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弃》是一本由薛忆沩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遗弃》精选点评:●业余哲学家的挣扎。●在他的文字面前,不止内心震荡,天地之间都响彻着一种啸厉●豆瓣评论什么的都把这书写的很邪性
《遗弃》是一本由薛忆沩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遗弃》精选点评:
●业余哲学家的挣扎。
●在他的文字面前,不止内心震荡,天地之间都响彻着一种啸厉
●豆瓣评论什么的都把这书写的很邪性,读了以后没觉得那么邪乎。
●还是值得一读的,虽然读到后面感觉作者有点累,我也有点累
●我特别喜欢这种回到内心的人写的东西。文字实在有太多迷惑,一不小心,读者和作者都迷失在其中了。
●跳出与跳不出,试图跳出与从不试图跳出。将“体制”作为指向令其看似肤浅,却并非仅指政治体制。家族、社会、生命、宇宙……都可以被视作被指向的“体制”。跳入冰冷的河水也不见得就能离开它——还有“安葬”等着你呢。
●遺棄
●之前也用过类似“不过时”这样的字眼来评价一本书,但是那更多的是指跨越时间的、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从来没有一本中国的小说,像《遗弃》这样,20年前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的,如今丝毫不差地在新一代人身上重演,不是重演,是一贯如此。
●深入内心;这个版本已绝。
●此书相当的难找,薛确实是迷人的异类,特立独行,离群索居,《遗弃》随处可见隐喻,意识流,象征,文字与精神,语言与形式,分离及合,不可多得的佳作
《遗弃》读后感(一):呼吁
看来真的有很少人读过这本书,或者,有更少的人读懂了这本书。说真的,我没有读过。书店里找不到。但我读过很多关于它的书评,然后,我相信,我已经读懂了它,在读到它之前。“图林说,世界遗弃了我,我准备遗弃世界”。我在世界遗弃我之前已经遗弃了世界了。
《遗弃》读后感(二):遗弃 应该说是他遗弃了世界
更像是一本意识流小说 作者叙述者种种对世界的看法 他自命为业余哲学家 这一点倒是切题的 。 最后是他遗弃了世界。这本书没有看完 只是大致草草溜了几眼,其实这本书也是从周国平那里了解到的一本书
书中的主人公应该是社会边缘化的人 最后他走了 悄无声息的走了
《遗弃》读后感(三):薛忆沩 走走的最新访谈~
在中国文学界,薛忆沩算得上一个传说中的名字。他从来是疏远文化圈,偏爱简朴简单的生活,却独对文字与文学有着少有的执拗与挑剔。薛忆沩与收获杂志编辑、新锐女作家走走在文汇网#读家视点#栏目,共话他们眼中的迷人文学,更多内容http://comment.whb.cn/reping_art/view/20289
《遗弃》读后感(四):这是个特例
是经由名作家提起才去读的,并且知道一定会读下去。有人说读者不曾见过这本书是种遗憾,我不以为然,图林或者忆沩的生存方式确实属于异类,他只是像人们展示了一类人的状态,客观上并非是一种解决方法,反而充满了纠缠不清的问题无从解答,它丰富了文学上的表达和内容,在人得问题上没有给出什么启迪,通常不是处于这类状态的人会觉得新奇,而图林们只是看到了自己和无望。如果生活态度可以培养,那么我希望人们远离图林式的生存。然而现实是,有人的本质就是这样不断诘问,明知不会有什么答案还是不休,我们不能指望他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也不能指责这样的异类,他们注定是孤独的一类人群,说到底,谁又不是?
《遗弃》读后感(五):关于《遗弃》
薛忆沩的《遗弃》最初由湖南文艺出版,时间是1989年三月。据说这一版读者非常少,用作者本人的话说,是“《遗弃》的读者数量即使以二进制计也不会超过四位数。”二进制的四位数最大是15。我印象中有一篇提到这本小说的文章说它的读者有13个。15或13位读者对一本小说来都是少的意思。令人惊奇的是,这本书竟然在五年后又出了一次修订版。
广东人民在99年八月的这一版,是把《遗弃》收在艾晓明主编的“边缘文丛”里。艾晓明所作的序一开始也是从它的读者少说起,“它印得很少,市面上买不着,缺乏批评和读者。”从89年到新版,已经过了十年多,知道《遗弃》的人也都注意它的读者很少这个事实。我相信作者自己也有强烈的意识,他说《遗弃》“一直迷恋于极少数人不功利的阅读或者不急进的研究。它希望自己永远都只是这种阅读或者研究的对象,而不要进化成为一只在大众传播的森林里贪婪地行走着的稀有动物。”这种表态有点危险,特别是才等了十年,而且这期间的记忆还历历在目——这一版收了一篇题为“《遗弃》简历”的附录,把与小说有关的每一个回音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附录里提到了一些《遗弃》读者的名字,包括周国平、谢选骏、邓晓芒、何怀宏等人,他们都认为《遗弃》是本非同寻常的小说。这个现象很有意思:一方面,读到小说人很少;另一方面,读过的人几乎都说好。读者中有些是已经出了名的(比如谢选骏,他参与了《河殇》的解说词写作;比如周国平,他的散文集各家书店都有),他们的名字在这个附录里相遇,显示出一种优越感。艾晓明在序言里写道,“十多年了,忆沩写的小说没有引起评论的注意,这并不影响其作品的价值,但对读者却是一种损失。”就是说,读到的人有福了。
这些都是书外话。小说本身特色鲜明,是那种一读就会感觉到与众不同的作品。日记体,叙述者就是主人公,叫图林,和现代电子计算机先行者名字的汉译相同。图林是一位“业余哲学家”、主动失业者,整部小说是他一年里的日记(中间缺少近四个月的时间,主人公用来完成了一部哲学史稿)。日记体小说容易给人一种印象:叙述者就是作者本人——这种看法并非毫无道理:在一部人物内省活动如此深层表露的日记中,作者和叙述者的心理距离不会太远——选择日记体的形式,说明作者打算认可读者把图林看成薛忆沩,图林的哲学思考实际上就是薛忆沩的思考;世界遗弃主人公的同时,也遗弃了作者。作者并没有遗弃世界。以优秀小说的标准来衡量,有些要素把握得不好,比如对话就比较糟,读起来象《巴曼尼德斯篇》一样。
《遗弃》所受到的冷遇正是在情理之中,而读者的喝彩则显得有点多余,甚至作者期待的“极少数人不功利的阅读或者不急进的研究”,也和作品中思辨获得的悲观理念不太吻合。日记里的很多地方流露出表达的急切,结论却总是趋向同一,让阅读者多少感到烦躁。认真读完小说的人,多半会认同作者思考的态度,而对“遗弃”这个概念的理解,也许和作者的本意大相径庭。不过,无论如何,作者执着的劲头令人钦佩,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纳入哲学思辨的范畴,自然会得到很多深刻的感受。这本书是值得耐心阅读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