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论自发性》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1-02-26 13:19:1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6

《六论自发性》是一本由[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六论自发性》读后感(一):自发性=开放性+可能性=自由创造社会活力来源于自发性及一定程度的参与狭隘

《六论自发性》读后感锦集

  《六论自发性》是一本由[美] 詹姆斯·C·斯科特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六论自发性》读后感(一):自发性=开放性+可能性=自由创造

  社会活力来源于自发性及一定程度的参与

  狭隘观点里科学(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标准化科学”)所具备的意义在于寻找一个通用程式,然后将生活中具象化的东西抽丝剥茧般套进去,此举似乎在智识角度更容易理解,但这种生搬硬套带来的却是毫无生气的模仿与奉承,极大地限制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所谓规则只是精英阶层(有资源与地位者或统治者)用于规制人们,提高效率,便于他们统一管理的手段。作者从“自发性”的角度给读者提供了看待日常规则、反抗、国家制度等系列意识行为的新观点,再论其合理性,带给人深刻的启发,丰富了我的视野,后面几小节的论述有些拖沓(也可能是个人倦读的原因)。非常棒的一本书!力荐!

  《六论自发性》读后感(二):六论自发性

  深刻易懂的“无政府主义”论述,道出了社会制度与政治运作的基本事实:1.机构与组织的建立,本质上是精英阶层为了将威胁秩序的底层反抗引导到可控的政治轨道上。2.更多时候,政权是由千万普通人的不服从、不合作、不守序,慢慢终结的。3.所有人易犯的错误,是将外观的有序等同于实践的有序,把外观的杂乱无章等同于无序。4.除了效率和结果,要问:某种制度、体制、行为如何影响参与其中的人。5.警惕量化技术的缺陷:变标准为目的、变描述为事实、“对策逻辑”。6.警惕量化的行政管理:政治权力提前渗透到技术之中。7. 历史常常抹去事件发生的偶然性,压平亲历者的复杂意识,掩盖背后的无序事实,以符合上层的宣传目的。

  《六论自发性》读后感(三):我们需要这块透镜

  精妙绝伦的学术性论著!基本上是一口气看完,作者从闯红灯这个小小的案例出发,以类似简单的例子生动形象的展示了“无政府主义”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 我们知道应试教育存在很大的缺陷,作者就从农作物的种植开始讲到这种教育模式的缺陷所在;我们以为科学的评估手段是公平公正的,作者告诉你精英们在选择评估参数的时候就已经不公平了,引入科学只是为了让参与者不再去关注不公平的部分;我们以为法律是公正的,作者告诉你所有的法律漏洞都是精心设计的,为的就是让制定法律的人右后门可走;我们以为大公司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作者告诉大公司利用的创新与其扼杀的创新一样多……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最后一章,关于历史的偶然性,结合应试教育,感到莫名的讽刺,“我们有中自然的冲动,往往把自己的行为或者人生讲述的连贯且能够自圆其说”,不仅如此,我们还喜欢给历史人物安上我们认为的“他的思想”。

  正如作者所说,他并不想写一本系统的无政府主义理论方面的著作,只是利用“碎片”的形式,通过一个个案例展示无“无政府主义”这块透镜,而想要通过这块透镜想要看到或者能够看到什么,这需要作为在应试教育中获胜的“精英”的我们自己去观察、思考和判断!

  《六论自发性》读后感(四):自发性的缺失

  看完书以后特意百度了一下作者,瞬间明朗,一个衡量大咖的标准:把大家都能看到,但是想不到的事情用尽可能简单的逻辑论证方式写出来。作者的论述让我明白了一条等级制度建立的前提:“塑造精英的标准,反过来又被精英加强”(此处精英这个词可以被替换)。另外,也从量化质量指标的层面了解了为何这些年堪称改变人类历史的重大创新发明逐渐绝迹了,比如SCI,创立的意义是将对成绩的主观评定变得尽可能客观,但是这样的初衷到了现在已然变成了:论文的发表一味迎合SCI的标准。这样看来,量化这词是很恐怖的。再另外,“眼见为实”这个词已经被推翻过很多次了,比如:视觉上的秩序不等于实践上的秩序,无序不等于无效。身边也有不胜枚举的例子。依我浅见,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平稳的写作风格,深深的批判了现实情况下,也就是自由民主环境下自发性的缺失。我自己延伸一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势必未来的人类在很多的领域共用同一套标准,如果不去改变,也许人类在被机器统治之前,早就被规则奴役了吧。

  书中观点、精要繁多,吸收其中之八九,已有足够的快乐和烦恼,知识爆炸的年代,读书也越来越不是一件能让人心旷神怡的事情了,除非,看一些不疼不痒的书,也就是看过即忘的书。

  《六论自发性》读后感(五):《六论自发性》(作者:詹姆斯·C·斯科特)

  新京报书评周刊-2019年5月18日-书情 罗东

  在人类近现代史上,国家(state)是思考一切政治经济社会行动无法绕开的关键性概念。说它是这些议题的中心概念也并不为过。不同的研究者、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或范式,看待“国家”的方式和态度也不尽相同,它们以此也形成了纷乱复杂的意识形态光谱。而在这些光谱中,无政府主义长期以来都是最具争议的光谱之一。  

  美国政治人类学家詹姆斯·C·斯科特,就阴差阳错地被人归类到了“无政府主义者”。这大概源于他在《国家的视角》《弱者的武器》等学术著作中对社会下层自发秩序的描述。这些作品被翻译成中文等版本在各地学术界传播。斯科特也因此获得较高的学术声望。他的确表现出了对社会自发秩序的理解、同情和信心,在建制未到达的地方,人们也呈现着合作和交流的能力。然而,如果要因此说斯科特是一位无政府主义者,那只能是一种误会。他的这本《六论自发性》以学术随笔的形式为自己作了一次辩护。他从未否定国家或政府在近世以来的价值和作用,而只是与其保持距离,在这一视角之外去理解人们的自发秩序,而这种自发秩序有一套自己的实践逻辑。

  《六论自发性》读后感(六):笔记

  1:巨大差异下的自由并不是自由,相反,有可能会造成极右,造成更大的不平等

  2:下层常以沉默匿名的方式表达不服从,要成功需要有共谋。 3:公开的阶级冲突或许只是书写者的偏好,更隐秘的反抗或许是事件的关键。 4:隐秘的不服从有可能是公开的阶级冲突的先兆。 5:群体的自发性行动有时需要默会协同,即先有一个模板作用。 6:流水线消解工匠工艺知识,技术分工亦然。 7:小资产阶级,小业主代表自由,自主的领域,掌握了自己的工作时间,在没有或很少有监视的环境中劳动,有逃避国家控制的方法。 8:所谓单一客观的标准本质上是“消除政治的机器”,对政治的互助与试错在深层心理中已缺失。 9:习惯性的自觉服从可能会带来荒唐的情形。 10:更加公正的法律部分得益于那些勇于反抗不公法律的人。 11:号召力是讲者与听者共同作用的。 12:象征性建筑是一种秩序模型化 13:所谓的客观标准是为了反对精英阶层的独断,但其制定依旧由精英阶层来规定,并且压制了讨论 14:民族国家的建立逐渐使一切差异同质化,进而塑造人 15:外观的有序不等于实践的有序,外观的杂乱不等于无序 16:一个经济秩序越是高度计划,就越要依赖非正式实践 17:姓名制度在发明之初是一种监控手段

  《六论自发性》读后感(七):读后感

  

《六论自发性》一本有趣的小书,尽管中译名偏离了,但个人觉得还蛮合适的,总不至于真要为无政府主义者欢呼两声吧。

比较喜欢3章和5章,主要讨论了制度下各种量化,用""标准对行为殖民",将人置于秩序下剥夺自由和独立性。公众被各种数据和标准线衡量评价,看似去政治化的科学行为实质上是利益集团的"政治"考虑。5章讽刺耶鲁大学的学术量化改革更是妙语连珠,幽默到不行。

文章到4章,因作者对小资产阶级的过高评价拉低了观感,想到小业主的投机主义和游移不定就感到脱力(但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联系2章,他痛斥国家秩序下的同质化,对民间秩序的自由有序饱含热情,或者说对该秩序后的小资产阶级们抱有期待。如果要给该阶级做个概念上的准确定义,仅仅从财富和时间支配自由度上来看并不简单,但作者画了个饼却逃脱了,只是不停打电话,呐喊他们是最棒的!(相信邻人自觉还不如相信自己手中的面包…)

在6章,斯科特对历史学的局限性展开了左右开弓,猛烈抨击。某种程度上讲还蛮在理的。但实际还有待斟酌和讨论。

学艺不精,感觉斯科特表现出自己是个温和的无政府主义者,书中碎片式的章节叙述,有意思的举例,辛辣的发言,读感很舒畅,值得推敲,引人思考。(尽管无法肯定他的政治立场,去颂扬无政府主义者还不如去讨论公共关系下公民养成

  《六论自发性》读后感(八):我看到了什么

  1.当民众不认同统治阶级的规则时,往往会采用匿名的无合作方式来表达自身不满。如磨洋工,逃兵役。 2.大量民众的不合作汇集成潮水一般的力量足以左右重大社会事件的发展方向。 3.领导者需要倾听群众的声音,说出民众想听的话,来加强自身领导力。 4.民间规则和官方规则的利益诉求可能不同,民间规则更关心与当地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官方规则关心的是中心对局部的控制力。例如公路命名。 5.官方通过各种手段如登记身份证等来实施统治。 6.为达成某些目标的最大化而采取单一手段可能无法应对现实的复杂情况,如单一树林的种植困境。以及光辉城市的悖论。 7.看似整洁的表面可能隐藏着低效无序。例如计划经济。这一点我自己感觉整理得很整洁的书桌或房间未必是最方便的。 8.流水线工厂和应试教育严重扼杀了人类的创造性。

  9.集权统治塑造出具有臣民特质的人。

  10.很多社会中都存在一种巨大的欲望:希望拥有自己的土地,房子,店铺。许多人为了得到工作的独立自主性甚至可以承受更加更辛苦更低产的工作。

  11.规则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偏离原定目标的躲避规则约束或利用规则牟利的行为。

  12.量化规则试图通过许诺公开公平明确的成功规则来取消民主讨论的必要性。然而规则的政治性隐藏在规则制定之初。此外取消讨论的规则往往存在僵化的问题。

  13.真实的历史具有被历史学家忽略的偶然性和复杂性。

  ,最危险的群众运动是没有具体诉求可以回应,没有明确领导者可以谈判的,自发无序的运动。

  总体来说我认为这本书是对现存规则的反思和补充。

  《六论自发性》读后感(九):好看!已经买了作者的另一本新书

  今年开始读社科文类的书籍了,果然都是满满的干货。如果说小说看的是体验沉浸式尝尝味道的话,社科文就是引导思考让你咀嚼东西吞到肚子里吧。

  我看的是社会、心理、哲学这类,主要是为了解释焦虑对社会种种现象理解认识,为什么大家都会这么想,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的认知是如何被操纵形成的。很多东西因为tong治者还是教育什么问题,在生活中我们有体会却无法形成系统的认知并表叙出来,或者根本一直陷入普遍大众惯常思维的误区。这本书让人认识有些问题能够跳出来,譬如闯红灯的好处。可惜的是这本书由于过审的原因删了一些内容,这也没办法。

  5.19

  “科学的”林学,把树林简化成单一商品的机器,极大地削减了树林的多样性,大自然终将复仇,得不偿失。还提到固然世界性组织跨过公司的存在,在全球范围推行规范,在市场推广自己的商品服务广告,塑造它们消费者,塑造它们需要的需求和品味,结果文化政治和经济多样性被广泛削减,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化、物权体系、、政治组织,乃至维持着这些事物的所有感受方式和生活世界都归于单一。还有华盛顿特区越南战争纪念碑的特殊意义。 六论自发性,这本书让我跳出平常的视角看待问题,并且增长了我边沿性知识。挺有意思的好书啊

  《六论自发性》读后感(十):六论自发性书摘

  第六章——具体性与流变对我个人的启发性最大

  以下是全文的部分书摘。

  1.

  2. 不了解行动者自己对境遇的认知,就不能有效地认识行动者的境遇

  3. 悖论:公共秩序遭受的破坏和扰乱对民主制度下的政治变革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4. 礼貌而和平的诉求极少促成结构性的变革

  5. 把外观上的有序等同于实践上的有序,同时把外观上的杂乱等同于无序

  6. 全民公共教育的最大不幸在于它大体上是一条产品单一的生产线

  7. 法国上卢瓦尔省村镇营救难民事件的具体性; 他们的行动在先,然后再为行动找到一套逻辑。抽象的原则是实践的产物,而不是相反。

  8. 人们不会轻易对大而抽象的事物(失业者,难民,犹太人)表达认同,敞开心扉或倾囊相助。

  9. 全体受害者无法轻易地被具象为一位受害者,但是一位受害者常常可以代表整个受害者群体。

  10. 明斯特市政厅的大屠杀受难者纪念展:展现城市中每个犹太家庭的命运,并与曾经的图景做对比

  11. 历史常常抹去了这些事件的极度偶然性,压平亲历者原本的复杂意识,并且常常给他们注入了某种未卜先知的超自然认识,同时还平息了多种多样的理解和动机的喧哗之声。

本文标题: 《六论自发性》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096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书店读后感1000字《大丫鬟》观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