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这个世界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1-01-14 15:45:4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2

《爱这个世界》是一本由[德]阿洛伊斯·普林茨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爱这个世界》精选点评:●1、对世界的热爱和为世界自由抗争的勇气;2、如果没有海因利希……汉娜公共领域的

爱这个世界的读后感大全

  《爱这个世界》是一本由[德] 阿洛伊斯·普林茨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这个世界》精选点评:

  ●1、对世界的热爱和为世界自由抗争的勇气;2、如果没有海因利希…… 汉娜公共领域的成就来源于私人领域的满足;3、和马丁。海德格尔一生的爱中,汉娜永远都是付出的一方。 PS:海德格尔先生你真令人失望。

  ●信念和力量。汉娜给我树立了关于生活、信念、原则、力量和诚实的榜样。我感到耳清目明,如同新生一般。

  ●那个来自远方的姑娘……

  ●我好像只看懂了八卦。。

  ●流畅。跟正统的传记相比,阅读起来的感受更接近于传记体小说。汉娜与海德格尔的关系持续一生,痛苦然而从未放弃。每个人都会在另一个人的生命中留下刻痕,产生影响,细观每个个体的生命与爱情经历,会发现爱情的确是两个人之间建立的独特感情,它本身美妙,具有不可抵抗的吸引力而且独一无二。汉娜在审视朋友时都抱有清醒的判断力和巨大的爱意与同情心,令人动容。“平庸之恶”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观点之一。

  ●购于06年1月8日的万圣书园,读完于1月28日23:30由北京开出的k101次列车上。

  ●http://www.douban.com/note/297687594/ 被小时候的汉娜的奇葩吸引,但越读越感受到“孤独的人是可耻的”。阅读过程中我经历了目睹奇葩之陨落的失望。汉娜对海德格尔的感情很微妙,我也很能体会。感觉她的张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海德格尔面前证明自己,而后者始终没有给她以认可。读罢此传记,汉娜给人以喋喋不休到处跑的形象,而海德格尔则沉默寡言,囿于一地,我可能会跟后者更投缘也未可知。不喜传主的情况下确实不好给传记打分。

  ●主要写的是阿伦特生平,对其思想只是略有提及

  ●谁是汉娜.阿伦特 那个来自远方的姑娘 带来了思想、智慧和自由 像一位女神 揭穿事件表面的虚晃 在不断的行动中 完成了独特的生命 然后离去 自由如风中的一片落叶......

  ●2007-02-10

  《爱这个世界》读后感(一):在思想家传记中解剖其思想

  有别于国内的传记写法,

  不是流水账似的平铺直叙,

  也不是一味的褒贬,

  而是将她作为一个人来写。

  当然也就不会出现,

  一个人的一生取决与盖棺定论的那一刻。

  对其思想的小幅解剖也是很到位了。

  7月初酷暑大食堂几天读完。

  因为下午四点半后学校只有大食堂有空调,哈哈。

  《爱这个世界》读后感(二):聪明以及精彩的人生

  她的清醒、敏感、聪明、果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个精彩的人生,高度的公共性——如果社会角色也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的话。对海德格尔这个之前已无好感的人更加厌恶(我知不该如此偏颇)。

  她对纳粹的思考,让我不禁联想电影《the reader》。“平庸的恶魔”,恶其实是一种“浑浑噩噩”。在这些观点上,两者是有相同观点的。

  自由思考,这也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阿伦特的很多观点都曾经引起过轩然大波,甚至很多是强烈的反对,这足以说明观点的独特性。同时,如果没有冷静的客观的立场,很难做到自由思考。

  书有前后矛盾的细节,不知道是翻译还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爱这个世界》读后感(三):汉娜的一生

  这是叙述德国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一生事迹的书籍。

  1906年10月14日汉娜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自小喜欢观看小说、诗歌、哲学著作等。

  思想早熟的汉娜生性喜欢叛逆,上课时候喜欢挑战老师权威,终致于被赶出学校,但在其母亲努力下,进入柏林大学学习几个学期;1924年到马堡并结识了马丁海德格尔;1925年前往弗莱堡大学,转到卡尔雅斯贝尔门下;1928年22岁的汉娜得到哲学博士;开始和海因利希合租并于1940年1月16日结婚,两人处于纳粹的恐惧而逃亡到美国纽约,在舍肯出版社工作时候出版了卡夫卡日记;利用空闲时间,阅读和使用大量的书籍,完成1951年出版的《极权主义的起源》(探讨纳粹集中营的人的机械作用),同年成为美国公民,但却受迫于美国麦卡锡主义,直至1954年12月;1959年获得汉堡莱辛奖。

  1970年10月31日海因利希布吕歇尔死与心肌梗塞后,汉娜将全部精力致力于教学和学术讨论;1975年死于心肌梗塞。

  汉娜阿伦特一生中从未爱过任何一个民族或集团,没有去某一所大学担任固定教职,通常是通过其书来阐述其观点,例如《积极生活》之中把一个人是否能够创造出某种持久的东西作为批判各种各样的主动性方式的标准,按这种标准区别了三种主动性:劳动,生产和活动。社会歧视不得不被接收一种可能的理解:人类彼此聚合在一起,或职业上,或收入上,或血缘上。组织,团体和集体就这样形成了,差别也就产生了。关键问题不在于歧视怎样才能被消灭,而在于怎样才能够将其限制在其中具有合法性的社会范畴之内,在于怎样能够阻止它蔓延到政治范畴和私人生活范围之中去。书中还谈论到对犹太建国的理解和与玛丽麦卡锡的友谊。

  《爱这个世界》读后感(四):那个来自远方的姑娘

  1906年10月14日 汉娜娜·阿伦特生于汉诺威

  1975年12月4日 第二次发作心肌梗死,病逝于纽约寓所

  今年是她的百年诞辰。

  对该书慕名已久,据说它是众多阿伦特的传记中最权威的一部。也曾有学友赠我以该书的电子版,但有些书还是更适合捧读的。寻寻觅觅,终于还是于06年1月8日的万圣书园与该书相遇了。而由于自己读书的坏习惯:除了不求甚解,还有就是同时翻开几本不同门类的书交替着读,这本读几页,那本读一章,有时把不同的书的内容混在了一起,煮成一锅粥。

  故而虽是渴望已久的该书,也是直到在1月28日23:30分开出的k101次列车上才读完了。

  该书好就好在它能够激发我对阿伦特的著作及思想投入更大的热情,而对于一个思想者来说,有更多人的去研究她的思想传播的她的思想,从而影响更多的人,岂不就是她最想要的吗?

  该书引发的东西很多,先在这挂上一笔,以后再慢慢道来。她在一封信里曾经这样写道“我觉得我就是我,那个来自远方的姑娘”。而席勒的这首同名诗歌《来自远方的姑娘》确实十分贴切于阿伦特。

  席勒 《来自远方的姑娘》

  在贫瘠的牧羊人山谷 伴随着每一个春天的到来,每当云雀啼啭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美丽惊人的姑娘

  没有人知道她来自何方,她并非在这山谷里降生 一旦她向人们道过别,便会消失得无踪无影

  她的来临带给人们喜悦,让所有的人的心魄都变宽;亲近的感觉甚至使人们放下高傲和尊严。

  她带来了鲜花和果子,成熟于他方的土壤 置身于丰饶的自然里 沐浴着别处的阳光。

  她的馈赠分给了每一个人 这个享受果子,另一个获得鲜花,无论垂垂老者还是翩翩少年,没有一人空手归家

  所有的客人都受到欢迎 正好这是走来一对恋人 她把最好的礼品献给他们 那馈赠是花中极品。

  《爱这个世界:阿伦特传》(德)阿洛伊斯·普林茨著 焦洱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3月一版一次 5000册 16元

  《爱这个世界》读后感(五):以思考作为存在方式的美丽女人

  用什么词汇来描述汉娜.阿伦特,美貌与智慧并重,正义与良知的化身,激情与理性的完美结合,......这里,我更愿意这样描述她——一个一生独立思考的伟大女性。她对极权主义的控诉,对平庸的恶的反思,对意志和精神生活的讨论,是那么有力。在男性为主导的思想世界里,她身影是那样的清新靓丽。

  让我首先从她颇有戏剧性的出生谈起。汉娜的父亲保尔是患有梅毒的。在他短暂的康复得较好的一段时期,他成了汉娜的父亲。之后,他的病情再度恶化而离开人世。这其中的机缘巧合甚至让我一再想到世间能力超凡的人总有神灵相助的说法。

  汉娜的母亲马尔塔是个相当强势而果决的女人,这可能是汉娜在成长过程中,虽然缺少父亲的陪伴,但却从未显现女孩柔弱、羞涩、犹豫的性格。在一件事上,可见一斑。他们是犹太人家庭。如果学校老师在课堂上有反尤言论,汉娜就会马上站起来,离开课堂回家。而马尔塔就会就此给学校领导人写信。她写过许多,都等级在册。在15岁时,汉娜甚至联合同学抵制一个老师的课程,被开除了。这也产生了另外一种后果。汉娜似乎总是在换学校,并且也自学很多东西。她在柏林大学学习时,在家乡柯尼斯堡的学校还未毕业呢。

  毕业后,汉娜来到马堡,成了海德格尔的情人。据说,海德格尔从她那里获得了写作巨著《存在与时间》的力量和灵感。关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书里这样写道: ...一个人在海德格尔看来并非如同一个物体那样存在着,他不是简单地在那里,而是有一个“此在”,他认为自己是“被抛”到一个完全开放的环境中的。他的生命根本不确定,他是自由的,甚至“注定要自由”。人,要抓住一种属于他自己的可能性。人必须对他自己的生命作出决定。

  ...死亡等待在生命尽头,不止是他人的死亡,而且是你我的。认识此在的这一基本前提并且面对它,在海德格尔看来这其中包含着生命的本真。但是恐惧等待在这种本真之中,并非面对确定之物的恐惧,而作为人的深不可测的本性的恐惧。在经验这种恐惧之前逃避是每一个人的自然本能。海德格尔了解这种逃避的许多方式:逃入某种烦,也即逃入策划、盘算和期待之中;逃入消遣,逃入到那些所谓的“常人”之中,进入其中没有人是他自己的公共舆论,消失在一种普遍不负责任之中。所有这些逃避手段在海德格尔看来最终都导致人将自我掩蔽起来,僵化地生活而且割断生活和自我的联系。如果人们能够承担起这个世界的重负,如果人们有勇气忍受面对空虚时的恐惧,如果人们加倍地镇定坚守在这种危险的此在之中,那么人们将会以“本真”的方式无所畏惧地存在。

  海德格尔在希特勒时代加入了国家社会民主党。“逃入”了纳粹创造一个“理想社会”的虚妄之中。在本书里,他没有被提及曾经真诚忏悔过。对孤独的思想者,一个在弗赖堡山间小屋创作《存在与时间》的哲人,一旦他投入社会实践,竟是那样笨拙而固执。这样的哲学,我想不过是虚幻的语言游戏而已。汉娜的为学之路却恰恰相反。她积极投入战斗和论争。在她离开海德格尔后的一生中,不断的返回弗赖堡与海德格尔见面。吸引她的也许已经不是思想、理想之类的东西,而是回忆和感激了。正如在整理雅斯贝斯所指导的汉娜的博士论文《奥古斯丁的爱的观念》时,她写道:生命的死亡恐惧和欠缺感是渴望的根源,处于与之相反的另一面的感激,感激得到了生命这一馈赠——一种人们在痛苦中亲身体验的生命——......是记忆的根源。最终使死亡恐惧得到缓解的不是希望或者欲念,而是记忆和感激。

  希特勒上台后,她流亡法国。二战中,法国也逐步沦陷。一次,她和一群伙伴们伪造长官签名,机智地逃离了法国维希政府的集中营。这些集中营后来都被德国占领军接收,集中营的许多人由被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

本文标题: 爱这个世界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897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秘密花园读后感100字《道歉大师》影评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