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裴注可信吗 如果可信,为什么有人说“注之所载,皆寿书之弃馀”

发布时间: 2021-05-20 09:15:5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2

裴松之为三国志注,可靠吗很矛盾,东汉末三国时期,有庞统这么个人物,三国演义也有,而且被称为凤雏,n可是正史无记载,裴松之的注,却...

三国志裴注可信吗 如果可信,为什么有人说“注之所载,皆寿书之弃馀”

裴松之为三国志注 可靠吗

很矛盾 东汉末三国时期 有庞统这么个人物 三国演义也有 而且被称为凤雏 n可是正史无记载 裴松之的注 却有
正史不已蜀为正统 陈寿本人见识有限 作为史学家他虽可以著书立著 但是由于不能受到诸葛亮的重用一直对蜀心存不满 蜀降后 著《三国志》 今天来看 其内容多有偏颇 但所幸 正史较为完善

裴注三国 重点是补阙和纠谬 “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纳,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忘;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所以 裴注 是为了完善三国这段历史 并没有可不可靠这一说法
手打 希望可以帮到你
庞统确有其人... 于诸葛亮还是亲戚呢,,诸葛亮他姐嫁到庞家!!! 考刘备传,孔明转,会发现确有其人... 再说没有他,刘备怎么取西蜀
大概被正史忽略了吧 正史记载也不全 少数服从多数

裴松之注三国志的概述

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所以裴注不仅解释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于补充原书记载的遗漏和纠正错误。同一事几家记述不同的,他都收录进来,以备参考。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评论;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加以批评。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由此许多《三国志》中失载的历史事实得以保存。裴注中也有运用传统注释方法的地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初意似亦欲如应劭之注《汉书》,考究训诂,引证故实。……盖欲为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欲删弃,故或详或略,或有或无,亦颇为例不纯。”侯康说:“至于笺注名物,训释文义,裴注间而有之而不详,盖非其宗旨所存。” 杨翼骧先生在《裴松之》一文中将这部分裴注归纳为字音、文义、校勘、名物、地理、典故若干类。他认为:“作注的目的主要是增广事实,而这一类的批注不过是附带的工作”。他注《三国志》的重点是补阙和纠谬。正如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所说:“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纳,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忘;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裴注的最大特点,就是广采博引,极大地丰富了原书的内容。特别是他所引用的原始材料今天大部分已经亡佚,幸而保留在裴注中,因而史料价值就非常珍贵。我们在读《三国志》时,一定要把裴松之的注文当作正文来读。 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裴松之注《三国志》的评价:“宋元嘉中,裴松之受诏为注,所注杂引诸书,亦时下己意。综其大致约有六端: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其中往往嗜奇爱博,颇伤芜杂。然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厓略。又多首尾完具,不似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皆翦裁割裂之文。故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於陈寿本书焉。”这个归纳是准确的。但又说:“其初意似亦欲如应劭之注汉书,考究训诂,引证故实。……欲为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欲删弃,故或详或略,或有或无。”这话毫无证据,只能认为撰提要者的臆测之辞罢了。裴注为史书注释开辟了新的广阔道路。
针对当时史书“疏略寡要”、“时有脱漏”的问题,裴氏将补阙列为第一项,主要补记重要事件与人物。如曹操推行屯田一事,陈寿仅在《武帝纪》和《任峻传》中用50几个字略作记载,仅仅说明了“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而曹操在这一重大决策上有何认识与领导,推行中有何艰辛,推行后有何成效,陈寿则未作评叙。裴注以180字的篇幅阐明了以上问题,将屯田一事作为曹魏定国的重大国策看待,在掌握史事要领这一层面上,裴氏显然高一筹。又如诸葛亮七擒孟获一事,反映了蜀汉以“攻心为上”的和戎政策,又是进行北伐前安定后方的重要措施,陈寿一笔带过,而斐氏补充200多字,其识见亦在陈寿之上。王弼开魏晋玄学之先声,陈寿仅以23字记之。裴氏引何邵《王弼传》补其生平与学说,引孙盛《魏氏春秋》反映时人的评断,引《博物志》介绍家世,为我国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据。马钧其人其事,在《方技传》中了无涉及。裴氏以1200多字补充其生平与重大发明创造,有关指南车、翻车、连弩、发石车以及织绫机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科技生产水平,填补了科技史研究的空白。与重大事件与人物有关的重要文献亦是补阙的内容,如曹操的《明志令》、《举贤无拘品行令》、曹丕的《与吴质书》,李密的《陈情表》等,亦由裴注得以传世。
所谓备异与惩妄,是针对同说一事,而各书记载却“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之情况而言的。“并皆抄内、以备异闻”为备异,依本志或引证它书做“随违矫正”工作,为惩妄。二者往往难以截然分开。如刘备三顾茅一事,《诸葛亮传》所记情节已人所共知,但魏人鱼豢《魏略》和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所记则不同,认为是诸葛亮先拜访刘备。裴氏将两书记载均抄录于注中,可为备异;又对其说加以辨析,引《出师表》所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猬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一段,说明“非亮先诣备”这一结论,可谓惩妄。这种备异,惩妄,往往以寿书作为对比对象,再扩及到对其他史书的品评和总结。如在《魏书·文昭甄皇后传注》中,录有王沉《魏书》褒美甄后的记载,与寿书截然不同。裴氏依据《春秋》之义,认定《魏书》“崇饰虚文”,并说“推此而言,其称卞、甄诸后言行之善,皆难以实论”,从而断定“陈氏删落,良有以也”。对陈寿失误而他书正确处,亦作明确判断。如《吴书·楼玄传注》引虞博《江表传》所载楼玄自杀事,裴氏径直判断为“《江表传》所言,于理为长”。《吴书·诸葛恪传注》引胡冲《吴历》所载,裴氏判断为“《吴历》为长”。
这种评断,在论辨一条中有更多体现。论辨包括评史事与评史书两个方面,评史事者随处可见,是史家主体认识的直接表达,因与本论题关系不大,故略而不论,评论史书,则有总结同期史著优劣的史学批评的意义,是本文讨论的内容之一。裴氏对《三国志》一书的评论,既有在上表中的全面评价,又有散见于各注中的肯定或批评,是较为全面的;对同期其他史书,则多取零金碎玉式的评点,概括来看,这些评论大致可分为体例安排、叙事描写两个方面。
我国史书体例自《春秋》、《史记》后,编年、纪传两体渐趋成熟,尽管仍存在二体优劣的争论,但其体式已较固定,无需多言了。裴氏较关注的是对现有体例,尤其是做为正史的纪传体的规范化问题。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主,专传、合传较好掌握,而类传如何划分,则颇不一致。裴氏主张取“事类相从”的原则,他说:“臣松之以为列传之体,以事类相从。张子房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然汉之谋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则余无所附,故前史合之,盖其宜也。”肯定了司马迁首创“事类相从”的合理性,然后批评陈寿将非为一类的人放在一传中,有失体例。如贾诩之俦,实属“算无遗略、经权达变”的奇士,应放在善作筹划的程昱、郭嘉等人的类传中,但却放在了德智两全有王佐之风的二荀(荀彧荀攸)之列,裴氏以之“失其类”,“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本质的异同,应是区分类传的第一要义。其次,行事相类亦为重要原则。如鱼豢《魏略·勇侠传》不计人物生年而按人物行事将汉末孙宾硕四人编入魏,是依据“其人接魏,事义相类”的原则处理的。对此,如果说鱼豢还仅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的话,那么,裴氏提出“事义相类”的原则,便已成为一种自觉的认识了。由实践升华为理论,再指实践,正是裴注史学意义在编纂学上的体现。
在叙事描写上,强调通顺合理,反对“语之不通”。注意容貌状写,如对荀彧之外貌,以陈寿不称述为遗憾,特引《典略》、《平原祢稀传》补充之,既反映了魏晋著文讲究人物容止风藻的时代特色,又符合了中国史学讲究形象描写的特色,还体现了裴氏对历史文学的审美要求,即生动形象的描写可使史著更具魅力,这一点同样具有史学意义。
晁公武首先涉及裴注的字数:“(裴注)博采群说,分入书中,其多过本书数倍。”(《郡斋读书志》卷二)在清代武英殿刻本《三国志》中,李龙官等在校刊识语中更为具体地指出“裴松之注更三倍于正文”。20世纪70年代初,黄大受据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的殿本统计,陈寿本书为350,833字,裴注为322,643字(《三国志及裴注字数统计表》,载《三国志选注》,台北中正书局,1972年版卷首。转引自吴金华《三国志丛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95页)。王廷洽根据中华书局陈乃乾校点本统计出《三国志》为366,657字,裴注为320,799字(《略谈〈三国志〉与裴注的数量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年第3期)。吴金华据百衲本统计,陈寿本书为368,039字,裴注为322,171字(《三国志校诂?附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崔曙庭根据金陵活字本统计,《三国志》为367,327宇,裴注为320,805字(《〈三国志〉本文确实多于裴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如果以上述统计最少的《三国志》与统计最多的裴注字数比较,《三国志》也比裴注多38,014字,即便裴注中尚有佚文或混入正文,也不可能达到数倍于本书的文字。张子侠则认为:“《三国志》的版本和流传的经过极为复杂,既有文字脱漏问题,也有注文混入正文的现象,因而正文与注文孰多孰少不能轻下结论。”(《〈三国志〉裴注研究三题》,《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2期)。
明以前人若王通、刘知几都讥其繁芜,叶适至认为“注之所载,皆寿书之弃余”(文献通考一九一)。清代学者虽然推崇裴注,但也有人指责他有的应注而不注,有的不应注而注,引书有改字等等(见赵翼陔余业考六、四库提要四五及卢文弨的批注)。其实这些都是小缺点,并不能因此掩没它的长处。裴注引用的魏、晋人著作多至二百十种,著录在隋书经籍志中的已经不到四分之三,唐、宋以后就十不存一了。而且裴注所引的材料,都首尾完整,尽管说它“繁芜”,说它“寿之弃余”,单就保存古代资料这一点说,也是值得重视的。
由于裴注引书具有较高的文献学价值,因此裴注引书数量和书目的考证成了裴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分歧最大的问题。钱大昕统计裴注引书“凡百四十余种,其与史学无涉者不在数内”,所列书名144种(《廿二史考异》卷十五)。赵翼统计裴注引书“凡〔百〕五十余种”,所列书名151种,亦为史部类数目(《廿二史札记》卷六)。赵绍祖统计裴注引书“凡一百八十余种”,另外,引诸经及诸子字书“又四十余种”(《读书偶记》卷六)。钱大昭以时代,地理,人物,官制,类书,文章,别集,家传,别传为类,统计裴注引书160余种(《三国志辨疑》)。沈家本将裴注引书“依《隋书 经籍志》之例分为四部:计经部廿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廿三家,集部廿三家,凡二百十家”(《三国志注引书目》)。王钟翰统计“裴氏注记所引诸书名,凡二百四五十种”,并按钱大昭的分类列书名256种(《三国志裴注考证》,载《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五卷,1945年)。王祖彝除“诸家评论与裴氏自注,傅子,袁子,孙盛,习凿齿等论注以及引古书为诠释者不计”外,统计“裴注征引之书凡百五十六种”(《三国志人名录?裴注引用书目》,商务印书馆,1956年)。马念祖统计裴注引书“二百零三种”(《水经注等八种古籍引用书目汇编》,中华书局,1959年)。杨翼骧统计“以裴氏所引书目全部而言,为二百一十余种;若除去关于诠释文字及评论方面的,则为一百五十余种”(《裴松之与〈三国志注〉》,《历史教学》1963年第2期)。高秀英,杨济安统计裴注引书203种(《三国志人名索引裴注引书索引》,中华书局,1980年)。陈垣统计裴注“所引书在二百三十种以上”(《三国志注引书目》,载《中国古代史论丛》第七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331页)。王树民对赵翼的“裴松之三国志注”条裴注引书进行了部分考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2002年修订版)。周国林统计裴注引用书目为224种,其中“用于笺释名物训诂音义的先秦至东汉中期著作及其为之作注的和文字训诂方面的著作共四十余种,用于补阙备异惩妄论辩方面的汉末迄晋著作共一百八十余种”(《裴松之〈三国志注〉引书考》,载《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高振铎统计“裴松之注《三国志》共引书二百三十六种”(《裴注〈三国志〉引书考订--兼评〈廿二史札记校证〉》,《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虞万里统计裴注引书“二百三十五种”(《〈三国志〉裴注引书新考》,《温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伍野春统计裴注引书凡229种,“另有十则未注明出处”(《裴松之评传》,第250页)。张子侠统计“裴氏共引书二百二十七种”。高敏曾与人合作《〈三国志〉裴注引书考》一文,统计引书达二百四五十种(《〈三国志〉说略》,载《经史说略?二十五史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第87页)。
元嘉六年(公元429年)奉宋文帝命完成对《三国志》作注释,以补缺、备异、惩妄、论辩等为宗旨,博采群书一百四十馀种,保存大量史料,注文较正文多出三倍,开创了作注的新例。

<<三国志>>可信吗

<<三国志>>可信吗?我看了<<三国志>>很多遍,其中很多问题不能明白,三国时期真的有禅让皇位吗?我觉得不太可能,社会都发展到了那个程度,还会像很久以前一样有禅让皇位吗?陈寿是晋臣,他当时写三国敢象司马迁一样揭幕自己皇帝的不是吗?
不可信
啊陈寿是晋臣有的事他都不敢写啊
三国志为亲眼所见+道听途说
我觉的想真正理解历史
去看品三国吧
易中天讲的也不错
大白话
但是慢慢品位
三国被他说的不能再透勒
了解三国
不能看几本书下定论
要找史书
毕竟三国时间才90年
而且统一的是司马家
各家学派都会各有一词
有的说诸葛亮打仗厉害
放屁
他就是一个外交家
他要是是个军事家
那世界上没有不是军事家的勒
说周朗心狭隘
他心比诸葛亮还大
所以
要从各各列传
各各史书找答案
三国志是年代比较近的时候写的,所以可靠,但是也可能作假,总之有七分实
历史是我们现在对过去的一种认知,这认知是通过一些所谓的证据推断的。我的观点是不必追究,只须从中借鉴就行了。
大多是真的

《裴注三国志 卷五 魏书五》译文!

谁有下段文字的译文啊。急求??(谁能回答追加分)rn rn 原文: 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人,明帝母,汉太保甄邯后也,世吏二千石。父逸,上蔡令。后三岁失父。【魏书曰:逸娶常山张氏,生三男五女:长男豫,早终;次俨,举孝廉,大将军掾、曲梁长;次尧,举孝廉;长女姜,次脱,次道,次荣,次即后。后以汉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生。每寝寐,家中仿佛见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常共怪之。逸薨,加号慕,内外益奇之。后相者刘良相后及诸子,良指后曰:“此女贵乃不可言。”后自少至长,不好戏弄。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观之,后独不行。诸姊怪问之,后答言:“此岂女人之所观邪?”rn 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兄谓后言:“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后答言:“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后天下兵乱,加以饥馑,百姓皆卖金银珠玉宝物,时后家大有储谷,颇以买之。后年十馀岁,白母曰:“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举家称善,即从后言。【魏略曰:后年十四,丧中兄俨,悲哀过制,事寡嫂谦敬,事处其劳,拊养俨子,慈爱甚笃。后母性严,待诸妇有常,后数谏母:“兄不幸早终,嫂年少守节,顾留一子,以大义言之,待之当如妇,爱之宜如女。”母感后言流涕,便令后与嫂共止,寝息坐起常相随,恩爱益密。】rn 建安中,袁绍为中子熙纳之。熙出为幽州,后留养姑。及冀州平,文帝纳后于邺,有宠,生明帝及东乡公主。【魏略曰:熙出在幽州,后留侍姑。及邺城破,绍妻及后共坐皇堂上。文帝入绍舍,见绍妻及后,后怖,以头伏姑膝上,绍妻两手自搏。文帝谓曰:“刘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妇举头!”姑乃捧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太祖闻其意,遂为迎取。世语曰:太祖下邺,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之,刘答“是熙妻”,顾揽发髻,以巾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后“不忧死矣”!遂见纳,有宠。
5.引导学生探究各自然段和为学的关系,提问、讨论的方法。
(1)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明确:开头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着“人之为学”;“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中的一个方面。这样就由泛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同时用两个设问句式,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显然是为了突出“为学”的主题。论证均从正反两方面作答,鲜明对比,揭示了“易”、“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阐发的道理更为深刻。
(2) “蜀鄙二僧”的故事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明确:“蜀鄙二僧”的故事中,“蜀鄙”点出了二僧住于四川的边远地区,交通闭塞。想到千里之外的南海,须经过千山万水,真是具有极大的困难。贫富两和尚同时面对这样的客观难题,然而他们所持的态度截然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贫和尚问富和尚“吾欲之南海,何如?”富和尚则反问“子何恃而往?”表示极大的怀疑。贫和尚说“吾一瓶一钵足矣”,一个“足”字表现出贫和尚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敢于实践的精神。然而,富和尚第二次问“子何恃而往?”在嘲讽他人中,充分表现了在困难面前强调客观
一、导入
1、教师讲述寒号鸟的故事,请学生思考寒号鸟为什么最终冻死了?
——光说(想)不干
2、寒号鸟空有垒窝的志向,没有垒窝的实际行动,最终落得冻死的下场,那么我们人类之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请翻开书本P125,读一读课文《为学》,在文中找一找。
板书出示课题为学
二、朗读课文,检查预习。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三、读二僧故事,理解内容
1、课文中有没有向我们提供寒号鸟式的人物?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1)为什么说富者是一个寒号鸟式的人物?
富者空立南下志向数年,却缺乏实际行动,终于“之南海”成为纸上谈兵。
(2)富者有钱,有能力“买舟而下”,他为什么迟迟按兵不动呢?
畏惧前去南海路上的艰难困苦。一路风尘仆仆,舟车劳顿,不如在家安享清闲安逸。富者有志向,但不坚定的志向,过于强调外在的客观条件,所以,他也下部了决心去做。
2、相对富者来说,贫者的举动就值得我们推崇了。看看贫者是怎么做的。贫者和富者不同在哪里?
贫者想到了,就马上要去实施行动,他注重的是自身的主观努力,决心很大,所以,行动也很迅速。
2、 设问:文章叙述故事时花了大量的笔墨详写他们的对话,而没有一句写贫僧怎样克服旅途中的种种困难。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于突出“立志”的重要。通过贫富二僧的对话,生动地反映出他们的决心是不同的。“一瓶一钵足矣”,可见贫僧尽管条件极差,但决心很大。而富僧的“子何恃而往?”反复出现,出现时的语气不同,既写出了他对贫僧的怀疑和讥讽,也说明他缺乏立志的勇气。同时还造成一种悬念在:贫僧究竟能否成功?接着就写出他“自南海还”,写出了成功的结果,自然就包含着克服困难的种种艰辛。这样劝导人无声色之厉,平易质朴,语重心长,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
3、这个故事的启示:面对困难,关键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所在:知难而进,勇于实践。

参考资料: 综合 - -
5.引导学生探究各自然段和为学的关系,提问、讨论的方法。
(1)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明确:开头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着“人之为学”;“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中的一个方面。这样就由泛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同时用两个设问句式,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显然是为了突出“为学”的主题。论证均从正反两方面作答,鲜明对比,揭示了“易”、“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阐发的道理更为深刻。
(2) “蜀鄙二僧”的故事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明确:“蜀鄙二僧”的故事中,“蜀鄙”点出了二僧住于四川的边远地区,交通闭塞。想到千里之外的南海,须经过千山万水,真是具有极大的困难。贫富两和尚同时面对这样的客观难题,然而他们所持的态度截然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贫和尚问富和尚“吾欲之南海,何如?”富和尚则反问“子何恃而往?”表示极大的怀疑。贫和尚说“吾一瓶一钵足矣”,一个“足”字表现出贫和尚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敢于实践的精神。然而,富和尚第二次问“子何恃而往?”在嘲讽他人中,充分表现了在困难面前强调客观
一、导入
1、教师讲述寒号鸟的故事,请学生思考寒号鸟为什么最终冻死了?
——光说(想)不干
2、寒号鸟空有垒窝的志向,没有垒窝的实际行动,最终落得冻死的下场,那么我们人类之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请翻开书本P125,读一读课文《为学》,在文中找一找。
板书出示课题为学
二、朗读课文,检查预习。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三、读二僧故事,理解内容
1、课文中有没有向我们提供寒号鸟式的人物?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1)为什么说富者是一个寒号鸟式的人物?
富者空立南下志向数年,却缺乏实际行动,终于“之南海”成为纸上谈兵。
(2)富者有钱,有能力“买舟而下”,他为什么迟迟按兵不动呢?
畏惧前去南海路上的艰难困苦。一路风尘仆仆,舟车劳顿,不如在家安享清闲安逸。富者有志向,但不坚定的志向,过于强调外在的客观条件,所以,他也下部了决心去做。
1、相对富者来说,贫者的举动就值得我们推崇了。看看贫者是怎么做的。贫者和富者不同在哪里?
贫者想到了,就马上要去实施行动,他注重的是自身的主观努力,决心很大,所以,行动也很迅速。
2、 设问:文章叙述故事时花了大量的笔墨详写他们的对话,而没有一句写贫僧怎样克服旅途中的种种困难。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于突出“立志”的重要。通过贫富二僧的对话,生动地反映出他们的决心是不同的。“一瓶一钵足矣”,可见贫僧尽管条件极差,但决心很大。而富僧的“子何恃而往?”反复出现,出现时的语气不同,既写出了他对贫僧的怀疑和讥讽,也说明他缺乏立志的勇气。同时还造成一种悬念在:贫僧究竟能否成功?接着就写出他“自南海还”,写出了成功的结果,自然就包含着克服困难的种种艰辛。这样劝导人无声色之厉,平易质朴,语重心长,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

请选择我,谢谢
原文: 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人,明帝母,汉太保甄邯后也,世吏二千石。父逸,上蔡令。后三岁失父。【魏书曰:逸娶常山张氏,生三男五女:长男豫,早终;次俨,举孝廉,大将军掾、曲梁长;次尧,举孝廉;长女姜,次脱,次道,次荣,次即后。后以汉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生。每寝寐,家中仿佛见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常共怪之。逸薨,加号慕,内外益奇之。后相者刘良相后及诸子,良指后曰:“此女贵乃不可言。”后自少至长,不好戏弄。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观之,后独不行。诸姊怪问之,后答言:“此岂女人之所观邪?”
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兄谓后言:“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后答言:“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后天下兵乱,加以饥馑,百姓皆卖金银珠玉宝物,时后家大有储谷,颇以买之。后年十馀岁,白母曰:“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举家称善,即从后言。【魏略曰:后年十四,丧中兄俨,悲哀过制,事寡嫂谦敬,事处其劳,拊养俨子,慈爱甚笃。后母性严,待诸妇有常,后数谏母:“兄不幸早终,嫂年少守节,顾留一子,以大义言之,待之当如妇,爱之宜如女。”母感后言流涕,便令后与嫂共止,寝息坐起常相随,恩爱益密。】
建安中,袁绍为中子熙纳之。熙出为幽州,后留养姑。及冀州平,文帝纳后于邺,有宠,生明帝及东乡公主。【魏略曰:熙出在幽州,后留侍姑。及邺城破,绍妻及后共坐皇堂上。文帝入绍舍,见绍妻及后,后怖,以头伏姑膝上,绍妻两手自搏。文帝谓曰:“刘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妇举头!”姑乃捧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太祖闻其意,遂为迎取。世语曰:太祖下邺,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之,刘答“是熙妻”,顾揽发髻,以巾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后“不忧死矣”!遂见纳,有宠。
问题补充:不可为念,而后颜色更盛,何也?”后笑答之曰:“【讳】睿等自随夫人,我当何忧!”后之贤明以礼自持如此。】延康元年正月,文帝即王位,六月,南征,后留邺。黄初元年十月,帝践阼。践阼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魏书曰:有司奏建长秋宫,帝玺书迎后,诣行在所,后上表曰:“妾闻先代之兴,所以飨国久长,垂祚后嗣,无不由后妃焉。故必审选其人,以兴内教。令践阼之初,诚宜登进贤淑,统理六宫。妾自省愚陋,不任粢盛之事,加以寝疾,敢守微志。”玺书三至而后三让,言甚恳切。时盛暑,帝欲须秋凉乃更迎后。会后疾遂笃,夏六月丁卯,崩于邺。帝哀痛咨嗟,策赠皇后玺绶。臣松之以为春秋之义,内大恶讳,小恶不书。文帝之不立甄氏,及加杀害,事有明审。魏史若以为大恶邪,则宜隐而不言,若谓为小恶邪,则不应假为之辞,而崇饰虚文乃至於是,异乎所闻於旧史。推此而言,其称卞、甄诸后言行之善,皆难以实论。陈氏删落,良有以也。】

(PS:这篇文章太长了。还没有完。先这么多吧。麻烦大家了。)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都有哪些差别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到底有什么区别,其实答案很简单,一个是正史,一个是小说

本来这么简单的事情无需劳师动众发帖来解释,不过我更想说的是这个问题背后的含义

大家看其他小说,根本就不把它当成真实,知道那是虚构的,但为什么天下的人都觉得三国演义说的都是

历史事件呢?大家谈起来,好像孔明借东风,木牛流马等都是真人真事,说得眉飞色舞。关键是我觉得三

国演义写得太传神了,而且跟着正史去走,所以能达到这种以假乱真的境界。过去三国志由于太深奥,所

以只流传于上流社会高级知识分子之中,如果没有三国演义,现在蛊惑仔恐怕拜的不是关公,而是其他神

佛了。更难得的是,里面蕴含着很多的谋略,例如苦肉计、连环计、美人计、反间计等等。当年清兵入关

靠的就是一本三国演义,毛主席在战争年代,随身带着的也是三国演义,可见其参考价值之高!现在日本

人研究中国,也是从三国演义着手。大家很多都玩过光荣的三国志吧,对三国的把握我觉得比很多中国人

都准确,实在让人汗颜~~~

不过演义终究是演义,不是正史,我们也不要太迷信了。那么三国志里面的东西应该是真的吧,我可以

告诉大家,也不全是。大家千万不要太迷信史书上面写的东西,因为这些都是由人根据资料写出来的

其准确性不可能达到100%,如果史书都是完全正确,那还要历史学家干什么?历史学家就是从资料

中分析历史记载的正确性,纠正历史和研究历史。例如太史公司马迁对秦始王不满,就把他母亲写成

一个风骚的妓女,一点都不客观。现在电视上面也是按照这些描述演的,大家看这也不觉得什么,因为

秦始王他母亲风不风骚已经无关痛痒了,呵呵

现代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大家不知道都有没有看过雷锋日记,我感觉并不像真的,反而写作风格很像

当时的作家的风格,说的东西也很难让人尽信,什么看病回来去工地帮忙,回来一下别人就敲锣打鼓

前来感谢,工地完工了?还有很多很多,不过也是无所谓了,毕竟大家相信这些事情还是很有好处的

就如大家喜欢说关羽刮骨疗毒,诸葛亮七擒七纵一样,到底有没有这么一回事,管他那么多干啥~~

陈寿《三国志》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很多不同只处~~~演义版本毕竟是小说,加了不少个人修改,大家,应该知道《三国志》是我们中国真正的三国时代的故事,不过陈寿《三国志》的文言文看了也够呛~~以下说点我所发现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几点冲突,挺有意思的。。。
关于 桃园三结义——《三国志》上没有关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义的记载,只是说他们恩若兄弟;
三英战吕布——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人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关于关羽的英雄事迹:
温酒斩华雄——此乃江东猛虎孙坚所为; 徐州诛车胄——此乃刘备所为; 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所为。过五关,斩六将——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古城斩蔡阳——此亦乃刘备所为; 华容放曹——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关羽并未和黄忠发生战斗。单刀赴会——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实乃鲁肃单刀会关羽,“单刀”乃军士之佩刀;水淹七军——此乃天灾人祸,非人谋; 刮骨疗伤——此时华佗已经死了两年,因此并非华佗所为,似乎只是一般的军医所为; 麦城凛然拒降——孙权使人劝降,关羽诈降,在城头虚插旌旗,从别门撤退,被吕蒙算到,半路截杀之。至于,追命吕蒙,玉泉显圣等,不用说也知道是子虚乌有,乱搞封建迷信。。不多说。综观《三国演义》关羽之壮举,也就斩颜良是史实,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
诸葛亮 用兵如神——历史上的诸葛亮善于内政治理,用兵并非其所长,可通过下面事实说明;
火烧博望坡——此乃刘备所为,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草船借箭——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 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赤壁之战——只有智激孙权是史实,其它诸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三气周瑜——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七擒孟获——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孟获后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并非武将; 六出祁山——诸葛亮只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空城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后出师表》——乃后人之做,并非诸葛亮所作; 木牛流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 综观《三国演义》诸葛亮之事迹,仅三顾茅庐是史实,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鞭打督邮——此乃刘备所为,非张飞; 猛张飞——张飞是世家子弟,不但擅长书画,而且喜欢结交文士,也是文武双全的帅才。
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刘备和诸葛亮、徐庶等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于是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可见并无曹操伪书之计和徐庶‘走马荐诸葛’之事。
张松献地图——刘备入蜀,拉拢法正与张松,并询问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西蜀地形图》;而并非凤雏死前献地图。
关于马腾——马腾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马,不但没有参加讨董联盟,而且还帮助董卓镇守长安。至于马腾之死,并非马腾谋诛曹操被杀,马超起兵报仇,而是马超起兵反曹,所以马腾被杀。可见是罗贯中为了借此描写曹操之奸雄之见。
另外还有些人物,也很不妥,关羽的儿子——关平是关羽的亲生长子;关兴是文官,年轻的时候就死了;关索乃虚构人物;关羽还有一女,相传叫银屏,嫁与李恢之子。顺便说一下张苞,他还为成年就夭折了; 赤兔马和周仓——赤兔马确为吕布所骑,但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还有就是演义中声称骑赤兔马的人多半都不能驾之,均被落马,唯有吕布和关羽两英雄能用,为何吕布手下侯成在出卖吕布后能骑上???这不很矛盾?))周仓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似乎是个虚构的人物。
从年龄上,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失实上从大到小的排列是,曹操→吕布→赵云→关羽→刘备→张飞→鲁肃→周瑜→诸葛亮→孙权→陆逊,赵云至少比刘备大二岁,赤壁之战那一年,赵云已经五十上下了;张昭比孙坚小一岁;关羽比刘备还要大一岁
在从武器上说说:青龙偃月刀——关羽的兵刃是长矛,其实吕布的兵刃也是长矛,张飞的兵刃并非丈八蛇矛,而是一般的矛。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十四处主要不同情节
三国演义七实三虚〔百分之七十为真,百分之三十虚构〕,大
部份情节依照正史结构进行,甚至照史书一字不漏抄录;少部
份天马行空,并且穿插 一些怪力乱神以吸引读者。因为此书太
红了,有人把他当圣经〔此说并不夸张,历代有相当多武将以
这本书为兵法范本,并且因此称霸一方〔如明末张献忠等〕,
甚至夺得天下〔如努尔哈赤〕,更多人把他当正
史,以为书中写得皆为真。为了避免有人虚实不分,把一般
人较易混淆的事列出来。至于像吕蒙被关羽的冤魂吓死之类的
情节明显不合乎科学,就不浪费笔墨解释。
1张飞字益德,非翼德
2华雄被孙坚所斩杀,非关羽温酒斩华雄
3马超为报父仇而反曹?
马超起兵反曹,马腾〔当时在长安任官〕因此被曹操所杀,
非曹操杀马腾,马超为报父仇而起兵。两者因果颠倒。
马超不顾爹娘死活而起兵?请看详细的前因后果:
公元208年 曹操欲南征〔即讨伐刘表等,十一月在赤壁
大败而回〕。为了怕马腾捣乱,於是劝诱他到中央任官〔卫
尉〕。长子马超被任命为偏将军,留在关中的槐里〔陕西兴
平市〕继续带领父亲的旧部属,马腾家族则全部迁到邺城 。
公元211年 曹操派锺繇讨伐汉中张鲁,命令夏侯渊率军
会师。这极可能是曹操的计谋,因为攻伐汉中,大军须经过
关中,关中诸侯必疑心而起兵反抗,高柔曾劝告曹操,曹操
的智商也不可能不明了,所以曹操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以伐汉中为名,激诱关中起兵反抗〕”。关中诸侯基本上
受到朝廷册封,曹操不能平白无故出兵征讨。所以关中的马
超、韩遂等一如曹操所愿的出兵反抗时,曹操也就名正言顺
的“讨伐逆贼”。9月,操以离间计大败马、韩联军。
公元212年 五月,曹操杀马腾,屠三族〔三族:父族、
母族、妻族〕〔此举是为了报复马超在去年起兵抗曹。三国
演义说马腾奉衣带诏欲谋刺曹操被杀,不合史实〕。
公元213年 马超再度兵败投靠张鲁。张鲁欲把女儿嫁给
他,有人警告说:「有一种人连爹娘都不爱,怎能爱别人?
」张鲁打消念头。
总结:
马超会起兵可说是曹操一手策划的阴谋,所以评定马超「不
爱爹娘」实在有失公平。马腾在正史上是一个投机份子,东
汉末年时就一直叛服无常,常趁乱攻击地方。曹操明里推举
他到中央任官,实际上是挟持掌控他,并牵制马超。所以马
腾将全族内迁到到曹操的地盘,就注定是悲剧上演的开始。
曹操先激起马超的反抗,再藉此诛杀马腾叁族,所以悲剧的
幕后超级大导演为曹操,副导演为无知的马腾,马超只能算
是可怜的配角。
4 曹操逃亡时被捉,结果中牟县令放他走,此县令并非陈宫。
5 被丑化的周瑜、鲁肃
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中曹操被丑化得最厉害,其实周瑜所受
的委屈不亚於曹操。周瑜在正史中是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
才,甚至连相貌也一表人才;赤壁之大捷可说是他一手导演
的杰作。可是三国演义为了强化孔明的智慧,把周瑜描写成
心眼狭小、工於心计的武将,把鲁肃刻划成唯唯诺诺,鲁钝
且耳根软的人物。孔明叁气周瑜在正史并没有提到,周瑜面
临曹操数十万大军,非常需要刘备的二万兵力帮助,不可能
动不动就要谋杀孔明。我们在欣赏三国演义精采的情节时,
也要了解历史真实的面貌。
6 赵云当阳救幼主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字子龙〕在当阳县长坂。长坂为地名,
不是山丘名,三国演义说成长坂坡,是不正确的。〕单骑冲
入曹操数十万大军中,在怀抱阿斗〔刘禅〕的情况下,不但
杀出重围,还干掉了曹军五十多员大将,
连曹操都看得目瞪口呆。这被公认为三国演义最精采的片段
之一。赵子龙因为单骑救幼主这场惊天动地的个人秀,经常
蝉连三国最具魅力的英雄榜首。
现在让我们看看正史的描述:
「先主〔刘备〕为曹公〔曹操〕所追於当阳长坂,弃妻子南
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刘禅〕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 母也,皆得免难。迁〔升〕为牙门将军。」〔叁国志赵云传
〕。
资治通鉴只提到:
有人告诉刘备说:「赵云已经向北逃走〔义思就是降曹〕
」刘备把手戟掷过去,说:「赵云绝对不会抛弃我。」不久
,赵云抱着刘禅归来。〔柏阳版资治通鉴〕
两本书对这一段经过都写得很简略,这并不令人意外,正史
连决定三国鼎立的赤壁之战经过也只是寥寥数语带过,〔中
国史书一般都不详述战争经过〕陈寿的叁国志更是以“内容
简略”出名。
三国志提到赵云因此被升为牙门将军,这证明他在当时的表
现值得赞扬。当然,单枪匹马冲入敌方阵营中,在重重包围
下,不但救出婴孩,还杀了五十多名大将,似乎浪漫过了头
。三国演义的确用夸张的写法描述这段英雄史,不过很多人
却不忌讳把它当真,理由如下:
1. 赵云武艺过人,人尽皆知〔正史提到:孔明第一次北伐失
利撤退,赵云在子午谷走在部队后面亲自断后,军资因此
几乎没有任何损失〕。即使在怀抱阿斗的情况下,杀了五
十几员魏将并不夸张。
2. 曹操率数十万大军南征,但是只以五千轻骑日夜追杀刘备
部队,两军相遇,刘备溃逃,曹操军队掠夺被丢弃的军资
和俘虏随军南逃的百姓,所以各部队各自为政,乱成一团
。赵云如果是冲入数十万军容严整的敌军,又能安然逃脱
,那三国演义百分之百会被城主归类为科幻小说。如果对
方是有如土匪到处掠夺,散成一片的五千兵马,赵云单骑
救主,又能轰轰烈烈地安返,就一点也不夸张了。
顺便提一提此段剧情的相关人物:
7 徐庶降曹的原因
徐庶的母亲在当阳也被俘虏,於是指着心向刘备说:「我和
将军共建霸业,全靠此方寸之地。而今娘亲失踪,方寸已乱
〔成语:方寸大乱〔形容内心或脑袋一团乱〕的由来〕,留
在这里对你没有帮助,请就此别去。」於是投奔曹操。三国
演义说徐庶因为曹操在南征之前就捉了徐庶的母亲,并且伪
造书信,诱骗他到曹营。这和正史不合。刘备阵营似乎很体
谅徐庶的离去,诸葛亮在益州时就公开称赞过徐庶。
8 糜夫人伤重跳井自杀?赵云推倒土墙盖井?
三国演义提到:糜夫人因为伤重不想连累别人,把阿斗托付
给赵云后,就投井自杀。赵云悲伤之馀,推倒土墙掩盖水井
,以免糜夫人的□体受辱。正史记载刘备两个老婆〔指甘夫
人和糜夫人,孙权之妹是在赤壁战后才过门〕在当阳皆安然
无恙。所以也没有赵云推倒土墙盖井之事。
9 张飞在长坂桥扬威?
张飞在长坂据水断桥〔拆除桥梁,据守河岸〕,曹操大军因
畏惧而不敢前进。这一段在正史有记载。不过三国演义提到
:张飞在桥上大吼,曹军夏候杰因此肝胆俱裂被吓死。这当
然是小说的夸张写法,以常理来推断是不太可能。现在的长坂
并没有叫做长坂桥的桥梁,所以张飞据守的桥梁应该是座
名不见经传的小桥梁。
10 小丑蒋干的真面目
蒋干绝非三国演义所描述的那样痴呆,还被周瑜耍的团团转
。正史中的蒋干以辩才闻名当时,是个人才,又和周瑜是老
友,所以曹操派他过江当说客。周瑜明了他的来意,於是展
示美丽的侍女,珍贵的的宝物给他看,并且说:「大丈夫处
事,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
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
若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蒋干一直微笑,不说
一句和政治有关的话。回去后报告曹操,说周瑜志向远大,
不是言语所 能动摇。演义描述蒋干当说客不成,反而中计,
使得曹操误杀蔡瑁、张允。这不合史实。
11 张飞怒鞭督邮?
张飞怒鞭督邮?其实真正的肇事者是刘备。让我们看看正史
的描述:先主(刘备)讨黄巾贼有功,除(授与官职)安喜
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两
百,解绶〔系印章的丝带〕系其颈,着马柳(下民服装)弃
官亡命。(三国志 先主传)
为什麽刘备要杖打督邮,最后弃官潜逃?典略有记载这件事
的原因:朝廷下诏书要州郡淘汰一些因军功而当官的小吏,
刘备在黑名单里头。督邮到安喜县要遣散刘备,刘备知道了
便前去求见。督邮称病不见,刘备大怒,把督邮困绑於树上
,鞭杖百馀下,最后刘备逃亡。三国演义描写督邮求贿不成
处处刁难刘备,惹得张飞怒鞭督邮。把官场的丑、张飞的鲁
刘备的正,描述得丝丝入扣。虽不符合史实,不过情节铺设
相当精采,生动刻划了老实人在丑陋官场的为难和无奈。
12 关羽刮骨疗伤〔兼论华佗身亡年代〕
关羽刮骨疗伤时面不改色的事迹,在正史里头有记载。正史
并未言明是谁帮他刮骨疗伤,也没说关羽何时中毒箭使手臂
受伤。如果依叁国演义情节,关羽是在北伐攻打樊城时受伤
,那肯定不是华佗帮他刮骨疗伤,因为那个时候华佗已经不
在人世间。叁国志正史记载:曹操的爱子曹冲病危时,曹操
一直懊恼不该杀死华佗,使爱子无人可救。曹冲死於公元208
年,所以华佗早在公元208年以前就不在人世间了。关羽是在
公元219年北伐,华佗至少已死了十几年。同样的道理,曹操
死於公元220年,三国演义说曹操在病危时杀了华佗。也不符
合史实。
另据程喜霖【华陀之死及其生卒年】,华佗死於公元208年,
享年六七岁。
13 蜀汉有五虎将吗?〔再次评论赵云〕
正史从未提到蜀汉有五虎将。刘备打败曹操,占有汉中后,
封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各为前、右、左、后将军,魏延
为汉中太守,赵云并未并列其中。三国演义说赵云也被任命
为中将军,与关、张、马、黄合称为五虎将,并不符合史实
。赵云的地位类似曹操的许褚,皆为君王的侍卫官和禁军的
队长,这种职位当然是受到君王极端信赖的人才足以担任,
不过也由於职位性质,统领大军出外打仗的机率自然大为减
少,更不用谈立战功升官了。赵云少有统领大军的机会,所
以也就难以评论他的领兵作战才能。不过从正史和野史来推
断,赵云的政治思维相当不错,打仗有勇有谋,个性上又没
有关、张 二人令人不敢恭维的缺陷,刘备非常信赖他也是无
庸置疑的 ,刘备临终时,赵云是极少数被托孤的人选之一。
这样一位好人才,难怪三国演义会极力美化他,还帮他升官
实际上赵云官位并不高,年纪也比刘备还大〔项羽和刘邦也
有同样的情况。刘邦比项羽老了几十岁,但是在戏剧中,项
羽反而成为满脸胡子的老生,刘邦变成白面小生〕,都无损
中国人对他的敬仰。
顺便一提:在正史记载中,曹操就真的有五虎将。诸位猜猜
是哪五位?答案是:张辽、乐进、于禁、张合、徐晃。被列
为五虎将之中,可说是武将至高的荣誉,曹操也藉此拢络这
些人才的向心力。至於夏侯敦、夏侯渊、曹仁等人,才高功
高官大,与前五位相比毫不逊色,不过他们皆是曹操族人,
所以曹操用不着拿五虎将之名拢络他们。
14 曹真的真面目
还记得那个老是打败仗,而且看到孔明写的信就被气死的曹
真吗?三国演义为了突显孔明和曹真的接班人司马懿的智慧
,把曹真写的一无长处。曹真果真那麽没用吗?实际上刚好
相反,正史的曹真不但战功彪炳,更让诸葛亮吃了不少苦头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真的部将张合在街亭大败马谡,
使情势逆转。曹真更精确算准了诸葛亮下次会攻陈仓,所以
先派郝昭防守。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大军就是因为屡攻不下
陈仓,只好撤兵。曹真还主动率大军想要大举攻蜀,结果因
为连续大雨造成路断而班师。他最后是病死於洛阳,并非被
诸葛亮写信骂死。曹真的长子曹爽就真的是无能,他因为专
权,最后司马懿发动政变,曹爽兄弟慌张不知所措,他的谋
士桓范因此大哭说:曹真乃一世英雄,没想到却生了 一群
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三国演义,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武将莫过於五虎大将军关张赵马黄等五人了。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甚至娱乐价值都是不容质疑的,但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虽然大约不甚违背史实,毕竟大部分内容仍然出自於作者所杜撰。而后人不察,往往有错把小说情节当史实的情形发生。 更甚者,现代人的悲哀之一,是许多人对於本国历史的认识竟然全然仰赖日本的漫画及电玩。好比「关羽早年为私塾教师」、「赵云曾经挫败文丑」、孙夫人「弓腰姬」的称号......都是日本人搞出来的,不少国人却误以为出自於演义、甚至以为出自史实,令人嘘唏不已。又如日人所谓「关羽为刘备早期的军师」,於演义虽非无稽(如关羽自请留守徐州时,刘备因早晚要与关羽议事而犹豫),却是史册所无,宜明辨之。
谨作此文,望能稍稍还原这些历史人物在史传中真实的面目。并杂以一些小说内容、说部野史及民间的戏曲传说以兹参考。
三国演义中,刘备亲赐五虎大将军的称号予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人,赵云仅次於关张位居第三。孰不知,史传中赵云不但终其一生位阶始终较关张低上许多,甚至尚不及马超、黄忠。实际上,演义中除了孔明之外,溢美最多的人物恐怕就是赵云了。
演义,平话
细数演义里赵云武勇的事迹,其武艺高超,遭遇强敌无数而未尝一败,甚至数度击败曹魏名将张合;在汉水河畔勇救老黄忠时,「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吓得徐晃、张合不敢抵挡,任其在万军之中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当阳长坡(注1),赵云於百万曹军中怀抱阿斗,还能连杀曹营名将五十人后从容离去,其神威盖世,简直无人能及!演义中击杀敌军将领之多,实无人出赵云之右!
奈何这些事迹,泰半都是子虚乌有。演义中赵云所杀敌将,几乎全部都是演义虚构出来的;其中当阳救主、汉水退敌(注2)虽然见载於史册,却也绝无演义渲染的那么夸张。
赵云的武勇在刘备阵营是被肯定的。蜀书杨戏传中记载了杨戏对赵云的评价,其中就有「猛将之烈」四个字。然而出了蜀汉,知道赵云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演义描述敌方对刘备阵营的忌惮,动辄排出「诸葛孔明之智,关张赵云之勇」,然而我们看到赤壁战后周瑜写给孙权的信,其中却只有提到「枭雄」刘备和关张两头「熊虎」。大概在周瑜心目中,孔明这个刚出茅庐的年轻小夥子只是蒋干那类言利辞倒、长袖善舞的辩士吧!至於赵云,周瑜可能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就算有,也不会放在心上吧。
今人大都知道演义中周瑜因为孔明的关系而被丑化不少,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因赵云而被演义贬抑的人。演义安排张合遭逢赵云在先、遇孔明於后,真不知道该说是张合的悲哀抑或是荣幸!演义中张合屡受挫於赵云,史传中张合却从来没有跟赵云对垒过。我甚至怀疑张合知不知道世界上有赵云这个人。
刘备领汉中王,演义说他封关张赵马黄为五虎将,实情却是刘备擢升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为前、右、左、后将军,赵云则仍然担任入益州时因功升任的翊军将军。
不妨比较一下成书较早的三国志平话中的描写。按平话中的赵云已经是五虎大将之一,但仍然依照史实列於五人之末;而赵云在平话中用的枪虽有涯角枪的美誉——谓其天涯海角无对也,却败於张飞的丈八神枪在先、又被铁臂将军张益击败於后。由张飞听到赵云被张益击败的消息之后「大怒出战」张益的情节,更隐隐透露出了早期三国故事中赵云所扮演的角色。
史实中的当阳长坡
建安十三年(西元二零八年),曹操挥师南下,刘备让关羽由水路赶往江陵,自己带著十万百姓南逃,百姓脚程缓慢,一天只能走十余里路程。曹操大军开到襄阳时发现刘备已经远离,於是曹操点了乐进、曹纯等将,亲自率领五千名精锐骑兵急追,「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终於在当阳长坡追到了刘备军。刘备留下二十名骑兵给张飞断后,自己带著孔明、赵云等人在三十余骑的护卫下逃走。按照往例,刘备每次仓皇逃跑无不抛妻弃子,此时也不例外,惟独这一次刘备身边多了一个胆大心细的赵子龙,甘夫人和刘禅才没有被曹军俘虏。
史册中关於赵云当阳救主的记载,就只有蜀书赵云传:「......(刘备)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和蜀书二主妃子传:「....(刘备)弃后(甘夫人)及后主,赖赵云保护,得免於难。」这样两句话而已。既没有百万曹军,也没有夏侯恩先送性命再送宝剑,更没有糜夫人投井自尽......。然而,现实虽然不像小说那样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但谁也不能否认在十万慌乱的人群中、背后又是五千名号称曹军精锐中的精锐的虎豹骑,要怀抱一个婴孩并且保护一名女子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足可证明赵云的胆大、心细、武艺超群。反倒是如果赵云面对的真的是八十三万大军,他还能够「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那何只是神勇而已,简直就是神话了。 史册对赵云的记载大抵如是,没有力斩五将的英勇,没有力敌万人的壮举,也没有担当过什么显赫的职务。但从汉水空营退敌(注3)中,我们看到了赵云的胆识和急智;孔明兵败街亭,赵云率领佯攻箕谷的军队撤退,「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又是一次胆大心细的表现。凡此种种,赵云虽然不像演义中所描写的那么光芒万丈,仍不失为一员良将。
其灌、滕之徒欤
景耀四年(西元二六一年),追諡赵云为顺平侯。据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后主诏曰:『云昔从先帝,功绩既著。朕以幼冲,涉途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夫諡法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諡。』大将军姜维等议......按諡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祸定乱曰平,应諡云曰顺平侯。」
相对於关张死於个性上的缺失、马超祸及全族,陈寿对黄忠、赵云的评价是:「强挚壮猛,并为爪牙,其灌、滕之徒欤!」灌指灌婴(注4),滕指滕侯夏侯婴。夏侯婴和刘邦是交情绝佳的老朋友,刘邦起兵之后夏侯婴便一直担任为刘邦驾车的工作;刘邦在一次大败之后,眼见背后追兵甚紧,於是将子女抛下车以求减轻车子的负担,夏侯婴却勒马停车抱回两个孩子,同样的情形连续发生三次之后刘邦才作罢。陈寿或许因而以夏侯婴比拟赵云。而灌婴、夏侯婴的另一个共同点则是并未遭到刘邦猜忌,一生隆宠,死於文帝之时。
比起有些人喜欢拿典韦、张辽来比拟赵云,陈寿的比喻实在恰当多了。赵云的忠义固然和典韦相仿,但典韦拼死护主、力战身亡的悲壮勇绝几乎是三国志中仅见的,赵云不免相形逊色,而赵云的智略又显然胜过典韦;将子龙比作文远,赵云的功绩、声威却都远远不及。如果一定要拿曹魏人物来比拟,个人觉得韩浩毋宁是最恰当的。
韩浩,字元嗣,颇具智略,大半生都担任中护军一职典掌曹操的禁卫亲兵,死於任内,以忠勇闻名於世。他是最早向曹操提出屯田方案的人之一。据裴松之注引魏书:「议者以(韩)浩智略足以绥边,欲留使都督诸军,镇汉中。太祖(曹操)曰:『吾安可无护军?』乃与俱还。其见亲任如此。」
如果问起黄忠是谁,对三国故事稍有认识的人心中大概马上会浮现一位老当益壮、百步穿杨的神射手吧。孰不知这样的形象其实是小说家所赋予的。
神射无据,大战关羽无凭
演义中的黄忠能「开二石之弓,百发百中」,连关公都差点死在他箭下,可以说是演义中跟吕布、太史慈并列的三大神箭手。吕布辕门射戟的故事在史书中是有根据的:「....(吕)布令门候于门营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魏书吕布传)太史慈的善射也可以在史传中找到记载:「....尝从(孙)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援楼上行,以手持楼棼(楼阁的栋梁),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吴书太史慈传)然而遍览三国志一书,却连黄忠弯弓射箭的字句都找不到。可见黄忠的神箭只不过是小说家的妙笔,为的是让同样万夫莫敌的五虎大将军各有其性状、各有其特色。事实上也的确很成功,不是吗?今天黄忠神射的名声只怕更在吕布、太史慈之上。
关羽引五百校刀手攻打长沙、跟黄忠大战百回合不分胜负的故事,也是小说家虚构的。史传中关於刘备取得荆南四郡的记载就只有:「....(刘备)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蜀书先主传)蜀书黄忠传:「荆州牧刘表以(黄忠)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刘备)南定诸郡,忠遂委质....」当时纳降敌军,有留下人质的惯例,后来投降敌方的将领也美其名称为「委质」。
史传中既然找不到黄忠跟关羽交过手的证据,「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当然也就只是小说情节罢了。
勇毅冠三军,力斩夏侯渊
黄忠的神射也许是虚构的,但他的勇猛却是货真价实的。
黄忠投入刘备阵营之后,刘备甚是器重黄忠,跟刘璋开战时便让黄忠担任先锋大将。黄忠也没有让刘备失望,每次作战,「忠常先锋陷陈(通「阵」),勇毅冠三军」,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於是在益州平定之后,刘备封他为讨虏将军,位阶虽然还不及关张马超,却也已经是众将中前几位的了。
待汉中攻防战展开,黄忠立下了一生中最显赫的功绩:斩杀了曹军名将夏侯渊。蜀书黄忠传:「....(黄忠)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这一战当中,黄忠非但展现出无比的勇猛、主导战役的胜败、为自己挣得了征西将军的位子,而且几乎决定了汉中的所有权。主帅夏侯渊一死,副将张合等人被迫后撤,刘备军掌握了汉中天险。后来曹操虽然亲自来到汉中,也已经无力挽回,汉中终於落入刘备手中。
刘备即汉中王位,又任命黄忠为后将军、封关内侯,和关羽、张飞、马超并列刘备阵营四大将。
黄忠升任后将军一年之后便去世了,史传中没有记载黄忠曾经参加刘备伐吴之战。也许是觉得黄忠死的不够壮烈,演义将黄忠的死改写成壮烈捐躯於东征途中。这样一来,壮烈是壮烈了,却不免有些悲凉。能够死於事业的颠峰,不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吗?
蜀书后主传:「(景耀)三年(西元二六零年)秋九月,追諡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关羽諡壮缪侯、张飞諡桓侯、马超諡威侯、庞统諡靖侯、黄忠諡刚侯,时人莫不认为这是极大的荣耀。
「老将」黄忠?
一般人称呼黄忠,常常不忘加上「老将」两个字,其实这是满值得玩味的。
演义里黄忠的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关羽请缨率兵攻打长沙时,孔明警告他:「今长沙太守韩玄固不足道,只是他有一员大将,乃南阳人,姓黄名忠,字汉升,是刘表帐下中郎将,与刘表之侄刘磐共守长沙,后事韩玄,虽今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一出场就已经年近六旬,果然是一员老将。第七十回里黄忠、严颜领兵去取张合把守的天荡山时,赵云也说:「何故以二老将当此大敌乎?」演义还真是有心经营黄忠老骥伏枥的形象。
按史传中从来没有提到黄忠是老将,却也没有记载黄忠的年龄,黄忠唯一的儿子黄叙又「早没」,於是史实中的黄忠究竟是老是少就成了一个悬案。
刘备欲任命黄忠为后将军时,孔明曾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刘备却认为无妨。后来刘备派遣费诗去荆州宣读封关羽为前将军的命令时,关羽得知刘备任命黄忠为后将军,果然大怒:「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直到费诗以理相劝,关羽才拜受前将军一职。这里的「老兵」两字,似乎是史传中黄忠为老将的唯一依据了。问题是「老兵」却又不一定是年老的意思,最明显的证据是关羽说这句话的时候年纪也已经在六十岁上下了。
据魏书刘表传,刘表平定长沙是建安初年的事,至刘备建安十三年(西元二零九年)前后取得长沙,相隔大约十年。由此看来,刘备取长沙时黄忠年近六旬虽然不无可能,但就算是三、四十岁,也不足为奇。又,黄忠死於刘备称帝那年,即章武元年(建安二十五年)。古人岁寿大多不长,一般都只有五、六十年而已。
看来想把黄忠的年龄弄清楚还真的不太容易。
张飞,字益德,素来跟关羽齐名,并为刘备阵营首席大将。虽然「张飞」这个名字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了,然而一般人心目中的「张飞」,是否就是史传中所记载的张飞呢?
民间传说中的张翼德
民间传说中的张飞勇极、猛极、强极,却也愚笨至极。其强者,旧说部话本中联军才得进入洛阳还是因为吕布被张飞打败的缘故;三国志平话一书乾脆直接说张飞是「三国志」里第一条枪,谓其天下第一。至於其愚,则常常有张飞被刘备、关羽或孔明用计戏耍的故事,谨举一例:
张飞欲与关羽一较高下,关羽怕动起手来会伤了和气,於是顺手拿起一根稻草,要张飞将稻草扔过河。张飞自以为就算巨石他也能扔过河,何况区区稻草?於是接过稻草便扔,但稻草太轻,试了好几次,每次都被风吹了回来。此时关羽捆了一把稻草,一下子就扔过河去,唬得张飞一楞一楞的,心想自己连一根稻草都扔不过河,关羽却能把一把稻草扔过河去,那本事岂不是比自己大上不知道多少。从此张飞对关羽心服口服。 类似的故事很多,总之是极言张飞的蠢笨。
唯有三国演义中的张飞,虽然同样勇猛,同样粗鲁、莽撞,动不动就要敌将出来跟他大战三百回合,但却不笨。不管是建议刘备夜袭曹操、在马尾绑树枝以为疑兵,乃至於计擒严颜、智取张合,在在都是智计的表现。张飞用的计谋虽然常常都很单纯,但演义中「百万军中取一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的他其
三国志是人物传纪 是三国时期蜀国陈寿写的,和史记差不多, 三国志主要写魏国 。

三国演义是小说 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和民间搜集一些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尊刘扁曹。
三国志是真正的历史。三国演义只是小说 四大名著之一。
举个例子吧:在演义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简直神乎其神,但根据三国志,他似乎更多以杰出的政治家身份出现,至少出谋划策不如法正。
三国演义是基于三国志、后汉英雄传等等正史、野史等资料,通过作者的艺术创作、升华而成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更具有趣味性、文学性,三国志则具有权威性、正统性。
大,三国演义把很多人神话和丑化,例如魏延,历史上的魏延是寿终的,详情可见《三国志、魏延传》魏延的死是为诸葛亮的“未卜先知”做铺垫。魏延的死已经被人娱乐化。陈寿之所以不敢还原真想,因为当时在晋朝当官的还有蜀国后裔。历史上也没有周仓,赵云单骑救主不禁救出了阿斗,还救出了刘备的夫人,可惜的是,刘备的夫人却被罗贯中写成投井自尽。楼主想了解更多的话,不妨买一本陈瓷写的《三国那些人那些事》,里面写了许多三国演义里的误区。忘采纳
本文标题: 三国志裴注可信吗 如果可信,为什么有人说“注之所载,皆寿书之弃馀”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145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Napoleon要翻译成「拿破仑」这样具有贬义的名字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一票之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