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畸人》是一本由舍伍德·安德森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20,页数:2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小城畸人》精选点评:●在无数次纠结于厕所时看完了●使人变成畸人的,便是“真理”。一个人一旦为自己掌握一个真理,称之为
《小城畸人》是一本由舍伍德·安德森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20,页数:2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城畸人》精选点评:
●在无数次纠结于厕所时看完了
●使人变成畸人的,便是“真理”。 一个人一旦为自己掌握一个真理,称之为他的真理,并且努力依此真理过他的生活时,他便变成了畸人,他拥抱的真理便变成了真理
●喜欢《曾经沧海》。许多人必须孤寂地生和死,即使在温士堡,也是一样的。
●书名比书更诱人
●爱煞我也!!!!比海明威有劲的多啊!!!!!!
●那篇广泛赞誉的《手》,平平。
●精到,值得一读再读。最近又陷入可怕的自我怀疑,不知水准高低是否真的无力后天弥补。现代主义的一条脉络仍是当代创作的主流源头,却在学院内部被批评,多种声音标准的干扰令人思想痛苦。只能通过阅读解救。二十多个故事是真的写得好,重读《手》竟也想得到《狩猎》带来的震撼,《手》用这么短的篇幅表达得足够完整。《醉酒》里有对尝试本身的试探和领悟,《死亡》说爱本身是无法用尝试获得,戳中了内心的惘然。大约现代主义确实是能刻画出现代人的形式吧?
●不太喜欢这个题目的翻译,“畸人”一词太judgemental。
●孤独和无可奈何才是本质。这小城又多么得像我那逃离的家乡啊。
●哪里有畸人?我只看到了一群被社会涤荡之后落在这片仿佛世外桃源一样,精神上偏安一隅的小镇中,自得其乐的浮世绘罢了。虔诚那几节几乎有种浓缩版百年孤独的味道。这种年岁很久远的中译本字里行间真的有股现在很难看见的语言韵味。特别喜欢。
《小城畸人》读后感(一):畸形的苹果最甜
当树上的果实一个个红红的等待摘取时,果树上的枝桠当中还会躲藏着那些不好看的萍果,外表不圆润,缺乏光鲜,看着青涩,但是真正的摘取品尝一下,你的口味就会被与众不同所改变。这里所说的比喻来自《小城畸人》里面的一个故事。小城畸人---之一是个医生,有怪癖的人。高高大大的身材,宽如核桃的关节,最为突兀的习性是将各种想法一一写在小纸条上,填满口袋,等口袋装不下他的想法后,就粘成团胡乱扔掉。医生除了这一点之外,还有一个休闲的办法,就是独自驾着马车在村中闲逛。没有什么目的,既不是行医也非看风景,只是在游荡中继续积攒他的小纸条。
人人都有点怪癖,只要对别人没有伤害,就无伤大雅,反倒独立个性,悠然自乐的陶醉在自我喜欢的方式中扮演你的角色,保持你的个性特色,你就是好演员。因为你的举动总会有人旁观的。当旁人观望你时,不要使人失望或没得可看,你的表演自然天成,炉火纯青,别人模仿不了。
《小城畸人》读后感(二):危险的真理
首篇“畸人书”其实已经阐明了为何这些人被称为“畸人”。“使人变成畸人的,便是真理”,“一个人一旦为自己掌握一个真理,称之为他的真理,并且努力依此真理过他的生活时,他便变成畸人,他拥抱的真理便变成虚妄”。
安德森的这部书足够深刻,也足够警醒。所谓自我放逐,只是因为抓住了某些真理。但,真理永远是危险的,令人震惧的,原因很明显,无能于撼动我们本质生存的就不成其为“我的真理”。所谓“叶公好龙”从来就不是一个笑话。
为自己所执着的某个真理而活,这是我们此生此世的最大冒险,然而若没有冒险何来拯救呢。当我们成为畸人,我们至少证明了一点,我们真正地将生命作为最大的恩典来承受了。这恩典很重,重得让我们铤而走险,敢于把生命作为一场实验。“凡敢于舍弃他生命的,必将得真生命”。
是的,这世上最美好的,只有在我们死后才能达成。许多人都必须孤寂地生和死,即使在温士堡也不例外。
《小城畸人》读后感(三):一群神游的人...
把所有的故事看完,才刚刚对小城的人有了个大概了解,乔治-威拉德就离开了小镇,怅然若失。
舍伍德·安德森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不难理解小镇各色人物的心理举止,读起来感觉就像自己的众多分身,在一个特定的情境里做出各种举动,还自发组成了一个小镇。他自己不也说这是他的梦境么?
书里没有什么所谓的畸人,只是一群神游的普通人,一不小心心思就显露出来,这些人算不上畸人;相反,现实世界里心里憋得太久了于是憋出病来的人反倒是畸人,他们连一个发泄口都不肯给自己,不愿正视和承认自己。
我没怎么发现其中每个人所怀抱的“使他们成为畸人”的真理,我认为他们都是生动的、丰富的、多维的、真实的(这是舍伍德·安德森的成功)。似乎每个角色都没能渡过乔治-威拉德迷惘的青年期,所以他们一直不明白自己究竟在那条路上摸索,虽然他们渴望改变或者某种新的活力,但同时也惧怕突然的变道,因为他们有可能再也会不到原来的地方了。由于都具有敏感和一种深藏的隐秘的热情,他们时常感到阵阵的狂喜、痛苦、迷茫和失望,忍受煎熬并渴望从生活中得到高于生活本身的东西。这样看来,这些“畸人”要比我们聪明得多,真实得多,也可爱得多。
我跟着这群神游的人一起神游,很快乐也很轻松,感到自己在慢慢变轻,然后飘起来...
《小城畸人》读后感(四):没有说出口的谎言
雷·皮尔逊的故事
雷与黑尔,两个性格迥异、年龄相距甚远的人,在命运的安排下走到了一起,成为朋友,成为故事的主角。
黑尔生性狂放不羁,像一个自由派,此刻却到了考虑娶妻安身立命的时候了。他有所矛盾,正如前文所写:“大部分青年,都有一个时期巴望自己可以光荣的死去,以代替只是做个杂货店伙计过单调乏味的生活。”
雷是个多愁善感的人,但从来都很克制。
他迷恋乡村的美景----“小山上泼洒着一块块的金色与红色。”
他热爱生活,热爱自由----“采集坚果,猎取兔子,到处闲逛。”
然而所有的一切,因为婚姻而终结了。
黑尔看的出雷的心思,对雷的真诚态度回报了自己内心最诚恳的疑问:“我应该结婚,从此安身立命吗?我是否应该套上嚼子,像老马一样鞠躬尽瘁吗?无论你怎么说,雷,我都依你的话去做。”
当再一次受到妻子的责难,雷有些疲惫,独自走出屋子。
夕阳下,多彩的小山,可爱的灌木....似乎一切都变得生机勃勃。
突然,他意识到了,他所看到的,不过是美丽的枷锁罢了!
他猛地脱下外衣,一面奔跑,一面抗议---抗议自己的生活,抗议别人的生活,抗议一切使人生丑陋的东西。
“没有约定的诺言!我没有对我的妻子允诺什么!黑尔对他的内尔也不曾允诺什么!”
他想起他的理想-----当一名水手环游世界,或当一名快乐的牛仔。
“他们!只是人生的意外!!”
“他们不是我的或你的,他们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
他奔跑着,想要去把他的想法告诉黑尔,不要重蹈他的覆辙!
然而,当看到黑尔体面的打扮,意气风发的样子,他丧失了勇气。
一切都结束了。
“她并没有要求我娶她,是我要娶她,我要娶妻生子,安身立命。”
“没有人能使我就范,除了我自己。”-----黑尔
“哈哈哈”。雷大笑起来。他觉得他在嘲笑自己和全世界。
雷慢慢转身,横过田野,身影被逐渐拉长,某种记忆涌上心头....
“这样也好。无论我告诉他什么,都会是谎言。”
“上了上帝的当,上了人生的当,被愚弄了,我就是这样....”
雷的身影消失在田野的黑暗中。
《小城畸人》读后感(五):畸人,我们都是
舍伍德·安德森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极为特殊的地位,他被誉为是“巨人们”的“导师”。
看了他的短篇小说,《林中之死》和他的小说集《小镇畸人》,感觉他确实值得这样的评价。
在《林中之死》舍伍德·安德森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悲惨的女人是如何被这个冷漠的世界和冷漠的人群所逼向死亡的故事。故事的篇幅很短,语言也简明易懂,但却引人深思。通篇很少对话,几乎没有,安德森擅长运用“静态”中心描写法,着重给读者描绘出一幅详尽的画面,力求刻画出老女人的内心世界。其极富同情心的笔触深深打动着读者,使我们不禁问一句,老女人的死是谁造成的?
在《小镇畸人》,舍伍德·安德森则以散点取景式的手法把镜头投射到小镇生活的方方面面,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群愤懑而孤独的人物,一群囿于传统而又被现实的功利主义所扭曲的人物,一群渴盼爱与自由却又疏于交流、为自我所隔离的“小镇畸人”。
舍伍德·安德森的大部分故事描绘畸人的方式是:首先对主人公的形态、举止作印象式勾勒,突出其“畸形”或与众不同的特征,然后断断续续、隐隐约约地回顾其不堪回首的往事。故事的最后,主人公往往采取孤注一掷的行动或是于刹那间得到感悟。这是一种被乔依斯称之为“顿悟”的手法。安德森以其敏锐的感受力和精确的透视力,很好的处理了美和美的不幸被损害的主旨。
很多评论家把安德森笔下的人物归类为“畸人”,我十分不同意这种说法。诚然,安德森描写的多是些不同寻常的人,他们在内心或多或少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病”。但弗洛伊德不是曾经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精神病人。”在我看来,这些人物不是“畸人”,他们只是一群具有不平静灵魂的自我放逐者,一群在冰冷冷的物质世界里找寻诗意的失意人。他们最大的症状就是“失语”。
比如在《纸团》(Paper Pills)中,里菲医生就是这么一位追求高尚精神生活而朋友廖廖的人。因为缺乏交流对象,他只有将各种想法写在小纸片上放进衣兜里揉成纸团,无奈地舍弃这笔精神财产。里菲医生只有继续在纸片上“写着思想,思想的结尾,思想的开端”。(On the papers were written thoughts, ends of thoughts, beginnings of thoughts.)没有人真正理解他的思想,也没有人尝试去理解。他有的只能是永远的空虚和失落。
试问一下,我们难道不是这样的“畸人”吗?
我是。
我敏感,内心有很多的情感,很多的想法,但却总是找不到对象,找不到途径去表达。我不善表达。我看不惯物质社会的许多陋习,于是就躲起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想与世隔绝。我觉得我尤其像里菲医生,不同的是他依靠的是纸团,我依靠的是博客罢了。
我是一个“畸人”,只能继续在博客里“写着思想,思想的结尾,思想的开端”。没有人真正理解我的思想,也许根本没有人尝试去理解。我有的只是永远的空虚和失落。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