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简史-第十章浩劫重生(二)

发布时间: 2021-04-13 22:52:0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8

2.第一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因第一次工业革命而崛起的西方工业强国纷纷向外扩张,导致亚、非、拉美、大洋洲等地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人性简史-第十章浩劫重生(二)

2.第一次世界大战

19世纪末,因第一次工业革命而崛起的西方工业强国纷纷向外扩张,导致亚、非、拉美、大洋洲等地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各国列强由于自身发展的不平衡、势力范围划分的不对等,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879年,为了共同遏制俄罗斯的扩张,德国与奥匈帝国签署了“同盟条约”。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德国又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是“三国同盟”的核心。1892年,为了对付“三国同盟”,法国和俄国达成了军事协议,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由于英德矛盾激化,英国随即调整了同法国、俄国的关系,于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署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考虑到利害关系,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加入到了协约国方面作战。“一战”爆发后,欧洲成为主战场。英、法、比等国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国军队同奥匈帝国、德军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914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进攻,由于英、法、比等国军队在马恩河等战役中的奋力抵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致使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双方开始修筑战壕,西线转入长期对峙和阵地战。1915至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其中1916年是“一战”中决定性的一年,西线爆发了“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发起的夏季攻势等三次大规模的陆上战役,以及海上与英军的日德兰海战,此后战略主动权逐渐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

索姆河战役。有“绞肉机”之称的凡尔登战役,从1916年2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年底,致使法军损失了54.3万人,德军损失了43.3万人。在索姆河战役开始前,英法方面原计划以法军担任主攻,但因凡尔登战役动用了法军大量兵力,法军士兵因残酷战斗的影响,再也不愿参加向德军进攻的战争,为此改以英军进攻为主。

6月24日,索姆河战役打响。战前,协约国一方最初投入了39个师的兵力,其中英军25个师在索姆河北岸卡尔诺以北地区进攻,法军14个师在英军右侧进攻。英法联军利用炮兵和空军的优势,采取对有限目标逐次攻击的战法,企图消耗德军兵力,以达到突破德军防线的目的。英法联军在进行了7天的炮火攻击后,半步兵在炮火支援下于7月1日晨7时发起进攻,法军和英军右翼在当天就突破了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被德军壕沟阵地所阻,改而采用密集队形突击,遭遇德军马克沁机枪的强大火力,当天即损失近6万人。接下来的两天,英军右翼和法军进一步攻占了德军第二道阵地,法军一度占领巴尔勒、比阿什等德军防御要地。此后数日,由于英法联军在突破战术和指挥调度方面存在指挥程序繁琐、前线主动性差等弱点,以致联军的后续推进较为缓慢。德军则利用对方进攻的间歇,迅速调集兵力,加强纵深防御,并在局部实施了反击。

7月中下旬,英法联军再度发起进攻,南岸法军占领了第三道阵地,但未能发展为战役突破。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共出动49辆,实际参加战斗的18辆,被德军击毁10辆,此后步兵的进攻速度有所加快,但由于坦克的技术与装备尚未完善,加上战线太广,还是未达成打开突破口的预期目标。7月底至8月中旬,英法联军增强至51个师、飞机增加至500架,而德军则增加到31个师、飞机增到300架。由于作战双方的胶着,战役转入消耗战。9月3日起,英法联军再分别投入了1个集团军,德军增强至40个师,战场正面战线扩大到50公里,但推进速度仍然很慢。进入秋季后,由于阴雨连绵、道路泥泞,战斗渐渐平息,到了11月完全停止,英法联军的作战计划宣告失败。

索姆河会战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最惨烈的一次阵地战,因其残酷性被称为“索姆河地狱”。双方伤亡约134万人,其中英军45万余人,法军34万余人,德军53.8万人。英法联军虽未达到突破德军防线的目的,但钳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进一步削弱了德军实力。特别是协约国在西南战线的胜利,使得战局的主导权逐渐从同盟国移向协约国一方。

这场战役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中,促使其他强国纷纷开始研制并装备坦克等类型的阵地突破所用的重型器械并发展反制兵器,带动了各国军事工业的发展。德国制造的马克沁重机枪在战役中出尽了风头,成了血雨腥风的凶残杀手。

日德兰海战。“一战”爆发前,尽管德国加强了海军力量,但在舰只数量和排水吨位、火炮口径和数量等方面仍然落后于英国。“一战”爆发后,德国便把赢得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具有传统军事实力的陆军身上,海军方面仅以小兵力开展海上游击战,袭击协约国海上交通运输船。但是,通过一年的陆上作战,德军的战略目标并未实现,凡尔登战役使得德军陷入了持久作战的困境,而索姆河战役形势也不乐观,这迫使德军不得不改变初衷,把战略重心转到海上。

英国凭借其海军优势对德国实行海上封锁,在斯卡帕弗洛港紧盯德国的公海舰队,使其一直不敢贸然行动。为扭转陆战的被动局面,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保证德军在海上的行动自由,德军准备在海上寻找机会与英国进行决战。

1916年1月,德国任命莱茵哈特·舍尔海军上将为大洋舰队司令,面对实力强大的英国主力舰队,他不甘心德国舰队被困在港内无所作为,为此制定了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即首先以少数战舰沿着英国沿海地区开展一系列打了就跑的骚扰式袭击,诱使部分英国舰队离开斯卡帕弗洛港。一旦形势有利或寻得战机,就迅速集中德军主力舰队,一举击败英国主力舰队。舍尔用了4个月的时间,派出战列巡洋舰、潜艇和“齐柏林”飞艇,多次袭击英国东海岸,并实施布雷和侦察行动。

5月30日,舍尔又制定了一个诱敌深入的具体方案,利用游弋在挪威海岸由弗兰茨·冯·希佩尔海军上将指挥的小型舰队,引诱英国海军出击,驶入跟踪在希佩尔小型舰队后面50英里的由他亲自指挥的公海主力舰队的射程内。然而,英国舰队指挥官约翰·杰利科海军上将却早已通过破译德国海军的密码本和旗语手册得知了其进攻策略。当天下午,杰利科又接到了一份来自伦敦的绝密情报:“德国大洋舰队将于次日出航。”获悉情报后,杰利科连夜制定了一个与舍尔类似的作战计划,命令海军中将戴维·贝蒂率领前卫舰队从苏格兰的罗赛思港出发,于31日下午到达日德兰半岛附近海域,以期与德舰队相遇。杰利科则亲率主力舰队从斯卡帕弗洛港出发,于同日下午到达距离贝蒂舰队西北方向60海里的海域。一旦贝蒂与德舰队交上火,便主动示弱撤退,将德舰引向杰利科主力舰队的方向,使其陷入杰利科的主力舰群侧前方,这样就完全有把握歼灭德舰队。

5月31日,德国99艘战舰分为两个编队,由南向北行驶。英国151艘战舰也分为两个编队,由北向南航行,双方相向运动,突然相遇,日德兰海随即爆发。激战过后,英舰队共损失11万吨的舰船,德舰队虽然只损失了6万吨的舰船,但5艘战列巡洋舰只有1艘“毛奇号”还有战斗力。德舰队艰难突围后,再也不敢冒险出战了。6月1日,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返回基地,日德兰海战正式结束。

海战结束后,英德交战双方都宣称自己是胜利者,以至于如何评判它成了世界海战史上的一段著名公案。一方面,英国建造的舰只强调的是速度和火力,而牺牲的是装甲防护力。德国军舰则在降低航速和武备的基础上强调更好的防护力。德国在作战技术上的熟练显然胜过英国。另一方面,德国公海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则成功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港口,牢牢掌控了制海权,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日德兰海战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结束了以战列舰为主力舰的海战史,达到了大舰巨炮主义的最高潮,不过海上“巨无霸”战列舰的弱点也在此战中暴露无遗,标志着大舰巨炮主义的失败。此后,德国和其它海上强国开始研发争夺制海权的新型力量和探索新的战法,如“二战”中出现的潜艇破袭战和航母海空决战就是探索的新产物。

由于英法联军与德军开展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日德兰海战等战役,德军都未达到战略目的。1917年,“一战”进入了第三阶段,美国、中国等国相继参战,协约国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

1918年3月,德军在西线发动攻势,遭到失败。8月,协约国军队在福煦的指挥下开始反攻,把德军撵出法国和比利时国境,德军主力迅速瓦解。之后,保加利亚、土耳其、奥匈帝国等先后投降,德军基尔军港海军舰队水兵起义,柏林工人士兵爆发总罢工和武装起义,内外交困下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退位并逃往荷兰。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并签署停战协定,“一战”结束。

1919年6月,在经过长达半年的谈判后,同盟国和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签署《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将损失13.5%的领土,12.5%的人口,以及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还有16%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英国对条约比较满意,但“一战”中损失最惨重的法国提出的很多条件没有得到满足,美国认为条约是欧洲的麻烦所在,而且对德国过于苛刻,为此国会投票不同意签署凡尔赛条约。

“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分赃不均的战争,也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参战各方都大量使用现代化的战争装备,以给对方最大的杀伤,战况空前惨烈,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此战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一战”严重消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摧毁了基督教东正教国家俄罗斯帝国、基督教新教国家德意志帝国、基督教天主教奥匈帝国等欧洲老牌帝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新兴帝国也被消弱,各国都出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亚、非、拉美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一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远程大炮等大规模投入,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本文标题: 人性简史-第十章浩劫重生(二)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602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解放军陆军番号为何要从71集团军开始,而不是从1开始?高中历史书里的神秘摆拍事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