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上,明朝四大权宦之一的汪直是个什么样的人?近期,一部热播剧《成化十四年》让男主角之一的汪直圈粉无数,剧中的他甜起来可以乖...
真实历史上,明朝四大权宦之一的汪直是个什么样的人?
近期,一部热播剧《成化十四年》让男主角之一的汪直圈粉无数,剧中的他甜起来可以乖巧卖萌,狠起来又能手不留情,可以说让人喜欢的欲罢不能,风头大大盖过了男主唐泛和隋州。但是历史上真实的汪植却并非是这样的形象,作为明朝数一数二的权宦,汪植的历史名字为汪直。
一、命运悲惨,却得到上天眷顾
和剧中的人物设定一样,汪直确实是一名宦官,是广西大藤峡瑶族人。
在成化三年(1467年),汪直以幼童的身份被俘入宫,后经宫刑以后分赠给王公贵族,而汪直比较幸运的是被安排侍奉皇帝最宠爱的万贵妃。
因为万贵妃和明宪宗之间的关系,为汪直的发迹提供了便利条件。
成化十二年(1476年),道士李子龙勾结太监闯入进入皇宫,后虽被杀死,但却让成化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留下了心理阴影,而且当时京城中有关于“妖狐夜出”的灵异事件,于是明宪宗派汪直外出查探。在汪直将所探查的事情一一报告给明宪宗以后,明宪宗十分高兴。
这件事让汪直在明宪宗的心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也为他后来的发迹奠定基础。
朱见深剧照
二、掌管西厂,命运开始改变
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月,
因念及东厂办事不力,同时也想重用自己的亲信,明宪宗亲自建立了一个特务机构----西厂(全称西缉事厂)。汪直被任命为提督,其飞黄腾达之路由此开始。
汪直的第一单生意便是处置“三杨”之一的杨荣曾孙建宁指挥使杨晔与其父杨泰。原因是二人在家乡横行霸道鱼肉乡里,被仇家举告,逃入京师以后企图用贿赂脱罪,被汪直发现以后逮捕入狱。
有了皇帝的信任,西厂权势气焰熏天,已经稳压东厂一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更何况西厂已然是臭名昭著,最终在成化十三年五月,便内阁首辅商辂等大臣上书请求罢撤西厂。
这并不仅仅是文人士大夫一惯对特务机构发自内心厌恶的结果,而是因为西厂设立之后确实如此行事,明宪宗迫于无奈只好暂时罢撤西厂,令汪直回御马监。汪直虽然被免职,但是对他的宠幸依然不减。在这期间,汪直仍然继续率领校尉在南北两京侦缉异己。
汪直剧照(右)
成化十三年六月中,明宪宗以御史戴绪和王亿别有用心对汪直歌功颂德的奏章,下诏汪直复置西厂,
而
这个结果使得群臣的努力毁于一旦。
而再次上任后的汪直自然不会放过当初迫害自己的政敌,一番权力斗争后,最终,朝臣和宦官之间的斗争以汪直的胜利而告终。
伴随着汪直权势日益增强,人们对汪直的恐惧和厌恶也随之愈烈,盛极而衰,不无道理。
三、外出辽东,黯淡收场
历史不容假设,我们无法得知如果汪直没有前往辽东处理边疆事务会是什么样的结局,但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历史却是汪直的外出的结果。而汪直最后的黯然收场和他经略辽东有很大的关系,不论经略辽东是否出于本意,但是毕竟他离开京师长达五年之久。
从成化十四年(1478年)开始到成化十九年,汪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北方边境和蒙古鞑靼等少数民族作战,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且也因军功屡次得到升迁,但是危机也在慢慢出现,最终在成化十八年汪直外出巡视边境后朝中大臣上疏请求明宪宗裁撤西厂,而最终明宪宗的同意让西厂在宪宗一朝退出历史舞台,到了成化十九年,明宪宗将汪直调到了南京御马监。而正是这次调离,让汪直彻底失势。
五年的时间里,汪直几乎都在外地,即便不全是在辽东,也是在大同这样的边镇重地。
可以看得出来,每次遇到敌寇犯边 ,明宪宗都会让汪直监军,这是对汪直的信任,同时也是器重。能够看到汪直军功日炽,但是这五年的空白期对汪直来说也无疑是致命的,而对他的反对者来说却是扳倒他的绝好时机,显然朝臣把握住了机会。
汪直的得宠就在于常在明宪宗面前出现,
有了这个第一印象,久而久之明宪宗就会在想要办一些事情的时候想到汪直,而这也是汪直宠幸长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哪怕汪直做错了事情,只要到明宪宗面前申诉一番,明宪宗恐怕就会将这件事情避重就轻。
而汪直错误的决定就在于外出巡视积攒功勋,这样就会让自己和皇帝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少,空白期的时间越长,双方的间隙也会越大。
对明宪宗而言可以有千千万万个汪直,但是对汪直来说只有一个皇帝。离开了京城,也就脱离了对京师一举一动的掌控,再兼之伴随着西厂的裁撤,也说明明宪宗不需要汪直,至少不需要这个特务机构。没有了西厂还可以存在东厂锦衣卫,但是对汪直来说却没有了最后的依仗。
汪直的落幕也在情理之中,
更何况汪直想要凭借军功来巩固地位,这无疑是一招败笔。哪怕他是宦官,但是手握兵权依旧会让皇帝心生忌惮,即便是这个人是皇帝最信任的臣子。
身为一名宦官,他应该做的是围绕着皇帝,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手中的权力,而不是常年在外。
从明宪宗将汪直调离南京就可以看得出来明宪宗已然不再信任汪直,否则的话就会仍旧待在大同,或者即便调离回京也是北京,而不是陪都南京。而明宪宗借助群臣上疏罢免汪直不过是寻找一个由头而已。而且在汪直因为与许宁不和请求班师回朝时,明宪宗便顺势解除了他的兵权,种种迹象表明,汪直已然倒台。
对于失势后的汪直,虽然仍有朝臣攻击,但是明宪宗却并没有再次对汪直进行贬斥。不过在这次事件之后,史书对汪直的描述少之又少,甚至他的死亡时间也没有记载,最后不知所终。
四、时过境迁,后世评之
明朝历史上有名的权宦汪直算是一个,其余的是王振、刘瑾、魏忠贤。但是相比较其他三个人,汪直的危害更小,甚至汪直也有一些有功于大明的事迹。
仅论汪直经略边疆,数次打退少数民族政权的侵略便是有功于社稷,即便是没有亲自指挥,但是以当时汪直的身份地位,一些重要的决定显然是需要他同意的,这一点是不能够抹杀汪直的功劳。同时,在汪直当政时期,为了健全明朝的科举制度,汪直曾经提出过重要的建议。
在成化十四年,汪直请求设立武科乡、会试,悉视文科例。这是有利于武科人才的全面选拔,同时也是对科举考试体系的一个完善。功过是非,已然是过眼云烟,于今人而言,我们需要做的是需要从历史中感悟罢了。
明朝四大组织:东厂、西厂、锦衣卫、六扇门,它们哪个更厉害呢?
东厂、西厂、锦衣卫、六扇门,其实还有个内行厂,受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影响,这些无疑是明朝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几个衙门,那么这些个衙门都是干什么的,他们中又是哪个最为厉害呢?这个则要分两方面来说,权力最大者无疑是存在最短的内行厂,而为祸时间最长的则毫无疑问是东厂,我们分别来说。
所谓六扇门,其实并非是指某个具体的衙门,而是明朝三法司衙门的合称,泛指明朝的司法系统。源于古时特殊的衙门构造。彼时,衙门的唯一出入口便是位于中轴线正南方的大门,而大门皆为三开间,每间各有两扇漆黑门扇,总共六扇门,“六扇门”之称便是由此而来。
所谓三法司,便是指明朝具体负责司法事务的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其具体分工为“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明史·刑法志》)。也就是说,刑部为最高司法机关,主管天下刑政,审定和执行刑律,判案定罪,管理囚犯;大理寺为司法复核部门,主要掌管“审谳平反刑狱之政令”,即对各地和刑部审理的案件进行复核;都察院则为最高监察机关,不仅负有“纠劾百官,辨明冤枉”之责,而且有权对刑部和大理寺审理过的案件进行纠察,还对各地司法衙门履职情况有监察之责。
不过,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的“六扇门”,与历史则大相径庭。相传万历年间,朝廷为处理重大案件,专门成立了一个由武林高手、密探、捕快和杀手组成的秘密组织,而“六扇门”便是该组织的总部。由于该部门行动诡异、手段凶狠、专办大案,民间广为传诵六扇门的威严恐怖。当然,文学和影视作品之中,“六扇门”查办的案件总与江湖、武林脱不了干系,类似于朝廷在江湖中设立的司法衙门,这与普通的司法衙门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总的来说,所谓“六扇门”泛指的就是明朝的司法系统,历史上的“六扇门”需要按照明朝律法办案,且有一套完善的司法体制,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六扇门”权力则大了很多,已经超出了司法体系,但其危害顶多也仅涉及江湖和武林而已。
锦衣卫是明朝的特务机构,也是皇帝的眼睛和耳朵,更是四大特务机构之一。不过论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六扇门四大组织,究竟哪一个更厉害呢?
明朝四大组织:东厂、西厂、锦衣卫、六扇门,它们哪个更厉害?
大明四大权宦之一,军事才能出众的他有多么厉害?
在明代的宦官中,汪直可以说是一个另类。汪直与王振、刘瑾、魏忠贤被称为明朝四大宦官,他们依仗着与皇帝亲密信任的私人关系,滥用权力,为所欲为,极尽奸宦之能事,引起天下公愤。虽然汪直也飞扬跋扈、为所欲为,但是在他的恶名之外,却也还还做了一些值得人们称道的事。
汪直在幼童时就被阉割后送入宫中,充当太监。这个小伙子入宫之后,摸爬滚打,竟得皇帝赏识,从此"飞黄腾达"。汪直的人生辉煌是从建立特务机关西厂开始的。
明朝的皇帝对特务机关情有独钟。朱元璋在位时为了监视百官,设立了锦衣卫。到了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又增设了东厂,锦衣卫和东厂同时监督百官。明宪宗在位时期,对锦衣卫和东厂的表现不甚满意。他于是效仿明太祖朱元璋,建立西厂。此时,汪直就派上了用场。
汪直是个具有做特务的顶级天赋的人,《明史记事本末》记载,汪直经常穿着普通的布衣,戴着小帽,乘坐驴子或者骡子,在京城内外走动。由于他善于打扮,且每一次行动预案做得细致,因此没有人知道他的行踪。
汪直搜集情报的本事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其刺探的对象,上自朝中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其打探的内容,大到妄议朝政,小到鸡犬争斗,都一一记录下来,汇报给明宪宗。明宪宗对汪直的本事与忠心十分高兴,便下令成立一个专门刺探情报、独立于锦衣卫和东厂的特务机构,取名"西厂",并下令让汪直来掌管这个部门。
从此以后,汪直便开始在朝廷内外兴风作浪。
汪直到底有多嚣张?大学士商给皇帝的奏折中举报说,朝臣无论大小,一旦被汪直抓住把柄,全部收监拷问;三品以上的京官,汪直可擅自下令逮捕;一些重要部门的官员包括皇帝的近侍,汪直竟随意更换;更有甚者,一些边防重地的守备,汪直一天之内竟擒拿数人入牢,导致边守空虚。
因汪直"势倾中外,天下凛凛",许多大臣都巴结讨好汪直,见了汪直摇尾乞怜,奴颜婢膝,京师有歌谣云:"都宪叩头如捣蒜,侍郎扯腿似烧葱" 。
更有甚者,一个给皇帝表演节目的人竟讽刺称"吾知有汪太监,不知有天子。"
从这些记载来看,汪直确实是权倾朝野,嚣张跋扈,破坏朝纲,残害忠良,人所共愤,给汪直扣上奸宦专权的恶名绝对有理有据。
汪直做坏事,也做过好事。
但也曾有两个人是个特例,不但侮辱汪直还活了下来,并且一路高升。明史《杨继宗传》记载,汪直所到之处,各地官吏趋之若鹜,争先巴结,可当时的嘉兴知府杨继宗偏偏不买他的账。有一次,汪直来到江南,手下小太监们按例向杨继宗索要钱财,杨继宗说:"拿钱可以,请立下凭证。"
汪直也早听说杨继宗是位品行极好的官员,便特意去拜访他。
汪直见到杨继宗后,傲慢地说道:"想不到江南人人都赞美的杨继宗,长相竟然如此丑陋。"
杨继宗冷冷地回答:"我相貌虽然丑陋,但不至于损伤父母给予的身体。"
俗话说,骂人不揭短,汪直是一名太监,杨继宗的话正好触到了他的难言之痛,但奇怪的是,一向嚣张跋扈的汪直听完后,竟然没有发怒。后来,明宪宗问汪直朝中大臣谁最贤明廉洁,汪直回答说:"天下不爱钱者,唯杨继宗一人耳!"就这样,杨继宗被明宪宗破格升迁为浙江按察使。
还有一次,汪直奉命巡边,其他巡抚官员对汪直一味讨好,只有河南巡抚刚直不阿,和他分庭抗礼,还向皇帝打小报告,说汪直骚扰郡县。汪直回京后,宪宗问汪直:"各抚臣贤否?"汪直唯独推举秦纮廉洁有才,此举曾让后世史官在他不堪的传记里留下了一笔正面的评价。
汪直也曾有过一些善举。
《明史记事本末》记载,成化十三年二月,福建建宁卫指挥杨晔及其父亲杨泰横行乡里,草菅人命,无恶不作,为逃避罪责还想纠集一班亡命之徒入海为盗。有人举报后,杨晔连忙进京贿赂官员大臣。但汪直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将他们抓回西厂严刑拷问。后来,明宪宗将杨晔和收受贿赂的大臣依法进行了处置。汪直在这件事上突然从一个大奸大恶之人转变成了除暴安良,心怀正直的好人,也是令人猝不及防。
此外,汪直在军事上的见识与才华也值得一提。成化十四年夏五月,"汪直奏请武举设科,乡、会、殿试如进士例。"当时边患紧张,汪直此举显然是为大明培养更多的军事人才。
史载,成化十五年,建州女真屡犯边境,明宪宗命汪直监军前去征讨。汪直"掩杀之。出塞掩不备,焚其庐帐而还,以大捷闻。论功,加汪直岁禄,监督十二团营。"成化十六年,鞑靼入侵河套,明宪宗又命汪直监军。汪直与将军王越率领精兵夜袭鞑靼军营,明军大获全胜。成化十七年,鞑靼骚扰大同边境,汪直再次担任监军,与将军王越率军征伐,同样获胜。
汪直权倾天下,肆意横行,告状的折子一道接着一道。渐渐地,明宪宗对他产生了猜疑和疏远,下令让他巡守边关。成化十九年,明宪宗以汪直与总兵许宁不合,影响边关戍守为借口,把他直接贬到南京御马监。汪直从此失势,他从权力的巅峰一下子跌落到了谷底。
值得一提的是,汪直被调离后的第二年,明军便在大同吃了败仗,死伤数千人,差点丢掉了大同。有人假设说,如果汪直不被调离,军事才能出众的他,有可能挽回这次败局。
纵观汪直的一生,既做过大奸大恶之事,又战功赫赫,宽宏大量。其实,他的为所欲为,只是皇权的延伸与滥用,一旦膨胀到极点,皇帝就会断然收回。因此,他终究不过是皇帝手中的一粒棋子,起起落落,由不得自己,一切都是主子说了算。
《如何评价明朝权宦汪直
如何看待明朝的壬寅宫变?
对于“起义”这两个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纵观过去,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次起义,而发起起义的理由也是多种多样,我们所熟知的起义大多是为了拨乱反正,或是为了反抗暴政。除此以外,历史上还曾发生过许多非常特殊的起义,比如明朝的壬寅宫变——由十几个宫女密谋杀害皇帝,这也是中国历史记载中绝无仅有的一起宫女起义。
柔弱不堪并且社会地位低下的宫女为何会有勇气去刺杀皇帝呢?这次宫变的参与者真的只有那十几个宫女吗?这次宫变又给明朝的命运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下面就由笔者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壬寅宫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嘉靖二十一年10月21日的晚上,嘉靖帝宿在了宠妃曹氏的寝宫中,深夜里睡得正熟的他,恐怕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即将在皇宫内院中半条腿踏入鬼门关。在这个夜晚,一群宫女按照计划好的那样悄悄走到皇帝的床边,企图用绳子勒死这个“昏君”。
她们事先已经安排好了,拉绳子的、按四肢的、捂嘴巴的都已就位,眼看着嘉靖即将命丧黄泉,却没想到绳子打结导致刺杀失手,没能成功勒死皇帝。眼见一计不成,宫女们纷纷取下自己的发簪,准备将嘉靖帝刺死,但依旧失败了。
就在这时,一个宫女见皇帝一直死不成,开始害怕,认为皇帝根本不是一般人,于是跑去坤宁宫将此事告诉了皇后。
皇后听说后立马前去救驾,而刺杀皇帝的宫女们在逃跑后也被一一抓回。嘉靖帝大难不死后龙颜大怒,一连杀掉了端妃、宁嫔等几乎所有与此事有关的人。这就是壬寅宫变的始末。
一、宫女受虐说:
这也是最浅显、最广泛的一种说法。嘉靖帝虽说早期励精图治,做出过一些耀眼成绩,但后来贪恋美色,身体逐渐亏空后又沉迷于求道炼丹,做出过不少荒唐事。
比如为了采集炼制丹药所需的处女经血,嘉靖帝大量召集年轻少女入宫供自己采用经血。同时采集经血需要保持这些少女的“洁净”,于是每当她们到了经期的时候就不能正常进食,只能吃些桑叶、露水之类的充充饥。这对宫女们来说也是莫大的羞辱和折磨,最后产生鱼死网破之念也不难理解。
还有说法是嘉靖帝性格暴虐,喜欢责罚宫人,朝鲜的《李朝中宗实录》就有如下记载:
“若有微过,(朱厚熜)辄加棰楚,因此殒命者多至二百人。”
连国外都有所耳闻,可见宫女们过得有多凄惨。另外,当时皇宫中的宫女数量不过上千,被虐待致死就有两百,再加上没有被提及的伤者,数目令人心惊。
还有一点,嘉靖年间的宫女虽多,但许多都是官府强行送入宫中的,并非女孩们的本人意愿。被强制进宫为仆、失去自由,还要遭受非人的折磨,这样想来壬寅宫变实为宫女反抗嘉靖而设计的说法非常符合常理。
二、妃嫔内斗说:
前面说到嘉靖帝宠爱端妃,而且他还是在端妃的宫中遇刺的,这就足够引人浮想联翩了。除了端妃,嘉靖还有位涉及此案被牵连的妃子:宁嫔。
说到宁嫔,据说她与端妃素来不睦,但奈何端妃得宠,宁嫔还被端妃在皇帝面前穿过小鞋,导致其被嘉靖帝责罚。于是有人便指出,会不会是宁嫔嫉妒端妃故意制造事端,顺便还栽赃了端妃一番?
不过这个说法并不是很有说服力,因为宁嫔作为后妃,且不说她有没有这个胆子,她的背后还有母族,一旦她在后宫出事就极有可能连累自己的家人,为了争风吃醋就不顾身后事去谋杀皇帝实在是有些牵强。
与其说是宁嫔因嫉妒而策划了此案,不如说是因为端妃受宠,皇帝去她那的次数比较频繁,于是宫女们就干脆将刺杀计划定在了此处,这样一来事件恰好就发生在了端妃宫中。
而宁嫔为了打击报复便顺水推舟污蔑端妃,皇后虽然知道宁嫔意图,但也因端妃受宠而对其早有忌惮,因此并没有阻止,顺便还将宁嫔一并打击赐死。
巧合的是,在壬寅宫变事发五年后,皇后宫中起火,嘉靖帝还阻止宫人前去救火,最后皇后被烧死。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嘉靖帝知道皇后在壬寅宫变中故意陷害自己的爱妃后实施的报复,甚至怀疑火就是嘉靖帝所放。
三、派系争端说:
我们在观看许多古装影视作品时,经常会在剧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帝王后宫与前朝政治息息相关。虽然这种观点有夸张的成分在,但也并不是毫无依据的,毕竟后宫中许多嫔妃都出身于当朝望族。
而因为这层关系,人们又联想到了前朝政治斗争,会否宁嫔、端妃等人实际上都是政治的牺牲品,是朝中有人故意想借妃嫔之手除掉皇帝呢?
说到嘉靖年间的派系斗争,就不得不提到“大礼仪”之争了。话说正德皇帝朱厚照去世以后,一没有留下继位的子嗣,二没确定继位人选。最后由太后和朝臣商议之后,兴献王之子朱厚熜被立为皇帝,朱厚熜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照理来说,嘉靖帝是过继给弘治帝朱佑樘的,算是朱佑樘的养子。但嘉靖不愿意作为养子继承大统,于是便想将自己的父亲也就是兴献王追封为皇帝。
当然,嘉靖帝的行为受到了很多朝臣的反对,但是也有不少朝臣选择支持新帝。就这样,一场涉及新皇权与旧阁权、新进士大夫与旧阁权集团、人情和天理的争斗拉开了序幕。最后胜出的是嘉靖帝一方,嘉靖十七年,朱厚熜如愿以偿将自己的父亲追封为皇帝。而同时,许多主张反对嘉靖帝的官员削职致仕。
四年后,壬寅宫变发生,两个事件发生的事件相差不远,说它们有所联系也算是有些根据。所以在很多人心目中,壬寅宫变不仅仅是一场宫女起义,其背后还有当时朝中权利角逐、派系斗争的影子。
总的来说,壬寅宫变的发生还是与嘉靖帝的专横暴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不过壬寅宫变因涉及宫廷内院,隐私性比较强,所以史料中的记载也不多,现在的说法多是由后人猜测得来的,至于具体真相究竟如何,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嘉靖怠政,朝中政局大变不管此次政变究竟是单纯的宫女起义,还是另有隐情,最后都是以失败告终,更值得注意的其实还是此事件对明朝政局的巨大影响。壬寅宫变过后,嘉靖帝开始独居西苑、潜心问道,我们都知道嘉靖帝后期二十多年没上过朝,就是从这次宫变过后开始的。
另外,嘉靖帝还认为自己大难不死是有上天庇佑,从此以后更加崇尚道教方术。而嘉靖帝的放权也导致了后来严嵩的专权积威,使得嘉靖朝政开始由盛转衰。
这次宫女起义虽然没能成功,但是也给了那些自视甚高的权贵们一份警示,还向同样生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同伴们传递了一份鼓励。
这个例子也说明了:在面对残酷暴虐的现实之时,不论是哪个阶级,都有可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来奋起反抗,干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来。细细想来,古今中外所发生的那些起义大多也都印证了这个道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