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内政才能,真的比他的军事才能更厉害吗?三国时期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诸葛亮,他曾经一路辅佐刘备图谋霸业,刘备逝世后又协...
诸葛亮的内政才能,真的比他的军事才能更厉害吗?
三国时期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诸葛亮,他曾经一路辅佐刘备图谋霸业,刘备逝世后又协助刘禅撑起了当时弱小的蜀汉政权,直到他生命最后一刻还在为心腹汉室而谋划,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这些年来,诸葛亮也成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例如说多数人们认为诸葛亮只适合搞内政,并没有具备军事才能,但是诸葛亮能被称为军师可见是对他能力的肯定。
诸葛亮之所以被人认为政治能力高于军事能力。实际上来源于他并不是一个大将军,作为蜀汉的一位重臣,可以说他是全能型人才,除了军事行动之外在内政上的表现十分卓著,因此也被称之为千古名相。三国时期并没有军师这个职位首先是由曹孟德创造军事中郎将这个职位,后来被其他国家所用。刘备是事后诸葛亮,福泽刘善,但是这时。刘备手下的旧部分为几个派别跟随刘备的元老派、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还有曹未来的降将这些人,都对诸葛亮不完全听服,然而他却发挥了自己的政治能力将各个帮派为自己所用维持了内部权力的平衡,甚至是在去世前还放生魏延,完成政权转移为蜀汉又争取数十年的生存时间。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在影视剧中几乎是神一样的存在,但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例如在《三国志》中作者就有写到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欠佳,得出诸葛亮连年征战,穷兵黩武硬生生地拖垮了蜀国的观点。然而到了唐朝,名将李靖在《李卫公对问》一书中多次提到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极佳,例如他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与三国志中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形成鲜明对比。李靖还根据诸葛亮的八阵图并且结合自己的观点改良出了一套新的阵法,成为宋神宗年间武将学习政法的官方教材。
由此可见搞内政也不是单纯的搞后勤,军事才能也不仅仅是指谋略,还有统兵和高级的作战策略,诸葛亮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足以见得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与政治能力都十分优秀。
李泌的谋略真的高于诸葛亮吗?
李泌的谋略真的高于诸葛亮吗?两人有什么异同?李泌和诸葛亮是无法比较的,但是硬要说的话,李泌和诸葛亮应该是智商和智谋不相上下,但是李泌和诸葛亮对比的话,还是诸葛亮的名气要大一些。
首先说李泌,李泌是一个真是有智慧的人,它不仅能够帮助皇帝治理国家,而且还好是能够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最重要的是它不仅能够做事而且也非常懂得做人,他曾三番两次遭人嫉妒陷害,但是他却淡泊名利,忠于自我。每当别人陷害或者诬告的是,他选择的是归隐山林,退出江湖。
而诸葛亮是三国著名的,也算的是最智慧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是帮助刘备打天下的人,再说诸葛亮之所以比李泌出名其主要原因还是年代不同,李泌出生于相对于诸葛亮来说是国家和平年代,而诸葛亮确实三国乱世,自然能够让自己的才华得到充分释放,在那个英雄倍起的时代,始终处于很强的地位。
那么李泌和诸葛亮一定要分出高下的话,这样的结果是无法考证的,只能说是两个人都是拥有超凡智慧的人。李泌的谋略主要体现在在朝廷做事,为国家奉献,为皇上献计和做人的方面。而诸葛亮则是体现在军事和计谋上。话说时势造英雄,诸葛亮是天降重任,是乱世的佼佼者。正是由于这种时代,才能够把诸葛亮的名气响彻天下,也使得诸葛亮是个忠义双全且智慧超群的人。反观李泌,此人虽极其聪慧,但是却一直被其他人嫉妒和诬陷。
谁能对诸葛亮(军事才能)做出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
陈寿作《诸葛亮传》,虽然对诸葛亮充满了崇敬之情,但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却有这么两句评论: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
于是,后世便有许多人据此提出疑问:“诸葛亮有军事才能吗?”
还有人干脆作出否定的回答。理由嘛,一是陈寿的这两句话,二是诸葛亮北伐无功。
其实,陈寿并没有说诸葛亮缺乏军事才能。
首先,陈寿所说的“治戎为长”,即指诸葛亮善于治军。善于治军,算不算是军事才能呢?
作为一个军事家,首要的一点,就是善于治军。如果不能训练出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又凭什么去南征北战呢?
其次,陈寿所说的“奇谋为短”,是相对于诸葛亮“治戎为长”而言的。诸葛亮在“奇谋”方面的才干稍逊于他在治军方面的才干,并不说明诸葛亮不善“奇谋”或没有“奇谋”。
同样,“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之语也是陈寿对诸葛亮综合才能的分析对比后作出的结论。如果诸葛亮“理民之干”可打10分的话,那么其“将略”则打8分。如果以同样的标准再给别人打分,如给司马懿打分,那么,司马懿的“理民之干”也许只有3分,军事才能也不过只有6分。
譬如评价苏东坡的诗、词、文章,可能其诗不如其文,其文不如其词。但无论单说哪一项,苏东坡都是大家。不能因为有人说苏轼的诗不如词,就误以为苏轼不会写诗。
对于诸葛亮北伐无功一事,陈寿也没敢下断言说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而是用疑问的口气说:“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
而且,陈寿还为诸葛亮北伐无功作了一番辩护: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成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耶?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陈寿将诸葛亮北伐无功的原因归纳为四点:一是与诸葛亮对阵的,偏偏是“人杰”司马懿;二是寡不敌众;三是诸葛亮手下没有韩信、王子城父那样的名将;四是诸葛亮的长处在于处理政事,而不在于用兵打仗。最后,陈寿颇为遗憾地说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是“天命有归”。
应当说,陈寿的总结与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颇为中肯的。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北伐的失败,但不能就此就说明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
有人常举诸葛亮不用魏延兵出子午直捣长安之计来说明诸葛亮不善于用奇兵。其实,魏延所说的只带五千精兵“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直捣长安的计划,乃孤军深入,为兵法所忌。诸葛亮用兵谨慎,没有十分的把握,他是不愿冒险的。所以,魏延之计仅是口头一说,并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能否成功尚有疑问。
尽管诸葛亮北伐无功,但后人对此评价颇高,并没有“以成败论英雄”。 如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张俨《默记》云:“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擒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张俨是三国时吴国人,在当时,吴国也算是蜀汉的敌国。敌国之人评论诸葛亮,尤如此崇敬,亦可见诸葛亮之才高德邵了。
</tr>
其中,《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其的评价引起了后代的许多争论。陈寿在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为人、执政、治军的能力后,称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如此一来,诸葛亮是否还能称为军事家呢?本文根据历史的真实情况就此作一分析。
一、诸葛亮指挥的主要战役
诸葛亮一生所亲自指挥的主要战役均发生在刘备去世后(公元223年),主要有:
1、 诸葛亮南征战役
2、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役(祁山)
3、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战役(陈仓)
4、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战役(武都、阴平)
5、 诸葛亮反击魏第一次攻蜀战役(汉中-陇右)
6、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战役(祁山)
7、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战役(五丈原)
在刘备去世之前,诸葛亮基本上负责一些外交游说、行政治理、参谋和战略方针方面的工作,从未指挥大兵团进行作战。而在刘备去世后,直到诸葛亮去世,蜀国的主要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由其亲自指挥的。
应该说刘备的识人能力在三国时代与曹操、孙权并列第一,马谡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终刘备一生,没有派诸葛亮指挥过一次重要战役,应该说,在刘备看来,诸葛亮的指挥作战水平是在自己、庞统和法正之下的。而后来将兵权交给诸葛亮也是因为前三名都不在了的缘故。在指挥作战水平的水平上,诸葛亮可能与魏延不相上下,这也是魏延一直感叹自己的才能无处发挥的缘故吧。
刘备在汉中称王时,尚书、尚书令等国家治理的大官均另有其人,诸葛亮仅是一个军师将军,而魏延为镇军将军、汉中太守,因此在刘备眼里,独立统兵作战的能力魏延高于诸葛亮、也高于张飞等其他大将。因为当时蜀国的危险只来自汉中方向。这一方向的统兵大将就是当时的最高水平了。
二、历次战役简评
1、诸葛亮南征战役(公元225年)
此次战役平定了蜀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叛乱,保证了今后北伐战争中后方的稳定。当时由于西南属于荒蛮地区,少数民族人数不多,军队也没有受过什么正规训练,加之采取了马谡军事为辅、政治为主的策略,并由包括李恢、马忠等将领共同分三路进兵,依次平定了高定、雍凯、朱褒和孟获的叛乱。此次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军事作战,而主要是克服山水险阻、气候、水土等困难,无法反映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而所谓七擒孟获的事情,不见于《三国志》等重要史籍,因而其很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或许擒获后又释放的事情是有的。
而且,也并不是终诸葛亮一生南方都很稳定,诸如马良、张翼均在诸葛亮在世时进行过平定南方再次叛乱(公元233年)的行动。
同样的工作,在吴国基本上是派一位得力将领就可完成。在魏国,突击乌桓部族以及袁氏集团残余的战役却是由曹操亲自指挥的,应当说是长途奔袭战的典范吧(一战就将蹋顿单于的数万骑兵全部歼灭)。
2、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役(祁山——公元228年初)
此次战役的开始阶段形势很好,应该说是历次北伐中形势最好的一次。但由于诸葛亮连续犯了若干的错误:用人不当、对战局判断不准、缺乏互相策应、部署失当等,导致此战最后成为历次北伐中失败最惨的一次。
战前双方部署:
蜀军:共10多万人,其中东路由赵云、邓芝率领约一万人,出箕谷作为疑兵吸引魏军于关中地区;诸葛亮自率9万兵马出祁山,准备攻占陇右地区。诸葛亮此前没有采纳魏延的率精兵突击长安的建议,因为其一开始就已经制定了先占领陇右在逐步进攻关中的战略。蜀军调集了当时能调集的所有主要将领(魏延、赵云、邓芝、马谡、吴壹、王平、高详、李盛、黄袭等)和绝大部分机动兵力,准备趁魏国忙于东线战事时,在西线一举成功。
魏军:前后共有6万人投入战斗。其中张郃率主力野战兵团五万人进攻陇右的蜀军,曹真率数千人防守秦岭各谷口,陇右各郡数千人马坚守各主要战略要点。战前,由于自刘备去世后5年来此战区一直没有大的战斗,而在魏、吴前线却战事连连,因此魏国在本地区仅有不到一万兵力收缩于主要战略要点进行戒备。战区司令为没有领兵作战经验的驸马司马琳。直到蜀国即将进攻时才匆忙派大将军曹真替换了司马琳。而张郃实际为魏国的战略预备队,这可以从其一会在荆州、一会在雍州反复奔忙中得到证明(见《三国志——张郃传》。为反击蜀国的进攻魏主亲自派兵五万由张郃统帅自洛阳前往西线作战,魏主随后也亲临长安督战。
战役结果:由于诸葛亮分兵作战,并委派没有实战与独自领兵经验又自负的马谡为阻援部队司令,导致马谡很快被魏军击溃,而诸葛亮准备不足,应变能力也不够,在兵力仍处于优势的情况下选择了敌前撤退,从而使战局无法挽回,全线崩溃。
分析:虽然事后将主要失败责任推在马谡身上,但诸葛亮的错误还是很明显的。
其一,对敌我双方形势的判断不准,过高地估计了蜀军的攻城和山地防御能力,过低估计了魏军的快速进攻和突击能力,导致战役预备队未能进行及时的增援。
分析当时蜀军分为三大部分:前军由先锋魏延等将领率领(约2.5~3万人)在攻击冀城、上邽等陇右战略据点;阻援军分由马谡、高详带领在街亭、列柳城阻击魏军增援部队(3万人);而诸葛亮率3~3.5万人(估计有部分负责押运粮草)作为战役预备队踞中策应(在西县,位于祁山东北)。
由于在进行形势判断时,认为阻援部队可以坚守很长的时间,而攻城部队能够很快攻克各城,又以为魏军兵力处于劣势,不敢发动猛烈的进攻。结果三个判断均出现失误。
其二,诸葛亮在魏军主力即将到达时,没有集中主力首先击败魏军野战兵团,而是一面阻援,一面对陇右各战略据点进行攻城作战,结果被魏军各个击破,犯了分兵作战的兵家大忌;
其实,这才是本次战役的失败关键。看看相同的情况下,曹操是如何指挥的:曹操在进攻袁绍的邺城时,袁尚领兵(也是野战兵团,原先在进攻袁谭)来增援,曹操立即留少量部队监视邺城守军,自率主力迎战袁尚兵团,经过激战一举击溃增援(野战)兵团,结果邺城守军军心大乱,加上曹军主力回师猛攻,随后很快就被攻占了。
因此,诸葛亮当时的唯一正确选择是:集中攻城的魏延、吴壹军团,加上马谡、高详的兵团以及自己的中军,首先迎战魏军张郃兵团,可留下少量部队牵制冀城、上邽等地的守军。如果击败张郃兵团,陇右必定全是蜀国的,如果被张郃打败,那就只能说蜀国还不具备进攻魏国的实力。
其三,诸葛亮识人的能力比刘备差,刘备早已叮嘱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认为其军事理论很好,就委以重任,结果造成阻援行动的迅速失败;
其实,到过街亭(不论是庄浪的街亭还是秦安的街亭)或看过街亭地形照片的,都能够发现,街亭附近的山(南山)均很小、很矮,并不是想象的那样是高大险峻的山峰。如果2万多人站在山上,就只能是一个挨着一个了,这明显是不符合基本常识的。故此,历史上马谡很可能是既占领了山又占领了城和路,完全是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进行的,只不过2.5万人蜀军被精锐的4.5万魏军(因为这支魏军是魏国的战略预备队,魏王亲自交给张郃率领的)击败了。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马谡没有独立统兵作战的经验,又是一位书生(决不是武将),哪里是魏军名将张郃的对手呢。
马谡可能只是诸葛亮为向国人交代的替罪羊,这也是马谡被斩时蜀人均落泪而蒋琬也反对杀马谡的原因了。不过后人均歌颂诸葛亮,也就每人敢提这件事了。
其四,兵力部署有问题:街亭的位置历史上有争议,若按标准的说法,是在甘肃庄浪东20公里,距诸葛亮的中军所在地西县竟有200公里的山路,这在通信与交通落后的1800年前,是一个很远的距离了。诸葛亮把2.5万军马派到如此远的地方(还让一位没有实战经验的将领统帅),加上周围的广魏郡以及安定郡、天水郡的一部分均还在魏军手中,是极其危险而不合理的;估计街亭的实际位置应在今甘肃秦安东北的陇城镇(也就是汉代的古城略阳,东汉初刘秀击隗嚣的战斗多次在此发生),距西县也有100多公里。总之,战役预备队距阻援前线过远是一个重大部署错误。
至少在马谡危机的时候,诸葛亮的中军无法进行增援,而为什么诸葛亮躲在距前线很远的西县到现在也分析不出来原因。可能是为了策应粮草或怕魏军出散关断蜀军后路吧,那样的话也就太过谨慎了。
其五,阻援失败后,应变能力差,未能组织有效的反击,战役预备队也没有使用,使余下的6万大军只能进行匆忙的撤退而损失惨重。当时诸葛亮手中还有6万人(9万减去马谡2.5万,高详0.5万人),应比魏军兵多(5万再减去街亭、列柳城作战的损失),估计仅诸葛亮的西县就应有战役预备队2万左右,如果组织的好,还是可以向魏军进行反击的。诸葛亮的西县撤退只是由于魏军胜利后没有进行追击(或前去攻击蜀军攻城的前军去了)而比较从容罢了。
根据以上几点,可以认为本战役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军事失利,而且与他的指挥错误有直接的关系。这也造成了以后的各次战役中,诸葛亮的指挥作战更加谨慎、小心。
3、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战役(陈仓——公元228年末)
此战前,西线形势也很好。当时吴国在东线击败了魏军大将曹休,魏军损失很大,因此从西线抽调大量兵力向东线增援,包括张郃的主力兵团,关陇地区兵力空虚。虽然蜀军年初刚经历了大败,但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应有一定的恢复。但诸葛亮出兵陈仓要塞,久攻不下,白白丧失了大好时机,魏军增援一到,蜀军只好撤退,虽然射死魏将王双,但于大局无补。
战前双方部署:
蜀军:诸葛亮亲率数万人(估计实际兵力在3~4万)出散关直抵陈仓,准备攻占陈仓要塞,断绝陇道,切断陇右与关中的联系,再进一步占领陇右、威胁关中。
魏军:将军郝昭、王生领兵千余坚守陈仓,大将军曹真率兵数千守长安,张郃等主力远在荆州前线。但魏军提前加固了陈仓要塞,作好了坚守的准备。
战役结果:蜀军屯兵于坚城之下,猛攻20多天,无法攻克,看到魏将张郃统兵前来增援,加之粮食快要用尽,只好撤回汉中。
分析:诸葛亮用兵刻板的典型战例,虽然没有什么损失,但所失掉的宝贵战机,是再也找不到了。从此战之后,魏军重兵集团就长住西线,在祁山、上邽、陈仓、眉县、长安一线筑垒坚守,蜀军已经没有战胜魏军、攻占陇右、关中的机会了。诸葛亮的主要失误在于:
其一,用兵刻板,在街亭胜利后,魏军主将曹真就估计诸葛亮下次将进攻陈仓,故提前派郝昭对陈仓进行加固与防御准备,而号称用兵入神的诸葛亮竟然就来攻打陈仓,这不能不说是在形势判断、敌情侦察等方面的重大失败(见《三国志——曹真传》;
其二,对攻坚战准备不足,以为依靠雄壮的军威就可迫使守军投降。而在劝降失败后,以数万人猛攻1000人防守的小城陈仓20余日而无法攻克,至少说明攻城准备不充分,加上魏军增援很快(当时,魏主急招在荆州前线的张郃回河南城,并命其率战略预备队3万人紧急赶往西线增援),使此次战役无功而返。白白浪费钱粮。
而杀掉一个小将王双(不是大将,演义为突出诸葛亮,将王双说的很厉害),对魏国来说是无关痛痒的事情。
4、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战役(武都、阴平——公元229年)
诸葛亮派将军陈武(也称陈式、陈戎)率军自汉中进攻魏武都、阴平两郡,魏将郭淮本准备进行反击,后发现诸葛亮率军跟在后面,就撤回了天水郡,诸葛亮没有追赶,占领两郡后回军。
战前双方部署:
蜀军:蜀将陈武率兵数千人进攻,诸葛亮自率主力数万人于后;
魏军:雍州刺史郭淮领兵数千人,其他部队没有参战。
战役结果:此战根本没有发生大的战斗,应该不算一次正式的战役,只不过后来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功绩,才将此次作战列为几出祁山之一了。此次行动的结果是占领了魏武都、阴平两郡。
分析:估计此次蜀军行动的真实目的为,以弱军假装进攻两郡吸引魏军前来作战,而诸葛亮自率主力再进行包抄攻击,从而达到消灭陇西魏军主力的目的。原因是:
其一,武都、阴平两郡早在曹操撤离汉中时,因两郡太过靠近蜀境,不易防守而决定放弃,并同时将人口5万余户迁往天水、长安一带,这在《三国志——张既传》中有非常明确的记载。且两郡处于荒山僻岭中,距离双方的防御线均较远。因此当时两郡根本没有攻占的意义,也无须攻占(因为两郡当时就无兵防守)。直到后来魏国准备吞并蜀国时,此两郡才开始重要起来了。
另外,在第一次北伐时,此两郡均在诸葛亮的驻地西县和祁山的南面,诸葛亮的部队早已通过了武都郡,可并不见记载武都郡响应或被攻占,诸葛亮撤退后魏军收复领地也没有该郡的名字。这就证明该两郡是无人区,无占领的必要。
本次战役的“胜利”,只不过是为诸葛亮恢复官位的一种托词罢了。
其二,蜀将陈武没有什么名气,所带兵估计不会很多,派到很远的山岭中去,很明显是诱敌部队,而其后诸葛亮的部队才是真正的攻击力量。诸葛亮不会如史书所记载的那样是正好在那一带,因为很明显,诸葛亮如没有什么事情,带领大部队跑到荒山中干什么呢?
其三,魏将郭淮开始果如诸葛亮预计那样,看到陈武的部队较弱,就准备由天水南下,攻击一番,检一点便宜。不过他后来发现了诸葛亮的主力,识破了蜀军的真实意图,就马上退回天水去了。使诸葛亮的计谋没有成功。
5、诸葛亮反击魏第一次攻蜀战役(汉中-公元230年)
曹军鉴于蜀军多次进攻,准备反击一下。曹军兵分四路进攻汉中,不过由于遇上连下30多天大雨,使魏军一直都忙于修复道路,直到魏帝下令撤退,双方也没有发生接触和战斗。
此后,蜀军进行了一些追击战,但实际诸葛亮没有参加。估计规模也很小,因为道路问题对双方是相同的。诸葛亮的防御部署看起来是比较合理和严密的。不过没有经受实战考验。
演义所述的基本都是虚构的故事。本次是诸葛亮在世时唯一一次魏军兵力超过蜀军,因此诸葛亮也很谨慎,命令李严立即抽调防御吴国的部队2万人增援汉中。
6、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战役(祁山——公元231年)
诸葛亮进攻祁山和上邽等地,魏军防守,司马懿、张郃领兵增援,双方在祁山一带相持不下,并发生了一些局部的战斗,最后诸葛亮粮尽撤兵,并伏击射死魏将张郃。
战前双方部署:
蜀军:诸葛亮亲率魏延、高详、吴班等将领,兵马8万多,以武都郡为基地进攻祁山一线;
魏军:司马懿(接替生病的曹真)、张郃领兵镇守长安后前往祁山增援(估计4万多人);祁山一线守军:贾栩、魏平、费曜等(估计1万人),由西线增援的部队:郭淮部(估计5000人)共计不到6万人。
战役结果;此战为诸葛亮生平最大胜利,不仅歼灭魏军3000人,还射死魏大将张郃。诸葛亮通过反复调动魏军,希望以包围祁山、上邽等地来吸引魏军增援,而后集中主力消灭魏军增援兵团。不过由于魏军新统帅司马懿非常谨慎,没有给诸葛亮以机会,最后粮尽撤兵。应该说此战诸葛亮没有犯什么错误,其反复调动兵力的艺术很高,但是最终没有办法使魏军与其决战,只能放弃占领的上邽等地撤退。撤退中的反击部署的很好,一举消灭了张郃,报了街亭的仇。
不过这些战术上的小胜利于整个国家战略相比,实在是太小了。而魏国兵多将广,死了一个张郃,又冒出了郭淮、邓艾、钟会等大将,蜀国实在是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7、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战役(五丈原——公元234年)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大军出褒斜道,直取关中地区,希望与魏军进行决战。魏军加强防御不与蜀军进行决战,最后诸葛亮病死于军营中,蜀军撤退。
战前双方部署:
蜀军:诸葛亮率魏延、杨仪、姜维、王平(改名何平)、马岱等10万军自汉中直接进攻关中。
魏军:司马懿、郭淮、秦朗等军约7万人。
战役结果:司马懿占领了渭水南面的阵地,部署防线,使诸葛亮无法东进,又派郭淮抢先占领了渭水北岸的要点北原,加上西面的要塞陈仓,使诸葛亮军被阻击在秦岭北侧,渭水南麓一线,进攻攻不下魏军的防御阵地,想依仗优势兵力与魏军决战又不得,这样一直相持了3个多月100余天,最终诸葛亮不幸病故,蜀军才撤退,而魏军吸取了上次张郃失败的教训也没有进行追击。
分析:诸葛亮此战也有许多错误:
第一、10万大军跨越数百里崎岖的秦岭进攻关中,必定要想尽办法速战速决,而不能屯兵坚城之下100多天,而无所事事。即使你准备的粮草再多,这也是违反最基本兵家常识的事情了。
第二、诸葛亮的用兵部阵均在魏军的预计之中,这只能说明用兵谋略太过平常。首先,司马懿认为蜀军如果沿秦岭向东面的武功进攻,魏军就比较麻烦了,为什么呢?因为向东进攻逐步进入关中平原,魏军无险可守,而东面的长安是魏国重镇,不能丢失,故魏军必须出击进行拦截,这样一来蜀军就能够同魏军进行决战了,因此司马懿力排众议,领兵渡过渭水在南岸背水布防,提前防住了这一对魏军威胁最大的进攻。其次,蜀军看到东进不能只好西上五丈原。这时魏将郭淮判断蜀军的战役企图是切断陇道,从而控制陇右,马上建议抢占战役要点北原,从而堵住了蜀军北进的道路,蜀军果然来争夺,不过以失败告终。再次,诸葛亮又派兵向西攻击要塞陈仓,结果可想而知了。
第三、进行前线屯田。如果诸葛亮的屯田是真的话,那实在是太不符合最基本的军事常识了。原因是:首先,大军三面受敌,地域狭窄,部队要随时准备作战,怎能在前线进行屯田呢?其次,屯田至少需4个月时间(尤其在北方的关中)才能收获粮食,10万大军靠此维持是不现实的;再次,即使粮食丰收了敌军骑兵过来一冲,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了;再者,诸葛亮为此次战役准备了大量的粮草,加上发明的先进运输工具和提前在斜谷中建立的粮仓,因而蜀军并不需要依靠屯田来增加粮食。实际上诸葛亮进行前线屯田的目的只有一个,引诱魏军前来进攻,好找机会击败他们,这才是符合诸葛亮思想的真实企图。至于所谓送妇女丝巾给司马懿,那只是后人为贬低司马懿而编排的故事。因为诸葛亮已经知道司马懿根本就不会出战的(许多士兵散在田间种地都不能诱使司马懿出战,送条丝巾就能奏效的话,恐怕那就不是司马懿了),而且我相信诸葛亮也不会采用这等下三烂手法,因为这不是那个严谨、气节高亮的诸葛亮所能做的出来的。请不要贬低诸葛亮的伟大人格。最终,诸葛亮的诱敌之计没有成功,一则是他的计谋过于平常,同时他的对手也与他不相上下。
第四、诸葛亮在进攻北原失败后,没有继续进攻,也没有任何其他办法,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如果不进攻,那就立即撤兵。10万大军每天需消耗多少粮草啊,还要跨越数百里崎岖险峻的小路运送过来,这要消耗多少人力财力啊。而魏军紧靠渭河和关中的根据地,运输、补给极为方便,是根本不会着急的。因此立即撤兵能减少大量的损耗,可能诸葛亮也不会忧烦而死了。
以上总结了诸葛亮所亲自指挥的主要战役,这些内容均根据历史真实而写,当然还有一些个人的分析。通过比较,在作战水平上,诸葛亮应高于司马懿,而低于曹真。原因是诸葛亮与曹真作战3次,第1、2次均以诸葛亮的失败告终,第3次因下雨没有交战算做平手,故诸葛亮对曹真为0.5比2.5。诸葛亮不如曹真。与司马懿交战2次,诸葛亮一胜一平,为1.5比0.5,诸葛亮高于司马懿。当然这只是一个数字上的比喻。这样说估计大家不能接受,因为在演义中曹真被贬低的太多了。
当然,这仅是对作战、指挥水平上的评价,而诸葛亮在政治、军事理论等方面的才能是非常优秀的。这是不可抹杀的。由于这些内容已经是历史公认的,我就不再评说了。
归结起来,我认为诸葛亮应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理论家。军事家不仅应有好的理论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必须用兵如神,胜多败少(至少是胜8败2吧),如果是胜少败多只能为理论家。
在三国时期能当得起军事家的只有曹操(指能够在整个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
武田信玄的军事才能和谋略智慧比得过诸葛亮吗
武田信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被有些人称为“战国四大王者”。
除了武田信玄,其他三人可以说都是统治了整个日本的最强大名, 可见武田信玄在当时的实力和影响力。 (上杉谦信多是被人誉为战国一代名将,但是武田信玄却经常被人拿来和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王者相提并论,这就可以看出两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差距。)
可以说在今川义元死后,武田信玄是当时最强大的大名,连当时的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都比不过他。 但是因为所处地形极为不利,和上杉谦信等人的对峙严重影响了武田信玄的扩张,导致后来被织田信长等人超越。 上杉谦信的实力虽然和武田信玄相差不远,但是从来都无法超越武田信玄。
韩信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谁更厉害?
如题2,韩信的对手是猪,诸葛亮的对手是人杰
3,这种事情怎么说呢,韩信战绩比诸葛亮光鲜。但是这种档次名将应该都是一个档次的。韩信在诸葛亮的位置做的肯定不会比诸葛亮更好,当然,诸葛亮在韩信的位置也不一定能做到韩信的成绩。
4,只说军事韩信强,讲综合诸葛亮强
5,诸葛亮是职业政客指挥部队,用政治手段控制手下的大将作战,因为当时手下有魏延王平姜维等大将,所以能够压制曹魏的大军,其自身的军事能力实在一般。而韩信是军人中的军人,最擅长独立指挥作战,而且善于利用手下的各种资源,即使是新兵冗将在他手下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说穿了,诸葛亮就是刘邦那样的角色,善于将将,其将兵的能力实在一般,两个人的军事能力完全不成器对手。
而诸葛亮,虽说综合能力强,但单论军事才干还真比不上韩信。三国演义把诸葛亮过分神话了。诸葛亮本身是个文人出身,比较擅长战略理论和发明创造,但在刘备生前,主要是负责后勤工作, 那什么火烧博望坡、鞭打督邮都是刘备自己想出来的。赤壁之战也跟诸葛亮没什么关系。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才有机会指挥作战,这在经验上就很吃亏了。诸葛亮一生极其谨慎,少有奇谋,也没有创造过什么军事奇迹。诸葛亮最擅长的是搞内政搞后勤,发明创造,搞理论研究,但让他上前线指挥就明显没那么强了,而且识人用人水平,还不如刘备。诸葛亮更像萧何,而非张良。
当然,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并非某些人贬低得那样差。诸葛亮虽说不是优秀的战略家,却是个优秀的战术家,擅长发明战术和工具,治军思想更为后世推崇。
虽说几次北伐,无功而返,打仗并非打群架。打仗,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而且当时三国的情况,在战略上,天下三分,以蜀汉最弱,人心已经逐渐不思汉,曹魏占半天下,只要稳定发展一段时间就可稳取天下。而蜀汉,地盘小,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缺兵缺马缺粮,人才凋零。诸葛亮或许也早知道北伐很难成功,只是鞠躬尽瘁,尽力而为罢了,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尚可干扰曹魏发展,为蜀汉续命多段时间,如果等师老兵疲,就只有亡国了。中原铁板一块,兵马钱粮充足,人才如云,北伐难度太高了。换了是韩信是诸葛亮,可能会好些,但也不可能改变这种命运。
如果论综合能力诸葛亮强,但是如果单论军事能力,绝对是韩信
军事能力,就是战略、战术、后勤等等,韩信在战术上的能力纵观历史应该也没人比得上,差不多的虽然挺多,但是谁敢说自己比韩信强?诸葛战术上虽说不如韩信,但是胜在综合能力,诸葛亮是职业政客指挥部队,用政治手段控制手下的大将作战,因为当时手下有魏延王平姜维等大将,所以能够压制曹魏的大军,其自身的军事能力实在一般。而韩信是军人中的军人,最擅长独立指挥作战,而且善于利用手下的各种资源,即使是新兵冗将在他手下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韩信是帅才,一生用兵无数无一败绩。刘邦曾问韩信自己能领兵多少,韩信答十万,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答多多益善。纵观韩信带兵多为十万级以上的大兵团作战。更是干败了当时风头正盛的霸王项羽,逼得项羽乌江自刎。史称“兵仙”
诸葛亮主要能力在于内政,刘备集团前期的主要军师有孙乾、简雍,得徐州后有糜竺、陈登,投刘表后得徐庶,入川以后的主要军师是张松、马良、法正。诸葛亮的主要职责据三国志记载是“都将军府事”,就是说是刘备府上的大管家。火烧新野、火烧博望都是刘备干的,火烧赤壁的时候人在公安留守没参战,夷陵之战在成都。北伐曹魏全部已失败告终。空城计那是早年曹操干的。诸葛亮没有实际指挥过大型战役。其军事才能只是被三国演义给无限放大并神化了。
今天就要分析一下两个人的军事能力,先卡一下他们两个人的成就,韩信最大的成就就是帮助刘邦夺得了天下,而诸葛亮最后只是帮助刘备建立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所以说光看最高的成就来看,韩信是领先了诸葛一大步的。再看一些著名的战役,韩信的暗度陈仓,彭城之战,还有最出名的那一手草木皆兵,四面楚歌,都是出资这意味兵仙的手下。;诸葛呢,也是有名号的,他的名号是卧龙,看起来好像是和韩信有一些差距的。毕竟一个仙一个卧龙。诸葛主导的战役比如吃新野,赤壁,这些大大小小的战斗都是可以的。而且最著名的就是赤壁之战了,以少打多的代表。韩系虽然也有,但是没有数量和么夸张的。这一方面的话,两个人还是差不多的。
因为两个人的佣兵的风格是不一样的,所以确实也不好评判他们两个在战场上的表现,而且相比于军事方面的作品的话,诸葛亮是比韩信多一点的。所以诸葛可能再军事的方面稍微的丰富一些。韩信就完全是一个实干家了,但是带病确实是韩信的杀手锏。两个人的出身的,诸葛比韩信好一些,虽然诸葛也被叫做诸葛村夫,但是诸葛好歹没有丢了尊严,韩信呢?胯下之辱可能是一辈子的伤痛啊。
但是我觉得两个人可能还是没办法比的,这两个根本就没法比,用演义和正史人物怎么比,如果看演义的话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亮已经近妖,完全一个强化黄药师门门懂样样精,如果是正史他俩更不能比,诸葛亮在历史上属于顶级的内政人才,个人觉得在政治方面就算是萧何也不能说稳胜他,反而军事上没什么出彩,而韩信在军事上绝对是历史最顶尖的那一档,不过政治方面的能力估计和岳飞差不多的了。再说一说诸葛的内政能力,应该算是三国当中的第一人了。
最后一点就是两个人当时面的的对手和队友也是不一样的,诸葛可能相对于韩信来说就比较孤独了,韩信身边还是有萧何,萧何对于计策的谋划比较厉害,而韩信正是这个大计划的落实者,韩in在佣兵或者带病的实战方面确实很厉害啊,这一点不承认都不行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