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太后:刘娥

发布时间: 2021-06-08 11:27: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0

传奇皇后:刘娥一、蜀地歌女北宋章献明肃皇后(注:姓刘,名不详,刘娥的称呼是现代戏曲混淆历史前赵昭武帝武宣皇后的名字,张冠李戴编到...

传奇太后:刘娥

传奇皇后:刘娥

一、蜀地歌女

北宋章献明肃皇后(注:姓刘,名不详,刘娥的称呼是现代戏曲混淆历史前赵昭武帝武宣皇后的名字,张冠李戴编到北宋宋真宗章献明肃皇后身上的,本文暂以刘娥称呼。),宋真宗赵恒第三任皇后,刘娥出生于宋太祖乾德六年,也就是公元968年。刘娥祖籍太原,祖父刘延庆在五代十国的后晋、后汉时任右骁卫大将军(正三品),父亲刘通是宋太祖时的虎捷都指挥使(禁军首领),领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因此举家迁至成都华阳。据《宋史》记载,刘娥的母亲庞氏,曾经梦到明月降落到自己怀中,不久便有了身孕,之后生下了刘娥。刘娥出生不久,便父母双亡,襁褓中的刘娥成了孤女,寄养在母亲庞氏的娘家。

(注:从现有的证据来看,这些极有可能是刘娥编的,如果刘娥的家族真是如此显赫,为何她会嫁于蜀地的一个银匠龚美为妻?宋真宗奶娘王氏又为何会说刘娥出身寒微?既然刘娥是豪门之后何来寒微之说?古代可不会只看一代人就评断一个人的贵与贱。如果刘娥真是刘通的女儿,她为何会擅长击鼗的谋生技艺,这可是货郎的技艺,一个豪门之女如何会沦落至此?显然刘娥绝非刘延庆之后,其祖其父没有做过什么将军、刺史,很可能只是蜀地的小买卖人,刘娥这样做无非是想冒充北汉刘氏皇族的支属,来抬高自己的门望,这在极重视门第的古代不是什么新鲜事。)

寄人篱下的刘娥,稍稍长大就成了歌女,不但歌声婉转动听,还善于播鼗(táo ,一种类似拨浪鼓的乐器)。刘娥十三四岁就嫁给了蜀地一个叫龚美的银匠。由于当时川中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两口子无法生存,龚美带她逃离蜀地,来到了东京汴梁谋生。

南宋学者王明清写的《挥麈录·余话卷》中记载了章献皇后在去汴梁城路上的这样一段故事:刘娥当年从蜀地泛舟而下,船过真州,长芦寺,碰到了福建僧人法灯和尚。高僧见到刘娥的模样,又听到了她的歌声,知道此女日后必然贵不可言,遂拿出自己的钱财资助刘娥入京。后来,刘娥做了皇后,高僧还在,刘娥捐出百万私房钱,命淮南、两浙、江南三路转运使给高僧重修庙宇。新寺院极为壮观,冠绝南北。

在京师,龚美做银匠,刘娥街头唱歌卖艺维持生计,但收入微薄,龚美就打算将刘娥卖掉,再嫁他人。此时宋太宗第三子韩王赵恒(即日后的宋真宗,时名赵元休)的指挥使张耆将刘娥推荐给襄王,此时的赵恒与刘娥同岁,是懵懂少年,刘娥本就天生丽质,加上多才多艺,赵恒一下子就被迷住了,从此天天和刘娥沉溺在温柔乡。(注:这里有一个小问题,赵恒和刘娥是同龄人,都是968年出生的,不过假如按宋史的记载,刘娥十五岁与赵恒初会的话,她怎么也不可能进“襄王府”,因为赵恒是在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被封为襄王的,当时他已经20岁了。而在此之前,他也是十七岁才封的“韩王”。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刘娥来到赵恒身边的时候,要比他的其它所有妻妾都要早。)

宋太宗见三皇子憔悴消瘦,就问赵恒乳母秦国夫人王氏,皇子身边有何人?乳母本就不喜欢刘娥,就把刘娥入府的情况说给了太宗皇帝。太宗闻听皇子与出身微贱且来历不明的民间女子厮混,大怒,令赵恒将刘娥赶出王府。不久,又为赵恒赐婚,新娘系出名门,为宋朝开国功臣潘美的女儿。赵恒不敢违抗父皇之命,又难舍刘娥,遂将刘娥秘密安置在王府指挥使张耆家中,经常去私会。张耆见是皇子极爱之人,侍奉刘娥甚为谨慎小心。为避嫌,张耆从此不敢回家居住,在外面另选了一处宅子安身。

这期间,赵恒奉命娶的王妃潘氏,后封莒国夫人,婚后六年(公元989年)便去世了,年仅二十二岁,没生孩子。潘氏去世两年后的991年,太宗又赐婚于郭氏(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次女),先是封鲁国夫人,不久又晋封秦国夫人。公元995年,赵恒封太子,但他从没忘情于刘娥。直到公元997年,太宗去世,宋真宗赵恒即位,才将刘娥接进宫中,此时,刘娥已近三十岁,距离初进王府已经过去了十五年。这十多年间,藏在别院的刘娥除了时不时和赵恒幽会,就是在张耆府中读书。史书说张耆对刘娥非常好,“事之甚谨”,后来刘娥对这位旧人也是恩宠不断。读书让刘娥能安心度过十多年潜藏的岁月,也帮她弥补了和赵恒之间巨大的文化鸿沟,完成了人生的蜕变。

(注:读史至此,对刘娥的勤奋和隐忍不禁油然而生敬佩。《宋史 后妃传》中对这段的记录仅仅是:“王不得已,置之王宫指使张耆家。太宗崩,真宗即位,入为美人。”我们无法从史书中获取刘娥在张耆府中幽藏十五年的更详细的记录,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寓居别家宅院,虽然有张耆的关照衣食无忧,但由于是皇子的地下情人,不能经常抛头露面,虽然望眼欲穿的爱人偶尔会来一次相会,但也是偷偷摸摸,在这期间皇子还几度婚配,对象都是出身高贵的大家闺秀,刘娥的前途一片渺茫,每晚只有孤灯清影相伴,任凭青春和岁月流逝,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也许支撑她坚持下去的信念只有一个:多情的皇子承诺过:待我登基上位,一定接你入宫!十五年啊,也许有人已经选择了放弃,可刘娥一直在等待,并且从以后刘娥帮助真宗处理朝政、垂帘治国的表现来看,这十五年里,刘娥决无虚度光阴,她定是利用这十五年的孤独岁月,勤奋读书,弥补和赵恒之间巨大的文化鸿沟,完成了人生的蜕变与升华。所以说,成功绝不是偶然,它一定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二、初入后宫

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三月癸巳日,五十九岁的宋太宗赵光义病逝,遗诏传位于已立为太子两年的赵恒。赵恒于三月即位,五月册立郭氏为皇后,六月追封潘氏为庄怀皇后(后来儿子宋仁宗改为章怀皇后)。虽然后宫三千佳丽,赵恒却并未忘情于刘娥,很快把刘娥接入宫里。

但是在接下来的六年时间里刘娥一直没有受封。是真宗不想封她?肯定不是,真宗对她的感情是很好的,毕竟是初恋嘛。那问题在谁那里呢?肯定就是皇后了,皇后管着内命妇的升降权力,既然皇帝宠爱刘娥,为何皇后一直不给刘娥名分呢?郭皇后自己出身名门,又生了三个儿子,虽然早夭了两个,但是赵祐是活到九岁的。表面上看她的位置固若金汤,她犯不上给自己培养竞争对手,提拔这个提拔那个的。除非其他嫔妃有所生育,按照祖制,必须给册封,其他情况一概不予册封。更何况刘娥出身歌女,还不明不白地在府外住了十几年,怎么能轻易给她封号!每每真宗提起册封的事来,皇后只要说她没生孩子,无法册封,真宗也是没有办法的。

但是刘娥好像并没有表现出什么野心,所以也不会感到痛苦,毕竟这里比她年轻时卖唱乞讨的日子要好的多,而且也能常常见到丈夫,比住在张耆家也强了不少。她在这里还找了一个宫中闺蜜:杨氏。杨氏(即日后的杨淑妃)极受皇帝宠爱,真宗每次出巡,杨氏也不离左右,受宠之深,与刘娥几乎不相上下。对于宠妃杨氏,终刘娥一生,都与之情同姐妹,从无间隙,在后宫中共同进退。《宋史 后妃传》说:“杨氏通敏有智思,周旋奉顺后无所忤,后亲爱之,故妃虽贵幸,终不以为己间”。

(注:“杨氏,益州郫县人。祖父杨瑫,父亲杨知俨,叔叔叫杨知信,隶属禁军,时任天武军副指挥使。十二岁的时候被选入皇子赵恒宫中。说杨氏和刘娥的友谊像姐妹,是不准确的,刘娥是公元968年生人,杨氏是公元984年生人,两个人整整差了十六岁!怎么会像是姐妹呢?说是情同母女也是有的。刘娥入宫时已经二十七岁了,杨氏才十一岁,按说两个人不可能有什么共同语言。但是仔细看看,杨氏是益州郫县人,刘娥也在四川生人,她们算是老乡了。

杨氏的出身也不甚高贵,刘娥可能在杨氏入宫之后,担任了照顾她的角色,两个人真的是情同母女,所以才能一直保持和谐的关系。要真是情同姐妹,到了在男人面前争宠的问题上,是随时都可能反目成仇的,很难保持数十年和谐的关系。她跟杨氏的感情很难说不是她自己刻意安排的。以刘娥现在的年纪,宫中的美人如云,跟她们争怕是争不过的,就像《甄嬛传》里面的皇后,自己年老珠黄,就不宜上场跟年轻的争斗了,但是可以扶植年轻人跟华妃竞争啊。

在后宫中,刘娥选择了一个跟自己年纪差这么大的盟友是很讨巧的。一方面,年纪差别大,自己可以在心智上一直处于领导地位;另一方面,现在自己还有点姿色,等自己完全老了,杨氏刚好是好时候,处于优势的时间就要更长一些。)

入宫后,刘娥眼看其它宫妃都有父母兄弟,自己却是孤身一人,心里自然不是滋味,于是她便向真宗提出请求,让自己的“表兄”龚美改姓刘,做自己的兄长,传继刘家的烟火。实际上,早在刘娥初遇赵恒的时候,龚美便跟着“表妹”也进了王府,并以谨慎勤力成为赵恒的亲信。因此刘娥一提这个要求,真宗就立刻答应了,并且给“刘美”安排了正式的官职。

当年的小银匠龚美,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竟会有成为皇亲国戚的一天。然而刘美对宋真宗赵恒,确实是忠心耿耿的,甚至可以说,他只对真宗效忠。刘美任官,既不阿附于权臣,对部属也关心备至,出任在外时他的随从兵卒,都按省籍定时轮换,从不培植自己的私人势力。相比某些拼命拉拔亲朋乡里的士大夫官员,出身卑贱身份微妙的刘美更无愧于宋真宗的信任。

不知道刘娥本来就不能生育,还是真宗在此期间没怎么临幸她,她在这二十一年年中是一直没有子嗣。如果不出意外,刘娥这辈子也就没有什么指望了。可是事情就是这么鬼使神差,公元1003年,郭皇后年仅九岁的儿子赵祐夭折了,半月后,另一名两月大的皇子也夭折了。真宗的嫡母万安皇太后李氏又生病了,一系列的倒霉事一起发生,让宋真宗觉得肯定是年号不吉利,于是把年号改为景德,公元1004年就是景德元年(景德镇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

正月初一就宣布大赦天下,初十就晋封了刘娥为正四品美人、杨氏为正五品才人,(注:宋朝后宫分为六等,一、皇后;二、贵、淑、德、贤四妃;三、各种封号的嫔;四、婕妤;五、美人;六、才人、贵人。)美人相当于正四品待遇,想想刘娥的起点,三十六岁才熬到这位分,也是不容易。此时受封,刘娥是个很幸运的,当年三月己亥日,皇太后李氏在万安宫崩逝。若是晚一点册封,赶上李太后去世,三年国丧,刘娥更不知道猴年马月能册封了,还好叫她赶上了这波升职。

这时候的刘娥,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和真宗在一起了。虽然刘娥已经三十六岁,但她聪慧温柔,一直获得真宗的专宠,很快晋封为二品修仪,后又封为一品德妃。至此,刘娥在后宫中已经是仅次于皇后最尊崇的妃子了。

三、正位中宫

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连失三子的郭皇后经受不住打击,抑郁成疾去世,谥号章穆皇后。这下皇后的位子就空出来了。宋真宗此时就想把刘娥拱上皇后之位,但寇准、李迪、向敏中、王旦等重臣皆以“刘娥出身微贱且无子,不可为一国之母”为由,表示坚决反对。参知政事赵安仁不但反对刘娥为后,还提出了另一个人选——出身高贵、前宰相沈伦的孙女沈才人。真宗不悦,王钦若趁机进谗言,说赵安仁请立沈氏是为私,真宗很快将赵安仁外贬,立沈氏为后的事遂不了了之。

此时的刘娥已经三十九岁,刘娥知道自己很难生孩子,除了出身之外,这成了她成为皇后的最大障碍。在这一点上,聪明的刘娥早有安排。一日,刘娥到寺院烧香,遇到了寺院的一个女尼,生的貌美出众,看着腰身又有宜男之相,心中一动。她私下里打听这个女尼的来历,知道她原来是杭州人,父亲李仁德还是左班殿直,母亲死后父亲给她找了个后妈,打小就待她不好,养成了她木讷不语的性格,不意想,没几年父亲又去世了,继母改嫁,她无处容身,只得落发为尼,寄身寺院。这样如浮萍无根的貌美女子正好合用,更难得的是她性格内向不言。于是刘娥就将她带入了宫中,做自己的侍儿。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刘娥就跟真宗商议要借腹生子。(注:这个事情在民间传说中,真宗是不知道这回事的。但是从现有史料上看,真宗完全知道这个事,而且这个事有很大程度上就是他安排的。)此时,李侍女就排上了用场。《宋史·列传第一》记载,真宗因为李氏“壮重寡言“,才让她“司寝”。此后不久,李侍女果然怀上了身孕。真宗闻讯大喜,闲暇游赏之时总不忘将李氏也带在身边。有一天,李氏在随真宗登台远眺的时候,头上的一枝玉钗却不慎掉下高台。李氏心中不喜,真宗却在心中暗卜:若是玉钗坠地仍然完好的话,则胎儿当为男孩。待侍从将钗呈上一看,果然没有任何损伤,真宗不禁心花怒放。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10年)四月十四日,李氏果然生下了一个男孩。皇子还在襁褓中,刘娥就将真宗的这个皇子取为己子并且让杨淑妃代为养育,这便是日后的宋仁宗赵祯。

生育前三个月,仁宗向朝臣宣布是刘娥怀孕了,并且晋封了刘娥为正二品修仪,晋封了杨才人为正二品婉仪;在这样的安排下,乳名受益的赵祯成了真宗与刘娥、杨氏的儿子,真正亲生孩儿的李氏在整件事里只扮演了一个“代孕”的角色。她只得到了一个“崇阳县君”的封号。

不过对比起历史上其它的类似事例,真宗和刘娥表现得要有人情味得多。或许出于愧疚,真宗此后仍然频频召见李氏,而刘娥也默许了真宗的举动。为了补偿李氏,刘娥还让自己的哥哥刘美去民间寻找了李氏的弟弟李用和,授予了三班奉职的官职。

不久,李氏又生下了一个女儿,晋封才人,正式进入妃嫔行列。然而不幸的是,这个小公主象她的五位哥哥一样,很早就夭折了。李氏做母亲的愿望又一次遭到了打击。女儿的夭折,使李氏再一次自认“命薄”,没有做“皇子母”“公主母”的福份,她选择了沉默。终其一生,她都没有对自己不能与亲生儿子相认的事情表示丝毫的不满,没有做过或者试图做过任何想让赵祯知道真相的举动——也许是出于对真宗和刘娥地位权力的畏惧,但也有可能是害怕自己的无福会影响孩子的福份。对于一个活在“天命祥瑞”之下,没有什么学识的女人,只怕后者起的作用更大。宗室中有人知道内情,但是畏惧刘娥的权势,况且这个事真宗也都门清,人家一家子认可这个事,外臣就更不好说什么了,反正仁宗确实是真宗的骨血这就行了。仁宗即位后,刘太后让李氏去为真宗守陵,隔绝这对亲生母子,以确保自己的权力。

于是,刘娥儿子也有了,而且是真宗唯一的儿子,母凭子贵,此时出身论就显得一点也不重要了。赵祯既然归到了刘娥的名下,真宗便开始计划册立刘娥为皇后了。更何况刘娥通晓书史,对朝中政事了如指掌,已经成了真宗真正的内助。不过,大宋王朝的士大夫与其它朝代可不一样,极敢在皇帝面前甩派头、管皇家的闲事。对于后宫的隐私他们虽然不敢明说,可也心里有数得很——尤其是高品的官员,几乎都对刘德妃“生”太子的真相了如指掌。因此真宗不得不想着法儿迁就他们。当真宗找翰林学士写封后诏书时,第一个选中的杨亿也给他来了个当面拒绝。真宗没办法,只得另请高明。在赵祯出生后的几年间,真宗凡欲“立之”,刘娥便定要“固辞”,以此平息士大夫们的汹汹议论。这拉锯战打久了,真宗终于还是忍不住了,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十一月,真宗晋封刘娥为“德妃”,开始为她立后做最后的准备。宰相王旦还称病拒不上朝来抗议,刘娥对士大夫首领的这一行动的含义自然是非常了解,只得再一次向真宗“固辞”,表示自己甘愿不做这个皇后。

真宗却不想再拖了,为了不招惹老宰相和他背后的高级知识分子,他决定先给宗室及内外官员们先升官赐赏——王旦加侍郎兼清昭应宫使,向敏中加中书侍郎,楚王加太师,相王加太傅,舒王加太保……(皇帝贿赂大臣,呵呵)即使如此,真宗仍然不免心虚,于是册后礼仪一应从简。既不让地方官进贺,也不搞封后仪式,封后诏书也回避朝臣公议,只下令将封后诏书传至中书省,自己家里宣布一下就完事。

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公元1012年),真宗立德妃刘氏为皇后。她襁褓而孤,十多岁一路卖唱,从华阳走到汴梁,接着在深宅别院里潜藏了十多年,又在宫里熬了十年,终于在四十四岁的时候,成了大宋的皇后。

成为皇后的刘娥,从此成为真宗赵恒名正言顺的内助。她才华超群,不但通晓古今书史,而且记忆力极佳,朝政事务和大臣们的彼此关系,她只要听一遍就能把来龙去脉和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在皇宫内务方面,她也努力做后宫表率,除了大型典礼之外,她的服饰简朴得与寻常宫嫔没有什么区别,处理宫中家务事也都遵照从前的规定而没有任何逾越,宫中都对她心悦诚服。

做皇后做到这样的程度,那也就怪不得赵恒对刘娥越来越倚赖了。真宗每天退朝之后审阅奏章到深夜,都要刘娥陪在身边,时时询问刘娥的意见;而外出巡幸之时,也一定要与刘娥同行。

并且在对待赵祯的问题上,尽管不是亲生,但刘娥对其精心抚育,视如己出,母子二人感情深厚,亲密无间,以至于赵祯从没有感觉到刘娥不是自己的母亲。刘娥对赵祯管束严厉,动辄以礼法约束,完全按照一个皇储的标准来培养。而杨淑妃对赵祯则是恩勤备至,赵祯经常被风痰之症困扰,刘娥下令不许给赵祯虾蟹等海鲜吃,杨淑妃则私下让人弄来给赵祯吃,并说“何苦这样对待小孩子?”赵祯因此亲近杨淑妃,而有些怨恨刘娥。

然而无论怎样,对于赵恒执意立刘娥为后、刘娥出身低贱之事,以宰相李迪和寇准为首的士大夫群仍然心有不甘。尤其对于刘娥参与政事,他们更是相当反感。刘娥自然也知道高处不胜寒,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她开始笼络自己的势力——这些人以钱惟演和丁谓为首。(注:钱惟演是吴越王钱俶第七子,钱惟演博学能文,在文学创作上颇有建树,为"西昆体"骨干诗人。他喜招徕文士,奖掖后进。晚年为西京留守时,对欧阳修、梅尧臣等人颇有提携之恩,尤其是他那首《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是宋词中的上乘之作。)刘美娶了钱惟演之妹,丁谓的儿子娶了钱惟演的女儿,丁谓可是北宋板上钉钉的奸相,这样,刘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裙带结党势力。

问题:阴谋论认为真宗儿女夭折率高与刘娥有关,都是刘娥为篡位皇后而毒死的?

我觉得可能性不太大。

1、无论是《宋史》还是记录有刘娥生平轶事的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还是南宋学者王明清写的《挥麈录·余话卷》等,都没有有关诸位皇子夭折可能与刘娥有关的记录,甚至是含糊其辞的暗喻所指都没有。

2、纵观整个北宋,赵光义这一支的子嗣一直都不旺盛,赵光义继位,儿子数量还算挺多的,可到了第三代皇帝宋真宗时期,子嗣就非常稀少了。真宗皇帝总共就只有一个儿子,而后来仁宗更是一个儿子都没有,只能找了兄弟的孩子过继,再往后,像英宗,神宗这些皇帝,子嗣数量不少,可活下来的孩子就没有几个。哲宗继续不育,到了宋徽宗时期,他的子嗣才正常了些,前面最夸张的是,哲宗死去后,要让兄弟来继位,结果徽宗是第十一个儿子,前面的那些大部分都早死,就剩他能继位。

3、我们从赵恒后宫的生育情况来分析一下:刘娥从公元983年认识赵恒,在张耆府中雪藏15年,再加上进宫6年到1004年封美人前,共21年,赵恒也一直与刘娥保持接触和联系,但没有子嗣,哪怕是女儿。纵然是刘娥天生不育,那么潘皇后从983年嫁给刘恒到989年病逝,也从没有子嗣。即使是郭皇后从991年到公元1003年生有三个儿子,也全部夭折。包括有记录的另外两个皇子也是早夭,后来李氏生的小公主也早夭,儿女频频夭折,以至于做父亲的真宗觉得自己和众多妃嫔们,似乎都没有为人父母的“好命”,因此当后宫随后又为他生下一个公主之后,他立即将这最后一个孩子舍入道观,出家为女道士——这位公主果然顺利地长大成人,似乎再一次证明了后宫无福为母的说法。于是终真宗和刘娥的一生,这位小皇女都没有被晋封为公主,直到赵祯即位为帝,她才受封为“卫国长公主”,号清虚灵照大师。后宫嫔妃很多,又没有计划生育,赵恒无论是生育量还是成活率,都是很低的,这一切都指向了赵恒,是赵恒的身体素质或者是基因质量有问题。

4、我们再看看,刘娥有没有作案机会和作案动机:刘娥697年进宫,1004年因为冲喜而晋封美人。在这期间,刘娥一直没受封,年纪大等级又低,在等级森严的后宫,皇子们的养育和看护应该非常严格,再加上赵恒子嗣较少,安全性肯定是没问题的。以刘娥的身份,可能根本就没机会接触到皇子们,何谈下毒之说。再说了,刘娥孤身一人,除了等级比自己还低的姐妹杨氏,她在后宫没有任何势力,她也不敢与前宰相之女郭皇后对抗。加上她自己无子嗣,即使害死了其他皇子,自己一个连四品都算不上的宫人,离皇后之位还隔着十万八千里,就一定能上位吗?她害死皇子,只能给其她后妃做嫁衣。毒死一个,有可能,但要把所有皇子都毒死,在时间和空间上基本没有作案的可能,况且皇子们死的时候,宫中的御医们不可能不医治,对第一个下毒就可能暴露。高风险带来高回报,可是对刘娥来说,高风险并不会带来高回报。所以,刘娥毒死皇子说,没有任何依据。《狸猫换太子》只是民间演义的结果,不足为信。是对刘娥的有罪推定,先把刘娥贴上一个西宫娘娘的坏人标签,然后推定毒害皇子,用狸猫更换太子的坏事就是她干的。宋朝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人物被污名化最多的时代,比如潘美,狄青,庞籍、刘娥等,值得深究。

那么,北宋后宫子嗣较少夭折率较高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呢?

1、皇室习惯不好。这就并非是北宋一个朝代的问题了,而是整个古代王朝的问题,古人非常喜欢用汞,铅这些金属来装饰宫廷,汞这样的金属也被称为朱砂,不仅在中医里面是可以用药,还可以用来装饰建筑。宋朝皇族尚红,因此宫廷里面很多建筑都需要上色,自然用汞这些重金属的地方就多了些。

这些金属对于人体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后来的明清也是一样,他们的宫廷建筑里面,都习惯来用一些鎏金设计,这就会让大量的重金属在宫中保存下来。这些金属长期积累,对于人体有着严重的损害,而古代很多宫廷的女子,为了爱美也常常会用朱砂,麝香这些东西。那么这些东西不仅会伤害到自己的身体,还会影响到生育,因此很多皇帝容易不育,也有很多皇帝的孩子出生就死亡。

2、皇帝服食丹药。北宋皇族非常推崇道教,尤其是到后来的宋徽宗,更是把道教推向了一个巅峰。但凡是信奉道教的皇帝,往往也会伴随着服药的风险,很多皇帝都非常喜欢炼丹服药,他们都想要得到长生不死的能力,而这些丹药,大部分都是重金属炼出来的,对于人体是没有什么好处,更会影响生育。

四、天禧党争

完成了立后大事,真宗赵恒的身体就每况愈下了。他的意气风发在景德元年御驾亲征时,已经消耗殆尽。澶渊之盟后,他愈发变得犹疑不定,搞什么“东封西祀”,装神弄鬼伪造天书降世,大兴土木建造玉清昭应宫,一阵穷折腾。《宋史》评价“一国君臣如病狂”“内之蓄藏,稍已空尽”。后来真宗患病,难以支持日常政事,上呈到皇帝那里的政务实际上都由皇后刘娥处置。刘娥也尽心尽力的辅助皇帝,事情处理的都很得体,做事谨慎周密,越来越被赵恒所倚重。“凡处置宫闱事,多引援故实,无不适当者。” “周谨恭密,益为帝所倚信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九》)后来,真宗更是病重,下诏:"此后由皇太子赵祯在资善堂听政,皇后贤明,从旁辅助。"此诏书便认可刘氏裁决政事的权力。刘娥理政能力虽然很强,但朝臣对此颇有非议。

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太白星白天出现,这是异象,司天监上奏曰:(太白)昼见而经天,是谓争明……女主昌。宋真宗心中不安,怕刘娥危及赵氏江山,遂向心腹周怀正透露了自己有让太子监国之意。而这个周怀政是属于寇准派的,立刻就跑去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了寇准。寇准进宫面见真宗,密谋“太子监国”事宜,这件事极其隐秘,只有真宗、寇准、周怀政三个人知道,商量妥了之后,寇准连夜出宫,找到翰林学士杨亿,起草诏书。很快杨亿就把诏书写好了,等着寇准安排人马控制住皇后的人后,宣读诏书。

(注:太白昼见这种事不是司天监这种专业的机构整天观测,谁会去注意啊。出现这种星象也必然是司天监上报的,以前有没有录像,头一天出现的,第二天报告,就是瞎说也没有证据的。那这个事儿就有可能有猫腻了,因为武则天的时候,也有同样的事情发生,真是那么巧,还是司天监里面有寇准的人?这个就让大家自己寻思去吧。皇帝的心腹周怀政也是寇准的人,按说刘后参政批奏折的事是后宫的事,外臣怎么知道?皇帝自己累了不写,让都承旨代笔,都盖皇帝的章子,怎么就知道是刘后的意见呢?都少不了这些内外勾结的事情。之所以司天监敢报这个事,就是寇准、周怀政等人摸透了宋真宗的心理了,他们刻意利用天象和真宗的狐疑,达到废后的目的。)

结果这个杨亿未能慎密,兴奋之余,居然把这个计划说给了自己的妻弟张演,张演在外面饮酒时,又把这件事透漏了出去,结果很快皇帝和刘皇后两边都知道了。(注:在这里,史书的记载出现了偏差,有的说是杨亿泄露的,《东轩笔录》中说是寇准酒后自己说出去的,我翻阅了《宋史 寇准传》说的更含糊,“已而谋泄”,只说计划泄露,没说是如何泄露的。)摇摆不定的宋真宗怕败露之后,皇后生气,立刻翻脸不认账了,不记与准初有成言(《续资治通鉴·宋纪三十四》)把责任一股脑都推给寇准。在刘娥、丁谓等人的压力下,寇准被罢相。丁谓则取代寇准,成为宰相。

太监周怀政一看寇准被罢相,丁谓和刘娥现在有汇流的迹象。丁谓为相之后,肯定要清洗寇准同伙,自己在“太子监国”事件中,起着主要策划人、联络人的作用。下一个遭到清洗一定是自己。于是他就谋划着要杀丁谓、废刘娥、复相寇准、拥立太子、逼真宗退位为太上皇。

周怀政让弟弟周怀信去联络了平常跟自己挺好的朋友,“客省使杨崇勋、内殿承制杨怀吉、合门祗候杨怀玉议其事,期以二十五日窃发。”结果杨崇勋向丁谓告密周怀政造反,丁谓找到了曹利用商议。于是曹利用连夜见了刘娥,刘娥通过刘美掌控的禁军连夜行动,抓捕参与者。第二天早起,周怀政及其党羽都被秘密处决了。紧接着丁谓把这个事往寇准身上引,还逼反了寇准在永兴军的心腹朱能,最后朱能兵败自杀。

刘娥矫诏,削去寇准莱国公头衔,从知相州(河南安阳),再迁安州(湖北安陆),由安州再贬至道州(湖南道县),极短时间,寇准连遭三贬。对此,宋真宗并不知情,一日,问左右为何多日不见寇准,左右之人都不敢回答。

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二月,刘娥和丁谓再将寇准一党(包括寇准、周怀正、李迪等)的“罪状”昭告天下。同时,再贬寇准至雷州(广东雷州半岛),以李迪为寇准朋党,贬至衡州(湖南衡阳)。

五、太后治国

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二月甲寅,五十四岁的赵恒病逝于延庆殿,遗诏曰:太子赵祯即位,皇后刘氏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而小皇帝赵祯这时只有十一岁,实际上就是由刘氏处理政务。

这是大宋王朝有史以来,第一次由太后临朝,怎样安排便成了大臣们的当务之急。王曾建议仿东汉制度,太后坐左而幼帝坐右,五日一至承明殿垂帘听政。偏偏丁谓一心想要专权,因此他抢先一步,通过宦官雷允恭取得了刘娥的同意,颁布了一道懿旨:“每月初一、十五两日皇帝上朝;大事都由太后召集宰相们当面商议决策;日常军政则由雷允恭代为转奏太后,由太后处理。”王曾对这样的安排十分焦虑,可是也无可奈何。

自此,所有的奏章在交给皇太后刘娥之前,都通过雷允恭先到丁谓这里打个转,他看着顺眼的内容才能呈到刘娥面前。面对同僚丁谓动辄便拿“太后”出来压制不同意见;而面对太后之时,他则拿“群臣公议”出来胁迫。

自认已经是独揽朝政的丁谓逐渐得意忘形,先是一个劲地给自己加官晋爵,然后便想要借刘娥之手将自己的死仇李迪寇准等人置之死地——在刘娥发下的贬谪诏书里夹带刀剑、密令使者不拿出诏书宣读,直接逼令他们自尽。总算两人命大,都识破了这个诡计。

从矫诏一事可以看出,丁谓以为刘娥不过是个女子,而且已年过半百,自己完全能够把她控制在股掌之中为所欲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甚至不在乎身后名声。然而他低估了对手,刘娥很快就察觉了他的不轨企图,并且决心在他根基未深之前除掉他。当初在后位不稳的情形下刘娥必须培植自己的势力,对丁谓等人的不法举动睁只眼闭只眼。而如今真宗传下遗诏,太后听政已经得到了众臣的认可,丁谓及其党羽雷允恭等人还企图擅权,也就算是自寻死路了。何况丁谓早已声名狼藉,刘娥又怎么会愿意因为他而影响自己的声誉。

不久,雷允恭为真宗陵寝监工之时,未经刘娥首肯便擅移地穴,谁料所移的方位是个泉眼,是风水中的“绝地”,刘娥大怒,立即将雷允恭下狱严查。王曾得了这个机会,想要连丁谓也一起拨去。于是向刘娥揭发说丁谓对雷允恭有意护庇,是因为这个擅移皇陵的主意出自于丁谓,他想要坏了皇家风水、图谋不轨。“包藏祸心,故令允恭擅移皇堂于绝地”。刘娥其实很清楚丁谓和雷允恭在此事上并没有如此大过、也很清楚王曾的用心,不过王曾此举正中她的下怀,因此她将计就计,对王曾所言信之不疑。

丁谓听到这个消息,大惊失色,连忙跑到帘子前面为自己辩白,正在说得唾沫横飞、指天誓日的时候,内侍却卷起了帘子,问他:“相公在和谁说话呢?太后早就走了。”——这是政治事件而非刑事案件,在这方面,刘娥在事发之前便已做了选择,又怎么会愿意听取什么呈堂证供呢!

当年六月,雷允恭被诛,丁谓罢相抄没家产,贬至崖州(今海南岛)。此时,距他企图杀害寇准李迪未遂的时间还不到半年。

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清除丁谓之后,刘娥治曹利用谋反之罪。刘娥临朝,曹利用以勋旧功臣自居,权倾内外。刘娥也有些忌惮曹利用,上朝时称其“侍中”而不直呼其名,以示尊重。天圣七年,有人状告曹利用侄儿、赵州兵马监押曹汭酒醉后穿黄衣,让人呼其万岁。刘娥欲借机治曹利用谋反大罪,亲自手书一语给宰相王曾,上写:“曹利用与其侄儿谋反事,理分明也,须早杀却。若落他手,悔不及也。”尚书张士逊进言:“这是曹汭一人所为,曹利用是重臣,应该不知。”刘娥大怒,将张士逊罢官,赶离京师。宰相王曾一向与曹利用不和,但面对谋反的大罪,亦不敢妄言。刘娥见群臣如此,遂对曹利用的发落稍加从轻。曹利用在贬途,自尽身亡。

这样,刘娥就扫清了她眼前所有的障碍,大权在握,从一个流浪歌女变成了临朝称制的女主,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十一月,刘娥身穿帝王龙袍(衮衣),接受宋仁宗和群臣所上尊号:应元崇德仁寿慈圣皇太后。开始和仁宗赵祯一起听政决事,正式垂帘。

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九月,真宗灵柩入葬永定陵。——在下葬之时,刘娥一次采纳了王曾、吕夷简的正确主张,将“天书”做为随葬品一起埋入永定陵,总算终结了虚耗大宋国力十余年的“天书奇谈”,还了政治与社会环境一个清静。

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针对当时民间贸易使用金属钱币携带不便的弊端,刘娥下旨在成都设立“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首届交子发行1256340贯,备本钱360000贯(以四川的铁钱为钞本)。宋廷正式发行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又称“官交子”,比西方1661年由欧洲瑞典银行发行的纸币早了600多年。交子的发行大大促进了宋朝的商品贸易。

当然,刘娥并不是靠任性来治理国家的,她号令严明,赏罚有度,虽然难免有些儿偏袒家人,但并不纵容他们插手朝政。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更尊重士大夫们的意见,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都得到了她的重用,刘氏姻族也没有做出为害国家的祸事。

刘娥协助真宗理政多年,对朝臣结党吏治不靖深有感触,她知道自己年长皇帝年少,这样的状况是很容易被有所图谋的大臣钻空子的,于是她用了一个计策。

真宗下葬之后,刘娥挑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做出非常恳切的模样对大臣们说道:“如今国事变动,我和皇帝多亏诸公匡助,才能有今日,实在感激。诸位可以将亲眷的姓名都呈报给我,也好一律推恩录用,共沐皇恩。”大臣们听了都高兴不已,将自己能想到的亲戚名字都一个不漏地汇报了上去。刘太后将这些名字都记录下来,此后凡遇到有推荐官员的时候,她都拿去核对一下,只有榜上无名者才能得到升迁的机会。从而避免了朝臣编织权力网的可能。有效解决了困扰朝廷多年的“天禧党争”。

除了对外理政,刘娥对内也一样将皇宫治理得平平整整。

邓国大长公主姐妹入宫拜见刘娥,刘娥见她们年老发落,叹道:“姑老矣。”赐给她们贵重的珠玑帕首,以遮挡日益稀疏的头发。消息传出,润王妃李氏也想向刘娥索取一份,刘娥婉转回绝,说:“大长公主她们是太宗皇帝的女儿、先帝真宗的妹妹,照顾她们是应该的,我们这些赵家的媳妇就不用太讲究了。”

从前赐大臣喝茶,所用的茶具上有龙凤图样,刘娥认为这不是人臣所能用的器具,下令全部更换。她偏袒娘家人是出了名的,但是每逢赏赐食物给刘家人的时候,她也仍然不忘将金银龙凤器皿换成铅器,说:“不能让皇家器物进我家里,他们不能使用。”

当初刘娥做皇后时服饰简朴,如今做了太后仍然不改初衷。仁宗完婚之后,身边嫔妃宫娥争妍斗丽,太后宫中的侍女们见皇帝侍女的服饰如此华贵,都觉得自己身为太后宫人,怎么能被皇帝的宫娥给比下去呢?然而无论她们怎么说,刘娥都不为所动,告戒说:“那是皇帝嫔御才能享用的,你们哪有这样的资格。”

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二月,四十六岁的仁宗生母李氏患了重病,刘娥连忙派太医前去诊治,并晋封她为“宸妃”。然而薄命的李氏却没有活着享受一天宸妃的待遇,就在封妃的当天离开了人世。起初,太后只想以普通宫嫔的身份殓葬了事,然而听了宰相吕夷简的劝说,以一品礼仪将李妃殡殓,在皇仪殿治丧,并给李妃穿上皇后冠服。李妃的父亲得到追封,兄弟李用和也再次晋升。

刘太后听政期间,她终结了宋真宗发起的“天书运动”,结束了旷日持久的朋党之争,在四川发行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并且设立知谏院、兴修水利、兴办州学等,尤其是她对人才的选拔任用非常重视,在刘娥当政的十年期间,她开科取士考上来的人材,是宋朝有史以来最多的,也是质量最高的,有个响当当的名号--天圣进士集团,这里边有范仲淹、韩琦、欧阳修、文彦博、富弼、曾公亮、包拯、叶青臣、王尧臣、蔡襄、刘沆等。这些措施都使得北宋的经济社会文化继续蓬勃发展,为北宋的全盛阶段“仁宗盛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刘太后的治绩,《宋史》有一段大体公允的评价:“当天圣、明道间,天子富于春秋,母后称制,而内外肃然,纪纲具举,朝政无大阙失。”“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苏轼也感叹这个时期:“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评价刘娥功绩称,“章献明肃皇太后保护圣躬,纲纪四方,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

六、僭越之心

随着权力越来越大,刘娥也越发贪恋权力,不愿意还政于仁宗,群臣眼看皇帝已经成婚多年,尚且不能独自理政,便纷纷上书,刘娥一律装聋作哑。而一个叫林献可的人是其中态度最激烈的,则被她流放。也有一些想要通过刘娥捞取好处的马屁精,则抓住刘娥这一心理,鼓动她称帝。刘娥虽然有些动心,但是她并不心狠手辣,不愿为当皇帝而大动干戈,于是她决定试探一下朝臣的看法再做打算。

于是她向参知政事鲁宗道发问:“武则天这人怎么样?”鲁宗道毫不含糊地回答道:“唐之罪人!”刘娥明白了朝臣的心思,放弃了称帝的念头。但是不死心的大有人在。殿中丞方仲弓向刘娥上书,请她依武则天立武氏宗庙的例子,也给刘氏建立宗庙;权知开封府程琳也献上一幅《武后临朝图》。刘娥断然将这些书册当众掷在地上,对众人说:“我绝不会做这样对不起祖宗的事情!”

刘娥的表态使群臣如释重负,对赵祯更是一种抚慰,他打心里对母亲感服。此后他恪尽孝道,每逢新年或刘娥生辰,他都要率百官跪拜恭贺,并在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九月颁布诏书,将太后生辰“长宁节”的仪礼升级到与皇帝生辰“乾元节”相同的程度。范仲淹表示反对,赵祯压根不听。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二月,宋王朝要举行祭太庙的大典。刘娥也许是自觉天命已不久,想要在生前穿一次天子衮冕,便提出自己要着衮冕祭祀太庙。

主意一出,朝臣哗然。不过最后他们还是拗不过这位老太太,只得将皇帝衮衣上的饰物稍减了几样,呈了上去。二月乙巳这天,皇太后刘娥穿着天子衮衣、头戴仪天冠,在近侍引导下步入太庙行祭典初献之礼。为了将这场典礼搞得功德圆满,亚献者为皇太妃杨氏、终献者为仁宗皇后郭氏。仪式结束后,刘娥在太庙文德殿接受了群臣给自己上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

后来的北宋名相富弼上疏宋仁宗,回顾这段往事时说到:“当日章献明肃皇后(即刘娥)临朝,陛下(即宋仁宗)受制于人,皇权微弱。而章献明肃皇后最终没有像唐代武则天那样谋朝篡位,全赖忠臣的救护,使得章献明肃皇后不得不克制欲望。陛下可以保全皇位,实是这些忠臣之功。

(注:普及一下宋朝服饰等级:宋史记载,天子之服,一曰大裘冕,二曰衮冕,三曰通天冠,绛纱袍,四曰履袍,五曰衫袍,六曰窄袍,七曰御阅服,天子之戎服也。

前三种是礼服,和唐朝天子服比较像。大裘冕是祭昊天上帝时的大礼服。有冕无旒(就是前后垂的珠子),玄表朱里。衮冕是仅次于大裘冕的礼服,用于祭天地宗庙,朝太清宮、受册尊号、元日受朝、册皇太子时。冕为十二旒,衮服青色,日、月、星、山、龙、雉、虎蜼七章。红裙,藻、火、粉米、黼、黻五章。

通天冠用于大祭祀致斋、正旦冬至五月朔大朝会、大册命、亲耕籍田。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云龙纹深红色纱袍,和唐朝不同的是,宋朝君臣常带白罗方心曲领,就是一种上圆下方、套在项上的锁形装饰。

履袍和衫袍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宋朝皇帝的样子,就是平时穿的朝服,帽子叫幞头,从隋唐时就是男子常见服饰,不过到了宋代,皇帝和官员戴的幞头,后面两脚向两侧平直伸长,叫展脚幞头。)

一个月后,六十五岁的刘娥的病情渐趋沉重。

为了祈求刘娥病愈,赵祯召回被刘娥贬谪的官员,大赦天下,还四处征召名医,自己更是寸步不离地守在床前。然而回天无力,刘娥仍然在几天后病逝于宝慈殿。

刘娥去世的第二天,赵祯在皇仪殿召见宰辅重臣,号啕大哭地向众人询问:“太后临终时几次扯动身上的衣服,似乎有什么话要交待,却已经是口不能言。不知道她究竟有什么心愿未了?”参知政事薛奎立即明白了原由,对仁宗说:“太后是不愿穿着天子冠服入葬,不想被先帝看见她这个样子。”仁宗恍然大悟,遂下令给太后换上皇后的服饰,以完她回侍真宗的心愿。

正当仁宗为刘娥辞世悲痛欲绝的时候,群臣却纷纷向他进言,说他完全不必如此伤感。赵氏皇族中最具威名、十余年来一直佯装疯癫,称病不朝的八王爷赵元俨(后世艺术作品中“八贤王”的原型之一)对仁宗言道:“刘后非陛下生母,陛下生母乃是李宸妃。李妃娘娘死的不明不白,怕是被人害死的。”皇太妃杨氏亦告知仁宗:“陛下真正的母亲确是李宸妃,现已不在人世。” 宋仁宗这才明白,原来刘氏并非自己生母,而生母李妃娘娘至死都不得与自己相认。接连的打击令仁宗皇帝伤痛欲绝,几日不能上朝,并下诏自责。宋仁宗派兵包围了刘氏亲眷的府邸,并召来李用和,让他亲自去查看李宸妃的棺木。开棺之后,被水银保护起来的李宸妃遗体面色如生,而且穿戴着皇后的服饰。随葬器物也是一品夫人的档次。

李用和性情与他姐姐一样厚道谨慎,何况他也为刘娥让自己姐弟团聚不施辣手而心存感激,因此他如实向仁宗汇报了开棺验看的结果。亲舅舅的一番话打消了仁宗的惊疑,他叹道:“人言岂可尽信。”随后来到刘娥牌位前焚香拜谢、自责轻信谣言为不孝,哭着说:“从此后大娘娘的生平可清白分明了。”或许是为了赔罪,他为刘娥上谥号为“章献明肃”,而生母李宸妃的谥号则仍为两个字:“庄懿”。

九月,赵祯下诏,刘娥和李宸妃同时迁葬真宗的安息之地永定陵。

灵柩起驾这天,赵祯首先为刘娥发引,他不但执孝子礼,并不顾宰相们的劝阻亲自行执绋之礼(牵引棺材的绳索),一直步行送出皇仪殿。随后他才再去往李宸妃下葬的洪福院为生母起灵,伏在棺木上痛哭说:“劬劳之恩,终身何所报乎!”

此后,在刘娥当权时被贬谪的官员纷纷还朝,他们都向仁宗控诉刘娥的失当举措。赵祯虽然一一予以昭雪抚慰,仍然忍不住说:“我不忍心听人讲母亲的坏话。”时间长了不胜其烦,他干脆下诏要求众人都不得再说刘娥的是非。

刘娥死后,刘氏家族受尊崇的程度比刘娥在世时还要加厚。刘美的幼子刘从广十七岁便担任滁州防御使,仁宗还为他作主迎娶了荆王赵元俨的郡主为妻,交结士大夫为友。死后追赠昭庆军节度使,谥良惠。刘从德的儿子刘永年智勇过人,应对寻衅的外国使臣态度刚毅,契丹人目之为神,他在英宗年间去世,追赠崇信军节度使,谥庄恪。

刘娥曾经留下遗诏,要赵祯尊自己的姐妹、一同承担抚养之职的杨淑妃为皇太后。赵祯遵照刘娥的旨意,封杨氏为“保庆皇太后”,虽然不再让杨氏临朝垂帘,但也克尽了儿子的孝道。杨氏做了三年皇太后之后,以五十二岁的年龄无疾而终,谥章惠太后。

一代传奇皇后人生划上了句号。她的一生,算不上完美,但足够精彩。刘娥执掌宋朝最高皇权11年,从她改元天圣和明道两个年号来看,她也曾有过像武则天一样当女皇的权力欲望,王夫之在《宋论》中对于刘后垂帘听政,着衮冕拜宗庙持批评态度。蔡东藩也说:刘太后生平,有功有过,她垂帘听政,着兖冕,如果当时朝中要是没有敢于直谏的忠臣,她肯定步武氏后尘。无论如何,刘后最终还是刹住了权力欲望的野马,始终没有僭越临朝的母后。也因此,刘太后获得了比汉朝吕后、唐朝武则天更好的评价。蔡东藩在《宋史演义·第二十四回》中评价刘太后“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这样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

七、民间传说

刘娥从卖艺的孤女,到开创大宋皇朝女主临朝先河的皇后,在中国历代后妃中,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刘娥取人子为己子,李宸妃默不敢言,朝中上下也慑于刘娥威势,无敢言者,使得李宸妃与赵祯母子至死不能相认,于人伦有亏。刘娥死后,宋仁宗生母之谜大白于天下,遂成宋廷一大奇案。

宋代之后,刘娥、李宸妃、宋仁宗之间的恩怨纠葛迅速被艺术化,进入元代,杂剧风行。仁宗认母事件成为剧作家创作的脚本。在元杂剧《金水桥程琳抱妆盒》中,刘后变贤能英明为狭隘妒忌,成为心术不正的毒妇。剧中虚构刘皇后因妒忌李美人得真宗宠幸而生太子,命宫女杀害太子并弃之于金水桥河下。明代的传奇《金丸记》则承元代《抱妆盒》而来,被人救下的太子平安长大,太子十岁,尚不知生母。不料,太子入宫为嗣后,被刘后认出。于是,刘后残酷拷打当年的宫女……

清代对这个故事的改编更多,并增加了情节。比如小说《万花楼演义》中讲到:宋真宗亲征契丹,李妃产子,刘后生女,对外诡称生子。数月后刘后邀请李妃游玩,暗中以狸猫换太子,并企图溺死太子。后来事情败露,刘后畏罪自缢。狸猫换太子是清代石玉昆所著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第一回的著名段落,宋真宗的嫔妃刘氏、李氏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工于心计的刘妃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怪罪下来,李妃逃往民间,刘妃遂被立为皇后。后来,李妃所生男婴即位,为宋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与双目失明的生母李妃相见,而身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杀。作为《狸猫换太子》中包青天(即包公)的终极对手,刘娥在民间被定格在了狭隘妒忌、残害忠良,甚至企图谋夺大宋江山的“一代奸妃”的形象,与历史上的刘皇后相去甚远。

http://weixin.qq.com/r/8CpSShLEY08crVYp93-i (二维码自动识别)

点击二维码,关注 浩宇史馆 的订阅号,陆续有更多好文推出。

本文标题: 传奇太后:刘娥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259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甲午战争》读后感(日-大谷正版)【河科职大校友分享】毛概-关于冯老师给的短句,我来把它尽量补充完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