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红色革命席卷全球,两次世界大战更是使人类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人们的自我意识也空...
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红色革命席卷全球,两次世界大战更是使人类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人们的自我意识也空前觉醒。特别是在此前系列基础理论和科技进步取得重大突破的量变基础上,人类在空前的生存危机中所激发出来的前所未有的潜能,使得物质文明发生了质的飞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这一时期,中国则在日本等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下,陷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以太平天国、国民党、共产党等为代表的救亡图存力量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最终带领中国走向了独立。
第一节 革命与战争
19世纪以后,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及后来席卷西方世界的两次科技革命,使得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迅速崛起,人类的自我意识日益觉醒,欲望也迅速膨胀。在社会矛盾愈加激化、世界利益格局急需调整的形势下,世界主要国家的国内革命与对外战争交织,给人类带来空前惨烈的灾难,最终确立了美国主导、美苏两大阵营对立的新的世界格局。
1.马克思主义革命
从上帝和君王主宰一切,民众只能匍匐在地,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底层民众才是这世间的主人,统治阶层都是万恶的剥削者,马克思主义所具有强大的革命性和诱惑力,成为唤醒人们打破枷锁、摆脱束缚、勇于革命、实现自我的强大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所引发的共产主义运动及红色革命更是席卷全球,给近代世界带来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即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学说。19世纪初,由于工商业崛起后的种种弊端,乌托邦社会主义学说在西欧流行起来。英国的欧文和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主张建立一个仍然保留私有制、但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空想共产主义,它主张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建立社会平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史称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工人斗争的丰富经验,为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基础和现实材料。科学技术的进步,如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进化论等新理论的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1842年以后,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积极投身现实的政治斗争、工人运动和科学研究,成为了无产阶级知识分子。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英国伦敦问世,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以及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宣称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宣言》最后庄严宣告:“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867年,马克思发表《资本论》第一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1859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发表,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5年,马克思提出《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全部设计与写作。1884年,恩格斯创作完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马克思主义贡献了新的政治起点、视角和逻辑。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理论基础上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学说体系,包含三个相互联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马克思、恩格斯吸取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实质上包括三大规律,即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然后在实践中来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社会关系,其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都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只能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造出自己时代的伟大人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其重要特点是自由雇佣劳动制,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而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但其一天创造的价值同它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雇佣工人每天除了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以外,还必须额外工作若干小时,即剩余劳动时间,其创造的价值称之为剩余价值。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成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的根本原因。阐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必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进而导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更为尖锐。当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时,资本主义便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之科学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斗争事业提供了最直接和全面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合乎规律的结果,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并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这个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要保证无产阶级革命获得胜利并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必须有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必须组成与有产阶级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要实行正确的斗争战略策略,要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要善于争取各种同盟者,善于同其他政党采取种种共同行动。
但是,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产阶级专政只是第一个阶段,作用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当社会主义建设完成后,政府、阶级、生产资料私有制、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会完全消失,人类才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根据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共产主义社会最根本的特征表现为三点,一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二是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三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在这个社会中,社会公共机构非常发达,城乡差异,人与人的待遇差异和社会分工都会完全消失,达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阶段。人人都能得到极大的满足,都自尊自爱,互相帮助,追求至善至美,都在自发为共同的理想奋斗。人民的工作产出和生活索取都有记载,作为对其所从事工作结束时的公正评价的依据。获得好评价的人,更容易在社会活动中得到他人的拥护,也作为其个体的末日到来时,共产主义对其生命价值最终评价的依据,类似于基督教的末日审判。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指导思想。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是一种宗教信仰。因为资产阶级消灭封建贵族,其思想武器是自然科学取代封建神学,而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就是要消灭自然崇拜而树立对人自身的崇拜,从而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真正落地。
马克思主义创立后,出现了不同趋向和流派,如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但是,其在全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与之匹敌。
早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恩格斯在进行深刻的研究工作的同时,亲身参加和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指导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846年初,在布鲁塞尔建立的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进行了准备。1847年6月,由伦敦正义者同盟改组成立的以德国工人为主体,吸收英、法、比利时等国工人参加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诞生,此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问世,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有了明确的理论纲领。6月,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领导下,作为无产阶级的巴黎工人充当了革命的主力军,推翻了“七月王朝”。1852年11月,普鲁士的科隆共产党人审判案之后,根据马克思提议,共产主义者同盟宣布解散。
1864年9月,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这是无产阶级组建的第一个国际联合组织,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创始人之一和实际领袖。1865年,第一国际的总部迁往美国纽约,此后共召开过5次代表大会和两次代表会议。在其影响下,各国无产阶级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联合,共产主义运动从西欧扩展到东欧、美洲的十几个国家。
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推翻了第二帝国的统治,但随后资产阶级掌控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临时政府。政府军对逼近巴黎的普鲁士军队屈膝投降,还准备解除巴黎国民自卫军的武装。1871年3月,在第一国际的领导下,巴黎人民奋起反击,临时政府总理梯也尔狼狈逃出巴黎,迁往凡尔赛,政府军也随之迁往,法国首都巴黎出现了权力真空。梯也尔派去巴黎镇压的政府军士兵不但没有执行他的命令,反而与巴黎的人民武装和市民亲如兄弟。3月26日,巴黎的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成立了巴黎公社,并组织了公社选举,采用象征社会主义的红旗以及第二共和国时期装饰有红边的三色旗作为自己的标志。从4月到5月,政府军开始进攻巴黎并展开大屠杀,引发了巴黎人民的顽强抵抗,直到流血周的最后巷战。5月28日,巷战全部结束,巴黎公社失败,严厉的报复随即展开。以任何方式支持过公社的行为都被视为政治犯罪,数千人被临时拼凑的简易军事法庭判决并枪杀,另有将近4万人被押往凡尔赛接受审判,7000人被放逐到新卡里多尼亚。
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是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英勇尝试。为纪念巴黎公社,幸存战士欧仁·鲍狄埃创作了《国际歌》,他用激情澎湃的语言,热情讴歌巴黎公社战士的崇高理想和国际主义精神,鼓舞了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但也有人认为,巴黎公社是无政府主义,是政治狂热分子的一次无组织行动。
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国际工人运动面临各国反动势力的迫害和内部巴枯宁分子的破坏,处境更加艰难。1876年7月,根据马克思的建议,第一国际在美国费城宣告解散。
此后,由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各国无产阶级开始在本国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1875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与拉萨尔派合并,改名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90年,又改名德国社会民主党,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丹麦、葡萄牙、美国、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比利时和西班牙,以及匈牙利、意大利、俄国、英国、挪威、奥地利、瑞典和瑞士等国先后建立了数十个社会主义政党或团体。
1889年7月14日,在恩格斯倡导下,22个国家的393名代表参加的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创立无产阶级新的国际组织,即第二国际。此时的第二国际仍然比较庞杂和松散,也没有明确纲领,只是每隔几年召开一次代表大会。因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认识分歧,在第二国际内部很快形成了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右派,以列宁、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为代表的坚决反对修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左派,还有以考茨基为代表的对修正主义采取调和折衷态度的中间派。从成立到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瓦解,第二国际共召开了9次代表大会,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积聚革命力量,清除无政府主义影响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由于对修正主义批判不力,“一战”爆发后,除了李卜克内西反对德国国会通过新的军事扩张预算外,第二国际的各国大多数共产党领导人都蜕化成为了社会沙文主义者,站在了本国政府的一边积极支持这场国际间的帝国主义战争,一些人还担任了资产阶级政府的部长,第二国际陷于瓦解。“一战”后恢复活动的第二国际,也已经完全蜕变为主张改良主义且与革命的第三国际相对抗的组织。
列宁主义。第二国际分裂成了三派后,以俄国的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决反对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他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孟什维克的斗争中,在无产阶级专政、民族解放运动、帝国主义等方面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预言社会主义将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胜利。他在指导俄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共产主义运动,组建了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俄国共产党。
沙皇俄国晚期,政治上依靠铁腕政策维护沙皇专制,经济上实行寡头资本主义政策,虽然俄国经济高速增长,但由于其掠夺性的私有化改革,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加剧,底层民众不但没有从经济发展中获利,反而更加贫困。1917年,彼得格勒爆发“二月革命”,工人和士兵成为革命的主力军,沙皇尼古拉二世下台,罗曼诺夫王朝灭亡,俄罗斯帝国瓦解,临时政府成立。7月,在布尔什维克的组织下,彼得格勒的大量工兵举行示威,高呼“一切权力归苏维埃!”临时政府派兵镇压,解除工人武装,封闭《真理报》并通缉列宁,史称“七月事变”。
1917年10月24日晚,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10月25日晚,列宁领导的赤卫队员、士兵和民众包围并占领了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冬宫。但根据后来的资料显示,当晚并未发生战争,守卫冬宫的仅有一个妇女营和一个士官生营,他们在人群的冲击下很快就投降了,冬宫的防卫长官帕里琴斯基甚至还主动打开了冬宫的大门。起义当晚,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临时政府被推翻的通告》,宣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
11月6日,列宁再次秘密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20多万革命士兵和起义工人便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邮政总局、波罗的海火车站、皇宫大桥等各个战略要地,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仓皇逃跑。7日上午10点,革命军事委员会散发了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政权已转归苏维埃,但是此时仍由2000多名军官和士官生负隅顽抗。7日下午5点,革命军事委员会向临时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命令他们缴械投降,遭到拒绝。晚上9点,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冲向冬宫,同士官生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终于在8日的凌晨1点攻克冬宫,临时政府的成员全部被擒,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当夜,全俄罗斯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幕,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临时政府已被推翻,一切权力归苏维埃。还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建议一切交战国立即进行谈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土地法令》规定立即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全部土地收归国有,交给劳动农民使用。最后,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下设各部,执行无产阶级国家的各种职能。斯大林当选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托洛茨基当选为外交人民委员。9日清晨,大会胜利闭幕,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成立。
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俄国的历史发展方向,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结束了资本主义独占天下的局面。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合并而成的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十月革命的胜利,激起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1918-1923年,芬兰、匈牙利、斯洛伐克、巴伐利亚等国纷纷起义,分别建立了各自短暂的苏维埃共和国。而意大利的工人农民运动、日本的“米骚动”、保加利亚的起义等,都因遭到了当权派的血腥镇压而失败。
1919年3月2日,21个国家的35个工人政党和组织的52名代表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共产主义代表大会,通过列宁起草的《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和《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宣告第三国际成立,即“共产国际”。第三国际是全世界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凡参加第三国际的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在第三国际前期,共产国际团结和巩固了各国革命左派的力量,提出的建立工人阶级统一战线以及“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号召,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下,到1922年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建立共产党。在第三国际中后期,由于片面强调高度集中的统一领导,任意干涉他国的党内事务,动辄采取极端措施,以及要求各党在自己的行动中服从苏联外交政策的需要,导致原有的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经各国共产党一致同意,第三国际于1943年6月正式解散。
1924年列宁逝世后,围绕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路线等重大问题,苏联共产党内多次发生重大争论,导致对持有不同意见的人施加政治压力,以至采取极端的组织措施。在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错误观点指导下,三十年代苏联进行了大规模镇压运动,杀害和囚禁了大量无辜的领导人、干部和人民群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人民革命、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严重冲击着殖民主义、资本主义体系,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遏制、扑灭这些革命运动的发展,巩固资本主义体系,采用各种手段推行“冷战”政策。为此,“二战”的乌云刚刚散去,“冷战”的大幕又从砖瓦废墟上缓缓拉开,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从此展开了全方位的竞赛。
最终,美国依靠经济优势全面拖垮了苏联,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共产主义遭遇重创。在苏联解体之前,共产主义阵营中的很多国家纷纷抛弃了自己的信仰,昔日的华约也不复存在。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各国共产党仍然发挥着重要影响。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世界上仍存有130多个共产党,总人数在1亿左右。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