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援朝战争大明死了多少人万历朝鲜战争,又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南、北韩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之为丁酉再乱;中国称为朝鲜之役,与...
万历援朝战争大明死了多少人
为了侵略朝鲜,丰臣秀吉早在1591年(日本后阳成天皇天正19年、明神宗万历19年、朝鲜宣祖24年)开始进行准备,正月时就已经对各大名下达水军部队兵员的征召动员令:
东起常陆,经南海至四国、九州,北起秋田、坂田至中国,临海各国诸大名领地,每十万石准备大船两艘。各海港每百户出水手十人,乘各国诸大名所建之大船;若有多余,则集中至大阪。秀吉本军所用船只,各国大名每十万石建大船三艘、中船五艘。所需建造费用,由秀吉拨给;各国大名将所需建造费用,以预算表呈报,先拨给一半,迨船建造完毕后,再行付清。水手每人给予两人俸米,其妻子食粮另外给付。军阵中所雇用之下人妻子,亦一律给予食粮。以上所述及之各船舶、水手,皆须于天正20年(1592年)春季时,集中至摄津、播磨、和泉三国各港口。到了同年3月时,亦决定了陆军部队兵员的征召动员令。各国诸大名每万石应征召人数各地不同:
四国、九州600人。中国、纪州500人。畿内五国400人。骏河、远江、三河、伊豆四国300人,由此以东,200人。尾张、美浓、伊势、近江四国350人。若狭、越前、加贺、能登四国300人。越后、出羽200人
1592年(明神宗万历20年、日本后阳成天皇天正20年《同时于同一年改年号为【文禄】》、朝鲜王朝宣祖25年)3月,丰臣秀吉共调动了军队30万6250人,以15万8700人之陆军部队区分为九个军团渡海至朝鲜作战,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官。
另外为了补充兵源,命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胜、蒲生氏乡、伊达政宗将他们的旗下军队集结在肥前名护屋(佐贺县)作为预备队,共10万5千人。
在战略上,采用德川家康的提案,确定了“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战法;以水军保证陆军的战略物资供应,陆军分三路齐头并进,一举占领朝鲜。
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于4月正式开始了对朝鲜的战争。
1592年4月12日其第一军团一万八千七百人渡海至对马岛待命。4月13日九军出发之命到达,4月14日侵朝的日军首先于釜山登陆,19天后的5月2日克朝鲜王京汉城,1592年6月15日陷平壤。
折叠朝鲜初期抗战
朝鲜由于朋党之争,对侵略者无力组织抵抗。数量不多的政府军接连失利。日本人击溃了朝鲜的一支8000人的部队的抗击,夺取了全宁山口,在忠州城又击溃了另一支朝鲜部队,迅速逼近汉城。
面对日军的大举侵略,朝鲜各地的有力乡士自组义军,如庆尚道星州的郭再祐于1592年4月21日组织义兵,屡次令安国寺惠琼败战使其无法顺利进入全罗道,甚至在1592年10月10日的第一次晋州城之战中击退细川忠兴和长谷川秀一的大军,人称“天降红衣将军”,还有郑仁弘、孙仁甲、金沔等也令毛利辉元无法顺利占领庆尚道。
全罗道光州的金千镒、全州高敬命也于1592年6月1日组织义兵,忠清道公州出身的赵宪、僧人灵圭则于1592年7月3日整顿兵力,联合抵抗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日军第六军团,其中经历清洲城之战、梁丹山之战、两次锦山之战。另外还有京畿道海州的李延馣对抗黑田长政,以上皆妨碍了日军的前进。但是朝鲜武备废弛,仅仅一个月即“三都守失,八道瓦解”。日军所到之处,焚烧劫掠,仅晋州一地,军民被屠杀者6万人。
关于日军人数与明军数目的讨论。9月,朝鲜宣祖召见尹根寿与韩应寅讨论,沈惟敬只看到平壤的敌军人少,咸镜道的敌军更数倍于平壤,尹根寿转述说沈游击表示平壤光是看到的敌军就有1000人,其他分驻的人应当更多,尹根寿说侦探回报平壤军队只有900人,沈惟敬则说,此侦探所言不实应该斩首,预估需要7万人才可以攻陷平壤…。事后以此观之,7万人的确是首次出兵的估计人数。至于朝鲜全境的日军人数讨论,可以见实录再10月庚寅,宣祖召见多位备边司官员讨论,其中有问说“…贼数几何?尹斗寿曰:“…贼自言32万云矣…”,这时尹根寿接着说,贼自己这样说,如果有8万人就可以迅速攻陷朝鲜,因为只有5万人,所以无法迅速战胜。李恒福回答,“我军杀死倭军几乎有10万人矣,如果倭军只剩下40万人,为何到处都有倭军呢?…”所以,虽然已经经过4个多月,朝鲜还是无法确定日本军到底是登陆了多少人,这也为后来的明军所需要派出的兵力估算增加了不少的困扰。
建州卫的女真人对朝鲜提出援助,9月辛未,建州卫的女真人努尔哈赤在向明朝朝贡马匹的贸易后,听说日本军入侵朝鲜之事,派使臣马三非来朝鲜说:称建州卫部下有马军三、四万,步军四、五万人,皆精勇惯战,听说倭军入侵朝鲜,因为跟朝鲜唇齿相依,愿意出兵援助朝鲜。经过朝鲜国王宣祖与大臣讨论后,礼貌性的拒绝了(实际上朝鲜探知了努尔哈赤支援朝鲜为假,借路联盟日军,消灭海西女真为真。而日军此时已在北部拔海西女真二十营有余,其余女真部落纷纷溃散。)。
明军的军略。在10月庚辰,朝鲜礼曹判书尹根寿等见明朝葛总兵,葛总兵私底下告诉他们说:“这次动员有关内蓟州、宣府、大同等处镇兵及南兵10万人共7万人,广宁、辽东等地镇兵60万人共70万人,……圣旨以为直杀到王京,如果让倭军今年逃走,则明年必当再次入侵,当使倭军片甲不还。”
这就是明军一开始的用兵规划,希望能集结大军一次歼灭入侵的日本军,只是事后才发现计划与实际有所出入。朝鲜大臣又问粮饷,葛总兵说:“鸭绿江以西车运,以东马运,并不需要使用贵国的钱粮。使臣又问说,那么沈游击的和谈之说,如何?如果真的和谈,小邦的痛就没有办法申张了。葛总兵回答:如果倭军束手哀求请降,那我们也只能默默接受。如果顽强抵抗,就将倭军一次杀光。”
明军首波渡江入援人数的朝鲜官方纪载,10月壬子,朝鲜的备边司启曰:“天兵共计48005人,将领中军千把总还没有算在里面,一日粮每一名是1升5合,马匹26700匹,将领等官之马不在数内,每一匹日给料豆3升。以此计算,则48585人的粮食一天是720石,2个月则需要米843730石;马一日用豆801石,2个月需要豆48060余石。……目前估计自义州至平壤,留谷之数大约有51488石,豆33127石……,抽西补东军粮可以支应50余日,马豆则似乎不足……。”
刘秀和他的云台二十八骑为何不怎么出名?还有万历朝鲜战争怎么在今天也不出名?
东汉作为一个统一全国的伟大朝代,其开国皇帝居然不如人家一个亡国之君出名.rn万历朝鲜战争是中国在过程和结果上都打败日本的伟大战争,居然没有任何影视作品以此为背景!rn希望大家客观地说说自己的看法.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战昆阳,巡河北,平江南,定巴蜀,运筹帷幄,出将入相,让人景仰,麾下人才众多,各尽所能,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开国史歌.的确是一个值得后辈称颂的皇帝!但是,为什么历史很少演义他的故事,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他的性格比较中规中矩,编故事不太容易出彩吧!而亡国之君一般都是非常有个性的君主,可以让编剧和导演尽情的发挥!!(讲故事嘛,越精彩越好!!)
至于万历帝争朝鲜,我觉得可能是万历帝的二十年怠政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太深了!让后世之人已难想像的出,这样一位怠政的帝王,还能有那么辉煌的时刻!(中国自古编故事,人物的性格就极少发生变化,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没有中间性格的!楼主想想是不是?)
现在的历史剧中,一味地把神宗万历帝描写成一个荒唐、好色、昏庸、懒散的君主。其实,历史上的神宗并不是一个平庸的皇帝,也曾知道清算张居正,亲握朝政;也曾有过三大征的辉煌功绩。而且,在战争过程中,对于前线将领的充分信任、对于指挥失误将领的坚决撤换,都显示了神宗的胆略与气魄。
借此之机,我想多说一下万历年的援朝之战(鄙人更喜欢明清史):
万历二十年(1592),日本关白丰臣秀吉派小西行长等人领兵20万从釜山登陆。沉湎于享乐的朝鲜国王根本无法抵御,只会频频遣使向明朝求援。消息传来,神宗立即做了三项准备:一,命兵部向朝鲜派遣援军;二,命辽东、山东沿海整顿军备,小心戒备;三,如果朝鲜国王进入明朝境内,择地居之。但是,当时的兵部尚书石星是个无能之辈,只派了一个游击史儒率少量兵马去援助朝鲜。这无异于羊入虎口,史儒战死;随后赶到的总兵祖承训只有3000兵马,也仅仅是只身逃脱。两仗大败,激怒了神宗。于是,神宗命宋应星为经略,从西北前线调回李如松,一齐东征。宋应星贪生怕死,说自己带兵要讲究什么“一字兵法”:用兵一万,要造车360辆,火炮72000门,弓驽27000副,毡牌2000面,驽箭数百万枝,以及火药、火枪之类,要兵部先给他准备齐全,方肯出征。御史郭实于是弹劾宋应星担任经略不恰当。宋应星干脆顺水推舟,要求辞职。神宗当即申斥宋应星,使其不得不出征。幸好,担任前线指挥的是名将李成梁之子李如松,能征善战。明军前几战打得都很成功,直到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在碧蹄馆附近遭到日军伏击,损失惨重。双方最后决定议和。日本撤兵南下,朝鲜汉城以南的大片国土被恢复。日本以与明朝通贡为和谈条件。神宗一面敦促朝鲜国王练兵自守,一面与群臣商议是否与日本通贡。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二月,明朝和日本互遣使节。明朝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丰臣秀吉身着明朝冠服,迎接明使。事情似乎得到了圆满解决。然而,两年后的万历二十四年(1596)十二月,丰臣秀吉不遵守当初议和条款,发动了第二次朝鲜战争。明朝遂于次年正月以邢蚧为总督,杨镐为经略,再次出援朝鲜。但是这次明军在岛山附近惨败。万历二十六年(1598)正月,明军退守到平壤南部的王京,与日军进入相持阶段。但是,七月九日丰臣秀吉死去的消息,让日军士气低落,阵脚大乱。明军趁机发动攻击,日军无心恋战,纷纷登船东渡而归。中朝联军与撤退日军在东南露梁海面发生激战,明将邓子龙,朝鲜将领李舜臣指挥军队奋勇杀敌,将日军杀得大败。邓、李二人也战死海上。这此援朝之战,明军损耗巨大,但确保了明朝海防与东北边疆的安全,意义非常重大!
其实这段历史我是非常感兴趣的
但是 你看多什么三国演义 隋唐演义 可惜好像这段时间的优秀作品太少了
其实刘秀是个很伟大的皇帝~~人品好 有智谋 孝顺 仁义 勇敢 关键他和刘邦等开国皇帝最大的区别是 他不滥杀功臣 这在历史上是很难做到的~!~~`
不过传统戏剧对那段历史倒是颇有照顾,他座下云台二十八骑据说就是天上的二十八星宿!!这些古老的神话传又给那段历史批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无限神往!
有个游戏
叫七年战争
讲的就是这个背景
万历时期的朝鲜战争,三败俱伤,为何赢得和平?
在我国历史上,对日战争其实并不多,而且还主要集中在明清时代;但是明朝对日战争胜多败少,而清朝对日战争则是胜少败多;不光光是这样,明朝对日战争还是在国力衰落的情况下进行的;那么明朝和日本最大的战争——朝鲜战争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明朝发展到了万历年间,因为一代名辅张居正的病逝,这时候的明朝就陷入了朝政斗争的漩涡中,再加上万历皇帝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就不上朝了,每天就呆在寝宫里修道和玩乐;这时候的大明王朝已经开始瞥见危机隐患了。
丰田秀吉统一日本,殃及邻国
而这时候的东方岛国日本完成了统一,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全岛,但是这个统一是建立在个人权势鼎盛的基础上,事实上国内的各大名都还是口服心不服;丰臣秀吉这个人因为完成统一后,就有些得意忘形,再加上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国内形势类似我国古代周朝,丰臣秀吉是关白,但是事实上对下面的大名控制力并不强)。
丰臣秀吉就想着开疆辟土,想要打败朝鲜、女真和明朝,然后再打到东南亚地区,完成东亚地区霸主地位;而邻国朝鲜也和明朝一样,国内朝政斗争十分的剧烈,并且常年的和平导致了武备极其的松弛,朝鲜军队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可以说朝鲜士兵就是为了拿份俸禄才当兵,大多数时间都是没事到处乱逛。
借道朝鲜攻明被拒,日本占领朝鲜
明朝,朝鲜,日本,三国的国家现状也预示着三国必有一场战争;丰臣秀吉开始派使者告诫朝鲜国王,日本想去攻打大明,希望朝鲜能够让个道;朝鲜当然不同意,大家可能不知道朝鲜和大明的关系,朝鲜王国还是大明皇帝朱元璋册封的王国,一直以来朝鲜都是大明的附属国身份,那么自己的宗主国要被别人打,谁会愿意?
再加上朝鲜国王也不是愚蠢之人,大明这么大的国家,我跟你一样去反抗他,那这不是自己找死吗?于是朝鲜直接拒绝了,这下日本就有理由征伐朝鲜了,丰臣秀吉直接派人以拒绝借道攻明的名义,对朝鲜国王发了战帖。
朝鲜国王最初还觉得一个日本就想欺负自己,就也没当回事;但是朝鲜还是低估了日本的实力,日本直接带了15万人杀到了朝鲜,更是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朝鲜的王城汉城,这直接给朝鲜国王吓尿了,他们仓皇逃到了平壤。
后来在平壤的朝鲜国王,依旧把希望寄托给剩下的军队,就派人收拢残兵准备决战,甚至还专门亲临现场鼓舞士气;于是二十多万的朝鲜士兵,被几万人的日本士兵给击败,这下平壤都待不下去了,朝鲜国王只能逃到了和大明交界的义州地区。
朝鲜国王求援明朝
在逃难的过程中,这时候的朝鲜国王就慌了,派了一波又一波的使者去请求大明增援。而大明王朝的态度是什么?最开始朝鲜使者到了顺天说明情况后,大明的官员们根本不信日本有这么强悍,不到几个月就占领了朝鲜大部分土地。
朝鲜使者甚至哭哭啼啼地讲述日本的凶恶,但大明从皇帝到臣子对出兵没啥想法;不过这也不是大明不愿意出兵,而是有没有必要出兵,大明从朝鲜使者到来的时候,就派了锦衣卫到处收集日本的情况,他们也知道日本目前丰臣秀吉一统,并且开始对外扩张。不过大明有个顾虑,就是日本会不会和朝鲜联合一起,当自己军队到达朝鲜,然后,两国直接把大明军队给歼灭了,也是这个顾虑大明才一直不愿意出兵。
是否出兵援朝,明朝犹豫不决
而当时驻守大明东北地区的精锐部队,是大明帝国大名鼎鼎的辽东铁骑,这支部队人数不多,但是实力非常的凶悍,辽东铁骑一半兵员都是由女真人和蒙古人组成,可以说组成了大明东北边防的顶梁柱;假设大明要出兵,那么辽东铁骑势必也要出动一半,假如被日本朝鲜坑了,那么就得不偿失了。
朝鲜国王得到了大明皇帝模棱两可的回答就慌了,他知道如果大明不出兵,那么朝鲜根本不可能复国;于是就想亲自去大明顺天请求援助,后来还是在群臣的建议下,留守义州。后来,朝鲜国王直接让使者把日本的书信交给大明,大明官员们看到了日本的书信如此嚣张,再加上锦衣卫的调查,大明的兵部尚书就打算亲自去一趟朝鲜。
当朝鲜国王看到了大明的“国防部长”(兵部尚书类似国防部长),就感激得老泪盈眶,这让当时的兵部尚书石星很不好意思;但是石星虽然确定了朝鲜王国如今的窘况,但他还是不信朝鲜士兵有这么弱?当他视察了一下朝鲜的士兵,一个个都耸拉着脑袋,无精打采的样子,毫无战斗力,甚至朝鲜的武器好多都还没开封。
明朝决定出兵援朝鲜,取得统帅权
石星回国后汇报了情况,当万历皇帝听完后,就下令让内阁筹划援朝战争,于是大明正式开始出兵援朝,最初朝鲜和大明两军汇合的时候,朝鲜将领们和大明将领们还爆发争吵,争吵的原因就是统帅权究竟是朝鲜还是大明,后来大明直接要军饷、军粮,朝鲜将领们没辙,就把统帅权给了大明。
统帅权给了大明,但是大明迟迟不见出兵,这又把朝鲜大臣们给急疯了,就亲自来到大明的辽东巡抚这里询问,其实两军交战最忌讳的就是贸然出兵,大明这边的部队都还没集结完毕,根本不能够随意出兵;但是朝鲜的官员们哭哭啼啼实在没辙,这个巡抚就派了两千人先去出兵。
首次交锋,明军落败
不过虽然大明的辽东军队强悍,但刚开始时,朝鲜刚好连日的大雨,导致了辽东军队手中的火器用不上,再加上日本的作战方式实在从未见过,于是第一批军队就遭到了打败,2000多人被打散,第一次交锋让大明对日本有了最初的了解,大明了解到的日本作战方式新颖,并且非常灵活。
而日本了解到了大明军队作战个人实力强悍,团队联合稍弱,不过大明的火器是极大的威胁,好在下雨让火器失灵。而这次战役其实是2000人对战上万人,朝鲜给的情报完全是错误的,于是大明就开始全方位的派出锦衣卫收集日本情报。
李如松采用新战法战胜日本
最初援朝战争的统治权是归辽东地区军务长官负责,因为失利,统帅权开始被朝廷的兵部掌控;大明陆续派出援军入朝,后来等到了军队集结,大明的反击战正式拉响;李如松主导这次大战,李如松是大明的名将,并且大明还抽出了一万的辽东铁骑归入管辖,李如松的军队有近4万多人,而日本军队有十几万人,不过李如松并不认为兵少就会输。
在平壤收复战中,李如松直接和日本的小西行长部队开战,而这次收复之战没有下雨,大明的火器开始派上了用场,这也是日本倭兵第一次看到大明正规军火器,各类大炮火铳轮番射来,平壤的日本军队直接被打懵了,李如松就很轻易的收复了平壤,事实证明,大明的炮火攻击后结合步兵冲击是很有效的战法。
日本所预定的陆上战略彻底告吹,后来的汉城之战,明军就阵亡不到1000人,日本却折损了近万人,于是大明直接收复了一大半的朝鲜土地;朝鲜国王听到连续的捷报后十分的兴奋。虽说明朝和日本的作战,在前中期是一直保持优势,不过后期李如松因为一些战术判断错误,导致了大明军队丧失了强悍的一面,也让日本有了可乘之机,日本也取得了连日失败之后的胜利,不过两军阵亡都很大。
水上战役,大明以惨胜而告终
随着战役的进行,日本已经发现陆战的优势完全丧失,日本根本无力应对大明的火器,于是日本的水军部队开始进发,水军之战最初是有朝鲜和日本开战,朝鲜名将李舜臣击败了日本的战舰,取得了水战的大捷,史称“鸣梁海战”。
不过后来李舜臣再也创造不了奇迹,大明水师开始进入战场,然而,不管是大明,还是朝鲜都低估了日本水师的厉害,大明在付出惨重的代价下,彻底的击败了日本;而日本也无奈地接受了和谈,朝鲜光复。
结尾
虽然说,万历时期的朝鲜战争第二次同样燃起,不过明朝数次派出军队两次击败日本,终于丰臣秀吉扛不住压力,被德川家康给钻了空子,于是日本权力异主,不过这两次战役也导致了日本多年都不敢招惹明朝和朝鲜,并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
大明在这两场战争中直接使得朝廷国库财政陷入赤字状态,原本张居正苦心经营的改革让国库丰盈的成果毁于一旦,经历两场战争后,国库直接陷入赤字;并且大明辽东地区大量的精锐丧失,女真最大的威胁辽东铁骑直接锐减一半,导致了后来的大明辽东危机。
而朝鲜也经过这两次战争,彻底国力不振,根本无力对付女真和日本;日本则国力大损,也没有实力在对外战争,这场战争可谓是三败俱伤,但却重新整合了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赢得了朝鲜,日本,中国三国之间将近300年的和平。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