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者》影评摘抄

发布时间: 2021-02-25 18:06:0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0

《无名者》是一部由王兵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无名者》影评(一):存在没有同情,因为不够格;没有愤怒,因为无必要;没有抵触,因为活得沉重;没有宣扬,因为总有悖论;没有怀疑,因为生命本身该获

《无名者》影评摘抄

  《无名者》是一部由王兵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名者》影评(一):存在

  没有同情,因为不够格;

  没有愤怒,因为无必要;

  没有抵触,因为活得沉重;

  没有宣扬,因为总有悖论;

  没有怀疑,因为生命本身该获得起码的尊重。

  无名,但存在。

  《无名者》影评(二):短评与影评之间

  整部影片没有对白,剪切上的粗糙,甚至不连贯。造成一种断裂。对最底层人民的关注。

  此片是日常感知的最极致表达。

  把人的生活还原到生存的最基本状态,劳作睡觉和吃饭,维持基本的生存,通过对日常感知的呈现,表达对一种底层边缘人物的关怀,进而反观当下人们的一种欲望过剩,这种关怀只能在美术馆中,在艺术家的影像作品中才能出现,大众的艺术,越来越去迎合商业,迎合大众的娱乐消费心理,而艺术家却担起这种责任。

  《无名者》影评(三):生的一瞥

  一个人,远离了社会,他的孤独附着了些许文明

  但更多的只是纯粹地活着——吃,睡,还有劳作

  他远遁于赤贫的黄土地上,在秋与冬的横扫肆虐中

  不需要更多的言语。风和雪,泥土和雨水,草和玉米

  还有洞中昏昏的光线,在墙与室的囿护中,暖与冷交替

  在那条小路上,他的背影留下,他的痕踪

  生的伟大,生的卑微,生的清苦,生的深沉,

  缠绵在无言中,用他一生来演绎人类对物的依赖

  《无名者》影评(四):一個孤獨的存在

  王兵《無名者》,一個孤獨的存在,卑微卻足夠獨立的生活,無依無靠也就不依不靠。仿佛孤島上的魯賓遜,但“無名者”又不是“星期五”的主人,因為笛福的主人公是落難在孤島上,他活下去的信心與希望就是離開這座與世隔絕的島嶼,回到人類社會中去。而“無名者”則不同,他沒有希望,或者說也許他的希望僅僅是多收幾粒玉米,借雨后的泥巴加固一下窯洞的土墻。一種絕望的存在,對旁觀者來講近乎絕望,而這對于他只意味著簡單的生存。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我們是否可以完全地與同類相脫離?我又有些許懷疑。導演對自己攝取的影像的記錄與剪去是否事先就有了自己主觀的安排與判斷?或者是否可以說導演在某種程度上制造了這個“故事”?

  《无名者》影评(五):不是评论,就是想说说话~

  今天上海双年展上给我冲击最大的展品。

  冬天,春天,夏天,秋天

  厚棉裤,薄棉衣,薄衫,厚外套

  破、烂,破、烂,破、烂,破、烂

  铲子、锄头和火柴,这些是远离人类文明的独居者身边为数不多的需要商品交换获取的东西。

  卫生的环境,健康的食物,清洁的水源,与同类的交流......所有的人类文明最基本的需求都在这里不复存在。这里只有生存和无止境的循环继续。天边的彩虹和夜晚天空有,对美的赞叹没有。狂风怒号暴雨瓢泼有,对自然的敬畏没有。粮食的种植有,粮食的附加值没有。活着的躯体有,躯体中的思考呢?

  这样一个“反人类”的存在,又客观的存在着,让我消化困难......脑袋不够用......

  所以文明到底是谁的定义?

  所以远离文明和摆脱交往的个体,也是还是人类对吧?

  所以一个人可以离情绪多远呢?

  《无名者》影评(六):我看完了

  电影开场,他背着麻袋开始走。

  很快,我睡着了。

  不知道睡了多久,醒来,看到他在吃东西。

  他不说话,坐在个洞里,在吃。

  我开始不耐烦,给你两分钟,看看你能干吗。

  两分钟以后他还在吃。我生气了,浪费生命。我居然放着那么多作业不做在这看他吃饭,浪费生命!我准备做出人生第一次愤然离席。

  他还在吃,我愤怒里,他从口很黑的锅里翻出几块黑乎乎的,不知道什么东西,吃得好香。我都要离席,他却把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吃得那么香,大口大口的,我,不舍得走了。

  吃完他就去另一个洞里睡觉了。

  第二天,他拔草,摘瓜,开始做菜。

  这瓜看起来挺好的,他很慎重,用抹布擦了下剪刀,然后除了皮,再剪成一块块的,末端还剪去扔掉。慢条斯理的,瓜看起来很诱人。

  锅也不用洗了,点了火盖上破盖儿,把昨晚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小心埋在瓜下一起煮。

  能吃了把盖儿一翻就成了盘子。找两根树枝开始吃。他还有破碗,扒两口就夹一口菜,神情自若,胃口很好。看起来比我把饭菜全混在一个碗里盯着电脑吃,要享受多了。这人的吃相真好。

  活着,不就为了吃嘛。这是用在他身上的。

  ……

  下雨了,他没趁机洗个澡,跑洞里了。洞里地势低,可是洞口筑高了,水进不来。

  雨停了,他开始慢条斯理的给泥房子加厚。慢得我觉得自己的生命也在跟着一起走掉了。

  后来,他又开始走了。

  电影结束了。

  我看完了,还是不知道他是谁,干嘛的,哪来的,打哪去,开心还是忧愁。

  我就知道他活着,很简陋却还活着。而且吃相很好看。

  《无名者》影评(七):非介入的政治:王兵的电影

  纪录影像天然具有某种政治性,无论创作者对此种倾向持何种态度,都是不可避免。一种陈词滥调一直都在发生:我只是在记录生活本身,从而企图逃脱任何政治观点的评鉴。但生活本身已然包涵关乎政治的全部:整个社会的形态和人的生存状态。只要是纪录片,都无法脱离两者。

  如果纪录片只是记录,也就谈不及导演的意义。以某种意图介入生活的纪录作品多如牛毛,即便在摄影机后保持一种客观态度的导演也显见出其倾向,甚至这种倾向比那些直白的意图来得更为有力。它扩展了诠释的可能性和范围,将观众的自主性补足在影像的去中心化之中。

  传统的导演正在消失。作品好像是观众自己拍出的,如此导演才可以逃脱“说教”的指责。观众对那些在影像中强加观点的作品已经感到厌恶,导演对此也深知肚明。能够继续在这个影像世界存活下来的是那些知道收敛光芒,将自己隐藏的导演。他将诠释的可能性赋予观众。

  悖论于此发生。一位导演越不介入影像,它所具有的政治内涵就越为广博有力。必须有一种无力感和客观性,无论这是事实所然还是通过伪装获得。让观众看见由自主生成的影像所构成的作品,启发他们思考,而不是代替他们行使个体的政治行动。那些具有鲜明思想观点的作品必将为影院淘汰,它们将被美术馆收留,可怜地接见参观者的莅临。

  王兵的纪录片具有最为深刻的政治性,因为他自己作为导演的个人意识从影像中抽离,并降至最低。只要简单地查看一下他所选择的拍摄对象,我们就绝不可能将其看成只是对社会的一种纪录。它最为深刻地触及了社会中的边缘群体,在此基点上所有关于社会、政治、文化的困境都如漩涡般交织于此。

  《铁西区》中国企改制之后的厂区工人,《和凤鸣 》中经历夹边沟的老妇人,《无名者》中那位与世隔绝的个体,《三姊妹》对云南留守儿童的关注,《疯爱》中的精神病人,《德昂》中的逃亡者,《苦钱》中的打工者……他们无不脱离了社会常态,而是权力结构相互交织在一起。

  可以说,作品的形式越简单,导演于作品中的身影越为模糊,影像所具有的阐释空间便越为广阔。它们作为事件在安稳的现实生活表层划开了裂缝,这道裂缝将与观众个人的思想相遇,从而获致真理。而王兵作品的意义也正在于此,他从未提供解释,他让我们看见生活的真实,从而启发我们思考。

  这是一种非介入的政治,比介入的政治来得更为有力,并将深深持久地震撼观众。介入的政治从一种观点里获得了让别人诚服的权威,但非介入的政治将思考的可能普及给所有观看的人,每位观众都在观看这一举动中触发了对于自身与世界的思考。也是当下可行的重新进行感性分配的艺术-政治行动。艺术即政治,一如朗西埃所言。

  《无名者》影评(八):每一次听现场分享都是惊喜

  今天在南京四方美术馆观看了这部纪录片,然后又听了导演现场!现场!现场!分享。上次在四方参加了《八月》独立电影放映和分享会虽然那时候导演并没有到现场可是听了和导演关系好的嘉宾的观影感收获也很大,能够知道一部电影拍摄的初衷、背景、导演的感受真的是件让人惊喜的事啊。

  嘉宾导演于小伟说:这是个超现实的电影,镜头少留一秒都不行,我们在街边遇到一个乞丐或者拾荒者我们可能就是这么经过不会发生什么交集想象,但是这部电影用一种不一样的视角那么近距离的去看那么一个人。(超现实主义?嗯,我不懂)

  嘉宾艺术家严丹说:我第一次看王兵的电影是在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第一次看他的电影正是这部《无名者》,当时看到一半给我的震撼并不是来自对这个主人公本身命运的怜悯感情也好其他某种情节也好,而是这种叙事拍摄本身的一种直白,它与强调种种不同表现形式的现代艺术是那么强烈的不同。(王兵没有对这部电影有任何的宣传,自己本身从没有刻意的拿这部片去参加什么电影节,就那么任由画廊处置,可是这也是王兵的作品第一次被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也是这部电影象征着王兵作品迈入了艺术大门——导演的大意原话哈。他并不反对现代艺术中影像采用了绘画功能但是不能脱离影象叙事功能,叙事才是最重要的东西,绘画中时间是永恒的空间是有限的,影像中空间是无限的时间是有限的,当时间线开始转移叙事也就开始了)

  嘉宾导演王兵说:

  发现这么个人是件很偶然的事,有段时间要去内蒙古工作,驾车由北京到内蒙古的路上偶然发现了那么个人的存在。那个时候的我的状态已经不再是那个拍《铁西区》那么天真有热情的人了。

  其实我是先读的美术学院后读电影学院进到电影系统中,我还在建筑设计院待了十年,我读大学和刚毕业的时候其实是受到了那个时代20出头就从最好建筑学院毕业的那一批同学的熏陶,他们经常讨论建筑史,我的艺术史其实是从建筑史中析理出来的,其实建筑史是完全能够囊括艺术史系统。我身边也有很多艺术家,可是后来我进入博物馆对任何一件展览品艺术品都不感兴趣了,都吸引不了我了。我不关心别人的评论,因为观影等本就是很个人的一件事,我没必要去左右别人的想法。

  我也不在信任很多事,可是我拍摄的那么一个有语言功能障碍的人让我感觉到了信任我,当我带吕松平摄影师和其他人去时明显感受到他的不开心,而我一个人和他相处时就会自在,像遇到个分叉路口我说你不是应该往这边走吗,他没有怎么回应我但是还是会往我指的方向走。

  当我在拍摄无名者3年的这期间,有时我觉的待在他的旁边是种放松,拍完后我自己最直接的那么一个感受就是当世界物资极尽时,人作为一个躯体还可以这么运动下去。

  为什么我愿意把电影作为毕生所研就是因为我可以为了探讨人从哪里来又如何存在的问题。

  (导演的这些话是我凭记忆拼凑起来的,所以应该会逻辑不通的地方,但是我并不想刻意理顺你们就将就看吧。)

  《无名者》影评(九):有尊严地活着

  很震撼。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用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有尊严地生活着。我们也不能认为他们就是痛苦的,孤独的,我觉得这是一种自由。很多人认为这个影片里的主人是乞丐,是拾荒者,质疑为什么导演不能帮助他.....下面我贴一段王兵导演在 Ji.hlava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关于《无名者》的演讲,方便大家进一步理解影片。

  拍这个影片,是我在2006年旅行当中,偶然遇到的一个人。 当时我来到这个人居住的地方,到那以后就特别感兴趣,我问他叫什么,他说:我没有名字。 他并不愿意与我有语言上的交流,所以我也没有再问他的过去。 他让我感兴趣的是,这样一个人,每天在开周围的荒地,一年四季的在劳动, 不断的工作,施肥种植。从2006年认识他,我就慢慢拍,因为我也有别的事,所以有时候我两三个月拍一次,有时候是半年。 我就陆续拍了一些素材,2009年的时候剪成一个片子。 他不是一个靠乞讨生活的人,他是靠自己的劳动。 同时,他远离人群,他和旁边的人都不来往。 对我来说,比较有意思的是,他靠自己生存和生活。 无论他从前什么样子,他现在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在生活着,我认识他八年时间,一直是这样。 这八年以来,包括我做完片子以后,我也是每隔几个月回去看他一下。 如果我单独去见他,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我带一个人,旁边有别的人的话,他也不理这个人。 这个人让我想到,当我们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我们和他是一样的。 他让我感到,人无论怎么样都要有的生活的尊严。 虽然很多人都是需要和大家一起生活的,但也有人不愿意和大家一起生活,我自己也是这样。 我和这人在一起的时候,我觉得很放松,他也很放松,他对我没有任何的敌意和戒心。 虽然不说话,但也有一些简单的沟通,非常轻松。 如果他能向我提出什么需要,我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会尽力帮他,比如我有时候问他,你需要钱吗? 如果你需要的话,我可以给你一些钱。他很明确的告诉我,他不需要钱。 我问他,你需要什么东西?他有时候会告诉我,他需要一些烟,打火机。 随着时间的变化,有时候尤其是春天,我会去的比较多一点。 因为冬天和秋天都没有任何问题,他种的粮食是够的。 实际上春天是最糟糕的时候,我但心他有缺少食物的可能。 所以我经常春天去,带一些东西,我带的东西他是接受的。 有时候,我给他买一些工具,比如像斧头,铁锹,防寒的衣服,防寒的大衣。 奇怪的是,我把这些东西放在他的窑洞门口的时候,过一会,这些东西都没有了。 虽然这是个小事情,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正常的社会秩序是什么。 我觉的没有必要去拿别人的东西,但现实就是这样子,铁锹和衣服并不值钱,放在这个地方,为什么有人去拿,我很想不明白。 我和这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从来没有要求过我什么,也没有对我能提供的物质有任何的兴趣。 我给他一些东西的时候,有的时候他愿意接受,有的时候也不是很愿意。 我不知道他的过去,但我作为人和他是可以沟通的。 我也没有想过去改变他的生活,我很喜欢这个人,也愿意拍这个人。 我拍了一个影片,我也不知道这个影片的意义。 对我来说我很愿意这样去拍一个人。

本文标题: 《无名者》影评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089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OPUS 作品》读后感摘抄填空式写作·写出你的个人品牌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