面,徐先生有教无类。徐中玉的弟子、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曾写文回忆道,“他对我恩重如山,我和他也情同父子”:

有一件事情,先生多年来从未对我讲过,但这件事情对我的人生有着太重大的影响。这么多年过去,我依旧感觉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守护着自己的学生,保护着我。

当时徐中玉先生是我的导师,我跟着他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发表了《〈艺概〉和刘熙载的美学思想》。先生就安排我在校庆的学术报告会上讲这篇论文。

没想到报告会前一天,就有一封匿名举报信放在先生桌上,说毛时安这篇论文是抄袭的。先生当时就让别的老师去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论文完全是毛时安独立完成的。

先生于是和参与调查的老师说,不要告诉毛时安这件事情,影响他情绪。我当时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论文报告。

几天后,他又和我说,你把这篇论文改改,随后在先生的修改指导下,这篇文章全文发表在了《文艺理论研究》上,我也是这本学术专刊上第一个单独署名发表学术论文全文的学生。

但这件事情一直没有结束,我毕业后本该去文学研究所工作,但因为某些原因他们拒绝接受我。先生为我十分心疼,先后给复旦大学、古籍出版社等很多单位写信推荐我。

而从举报信开始发生的一切,很长时间我始终都不知情,直到几十年后才有别的老师告诉我,我才知道先生对我恩深如海,恩泽如流水之汤汤。

四 一生清平,纵使失忆,

但始终不忘祖国的教育事业

遗憾的是,徐中玉老先生晚年患了失忆症,如果不提及,只能认出寥寥数人,但他对于学生的关怀不变,对于语文教育事业和国家的爱不变。

先生一生都想着怎么帮助别人。毛时安表示,晚年弟子们去看他,徐老已近百岁,虽然已经失忆,他也还是会说一句,你们找我有什么事。他永远都在想着帮别人做事情。

大家都知道,先生晚年其实并没有什么钱,生活非常朴素,90 多平米的老房子里,书桌、五斗橱、沙发、茶几、床等,没有一件新式家具,甚至有些柜面和把手都已经斑驳或是脱落了。儿女们总想把房子装修一下,家具也置换一下 , 可父亲总不答应。然而徐中玉也有他的 " 宝贝 ",那就是他珍藏多年的书籍。

在百岁生日之年,徐中玉捐出生平积蓄 100 万元和 5 万多册藏书,并在华东师大设立 " 中玉教育基金 ",用于帮助中文系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每一分每一厘都是这位清贫简朴的学者多年的积蓄和笔耕所得。他说," 拿出积蓄支援贫困学生是我长久以来的夙愿,数目不多,略表心意而已。"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座右铭。

2021 年 11 月 8 日,华东师范大学曾为徐中玉教授召开百岁诞辰庆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华师大校友、徐老的弟子及国内其他高校的知名教授等数百人欢聚一堂。2021年12月,他与同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的钱谷融先生一同获得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开怀大笑的钱谷融先生(左)与徐中玉先生(右)

五 因肺炎住进医院,

一代大师安然离世

据毛时安讲述,徐老先生是2021年1月11日因为肺炎被送进医院的,他之前心电图等各方面情况还是良好的,神智也还清晰,但2021年最近一两个月开始神志不清,几天前陷入了昏迷。

2021年6月25日凌晨3点左右,接到照顾先生的阿姨的电话,毛时安当即打车赶到了华东医院。当时先生的女儿、大儿子、大儿媳都在,医生拔掉了所有管子,几个人目送先生平静地离开。

说到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品风范,曾经因言获罪,但不管什么时候,他都秉直为国,如果发现国家有了错误,他会不顾个人安危直言;只要看到国家的进步,就会由衷地欣喜。而且他始终坚持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研究,特别是对孔子的研究,传播中国文化精粹。

从他身上,可以看到真正的师道尊严、道德文章。视名利淡如水,满腔热血,倾心倾情育桃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尽展 " 文须有益于天下 " 的胸襟。

徐老爱吃椰子糖,弟子们去见他都会带上几把;如今他走了,把椰子糖留了下来,留在弟子们的心间,留在中国的教育大业上。

纵使您老来失去记忆忘了您所爱的一切,但国家和人民不会忘了您。

徐老,中正如玉,一路走好。

本文标题: 共和国记忆丨哀悼大师徐中玉先生:1980年,他改写了中国大学语文教育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584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打鸡血:1967年中国鸡界大恐慌风暴中的基石:1944夏季进攻中的德军基层步兵部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