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在明朝率先掀起大革命,那世界的发展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 2021-06-10 08:57:4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2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我需要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包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二战前的垄断资本主义及经济危机等等)、改革(二战之...

如果中国在明朝率先掀起大革命,那世界的发展是怎样的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我需要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包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二战前的垄断资本主义及经济危机等等)、改革(二战之后的改革)、现状 rn主要需要产生和发展。。。。我实在是形成不了体系了。。。不需要大篇文字,只求大纲。。。。。。。拜托啦。。。。
  欧美社会的巨变(17.18世纪):含义欧美主要国家从封建社会和殖民的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基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经济)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想)
  早期殖民掠夺和殖民贸易(物质)
  形式:资产阶级革命
  主要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结果:资产阶级统治初步确立
  影响:1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2促进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推动了社会进步
  3法律文献的颁布推动人类社会由人治到法治由专制到民主
  4西方列强的殖民活动加剧,亚非拉人民的灾难更为深重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19世纪6~70年代)原因:工业革命
  主要方式: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主要事件: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影响:美国废除了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维护了祖国统一一, 为日后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俄国和日本改革基本扫清了封建制度的阻碍,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特点:垄断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结果:导致一战爆发
  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概况:凡-华体系形成后,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出现短暂繁荣,但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美国为度过危机,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罗斯福新政),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特点: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结果:导致二战爆发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发展概况: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西欧日本迅速崛起
  发展中的矛盾:西欧日本经济发展,动摇了美国霸主地位,70年代中期以后后 形成了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的局面
  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1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2重视科技教育培养人才3政府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加强宏观指导4加强民主化建设,社会较稳定5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6世界形势相对缓和,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终于打完了,选我哦哦哦哦哦哦哦哦!
  历程:
  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至鸦片战争消失,
  民族资本主义出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甲午战争后——民国成立前)
  进一步发展概况时间:“一战”期间(或1912——1919年左右)短暂的春天,
  抗战前夕短暂发展,面临萎缩1937--1945,
  新的春天1949--1956,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资本主义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具体介绍:
  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古代经济史上的新现象,如果把它放在世界历史背景下来考察,我们对此问题的认识会更深刻。

  从产生的时间看:欧洲是十四、十五世纪,中国是明朝后期,欧洲稍早,但大体一致。从产生的地区看;欧洲是地中海沿岸,中国是江南苏州等地,都是经济相对发达、商品经济相对繁荣的地区。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看:都处于机器大工业产生之前的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阶段。可见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一种世界现象。

  但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却发展很缓慢,并且其发展进程在鸦片战争后中断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兴衰背景
  鸦片战争前,中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战后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
  第一阶段为工场手工业时期,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第一时期——经济近代化的酝酿、启动时期。此时,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第二阶段为蒸汽时代,即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其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第二时期——经济近代化的发展时期。此时,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伴随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的率先完成,伦敦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第三阶段为电气化时代。19世纪70年代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电气化的起步阶段,这时期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第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近代化在全世界扩张的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一20世纪40年代中期是电气化的进一步发展阶段,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第四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近代化调整和震荡时期。
  第四阶段中,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着垄断经济进一步调整,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第五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近代化稳定发展时期。“一战”后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二战”后,纽约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以美元为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第五阶段中,第三次科技革命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出现新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兴起,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第六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近代化出现了新趋势。其时,知识经济兴起,可持续发展观念得以形成和发展。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迈向经济近代化的历程中,必然要经历工业化过程。同时又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使各国实现工业化的方式或多或少的呈现出各自的特色,走出了多种经济发展的模式。
  19世纪中期以前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重商主义,19世纪中期伴随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思想成为工业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或改革的思想基础,并促进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凯恩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思想随着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而得到重视,并不断地得到完善。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
3、发展——蒸汽时代 (19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 (1870年—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
①战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
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
④二战时期(1939--1945),二战爆发,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1945 年-至今)
①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
③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
④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
⑤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过程:
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强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其标志是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③最终形成:二十世纪初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世界市场的作用(评价)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②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三、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
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
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丧失原因:
a、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
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必横财
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年代以后,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原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四、世界近现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有四次快速发展,是哪四次?原因分别是什么?分别造成什么影响?
1、第一次:19世纪中期
原因: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新兴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特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影响:
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掀起,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②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最终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促进社会进步,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
④三大进步潮流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相位而生
2、第二次:1870~1913年
原因: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帝国主义疯狂瓜分世界,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欧美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
④资本主义产生了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德经济迅速发展,英法相对缓慢,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俄日发展较快,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影响:
①列强疯狂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②帝国主义矛盾加深,最终引发一战
3、第三次:1923~1929年
原因:
①欧美各国重视技术的革新,注重调整政策
②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对殖民地进行瓜分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世界形势相对和平
特点:美、日发展突出,美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德国经济重新崛起
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最终爆发1929-1933年经济危机
4、第四次:20世纪50~70年代
原因: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掠夺
③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在一定时期内使世界局势相对安定
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
特点:日本、西欧发展迅速,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影响:
①70年代,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形成
②西方大国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干预
③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科教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1.历史大发现与文艺复兴 14-17世纪 奠定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和舆论基础
2.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随后在西北欧出现。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世纪建立了第一个资产政权
4.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自由资本主义
5.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 资产阶级思想和制度得到传播与巩固
6.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垄断资本主义
7.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8.第三次工业革命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

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革命转危为安?各对中国革命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

  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以后是怎样又继续战斗了的呢?
  我们探讨这段历史无疑应重视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以后,是如何从中国国情出发,面对当时中国革命所提出的历史课题进行了勇敢的探索并作出了出色的回答,从而使中国革命出现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新的希望局面,使中国革命走出了低谷,步入了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发展道路。那么,当时中国革命所提出的历史课题是什么呢?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问题:(一)中国共产党必须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独立的武装斗争道路;
  (二)实现工农武装割据,建立革命根据地;
  (三)战胜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右倾错误,建立起既懂马克思主义、更熟悉中国国情、并能把两者正确地结合起来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这三者都是围绕当时中国革命由于客观形势的变化,在革命指导思想方面也必须随之发生若干根本性转变所必须急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当时中国革命处于逆境,欲求发展壮大革命势力,以使中国革命获得继续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当然,也是中国革命结合中国国情从而形成自己的革命道路所必须迈出的步伐。
  (一)中国共产党必须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独立的武装斗争道路。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是一片白色恐怖。以蒋介石为首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集团何以能有如此巨大的反动能量呢?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反动势力掌握着一支强大的反革命武装。据记载,1919年前后,中国已有160余万军队,到20年代末,中国军队已超过200万。(见何弗丧《三十年来中国军事谈》,载《小吕宋华侨中西学校三十周年纪念刊》,1929年出版。)通过北伐战争,这些军阀部队已先后转化为新军阀的武装,这就使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面临着强大的反动武装集团势力。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后,虽然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即已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此后,党的部分领导人也论述过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并且在1924年12月,周恩来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中抽调人员成立了“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实际上成为党领导下的一支革命武装。但是,走上独立武装斗争道路的中国革命指导思想并未形成。党的工作重点一直放在开展群众运动方面。直到党的“四大”,党对武装斗争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仍缺乏足够的认识。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此后,国民政府将黄埔军校校军和驻在广东的粤、湘、滇军先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六个军,而共产党只担任了一、二、三、四军的副党代表或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之职,对掌握这些军队的指挥权却被忽视了。在以后的北伐过程中,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仍然“忽视了军队的争取,片面地着重于民众运动。”(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以前,并没有把发展党领导下的独立武装斗争这一反映中国革命客观规律的根本问题,形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大革命失败后,众多的事实向中国共产党人、中国革命者、中国亿万工农群众表明,要摆脱大革命失败后的困境,要抵制反革命派的进攻,要保存和发展革命的势力,首先应在建立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开展独立的武装斗争方面有所突破。因此,在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共政变后的第五天,即1927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即向全党发出通告,指出中国革命已进到一个新阶段,要求党发动农民暴动,建立革命武装,以保障土地革命。并同意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是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它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独立武装斗争、创建人民革命军队的开始,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篇章。
  南昌起义以后,中共中央又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这次会议再次强调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毛泽东在会上特别指出,过去我们责备孙中山专做军事运动,而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群众运动,但蒋介石、唐生智却是拿枪杆子起家的,而我们独不管。毛泽东认为,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紧急会议记录。)毛泽东这一思想反映了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对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八七”会议以后,进一步确定了秋收暴动计划,各地积极准备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它与南昌起义相比,它不仅是正规的革命军队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并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起义以后,毛泽东又率领起义武装队伍上了井冈山。从此,中国革命向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1927年12月11日,爆发了广州起义。至1928年底,在中国共产党各地方组织和大革命失败后散回家乡的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组织领导下,先后发动武装起义100多次,遍及14个省区。这些起义有的是失败了,有的则坚持下来了。但不管是失败还是坚持下来,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的新形势下积极、勇敢地探索中国革命新途径的勇气和决心,并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工农红军,走武装斗争道路的新时期。
  在这一时期,随着工农红军的出现,一个有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新式建军路线也在逐步形成。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以后,毛泽东就率领起义部队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进行改编。决定在部队建立各级党的组织,支部建在连上,班排有小组,连以上设立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整个部队在前敌委员会领导之下,确立了共产党对工农革命军队的领导,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以后,毛泽东又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力图改变过去旧式军队只顾打仗的旧传统,要求工农革命军在开展革命武装斗争的同时,承担起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做群众工作的三项任务,使工农革命军的职能有别于一切旧式的军队,把作战、筹款、做群众工作集于红军一身,从而使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具有无坚不可摧的强有力的保证。毛泽东在这一时期还从建立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战略思想出发,总结了工农革命军从事群众工作的经验,规定了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等三大纪律,和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等六项注意,以后又增加了洗澡避女人、不搜俘虏腰包等两项,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红军建设过程中,毛泽东还突出了部队的民主建设。毛泽东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写道:“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部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这些新式的建军路线,不仅密切了红军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使革命军队取得了民众的信任和支持,而且,也使原先的农民武装和旧式军队在革命军的熔炉中得到了彻底的改造,从而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
  在开展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实践中,特别是在历次反“围剿”斗争中,又创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朱德就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提出了“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以及“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具有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至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又在革命战争实践中创立了“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弱点,在运动中有把握地消灭敌人的一部或大部,各个击破敌人”,以及“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等战术。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标志着毛泽东、朱德等提出和运用的红军游击战争战略战术原则的基本形成。1932年夏,蒋介石又调集数十万军队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蒋介石以30多万军队率先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攻,以徐向前为总指挥的红四方面军,他们又创造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主动诱敌,避强击弱,包围迂回,围点打援,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敌,在特殊条件下,主动进攻作战,以打破敌人的“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则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创造了红军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兵团伏击战的范例。如此等等,这些扎根于中国国情而形成的正确战略战术原则,解决了红军以劣势的兵力和落后的装备,在刚刚形成不久的革命根据地内去战胜强大敌人这个艰巨复杂而困难的问题。
  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以后,面对当时的现实及时而果断地对开展独立的武装斗争这一历史性的课题作出了出色的回答,因而使红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获得了迅速发展。1930年上半年,红军已发展到10余万人。到1933年下半年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前,红军已发展到30万人,遍及14个省。自1930年10月至1933年3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粉碎了累计近百万的蒋介石正规军采用各种战略战术的进攻,取得了4次反“围剿”的光辉胜利。历史雄辩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及时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独立武装斗争道路,成为当时中国革命走出低谷、再度崛起的希望火种。
  (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革命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主要集中精力于工人运动,工作重心是在城市。中共“三大”以后,全部工作即转向国民革命,工作重心仍在城市。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及党的“四大”以后,党的主要工作还是在大城市中组织以罢工为主体的市民运动,以及各主要城市互动互应的反帝爱国运动。北伐战争开始以后,党所领导的革命活动仍然遵循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当然,党在领导城市工人运动和市民运动的同时,也逐步注意对农民运动的领导。“二大”以后,党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有了突破;“三大”开始,在注重工人运动的同时,也注重对农民运动的领导。国共合作以后,党更以广东革命根据地为基地,比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民运动。但在中国革命指导思想方面,始终没有摆脱以城市为中心的布局。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运动中只是处于一种从属和配合城市斗争的地位。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大、中、小城市几乎全为中外反动势力所占领。同时,大革命失败的事实说明中国革命是长期的。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不能靠中心城市起义,俄国十月革命模式不能依样画胡芦在中国重现。中国革命的重心应该由城市转向农村。但是,这一问题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尚未完全意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在开始都没有摆脱以城市为中心的轨迹。在这方面,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转折关头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曾分别从修水、安源、铜鼓出发,攻打长沙,但起义部队在进发长沙途中均相继失利。9月19日,起义部队抵达浏阳文家市,毛泽东独具慧眼,深谋远计,力排众议,改变了“取浏阳直攻长沙”的计划,而向萍乡转移。10月27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抵达井冈山中心茨坪,正式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工作,迈出了中国革命又一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毛 泽东等在井冈山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后,不仅坚持武装斗争,发展工农武装力量,以解决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问题。同时,于1928年5月下旬,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茅坪召开,决定建立工农政权。这样,就使武装斗争与政权建设双管齐下,以巩固和发展工农武装割据。同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依靠红军,深入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在此基础上,1928年12月,毛泽东又主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土地革命的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因而,以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根据地就有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土地革命的三重职能。它为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乡村提供了坚实的基地。
  毛泽东在建立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根据地方面,不仅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而且从中国国情出发,对革命根据地的存在与发展给予理论上的说明。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分析说:一国之内,在四周的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第一,它的发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的国家,也不可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第二,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例如四川、贵州、云南及北方各省,而是在一九二六和一九二七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第三,小地方民众政权之能否长期地存在,则决定于全国革命形势是否向前发展这一个条件。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第五,红色政权的长期存在并且发展,除了上述条件之外,还须要有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毛泽东的这些正确分析和党内发生的关于农村斗争的革命作用、地位,以及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等方面长期的论争,都大大推动和加深了对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认识和实践。这正如1929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负责人周恩来在听取了红四军前委关于红四军状况的汇报之后,在《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所说的“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是中国经济基础产物。”
  由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对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等问题又作出了重要的探索实践与出色的回答,因此,大革命失败以后,虽然中外反动派控制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城市,但他们却无法控制幅员广大、发展极不平衡的农村。相反,由于毛泽东等在井冈山上的伟大创举,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割据的典范,从而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了其他根据地的形成。至1930年3月,全国除毛泽东等领导的赣西南、闽西根据地外,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还有湘鄂西、鄂豫皖、闽浙赣、湘鄂赣、及广西左右江、广东的东江和琼崖、湘赣等根据地。至1934年,全国革命根据地有15块,遍及14省,最盛时人口达1000万。它为中国革命重心由城市向乡村转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模式,也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奠定了基础,并为中国革命走出低谷、夺取新的胜利指明了航向。
  (三)战胜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右倾错误,建立起既懂马克思主义、更熟悉中国国情并能把两者正确结合起来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大革命的失败,无论从共产国际指导来看,还是从中国共产党决策来看,都说明中国共产党取得领导中国革命成功,必须集中全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要在中国革命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个既懂马克思主义、更熟悉中国国情并能把两者正确结合起来的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如此,中国革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的问题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要靠中国人民自己来解决,只靠引进外国模式是不能解决中国问题的。大革命的实践证明,要形成真正既懂马克思主义,更熟悉中国国情并能把两者正确结合起来的坚强党的领导核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力排来自右的和“左”的两方面干扰,以确保中国革命沿着自己的独特的道路健康而顺利的发展。这是大革命失败以后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又一历史性的严峻课题。中国共产党要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这一艰巨而又伟大的历史任务,对此必须作出出色的回答。

明朝我中国科技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两例

《本草纲目》李时珍《农政全书》徐光启《天工开物》宋应星...

明朝在中国历史,以及当时世界上的经济地位

明朝前期,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垦荒,进行屯田,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的农业生产水平超过了前代明朝的纺织、制瓷、冶铁等手工业生产,规模更加扩大,技术更为先进。明朝的商业和城市获得了空前繁荣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基础上,到了明朝中后期,在一些地区的一些手工业生产部门内,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江南地区的丝织手工工场,就是典型代表。
明初经济的恢复:①明初统治者实行“安养生息”原因。②明太祖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③措施实行的成效。
农业的新发展:①水稻产量的提高。②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③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手工业的兴旺:①纺织业。 ②制瓷业。 ③冶铁和采矿。
商品经济的活跃:①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入市场。 ②全国出现了30多座较大城市。③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手工工场的出现: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②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明朝历史(1368~1644),当时西方的荷兰和英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但仍然是早期,工业基本上说还处在萌芽状态,那时候连蒸汽机都没有呢。而明朝,属于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代,并且明朝政府也不是特别的强,尤其是中后期,经常受到少数民族的袭扰。但经济方面在世界上还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且不说农业,就手工业而言,自从黄道婆引进棉纺技术以来,生产技术大大提高。而且明代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江浙一带富庶异常,就是平常百姓,也穿锦戴缎。荷兰,西班牙,不用说。后来最强的日不落英国,也是在18世纪在走进工业化的。但英国本土资源有限,国土狭小,人口较少,经济总量不足。想这些足已说明中国当时的世界地位。
  《中国经济通史》第七卷目录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3263
  --------------------------------------------------------------------------------

  作者:吴量恺

  《中国经济通史》第七卷
  吴量恺主编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明朝的时代特性及其历史地位……………………(1)
  第一节 明朝的时代特性………………………………(1)
  一 明朝商业的特性………………………………(4)
  二 明朝是多种经济并存的过渡时期……………(15)
  三 发展的海外贸易……………………………(20)
  第二节 明朝的历史地位………………………………(28)
  一 明朝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28)
  二 长距离运输与丝织品等商货贸易的发展……(34)
  三 明朝进一步发展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经济基础……………………………………(43)
  第二章 明朝振兴农业的方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47)
  第一节 明初兴农的理论构想与施政方略……………(47)
  一 明初恢复与发展农业经济的理念……………(47)
  二 明初发展农业经济的方略……………………(66)
  三 明初农业经济的复苏与发展…………………(89)
  第二节 明朝农业经济的继续发展和农业生产力
  的不断提高……………………………………(97)
  一 农业经济的继续发展…………………………(97)
  二 明朝农业生产力的提高………………………(123)
  第三章 明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40)
  第一节 明朝手工业经济的发展………………………(140)
  一 明朝农村手工业的发展………………………(140)
  二 明朝官营手工业的发展………………………(163)
  三 城镇民营手工业的发展………………………(205)
  第二节 明朝商业贸易与城市经济的发展……………(215)
  一 明朝商品流通与商业贸易的发展……………(215)
  二 明朝城镇经济的发展…………………………(230)
  第四章 明朝对外贸易的发展………………………………(244)
  第一节 明前期的海外贸易……………………………(244)
  一 海禁政策和朝贡贸易…………………………(244)
  二 民间贸易的开展………………………………(252)
  第二节 海上贸易的壮举………………………………(256)
  一 郑和下西洋的物质基础………………………(257)
  二 商品种类和贸易地区…………………………(268)
  第三节 明朝中后期的海外贸易………………………(286)
  一 明朝与日本、朝鲜的贸易……………………(287)
  二 对外贸易的发展………………………………(296)
  第五章 明朝少数民族地区经济……………………………(326)
  第一节 满族和蒙古族地区经济………………………(326)
  一 满族地区经济…………………………………(326)
  二 蒙古族地区经济………………………………(336)
  第二节 藏族和维吾尔族地区经济……………………(352)
  一 藏族地区经济的发展…………………………(352)
  二 维吾尔族地区经济的发展……………………(358)
  第三节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362)
  一 移民与云南经济………………………………(362)
  二 水利建设和畜牧、工商业的发展……………(369)
  第四节 广西壮族和海南黎族地区经济………………(379)
  一 广西壮族地区经济……………………………(379)
  二 海南黎族地区经济……………………………(387)
  第五节 台湾高山族地区经济…………………………(393)
  一 野猎和贸易的发展……………………………(393)
  二 农业经济的兴起和发展………………………(397)
  第六节 土家族地区经济………………………………(405)
  一 农业的勃兴……………………………………(405)
  二 手工业的进步和商业的繁荣…………………(414)
  三 明朝土家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因……………(416)
  第六章 明朝人口及其空间流动……………………………(426)
  第一节 明朝的人口……………………………………(426)
  一 有利于人口增殖的政策措施…………………(426)
  二 明朝实际人口总数……………………………(432)
  第二节 明朝人口的空间流动…………………………(<48)
  一 明初朝廷组织的移民…………………………(448)
  二 明朝人口自发性的迁徙………………………(460)
  第七章 明朝的财政与金融…………………………………(472)
  第一节 明朝的财政……………………………………(473)
  一 明朝的田赋税收………………………………(473)
  二 一条鞭法及以后的田赋税收…………………(500)
  第二节 明朝的金融……………………………………(519)
  一 明朝的币制……………………………………(519)
  二 明朝的汇兑与借贷……………………………(530)
  第八章 明朝的驿递与交通…………………………………(539)
  第一节 明朝的驿递制度………………………………(540)
  一 驿递的设置与管理……………………………(540)
  二 驿递的人员、设备及经费……………………(556)
  第二节 明朝国内的交通与运输………………………(565)
  一 国内通道与运输线路…………………………(565)
  二 交通工具及交通运输发展的经济效应………(583)
  第九章 明朝城郭宫室的建造与衣冠服饰的生产…………(598)
  第一节 明朝长城的建造与修缮………………………(599)
  一 辽东与宣大、山西长城………………………(600)
  二 三边长城与甘肃长城…………………………(606)
  第二节 明朝京城和地方城镇的建造…………………(610)
  一 京城的营建……………………………………(611)
  二 地方城镇的修建………………………………(621)
  第三节 宫殿与房屋的营造……………………………(631)
  一 宫殿的设计与营造……………………………(631)
  二 房屋的类型与修建……………………………(636)
  第四节 明朝的冠服……………………………………(643)
  一 冠服的规制……………………………………(643)
  二 衣帽的生产技术………………………………(653)
  第十章 明朝市场的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异变………………(664)
  第一节 明朝市场的发展………………………………(664)
  一 “农民非农化”现象与明朝的市场…………(664)
  二 明朝市场的层次结构和运作走向……………(676)
  三 明朝市场的特质及其效应……………………(689)
  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异变
  …………………………………………………(701)
  一 商品经济的发展………………………………(701)
  二 商贾之书的涌现………………………………(708)
  三 生产结构的异变………………………………(728)
  主要参考文献…………………………………………………(736)
  后 记…………………………………………………………(643)
  主编后记………………………………………………………(745)
明朝在前3位皇帝时期最为强大,在各个领域。经济上,郑和7下西洋。军事上,在同时代的欧洲的所有海军加起来也打不嬴明朝的海军。所以,那个时期明朝当然是世界最强。
1840年鸦片

新民主主义的改革和建设从哪些方面展开,取得了哪些成就?

一、顺应20世纪初期无产阶级革命的潮流,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性跨越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殖民主义以最野蛮的方式将中国强行拖入近代。从此中国不能再远离世界踽踽独行,挨打、沉沦,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迫使人们不得不奋起自救。

即便是麻木不仁、虚傲自尊的晚清朝廷,也曾“师夷制夷”,兴办过洋务、颁行过“新政”。而最强烈的反抗与变革求索出自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及其各地难以数计的民变、起义,80年绵延不绝,无数志士仁人为救亡图存而不屈不挠、前仆后继。洪秀全、谭嗣同、邹容、陈天华、秋瑾……每个志士都是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

但是,移植西技西法,却不能勃兴中华,民族的命运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历史的机遇总是与中华民族擦肩而过。
  正当中国自救无路,彷徨而不知所措的时候,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为标志,世界进入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潮流改变了世界,引发了席卷全球的革命风暴。

欧洲爆发了德国、芬兰、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的工人革命和苏维埃运动,发生了法国工人的“五月战斗”;亚洲发生了中国的五四运动,日本的“米骚动”,朝鲜“三·一起义”以及印度、埃及、阿富汗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随着这股潮流,革命的中心由西方转到东方,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世界,共产党在各国相继建立。

新的世界潮流如狂飙突进,由十月革命引导着滚滚而来。中华民族面临着重大的抉择,摆在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是走改良主义的路,将民族命运寄于建设一个“好人政府”;二是继续支撑资产阶级革命,维护辛亥革命的最后果实民元约法和体制;三是“以俄国为师”,实行无产阶级革命,走社会主义新路。

在十月革命的对比下,前两条旧路黯然无色。正如孙中山投书变法不成而选择了革命,五四时期的先锋们对民国失望而另觅新路。中国社会迫切需要有一个全新的变革,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革命纳入到世界革命的全局中去。

把握世界潮流,就是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导趋势,从中找到中国革命前进的大方位和总目标。毛泽东指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⑴发生在此后的中国革命,只能是一种全新的民主革命,它的历史范畴、领导阶级和发展方向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为帝国主义所反对,而为世界无产阶级所支持;它的前途是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

毛泽东始终将中国革命置于世界革命环境中,正确估计每一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对象,正确估计全局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在《论持久战》中,形象地把中国战场与整个国际反法西斯战争,比作是“世界性围棋”。中国这个“战略单位”是整个反法西斯天罗地网的一部分。

党立足本国,放眼全球,以局部推动全局,又以全局的进展带动局部,取得了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了革命形势的根本转机,接着又继续奋斗,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如果没有世界革命的推动,中国革命肯定困难艰巨得多。自从世界扣开中国的大门,是中国共产党人主动地把民族命运与世界连接在一起。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锐意创新,解决了旧民主革命没有解决的历史课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革什么命与怎样革命两大问题,形成一整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党的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中国革命“应分两步去做”的论断。

在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初步阐明了民主革命的动力问题,包括工农联盟、中国资产阶级的两个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以及统一战线的策略问题,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大革命失败之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原理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将革命的中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抗日战争期间,他相继发表了《发刊词》、《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与规律,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使中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跨越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这个跨越,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将中国社会最进步的力量引为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克服了中国旧民主革命的弱点和局限,具有革命的彻底性。这就为中国革命注入了时代进步的内容,孕育了社会主义因素的生长,为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党以自身的先进性,将一盘散沙似的亿万民众团结发动起来,组织成不可战胜的力量,为民族解放英勇奋斗,并承担了巨大的牺牲,包括370万优秀儿女付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终于彻底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民族分裂、主权沦丧的局面,实现了民族复兴的第一步目标——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然而,几十年以后竟有人妄论“告别革命”。说“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而改良则是一种能量积累”,革命不如改良。指责中国百年的革命史,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这些人漠视历史,否定革命,真实的用意在于否定革命的结果——社会主义。列宁早就说过:“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⑵,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

它不以任何人的意愿为转移,更不因任何人的责难而改变。若不是革命,世界上恐怕早已没有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园。
  二、顺应20世纪中期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潮流,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独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潮流进一步发展,鲜明的特征是社会主义的力量日益壮大,社会主义国家由一个发展为十几个,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的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为世界和平正义做出了卓越贡献,战前其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已经大大提升了它的国力,由原来的欧洲第4位跃居欧洲首位,战后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军事与政治强国。这对广大新独立的落后民族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社会主义成为这个时期的世界性潮流。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没收官僚资本所形成的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以及社会主义苏联支持这两大机遇,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建立社会主义需要必要的物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设想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条件时,强调大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积极成果。

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微弱,缺少工业化基础,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跨越,党创造性地提出“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行加速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好比一只鸟,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工业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主体内容和目的,它需要三大改造这两个翅膀,有了翅膀,工业化就可以展翅高飞。

为了及早实现工业化,“一五”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包括694个国家重点项目和156个苏联援建项目的发展工业计划。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充分考虑到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严重不足,创造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其逐步引上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实践了列宁提出的“和平赎买”的设想。

通过合作化的形式将亿万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减少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化、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负面影响,按照经济发展和自愿互利的原则,逐步把农民和手工业者引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伟大的跨越。中国跨过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这个跨越,使中华民族彻底摆脱了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附庸的命运,真正站了起来,有了名副其实的国际地位。这个跨越也结束了自明朝中叶以来日益衰颓的趋势,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生机勃勃、急流勇进的新时代。“一五”计划期间工业生产取得了远远超过了旧中国100年的成就,而建国“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

”⑶
  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存在不足之处,社会主义工业化也才刚刚起步,但是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当年,列宁用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特殊表现形式的统一,批驳了第二国际关于“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的客观历史前提”的指责。半个多世纪后,邓小平用历史的事实回答了那些对中国社会主义的责难,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

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⑷
  三、顺应20世纪后期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突破传统模式的历史性跨越
  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争取和平、谋求发展成为日益鲜明的时代主题和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

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都在世界潮流的变换中调整自己的政策,争取发展的主动权。以科技革命为动力,率先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的西方发达国家遥遥领先;东亚和拉美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了机遇,跻身新兴工业国家的行列;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在尝试改革。而此前后,中国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度严重挫折,经济陷入困境。

中国与世界的反差无情地诘问:中国的出路在哪里?社会主义的出路在哪里?粉碎“四人帮”以后,党又一次面临三种选择:一种是坚持“两个凡是”,固守“左”的路线方针;另一种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放弃社会主义,“全盘西化”;第三种是另辟蹊径,革故鼎新,走出一条社会主义新路。

邓小平在危急关头,以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的敏锐,把握世界发展的脉搏和契机,选择、开拓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探索一条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尽快改变落后面貌,有别于苏联、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是毛泽东、邓小平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共同的奋斗目标。

毛泽东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50年代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思想,遗憾的是因为“左”的倾向滋长而中断。邓小平从文化大革命的亲身体验和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教训中深刻认识到,全面改革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即苏联模式,用“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关键所在。

针对当时教条僵化之气阻塞社会前进的状况,邓小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武器,打开人们封闭的头脑,打开封闭的理论与实践禁区,使社会主义焕发出蓬勃生机与创造活力,奠定了改革创新的思想基石。他突破了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出发,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回答了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澄清了过去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认识误区。他针对传统模式逾越中国社会实际发展阶段的问题,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不发达”的、“不够格”的,也是长期的、不可逾越的,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

对中国国情的这一科学定位,弄清了过去社会主义实践中理论与现实相矛盾,党内“左”的错误屡犯难止的认识根源。邓小平突破了传统模式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认识,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是推进一切工作的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彻底排除了阶级斗争动力论的干扰,找到了改革这个突破传统模式、发展社会主义的有效途径。

他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为改革开放解除姓“社”姓“资”的困扰。邓小平突破了传统模式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破除对计划经济的迷信,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摆脱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从属于一定社会基本制度的。
本文标题: 如果中国在明朝率先掀起大革命,那世界的发展是怎样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290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散度和旋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想问一下高中跳级和大学跳级哪个更合理 (大致从课程的接受以及老师的看法这些方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