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发布时间: 2021-06-22 10:26:4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5

看这本《华杉讲透》,重温了许多历史典故,感觉能够轻轻松松通读《资治通鉴》,很感恩作者能够把故事讲好,把道理讲清楚,也...

资治通鉴∶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看这本《华杉讲透<资治通鉴>》,重温了许多历史典故,感觉能够轻轻松松通读《资治通鉴》,很感恩作者能够把故事讲好,把道理讲清楚,也能真正学到东西,用在自己身上,知行合一,受益匪浅。

资治通鉴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讲起,华杉说因为这是治乱分野。第一节讲礼制名器,这是治国之大本;第二节讲才德之分,亲贤臣,远小人。

才和德是两回事,聪察强毅叫才,正直中和叫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读书就是为了修自己的德,让自己心如明镜,来者如照,了了分明。

看一个人,一看他平时亲近的人,二看他富贵时资助的人,三看他显达时保举的人,四看他遇困时有所不为之事,五看他贫穷时有所不取之利,这五个方面,就足以看透一个人了。孟子曰∶“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人主不审察事情的是非真伪,而是喜欢听别人的赞美,没有比这更昏暗的了。群臣不揣度事情的真理所在,就阿谀奉承,争取君王的好感,没有比这更谄媚的。君暗臣诌,国危也。

卫鞅对秦孝公说: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德行高尚的人,讲的话往往和世俗不同,成就大事业的人,只会小范围讨论决策,而不会跟一大堆人商量。由此希望秦孝公支持他的大力改革。

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废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皆为诚信之举。

赏罚是人主威福之柄,行赏一定要和对方的功劳相对应,大家才知道你倡导什么。有的时候解决问题的举措,反而会制造出新的问题。我们不应该事事追求彻底的解决,而应该学会与问题共存,在问题中前进。

孟子见梁惠王。王日:“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日:“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裁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

义利之辩,是中国价值观的大命题,值得深思探讨一番。义利之辨,不是义和利两个东西摆在面前让你挑,非此即彼。义和利,不是并列关系,是先后关系,因果关系。

如果你仁义,跟你的人也仁义。如果你逐利,跟你的人也逐你的利。不要有所期待,不要翘首以盼,要埋头苦干,只凭着自己的良知,凭着大是大非去做。

什么是贤呢?就是他的德行足以敦化人民,匡正风俗;他的才干足以整顿朝纲,严明纪律;他的明睿足以烛微虑远,既洞察细微,又深谋远虑;他的刚强足以结仁固义,凝聚仁人,坚固正义。往大了说,他能有利于天下;往小了说,至少也能有利于一国。

孟子曰∶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天下人民得幸福;不得志则自己独善其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才是大丈夫!

孟子的王道思想比较容易理解——王天下易如反掌,就是不要战争,自己行仁政。百姓都愿意做你的子民,自然也愿意保卫自己的城市。如果其他的君主无道,也能一举拿下,也即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这种战略也有先例——“王道仁政战略原型”——商汤和周文王就是这样得的天下。

然而很多君王依旧鼠目寸光,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中庸》里说:

“人皆日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大道又平又直,就在门口,出门就是,但就是没人走,都要另辟蹊径。

孟子的价值观,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我只有一条道路,你愿意走,就走;你不愿意走、我走,不要你的富贵。

孟子见齐宣王日:“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所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日:‘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

在儒家的价值观中,也承认这个世界有很多我们不能控制的部分,当我们无能为力的时候,也就只能自得其乐,回家读书。也是孟子说的“圣之时也”,圣之时者,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处则处,可以仕则仕,一切顺应时势,无可无不可。

这一点与苏秦,张仪,商鞅等人就明显不同。

施行恩德先从地位低贱的人开始,推行法令先从亲贵的人开始,如此才能恩威并施,令行禁止。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口才很好,总是想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的人,在网络上被称为“杠精”,让人很烦恼。

齐国学者邹衍说:“我不跟他辩!什么是辩呢?就是把事物分门别类,让它们类别分明,不相混淆;列出事物的不同序列,让它们不相紊乱;明白指出事物的意义和道理,让人们不要迷惑。辩论得胜的人,不会失去他所坚持的立场;辩论输了的人呢,也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纠缠纷乱,纷乱不休,以先词穷者为输,后闭嘴为胜,实在有伤君子之道……不屑于参与。”

君子有三个不变——大的观点立场始终不变,坚守做事的原则,以及他做的事情一直在坚持。家国不能两全,顾家。不能叛国,但是可以不参与。

秦国四处征伐,所到之处血流成河,合纵之计已经失败,各国君主无道,听信谗言,则瞬间会被击破。争名逐利者,终究没有好结果。“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当你有利必趋,你的前进方向就为利欲所牵引,为利欲所牵引,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未来。这就是各国的情况,我也曾为六国的覆灭感到遗憾,细看细思之下才发现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战斗的目的,不在于战胜,而在于平定。兵法首先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不是以少胜多之法,而是以多胜少之法。

胜利不是目的,要“胜敌而益强”,让自己越来越强,敌人越来越弱才是目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往往并不理智。

有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义、信、权谋这三者,是明主需要谨慎选择的,仁者必须搞明白的。不可任其私智,但求天下公义。基本原理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致力修明礼义的,能够王天下;善于治国理政的,能够强国家;能争取民心的,可以保平安;而聚敛财富的、只会灭亡!

管仲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宰相,孔子称赞管仲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燕惠王听信谗言,要打压乐毅,乐毅就跑到了赵国。后来燕惠王派人来责备乐毅,乐毅说:“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和好朋友翻脸了,也不要说对方的坏话,被自己的君主针对了,也不会因为私怨来报复自己的国家。这一点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在那个战乱频发的时代,阏与之战是教科书式的战例。兵法的原则,先胜后战,不胜不战,胜可知而不可为,明明知道救不了,就及时放弃。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虚实相间,扰乱敌方视线。

“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供,后处战地而趋敌者劳。”

以逸待劳,就能一举破之。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赵奢把时间、地点都选好了,这是有准备之仗。

世上有事不宜迟的道理,也有事缓则圆的智慧。什么时候该缓,什么时候该急,在战争中都是至关重要的,人生也是如此

触龙说太后的典故也发人深思,如果一个人对国家没有功勋,也没有什么劳动贡献,却获得非常尊贵的地位,是没有办法长久的立足的。这也提醒我们,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一切都是难能可贵;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一切都需要不断获取。

“圣人甚祸无故之利”,无功无劳,无缘无故,突然有人给你送上巨大利益,圣人认为是祸,不能接受。

陈嚣一句提问,荀子鸿篇大论,实在精彩,不过当时君主愚昧,不得其道。荀况说:

“知莫大于弃疑,行莫大于无过,事莫大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不可必也。”

最大的智慧,就是不用疑谋,不用什么奇谋巧计。最了不起的行动,不是一举成功,而是从不犯错。做事的原则,是一经决定,就不会后悔。无悔,不是豁出去了,败了也不后悔,而是把事情安排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追求最好的结果,确保那最不坏的。

荀子还提出了为将者的六术,五权,三至,再处之以恭敬,无旷,就是天下之将了。

陈嚣问,先生以仁义为本,又为何还要谈兵呢?荀子说,“仁者爱人,爱人,就痛恨那害人的坏蛋:义者循理,循理,就痛恨那乱理的奸人。军队,是用来除暴安良的,不是用来争夺利益的。”

韩非著《说难》,讲游说君主之难,最后他自己却死于游说君主。

“君子依礼而动,据义而止,合则进,不合则退,根本不担忧我说的是否与君王心思相合。如果游说他人,还老担心跟人家心思是否相合,那就各种手段无不用尽了。”法家的价值观是不择手段,志在必得,与儒家想法大相径庭。

王翦伐楚,始终要求要有六十万兵,这种压倒性的投入,使得风险非常的小。人们往往会低估成就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如果这些准备的不够充分,就很可能面对不必要的失败。

秦王暴政,收缴天下兵器,以为高枕无忧,不料百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可见人君之欲安天下者,在于仁义之固结,而不在于法制之把持也。仁爱的王者致力于成就全天下的所有人,成就天地万物,而不是仅仅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又有言,“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用兵既要有爱,也要有严苛。

秦君信任小人,内忧外患,民生凋敝,百姓苦怨极多,想当初一统天下用了上百年,倾覆却又在瞬息之间,实在可悲可叹。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趋利避害也是人之常情,但不可有利必趋,有害必避。

左宗棠语:

“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是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

所以读书一定要把自己代入古人的事,把古人的思想代入自己的事。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才是正道。

也即是——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本文标题: 资治通鉴∶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478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鳌拜之死的真正原因, 并不是谋反? | 文化纵横见证伟大历史时刻的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